標籤:

我眼中的李連杰電影

(2006-02-10)作者:梔子107看完了《霍元甲》,感慨於這麼多年來他奉獻給我們的這麼多好電影,真的想就此寫些什麼。李連杰從82年拍的《少林寺》到今天的《霍元甲》,共30餘部電影,大多數我都看過,就這些電影,談談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指正。我覺得李連杰的電影可以按時間和發展階段分為5個代表時期:一. 少年成名這一時期開始於令他名聲大噪的《少林寺》。對於他如何開始學武,天賦過人,成就卓著,以及如何幸運的成為《少林寺》的主角,我們都暫切不提,就那部電影而言,是我這般年紀的人在孩提時代的經典記憶。可以說那是武打電影的一座里程碑。他那輕靈飄逸的動作和淳樸真實的演出讓整個世界為之折服。就算是到了今天,這部電影還是有他獨特的魅力。我相信大家小時侯都有過幾個小朋友互相比劃,邊「嘿,哈」地喊著,邊模仿《少林寺》中武打動作的記憶。《少林寺》的大獲成功,使得他又在之後幾年拍了類似風格的幾部電影,如《少林小子》,《中華英雄》,《南北少林》等,這幾部電影我沒有太多的印象,也許是風格和《少林寺》太象了,幾乎沒什麼突破的緣故。直到1988年的《龍在天涯》,才讓人們眼前一亮,我記得我看那部電影時,覺得這好象是李連杰身上發生的真實故事,講訴的是他作為中國國家武術隊成員在國外表演期間,一位師兄嚮往更富有的生活偷偷留在國外,而他也沒搭上回國飛機,在國外的一些經歷。我個人覺得那是這一時期除了《少林寺》之外的唯一一部精彩作品。二. 在香港成就功夫片顛峰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是香港電影最鼎盛的時期,而其中尤以90年代初以後最為風光,李連杰趕上了這個好時候,所以有人說是香港電影成就了李連杰。但是我們知道整個90年代,李連杰與成龍、周潤發、周星馳一樣是香港電影史上最繁榮的盛世的締造者之一,所以我寧願說是李連杰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香港電影(至少是功夫電影)。因為正是動作片這一電影類型成就了香港電影的傳奇歲月。李連杰在1990年成功塑造了黃飛鴻這一經典角色,這是繼20世紀50年代中期,關德興所演的黃飛鴻之後第一個被觀眾認可的黃飛鴻。這一時期,是李連杰真正大紅大紫的時期,幾部黃飛鴻電影都非常成功,動作設計上,無論觀感和難度在當時都是史無前例的。下面列出期間的幾部作品:1994新少林五祖(洪熙官)1993太極張三丰1993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1993鐵雞斗蜈蚣1993方世玉續集1993方世玉1992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1992黃飛鴻3--獅王爭霸1992龍行天下1991黃飛鴻2--男兒當自強1990黃飛鴻其中除了黃飛鴻系列外,我最喜歡《新少林五祖(洪熙官)》和《太極張三丰》兩部。首先《新少林五祖(洪熙官)》中和那個小男孩的精彩配合可謂完美,相得益彰,讓人難忘。《太極張三丰》中的太極動作剛柔並濟,極富美感。而且這部作品中,我覺得李連杰的表演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我們知道看李連杰的電影就是要看他的動作,而表演上不是李連杰的特長,但這部作品中他從單純到瘋癲到成熟,每個階段的表演都很到位,深入人心。以後的電影中,他的表演也很難有出其右者。此外,《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和《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我也比較喜歡,在《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的令狐沖形象可謂是他在表演風格上的一次嘗試和突破。