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能力的策略

淺談有效提高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能力的策略

楊榮華

 

    「沒有文言,現代漢語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信息時代,我們所缺失的不是科學知識、專業技能,而是傳統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學習恰是醫治現代社會人文精神、傳統文化缺失症的良藥。」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實踐中能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②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引導學生關照人物傳記,是教師必須明確的教學方向之一。閱讀人物傳記,從古人身上學習崇高的品德、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助人為樂的仁愛之心、嚴謹的治學精神、淵博寬厚的知識,激勵自我,使學生終身自勉,終身難忘,終生受用。

近幾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題型和分值,一直保持相對穩定,考查重點是文言實詞、虛詞的理解,篩選辨別文中重要信息,文意的分析歸納和翻譯等。就選材來看,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人物傳記、小說、雜記等多種文體百花齊放。考生在複習這一塊時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得分不理想。究其原因,在於沒有找到掌握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方法,沒有探索傳記文的特點,沒有發現出題規律,也沒有總結做題的方法,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記硬背,或大量的機械性的訓練上,結果事倍功半!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幫助學生做好文言常識儲備,樹立做題的自信心,應該是文言教學的一個重點。「知識、經驗是能力提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就不會有較高的能力。」③從高一到高三,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上有一個全面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計劃,明示整個高中文言文學習計劃,讓學生心中有數。高一、高二以學習課文為主,以學習語文讀本里的文章為輔,做好文言常識的儲備,讓學生課外閱讀《古文觀止》《史記選》《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超越帝王、名臣和名將》和《傳記文學》雜誌等,學在課內與用在課外結合起來。到高三,回歸課本與專題訓練相結合,課堂訓練與考試題型結合,在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練兵,在練兵中不斷積累知識,做好迎接高考的準備。

    不過,課外閱讀也應該「專精於一本,學有餘力,而後求其它,不應該走馬觀花,博觀泛覽,如窮漢過十里洋場,只覺得眼花繚亂,而無實際所得。」④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要克服草率麻痹的通病,對有設點的文中信息的閱讀宜細不宜粗,而在枝節情節上又不必過分攪纏而造成思維疲勞。如果在高一課堂上就大講文言詞法、句法,不讓學生讀課文,背課文也僅限於高考要求的幾段,把文言文教學變成了單一的實詞、虛詞的積累,詞類活用的辨析,文言句式的歸類,文言翻譯的專項訓練,致使文言文那充滿生機活力與思想情趣的面目就被枯燥乏味代替了,這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知識儲備包括文學常識的儲備、文化常識的儲備、字法句法常識的儲備。

    文學常識的儲備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我國文學史的發展脈絡,二是重要的作家作品。前者是縱向的,可以梳理出一個大概線索;後者是橫向的,可以分類編輯,如文人合稱、名著合稱、名著簡介等。文化常識的儲備包括古代數量詞、古代少數民族特稱、兄弟排行稱謂、古代年齡特稱、古代官場專用詞語、古代禮儀、古代科舉、天文曆法、古代時間詞語、古代器具、古代地名、古代服飾、古代建築、尊稱敬辭、謙稱謙辭、文化現象等。字法句法常識的儲備包括高考常見的文言實詞、高考常見的18個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方面的分類分點識記與整理。

另外,有沒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閱讀答題的效率也是不一樣的。這裡的心理準備,既指一般意義的平靜、專心等,又指由知識、技能等積累而形成的一種文言文閱讀的「前經驗」,見多不怪。有了足夠多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經驗,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在閱讀時就能指向明確,關注集中。

    二、「借我一雙慧眼」發現規律

    「題型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和獨立思考,發現題目的類型和相應的解決思路和解決策略,而不應直接通過例題的講解來傳授題型及解法。」⑤我們常說:「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先幫助學生探索特點規律,閱讀做題時可以減少盲目性。

    1、文言文人物傳記的特點。文言文人物傳記是一種以記敘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寫到下列內容:傳主的姓名、字型大小、朝代和籍貫,傳主的官職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工作地點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主要政績、成就、特長、特點,傳主生前和死後受到的封賞等。傳記一般結構形如紡錘,頭尾細,中間粗。開頭部分都很簡短,主要是對傳記主人公(簡稱傳主)基本信息的簡單介紹,一般包括傳主的姓名、字型大小、籍貫等,有些還有祖上的簡單情況。中間部分是傳記的主體部分,一般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作者對傳主的評價,包括對傳主的功績、性格、人品等幾方面的評價;二是傳主的生平履歷及主要事迹。結尾部分常交待人物或事件的結局。

