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詩點評:戲迷皇帝李存勖(後唐庄宗)
01. 話說五代之後唐,庄宗皇帝李存勖。02. 登基前驍勇善戰,報父仇一統北方。03. 建國後安逸享樂,寵優伶埋下禍根。04. 在位時間僅四年,死於非命因迷戲。05. 昏庸天子跑龍套,塗脂抹粉同台演。06. 逆耳忠言聽不進,終日沉迷弗自拔。07. 禍亂朝政伶人惡,迫害良臣天子悲。08. 驕奢淫逸禍兮起,重逆無道命堪憂。09. 深感不滿百官忿,大失所望眾將叛。10. 排演戲中聞殺聲,一塌糊塗驚恐人。11. 空有一身好武藝,孤立無援陷絕境。12. 泣飲黃泉太匆匆,戲迷皇帝憾幾許?(寄語)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陳怨蜚*——@有感於*【先智後昏的後唐庄宗李存勖】
戲迷皇帝李存勖之戲照
帝王中精通音律的有五人: 唐玄宗、後唐庄宗、南唐後主、宋徽宗、金章宗具體地說:唐玄宗是梨園的創始人,被奉為戲曲界的祖師爺宋徽宗精通詩詞歌賦後唐庄宗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南唐後主李煜精通音律,在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金章宗完顏璟也是知音律的。
中國古代皇帝,九五之尊,其地位至高無尚。他若要讓手下臣子謝幕玩完,你還得三跪九叩謝主隆恩。那個時候也講三權鼎立,不過並非是西方近現代社會比較先進的政治制度,而是神權、君權、夫權三權當道,這三權集皇帝老兒於一身。而所謂天子,是真正意義上的替天行道,那權力就大了去了。然而歷史上卻有這麼一位皇帝,兩次被打,打人者毫無顧忌,被打者心甘情願。你說這位皇帝是不是腦子有水,犯賤?其實不然,皇帝被打後居然若無其事,而且還給暴力男們以非常豐厚的賞賜。這位皇帝就是後唐庄宗李存勖,這位爺年青時就生得高大魁梧,相貌堂堂,在亂世混戰中勇猛無比,殺人如麻,於亂軍叢中如矯龍出海一般,砍瓜切菜生猛異常,驚得冤家對頭後梁太祖朱全忠一個勁兒的嚎叫「生子當如李亞子(庄宗小名),你他娘老天不公呀,奈何我的兒子都如豬狗一樣不中用呢?」,李存勖打仗是把好手,治理國家卻非其所長,他的老子李克用病死後,他繼任當上了皇帝,這位爺開始滿足現狀,不知進取,享樂主義思想逐漸侵蝕了帝國上下,李存勖興趣愛好廣泛,自此搖身一變,風【蟹】流儒雅了起來,既當起了梨園老祖,喜歡吹拉彈唱,又做起了帝國的文學青年,給後世留下了還不算太爛的幾首詩歌文藝作品。李存勖雖然貴為皇帝,但平常就喜歡演戲,有一次,這位爺巧施粉黛,筆點絳唇,披上了皇帝的新裝和他豢養的一幫梨園子弟們唱戲為樂,一時龍顏大悅,興之所至,四顧張望,大叫「李天下,李天下在哪裡?」,而李天下正是他為自己所起的藝名,這可是普天之下最牛逼的藝名,他這樣瘋瘋巔巔的呼叫,別人誰敢吱聲?這一吱聲就是僭越之罪,項上吃飯的傢伙弄不好得搬家。這時只見一個戲子叫做敬新磨的馬上跑到他的面前,一把扯住他的戲裝,不由分說,一個大耳刮子就扇了過去,庄宗被打的臉冒金星,臉色大變,侍衛們和其他戲子都被嚇得戰戰兢兢,一起把敬新磨抓住,責問他「為什麼打皇帝的耳光?不要命了?」敬新磨不慌不忙的回答「李天下,李天下普天之下只有一人,還呼喊誰呢?」大家都被他的詼諧逗得哈哈大笑,庄宗雖然挨了打,但也被他這一個恰如其分的馬屁拍得舒服異常,反怒為笑,而且覺得敬新磨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不但沒有怪罪,還給了敬新磨無數豐厚的賞賜。如果說這次被打是沒有一點心理準備,屬被動挨打險些翻臉動武外,還有一次被打就屬於典型的沒事找抽了。也許是血液里流動著好戰的因子,也許是日久天長的和平讓庄宗有點懷念戰場上的血腥,這位爺除了喜歡充當青春偶像派演員演戲外,還特別喜歡一種古老的搏擊之術,叫做「角觝(抵)」,也叫角力,即日本現在的國術相撲,由此可見,東洋鬼子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力有多大,但凡拾到籃里都是菜。庄宗不僅喜歡角觝,而且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大力士,對於這項體育賽事向來自負滿滿,認為憑自己的能耐打遍天下無敵手,這一日,閑來無事,有些技癢,就讓手下人喚來了昔日的軍中夥伴,此人的名字有點意思,叫做王門關,因為就差這一點所以多年春風不度(玉門關),雖然和皇爺關係不錯,可楞是央求了N次,就是不給他個方面軍大員做做。話說這天,老王心中不樂,姍姍來遲,庄宗笑道:「門關愛卿(彆扭,叫做關門豈不更好),咱們來玩一把,你若勝了,我娘是你娘,你娘是我娘,咱們共享榮華富貴」,王哥們見是皇帝爺找他比賽角觝,有些發怵,這勝也不是,負也不是,再說,弄傷了皇帝,腦袋就得回姥姥家,所以婉言推卻,可庄宗正在興頭上,不幹,還激他「你可別讓我,讓了也不算數」,王哥們一聽更不敢了,這讓也不行,不讓也不行,敢情把咱往死胡同里逼呀,王哥們兒猛擺手,「不玩了不玩了,陛下咱不玩了,行不?」。庄宗臉一變,「媽拉個@#¥%——,由你了?」。庄宗賭注越下越高,「要不這樣,你要是能一拳打倒我,我封你做個大軍區司令(節制),怎麼樣?」王哥們一聽,咋不早說呢?磨這半天牙,要的就是這句話,隨著庄宗話音剛落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一拳揮將過去。再看看庄宗,「哎喲」一聲,迎拳就倒,半天爬不起來。要說,這庄宗李存勖也真是條漢子,說出的話潑出去的水,皇帝一言九鼎,說話算數,沒過多久,果真封王門關為幽州軍區司令員(節度使),獨霸一方。皇帝愛唱戲演戲,喜歡娛樂圈裡的人,還喜歡與人比賽角觝,玩玩柔道與摔跤,或者喜歡附庸風雅,玩玩文學,這些都沒錯,但是你不能玩物喪志,把職業皇帝的正事給弄擰巴了,可悲的是庄宗玩的就有些過火了,他手下的這幫戲子們受到了他的特別寵信,不僅擁有進出皇宮的特別通行證,而且動不動就仗勢欺人,侮辱朝臣,象王門關這樣的武將沒有幾個能夠得到信賴,許多戲子卻能出任重要藩鎮的一些大軍區的司令官,戲子們把持朝政,許多讀書人也深感絕望,庄宗還聽信戲子們讒言,冤殺了手下最能打仗的大將郭崇韜,還有一件最混蛋的事是命令戲子和宦官們搶劫了手下魏州駐軍們的妻女一千多人供其淫樂,這下茅房裡面扔手榴彈激起眾憤(糞)了,天下怨聲載道。公元926年,這位史上唯一挨過手下人兩次揍,卻始終沒被揍醒的皇帝,最終死於他最寵愛的戲子之一一個叫做郭從謙(大將郭崇韜的侄兒)的人手中,此人藉機發動兵變,四下縱火,叛軍在混亂中用亂箭射死了帶領侍衛平叛的後唐庄宗李存勖,有意思的是另有一個戲子抱著這位中箭身亡的主子爺屍首,來到後宮中,收拾起樂器道具,連同庄宗屍體一塊給焚燒了,讓這位喜歡演戲的主子爺在陰間也能吹拉彈唱,長袖善舞。可憐這位亂世梟雄,最終因娛樂而荒廢朝政,最後還是死在了娛樂圈子裡的人手上,只是不知這位皇爺是否對一生鍾愛的娛樂事業死了還要愛?本文來自派派小說論壇
