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名人張明春詮釋普洱茶茶道、茶禮、茶德……

茶界名人張明春詮釋普洱茶茶道、茶禮、茶德……

    來源:雲南經濟日報    編輯:茶小乖   2015-12-11 10:10:28

編者按:說茶網(微信:ishuocha)轉發本文時對原文略有調整。談起普洱茶時,茶界名人張明春先生對茶與人體健康,茶道與人道,茶禮與民俗,茶德與人德,茶品與人品,做茶與做人等話題頗有他獨特的見解,清晰的思維,準確的認識,勤奮的探索,宛如涓涓細流,穿過莽莽的茶林,流出延綿的青山,淌過靜謐的茶鄉,潤澤著茶文化這塊廣袤的大地……

茶在生活中

在都市中,無論大街小巷,行不足百米,車不過一程,就會看到不同的茶舍茶室及茶葉專賣店,茶在百姓的生活中已經佔據了一定位置,茶在國民經濟中已經佔有一定的比例。僅雲南省,2014年全省茶葉種植面積達595萬畝,總產量33.5萬噸,綜合產值371億元,面積、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綜合產值居全國第三位;其中普洱茶產量11.4萬噸,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全省產值超過1000萬元的茶企有170多家,產值超億元的茶企近30家,產品銷往全國31個省(市、區)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茶是居家百姓日常生活中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從普通百姓到達官貴人,生活無不與茶息息相關。茶除了解渴、保健、社交、怡情雅志品飲之外,還有很多特別的功能用於生活之中。中醫認為,茶葉上可清頭腦,中可消食滯,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品。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茶葉也有寒熱溫涼性味的差別,發揮著保健功能的不同作用,因此四季飲茶要有區別:春天,屬溫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萬物復甦,人們經過漫長的冬季,「內熱積貯」,因此應注意驅寒御邪,扶陽固氣,此時宜飲花茶。因為花茶香氣濃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濁,具有理氣、開郁、祛穢、和中的作用,促進機體陽氣的生髮,並能振奮精神,消除春困。夏天,屬熱,赤日炎炎,氣候悶熱,出汗甚多,造成水分、電解質紊亂,因此必須補充大量水分,此時宜喝綠茶。因為綠茶性味苦寒,清鮮爽口,具有清暑解熱、生津止渴和消食利尿等作用,夏日飲用,有助於健康。秋季,屬涼,有肅殺之象,空氣漸漸乾燥,人們容易感覺皮膚、鼻腔、咽喉乾燥不適,被稱為「秋燥」,此時宜飲清茶,色澤綠潤,內質馥郁,不寒不熱,飲之可以潤膚、除燥、生津、潤肺、清熱、涼血,有利於金秋保健養生。冬天,屬寒,朔風凜冽,天寒地凍,寒氣襲人,人的機體處於收斂狀態,新陳代謝遲緩,容易罹患寒病。此時宜飲紅茶、普洱熟茶,這種茶,湯色紅潤,醇厚溫和,滋養陽氣,增熱添暖;還可去油膩,舒腸胃,有助於冬季保健養生。