從黃飛鴻那種浩然正氣到令狐沖的放蕩不羈,還是比較成功的。雖然在黃飛鴻電影中也有些許戲謔的搞笑場景,但是我們更習慣的是他的嚴峻穩重。雖然他也在表演上尋找突破,方世玉的活潑狡黠,胡鬧搞怪,我都覺得是他在刻意改變風格。雖然有人說〈方世玉〉是他最受觀眾歡迎的電影,但我不這麼覺得,我並不欣賞其中的表演,個人認為比較失敗。喜劇功夫片要看成龍大哥的,而李連杰的正氣和冷峻的外表更適合剛毅沉穩的角色。這也許和他的黃飛鴻角色身上的一代宗師的王者之氣深深烙在我們心裡有關。事實證明他還是應該這樣發展,其後的《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鏢》的大獲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三.過渡和轉型期94-97年的李連杰電影被我稱為過渡期,並不是成績不好,只是相對從香港市場闖向好萊塢的過渡。所謂轉型,是因為他開始擺脫古裝武俠片的束縛,轉為近現代時尚造型,轉為槍戰和武打結合的作品。在《中南海保鏢》,《給爸爸的一封信》中,李連杰使槍的酷樣更是傾倒了無數觀眾。雖為過渡和轉型期,但精品層出不窮。個人認為除了黃飛鴻系列外,這一時期的作品最為精彩。94年的《中南海保鏢》和《精武英雄》是我最為推崇的。《中南海保鏢》相信大家都看了,講述的老套的英雄與美女的故事,但是李連杰飾演的中南海保鏢的角色卻極為成功,堅決果敢,冷靜瀟洒。當年看電影時,心裡不禁想原來李連杰穿軍裝這麼酷。就在我們還沉浸在這部經典電影中不能自拔時,同年,另一部更為叫好的電影《精武英雄》再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哇,這身黑衣服比穿軍裝時還酷,帥呆了。」這就是我當時看到那個陳真形象時的反應。也不知道是這部電影成就了柒牌中華立領,還是先有中華立領,只不過沒被大家認可。反正我是被那身衣服迷倒了,以至於結婚時選的中華立領作為出席酒宴的禮服!扯遠了,咱說電影—因為《精武英雄》是我最最欣賞的李連杰電影(《霍元甲》之前),咱就多說兩句。首先,電影中的服裝和場景設計別出心裁,獨巨匠心。尤其是陳真的日本學生服,(我不喜歡日本的很多東西,甚至不喜歡「日本」這一字眼,但我不盲目排日,我相信哪裡都有好人,也都有壞人,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咱不說這話題了,我文章中此服裝將被稱為「中華立領」希望大家喜歡。作者注)那衣服的整潔幹練和陳真身上中國人的骨氣完美結合,我始終覺得這是影片成功的一大因素。當然其他人的衣著也很到位,如精武門的練功服就讓人印象深刻。其次,就是動作設計。這部電影的動作較黃飛鴻電影中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更講究實戰,簡潔有效。這一點從影片開始時教室里大敗黑龍會一群烏合之眾以及回上海踢了虹口道場兩場武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可以說是整個香港動作電影的一次改革和創新。相信大家還記得有一幕陳真用2根手指拽在敵人的口腔,將其甩倒的鏡頭,之後還不忘將沾有敵人的口水的手指在身上抹兩下。這類型的設計在此前的動作片中從沒有過。除了簡潔實用,在動作設計上,本片開始注重多種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如陳真利用西洋格鬥與黑龍會總教頭船越文夫的交手,如他教師弟們截拳道中的側踢(我記得電影中他說:「西洋武學中有一種側踢,威力很大。」據我所知,側踢是李小龍所創之截拳道中的招數,李小龍生在美國,美籍華人,截拳道好象也是現在西方流行,所以電影中說「西洋武學中有一種側踢」。個人理解,不一定對。作者注),再比如電影中展示的日本武術,當然少不了的是中國功夫,霍家拳。正是這種交流與融合,標誌著李的電影開始走出香港走向世界。