添加:好戲誤國的後唐皇帝——後唐庄宗李存勖原創作者:韓達爾【帝王檔案】姓名:李存勖姓別:男民族:沙陀職業:後唐帝國開國皇帝生卒:公元885年~公元926年工齡:4年父親:李克用母親:簡貞皇后 曹氏王位繼承人:李嗣源最大愛好:唱戲最大特長:軍事最大缺點:迷戀戲曲,荒廢國事最大優點:沉靜有謀略,膽量過人最大成就:滅亡後梁,建立後唐最大錯誤:重用伶人,苦待將士最大快樂:滅後梁最大痛苦:縱叛親離最大仇人:李嗣源最大理想:推翻後梁最大武功:滅後梁、平劉守光、逐契丹、滅前蜀最大文治:無當前住址:河南省新安縣雍陵【經典記載】〖古文〗庄宗光聖神閔孝皇帝,諱存勖,武皇帝之長子也。(《舊五代史·唐書·庄宗本紀》)〖今譯〗庄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名叫李存勖,是武皇帝的長子。〖古文〗梁朝文武官屬於馬前謁見,陳敘世代唐臣陷在偽廷,今日再睹中興,雖死無恨。帝諭之曰:「朕二十年血戰,蓋為卿等家門無足憂矣,各復乃位。」(《舊五代史·唐書·庄宗本紀》)〖今譯〗後梁的文武官員在馬前謁見李存勖,陳述自己世代都是大唐的臣子,卻不幸身陷偽朝,如今再次看到大唐中興,雖死而無恨了。李存勖說:「朕二十年血戰,就是為了眾為卿家沒有憂慮,大家各復原職吧。」【人物鏈接】〖沙陀復唐〗雖然朱溫滅亡了唐朝,但是全國各地的軍閥大多不服從他的,比如晉王李克用,就是其中最大的反後梁主義者。最終朱溫的後梁亡於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之手。李存勖滅亡後梁以後,沒有按一般的傳統以自己的王號作為一個新朝代的稱號,他的王號是晉王,可是他卻採取「唐」作為國號,史稱後唐。李存勖就是後唐庄宗。李存勖不僅採用唐的國號,而且在滅梁之前,一直採取大唐昭宗時的年號「天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心中始終有一個最高理想,就是復唐。李家是沙陀族,本姓朱祁,先祖朱祁赤心在鎮壓農民起義時立有戰功,被唐懿宗賜李姓,李克用又因在鎮壓黃巢起義中立有戰功,而被加封晉王,並得到了河東節度使的職務。李克用認為自己受大唐恩典太多,無以為報,只有拚命效忠。而且因為得賜李姓,又獲王爵,所以總是以李唐家人自居。這種意識形態,也傳染給了李存勖,在李存勖看來,自己就是李唐的傳人,復唐就是復自己國家。所以在各路諸侯都對朱溫篡唐冷眼旁觀,甚至趁機取利的時候,唯有李克用、李顧勖父子,不計代價的拚命進攻後梁,直到最後徹底滅亡梁朝為止。李存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曾經隨父親去向唐昭宗報功,昭宗很喜歡李存勖,賜給他翡翠盤等珍寶,並撫摸著他的背說:「這孩子與眾不同,將來富貴了,可不要忘記大唐啊。」或者就是在這一刻,幼小的李存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與大唐聯繫在一起了。李克用死後,李存勖繼續堅持滅梁復唐的大業,他發現沙陀人雖然作戰勇敢,但是卻缺乏紀律性,自由散漫。於是在整頓軍紀上下功夫,規定騎兵如果不見敵人,不得隨意騎馬。從而將沙陀騎兵訓練成了一次嚴整的精兵。李存勖就率領著這支部隊,屢次出征,每次出生時都要把父親給他的三支箭帶上,打了勝仗,再送加家廟供奉。李存勖作戰勇敢,經常隻身一人衝鋒。有幾次陷入重圍,多虧部將及時解救,部將勸他要持重,他卻怪部將妨礙他痛殺敵兵。公元911年李存勖大破朱溫親率的五十萬大軍,進而攻破燕地活捉了叛將劉守光。九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打得遠循北方。公元923年,李存勖終於實現了自己最大的理想,滅亡後梁。滅梁之後,李存勖先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恢復大唐的國號,並結束使用唐昭宗的天佑年號,改用同光年號。隨後遷都洛陽。自古以來一個王朝滅亡後又由其旁系復國的,只有東漢光武帝,李存勖認為自己恢復大唐,可以與光武帝相提並論了,非常得意。於是,被後梁滅亡十七年的大唐,又「復國」了,而且是由沙陀族人恢復的。當李存勖進入洛陽城的時候,原來那些曾經為大唐服務後又歸降梁朝的大臣們都跪在馬前說「我們從前都是大唐的臣子,後來不幸被偽朝裹脅,如今,又重新大唐復興,就是死了也值得了」李存勖則說「我二十年來浴血爭戰,為的就是大家不再憂愁,現在大家都官復原職去吧。」並沒有追究這些人投降梁朝的罪過。〖伶人誤國〗李存勖建立的後唐是五代當中疆土最大的一個王朝,它不僅佔據有原來後梁的全部疆土,而且還佔據了關中、漢中、兩川等地區。當李存勖滅亡前蜀的時候,南方諸國無不震恐懼怕,都以為大唐真的「復活了」不久自己也要像前蜀一樣被後唐統一。然而,後唐還沒有來得及完成統一大業,自己就開始內訌了。李存勖二十年來一直只是領兵打仗,雖然軍事才能一流,但是在治國方面卻沒有任何經驗。出身貴族的他,天性喜好玩樂,早年忙於爭戰不得不剋制自己,隨時天下的安定,他便開始任意妄為起來了。李存勖以唐朝的繼承者自居,在各個方面恢復唐朝的東西,甚至包括宦官。滅梁之後,他要求各地將都要前朝宦官不論貴賤統統遣送到洛陽,結果朝中宦官竟然多達上千人。李存勖於是像從前的唐朝一樣重用這些宦官,讓他們在後唐又重新掌權,唐朝宦官專權之局竟然再次死灰復燃。除了信用宦官,李存勖還寵信伶人。李存勖喜音律,好俳優,多與伶人交往,早在為晉王時就是如此。由於他寵信伶人,於是伶人得以出入宮掖,侮辱公卿,專權用事,其危害性更甚於宦官。李存勖最信任的一個伶人叫景進,經常奉李存勖之命,打探外界消息,原來,李存勖是把伶人當情報人員使用。可是這些「情報人員」的職業道德卻很成問題,經常趁機陷害大臣。李存勖還封了兩個伶人去地方當刺史,將士們見自己身經百戰也做不到重用,伶人唱唱叫叫就做大官,都非常不平。伶人不斷的在李存勖面前說眾將的壞話(當然這些將領恐怕也真的會有很多毛病),於是李存勖越來越不信任眾將,經常冤殺大將。代表後唐攻克了洛陽的大將李嗣源,功勞最大,可是也受到猜忌,幾乎被殺。同光四年(公元926年)的三月,李嗣源手下將士叛變,要擁立李嗣源為主,李嗣源逃跑後打算向李存勖說明情況,結果表章卻被伶人扣下,不能上達。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趁機勸起嗣源起兵造反,李嗣源只好同意,在將士的擁戴這下進入東京汴梁,自立為帝。庄宗聞聽此變,大驚,只好急率大軍前往汴梁平叛,臨行前拿內府的錢財分給將士,希望他們能夠用命作戰。沒想到將士們都說「我們的妻子兒女早就餓死了,現在要這些東西還能做什麼?」李存勖只好強逼他們進行。行軍途中得知李嗣源已入汴梁,而各地將領盡都支持李嗣源,知道大勢已去,於是下令退回洛陽。大軍行至半途,兵士已逃亡過半。回到洛陽後,一向為李存勖重用的伶人郭從謙因為被李存勖訓斥而率親軍叛亂,李存勖與其激戰,中箭流血過多。李嗣源入洛後,獲得唐庄宗骨灰,葬於新安,名曰雍陵。隨後李嗣源即皇帝位,史稱後唐明宗。
