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目 錄... 1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一卷)... 2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二卷)... 28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三卷)... 52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一卷)

1996/6 達拉斯 檔名:15-09-01

諸位同修,這一次在聖荷西講《無量壽經》指歸,這一樁事情必須先要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無量壽經》過去曾經講過九次,這一次聖荷西的同修,當我講完《金剛經》的時候,大家要求把《無量壽經》再講一遍,我就想到我們應當換一個方式來研究。過去黃念祖老居士曾經給這一部經做了一個備註,備註裡面引用了大小乘的經論,將近兩百種之多,而引用的文字非常的豐富。雖然引用的這些經論跟一些祖師的注書,並沒有詳細加以解譯,所以我就想到了,我們把所引用的這些經文一條一條的,我們來做一個簡要的討論,便利於研究這一部經典的同修;如果發心弘揚,那這更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質料。正是古德所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十方如來共同讚揚的。所以,我們將題目定作「無量壽經指歸」。

當我們讀到引用《大寶積經》其中有一段,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眾生髮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只引用到此地。那十種心非常重要,我們沒有看到,於是我們查《大寶積經》,就把這一段經文查出來了。查出來之後,這個全經一共有兩卷。經文很長,這三天當然沒有辦法講完。可是這部經文我仔細看了兩遍,非常重要!把我們現代人在家、出家學佛所犯的毛病,一條一條指出來了,的的確確是現代救命的一部經。如果犯的這些過失自己還不曉得,還以為將來一定能往生,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

過去我們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講了一部《金剛經》,《金剛經》裡面也是非常詳細的跟諸位報告這些問題,說的多半偏重在理論上、在原則上。而這部經的好處完全在細行上,日常生活當中這些明細裡面為我們指出來了。為什麼會選擇到這部經,我覺得這是三寶的加持。假如黃念祖老居士把這十條摘錄下來了,我們就不會去查這個經了;這十條他沒有列出來,所以我們才查到這部經。

《大寶積經》在大乘佛法里是一部大經,全經總共有一百二十卷,這是第九十一卷「發勝志樂會」,這是第二十五會。這部經我們同修應當都不會陌生,因為《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其中唐譯的就出在《大寶積經》第五會,這是第二十五會。第五會就是《無量壽經》,唐譯的《無量壽經》。

在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的時候,只有這一本他沒有見到。現在《大藏經》裡面五種原譯本,這個《大寶積經》第五會王龍舒居士沒有看到,所以他的會集只依據四種,這是很遺憾的。說實在話,現代人很有福報,經典能夠這樣的齊全,甚至於連會集、節校的九種版本,我們統統都可以讀到。我們利用這一點時間,把這一部經的內容給諸位做一個報告,知道這一部經對我們現代修學人關係重大。

經文從第一行末後一句看起。經文一開端就說明世尊當年這些常隨弟子眾。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暗鈍。善法微少。好於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我們看看這幾句,想想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邊的一些同修,是不是如佛所說的犯了這些毛病。這些人都是菩薩了,什麼菩薩?受了菩薩戒的菩薩。「業障深重,諸根暗鈍」,這一句是總說。業障重,哪些業障重?下面就為我們說出來了,說的還是原則,細說的在底下經文。

「善法微少,好於憒鬧」。善根少,喜歡熱鬧;「憒鬧」鬧就是熱鬧,憒是糊裡糊塗。

「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喜歡談世間事;換句話說,迷在五欲六塵之中,迷在「財色名食睡」裡面。

「多諸戲論,廣營眾務」。「戲論」,在佛法裡面講,凡是無益於道心的這些言論,都叫作戲論。「廣營眾務」,廣是廣泛,營是經營,都是經營一些世法。譬如像現在建道場、做法會,這些東西都叫作廣營眾務。

「種種貪著,為所不應」。「種種貪著」,這是增長貪瞋痴慢。「為所不應」,不應該做的事情他天天去做。

「妄失正念,修習邪慧」。這是世智辯聰,與佛不相應。佛是覺悟,他迷而不覺,與佛不相應、與法不相應。「法」,《金剛經》上講得好,《金剛經》教我們離相離念,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法」。以為眾生跟諸法都是實在的,這個就是錯誤了,這就不相應了。這些屬於邪慧。

「下劣精勤,行迷惑行」。你看他在生活當中,好像也很精進,也很勤奮,每一天都在努力的工作;可是他所做的都是迷惑行,做的是這些事情!這是末法時期,就是現在這個時代,這個經上世尊講得很清楚,「後五百歲」,正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後五百歲是世尊滅度兩千五百年以後,這個時間正是指我們這個時候。所以我們讀到這一部經,確確實實是感到寒毛直豎。佛不提醒我們,我們自己覺得修行得還不錯。這部經一展開一對照的時候,我們的毛病百出。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於會中見諸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作是念言。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

彌勒菩薩看到會中有這麼多業障深重的菩薩們,彌勒菩薩非常感概的說:「這些菩薩與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了。」

佛門裡面有一句諺語說:「初發心者,成佛有餘。」初發心的人非常勇猛,那是真有道心。你們發心歸依的時候,發心去受戒的時候,在家同修受在家的五戒、菩薩戒;出家,剛剛發心出家,發心去受戒,那個心是真誠心,真的叫「成佛有餘」。你能夠保持不退轉,那還得了!可惜保持不久,五分鐘的熱度。所以,又說了:「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退轉了!能保持著不退轉,有幾個人?我們冷靜去想一想,去觀察一下,我這一生當中,一個都沒見到;不但沒見到,聽都沒聽說過,古人這個諺語有道理!這個確實是社會現象的寫真,是佛門學佛四眾弟子的現象。

彌勒菩薩看到這個,生起大慈悲心。為什麼說這些人「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這一句話我們要留意,這句話說的是我們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要不成熟,你不可能發心歸依,不可能發心剃度,不可能發心受戒;確確實實是善根福德因緣聚會。

那麼為什麼會退轉呢?退轉,就是此地講的「業障深重」,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使我們這個道心像閃電一樣,亮了一下就沒有了,又不知道要停多久了。可是雖然是發了這麼一下,非常非常難得了!無量劫來都在黑暗裡面,忽然有一道閃光,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彌勒菩薩發起慈悲心要幫助這些菩薩們。實在講,這部經就是幫助我們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云何汝等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而得增長不退轉耶。』

所以他很慈悲就問問這些人:「你們為什麼會退轉?為什麼不能夠精進?」

【是諸菩薩同聲白言。尊者。我等今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無復增長唯有退轉。何以故。我心常為疑惑所覆。於無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當作佛耶不作佛耶。於墮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當墮落耶不墮落耶。以是因緣善法欲生。常為疑惑之所纏覆。】

這些菩薩們也很難得,也都很誠實很老實。他們對彌勒菩薩說:「我們現在對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的確沒有增長,只有退轉。為什麼會退轉呢?我們的心常常有疑惑,於無上菩提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沒有透徹的了解,所以常常懷疑我們該不該學佛?該不該去作佛?而於六道、十法界這裡面的事實真相也疑惑。佛說我們今天所做所為是墮落,我們到底是不是墮落?都打成問號。因為這個緣故,善法生起來,常常被這些疑惑障礙住了。所以在佛法裡面不能精進,唯有退轉。」

【爾時彌勒菩薩。而告之曰。諸仁者。可共往詣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以方便力。善知一切眾生所行。當為汝等隨其根性種種說法。是時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與彌勒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

彌勒菩薩非常高明,並不直接的教導他們。彌勒菩薩向他們建議,他說:「我們可以一同到佛那個地方去,佛是一切智,佛的智慧是圓滿的,德能是圓滿的;佛成就無障礙!我們去見佛,佛一定有智慧、有方法來教導我們,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這些菩薩眾裡面,當時就有六十個人跟彌勒菩薩一起去見。可見得人數並不很多。見了佛之後,也非常悲痛,真正能生起懺愧之心。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

這個時候佛告訴這六十位菩薩,首先勸他們不要悲傷。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因果非常複雜。

【汝於往昔造作惡業。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

佛就說了:「你們在往昔造作的惡業。」佛就舉了幾條。「汝於往昔造作惡業」,這一句是總說。哪些惡業呢?惡業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起來說了幾條。第一個是「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這說了四樁事情。

「暢悅心」是自己痛快,罵人罵得很痛快,造業造得很痛快。「瞋罵」是瞋恚之心,罵詈一切眾生。自己看不慣的,不順自己意思的,就動瞋恚。「毀辱」是毀謗、侮辱。「障惱」是障礙。當然,這些障都是對於善法的,看到眾生做一樁好事情,嫉妒心就生起來了,想方設法去破壞他、去障礙他,不讓他成就,叫他生煩惱。這是對於眾生種種的損害。

【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覆。於諸善法不能修行。】

「隨自分別」,隨著自己的意思。自己想:我這樣做是對的。實在講,統統都是為了利己損人,造作這些惡業。不知道真實法中無我,都是把這個身當作我,凡是與我身不利的都要排斥,都要障礙,都要損害它,盡幹些損人利己的事情。

「不能了知業報差別」,不知道因果報應。我們在《般若經》上得到一個總結論:「諸法皆空。」諸法是世法跟佛法,「諸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家常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是造作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沒想到,任意在造作;果報現前了,他害怕。這個時候有什麼用?無濟於事!菩薩是個覺悟的人,菩薩不怕果報,菩薩畏因。果報現前了,那沒法子,只好受,你不受也不行。因此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都小心謹慎,不造惡業,不害眾生。

所以佛把這些過去世的業因果報提醒他們:你們今天雖然行菩薩道,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這個太難得太難得了!這就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對這個退轉了,那真的太可惜了!