這也正是我稱其為過度與轉型的原因。另外,《精武英雄》的故事情節也跌宕起伏,主人公的命運多劫,正如當時的社會背景。情節上,霍元甲的死因,陳真面臨審判和最後對殺人機器藤田剛的打鬥都讓人感覺驚心動魄,結尾處對陳真沒有真被槍決,而是有了替死鬼的設計雖然牽強,但是好象觀眾更容易接受。細細想來,下毒人阿福怎麼被藤田剛找來,然後被滅口,以及最後如何讓阿福作替死鬼都交代的不是很清楚,但是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大獲成功。最後,該片還有讓我很欣賞的一點,嚴格說來應該是最欣賞的一點,那就是文化層面上的包容。雖最為欣賞,卻遲遲不敢下筆,主要是因為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其實每一部 好的電影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不敢說我都看懂了,即使我覺的我明白了,也不敢保證自己能說的明白……就本片而言,他對待中日兩種文化時,是辨證客觀的態度,在表現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故事的電影中,這樣的態度顯得尤其難能可貴。中國的文化積極的方面:不屈,抗爭,都有主角完美的表現出來;還有霍廷恩教陳真迷宗拳,並讓其將拳法教給更多的中國人,體現了中國人的博大與團結;還有中國巡捕的拳拳愛國心;還包括精武門對妓女出身的小紅(好象是這個名,記不準了)的包容。同時片中也能看到中國人的一些陋習:比如巡捕打麻將,無心工作;比如阿福,典型的敗類;還有他們對陳真開棺驗屍時的阻撓和無知;即使作為精武門的新掌門,中國人心中的英雄霍廷恩也是有不少缺點,在陳真回來不久對他的嫉妒,還有醉心胭花之地等。當然霍廷恩在很多方面還是深明大義,積極進步的。這正體現了人無完人的觀點。對於日本文化:卑鄙的下毒,軍國主義顯而易見。但除此之外,我們應該更多的注意到片中表現的友好善良的一些日本人:最早出場的老教授不因為陳真是中國人就有所偏見,相反在出現危難時還儘力維護;還有清醇可人的山田光子,不僅沒有一般日本人對中國人的仇視,相反還在陳真被人誣陷時捨棄名譽保全愛人。如此作為,堪稱偉大。此後發覺陳真必須留在精武門,為國人做更大的事業,光子選擇靜靜的離開,此時我不是該用何辭彙來形容。光子這一角色幾近完美,有意思的是,編者還讓其父山田光男的身份是日本教育部長,這不得不讓我理解成為編者有意為之,體現一種和平的希望和相互理解的心態。還有船越文夫和虹口道場的館主都是真正的武者,尤其前者的修為讓人佩服;此外日軍參謀的和平嚮往也體現了一部分日本人的立場。除了這些,陳真在日本學習先進科技,自己學習各國各派武術,以及頂著國人的唾罵,對光子不離不棄,都是對這種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的完美體現。正是這種文化的碰撞更加加深了影片的戲劇衝突,使得影片的可看性大大提高。所以我覺得,動作讓《精武英雄》成就精彩,文化使《精武英雄》走向經典。這部電影要說的太多,暫切說這些。歡迎大家補充。我記的回帖的有人就說最喜歡《精武英雄》,也來說兩句吧!一年能出兩部經典已經是不易了,然而繼94年的兩部經典之後,95年李又有3部好電影問世,這是香港電影流水作業的產物,但是有了李的精彩演出和努力工作,這些電影有別與其他大部分同期香港電影的粗糙,都成為不錯的作品。其中包括《父子武狀元》,《鼠膽龍威》,《冒險王》。前兩部都頗為精彩,《父子武狀元》中又和那個可愛的小孩合作,比在《新少林五祖(洪熙官)》中更加出彩,《鼠膽龍威》中李的動作和冒險加上張學友等人的搞笑也讓我印象深刻。至於《冒險王》,個人認為一般了些,故事牽強離奇,表演沒有深度,不太喜歡。1996的《黑俠》和1997的《黃飛鴻之西域雄獅》是李開始真正走向世界的標誌,都比較成功,我稱其為好萊塢的敲門磚。