演而優則仕--後唐庄宗李存勖用人心得公元907年,黃巢的叛將朱溫再一次發揮了自己的優良傳統,叛變了為之效力的唐朝,率領軍隊衝進長安廢黜了唐哀帝,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梁,從而結束了唐高祖李淵近三百年來四時享受冷豬肉的統歷史。以朱溫建立後梁為開端,中國由此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後梁建立的時候,北方還有幽州的劉仁恭和河東的晉王李克用兩個較大的割據勢力,其中晉王李克用更是朱溫的生死老冤家。李克用本是沙陀貴族,後來因在平定黃巢之亂時立有大功而被唐廷加封為河東節度使,可謂是春風得意,但是這也引起了吃醋大王朱溫的嫉恨。公元884年,李克用大敗起義軍後勝利回師,途徑汴梁時,只見朱溫親自帶雞趕鴨放羊牽牛,手舞足蹈的來到李克用下榻的上源大酒店為他設宴洗塵。李克用大為感動,於是倆人酒酣耳熱、稱兄道弟的喝了個不亦樂乎,直到深夜才與朱溫惜惜離別。朱溫出來後,冷笑幾聲,馬上召集埋伏在附近的部隊把上源大酒店團團圍住,然後四面縱火,萬箭齊發,準備一舉除掉自己日後的心腹大患。正當朱溫興高采烈的時候,突然間風起雲湧,雷聲隆隆,剛才還皓月當空的天氣,竟然下起了大暴雨,把熊熊烈焰一會就澆成了星星之火。酒店裡面醉醺醺的李克用乘機在將領和親兵的保護下倉皇逃出,從此便和朱溫結下了深仇大恨。李克用在得知朱溫改朝換代後,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討伐良機,於是和契丹國主阿保機桃園兩結義,約為兄弟,準備一起進兵。哪知道阿保機日後了解到朱溫勢力強大,大呼上當,馬上撕悔了和李克用定下的兄弟之盟,轉而向朱溫伸出了友誼之手。李克用得知這個消息後,連氣帶累,竟至一病不起。公元908年,彌留之際的李克用把他的兒子李存勖招至床前,交代後事。他對李存勖說:「我一生有三件事情引以為恨,一是朱溫害我之仇未報;二是契丹違約之恥未雪,三是幽州之地未取,你將來一定要達成我的心愿。李克用言畢而歿,享年53歲。李存勖即晉王位後,積極整軍備戰,處處以李克用的「三個遺願」重要思想為指導,慢慢訓練出了一支精銳的沙陀部隊,在兵精糧足,條件成熟之後,開始出兵替父報仇。公元911年,李存勖擊敗了朱溫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致使朱溫連氣帶怕下一病不起,後來被他兒子弒殺;接著,李存勖攻破幽州,活捉了劉仁恭和劉守光父子;九年後,他又大敗契丹軍隊,將不可一世的阿保機趕回北方老家。經過十多年的南征北戰後,李存勖於公元923年終於攻滅後梁,一統北方,當年四月,在魏州稱帝,改國號為唐,史稱後唐。可惜李存勖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稱帝後,他認為大功告成,於是不再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開始迷上了看戲,還經常油頭粉面的親自登台表演,並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天,李存勖自我感覺良好的在戲台上吊嗓子,連喊兩聲「李天下」,還沒被自己的優美嗓音陶醉完,就被一個伶人(演員)上去扇了他個耳光。莫名其妙的李存勖問伶人為什麼打他,伶人大義凜然的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那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大為感動,覺得還是伶人真心為他著想,那些個文臣武將什麼時候說過那麼高水平的話啊。伶人受到皇帝寵幸,不但可以自由出入宮中(不知道包括不包括後宮)和皇帝稱兄道弟,而且還能肆意侮辱戲弄大臣,弄得是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李存勖還把伶人當作特務,讓他們借全國巡迴演出之際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當官職有了空缺時,他也經常置身經百戰的將士們於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補缺。在李存勖的縱容下,有一次伶人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軍隊上下怨聲四起、離心離德。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讒言,冤殺了勞苦功高的大將郭崇韜,另一大將李嗣源也險遭殺害。三月,李嗣源在滿懷怨恨將士們的擁戴下,宣布自立為帝,進兵洛陽。李存勖這時候才想起軍隊的重要性,連忙率軍進攻李嗣源,結果走在路上,士兵們就逃走了一半,李存勖知道形勢危急,便回到洛陽準備據城固守。不過令他萬沒想到的是,這時候他一手提拔的伶人郭從謙看出皇帝已窮途末路,沒有了利用價值,於是趁他吃早飯時發動政變,愛演戲的李存勖中箭身亡,屍體被大火燒毀在宮中,「李天下」就這樣喪命在驚心動魄的特技動作中。不久,李嗣源攻入洛陽,後從廢墟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謚為庄宗。(庄宗好伶而最後死於伶人之手,倒也應驗了「君以此始,必以此終」這句古話。)李存勖即位後在短短的時間內變得昏聵無能,智力水平以「疑似銀河落九天」般的速度急速下降,讓世人痛惜之餘,心中也冒出了了個大大的問號。其實從他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些端倪,他這種先智後昏「癥狀」的出現,說到底,還是「驕橫」兩字在作怪。後唐能夠奪得天下,靠的是戰略得當,將士用命,文武百官各司其職。而李存勖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成功的秘訣是「於十指上得天下」,也就是說,天下是靠他赤手空拳打下來的。一個統治者目中無人到了如此無恥的地步,人們要是還指望他勵精圖治,開創盛世,那真是自尋煩惱而已。文學大家歐陽修是這樣評價庄宗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後唐庄宗的用人之道,雖然獨樹一幟,實為不可理喻,「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本文史料來源於《資治通鑒》。