茶葉一身是寶,哪怕沖泡過的茶葉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沖泡後的普洱茶水能祛垢滌膩,清洗完頭髮後,再用茶水浸泡,可使頭髮烏黑柔軟、富有光澤。對於新買的木質傢具,會產生一種刺鼻的油漆味,用茶水徹底清洗一遍,油漆味會自然淡去,多洗幾次就會消失。用茶水擦試涼席、榻榻米,可消除汗味,清除灰塵,使其光潔如新。沖泡過的茶葉埋在花圃里或花盆中發酵後是最好的有機肥料,有助於花卉生長繁殖。絲質衣服最怕化學清洗劑,而泡過的茶葉煮水洗滌絲質衣服,既能保持原來色澤,且光亮如新。洗滌尼龍纖維衣服也有同樣效果。泡過的茶葉晒乾後做枕頭芯,有清熱、解毒醒腦敏思之功效。普洱茶汁可用作菜肴調色,比化學調色劑健康得多,燒紅燒肉時加入茶汁不僅能增色添香,而且還能降解油脂,食之不膩。用過的茶葉晒乾點燃可驅蚊蟲,且對身體無害。廚房炊具沾了油垢,用泡過茶渣擦幾遍,可清除油垢。茶水洗腳可以殺菌治腳氣;茶水漱口除口臭,茶水泡冰糖可緩解感冒癥狀;茶葉煮蛋味鮮美,茶能防癌、防心血管疾病,防輻射抗氧化,茶葉中的茶多酚被人體吸收後會使癌物質分解、降低致癌活性,從而抑制癌細胞生長,減少擴散。茶除了解渴、保健、社交、怡情雅志品飲之外,還有很多特別的功效已被民間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不僅益於健康,還可以陶冶情操,舒展胸襟,怡悅身心,敏銳思維,淡定心態,豐富精神世界,排除雜念,忘卻憂煩,使人坦蕩處世,樂觀向上,培養高尚的情操與廣博的胸懷,養成一種平靜處世,淡泊名利、安時處順、樂觀豁達的心態和意志,將做人做事的世界觀與精行儉德、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融為一體。

茶葉被發現和利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是世界上許多人不可缺少的生活物質,茶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人們以茶待客,以茶替葯,以茶代酒,以茶饋贈,以茶會友,以茶結緣,以茶聯姻,茶是人們友善交往的媒介、通達友誼的橋樑,茶已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茶與人體健康

茶是有益於人體健康的上乘飲料,含有多種益於健康的微量元素及物質,其成分多為人體需要。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種茶、制茶、飲茶都起源於我國。許多朝代的經驗已經證明了茶對人體有特殊的保健功能,而且現代科學的研究也發現了茶與健康的關係。研究表明:茶有明目、減肥、利尿、降壓、降脂、抗癌、防齲齒、抗輻射、抑制動脈硬化等保健功效,是風靡全球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被譽為綠色的金子,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把健康視為最珍貴的財富。身體健康,生活才會有質量;身體健康,生命才會久長;沒有健康,就沒有了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一切,沒有生命,一切都不是你的。那麼茶到底有哪些成分與人的健康有何關係呢?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全面闡述了茶的功效:「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溫、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唐代劉貞亮把茶作為養身之術,修身之道,健身之物,怡情之品。宋代吳淑在《茶賦》中說:「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效在不眠,功存銳志,惟芳茗之為用,益飲食之所資。」茶是有益於人體健康的上乘飲品,其所含元素益於人體健康。其成分主要有以下幾類:咖啡鹼:咖啡鹼是茶中一種含量很高的生物鹼,一般含量為2—5%,每杯150毫克的茶湯中含有40毫克左右。咖啡喊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因此具有提神作用。在對咖啡鹼安全性評價的綜合報告中的結論是:在正常飲用劑量下,咖啡鹼對人無致畸、致癌和致突變作用。多酚類化合物:可溶性多酚類化合物主要由兒茶素類、黃酮類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組成,以兒茶素類化合物含量最高,約佔茶多酚總量的70%,它是茶葉藥用的主要成分。兒茶素其中包括:表兒茶素、表沒食子兒茶素、表兒茶素沒食子酸脂、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脂等,這些成分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防止動脈硬化、降血脂、消炎抑茵、防輻射、抗癌、抗突變等多種功效。維生素類: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物質。茶葉中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C能防治壞血病,增加機體的抵抗力,促進創口癒合。維生素E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阻止人體中脂質的過氧化過程。因此具有抗衰老效應。茶葉中含維生素K,可促進肝臟合成凝血素。礦物質元素:茶葉中含有多種礦質元素,如磷、鉀、鈣、鎂、錳、鋁、硫等。茶中的這些礦物質元素大多數對人體健康有益。茶中有氟元素含量很高,平均為100—200PPPS左右,遠高於其他植物,氟對預防齲齒和防治老年骨質疏鬆有明顯效果。氨基酸:茶葉中的氨基酸有25種,其中茶氨基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總量的50%以上;氨基酸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如谷氨酸能降低血氨,治療肝昏迷;蛋氨酸能調整脂肪代謝。其它:茶葉中還含有一些其它活性成分,它們含量雖然不高,但卻具有獨特的藥效,如茶中的脂多糖具有防輻射和增加白血球數量的功效;茶葉中幾種多糖的複合物質和茶葉脂質中的二苯胺,具有降血糖的功效。茶葉在人體健康方面潛移默化地發揮著防治疾病的保健功能,其作用不亞於使用藥物才能獲得的效果,而且還沒有使用藥物的副作用。