所以你們今天被業障所纏縛,於諸善法不能修行。知道這是善法,知道這是好事情,可是境界一現前,自己作不了主,還是要造業。有一些造完之後後悔,那就是一點善根發現,俗話講良心發現。那一點良心很可貴,那就是善根。有些人做了之後,自己不曉得自己做錯了,還以為自己做對了,那個就是愚暗到了極處!確實佛菩薩也沒有辦法救他。

【世尊。願為我等說此業障。我等知罪當自調伏。我從今日更不敢作。】

世尊這樣提示,這些菩薩們也非常難得,他們真正懺悔,向佛陀致敬,求佛詳細說明自己的業障。唯有佛陀有這個能力,有神通,知道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作所為。

我們一般人不知道,不曉得來生、過去生的事情。阿羅漢雖然知道,只能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羅漢就沒有這個能力了。唯有佛陀能知道一切眾生過去無始劫來,生生世世所有一切的造作。

遇到佛,這個機會太難得了,求佛來說明。當自己明白這一樁事情,真正求懺悔,從今以後不敢再造了。這一句話,佛聽了很歡喜。一個人在佛面前發願,我真的求懺悔,我知道過失以後,不再造了,這是佛的好學生!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是佛的好學生。不怕有過失,怕的是你不能改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定要知道改過自新。

這些人願意改過、願意自新,佛當然歡喜為他們說。佛為他們說的這些話,我們聽了,仔細去思惟、去反省,我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如果沒有,那就太好了!如果有,也要像這些菩薩一樣,要發願:從今而後不敢再造。

【佛告諸菩薩言。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為道。自恃多聞修持凈戒。常懷憍慢傲逸之心。】

佛就告訴他們:「你們過去生中,曾經在俱留孫佛,如來法中。」這是釋迦前面的一尊佛。說他們曾經在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修行。可見得善根不是不深厚,真的是善根很深厚,可是出家修行怎麼樣?「自恃多聞,修持凈戒」,「多聞」是聽經聞法的時間很長,讀的經多,聽的經多,大小乘佛法都能夠通達,自己以為很了不起了。又能夠修持凈戒,多聞是慧解,凈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雙修。

這樣的出家人在我們今天來看非常稀有、非常的難得了,他還有什麼過失呢?佛說「常懷驕慢,傲逸之心」,自己以為了不起,目中無人,瞧不起人,煩惱就在此地。

一個人沒有學問、沒有德行的時候,自己為人還很謙虛、卑下,樣樣都不如人。經讀多了,學問增長了,從前李老師說:「學問大了,那個眼睛慢慢就長到頭頂上去了,看不到人了,目中無人。」甚至在家連父母都不敬。父母是個種田的,沒有念過書,他自己大學畢業了,回家瞧不起父母;自己再念個博士學位,老師沒有得到過,老師也瞧不起了,真有這樣的人!這些出家人就犯這個毛病。這是一類。出家造作的惡,自己不知道,他所讀的那些經,實在講,讀得再多,種類再多,遍數再多,有沒有用?沒有用!沒有能夠體會入心。

在世法,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從哪裡看呢?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是有學問的人愈卑下。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孔老夫子有沒有對過任何一個人,表示過自己很有學問有德行,表示傲慢的態度?沒有!對於童子,夫子都很有禮貌。我們在佛經裡面看釋迦牟尼佛做人的態度,對於任何一個人,佛都恭敬,佛都謙虛,不但沒有傲慢之事,連傲慢的念頭都沒有。

他多聞,他聞些什麼?他持戒,他持些什麼?可見得都是表面工作;完全搞表面,沒有實際,毛病就在這裡。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四眾同修當中,犯了這個毛病不少,犯這個毛病不輕。我們念佛、誦經自己以為將來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實在講與事實有相當的距離。這是一類。再看底下這一類。

【又行頭陀少欲知足。於是功德復生執著。】

這一類是指修苦行的,學苦行僧,頭陀是苦行的,這是很難得。像住茅篷、住山,與外界社會很少接觸,這是真修,難得!他的毛病在哪裡?「於是功德復生執著」,他的毛病在這裡。以為自己有道行,以為自己有功德,執著在這個地方,犯了這個毛病。

幾個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不執著呢?說實在話,如果沒有這些功德,沒有這些利益,他就不修了,不肯幹了。可是一定要懂得,你執著就壞了!實在講,真實功德你得不到。你所執著的,你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一點。得到什麼呢?世間有漏的福報,把功德都變成福報了。而這個福報相當的麻煩,也就是前面這個經上說的「多聞是慧」,他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他有傲慢,他也放逸。這種嫉妒、傲慢將來那個福報到哪裡去享呢?阿修羅,羅剎鬼,他變成這個了。六道裡面,修羅道就是這類業因去生的。作了阿修羅之後福報很大,瞋恚、嫉妒心更增長,換句話說,造業就更重了。阿修羅死了以後,墮落地獄。這是佛家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人天福報尚且墮落,何況修羅、羅剎?落到魔道!我們好心來學佛,最後學成了魔,你說冤枉不冤枉?

佛跟魔的區別,佛心清凈、慈悲,魔心傲慢、嫉妒,就這一點差別。都是多聞,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報一個是佛,一個是魔,我們不能不清楚。這裡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這是第二樁事情,佛這兩樁都是講的原則。

下面佛舉了一個例子。實在講,事例太多了,不勝枚舉。希望從一個例子裡面,我們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然後細細觀察我們到底錯在哪裡。佛這裡舉個例子說: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利養。汝於是人以慳嫉心。妄言誹謗行婬欲事。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這是出家人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講經說法,當然「多諸親友名聞利養」。因為你講經,聽經的人多,我們常講法眷屬多,擁護你的人多,供養你的人也多了。「汝於是人以慳嫉心」,你對於這個法師從慳貪裡面生起了嫉妒之心。

「忘言誹謗行婬欲事」,你在外面惡意的誹謗他,說他破戒,離間聞法的大眾。這個時候因為你的破壞,造謠生事,惡意誹謗,「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這是把眾生聞法的機緣破壞了,這個罪很重!

天台大師引用佛經說,這些講經的法師,他自己「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要尊重他。他能說的是什麼?他說的的確是正法,他沒有說錯,「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那是國家之寶。能說不能行是國家之師,他能教化眾生,他教的沒錯,他自己做得到、做不到那是另一樁事情。這就是我們古人講的:「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元的老師。」就是這個道理。學生為什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老師會說,做不到;學生聽了之後,他會說又能做到,所以學生的成就在老師之上。因此惡意破壞講經這些道場,破壞講經這些法師,佛在這裡說了:「令眾生對這個法師疑惑,不生信受。」

【彼諸眾生於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是故汝等由斯惡業。』

這是造這種惡業。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境界現前的時候要知道憶念佛在這個經上的教誨。斷一個人的法緣、法身慧命,果報都在地獄;何況破壞許許多多人的法緣,那怎麼得了?佛說因為造這個惡業,下面講果報。

【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從彼歿已還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見。誹謗輕賤戲弄欺嫌。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從此歿已。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還於邊地下劣家生。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設欲修行多諸留難。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六十百千這個數字是一百個千再乘上六十,就是六百萬,他在阿鼻地獄裡面已經受了六百萬年的罪;就是前面講的,兩個法師生嫉妒心,惡意破壞人家的道場,六百萬年在阿鼻地獄。「餘業未盡」,阿鼻地獄是主要的罪,重罪。

阿鼻地獄離開之後,「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從阿鼻地獄再轉到等活,罪比較輕一點。多少時間呢?四百萬年。兩個合起來是一千萬年!餘業還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這個地獄的果報比等活又要輕一等,這是兩百萬年!這些地獄裡面的狀況,諸位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就都清楚了。

「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這是比較上更輕一點的,又是六百萬年。

我們把佛所講的合起來,共是一千八百萬年。你看看,造這麼一點罪,好像覺得這個沒有什麼,佛在這裡說的不是假話,地獄裡面輾轉受罪一千八百萬年!

「從彼歿已還得為人」,這樣地獄罪業受完了,才再得人身。得了人身怎麼樣?「五百世中,生盲無目」,生盲就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這叫生盲,看不到東西,這是過去世的罪業。他還有餘報,餘報是五百世,不是一世、兩世。

我們讀了這個經,的確是叫人寒毛直豎!今天造作罪業實在講太容易、太容易了。所以千萬不能以為自己不順心、不滿意就來障道,不曉得這個果報的可怕。

「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這就是愚痴、魯鈍,沒有智慧。前面講「生盲無目」是身體上的缺陷,這個地方是心思昏暗,沒有智慧,愚痴!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見」。一般人見到不會生歡喜心。

「誹謗輕賤,戲弄欺嫌」。「欺」是欺負他、嫌棄他。

「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他的生活困苦。

這一些經文都不難懂,都很清楚的描繪出他在人間的貧窮下賤,受盡種種的苦難。

「不為眾人尊重敬愛」。沒有人喜歡他,沒有人尊重他。

「從此歿已」,這是講五百世。五百世做這麼苦的人,這是地獄裡出來的餘報。前面地獄是一千八百萬年,離開地獄的時候,還要五百世受這些苦報。這個報盡了,「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這就講到現在這個時代了,末世五百歲中,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還於邊地下劣家生」,那是比前面好得太多了。

「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我們想一想這個餘報的時間,實在太長太長了。

「設欲修行多諸留難」。偶爾遇到佛法想發心修行,障緣特別多。我們想一想,為什麼他會有這麼多障礙呢?過去他障礙很多人聞法,所以他這一世要得這個餘報。佛說他的餘報五百世。我們想想,他障礙的人愈多,他的果報就愈嚴重。

「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這是會裡面的六十位菩薩,過去生中造這些罪業,雖然發心出家,雖然想修道,他有這麼多的障礙。

「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可見得這個罪障消滅要很長的時間,要受許多的苦難。菩薩有智慧,怎麼能不怕呢?眾生實實在在愚痴,敢造!