毛澤東評「生子當如李亞子」——後唐庄宗李存勖
庄宗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音xù)(公元885年至926年),應州人,沙陀族,小名亞子,李克用長子。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成人後狀貌雄偉,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當時,軍閥混戰、佔據河東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全忠(即朱溫)牽制圍困,兵力不足,地盤狹小,非常悲觀。李存勖勸說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滅四鄰,想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千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克用聽後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全忠對抗。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於同月襲晉王位。辦完喪事,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寧,並率軍解潞州(山西上黨)之圍。李存勖認為潞州是河東屏障,沒有潞州對河東不利,所以他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乘大霧突襲圍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鑒》卷266)潞州圍解,河東威振,控制鎮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處直見形勢驟變,也動搖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後梁。後梁為了保護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戰,於是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柏鄉之役,晉軍有周德威等3000騎兵和鎮州、定州兵;梁軍有王景仁率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在地形、兵力、裝備幾方面處於優勢;而晉軍是騎兵,機動性和進攻能力大,對梁軍構成威脅。戰役開始,李存勖採用周德威建議,引誘梁兵出城,聚而殲之,晉軍主動後撤。梁軍主將王景仁果然上當,傾巢而出。晉軍抓住機會,以騎兵猛烈突擊梁軍,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進。這時晉軍李存璋率領的騎兵大隊也趕上,梁軍丟盔棄甲,死傷殆盡。這一仗,使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之後,朱全忠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而李存勖卻進一步安定了河東局勢,他息兵行賞,任用賢才,懲治貪官惡吏,寬刑減賦,河東大治。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裡,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里,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打敗了朱全忠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於公元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李存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後,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後,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戲,他連喊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阿諛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罰 ,反而予以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幸,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著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於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此外,李存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官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到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也斷了進身之路。同時,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也險遭殺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將士們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準備自立為帝。李存勖得訊忙拿出內府的金帛賞給洛陽的將士,逼他們開赴汴水。軍到中牟縣,聽說李嗣源已進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急返洛陽,路上兵士逃走一半。回到洛陽後,他試圖抵抗李嗣源的進攻。四月,李嗣源先鋒石敬瑭帶兵逼進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李存勖決定自己率軍去扼守。