茶道與人道

茶道,即茶的道路、方向、理念及技藝等。《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最初見於唐代天寶年間進士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中:「只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後來,唐代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出遊名山大川,訪泉問茶;結交名士高僧,同研茶道,凝聚大半生心血「細寫《茶經》煮香茗,為留清香駐人間」。獨領茶學風騷的曠世逸才陸羽把中華民族的五行陰陽辯證法、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等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和歷史文化濃縮在一壺茶湯之中,為中國茶文化和茶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後人奉為「茶聖」,祀為「茶神」,尊為「茶仙」。陸羽在《茶經》中不但系統地總結了種茶、制茶、飲茶的經驗,而且將儒、佛、道三教思想的精華和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動之中,把茶事活動升華為富有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茶道,從而開創了飲茶理念的新境界。從此茶道開始盛行於中華大地,並逐漸被傳播到世界各地,沿襲至今。

中國茶道精神的內涵可概括為「和、靜、德、怡、真」,「和」是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和」字最基本的解釋是相安、協調,引申為平靜、不猛烈。「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道所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太和」,意即世間萬物皆由陰陽兩個要素構成,陰陽相安協調,保全太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這才是人間正道。不僅儒、佛、道三教如此,而且歷代茶人都以「和」作為一種襟懷、一種氣度、一種境界,在品茗中不斷修習,細細體悟,不懈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從哲學而倫理,茶人們還提倡待人和善,說話和婉,處世和誠,家庭和睦,做事業和衷共濟,國家民族和平共處等等。「靜」是茶道修習必由的途徑。「靜」即心靜。中國茶道的目的多在於修身養性,追求自我。因為有「靜」,則可明、可虛,有「靜」則可虛懷若谷、可內斂含藏、可洞察明澤而體道入微、可致良知而止於至善。「德」是茶道的根本和基礎,沒有「德」茶道即沒有根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沒有「德」。有「德」則興,無「德」則敗。「德」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基石。「怡」是茶道中人的身心享受。「怡」即和悅、愉快之意。王公貴族追求「茶之珍」,在於炫耀誇示,試圖附庸風雅,文人墨客注重「茶之韻」,在於激揚文思,心儀交朋結友;佛家的「茶之德」,在於參禪悟道,嚮往見性成佛;道家的「茶之功」,在於養生盡年,企求羽化成仙,而普通老百姓則只講究「茶之味」,也就是去膩解渴、消遣享樂。「真」是茶道的終極目標追求。「真」源於道家的哲學理念,與「天然」「自然」相近,意即本性、本質。中國茶道追求的「真」不僅包括茶葉的色香味真實,環境中的山水真實,使用的茶具真實,包括待人的真心,待客的真情,語言的真誠,心境的真閑等。這個「真」字具有「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三重含義,力求修身養性,交流情感,增進友誼,愉悅身心,從而做到淡泊襟懷,曠達心胸,超逸性情,閑適心態,還原人生真善美的境界。茶道的核心就在於一個「品」字。人道的核心就在於一個「行」字。「品」與「行」結合在一起,「品行」就是茶道與人道的最高境界。中國茶道,講求的就是人之道。在一個小小的茶杯里,就沉積著生命的韻味,凝聚著芸芸眾生的心態,因而品茶其實就是在品味人生,感念蒼生。人道,泛指處事為人之道。作為一個真實的自然人,無論做官、為民、治學、經商都是用言行為人,立足於一個「人」字,立足於人最起碼的品質、性情,一個具有起碼人格道德和人性品質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具有人道精神的人。道不同,不與為謀,志同道合,是茶人人道的理想和追求。茶道與人道既密不可分,又彼此依存,它們同生存,共發展;同興衰,齊榮辱;情相隨,理相通,根相連。