為以後在好萊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篇幅有限,後面幾部電影說的簡單了些,歡迎大家補充。四.勇闖好萊塢1998年,李連杰的《致命武器4》在美國大獲成功,標誌著他進軍好萊塢的開始。這部電影其實不能叫做李連杰的《致命武器4》,因為原本李並不是最重要的主角,也不是片方宣傳的重點,但是在美國觀眾中對李好評如潮,才加大了對他的宣傳。這對李在好萊塢的發展打下了好基礎。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電影中,李一改以往的正義的英雄形象,出演了一個大反派,也許是形式所逼,但效果不錯。此後的《致命羅密歐》,《龍之吻》,在國外好象反響不錯,但我個人還是更喜歡他在94,95年的作品。《龍之吻》的構思來自李的真實生活。當年李安的《卧虎藏龍》享譽國際,原來當初他曾找李連杰任主角,李連杰說事有湊巧,因為利智懷孕,而他在十年前曾向利智承諾過日後如果兩人相愛結婚生BB,他承諾會等到BB出生後才再工作。婚後不久,利智有了身孕。李連杰答應妻子,一定要在家裡陪著她待產。為此,他推掉了電影《卧虎藏龍》。就因為這一個"男人的承諾",李連杰才會拒拍,亦由於這個承諾,令他自己構思拍一套戲,故事內容是講述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許下的承諾,可能要他對抗國家,究竟他要如何抉擇,是遵守承諾,抑或系背叛自己國家?他會將這個構思與法國著名導演洛比桑合作拍一套名為《Kiss of dragon》影片。2002年,李連杰出演了張藝謀的電影《英雄》。這時,在利智的支持與鼓勵下,李連杰在好萊塢已經有了驚人的成就,他已經替代李小龍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功夫英雄。因為他在好萊塢的影響力,電影在美國上映時,竟然被改成了《李連杰之英雄》。我覺得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動作設計,電腦特效,服裝造型,音樂,包括人物的名字都非常唯美,讓人得到很強的視聽享受,但是我很難接受把它歸入李連杰的電影範疇。因為這是一部明星雲集的商業大片,張曼玉,梁朝偉的名氣不亞於李,陳道明和章子怡也是赫赫有名,另外甄子丹也是響噹噹的功夫巨星,所以英雄的成功似乎是必然。就李的表演,個人覺得較以往的作品沒有什麼大的突破。還有一部《狼犬丹尼》,我沒看過,就不加評論了。總體而言,李在好萊塢的發展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我個人更喜歡他在香港時的作品,也許在我眼中,李的氣質就是很中國的。五,武術修為和電影事業的巔峰—《霍元甲》四節,相信大家都知道我最後要說什麼了。看完《霍元甲》真的是很震撼,個人覺得這無愧於李自己所說的,這是他這麼多年對於武術的理解的一種表述,也是他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霍元甲》是李自己所言最滿意的作品,的確,在我看來幾近完美。所以我沒辦法把它歸入任何一個時期,似乎唯有單獨列出,才能體現它的與眾不同和超凡脫俗。總體而言,不論是場景,動作,劇情和表演,包括對錶象背後的文化層次的發掘都是李連杰電影的巔峰。場景和動作繼承了以前一些作品的成功元素,構思精巧富於變化。劇情跌宕,懸念叢生;表演也很深刻到位。片中我們看到了元甲的成長曆程,起初的年少無知,到武功小有所成的狂妄自大,結交狐朋狗友的淺薄,對擂台下觀眾吶喊的沉迷,發展到和秦爺那場原本沒有必要的你死我活的決鬥。打敗秦爺後馬上到對面的酒樓醉飲,更加加深了當時元甲的魯莽和無知。甚至秦爺的死都沒有給霍元甲帶來很大的震動。這時的霍元甲走到了眾叛親離的邊緣,家人的被害成了整個故事的轉折。殺死秦爺義子之後,終於沒有對秦爺妻女下毒手,說明他的良知還沒有完全泯滅,給他慢慢找回自我埋下伏筆。遠離家鄉,隱居山田,才開始了主人公真正偉大生命的成熟。