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馬嵬坡死亡之謎,到底是怎麼死的,還是流亡日本?

楊玉環(719—756),號太真。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但是對於楊玉環具體是怎麼死的,史學界有不同的說法。

其一認為死於馬嵬坡梨樹下。

以隨駕禁軍軍士在太子李享的慫恿下,發生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而後又要唐玄宗殺死楊玉環。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馬嵬坡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其二認為死於馬嵬坡佛堂內。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而《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寅恪先生指出: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真實情況應該是楊貴妃自縊死於佛堂中。

其三認為死於亂軍之中。

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其四認為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也對這種說法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也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曾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按說這情況就夠複雜的了,但是後來又有人說出了更驚人的言論,楊貴妃在馬嵬坡並沒有死。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只找到一個香囊。這就奇怪了,明明被賜死,還陳屍於天井,怎麼就有又活了呢?

大鵬認為有三種可能:一、當時在佛堂中縊殺她的人並沒讓她氣絕身亡,只是使她暫時地昏厥休克,這個人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無意。這樣,禁軍將士看到的「屍首」確實是楊貴妃。二、當時在佛堂中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本人,而是一個相貌酷似於她的宮女。死後換上楊貴妃的服飾,由於禁軍不可能近距離查看貴妃容貌,所以受到矇騙。三是在亂軍中中箭,但是因為有香囊阻礙,加之乳房大,沒有射中心臟,受致命傷,只是昏迷。

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叛軍首領陳玄禮其實是李隆基的鐵杆心腹。事變之後,太子李亨主動要求率眾討賊,玄宗將隨行軍士分為六軍,令潁王李璬、壽王李瑁分統之。李瑁才從來交帥印的陳玄禮口中知道了真相,於是就跟李享杠上了,後來弄死李倓(李亨兒子,馬嵬政變策劃者),還派楊玉環跟他生的兒子李伓監斬。

那麼,假如楊貴妃沒死,那她究竟去了什麼地方,終老於何處?一些學者認為楊貴妃曾經有做過女道士的經歷,所以推斷她隱居在某個道觀中。而俞平泊先生在《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質疑等文章中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日本學者大津郡的《郡志》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楊玉環本人在遣唐使藤原刷雄、阿培仲麻呂的秘密護送下逃亡到日本的上口縣向津具半島油谷町村,改名叫藤原玉環,據說後來還跟藤原刷雄生了孩子,日本女星山口百惠就是楊貴妃的後代。

《郡志》一書還記載,說唐玄宗得知楊貴妃東渡扶桑,舊情難捨,就派遣特使送了兩尊佛像給小楊,並且勸她回國,再續前緣共享富貴。楊貴妃心已成灰,就拔下頭上的一根玉簪,讓特使交給唐玄宗,以示答謝。數年後,楊貴妃在當地無疾而終。所謂「二尊院」就是因為那兩尊佛像而得名(一尊是木頭,現在存放在京都太廟,另一尊是玉供奉在山口縣獲町長壽寺),院中還有楊貴妃的墳墓。


推薦閱讀:

楊玉環(3):香消玉殞馬嵬坡
唐玄宗:確認過眼神,你是對的人
麻辣男女原來講述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吃火鍋的故事
唐玄宗攜楊貴妃再續麻辣男女

TAG:日本 | 死亡 | 楊玉環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