茶禮與民俗

禮,是社會生活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或表示尊敬的語言或動作。荀子《修身》指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把「禮」作為處理國家、社會和人們之間關係的一種必要條件。而《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則是把禮作為人的行為規範。「茶禮」即品茗或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

「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事尚禮則事成。」茶禮在禮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媒介和橋樑作用,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社會交往、心靈溝通、情感默契的無聲語言。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禮儀規範被視為人生之本,立業之基,處世之根。中國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延於明清,臻於當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化,禮儀將歷久彌新,不斷豐富其內涵,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作為茶行業,就服務而言,不管是銷售或品茗,都應該品質至上,誠信第一,服務最佳,對客戶做到「來有迎聲,問有答聲,錯有歉聲,贊有謝聲,走有送聲」的「五聲」服務,並用心、用情、用愛為客戶服務好了,茶企才會有朝氣,經營才會有人氣,市場才會有生氣,人脈才會有旺氣,發展才會有底氣。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在社會生活中無時不有,喝茶有禮,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迎賓有禮,征戰有禮,慶典有禮等等,它包含了禮制的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個內涵,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密不可分。如行走之禮中的「行不中道,立不中門」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見面之禮:如拱手禮、作揖禮、跪拜禮等;入座之禮;分老幼尊卑,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坐東席上作陪,長者坐南向席,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位置,即南席。飲食之禮:迎賓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稱為「餞行」,「無酒不成禮儀」「與人共食,慎莫先嘗」「當食不嘆」等。還有拜賀慶弔之禮等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表示,而且要發自內心尊重他人,否則禮節就成了虛套,也不符合禮儀標準。誠敬謙讓,和眾修身是禮義原則的核心內容。

「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民俗,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代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文人雅士不僅酷愛飲茶,而且在自己的佳作中寫茶頌茶。中華民族之所以稱為「禮儀之邦」,是因為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禮儀在古代規範著人們的道德和行為,並在歷史進程中不斷修正、完善、繼承和發揚。《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專著就是歷史的鑒證。正如《左傳·隱公十一年》所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民嗣者也。」禮深含著人類對宇宙天地的敬畏,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嚮往,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什麼是禮呢?《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說:「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禮是天地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所謂「禮以順天,天之道也。」禮還成為文明與野蠻的界標,古人以禮分夷夏(即野蠻與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內外。為何要學禮重禮呢?《禮記·曲禮》中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居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從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而不驕不淫;貪賤而知好禮,而志不懾。」

茶禮是我國以茶待客形成的一種禮儀,是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它興於唐,盛於宋,鼎於明,衰於清,復甦於現代。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益於身心的和美禮儀。喝茶能靜心、養神、益智,有助於陶冶情操,砥礪心志,去除雜念,怡情悅性,與「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契合,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它是茶道的核心,茶文化的靈魂。古人品茗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宋代品茶有一條法則叫「三點」: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景色宜人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明代品茶要求更為嚴格和細緻,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於拘束禮儀;五葷餚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境布置俗不可耐。

茶禮與茶俗是人們用來修身養性、交際聯誼、傳情示好、陶冶情操、溝通心靈、舒展胸懷、美化生活的形態載體,適合於各個階層、各種場合。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社會生活中,清茶一杯,釋放出的是茶德「廉、美、和、敬」的真諦。

茶德與人德

德者,道德、品行、品質也。「德」最初見於《周書》,指內心的情感或信念。用於人倫上,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宋明理學家朱熹在解釋「德」時說:「德者,得也。」這就是說,「德」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憲問》:「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儒家所稱的德,其具體內容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等。而道家對德的解釋不同,認為「物得以生為德。」(《莊子·天地》即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於人來說也就是品德。「本心為德,施之為行」。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茶性、人性的共性,是茶性的根本所在。茶德,在愛茶人心中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在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有一定的認識。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是歷史上最早倡導的茶德,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隨後唐代的劉貞亮闡述則更為寬廣,他將「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歸納為茶的「十德」,啟迪了後人的思路,開闊了茶人的視野。陸羽提供的茶德將茶藝的外在表現形式上升為一種深層次、高品位的哲學思想範疇,追求茶人「真善美」的思想境界與道德風尚。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茶德歸之於飲茶人的應具有儉樸之美德,不單純將飲茶看成僅僅是為滿足生理需要的飲品。