業障消滅之後,「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為他曾經念過阿彌陀佛,到這個時候遇到了善緣,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成熟了。由此可知,這個時候業障消除了,身心清凈,再不會有惡意對一切眾生。

我們想想,自己學佛了,學佛的功夫怎麼樣?有沒有進步?像此地講的,你到底是進步,還是在退步?實在講,不難檢查。最容易檢查的是什麼?我們過去對那些人那些事看不慣的、不喜歡的,今年遇到這個人,遇到這個事,會不會淡一點?過去我十分恨他;現在看到,只有六分恨他,你就進步很多了。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什麼時候能往生?過去最討厭最恨的人,現在一點都不恨他了,一點都不討厭他了,你往生的機會到了。為什麼?業障消了。

什麼叫做業障?你要曉得,貪瞋痴慢是業障。看到合於自己心意的想得到,不順心意的想排斥,都是貪,都是瞋恚,都是愚痴。對待別人是自贊毀他,自己認為了不起,別人都不如我,有這種觀念,這事業障!決定不能往生。

所以這個經確確實實教給我們,這一生往生要具備哪些條件。大乘經上講原則的很多,這裡完全講的是事。譬如,我們常常讀到的「心凈則土凈」,這是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心凈則土凈」就能往生。心凈,凈到甚麼程度?不知道,自己以為心很清凈了,哪裡曉得境界一現前,該喜歡的喜歡,該討厭的還是討厭,那哪裡是清凈呢?那不是清凈。

所以這個經的好處在此地,讓你讀了之後,一條一條去反省,我們有沒有這個過失?自己曉得我這一生有沒有把握往生。真正有把握往生,預知時至,對這個世間心清凈了,對一切眾生心平等了,這才決定能往生。以「清凈、平等、慈悲」心看一切眾生,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就會給你授無上菩提之記,這個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就沒有兩樣了。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淚。】

這時候這六十位菩薩聽佛所說,「舉身毛豎」,聽到寒毛直豎。「深生憂悔」,憂是憂慮,悔是後悔。過去生中造這麼重的罪,現在還有習氣在。習氣是什麼?做,那你是造罪;我還有看不順眼的人,看不順眼的事,但是沒有發作,沒有去障礙它。雖然沒有做,遇到的時候,心裏面還是忿忿的,但是不發出來,那叫習氣。如果發作出來,那你就造作罪業了,那就不是習氣,那是現行。現行造的罪業,就又造這個罪了,又要去經歷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罪,還要干這事情。如果只有習氣,沒有現行,習氣會障道,沒有那麼重的罪。但是障礙自己修行,障礙自己的智慧,障礙自己的法緣,這個就輕很多了。

這些菩薩們非常難得,聽佛這麼一說,真的那個懺悔的心生起來了,於是向佛發露懺悔。底下他們說了八樁事情。這八樁事情,實在講,也是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心的。

【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

「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後不再造,這叫悔過。我們現在一般人把懺悔都弄錯了,在佛菩薩形像面前修懺悔法,修了以後照做。這個沒有用處,這個實在講罪上加罪,連佛菩薩都欺負、都欺騙。

「懺悔」這個名詞是梵華合一。「懺」是懺摩,梵語音譯的,意思是把自己所做的過失都說出來,讓大家都知道。「悔」。中國的意思是後不再造。這兩個意思很接近,古人翻譯的時候就用這兩個字作「懺悔」的名詞。

「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這一句是總說。菩薩乘人就是發大乘心的人,包括在家、出家。大乘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但自己要學佛,也勸別人學佛,這樣的心量就是菩薩乘人。

實在說,中國人學佛,菩薩乘人最多。所以小乘法在中國的時間很短暫,隋唐時候曾經一度興起,但是沒有多久就衰了。大乘佛法一直在中國盛行,中國人確實是大乘根性的人,菩薩種性的人。

我們對於這一些菩薩種性的人,過去世輕視他們,傲慢、嫉妒、瞋恚以及種種對他們的障礙,現在在佛前面發露懺悔,後不再造。這一句是總說,下面是別說。別說,實在講,說不盡!也把這些歸納為為八條。第一條說: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第一條。菩薩乘人他的特色是弘法利生,就像前面講的,有二說法比丘。在此地,不但是出家說法的,還有在家說法的。這一點出家人實在講很容易犯過失。在家居士升座說法,出家人總是嫌棄,他是在家白衣,我們是出家人了,人天師,往往就輕慢了在家說法的菩薩了。這是出家人最容易犯的過失。所以這段經裡面,主要就是講的出家人,這些人在俱留孫佛的時候都是出家了。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現在了解的人太少太少了。縱然有些人說出來,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總認為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這個觀念怎麼得了!這個觀念就是罪業,就要墮落。

所以世尊當年示現成佛,就明白跟我們顯示,出家人成佛,在家人也成佛;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佛。像文殊、普賢示現的是出家的等覺菩薩,而賢護示現的是在家等覺菩薩,出家跟在家沒有分別!升座講經是代佛說法,你不敬講經的人,就是不敬佛,不敬法;你這個就是輕慢三寶,那個罪業就是地獄罪業,極容易犯的;就是因為我們現在這個觀念錯誤。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就是辦佛學院,培養弘法人才。他這個佛學院的學生在家居士多,出家的法師不多,只有幾位。大家曉得太虛法師是這個學院的旁聽生。歐陽大師在「內學院訊」裡面講得透澈,佛法是師道,老師不一定是出家、在家,老師第一大。老師就是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和尚」,和尚第一大。

和尚、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們都常說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決定是出家人;說和尚、說阿闍黎、說法師,不一定是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可以稱的,只要你做的是這個工作,你就有這個稱呼。和尚是親教師,所以「師」是第一大。居士是老師,你是出家人,跟他學,那你要尊重他。這是現代人很多都不懂。

我出家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他是在家人,老師第一大,我們見老師也要頂禮。很多出家人看到奇怪:你是出家人,怎麼可以向在家人頂禮?其實他經也念得很多,他忘掉了,維摩居士講經說法,舍利弗、目犍連是出家人,為什麼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不是世尊在世的時候就表演給我們看了嗎?這有什麼奇怪的?所以現在一出家,穿上長袍大袖子就認為了不起了,不知道這個東西不穿不墮地獄,一穿就下地獄去了。你說冤枉不冤枉?不明道理,不知道是非。

我在台中學佛,只有一個人來勉勵我。我過去一個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他勉勵我:「你現在出家了,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他有道心,他是菩薩,一定要以學生的身份對老師,不可以輕慢。」其他沒有人來勸我,他是真正懂得佛法的。

所以佛門是師道,老師第一大。居士升座講經,代佛說法。出家人升座講經也是代佛說法,所以講台前面一定供佛像。你們拜法師時,佛在前面,我們躲在後面,你拜佛,我不敢當,表這個意思。所以前面一定要供佛像。

所以這個說法的人,他有過失不能說他。為什麼?一定要讓聽眾對他有信心,相信他所說的,依教奉行,大家就得利了。

他雖然有過失,「見有違犯,舉露其過」,不可以舉他的過失,不可以把他的過失宣揚,希望一切大眾得真實的利益。他個人有過失,他個人有因果。我們如果宣揚的時候,把整個法會道場破壞掉了,那你的罪過就大了!

何況他的那些過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的境界。那些高境界的聖人,行止好像跟這個下愚差不多!

我們上一次在新加坡印了一本《金山活佛》,樂觀老法師寫的。我跟樂老有幾次的因緣,我頭一次講《彌陀經疏鈔》在蓮友念佛團,經本是他供養的。所以他老人家這本書,我在新加坡的時候,發心印了兩千冊流通。

金山活佛那個樣子,生活行為表現的,有一點像濟公,邋邋遢遢;真的是聖人,真是聖賢!而一般法師跟他在一塊相處,都輕慢、瞧不起他,好像他不守清規、不守戒律,什麼東西隨隨便便的。人家是四相都破了!我們是凡夫,這一點怎麼能看到人家的境界?

對於一切眾生,無論在家、出家,我們常存恭敬心。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見過」,自己照顧自己都來不及了,哪有閑功夫去看別人的過失?

所以他這個地方誓願好:我如果是見到這些菩薩乘人他們有違犯過失,我要說他,舉他的過失,我就是欺騙世尊。發了這個重誓。

八條我們今天講了一條,明天再繼續介紹底下。好,我們念佛迴向。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二卷)

1996/6 達拉斯 檔名:15-09-02

請掀開經本,第八百七十八頁,倒數第二行,從最後一個字看起。

昨天講到世尊法會當中,有五百位業障深重的菩薩,他們所犯的這些惡習障礙了修行,因此道業不但不能夠增長,反而退轉。世尊跟他們講過去生中的因緣,而說了一條嚴重的惡業,就是謗法,招致多生的苦難。

這種現象幾乎在現代的佛門當中,普遍的可以見到。正如同經上佛所說的,四眾弟子隨自己的妄想、分別,不知道這個業報的差別,這是愚痴。

世尊將他們過去生中的業報說出來之後,這一段說得相當詳細。在地獄從阿鼻地獄一直到燒熱地獄,總共的時間是一千八百萬年。離開地獄之後,在五百世生在這個邊地。所謂邊地就是文化很落後的地區,受盡了苦難。

這些菩薩們聽佛所說,舉身毛豎,在佛面前痛切的懺悔,發了十三條的大誓願,祈求改過自新。這十三條的經文,段落很明顯。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一條叫著「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這句話很重要。從「今天起」,不是盡形壽,盡形壽是一生;「至未來際」就是爾後生生世世,都不敢造這些惡業了。

第一條裡面,「若於菩薩乘人」,昨天說過了。大乘種性的眾生,出家、在家四眾弟子,菩薩種性的人。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這是過去曾經做的,從今以後再不敢這樣做了。如果再有這樣作法,「我等則為欺誑如來」,那就是欺騙如來了。第二條是: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十三條都是「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這一條裡面講了四樁事情,四樁事情都是輕慢。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尤其是《華嚴經》講的實在是究竟圓滿,《華嚴經》上佛教給我們,一個修學大乘的人,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要用這樣的心態去看。

在五十三參裡面,明顯的教給我們,學生只有一個人,善財童子只有一個,他沒有同學,這樁事情用意很深。為什麼善財沒有同學呢?諸位要知道,同學是我們兩個差不多,可以開開玩笑,可以不必那麼尊重。善財童子做學生,學生只有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人之外,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諸佛菩薩當然是善知識,是老師;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過去、現在、未來是一,不是二。「未來佛」,就要把他看作現在佛一樣的尊重。所以他的十大願王才能發得起來,一切恭敬,這個心才能發得起來;一切恭敬正是性德圓滿的顯露。

如果有一個眾生對他戲弄,還開玩笑;譏是譏刺,嫌是嫌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討厭;還會討厭一個人,還會輕視一個人,我們的性德就被這個煩惱遮蓋住了。

性德要怎麼樣現前呢?必須要將一切眾生都當作諸佛現前來看待,「禮敬諸佛」才能做得到!所以普賢行在大乘菩薩行之上,道理就在此地。普賢的心是真實清凈,真實的平等。我們常常犯這些過失,所以普賢願對於我們來講高不可攀!