丁亥日,軍隊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陽城外等候出發,李存勖正用早餐。這時,被提升為直御(親軍)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在混亂中射死了前來帶領侍衛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李嗣源自己又當上了皇帝。李存勖死後的廟號為庄宗。歐陽修是這樣評價庄宗的:「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李存勖的事例】天祐五年(梁開平二年,908)正月,李克用病死,24歲的他襲位為晉王。二月即殺其覬覦王位的叔父李克寧以穩定內部;四月又從潞州(今山西長治)前線調回周德威以麻痹梁軍。他對諸將說:「汴人聞我有喪,必謂不能興師;又以我少年嗣位,未習戎事,必有驕怠之心。若簡練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憤激之眾,擊彼驕惰之師,拉朽摧枯,未雲其易,解圍定霸,在此一役。」隨即親率大軍分三路進攻,李嗣源等率先破除梁軍所建「夾城」,從東北面進入潞州城與守將李嗣昭會師,殺梁兵萬餘,俘梁副招討使符道昭等將領300人,取得了潞州解圍戰的全勝。朱溫聞訊慨嘆不止。接著,李存勗又乘王建、李茂貞合攻朱梁大安(今陝西勉縣西南)之機,派周德威進攻晉州(今山西臨汾),在神山(今浮山南)大敗梁軍。天祐六年,鎮守同州(今陝西大荔)的後梁大將劉知俊叛附李茂貞,要求增援,李存勗親率大軍到陰地關(今山西靈石南關),再次派周德威攻打晉州,在蒙阬(今曲沃北)擊敗梁軍。次年,朱溫派王景仁攻打唐昭宗所封趙王王鎔的鎮(今河北正定)、定(今屬河北)二州,王鎔向李存勗求援,李存勗力排眾議率兵往救,在趙州(今趙縣)境內的柏鄉(今屬河北)一帶與梁軍對壘。天祐八年正月,裝備精良的梁軍被打得大敗,斬首2萬,繳獲馬匹3000,輜重無數。經此柏鄉之戰,梁軍元氣大傷,被迫從深(今深縣)、冀(今冀縣)二州撤退。晉軍則接連南攻邢(今邢台)、魏(今大名北)、博(今山東聊城東)、衛(今河南汲縣)等州,一直打到黃河北岸。次年,梁軍再次北攻,屠棗強(今河北棗強東),圍蓨縣(今景縣),結果又被晉軍打得大敗,朱溫狼狽南撤。正當李存勗南攻之時,幽州(今北京)一帶的劉守光打算乘機謀取鎮、定二州。李存勗擔心重蹈當年吳王夫差爭黃池之會和楚項羽貪伐齊之利的覆轍,回師對付劉守光。他先用驕兵之計,促使庸愚無賴的劉守光忘乎所以,然後派周德威統兵3萬聯合鎮、定二州之兵,圍攻幽州。經兩年作戰,終於俘殺了劉守光及其父劉仁恭。這樣,幽冀一帶也都處在李存勗的控制之下。天祐十二年(梁貞明元年,915),梁末帝乘魏博節度使楊師厚病死之機,將其所轄六州分為兩鎮,以圖削弱藩鎮勢力,結果引起魏博兵變。變兵請降附晉,李存勗乘勢佔領魏州,殺變兵首領張彥,親自兼領魏博節度使。接著又攻取德州(今山東陵縣)、澶州(今河南清豐西)。次年在大敗梁援軍之後又攻取了衛州、磁州(今河北磁縣)、洺州(今永年東南)、邢州。而相州(今河南安陽)、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和貝州(今清河西)均不戰而取。這樣,黃河以北除黎陽(今河南浚縣東)一地外,盡為晉軍所佔。天祐十四年李存勗攻佔博州在黃河南岸的楊劉城(今山東東阿東北),建立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並一度攻入鄆州(今東平西北),胡柳陂(今山東鄄城西南)一戰,周德威戰死,後反敗為勝。次年,又在澶州之南夾黃河築德勝南北兩城,並架浮橋相通,成為晉軍南進的又一橋頭堡。梁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晉軍勢力大為發展。李存勗身為晉王,作戰常身先士卒,喜歡自引輕騎迫敵營挑戰,因此常陷險境。有人勸他,他說:「定天下者非百戰何由得之,安可深居帷房以自肥乎?」天祐二十年(梁龍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勗在魏州稱帝,以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年,國號不用晉而用唐,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以增強反梁的號召力,史稱後唐,李存勗廟號庄宗。李存勗即位後,得知後梁鄆州防守空虛,就派李嗣源乘虛而入,佔領鄆州。這使後梁朝廷大恐,急派大將王彥章為北面招討使,率精銳沿河東下。後唐軍在德勝失守後堅守楊劉,李存勗親率援軍趕到,幾度激戰,終於保住了楊劉並迫使梁軍撤退。接著又趁梁軍(時王彥章已被段凝取代)渡河北上和各路梁軍分兵作戰導致汴梁地區防守空虛之機,決定不顧歸路被斷、後方不穩等不利因素而直搗後梁首都開封,以李嗣源為先鋒,接連獲勝,擒王彥章等梁將多人,輕騎兼程順利攻入汴梁。梁末帝自殺,李存勗就此完成了滅梁大業(參見後唐滅後梁之戰)。廢開封府為汴州,後定都東都洛陽(今屬河南)。同光三年滅前蜀(參見後唐滅前蜀之戰),達到後唐全盛時期。李存勗驍勇善戰,膽略過人,戰績非凡,堪稱傑出的軍事家。但是他治國乏術,用人無方,稱帝三年而終至眾叛親離、身死族滅。李存勖弊政之一是重用伶人和宦官。他幼善音律,常自傅粉墨與伶人共戲,因而伶人們恃寵怙勢,出入宮掖,侮弄朝臣。其中為害最烈的是伶官景進,「軍機國政,皆與參決。三司使孔謙兄事之,呼為八哥」。將相大臣都因忌憚而去討好他。李存勗除了以伶人為耳目外,還用宦官為心腹。同光元年(923)十二月定都洛陽後,恢復唐朝舊制,「詔天下訪求唐時宦者悉送京師,得數百人,宦者遂復用事」。於是宮內各執事和諸道監軍都用宦官。他採納宦官的建議,「分天下財賦為內外府,州縣上供者入外府,充經費;方鎮貢獻者入內府,充游宴及給賜左右。於是外府常虛竭無餘而內府山積」。唐代後期宦官跋扈之勢儼然重現,引起朝臣的不滿。李存勗弊政之二是允許皇后干政。他的皇后劉氏,本來不是元妃,是一個連親生父親都不肯相認的勢利小人。因為有寵於李存勗,後來進封為皇后。伶官如景進、降將如段凝、張全義、袁象先都通過厚賂劉氏而得到重用。同光四年,因軍糧不足軍心動搖,宰相請發內庫供應諸軍,劉氏竟交出妝具銀盆兩隻和三名幼皇子,說宮中別無積蓄,讓朝廷拿去賣了以充軍需,嚇得宰相趕緊退出。大將郭崇韜於同光三年帶兵伐蜀,僅用70天就迫使蜀主王衍出降,立了大功。但他與宦官不合,宦官誣告他有異心,李存勗還在猶豫之際,劉氏竟出手教,密令殺郭崇韜父子。後又牽連殺大將朱友謙及其部將史武等7人,皆滅其族。這些殺戮導致後唐功臣宿將人人自危,諸鎮怨憤,流言四起。伐蜀建功的驍將康延孝為郭、朱復仇而反唐,儘管很快兵敗身死,但是魏博方面的兵變終於釀成了後唐歷史上的重大事變。