到了現代,王澤農、庄婉芳等茶道專家也對茶德作了深刻的註解,認為茶道的精髓離不開茶德。王澤農說,茶德不能僅從茶的外在品質加以評定,更重要的是將茶的精神品質及內在的品性加以理解,使茶成為崇尚美的象徵。而庄婉芳則提出了更易於當代實踐的茶德內涵,他指出,當代茶德的核心是「廉美和敬」。其中,「廉」為清廉之意,以清廉來倡導茶人的品德,如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儉育德。「美」為美好之意,指茶人實現品茗香、品茶之真味。「和」為和誠之意,以求德重茶禮、和誠相處,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友好境界。「敬」為敬重之意,要求茶人做到敬人愛人助人,並尊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茶德是以茶人為本的茶人儉德的一種精神品德,也是當代中國茶道亦是世界茶道的核心。當代茶德是在新時期下產生、為弘揚新時代茶道精神的凝鍊,它把「廉」放在茶道之首,以「清雅」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讓人們時時清醒,繼承和發展了中華茶道文化。「德」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礎,而且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罪莫大於無道,怨莫深於無德,宋代王安石提出「好德樂善而無求」。宋代蘇軾將道德定義為「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明代王守仁認為,「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德行不孤必有鄰,好德樂善而無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從古至今,不管何時何人,都沒有誰能逃脫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命運。自古明君無不以德治天下,自古暴君無不恃武威而懾於民。做人有人德,做官有官德,做茶有茶德,無論做茶與做人都應將「德」放在首位。

「德」是茶行業行為規範的核心內涵。有了「德」,市場才能健康、有序、持續發展。德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道鏈中關鍵的一環,無德是不可能把茶做好的,因為誰也不能違背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則,誰也不能違背社會主義經濟的市場規律。隨著我國茶產業的迅速發展和有關茶產業的法律、法規及管理條例的健全和完善,茶德與人德又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寶庫的內涵,對茶行業起到了保護、保障、包裝、規範和提升的作用。一個道德品行好的茶人,對社會有益,對行業有助,他辛勤的付出自然會有豐厚的回報。

茶德是中華傳統文化唯「美」的產物,也是能把「儒、道、佛」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根本內因。茶德之美貫穿了「儒家和諧之美」「道家自然之美」「佛家真美之美」的內涵,並將它們統一起來,對當代美學的研究與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這種美能喚醒人的悟性,純化人的心靈,成為茶文化元素間互相滲透的最高融合。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鍾靈毓秀,造就優秀茶德。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因此,茶德即人德。

茶品與人品

茶品,即茶的品質、品位、品性;人品,即人的品質、品格、品貌。茶品與人品決定著茶與人的社會價值。陸羽在《茶經》中斷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儉德人」。由此可見,品茶品人,茶品見人品。