佛在《華嚴》上這樣教導我們,是不是帶著有些勉強呢?給諸位說,絲毫不勉強。佛教化眾生真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心恭敬、普遍恭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換句話說,凡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他不是做作出來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因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在《般若經》上講得很詳細,沒有差別!大乘經上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的流露,都是自性的變化,所以法界確實是平等的。凡夫之所以不能見性,就是在平等法界裡面起了高下之心,這個就是迷惑。起高下之心,起分別,起執著,所以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

學佛就是要恢復自性,宗門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學佛不是別的,就是做這樁事情。要想恢複本來面目,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從禮敬做起,佛教給我們從這兒下手。

實在講,儒家的教育也是從這裡下手。我們看《禮記》的第一篇,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世出世間聖人教化眾生,他們在概念上,在方法上,幾乎完全相同,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諺語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禮記》這一本書的出現,那個時候佛法還沒有傳到中國來。可見得他們教學的起步完全是一致,都是從禮敬下手。我們這種輕慢心必須要戒除。

學佛常說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什麼是功夫?此地所講的就是具體功夫的表現。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眾生,恭敬心是不是與日增長?輕慢心是不是天天消除?果然如此,我們功夫就得力了,真有進步。決不是每一天念多少聲佛號,念多少部經。念得那麼多,如果處事待人接物的毛病一絲毫都沒有改掉,那麼多佛號、經文都叫白念。正是古德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沒有消化,沒有體悟,沒有把經典的理論、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那個讀就叫白讀了;還是一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在造惡業。造惡業的果報太可怕了。第三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五欲樂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常生信敬起教師想。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條範圍就更廣了,偏重在在家。在家菩薩也了不起,他負著有度眾生的責任。在家人「以五欲樂」,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的享受。在家菩薩可以享受,他示現的是在家人的榜樣。

「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這個一般人,愚人,總是看到這些在家菩薩生嫉妒障礙,看他在五欲里享受,在那裡找他的毛病,找他的過失,惡意誹謗,所以在家弘法利生比出家難得多。同樣是在講台上講經說法,出家人講得不好,大家還恭敬;在家人講得再好,聽眾的恭敬心比對出家人都要減幾分,這樣的心態我們就得不到利益了。

昨天跟諸位說過,四眾弟子發心弘法利生都要受到尊重。為什麼?代佛說法。不敬法師,居士講經說法也稱法師,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你只要上台說法都稱法師,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如果稱比丘、比丘尼這一定是出家人;稱法師、稱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可以稱法師,可以稱和尚。

如果你要是惡意誹謗,謗佛、謗法、謗僧,僧也不分在家、出家,這一點同修們也要記住。僧是僧伽耶,梵語的音譯,它的意思是和合眾,是個團體。這個團體遵守「六和敬」,無論是在家人的團體、出家人的團體,都叫作僧團。假如這個道場出家人住在一起,不按六和敬去修,出家人也不夠資格稱僧。你這個團體不和!僧是一定要和合的團體。所以僧是和合團體,稱之為「眾中尊」。我們受三歸的時候念的「歸依僧,眾中尊」,眾就是團體,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為尊貴。為什麼最尊貴呢?他們團結,他們和睦,這個團體值得大家尊敬,是這個意思。

佛的僧團要四個人以上。如果你的家庭有四個人,四個人都修六和敬,這個家就是僧團。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這是真的。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看一個和和睦睦相處的團體,無論大小都尊敬。

所以居士講經說法,決定不能有分別心來看待。一有分別心,我們自己得不到法益,更不可以去故意找麻煩。

這種故意找麻煩的人是真有。早年,在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香港暢懷法師邀請我,我們在香港也是第一次見面。到那個地方頭一天晚上,暢懷法師就向我提出警告。香港這個地方,外地來講經的法師,大概都要禁得起考驗才行,這裡面有一些聽眾是專門找麻煩的。他聽經聽了一半,站起來發問題,把你難倒,叫你下不了台,就有這麼一班人。所以一些老法師到那邊都有這個顧忌。

暢懷法師說,他說:「你很年輕,也不很出名,你要有警覺,將來聽經的人可能只有兩個、三個,要做心理上的準備。」

我說:「這個我不在乎,沒有人聽經,還有桌椅板凳在,我不在乎這些。」

頭一天來聽的人不少,大家是來看看,見見面,看看是個什麼樣的人。那一次我連續在香港講了四個月,講《楞嚴經》,四個月天天都滿坐,那個找麻煩、搗蛋的人都在座,從來沒有發一個問題,找我麻煩。

所以暢懷法師給我說:「法師,你的法緣很殊勝,非常難得。」

這些找麻煩的人,還請我吃了一次飯。所以真的是有人找麻煩。

這就是此地所說的「於彼伺求其過」,在那裡只是找麻煩,你哪個地方講錯了,講得不對,講得不清楚了,他要來問。

「常生信敬起教師想」,我們對於講經的這些法師,無論在家、出家的法師,應當常常生信心、尊敬心,要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來看待,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利益。「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第四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也是現代人常常犯的毛病。這是看到親友們對於法師的供養,他心裡難過。你們對法師供養太多了,供養太過分了。起了這個心來障礙,令這個修供養的人也生煩惱,法師也生煩惱,做這個事情。特別是你的親友是不信佛的:「你看你們都迷了,這個錢好不容易賺,輕輕易易就被別人騙去了。」你自己認為學佛很虔誠,他認為你被人騙了,你才叫愚痴、迷信!

實在講,現在佛教有沒有騙人的?還真有!打著佛教招牌到處招搖撞騙,不但有,還甚多。這個就是正法、邪法要有能力辨別。可是愚痴的眾生,就是經上講的沒有智慧,往往是聽騙不聽勸,這個就難。認假不認真,大凡假的,聲勢浩大,搞得場面很熱鬧;真的佛法,那個道場冷冷清清。為什麼?它不求名聞利養,不願意多生事,這是末法時期種種現象,我們都應當知道。

於正法,特別是弘揚正法的這些大德,看到有人供養,應當要生歡喜心,不應當叫他生煩惱。可是接受供養,實在講,相當不容易!佛在這個經裡面講,弘經的這些大德,接受供養的過失,無量無邊,本經也具體為我們說出來。

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當要發無希望心去修法布施,弘法利生,絕不希求恭敬供養。不能說那個地方利養多,我們到那裡去弘法;這個地方供養很少,算了,不要去了。那就大錯特錯了!為什麼?你的心不清凈。心不清凈,你自度的能力都沒有,你怎麼能度他呢?凡是有這種心理,無論在什麼地方講經說法,實在講是在騙人。第五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實在講,這個說得很細。粗言就是說的話叫人家聽了不舒服。你用這種態度、這種言語叫修學大乘的人聽了心裡難過,這都是過失。第六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晝夜六時」是日夜不間斷。這個並不是指事,指恭敬的心,恭敬承事之心;不會間斷,不會退轉,是這個意思。禮是禮敬,事是奉事,奉事也就是為他服務。第七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願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從今天起到未來際,為了要護持他的誓願,決定不退轉,決定不變心,乃至於不惜身命。縱然是身命遭到危害了,誓願不改。第八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修學大乘的人往往輕慢小乘人。現在在這個世界,泰國的佛教,錫蘭的佛教,印度還有一些佛教都是小乘。我們這些修學大乘的見到這些小乘尊者,很容易生輕慢心,瞧不起他們。實在說,他們看我們這些學大乘的也瞧不起我們,彼此都不能尊敬,這是錯誤的,決定不能說這些修行人不如我們。大小乘的修學果證差別實在是很大,但是大乘人要不能如法修學,實在說,比不上小乘人,大乘人要真幹才行。真正修學大乘的人,一切眾生都不敢輕慢,他怎麼會輕慢修小乘的?他連一個做惡的眾生都不敢輕慢,何況世間的善人;對修學小乘佛法之人,當然不會生輕慢之心,這是一定的道理。第九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段是說克己功夫。儒家講禮,禮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自己在一切大眾、團體當中要能夠謙虛卑下,這是斷除貢高我慢的煩惱。「慢」是很嚴重的煩惱。你看看排列,貪瞋痴底下就是傲慢。儒家在《禮記》裡面教給我們「傲不可長」,傲慢的習氣是很難斷的,不要再增長就好了。因為是世間法,儒家勸你不要再增長了。但是佛法不行,佛法對於傲慢的習氣一定要斷。

煩惱是不要學的,與生俱來。哪一個人沒有傲慢心?總覺得自己比人家強。從前台中老師講經的時候,講到這些地方,他常舉個例子說,連那個要飯的叫化子,看到有錢人、富貴人家從他面前走過,他還在那裡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叫化子台灣沒有了,從前在大陸要飯的乞丐,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得到。乞丐是人中最低下的了,所謂貧賤。貧是沒有財富,天天問人要錢;賤是沒有地位。沒有財富、沒有地位到了極處,可是他還傲慢,還覺得自己比他高,顯示出傲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所以佛教給我們要謙虛卑下,這是斷煩惱的方法。「如旃陀羅及於狗犬」,這是比喻要卑下到這樣的程度,才能夠伏斷貢高我慢的煩惱與習氣。第十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讚歎於他毀釘。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也是眾生的大病。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叫自贊毀他。菩薩戒經裡面,這一條是重戒。瑜伽菩薩戒本裡面,這一條是列在第一條重戒。自己再好,再有德能,再有學問,再有善巧,都應當謙虛,絕不能夠毀謗別人。

《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教給我們,你看善財童子去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說話都非常謙虛,都說:「無量法門,我只知道這一個。我不如其他的那些善知識,他們的德能學問都在我之上,值得諸佛菩薩大眾的讚歎。」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

自己讚歎自己,自己宣傳自己,這是世間的愚人才幹這個事情。可是現在時代變了,古時候人自己讚歎自己這個話說不出來,總有一點不好意思講;現代人自己讚歎自己好像是應當的,自我宣傳,自我表現,變成一個社會風氣了。

這個風氣到底好還是不好,這個很難講,我們不必下斷語。我們學佛,佛是我們的老師。如果我們知道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那麼佛對我們這個教誨應當是有道理的。這些事情希望我們多多的去想一想,冷靜的去觀察。你看他的因果,你仔細觀察他的得失利弊,然後就曉得我們應當要怎樣作法。第十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斗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在現代這個時代常常會遇到,小是一個小團體裡面鬥爭,大是地區的動亂。學佛修道的人,遇到鬥爭的地方,趕緊躲避。「去百由旬」,這個也未必認真是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四千里,不必跑那麼遠,這是比喻。換句話說,動亂的地區要離開要避開,這是這個意思。