魏博軍隊是後唐的一支精銳部隊,攻滅後梁,屢建戰功,卻反而受到李存勗的猜忌。同光四年(926)二月,戍守瓦橋關(在今河北雄縣南)的魏博士兵期滿回鎮,到達貝州,接到敕令要他們就地留屯。於是人心浮動,發生兵變,指揮使楊仁晸被殺。變兵奉趙在禮為帥,焚掠貝州後兼程南下,攻佔鄴都(今河北臨漳西南)。李存勗急派元行欽帶兵進討反為所敗。危急之際,不得已起用向來為之所猜忌的宿將李嗣源率侍衛親軍前去鎮壓。兵至鄴都城下,親軍嘩變,擁李嗣源入城與趙在禮聯軍。李嗣源本無此意,但迫於內外形勢,在無以自明的情況下率變兵南下。李存勗得知情況大變,急忙率扈從兵2.5萬從洛陽東進大梁,途中得知大梁失守,只好下令回師,沿途士兵逃亡一半。他再三撫慰士卒許以厚賞,士兵們說他賜與太晚,人亦不感聖恩。好不容易回到洛陽,親軍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率眾嘩變,在混戰中李存勗為流矢射中身死,終年43歲。李存勗能詞,有3首傳世。其《一葉落》云:「一葉落,搴朱箔,此時景物正蕭索。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吹羅幕,往事思量著。」表明這位能征慣戰的代北健兒並非普通的一介武夫。李存勖戰爭故事柏鄉之戰開平中,後梁太祖朱全忠與河東晉王李存勖為爭奪河北,相互攻戰不息。四年十一月,朱全忠乘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屯兵淶水(今屬河北),欲南下攻佔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之機,以助王鎔抗拒劉守光為名,派供奉官杜廷隱;丁延徽監魏博(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兵3000分別屯駐深、冀(治今河北深縣、冀縣),企圖兼并成德、義武兩鎮勢力。王鎔察其謀,遣使向晉王李存勖求援。適義武節度使王處直亦遣使至河東,乃共推李存勖為盟主,合兵抗擊後梁。李存勖早欲圖占河北三鎮,遂命蕃漢馬步總管周德威領兵出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北)進屯趙州(今河北趙縣)。十二月初,朱全忠獲知晉、趙已聯兵,即令王景仁為北面行營都指揮招討使,領兵4萬出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北上,會魏、洺(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邢(今河北邢台)兵3萬北進柏鄉。李存勖聞訊即率主力進抵趙州,與周德威會合,向柏鄉挺進。同時以王處直所部5000兵以援,形成晉、趙聯合抗擊後梁軍進攻的態勢。十二月底,晉軍進抵柏鄉,於野河(柏鄉以北約五里)北岸,與後梁軍夾河相峙。晉王數命出兵挑戰,後梁軍按兵不動,李存勖乃採納周德威誘敵離營、掠其饋餉、伺機破敵的建議,即令退軍高邑(今屬河北)待機。五年正月,周德威率精騎3000迫近後梁軍陣前挑戰,王景仁率軍出戰。周德威示弱,且戰且退,誘後梁軍追擊。及至高邑南野河,後梁軍勢盛,爭先奪橋,遭晉王軍抗擊;李存勖欲乘勢出擊,周德威勸止,並建議待其疲而後戰。自中午至傍晚,兩軍對峙。及後梁軍饑渴、士氣頓減,其東陣兵稍退。周德威見決戰時機已到,即與李嗣源分率軍從東、西兩面夾擊。後梁軍驚恐、潰退,晉將李存璋亦領兵奮力追殺,殲後梁精銳部眾2萬餘人。乘勝追擊至漳河一線,使後梁在漳河以北僅剩邢、洺兩個孤立據點。楊劉之戰同光元年五月,後唐庄宗李存勖在德勝南城失守後,擔心後梁加兵楊劉,急令宦官焦彥賓先赴楊劉與鎮使李周共同防守楊劉,又令蕃漢馬步都虞侯朱守殷放棄德勝北城,拆屋做筏,載兵沿黃河東下,幫助楊劉守備,將儲存在德勝北城的糧草等物資運往澶州,耗損將近一半。後梁北面招討使王彥章也拆德勝南城的房屋做筏載兵浮黃河而下,與後唐軍沿河各行一岸,每當至黃河彎曲處,兩軍便在河中相戰,飛矢如雨,一日往往相戰百次,互有勝負,及至進抵楊劉,雙方各傷亡近半。五月二十六日,王彥章與段凝合兵10 萬,從四面向楊劉發起進攻,晝夜不停,又連接巨艦九艘,橫置於黃河渡口,以阻止後唐援兵。楊劉城數次幾乎被攻陷,全賴後唐鎮使李周與士卒同心協力頑強抵禦,方才得以保全。王彥章難以破城,只好退屯城南,連營而守。六月二日,李存勖親率援軍到達楊劉,見後梁軍重重營壘,防備十分嚴密,很難深入,十分擔憂。經與樞密使郭崇韜商議後,李存勖當即面派郭崇韜率軍一萬連夜兼程趕赴博州晝夜修築城堡;同時,在楊劉日夜苦戰鬥以:牽制後梁軍。郭崇韜築新城六天,王彥章才得知郭崇韜修築新城的消息,立即率領數萬大軍直奔新城,十五日急攻新城並將十餘艘巨大的戰船連接起來置於河道中間,以斷絕後唐的援兵。郭崇韜依託剛築完尚無守備的新城抵抗,並派人向李存勖告急求援。李存勖親自率領大軍來援,在新城西岸擺開陣勢,新城守軍望見後鬥志倍增。後梁軍砍斷連接戰船的繩索,收回戰船,退往鄒家口 (今山東聊城西南)堅守。七月五日,李存勖領兵沿黃河向南開進,王彥章放棄了鄒家口,又奔赴楊劉。十二日,後唐游奕將李紹興在清丘驛(今濮陽東南)南擊敗了後梁的流動部隊,北面招討副使段凝以為是後唐大軍已從上游渡過了黃河進逼汴梁,驚恐萬狀,當面責備王彥章不應深入鄆州境內,在黃河下游與後唐相持。十六日,李存勖派騎將李紹榮直抵後梁大營,抓獲了梁軍的哨兵,又焚燒了後梁軍連接在一起的戰船。十七日,王彥章聽說李存勖已到達鄒家口,立即撤軍逃往楊村。後唐軍尾隨追擊,駐紮於德勝
後唐明宗為何飲恨而終一個缺乏政治、歷史知識的人,是很難有知人論世的能力的。後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在位時間較長的一位君主。但他「仁而不明」,昧於識人,不辯忠奸、優劣。在外管不好軍隊,在家又沒有管好自己的兒子,他在李從榮之亂平息後含恨而亡王春南他想把國家治理好 後唐明宗李嗣源是沙陀部人。因戰功升至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公元926年,後唐庄宗為叛亂的士兵所殺,李嗣源入洛陽,被推戴為監國。隨後以「旁支入繼皇位」(他是庄宗李存勗之父李克用的養子)的名義繼位。這位皇帝「目不知書」,又缺乏起碼的文史知識,討論「國號」時,連「國號」是什麼都不知道。不過,此人自有其長處,史書說他「為人純質,寬仁愛人」,又說他「質厚寡言」,大概是說他為人厚道,說得少,做得多。他想把國家治理好,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一點。李嗣源稱監國以後,能吸取庄宗「驕淫無政」、開國後三年敗亡的教訓,努力做到清心寡欲。掌管宮中事務的官員為討好他,特地從庄宗留下的1000多名宮女中,挑選出幾百名年少美貌的宮女獻上,遭到了他的拒絕。