從他燒掉滿牆的生死狀,在親人墳前的懺悔和頓悟,以及誠心地悼念已故的秦爺這些事中,我們看到了霍元甲真正的成熟和心理的完善。具體地說,影片剛開始的老上海高空遠景拍攝和倒敘的手法一下子就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英國拳王的羸弱;比利時皇家騎隊總教練的惱羞成怒,沒有涵養;都襯托出霍元甲的武功修為——點到為止,以武德服人。擊敗歐洲擊劍冠軍後,比武進入最後一場,這時高潮嘎然而止,影片真正開始。故事回到30年前,元甲還是個孩子,在院外偷看父親練武。霍恩第的一套迷宗拳打得虎虎生威,剛中帶柔。並通過石桌這一細節形象的表現出了拳法的威力。這為後來霍恩第與趙中強的比武埋下伏筆——勝負並不在表象,真正的勝負在心裡。擂台下小元甲和小趙健的較勁相當有趣,讓單調的打鬥場景添了幾分生氣。接下來小元甲和小趙健的比武我覺得是個看點,在整部影片氣勢恢宏的動作場面之外,增加了幾分搞笑和輕鬆。同時也為少年霍元甲的年少輕狂給出了足夠的理由。李出場了,和母親聊天,母親說:「這些年,你雖然沒被打敗過,但是你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你要戰勝的是你自己。」李表面首肯,「知道了。」但表情可以看出根本沒聽進去。這時的元甲還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武術。這給後來他遭遇挫折進行了鋪墊。一,整部影片的主要看點就是武戲,我們先來看看幾場重要的武戲:第一場重要的武戲(對壘趙健)可謂煞費苦心,首先擂台設計巧妙,由遞增的梅花樁通到高台,場景設計很獨特。其實這並不是李的電影中第一次使用高台,有心的觀眾應該還記得《黃飛鴻-西域雄獅》中也有類似的高台比武。打鬥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霍元甲對於對手幾乎沒有憐憫之心,拳拳到肉,實實在在。而且對於貓爪還是虎爪的討論更表現出了他的目空一切。贏的過程也不那麼輕鬆,顯得比較真實。加上之前的預告片,我們都知道他遲早要遇到挫折,所以在有時趙健略佔上風時,我們往往會比較緊張,勢均力敵的打鬥給影片增加了很多懸念。第二場武戲是和秦爺的慘烈決鬥。相比較當時的元甲和秦爺,後者的修養還要略好於前者,秦爺對於霍元甲大鬧壽筵和凌辱義子都表現出了相當的忍讓,只是霍元甲的咄咄逼人才導致了最後的慘劇。第一場與趙健的對打已經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了,然而這場和秦爺的沽月樓大戰可謂殺的天昏地暗,相當慘烈。兩把大刀的以死相搏,刀鋒相撞時的火星四射,刀刃上道道豁口的特寫,都體現了懾人魂魄的氣勢。其中刀鋒被砍出道道豁口的手法也在《太極張三丰》中和天寶的一場高台打鬥中使用過。這裡可以看出《霍元甲》保留了一些李在以前電影中的成功元素。沽月樓大戰中場景從樓上打到樓梯,再到水中,再到儲酒室的轉換流暢自然,富於變化。一番血戰之後,那一記穿心透骨的重拳相信也在觀眾心頭留下了「重重一擊」。那一拳和其父在擂台上的手下留情和元甲最後的宅心仁厚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場大戰看得我大氣都不敢喘,真的好緊張。霍元甲又在觀眾的擔心和緊張中險勝。雖然勝了,我們卻發現這個霍元甲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霍元甲。細細品來,也許真實的歷史就是這樣,只不過以前人們都把霍元甲神話了。不論歷史如何,這種設計讓人感覺更加真實,又不會和以前的觀念雷同。第三場和英國大力士的較量又是功夫片中以小打大的經典,打得聰明,斗的巧妙。其中的電腦特技也讓觀眾能感受到現場的地動山搖。影片的最後,自然是最後的高潮。動作上,開始的三節棍對刀,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打鬥中兵刃被交換的設計更是別出心裁,安野使三節棍的拙劣讓人忍俊不禁。