剛才講小是一個團體,我們不要混攪在這個圈子裡面,障礙自己的道業。我有一年在台灣一個道場,他們請我去講經,我講的是老師編的《佛學常識》,大概講了三分之一,這個寺廟裡面鬥爭。為什麼鬥爭呢?建築寺廟是老和尚的那些徒弟到各方去化緣,大概有不少徒弟都去化緣,化了這些錢來建廟。當然有人化得多,有人化得少。化得多的就要爭著做當家師、做知客師,分贓不均,天天吵架。搞得一個寺廟裡面都不安,爭權奪利。

我到台中去的時候,就把這個事情告訴老師。老師說:「不要講了,那個地方不能去。」

我說:「還沒講完。」

他說:「沒講完不要緊,不要講了。」

以後我就沒去了。凡是這些鬥爭的地方,一定要知道迴避。你不避開,別人認為你也要爭權奪利了,要不然你為什麼不避開呢?所以避開是躲避嫌疑,也免得障礙自己的道業。縱然是弘法,經沒有講完都可以離開。第十二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指自己修持,或者是持戒,戒律很清凈,看到別人破戒,別人不持戒,他就生煩惱,自己覺得很了不起,戒行清凈,他不如我。「身自炫曜」,自己有修持,或是持戒的,或是多聞的;多聞就是對教理通達,現在人所講的值得驕傲。驕傲是煩惱。真正修行還值得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頭陀」是修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就是你真正有修,修得不錯,以你自己修持的這個功德驕傲,這個錯了。

讀到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一條公案,公案就叫故事。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唐朝那個時候大小乘這個宗派,大概都是那個時候建立的。律宗的初祖是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持戒精嚴,他是日中一時,感動得天人供養。所以他不要去托缽,到吃飯的時候,天人把供養送給他,天人對他尊敬。

有一天窺基法師不曉得到那裡去,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法師在這裡很精進,窺基去拜訪他。窺基是修學大乘的,在現代的話講,他是高幹子弟出生的,富貴家庭出生的。他的叔父是尉遲敬德,唐太宗的大將,他是尉遲敬德的侄子,人非常聰明;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之後,度他出家。

所以傳說當中,他叫「三車法師」。那個時候玄奘大師要求他出家,他說他要享受,出家生活太苦了,這個不行。他提出三個條件,他說我要帶一車黃金;他喜歡讀書,我要帶一車的書本;還要帶一車的美女來侍候他。當然對於這個戒律清規,就不會那麼樣的嚴肅了。

道宣律師聽說窺基來拜訪他,對於窺基大師的學問當然沒話說,很佩服,但是對於他的行持就生了輕慢心,就是他不持戒律。所以那一天想利用這個機會教訓教訓窺基法師,你看看,中午天人來送供養我。他要想表演一下給窺基法師看看,要持戒。

哪裡曉得等到吃飯的時間都過了,天人沒有來送供。窺基大師就離開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養來了。道宣律師就問他:「昨天你為什麼不送供養來?」

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這個山上,護法神圍得密密的,我進不啊!」

道宣法師聽了這個話,滿身流汗,生慚愧心,才曉得自己這個念頭錯了。這就是有一念要想炫曜自己,這個念頭就錯了。

這樣的大德還有這種煩惱、習氣起現行,我們凡夫稍稍有一點點比別人好一點,甚至於不見得比別人好,都感覺得值得驕傲了。你說他能有什麼成就?

所以我們所有一切的修學,不能跟現代人比,跟現代人比你就生驕傲了,你就值得驕傲了。跟誰去比呢?跟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去比,就覺得我們自己差得太遠了。修學佛法,實在說,應當要找一個榜樣,有一個模式,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出家,做居士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他就告訴我,說:「古人別學蘇東波,今人別學梁啟超。」這兩位都是我們佛門的大德,堪稱為佛學家。老師給我們警告,為什麼不能學他們?有解無行,所以兩個人都不能往生,都還在六道裡面打轉,不算成就。

我出家之後再回到台中,老師就教我,既然出家了,就應當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榜樣。印祖是他的老師,他謙虛,不叫我學他,叫學他的老師,這是凈宗近代的祖師;可見得李炳老非常謙虛。他教我的時候,明白的告訴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都是謙虛話,沒有絲毫貢高我慢的心。真正能看到一個人,在佛法修學所得的真實受用。

所以這一條特別提醒我們,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有一些成就了,千萬不可以傲慢。第十三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條就是常講的斷惡修善。所做的惡業要發露懺悔,所修的善法要能把他保住。菩薩法裡面,布施、持戒是修善;忍辱就是能保持,要能忍。修學善法不需要宣揚,不需要大家對你讚歎,讚歎是果報;積的那一點小小的善,這個讚歎一句,那個讚歎一句,報光了。造那些惡,想盡方法隱瞞,不讓人知道,惡愈積愈深。修一點點善,馬上就報掉了,就沒有了,後果就不堪設想。

所以世出世間聖人教給我們要懂得懺悔的真實意思,惡業盡量讓別人知道;知道了,這個罵你一句,那個罵你一句,你的惡業就報掉了。做的好事,積陰德了,「陰」是不要讓人知道,你的善愈積愈厚,這才能得到善報。可是愚痴之人,淺見之人,他的想法、作法恰恰相反。他能夠欺騙現前一些愚痴的眾生,他沒有辦法欺騙果報,果報不可思議。

這些菩薩聽到佛說出他們過去一直到今生,這個因果報應的事情,發著十三條大誓願,改過自新。

【爾時世尊贊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這些菩薩發真誠之心來懺悔改過,這是世尊對他們的讚歎。由此可知,業障再重,並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悔改,不知道懺悔,那就真正可怕。實在講,改過在一念之間,把那個念頭轉過來就成了。凡是造罪業的,那個念頭都是起在我執上,這是身見。《金剛經》四相裡面講的「我相」,著了我相,與我有利的就起貪心了,與我不利的就起瞋恚心,貪心、瞋心都造惡業,都是從這個身來的。如果知道這個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再明白身不是我,你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不再為身造業了。這是高度的智慧,你看一部《大般若經》,就是講這個問題。如果再要明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自己,你就能行菩薩道了,清凈心、平等心就現前了,那是大善。這個地方全是從事相上講的。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有菩薩為欲清凈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願。】

接著佛告訴彌勒菩薩,假如菩薩要想獲得清凈心,消除業障,應當要學習這個經上這六十位菩薩發的這個大願。世尊叫著彌勒菩薩講,實在講,就是對我們講的,我們今天的業障跟經上所講的的確沒有兩樣。這十三條我們應當多多的讀誦,常常反省,把它變成自己的誓願。這些誓願總起來講,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哪些煩惱呢?這裡寫了十三條,這十三條都是煩惱。

緊接著,彌勒菩薩代我們請法,他向佛請教。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

不退轉,非常非常之難!如果能夠不退轉,諸位想想看,修行證果哪要那麼長的時間?諸位讀《觀無量壽經》,《觀經》裡面講下品下生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只要十二劫。十二劫,我們聽起來,這個時間好長好長。但是你在佛經上看,人家修行證果要三個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跟十二劫比,那就顯得太短太短了。

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殊勝?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退緣,它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所以它快速。我們這個世間修行為什麼要無量劫?進的少,退的多,所以很難成就。彌勒菩薩看出這一樁事,所以向佛請教。

【佛告彌勒菩薩言。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願。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佛告訴他:「行菩薩道的人,如果能夠護持這個大願,寧捨生命,也不肯退轉,他就能成就。」佛的答覆很肯定。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彌勒菩薩又問「末法五百歲中」,末法五百歲就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跟《金剛經》上講的後五百歲是一個意思。「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末後兩句正是我們所希求的。安是平平安安的,穩穩噹噹,沒有煩惱,而能夠成就。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

彌勒菩薩要修幾種法,佛在下面講了兩種的四法。第一種四法在第八百七十九面倒數第五行的第三句。第一:

【於諸眾生不求其過。】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把它歸納成四條,那就是綱領裡面的綱領了。所以特別要記住,一切眾生不管他犯什麼過,都不要去管他。正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顧都不暇了,怎麼能顧別人的過失?天天想著找別人的過失,你想想那是個什麼心?那就造作極大的罪業了,佛法教你修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全都沒有了。這是個惡念,極惡的念頭!天天在找別人的過失,不知道這是自己極大的惡業。好好的修自己,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諸佛菩薩,縱然他有過失,他示現給我看的。

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吾師。」三個人是什麼人呢?自己一個,另外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教我學他的善,惡人教我不可以學他的惡。那不都是老師嗎?

我們中國人讀歷史,大家都曉得岳飛盡忠報國,秦檜是一個大漢奸,岳王墳裡面,塑一個秦檜銅像,跪在岳飛的墳墓旁邊。兩個都是我們的老師,岳飛教我們盡忠報國,秦檜教我們不要做奸臣,做奸臣像他那個下場。一個從正面教,一個從反面教。都是民族的老師,都是善知識。你明白這個道理了,對岳飛尊敬,對秦檜也尊敬,他提醒了多少人不要做壞事,給多少人警惕。他怎麼不是老師!所以這句非常重要,「於諸眾生,不求其過」。第二:

【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

「菩薩」是指弘法利生的這些大德。你舉發他的過失,讓這些聽眾、跟他學的人喪失信心,果報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千八百萬年的地獄的果報,非常可怕!第三:

【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

正是《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無所住,絕不執著。你才能在境界裡面得清凈心,得平等心。第四:

【永斷一切粗獷之言。】

平常我們接觸大眾的時候,言語要真誠,要柔和。

底下這四句偈就是說這樁事情。

【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

舉是舉發。「離粗語慳吝」,偈誦裡面加了一個慳吝,慳吝就是與施主家不生執著。

彌勒菩薩問,佛說這個四法。你能夠修這四法,在末法時期你能夠得安隱,無煩惱而得解脫。接著佛又說四法。第一:

【不應親近懈怠之人。】

你跟懈怠懶散的人在一起的時候,一定會受到影響。第二:

【舍離一切憒鬧之眾。】

我們今天講這些熱鬧的場所要避開。第三:

【獨處閑靜常勤精進。】第四:

【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佛給彌勒菩薩又說了這四句。底下這一首偈就是這四句的一個結論,我們把這首偈念一念: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這是彌勒菩薩請教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怎樣安隱度過這一生,在道業上不受妨礙。佛就教了這兩種四法。