    2、考查人物傳記的擬題特點。傳記是人物的歷史記錄,只追求有效信息的準確表達。要注意傳主官職的變遷,尤其應注意「遷」「左遷」「除」「黜」等詞所體現的傳主官職的變動情況,要把傳主不同的生活階段和不同的事迹做到一一對應。在考查對傳記內容的理解時,出題者有意識地把傳主不同的生活階段和不同的事迹弄顛倒是一種重要的擬題思路。篩選信息題,主要根據閱讀的指向要求,挑選若干文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找出全都說明某個問題的一組。在設題上,一般採用「選誤」的形式,每個選項以材料的某個方面作依據,主要進行文意轉述,考生務必讀懂全文,認真對照原文,細心辨識正誤。

    設題內容有以下幾種傾向:表現人物除惡打黑,當仁不讓;表現人物勤於務政,孜孜不倦;表現人物用兵神算,銳不可當;表現人物懷柔有方,夷狄歸順。作品中的人物或文官或武將都以肯定頌揚正面立論為主導。

翻譯文句則考查學生對實詞和虛詞的積累,句式的把握,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靈活運用能力。

    3、設題陷阱的特點。一種是無中生有:選項中所陳述的信息內容在文章中壓根就無,純屬子虛烏有,命題人有意識地利用句子中部分有多種義項的實詞來個移花接木,讓人不知所措,實質仍然是檢查字詞。另一種是混雜信息:就是將某人為官前後的政績,或一個人在不同地點的行為,或多個人的行為品質混雜一團。

如果學生掌握了人物傳記的這些特點和規律,發現擬題角度和設題特點,在閱讀時才會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提高答題準確率。

    三、「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多次測試中反饋的問題是:做題前往往缺乏整體閱讀意識。有不少學生粗略的看一下就做題,更有學生根本沒耐心讀完原文,只看與題目有關的那一句或注釋就匆忙做題,出錯自然難免,有時運氣不好,整個文言閱讀都丟分。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必須從做題態度上矯正學生,培養他們的整體閱讀意識。只有注重整體閱讀這個「根本」,讀懂傳記內容才是關鍵,才能保證信息的全面和準確。所謂整體閱讀意識,就是要反覆閱讀文章,總覽全篇文章,即使碰到個別詞或句子一時不能理解,或者覺得不是很有把握,也要讀下去,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和需要認真對待的。無論是平時還是考試,時時刻刻都要有整體閱讀意識。

    因此,就閱讀的兩種整體感知而言,第一是認真通讀原文,結合最後一道選擇題,對全文進行整體把握。第二種是先閱讀最後一道選擇題的選項,再回頭閱讀文言文材料,進而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用第二種感知法可能效果更好。整體感知中注意兩點:

    1、通讀。對閱讀材料從頭到尾讀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詞句,也不能把握內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沒有必要,考試時間也不允許。詞句意思和所寫內容能夠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讀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處和疑難注釋,也要一併讀完。

    2、圈畫。對於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要圈畫出來,各層意思之間可以用豎線斷開。「重要信息」主要指傳主的姓名、官職及其變動情況、工作地點及其變動情況等,找到作者對傳主評價的句子並對其進行準確理解;「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詞術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官府宮廷名、科舉考試和官職升降專用術語等,這些詞語往往有特點含義,如果誤以為是普通詞語,那就會在理解上出差錯。

    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給學生解題方法與傳授給他們知識同樣重要。當學生掌握了閱讀和做題的基本方法以後,自然可以提高答題準確度。

    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方法主要有形訓推斷法、結構推斷法、語法推斷法、語境推斷法、成語推斷法、聯想法、代入法等。聯想法,在選項中,遇見有不熟悉的詞語,就應該聯想一個自己熟悉的詞語或句子,從已知的一點推及其他,通過與它相似的句子中詞語含義進行比較來推斷其意義。代入法,就是把文言實詞或虛詞的釋義,代入原文句,聯繫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當。

    要搞清文言虛詞的用法,可以從辨明詞性入手。通過分清虛實,辨明詞性,以詞性統帥用法,可使繁多的虛詞用法有了頭緒;通過歸類,抓特殊用法,明了一般用法,減少了複習量;結合語境認真分析,辨明意義和用法。