茶,源於自然,生長於自然,汲日月精華,納天地靈氣,浴風雪雷雨,沐春秋冬夏洗禮,從而有了山魂水魄的靈性。茶可以洗去浮塵,過濾心情,廣結善緣,牽手大地,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個讓自己活得簡潔、坦蕩的人。真正的茶經得起沸騰熱水的考驗,真正的人能承載歲月的磨難,經得住事件的考量,在艱難困苦面前始終保持著仁者無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天賦本色。茶在杯中沸水沖泡,上下翻滾飄浮,香氣四溢,看上去似乎平淡無奇,如想分辨其茶質的優劣,必需用心去鑒別其韻味。會親會友會世界,品茶品韻品人生。一個真正的茶人品茶的體驗是:一道茶苦若人生奮鬥;二道茶濃似理想憧憬;三道茶釅如事業追求;四道茶柔似攻克險阻;五道茶甘如耕耘收穫;六道茶淡似歷練人生。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馬平川,也不可能全是艱難險阻。人生既有直路,也有彎路;既有高山,也有平地,既有涉水,也有乘舟,一個真正有作為的人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因為不經風雨歷練的雄鷹就不能翱翔蒼穹。如果用品茗來隱喻人生,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環境不同,思維不同,見識不同,行為不同,其收穫與終點也不同。所以說人生如茶,其滋味又何止是六道?即使是同一道茶,品者不同,感覺的滋味也會不同,苦、澀、甘、淡、品者自己感之。人與茶,茶與人,茶品與人品的關係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自古就有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佳茗似佳人之喻。俗話說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只有茶品人品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才能達到茶人合一的完善境界。品茶,需要用心去感覺,感覺它們的甜、滑、柔、順性格,感覺它們的苦、澀本質。一盞清茗入口,飲的是清醇茶香,留齒的是甘爽甜怡,讓茶香的韻味回蕩在機體。一支樂曲,一本好書,一壺香茗陪伴歲月,也是人生的一種方式。品茶,需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與心情,只要你用心去感覺,哪怕一杯最普通的茶沫,也會感覺到它的喜怒哀樂,也會看到它們的情感內涵。葳盛茶業公司茶人書壺館展廳有一副對聯:「葳盛雅室細品普洱胸納天地靈氣;醴水茶屋漫話茶史懷揣華夏滄桑。」此聯真正道出了一個質樸茶人的品茗所得,既高雅,又淡定,更智慧,更虛懷若谷,還寓意了品茗人的層次、學識和氣質。這副對聯表達了茶人在葳盛茶文化交流中心和醴水茶屋品茗時的諸多感受。上聯是在葳盛雅緻的茶室內仔細地品味著普洱茶,胸臆間汲取著一種超越自然的神奇力量和智慧,使自己不斷完善,不斷升華。下聯主要是與友人在醴水茶室一邊品茶,一邊漫話茶的歷史。茶起源於遠古,發於神農,始於商周,產於西漢,傳於三國,興於唐宋,繼於元朝,盛於明清,臻於現代。茶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興衰史和社會發展史,懂得了茶的歷史,自然也就把華夏滄桑揣在了心中。茶道養生,品茗養身。茶,只要用心去感受,即使是一杯鄉間普通茶,也會使茶人有非同尋常的發現。即使是最卑微的人,也有他的豐富情感。飲茶的過程,是人與自然交流的過程,可以陶冶情操,開闊胸襟。品茶,可以使被紅塵玷污的心靈得以凈化,可以使雜亂的思緒有了脈絡,可使攪動的心海激濁揚清。品茶人要心靜,靜則能品出其中真味。三五朋友圍幾而坐,談論古今世事,縱論歲月滄桑,茶更香,意更濃,情更篤。茶品,匯天下品茗於一體,包容茶的色、香、味、韻、形,讓天下人暢享芳茗真諦。人品,即人的品行修養。把人做好,把事做好,把茶做好;做茶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德立茶興,德立茶存,德立茶香。這些話雖然很普通,卻蘊藏著茶品與人品的深刻道理。陸羽在《茶經》中說:「懂茶之人必是精行儉德之人。」由此可見:品茶,品人,茶品見人品,人品寓於茶品之中,只有優秀的茶人才能做出優秀的茶品。

做人有德,做茶同樣有德。茶人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茶企才能做出優良的茶品,才能在茶市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謀求更大發展。茶品與人品既獨立又統一,既互生自長,又共榮相依,它是茶人茶企生存、發展的基石,茶人的靈魂和生命線。