緊接著底下說,末法的菩薩應當要修八種法。然後就告訴我們弘法利生,決定要以無希望心,才能夠得二十種利益。說完之後,又說二十種利益,就說了四十種。

說四十種利益,假如我們為了要想得這四十種利益,以無希望心修法施利益,諸位想想,你如不如法呢?你還是落在有希望心,佛講這四十種利益,你想得四十種利益。這個事情,你好好的去想;否則的話,你都搞錯了,還以為自己對了。我現在不求世間名聞利養了,圖得佛法的利益,還是錯了,還是錯用了心。所以你依照這個方法修,這四十種利益你還是得不到。「佛,你說的話不靈,我照你這個做,為什麼得不到利益呢?」你不能怪佛,其實你錯用了心,你是因為看到無希望心弘法這個利益有這麼多,你才修無希望心,無希望心就是你的希望。所以這個用心太難太難了。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留意。

這次我們時間短,這個經實在講非常重要。好,我們今天就說到此地。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三卷)

1996/6 達拉斯 檔名:15-09-03

請看經本第八百八十頁,從第三行看起。經文一開端,世尊給我們說出末法時期後五百歲,也就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出家、在家的四眾弟子,要想離開煩惱而能夠得自在,消除一切業障,佛為我們說出八個方法,就是這個經文裡面的八句,在第四行的開端。佛教給我們,第一:

【應當舍離憒鬧之處。】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遠離現代社會裡面的歡樂的場所。「鬧」是講很熱鬧,「憒」是人在熱鬧當中迷惑顛倒,神志不清。這是迷戀在歌舞,像現在卡拉ok這些場合,經典指出這些地方不要去,它不是一個正法的場所。如果到那裡面去,很難說自己身心不受污染。這是佛教給我們不要去的地方。第二:

【住阿蘭若寂靜林中。】

這是教給我們居住應當要選擇清凈的一個住宅區。古今社會形態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一樣。我們今天讀這一句經文,就是住宅區裡面一定要安靜,鄰居說話的音聲,我們這裡都聽不到,這是最好。這種居住的環境,實在說外國比中國要講究的多。我們在台灣,甚至於在大陸,隔壁鄰居天天吵吵鬧鬧的,確實會受到干擾。美國的居住環境講究這些,它的地方也大、人也少,所以居住的房子總有一個空間的隔離,鄰居確確實實沒有音聲來打攪我們,居住安靜。

因為凡夫沒有定功,決定會受環境的影響,這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風水。什麼叫風水?風水就是居住環境影響自己的身心。如果有定功的人,環境就不能影響你了。沒有定功的人,心隨境轉,我們居住、工作環境都要知道選擇,居住在安靜的處所。第三:

【於不應修而修行者。】

這一句很重要。哪些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情,你要去做,那就錯了。這是不可以的。第四:

【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

這裡面所講的是我們自己的毛病習氣。懶惰懈怠不是學來的,是與身俱來的煩惱,一定要克服自己不好的習氣。前面的四條,告訴我們在生活環境上要注意的;後面四條講到真正學習要怎麼用功夫。但是前面四條是基礎,也就是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後面佛教給我們修學才容易辦得到。第五:

【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這一句話佛在這個經上講了很多遍。凡是講很多遍的,這是特別提醒我們注意,換句話說,這個毛病太深太重了。佛多次的提起,教我們自己要知道觀身,就是要照顧自己,不要去觀察別人的過失,人家的過失與我們不相干。修行修什麼?修清凈心。常常想著找別人的毛病,你的心怎麼能清凈,所以這對自己道業是很大的障礙。

什麼叫道業?通常我們說這個名詞,一般初學的人聽起來覺得很玄。所謂道業就是如理如法的生活方式。道就是很合理、很合法,業就是生活。如果我們的生活能夠如理如法,你就預想那個生活多快樂、多幸福、多自在。換句話說,道業就是圓滿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個說法大家就容易懂了;也知道佛是要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生活的目的,這才曉得佛經不能不學。佛經是教給我們真正幸福快樂,不但這一生,生生世世都過得很幸福、很美滿、很自在。我們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才曉得佛法不能不學。第六:

【樂於恬默。】

恬默是清凈。清凈裡面的樂是真樂,這是一般粗心大意的人不能體會的。一般世間人只知道歡樂場所那個樂,那個樂是刺激,那不是真的樂。所以歌舞完了以後,樂就沒有了。安靜的樂像泉水一樣,它是自動往外面發出來。那個不一樣,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內心裏面像泉湧出來的,這一種的喜悅,佛經裡面常講法喜充滿。

大家都讀過《論語》,《論語》一開端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悅跟樂不一樣。悅是從裡面發出來的,內心發出來的,樂是從外面刺激的感受,那個不一樣,悅是真正的喜歡,清凈之樂,那是真樂。所以要能夠體會到清凈的樂,歡喜清凈之樂。第七:

【勤行般若波羅密多相應之行。】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活行為,這裡面包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智慧相應。「般若波羅蜜」是圓滿高度的智慧。佛與大菩薩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這個智慧從哪裡來的呢?智慧從清凈心裏面生出來的。所以前面一句「樂於恬默」,那是定功。禪悅,禪定裡面的喜悅,就是清凈心,定心當中的喜悅。表現在外面,表現在生活,表現在工作,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一種高度的智慧。第八:

【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前面總共八條,前面七條是說自分上的事情,就是自己本分上的事情;這一條是幫助別人。佛法是自行化他,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夠教化眾生;先要自己成就,然後生起慈悲之心,幫助一切眾生。眾生沒有智慧,不懂得享受。我在最初接觸佛法,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時候,他就告訴我,「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多少學佛出家人說不出這句話,老師說出這一句,他在裡面得到法樂,他享受到了、嘗到了,他才懂得這裡面有真樂。

所以世間人的心不清凈,他的慾望很濃,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他怎麼知道定、凈裡面的樂趣。他不知道,他沒有這個經驗,沒有這種常識。這是我們得到真實快樂的人,得到真正幸福的人,要告訴那些還不明了的這些眾生,我們應當要幫助他。幫助他要怎麼一個心態呢?應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我們接著看經文:

【複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

不但不貪這些東西,心裏面絕不希望著,「我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希望眾生對我恭敬,對我供養,對我承事」,有這個念頭就錯了。有這個念頭是很大很大的過失!過失在哪裡?增長貪瞋痴慢,清凈心與定慧都沒有了,所造的是惡業,不是善業,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不著名聞,利養果報」,心裏面決定不能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

【以饒益事而為上首。】

弘法利生只有一個目標,希望眾生得到最豐饒的利益,希望別人得真實的利益得最多的利益。「饒」是多的意思。除了利益眾生之外,絕對沒有一個有自利的念頭存在,這才叫作無希望心布施。

【常為眾生廣宣正法。】

「常」是不中斷,沒有間斷的。菩薩為眾生演說大乘佛法的心,確實沒有中斷。事上中斷,那是緣,就是沒有人啟請,菩薩就不能說了。凡是有人來請,不能推卸。以無希望心修法布施,這個功德利益無量無邊,佛在這裡說了二十種利益。二十種說完之後,佛又說二十種利益。這個地方總共給我們說四十種,四十種是四十類,每一類裡面不曉得有多少。

我們讀了這段經文,是不是你就發「無希望心」,去為一切眾生說法呢?假如你讀了這一段經,「無希望心」會得這麼多的好處,那我趕快去做吧!我要問你,你到底有沒有希望心?你還是貪圖佛在經上說的這一些功德利益,你才肯干!你還是有希望心。這個地方用心極其微細,往往自己錯用了心,自己不曉得,這一樁事情非常可怕。

世出世間聖人常常教誡我們,我們要冷靜的思惟、觀察,凡是常常讚歎我們的人,不見得是善知識。幾句話讚歎你,迷惑顛倒,不知道天高地厚。肯說你過失的人,不見得是惡人,這個要知道。我們自己的過失,自己不曉得,有人能給我們說出來,這個人才叫是真正善知識。但是肯說人家的過失的人,說實在的話,愈來愈少了,也許一生都遇不到。

在過去,有兩個人是一定要說你過失的。哪兩個人呢?第一個是父母,第二個是老師。看到你的過失,不能不說,他有責任。同學當中,那是最親密的同學,才肯說過失。否則的話,都是謙虛、客氣。

佛在前面講不說人的過失,這是講了多少遍,不要找人家的缺點,不要說人家的過失。但是真正好朋友,這是善心勸導他、幫助他,希望他能夠覺悟,希望他能夠回頭,這是可以說的。

但是說過失必須要記著一個原則,決定不能有第三個人在場。成年的人都要面子,在別人面前說他的過失,這叫他難為情。所以說過失要關起門,沒有第三個人聽到,這叫忠言,這叫勸告,這是必須要注意到的。世法、佛法都講求這種方式,所以不能在一般人面前說過失。

因此我們唯一的方法,能夠自己檢點自己的過失,只有讀經。佛在經上說的這些,特別是這一部經,這次我們時間不夠,只說一個大意,將來有時間我一定會細講。給諸位說,這樣的經現在很少人願意講這個經。講這個經,罵人!不但罵人,也罵自己,自己沒有做到的時候,讀起來心裡很難過。

所以你看現在講經的法師有,講戒律的沒有。為什麼?講戒律,自己條條戒都犯了,這講不下去了。但是這個東西真的救命,說好聽的有什麼用處,一定要把自己的毛病統統說出來,發露懺悔,提高警覺,後不再造,對我們才有真的利益,真的消業障,真正能夠得福。所以在這個微細之行,實實在在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留意。

這是二十種利益,後面又有二十種利益,總共四十種利益,我們為了時間起見,好聽的就不要說了。我們看佛的教訓。接著後面這一段,佛為我們說出末法時期,這一些修菩薩道的人,種種的過失、作惡,應當深深的警惕。在這一面倒數第五行,從當中看起: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

「未來後五百」,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五個五百年,叫「後五百歲」。

【有諸菩薩甚為無智。】

這是講有修學大乘的,現在凡是受了菩薩戒的都是菩薩。我們現在看看受戒的地方很多,受了菩薩戒都當作菩薩了。菩薩怎麼樣呢?沒有智慧,愚痴!