    篩選文中信息,是指整體上把握文言文閱讀段大意後,對信息材料進行辨別、篩選,其實質是考查對文意的理解。所謂「文中信息」,是指文言文所包含或蘊含的知識、觀點、材料等。它有明示信息和隱含信息之別,判斷的難點是隱含信息,就是字面上沒有明說,要讀者經過推斷或比較、聯想才能領悟到的信息。做題的基本方法有排除法、比較法、原文對照法和逐項分析法等。

    排除法就是根據陳述對象或根據關鍵詞,利用一個選項,判斷其正誤,先排除四個選項中的兩個干擾項,繼續比較剩下的兩個選項,再排除一個干擾項,得出正確答案。

    如果說知識和經驗是強有力的武器,那麼,方法也是戰勝困難的好武器。儲備了許多知識和經驗,又能巧用解題方法,就擁有了取勝的法寶,有效提高文言文人物傳記的閱讀能力就能實現。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學生在人物傳記的閱讀題上丟分,教師需要分析卷面上呈現的問題,並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文言文教學,從中發現教學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點。我們需要針對問題,尋找語文教學的策略,不僅給予學生信息的支持、精神的支持,還要給予學生方法的支持,讓我們的教學充滿智慧,讓學生閱讀人物傳記不再艱難。

 

古詩文閱讀

巧抓傳記思路,輕鬆破解文題

——人物傳記類文言文閱讀題解題指導

  郭桂芹

 

文言文閱讀是每年高考語文試題中的一個必考內容。從文言文閱讀文本的選擇上來看,命題者十分青睞人物傳記,因為人物傳記類文章材料翔實、敘事清楚、語言規範,常能給考生一定的思想啟示。200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共有18套,其中涉及傳記類文言文閱讀的試卷共有10套,例如:全國卷Ⅰ的《魏德深傳》、全國卷Ⅱ的《郭原平傳》、北京卷的《叔孫通傳》、福建卷的《張自新傳》等,這實際上表明,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文本仍以傳記類為主。

 

【知識梳理】

人物傳記類閱讀文本的選文特點:人物傳記類閱讀文本選文具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所選人物傳記以寫人為主,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閱歷及其貢獻的內容居多。其次,所選文章的內容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一般肯定讚揚所記人物,弘揚正義,貶斥邪惡。再次,選文後有一定量的注釋,這給閱讀提供一定的信息。注釋中多有對傳主生平的一些介紹,對考生理解文章內容,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

閱讀人物傳記應明白的問題:

在閱讀人物傳記時必須明確幾個問題:第一、文章寫的是什麼人?(一個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第二、文章敘述了什麼事?(作者一般是用敘事來表現這個人物的,有時候會寫幾件事。)第三、這個人怎麼樣?(是好人,還是壞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樣評價的。哪些語句能夠證明?)

考點闡釋:

從題型來看,大致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題型。考查點也不外乎實詞、虛詞、句式、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斷句和文言文句子翻譯等幾個方面。

文言實詞的考查主要在120個實詞考查範圍之內。但應注意的是人物傳記類文章常涉及主人公的官職變動,品性德才等方面的專用詞語,諸如表述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等詞,表人物個性的:埂、鯁、耿、(仁)厚、(仁)矜、耿介、剛毅、周密、寬厚、骨鯁、正直、聰、慧、敏、木訥、奸、佞、詐、狡猾、危坐(儼然)、阿諛、獻媚、諂讒、譎等詞,同學們在閱讀答題時應特別注意。解讀的時候可以用結構分析法、成語聯想法、語境分析法等來辨析詞義。

人物傳記材料中,為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文中常出現對話描寫,因此,還應注意句子中語氣詞的位置,關聯詞語的搭配,「曰」「問」「答」「也」等對話標誌詞及對稱句式。

篩選文中信息要注意題干要求,準確把握要求篩選的對象,把握信息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不要張冠李戴。閱讀時要注意把握整體內容,不要只看局部。人物傳記類文章大都用言行、環境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質,對此,必須全面地把握人物的言行及所處的環境,注意事件的前後聯繫。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通過作者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係、對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等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是憎,寫作的意圖是讚揚還是諷刺,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麼教訓還是獲得什麼啟示。要注意作者的議論傾向和抒情的感情基調。要聯繫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時代背景,弄清作者的觀點態度。