他說:要這些人幹什麼?宮中用的人要懂得先例和規矩,這些人懂得什麼?年少的宮女他一個不收,全部放回民間,留下的全是「老舊之人」。他下令對宮中人員大加裁減:宮女留100人,宦官留30人,教坊100人,鷹坊20人,御廚50人。宮中機構有名無實的統統裁撤,節省了很多開支。他痛恨對百姓橫徵暴斂的虎狼官員。在庄宗時,負責賦稅徵收的孔謙姦邪諂媚,刻剝窮困軍民。他下令公布其罪狀,並將其斬首,以儆效尤。凡孔謙所立苛刻之法,一概廢棄。他痛恨貪贓不法的官吏,稱他們為「民之蠹」,一經發現,嚴懲不貸。同時表彰廉潔的官員。後唐庄宗時,百姓的賦稅負擔特別沉重,夏、秋二稅每一斗還要加征一升所謂「省耗」(蝕耗)。明宗時規定:今後只收正稅,不額外收「省耗」。百姓負擔有所減輕。明宗時時記掛著農民的生活。曾與馮道談到農村的豐收。馮道說:我常記得從前在先帝(庄宗)幕府,奉命出使中山,從太原到井陘,道路險阻,我生怕坐騎跌倒,手拉韁繩特別小心。及至平坦之路,我放鬆了韁繩,很快就跌下馬來。治理國家也是如此。明宗認為他說得很對,於是問馮道:今年豐收了,不知百姓生活是否富足?馮道回答說:農民荒年則餓死,豐年則穀賤傷農。豐歉都受害的,只有農民。聶夷中詩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士農工商,四民之中,農民最為勤苦,國君不可不知也。明宗很重視馮道這番話,還命人將聶夷中的詩抄下,經常學習、誦讀。明宗提拔「憂公如家」、「以天下為己任」的能臣任圜為宰相,主管經濟、財政。任圜沒有辜負明宗的期望,把經濟、財政管理得很有條理。一年後,成效顯著,「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對於明宗的治國,《新五代史》有這樣一番評論:明宗是有心治理好國家的。他即位時,年歲已高(60歲),能不近聲色,不喜好出遊打獵。在位時,「兵革粗息,年屢豐登,生民實賴以休息」。《資治通鑒》也說,明宗時,「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比較)於五代,粗為小康。」他沒能使後唐長治久安明宗從庄宗手裡接下的,是一付爛攤子。社會動蕩不安,百姓居無寧日。「當時天下皆驕兵」,軍人動輒鬧事。派他們鎮守遠方,他們不樂意,就要作亂。安撫軍隊成了頭等大事。明宗對叛亂的軍人,絕不姑息,必以嚴酷的手段加以處置。即位以後,先後發生了汴州兵變、滑州兵變、蘆台兵變。每次兵變發生,不但叛亂的軍人均遭殺戮,而且其在營家屬及全家都被殺死。殺人之多,動輒上萬,那場面非常慘烈。但亂兵是殺不完的。誅殺亂兵,兵仍亂。另一方面,明宗吸取了庄宗苛待軍士,導致軍隊離心乃至反叛的教訓,一再遷就軍士,提高他們的待遇,希望以此安撫軍心。明宗厚待軍士,到了不顧財力的地步,以致出現了財政窘迫的局面。但事與願違,「給之愈濫,士心愈驕」。對軍隊,無論是硬的一手,還是軟的一手,打的一手,還是拉的一手,都沒有掌握好政策,把握好「度」。寬嚴、恩威失當,必然適得其反,走向自己願望的反面,想壓軍隊而壓不住,想拉軍隊而拉不動。軍隊問題始終沒處理好,故後唐很難安定。明宗畢竟只會打仗,沒有文化,缺乏政治、歷史知識;而一個缺乏政治、歷史知識的人,是很難有知人論世的能力的。史書說他「仁而不明」,指的就是昧於識人,對社會上、官場上的各色人等往往缺乏鑒別力、洞察力。他寵信不該信用的安重誨,而對真正值得信用的任圜,始則信,繼則疑,後則殺。安重誨倚仗明宗對他的寵信,特別驕橫。明宗的侍衛官馬延不小心衝撞了他的儀仗隊,他當即將馬延殺死。明宗沒有給予他任何處分。安重誨倔強固執。有一次,明宗交代他,選擇一處重鎮,委派華溫琪去當節度使。他回答說,節度使的位置不缺。明宗多次提起此事,安重誨不耐煩地說:我幾次上奏,節度使不缺,只有我擔任的樞密使的職位可以讓他代理。明宗說:那也好。安重誨敢於跟明宗賭氣,明宗一時也奈何他不得。任圜治國成績有目共睹,然而明宗僅僅因為聽了宮女隨口說的一番話,就對他產生猜忌。一次,任圜為戶部與樞密院的許可權劃分問題跟安重誨爭論於明宗之前,任、安二都聲色俱厲。退朝後,一位老宮女問明宗:剛才跟安重誨爭論的是誰?明宗說:宰相。宮女說:唐代時,我在宮中,從未見過宰相、樞密使奏事,敢於這樣。他們不把皇上放在眼裡。從此以後,明宗便不滿於任圜。很快任圜被罷相。四個月後,安重誨奏准明宗,「賜死」任圜。史書說,「明宗起於行伍而為天子,常疑宰相輕己」。這位行伍出身、沒有文化的皇帝,常常懷疑有文化的宰相看不起自己,對他們的一言一行特別敏感。任圜與安重誨在他面前的一番激烈爭執,竟然引來了任圜的殺身之禍。明宗只疑忌任圜,而不懷疑安重誨看輕自己,是因為安重誨比文盲強不了多少,雖然能讀奏章,但不解其意。明宗晚年,有個名叫康澄的官員在上書中提出了五個「不足懼」,六個「深可畏」。大意是說,天氣反常、自然災害、流言蜚語等等,都不可怕;而賢人歸隱山林不出來做官,士農工商不能安於自己的職業,人無廉恥道德淪喪,誹謗亂真是非顛倒,皇上聽不到忠直之言,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康澄的上書切中時病,明宗雖然嘉獎了他,但對他的意見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再說,那時離明宗病故已不遠,就是他想改弦易轍,也失之過晚、力不從心了。明宗在外管不好軍隊,在家裡管不好兒子。次子李從榮,是一名無賴、惡少。此人年少驕狠,輕佻峻急,驕縱不法。明宗不會不了解自己的這個寶貝兒子,但居然讓他帶兵,把他的位置排在宰相們的前面。宰相們害怕冒犯這位皇子,招致殺身之禍,紛紛提出辭呈。公元933年,即位後的第八個年頭,明宗病危。李從榮帶兵入宮謀奪皇位。明宗聞訊,無奈地說:從榮何苦如此!又說:我早就知道這幫人不足以託付大事。從榮之亂很快被討平,但明宗受了驚嚇,病情轉重,旋即去世。臨死前對馮道等大臣說:我家裡的事鬧到這地步,沒有臉見你們。明宗留給兒子的,是基礎不穩的政權。繼位的三子李從厚又「寬柔少斷」,應付不了複雜、動蕩的局面。不久,明宗的義子李從珂繼位。李從厚和李從珂,兩人在位的時間總共才三年。936年,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藉助契丹兵力,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人民論壇》 (2008-09-01 第40版)
「小康」之治:後唐明宗李嗣源「小康」之治:後唐明宗李嗣源