【行法施時。】

在我們現在講還算不錯,無論出家、在家發心出來講經說法,行菩薩道,弘法利生,干這些事情。你看毛病在哪裡?那些毛病我們一看的時候,馬上要警覺到我們有沒有。

【若有利養生歡喜心。若無利養不生歡喜。】

講經說法供養很多很高興,講得很有勁。沒有供養,氣就泄了,精神也沒有了,臉上光彩也沒有了,經也講不下去了,後頭馬馬虎虎念念就算數了。我們確確實實遇到這個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聽這些法師、大德講經,這個現象很平常。甚至於還有一些法師,講經的時候先談好價錢,講多少天一定要多少供養,沒有那麼多的時候不講,還討價還價的,都不如法了,都是錯誤的。但是人人都這麼做了,這個好像變成正常的了。這是講經說法。

密宗裡面灌頂,也都講價錢。我有一年到邁阿密去講經,曾憲煒居士找我去的,就是那一次講《認識佛教》,現在印出來的這個小冊子。居士就跟我開玩笑,很多仁波切到這個地方來灌頂都定上價錢,一個人灌一次頂要收二十塊錢。他說:「法師,你在這個地方辦歸依,一個人多少錢?」價錢愈高人愈多,認為這是真的。這個不要錢,大概沒有什麼,不靈,他不來了。現在這個社會的眾生,所謂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雖然風氣如此,我們還要守住正法,不能說他做得不如法,我們也如法炮製跟著他做,不可以,那我們就錯了。這種心態是錯誤的。

【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

「作如是心」,他就是存這麼樣一個心態。

【云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於我。】

「親友」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眷屬。這些出家、在家的聽眾都歸依我,都做我的弟子。他不是歸依三寶,歸依一個法師,這個很糟糕,歸依傳戒都變了質了。「檀越」就是施主,這個道場里有身份、有地位、有財富來護持佛法的,都來護持我。而且把這些人拉得緊緊的,不能讓他跑了,干這些事情。這個在現在社會也非常非常普遍。

我剛剛出家的時候,當然我心裡很清楚很明白,老和尚我們也很尊敬他。老和尚如果看到有一個初次到我們寺廟裡面,或者來玩的,或者來看看的,他眼睛很利,一看這個人有身份,這個人好像是個老闆的樣子,開的私家車來的,就馬上吩附底下好好的招待,把他抓住,就干這個。全是經上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說出來了,很普遍!我們今天講不擇手段的拉信徒,這是造業!這是作惡!

【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凈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卧具湯藥。】

實在講,現在「衣服、飯食、卧具、湯藥」不要了,現在是黃金美鈔多多益善,搞這些。他不要這個東西,我們不能不知道。

【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

他到外面講經說法、弘法為什麼?為名、為財、為利。

【若無利養心生疲厭。】

如果沒有人恭敬供養的話,他就不講經也不說法,是為這個。

這一段是佛說的一個總綱領。後面有很長的經文,佛要細說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几几乎乎在我們今天社會,時時處處大家都能夠看得到,所以我們讀了也就不必多說了,說了的話會得罪很多人。因此,我們講這一部經,許許多多地方只能夠點到為止。我們自己好好的去讀誦,好好去反省。我們看末後這一行。

【彌勒。當知於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

這是說前面的比喻,迷惑顛倒。

【於諸一切無利養處。】

這個地方沒有人恭敬法師,沒有人懂得儀規,沒有人懂得規矩,沒有人懂得禮節,也不知道供養。

【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捨而去。】

這位法師不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對我沒有好處!所謂好處,都是名聞利養。

【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卧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於此徒自疲勞。】

這個底下的一大段,我們只說到此地就行了。

這一部經,我要把它重新作版,大概我想兩個月之後,可以把它印出來流通。這是我們從《大藏經》裡面影印出來的,行路太密,字太小,看起來很費力氣。我們再印的時候,重新排版,把段落分開,諸位看起來就很舒服了!這個經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看八百八十一面,倒數第三行。這一段是佛告訴彌勒菩薩,當時與會的五百菩薩當中;這五百菩薩就是前面所講的業障深重,造作罪業,不凈說法。不凈說法,就是為眾生講經說法,心裏面充滿了貪瞋痴,心不清凈,就是不凈說法。貪名、貪利養,貪圖眾生的恭敬,這叫不凈說法。可是菩薩當中裡面有二十位菩薩,業障比較淺一點。

【後五百歲還來生此。】

業障輕在末法時期他還能得人身,還能夠如法的修行,但是太少太少了,只有二十個人。

這些人【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顏貌端嚴辯才清妙。】

【數術工巧皆能善知。】

這幾句是對這一些業障輕微的菩薩,佛說他們的智慧德能,「聰明智慧,善巧方便」,這八個字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

【自隱其德安住頭陀功德之行。】

這就是他聰明之處,聰明不外露。雖有智慧,表現在外面好像是迷惑顛倒,裝糊塗。有能力,裝愚痴,這是大智若愚。為什麼?避開許許多多嫉妒障礙,這才行。譬如講經弘法,只會講經,其他的都不會,這個人沒用,什麼事他都不能辦;除了講經之外,什麼都不能做,人家就對你輕視了。輕視好,消災免難。恭惟你的人多了,麻煩就來了,嫉妒障礙就來了。所以要知道隱藏,要知道謙虛卑下,才能夠在一生當中,自行化他,減少障礙。這就是佛在此地讚歎他們聰明智慧,善巧方便。

生活清苦,這一點非常重要。貪圖享受是別人攻擊的目標。我在香港遇到一位聖一法師,他有一本《地藏經講記》,聖一法師在大陸九華山講的,我給他寫了一篇序文,我給他印了很多。這位法師是潮洲人,住在香港的大嶼山,他是參禪的,很有道德。他的生活非常清苦,穿的衣服,雖然我沒有看到補丁,都很舊的衣裳。我在香港講經,許多道場裡面的信徒來聽經,他們的師父心裡都不痛快,都是勸導不必去聽,沒有什麼好聽的,都是勸徒弟不要去聽經。只有聖一法師,他來聽了幾次之後,回去勸他的信徒,到我的講堂來聽我講經。我只遇到這麼一個人,幾十年就遇到這麼一個法師。

不是說他勸他的信徒來聽我經,我就讚歎他,並不是如此。他苦行,而且他的供養多,真正有道德。尤其香港那邊潮洲信佛的人很多,布施供養財富那個不得了。他把這些錢統統收集起來,到中國大陸去建廟,去修廟。所以中國大陸送給他一個稱號叫財神菩薩,最受歡迎了。聖一法師到中國大陸普遍受到歡迎,財神菩薩,幫助大陸的佛法。自己過最清苦的生活,我們不能不佩服。

他有一個道場在大嶼山,在寶蓮寺的後面。從寶蓮寺到他那個廟裡去沒有路,只有小路,一定要步行,大概要走三、四十分鐘。他為什麼不開路呢?開路就不清凈了,遊客就多了。你要想到他那兒去,你必須要走四十分鐘的路。如果走得慢一點的話,走五十分鐘。所以遊客就稀少,這是正確的。道場的確像經上講的,選擇在很安靜的環境裡面,遊客不容易到的。

他請我到他道場裡面去接受他的供養,他請我吃飯。吃完飯之後要請我給大家講開示,他們都是學禪的,我是個念佛的,我到他那個地方不能說禪不好,念佛才好,不能說這個話。說這個話,這就不懂佛法,也不懂禮貌。到人家的道場,要讚歎人家的道場,這個一定要記住,讚歎法師,讚歎道場,讚歎他們所修的法門。佛門當中有句諺語說:「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出家人彼此互相讚歎,佛法就興了,所以不能破壞別人道場。

我到他那邊去,他要我講開示,我就從《六祖壇經》裡面,我還記得一些了,就給他們大家講講,這是口頭禪!讚歎聖一法師,讚歎這個道場。讚歎他們所修學的法門。

可是這裡面有不少人知道我修凈土,我說完之後就有人來問我:「法師!禪既然這麼好,你為什麼不來參禪?」我就說老實話,我說:「禪是接上上根人,我是下下根,不如你們。」捧捧他,自己貶低自己,我說的句句都是實話。

昨天跟諸位報告過的,這個經上講菩薩造業最重的業障就是自贊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是菩薩戒的重戒。在瑜伽戒本裡面,這是列的第一條重戒,決定不容許自贊毀他的。

我們在新加坡又看到一位法師,非常難得。這一位法師是福建人,他的名號叫談禪,談話的談,禪宗的禪。談禪法師也是一個奇人,就是很奇怪的人,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他在新加坡不是住在佛寺裡面,住在城隍廟。在城隍廟裡幹什麼?擺一個小攤子在那裡賣香、紙錢、小蠟燭,城隍廟裡燒香求福的人很多,他干這個事情。他一生,水是喝自來水;吃東西非常簡單,簡簡單單一個菜;衣服穿得破舊。你到那裡去看,那真叫清苦到極處了,比台灣一般寺廟日子苦得太多了。

實在講他真有錢,他的錢都幫助別人蓋廟去了,而且非常大方。我們舊金山有一個大覺蓮社,當時買那個道場的時候正好碰到他,他捐了四十萬美金。聽說他到大陸道場,一捐就是美金幾十萬、幾十萬這樣捐出去。那個錢都是他賣香燭賺的錢,一分錢自己不用,都去做這些好事。錢交出去之後,絕不過問,只說這一句話:「各人受各人的因果,我把這個錢交給你,你怎麼用我不管你。你做善你有善果報,你造惡你有惡果報,與我不相干。」他的心清凈。不是說捐出去,還要過問。問都不問,各人有各人的因果,非常難得。所以我到新加坡一定要去看看他,他招待我算是非常客氣了,買一杯冰水招待我,不是自來水。那是他的待客之道,很難得,很稀有,所以我也非常歡喜這位法師。

佛在這個經的最後結論,知道我們在末法時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這麼許多的過失、惡業。不是佛說我們不知道,天天在做,還以為自己做的很對很正確,沒有過失。看了這個才知道過失太多了,真是毛骨悚然。過失多,不怕;過失重,也不怕;要懂得懺悔,要懂得改過,這是佛說法真正的意思。所以我們最後的結論,非常重要。結論在八百九十一面的當中,也就是第十一行。我們從第十行的當中看起好了。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髮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這是前面佛也是多次的勸告,這一些業障深重的菩薩,應當要念佛求生凈土。所以在最後末了的時候,彌勒菩薩把這一樁事情重新提出,向佛請教。因為佛講了發十種心,哪十種心?佛並沒有具體的說出來。這個地方彌勒菩薩請問,佛就要一條一條的為我們說出了。我們接著看: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這一句很重要。這十種心就是《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品裡面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果大家只知道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十萬聲,一天念二十萬聲,如果沒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發菩提心的。