閱讀提示:

文言文人物傳記的閱讀應特別留意傳主的姓名、官職及其所處朝代、任職地點及其變動情況等;還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一些名詞術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官府宮廷名、科舉考試和官職升降專用術語等,這些詞語往往有特定含義,如果誤以為是普通詞語,那就會在理解上出現差錯。

下面以2009年高考廣東卷為例來具體分析。

【實例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曾祖避五代亂,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嘗攜其所為文見柳開,開奇之,曰:「公輔才也。」舉進士第一,擢知制誥。真宗幸亳,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發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罷所發兵,陰聽察知賊區處,部勒曉銳士,擒賊,斬以徇。

嘗歸沐,忽傳詔對內東門,出三司使馬元方所上歲出入材用數以示迪。時頻歲蝗旱,問何以濟,迪請發內藏庫以佐國用,則賦斂寬,民不勞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當出金帛數百萬借三司。」迪曰:「天子於財無內外,願下詔賜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悅。

初,上將立章獻後,迪屢上疏諫,以章獻起於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獻深銜之。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為此計。」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

仁宗即位,章獻太后預政,貶寇準雷州,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丁謂使人迫之,謂敗,知河南府。來朝京師,時太后垂簾,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迪對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見天子明聖,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於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年,仁宗語輔臣曰:「祈禱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願守邊,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於斯見之。

(選自《宋史·李迪傳》,有刪改)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開之,曰:「公輔才也。」奇妙

B. 以章獻於寒微    出身

C. 上大寤,由是獨懷政  懲罰

D.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  延緩

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參考答案為B。結合原文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採取篩選的辦法排除不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所考查的四個實詞,都是教學大綱規定的120個詞語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見的詞語。A. 奇:意動用法,認為……驚奇。C. 誅:誅殺。D. 弛:鬆弛。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①李迪字復古,先趙郡人

②祈禱非迪所宜,毋令往

B. ①發兵捕,久不得

②周懷政誅,帝怒甚

C. ①時頻歲蝗旱,問何

②迪請發內藏庫佐國用

D. ①陛下有几子,欲為此計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於此

參考答案為D。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結合原文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A. 代詞,代李迪/語氣副詞,起強調作用,可譯為「一定」。B. 代詞,代亡卒/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 「以何」的倒裝,用/用來。D. 都是竟然。

 

3.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現李迪「膽量非凡」的一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驍銳士,擒賊,斬以徇

③上將立章獻後,迪屢上疏諫

④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

⑤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年

⑥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願守邊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參考答案為C。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時,先要準確理解題乾的要求,圍繞「膽量非凡」加以篩選,再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干要求對應。可先找出不能表現李迪「膽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題中①④⑤並非直接體現李迪「膽量非凡」的,由此可排除ABD選項。①說的是李迪有才情,④敘述李迪被貶,⑤是說李迪想給皇上祈禱。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 李迪本來是趙郡人,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並以文為媒,結識了柳開。

B. 李迪不同意章獻做皇后,因為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獻的打擊報復,所以貶官衡州。

C. 周懷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氣,他想懲罰太子。李迪不畏眾怒,挺身而出,說服皇帝改變了初衷。

D. 仁宗登基,章獻成了太后。她曾經與李迪有嫌隙,但兩人為了朝廷的利益,最終還是和好了。

參考答案為D。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要重視選文細節處的理解。A. 不是李迪「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 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獻太后預政」之後。C. 「不畏眾怒」錯,文中並沒有提及「眾怒」。

 

5. 斷句和翻譯。

(1)用「/」給下列文段斷句。

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與斯見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語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國事,殆過矣。」

                                                

②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參考答案:(1)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於斯見之

(2)①(章獻太后)告訴李迪說:「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家政事,(從現在看)大概是你錯了!」

②(仁宗皇帝)下詔不批准,但卻覺得他內心很有豪氣。

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注意聯繫前後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力求做到文從句順。第①句注意「向」「殆」「過」等詞的落實,第②句注意「許」「然」「壯」等詞的落實。   

 

 


推薦閱讀:

對幼兒閱讀能力培養的反思
快速閱讀究竟是在訓練些什麼,如何才能實現快速閱讀?

TAG:閱讀 | 人物 | 策略 | 文言文 | 能力 | 人物傳記 | 文人 | 提高 | 有效 | 閱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