相比而言,李克用的養子後唐明宗李嗣源,倒是在治國理政方面頗有些建樹。天成、長興(926~933)七年之間,他開創了五代一個「年穀屢豐,兵革罕用 」的難得的「小康」局面。李嗣源,外號「李橫衝」,沙陀人,自幼追隨李克用,以「義子」的身份擔任李克用的貼身親兵衛士。上元驛事件的時候,年僅十七歲的李嗣源拚死衝殺,護衛李克用,當被逼到牆角的生死關頭,李嗣源以罕見的神勇,背負著李克用跳出牆外,得以逃脫了朱溫的追殺。從此之後,李嗣源就被李克用視為心腹愛將,在李氏父子軍中青雲直上,由親兵衛士而衛士長,由衛士長而獨當一面的大將,由大將而中書令、蕃漢內外馬步軍都總管,成為後唐禁軍的最高統帥。同光四年(926)兵變爆發後,李嗣源受命平叛,但當他率兵迅即南下收拾殘局時,卻被部下們擁戴,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此時,他已經年逾六旬。李嗣源雖然也是起家沙陀軍人,但與李克用父子相比,他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李氏父子世襲酋長,是沙陀最為顯赫的部落貴族,而李嗣源幼年時連自己的姓氏都沒有,只有一個小名「邈佶烈」,被李克用收養為義子之後方得名「李嗣源」。李嗣源也沒有受到教育的機會,畢生大字不識一個,當了皇帝之後,看不懂大臣們所上的奏章,只能是讓人念給他聽。可見,李嗣源完完全全是出身貧賤的部落平民。早年的平民生活,加以多年充當性情暴戾的李克用的親兵衛士的經歷,都使他養成了謹小慎微、深沉穩重的性格。身為大將的時候,李嗣源作戰勇猛,戰功最大,但從不爭功,更不跋扈,表現得十分的低調。因此,儘管有人以「功高位重」、功高震主為理由,建議庄宗李存勗早日除掉他,而李存勗也對他產生了懷疑,曾一度解除了他的兵權,但李嗣源終於安然渡過了危機,重掌兵權,靠的就是韜光養晦,讓李存勗既抓不著什麼把柄,又低估了他的能力和雄心。當然,這並不是容易做到的。登上皇位之後,李嗣源一如既往地較為低調,表現得頗有自知之明。和庄宗李存勗相比,李存勗奢侈淫逸,後宮佳麗三千人,充斥著來自幽州(今北京)、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各地的美女。李嗣源生活儉樸,將她們大部遣散,後宮中僅留百餘名老年宮女負責洒掃,年輕漂亮的都放出宮去,與家人團聚。在古代帝王當中,這一直是被視為很難得的「盛德」之舉,自然也減輕了朝廷財政供應的負擔。李存勗曾向功臣們豎起手指,傲氣而又囂張地說:「我從十個指頭上得天下!」李嗣源卻謙和地表白:「我是被大家擁戴到這個位子上的,哪裡能治理天下!」李存勗擅長吟風弄月,自誇手抄《春秋》。李嗣源目不識丁,卻喜歡聽儒生講解儒家經典,向他們請教和從中體會治國安邦的道理,更勇於承認自己治國才能有限的事實,放手重用馮道、任圜、趙鳳等漢人士大夫為宰相。馮道此人後來在歷史上的形象不太光彩,但此時的馮道,風華正茂,全然沒有「長樂老」的世故和暮氣,他擔任宰相之後,不顧高門大族們的冷嘲熱諷,大刀闊斧,斷然將濫竽充數的門閥子弟從朝廷中攆了出去,破格提拔、任用了一大批有才能、有見識的平民才俊之士,使得後唐庄宗以來門閥回潮的逆流為之丕變,尚不愧為「真士大夫」。任圜也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性格耿直,而且精於理財,他出任宰相兼財政主管三司使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朝廷的府庫都充裕起來,軍民的生活也得以改善。李嗣源充分發揮了漢人士大夫們治國理政的才華,又清除了宦官、伶人等亂政的毒瘤,使得庄宗末年烏煙瘴氣的朝政,很快就煥然一新。尤其難得的是,貧賤出身的李嗣源即使在登上帝位之後,仍然沒有完全忘本,對民間的疾苦總有一份割捨不下的共鳴,一首控訴苛政重稅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就能讓他淚眼婆娑,當即下令廢除兩稅加耗等多項苛捐雜稅,還專門讓人把這首詩謄錄在卧室的屏風上,時常吟誦;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吏,總令他怒不可遏,痛斥他們都是罪該萬死的「老百姓的蠹蟲」,曾一口氣下令處死了三四名州刺史一級的高級貪官……直到一百多年之後,當宋朝史學家歐陽修編撰《新五代史》的時候,他仍然親耳聽到了許多民間口耳相傳的關於後唐明宗李嗣源「為人純質,寬仁愛人」、「純厚仁慈」的佳話,於是乎揮筆潑墨,為李嗣源寫下了這樣一段激情洋溢的贊語:明宗「不邇聲色,不樂游畋。在位七年,於五代之君,最為長世,兵革粗息,年屢豐登,生民實賴以休息」。七年的「小康」之治,時間不算長,但其意義卻無法低估。按史書的記載,後唐天成元年(926),李嗣源登基之後,每天晚上都在皇宮中焚香向上天禱告說:「我是一個胡人,只是因亂世才被眾人擁戴到皇帝的位子上,但願上天早日降生真正的聖人,為萬民之主。」因宋太祖趙匡胤恰恰出生在天成二年(927),宋人在談論這段歷史的時候,這往往是他們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范仲淹、蘇軾等宋代的名流們,就異口同聲地說:「我太祖皇帝應期而生。」「應期」云云,當然是神化宋太祖,不足為憑,但也不能說是純屬無稽之談,因為,范仲淹們畢竟講明白了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正是有了後唐明宗七年的「小康」之治,不僅使剛剛經過二十餘年梁、唐慘烈廝殺的民眾有了一個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更使趙匡胤等新生代們有了一個還能說得上大致安寧、祥和、溫馨的童年生活,能夠得以健康地成長起來……草原天驕: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同」夢長興四年(933),李嗣源病死,他的幾個兒子爭奪皇位,後唐政局大亂。李嗣源的女婿、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趁機在太原起兵,遷都開封,建立了後晉政權(936~947)。石敬瑭起家於突厥沙陀軍人,實際上是昭武九姓粟特人的後裔。至於石敬瑭稱帝以後,自稱為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石碏和西漢的丞相石奮之後,那就純屬典型的亂認祖宗了。
後唐明宗李嗣源
*
歡迎賞閱:陳怨蜚詩詞(禪意入筆,紅塵感懷)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9/12/30902438_630267628.shtml
推薦閱讀:
※皇帝的女人如果「紅杏出牆」了會怎麼樣?
※皇帝真的能為所欲為嗎?
※郭沫若打開萬曆皇帝的陵墓後發生了一件事,現場人員都驚慌失措!
※這3大生肖,「苦命」終於到頭,「土皇帝」居高臨下,橫財爆棚
※席捲全球!《君王2》締造國內MMO「出海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