霍元甲見狀,主動換回兵刃的做法,更是讓人忍不住叫好。之後三節棍變成一對短棍的設計也很有新意,加讓由兵刃對戰變為徒手搏擊,使這場戲富於變化。和安野的比武是對武術,對生命探討的總結和升華。類似《精武英雄》中的船越文夫,安野是正直的,崇尚真正武術的武者。開始時建議已戰三場的霍元甲改日再戰已經體現了什麼是真正的武者!最後中毒的霍元甲和安野決鬥,打鬥的聲音都被去掉了,只有悲壯的背景音樂,更顯得場面慘烈,凝重。二,表演上,他第一次出去打擂前,對著父親的靈位說話時,那種狂妄和目中無人,表現得淋漓盡致。面對家人被害的恐慌,和鄉村生活對他的啟迪,以及最後的成熟,穩重。每個階段都表現得非常真實,而且個性鮮明。個人覺得這是李最成功的一次表演。三,情節上,除了起起落落的跌宕。田園生活那部分最為細膩。可見導演的文戲功底還是相當深厚。我們著重看看這段田園生活的設計:盲女說:「婆婆告訴我,心裡難受了就得哭,哭完了,你還得上路。」這是影片開始對生命和生活的探討。個人覺得盲女給元甲洗頭一幕,拍得細膩,確有深意。好似有要讓元甲醍醐灌頂,大徹大悟的暗含之意。「婆婆常說,人呀,要常常洗洗自己這樣才能清爽的走在世上。沒有什麼結是化不開的。」更體現了這種寓意。更有意思的是,插秧的農民在春風出來時不約而同地停下手裡的活,靜靜地接受春風的洗禮。不由讓我想起一個我們形容那些很有深意很有道理的話詞語——如沐春風,最後元甲也學會了在春風中凈化心靈。還有用秧苗的距離表現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可見,這一段農村生活中,導演在利用一切何以利用的手法,場景,對白,來改造一個迷失的靈魂,直到最後,阿牛終於找回了自己,在離開前,鄭重的告訴月慈:「我叫霍元甲。」這部分情節緊湊自然,我很喜歡。四,下面著重總結一下影片對武術和生命的探討。如果說武戲是《霍元甲》的主要看點,那麼我覺得這部分對文化層面的發掘才是最大的看點。片中出現的第一次對於武術的探討出現在小元甲輸給趙健後回家和母親的對話:小元甲:「練武不是可以強身健體么?」母親:「你那麼喜歡練武,就是為了強身健體?」小元甲:「練好拳,我要報仇,我要讓趙健知道我們霍家拳的利害。」母親微微一愣,拿開小元甲手中的筆紙,很認真地對小元甲說:「孩子,武術最厲害的地方不是要打倒別人。而是要剋制自己的好勝心,無論如何,仁義道德不可喪。練武是為了強身,為了幫別人,不是叫你去惹事,更不是用來報仇的。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是要懂得 尊重別人,善待他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敬重。」小元甲:「練武練得好,誰敢不尊重?」母親笑了:「別人怕你跟敬重你是兩回事呀!」幾句話已經開始講述李的武術理念了,但是我覺得霍父可能更適合說這些。也許是導演認為母子之間更容易對話,才把霍父的武術理解由霍母代言了。而此時的元甲完全不能明白這些……打英國大力士前,面對生死狀說:「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國人歷來的陋習,可我們有另一種傳統叫『以武會友』。」顯示了中華武學的良好修養。而翻譯對英國力士轉譯為:「他想狠狠揍你。」這一喜劇性場面可以視為對中國人學好英語的敦促,哈哈,開個玩笑。幾次手下留情和最後救了英國人的命,真正贏得了對手和觀眾的心。成立精武體操會時,對會規的宣讀就是對中國武術精神的稱頌。在最後的大比武前,元甲說:「一個人對四個人還須全勝,的確是不公平,但是人生在世,有誰能保證件件事都公平?」都是對生命的一種理解。與日本高手田中安野的品茶論道,論武術門派的高低,競技的意義。體現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習武的目的。