什麼叫作菩提心?這十條就是菩提心。這十條都能做到了,你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沒有關係,照樣往生。這十種心就是大菩提心。

佛說有三種人,他發不起來,想發也發不起來。第一種「凡愚」。當然講到凡夫,我們都是凡夫。凡夫裡面有智慧的,有沒有智慧的。有智慧的人能聽得進去善言,別人勸告我們,我們能聽得進去,我們能夠認真接受反省改過,這是有智慧的凡夫。沒有智慧的凡夫,不喜歡聽人家講他的過失,人家說他的過失,他排斥、他反駁,他不能接受;不能反省,而且還怨恨說他過失的人,這就叫愚痴的凡夫。愚痴的凡夫不能發這個心,這十個心發不起來。

第二,「不善丈夫」。這句話裡面包括的境界很廣。丈夫,我們所謂的大丈夫。凡是稱丈夫,大概都是大、小團體裡面的領導人。但是他不善。他在世法裡面可能很有成就,像二次大戰當中,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不能說他們不是大丈夫,但是不善!殺人的魔王。你叫他起這個,他做不到,他絕對不能接受。這一類的是不善丈夫,他不能接受善法。

第三,「具煩惱者」。就是煩惱習氣很深重的人,這種人這十種心也發不起來。

所以佛說這十種心,先把這三條不能發心的說出來。說出來的意思是教我們要反省、要懺悔、要改過自新,然後才能夠依教奉行。下面說:

【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這十種心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身心安穩,現前生活身心安穩,事業非常順利,與一切大眾都能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那這十種心就太重要了,你能做到一定能得到這個效果。將來壽命到的時候,自己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一念、十念皆能往生。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人生最大的福報是什麼?臨終的時候不生病,知道什麼時候走,曉得自己到哪裡去,這是第一大福報!

世間名利再大,沒有用處,那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要叫自己不生病,走得自在,走得瀟洒,預知時至。有很多人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他可以辦得到,我為什麼辦不到。他憑什麼辦得到?就是這十種心。

這才曉得這十種心好!前面這兩條就是慈悲心,大慈大悲。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慈悲就是對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平等的關懷愛護。我們中國古德教人,「仁者無敵」。仁慈的人,他的心裏面沒有怨家對頭,沒有敵對的。別人跟他對敵,他沒有這個念頭。仁者無敵,那就是佛法里講的大慈大悲,所以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的念頭。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逼是逼迫他,惱是叫他生煩惱。這樣的心都沒有了,諸位想想,哪裡會有這些事情,心就清凈了,心就平等了,所有一切種種障礙界限,全部都化解了,現在人說突破了。《無量壽經》的經題上告訴我們「清凈、平等、覺」,那是總綱領。覺心就是大慈悲心,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以大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怎樣守護如來正法呢?一定要依教奉行。我們要問為什麼有一些菩薩貪圖名聞利養,貪圖享受?他也知道應當要如法修行,為什麼他做不到?他是恐懼,如果沒有利養,這個身體就要受苦難;甚至於明天沒東西吃就不能活了,為了要活命,那就要用貪心了。貪不得,就不擇手段了。可見得都是為了這個身命。這是不曉得事實真相,這個身不是真的,身是假的,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為這個身去造作罪業,這是最大的錯誤。所以寧捨生命也要護持正法,也要依教奉行,這才對。

譬如,佛教我們布施、放下,我們統統舍掉了、布施掉了,明天吃飯怎麼辦?明天還沒有到,你何必想明天呢?你這個心才安。你想到明天,還要想到明年,還要想到這個世界動亂,那就糟了,你的心怎麼能安得下來。所以佛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上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是講的真相。

從世俗眼光上來說,在佛法里也講得透澈,「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福報愈布施愈多,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你那個財富怎麼來的?愈布施愈多。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但是一定要記住,得的財富愈多,愈要布施;可不能把財富守住、保存,那就壞了。這是許多人不曉得事實真相。

所以你真正肯發無希望心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希望沒有任何希求的這個心來布施,你所得的果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無量無邊。明了事實真相,我們就肯做也敢做,沒有憂慮了,才真正是不惜生命,歡喜守護心,守護如來正法,決不敢為非作歹。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一切法是佛說的。佛法實實在在講是世出世間真實希有之法。佛不固執,也不自大。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只要所講的內容跟佛說的一樣,佛都承認這就是佛經,所以佛經不一定是佛說的。內容是什麼呢?是事實真相。只要是說明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不管是什麼人說的,佛都承認這是經,跟我說的沒兩樣。他說的我也承認它是經,所以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定,實相就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經除佛之外,有菩薩說,有弟子說,有仙人說;仙人就是包括各種不同的宗教,耶穌所說的,上帝所說的,他們的先知所說的,只要說的是事實真相,我們佛門都承認那是佛經。你才曉得佛的心是多麼清凈、多麼平等,沒有界限。還有一種就是變化人說的。它的範圍太廣大了。

這一些理與事我們都必須要懂得,才能夠與一切法發生殊勝的忍。忍就是承認的意思,忍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肯定,殊勝的一種肯定。沒有執著,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無執著心是應無所住。「發生勝忍」是而生其心,肯定他,承認他。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

於佛法於世法絕對不可以貪利養。利是利益,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生活,不貪圖這些。「恭敬尊重」,這是屬於精神生活,沒有貪念之心,你的心才清凈,清凈裡面有真樂。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我們學佛為的是什麼?我們有一個純正的目標就是求智慧,求佛的種智。種智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一般宗教裡面讚美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我們佛法是讚歎如來的。佛告訴我們智慧是真的,而且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它不是從外邊來的,各個人都有。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知道。此界,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他方,無量無邊的這些星球剎土,沒有一個你不清楚,沒有一個你不知道。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智慧德能本來如是,但是現在我們的能力智慧都失掉了。佛說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暫時的失掉。因為這個智慧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暫時的迷失,迷是能夠離開的。失掉的原因,《華嚴經》上講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怎麼失掉的?就是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執著。執著是煩惱障,妄想是所知障。這是佛給我們講的兩大障礙,障礙了我們本能。

學佛,我們所求的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但是要有信心,這個圓滿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你要有這個信心,一定可以恢復,只要把煩惱妄想執著丟掉、放下,我們的能力智慧就恢復了。

現在一般人就是放不下,苦就苦在這裡。佛告訴我們,你放下一分,你的能力恢復一分;你放下兩分,你就恢復兩分。不是說統統放下才恢復,不是。非常有效果,放下一分就能夠得到一分。

我們講一個非常現實的財富,現在大家哪一個不追求財富,哪個人不在想拚命賺錢?他不懂得賺錢的方法,他用盡心機去賺錢,都是他命里有的。他命裡面要沒有的,多一分他都賺不到。可是命裡面沒有的也要能賺到,那就真的會賺錢了。用什麼方法?布施,愈施愈多!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但是世間人不懂,他不相信,他不肯干。

這是在早年學佛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很聽話,肯照作。因為大師跟我講,我有聰明智慧,沒有福報,過去生中修慧不修福,所以這一生當中一點福報都沒有,生活就過得很苦,而且還短命。這都是老師教給我的。怎麼樣修長壽呢?叫我要發心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一切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如果是為自己,得不到長壽;要為眾生,就是自己的壽命沒有了,現在的壽命是大家的福報,眾生的福報。

所以我就學布施,果然就有福報了,而且福報愈來愈大。從前甘珠活佛碰到我,他說你現在這個面相命運整個都轉過來了,不但有福報而且長壽。甘珠也是我的老朋友,很難得的一位善知識。所以有一個純正的目標,我們求智慧,求清凈心。清凈心裏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自然在其中。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這一條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的前兩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所以對於一切眾生,對於一切人我們都要尊重恭敬,不可以輕慢。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世論」,世間的言說,可以用,不能貪著;貪著這個,與道業就產生障礙。我們凈土宗第一代的祖師慧遠大師,他生在東晉的時代,跟中國的大文學家陶淵明、謝靈運他們同時代。他在廬山建蓮社,歡迎陶淵明,不歡迎謝靈運。謝靈運很想參加蓮社,他老人家拒絕。為什麼?謝靈運就是貪著世論,喜歡詩詞歌賦,天天搞這個東西,這個與道業就妨礙了。為什麼?詩詞歌賦里都是講感情,都是講情。佛法是要把感情變成智慧,所以情很重的人,慧遠大師也很尊重他,但是不歡迎到道場來,免得擾亂別人。這一條是這個意思。

「於菩提分」,菩提是正覺,真正幫助我們覺悟的這一些典籍、言論,我們肯定它。所以,儒家的經是幫助我們開智慧的,史是幫助我們長見識的,歷史的教訓,所以經史是正說。《四庫》裡面那個集部就是世間言說了,那是屬於文藝,那是舒發感情的,欣賞的,屬於這一類的。所以佛法重智慧,不重感情。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

什麼是善根?世間法的善根三個,無貪、無瞋、無痴,這叫三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這裡生的。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無量無邊的罪業是從貪瞋痴里生的。把貪瞋痴轉過來就是三善根,你的心地身心都不會有污染,清凈心能夠現前。

【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這一條講的究竟圓滿了。我們學佛的人最尊敬的是諸佛如來,連諸佛如來都不要執著,這才真的清凈了。佛,我們要不要跟他學?要跟他學,不執著他,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講到究竟了。佛絕不執著成佛之相,菩薩也絕不執著成菩薩之相,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和光同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皆大歡喜,這個多自在、多快樂。所以,佛法的生活活活潑潑,確實法喜充滿而沒有絲毫的過失,這是真實的幸福快樂。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有這十種心的人念佛決定往生。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佛從反面上說,假如一個人具足這十種心,他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說他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決定往生!

我們今天介紹這個經的大意,就講到此地。以後有時間、有因緣,我們詳細的來討論,幫助我們生活能得到更幸福、更美滿。好,我們念佛迴向。

 

 

 


推薦閱讀:

你可以做菩薩嗎
你藐視什麼,就會失去什麼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二十集)
《佛菩薩探訪錄》:愈病救苦篇--學佛網
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

TAG:菩薩 | 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