雙方的較量中,安野的不願以逸待勞,在看到霍元甲沒有受到任何打擊時意外吐血,主動喊出暫停比賽;元甲的主動換回兵刃,面對毒以攻心時的泰然自若:「你們要做的不是去報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強壯自己。」這一切都引導我們更深刻地思考和理解什麼是武術和武術精神。「我只是一介武夫。我用了很多年才了解什麼是武術,能用無數做點什麼。比賽還沒結束,人無法選擇生命的開始,但是一定要有勇氣走完最後一步。」這最後的內心獨白,是對整部電影的總結,也是對武術和生命探討的總結。它讓我們每個人都陷入深思。我想我沒有資格對此作出更多評論。就讓我空出3行,大家都可以自己慢慢體味……元甲再次上台,氣氛到了最高潮,全場的中國人振臂高呼:「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多麼地讓人熱血沸騰,中國人骨子裡的氣節得到了抒發,那一個我在電影院里真的也有振臂高呼:「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衝動,真的。也許有人會笑我幼稚,但是我自己很慶幸地看到自己還有那麼些聊以自慰的血性。「不要打了,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安野說。「活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拼到最好,制勝一拳到了胸口又卸了力的細節和霍元甲臉上從容的微笑,是對武術精神的最後回應。面對這樣的對手,安野只有誠心的佩服,也輸得心服口服。這一系列相互呼應的情節和對白,印證了李在影片放映前的話——這是我這麼多年對武術的理解和對生命的感悟。我對於武術了解不多,對於生命的意義更是不斷求索中,所以沒有對這些內容多加評論,只是幫大家梳理了一下,對此的體會多在各自的理解。五,其他環節劇中主要情節都是打擂,所以袁和平在設計時就特別注意場景的變化,有圓台,高台,室內台;打法還有變化,單對單,車輪戰,群毆;武術流派遍及世界,除了中國功夫,日本武術,西方拳擊,西方劍術槍術,但就中國功夫而言,展現了拳法,劍術,槍術,三節棍等等不同技藝。事實上,拍攝時還請了泰拳高手,拍了幾個月,結果不知為何沒用上 .這種變化和融合很有氣勢。另外,我們可以從《霍元甲》中看到一些以前電影中的一些經典手法。如高台打鬥就在《黃飛鴻-西域雄獅》和《太極張三丰》里有過。刀鋒豁口的特寫更是和《太極張三丰》中與天寶一站中的設計如出一轍。梯田場景的四季更迭表現了他在鄉村的生活,更讓我們想起《少林寺》里那幕練武練的四季更迭的景象。對英國大力士時,手背撩撥的打法在《精武英雄》中對藤田剛時也有使用。也許這《霍元甲》不僅是李對於武術的理解,不僅是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是對於李連杰電影的追憶和總結。我還喜歡影片用瘋癲的乞丐三次同樣的話語表現當時的元甲對津門第一的沉迷幾乎到了癲狂的程度的手法。整部電影,我唯一覺得美中不足之處是李的出場.出場時有些做作,故作冷峻,結果是和孩子猜拳。可以看出是導演故意為之,可能是為了增加一點喜劇元素,但是卻顯得不很自然,有些失敗。不過瑕不掩玉,沒什麼大影響。細細品來,這真是一部難得的經典。今年的其他賀歲電影與之相比,實在不值一提。對於《霍元甲》的參悟和理解,也學每個人都有不同,我只是盡量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感受。希望能啟發大家的一些思考和討論。如能得償所願,也不枉我幾個早上辛苦的敲擊鍵盤了
推薦閱讀:

在同道人的眼中的李連杰是一個怎樣的人?
李連杰達到怎麼了?為什麼不再復齣電影界了?
李連杰的現狀怎麼樣?
李連杰得了什麼病?
李連杰和成龍相比,誰的功夫更厲害?

TAG:電影 | 李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