做茶與做人

從事茶產業工作叫做茶。用一定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叫做人,泛指待人接物。做人好,做茶也會好,做事也會好。人在一生中,首先要先學會做人,然後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才會做事;把人做好,才能把事做好。做人是做事的開始,做事是做人的結果;做人是道,做事是術,做茶是技,泡茶是藝,品茶是悟,只有細心感悟,才能領會茶韻芬芳世界的浩瀚內涵。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做茶如做人;人做好了,茶才能做好。好人做好茶,歪人做歪茶,歪人不但歪茶,歪市場、歪消費者,但最終是歪了自己。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播下什麼種子,就收穫什麼果實。所以做人要走正道,做茶要優質,要生產正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大潮起伏跌宕的今天,有的人為了利益最大化,不乏使用坑蒙拐騙,弄虛作假伎倆,最終走上了害人害己的不歸路,這在各行各業都不乏其人。尤其是做茶,從產業鏈的源頭到消費者的終端,必須是以上善之德,行上善之道,制上上茶品。做人有人德,做茶有茶德。一個無德之人是不能把茶做好的,因為德是做人做茶的根本。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幹涸;一個人,只有匯入集體才能形成力量;一片茶葉,如果投進灼熱的鍋里,不僅不能成為茶品,反而會烤成碳灰。如果千萬片茶葉一起投入鍋中,就能把強烈的灼熱轉化為茶葉自身轉化的動力;再經翻炒搓揉和烘焙,把握好操作程序,就可能成為上等茶品。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單槍匹馬獨闖,是極難成功的,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社會和同行的支持。涓涓細流匯成浩瀚的汪洋大海,無數個人的加盟,形成了強大的集體力量,這種力量,在正確的思想指引下,就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一往無前。台灣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說:「一片茶葉如果不能放進壺中泡製就失去了釋放自身芳香的機會,也就失去了一片茶葉的生命本質。」沒有泡製的一片茶葉,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無足輕重,不起眼,容易被人忽視。如果細碎、纖弱的茶葉一但投入滾燙的開水中,便會釋放出深藏的內涵。毫無保留地將它生命積蓄的精華貢獻給人們,變成一壺芳馨四溢的茶湯,從而體現出本身價值的菁華。世間不經歷風雨的人,彷彿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的表面浮動,釋放不出茶本質元素,體現不到氤氤芬芳。只有櫛風沐雨的人,才能在歲月滄桑中成長,才能像沸水沖泡的釅茶,慢慢地釋放出沁人心脾的馨香,緩緩地展示著茶本質利人的風範。

天道酬勤,業道酬精;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有耕耘必有收穫,有德人必有回報。做茶要有茶的「八德」:即康、樂、甘、香、和、清、敬、美。(康:茶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樂:茶能增進快樂,如沐春風。甘:茶如甘露,滋潤人生。香:百味凝芳,茶香自溢。和:茶蘊太和之氣,固本扶元,和而不同。清:茶可清心,心曠神怡。敬:茶本時辰草,客為座上賓。美:茶是天生尤物,能賦予美感享受。尤物喜隨眾草長,佳人至愛潔身香。分寸無遺傳粹美,煎烹有度顯精神。)茶的靈魂,就是品鑒茶的美感,讓茶在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中綻放異彩,令人動容,茶友陶醉。只有人品和茶品的完善結合,茶人與茶品的價值才能得以最大提升和體現,他們所產生的效益和價值才能最大化。「親近自然,幽雅淡定;上善若水,包容豁達。」是做茶做人的最高境界。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每個人在茶生活中,因位置不同,視角不同,茗品不同,選擇不同,口味不同,感受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有千秋;就像看《紅樓夢》:「才子看見纏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水靜則明,心靜則智。茶人心境宜靜,意念宜修,心地宜空。「靜」與「空」是茶人養性怡情、陶冶情操的佳境。品茗的過程是歷練人生、凈化心靈、砥礪心性的過程,在茶韻的熏陶下,智者則更智,愚者則漸明,在品茗中蓄備奮進的動力;在歲月芳菲中,把握命運的方向,掌控生命的時速,走好人生的崎嶇幸福路,邁向企足而待的目標。

茶道養生,芳馨怡神,品茗已成為人們追求生活幸福的一種方式。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說:「幸福就是身體無疾苦,靈魂無紛擾。」茶之功、茶之德對人類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茶事倥傯,茶人倍忙;茶韻氤氳,一抹曙光;茶途崎嶇,無限絢爛;茶業興旺,歲月芬芳;在張明春蜿蜒的茶道人生路上,彌溫著淡淡的茶幽香……(作者:劉秉德)


推薦閱讀:

如果你在大學,你會期待誰來做一場講座?
哪些華語歌手的唱功能被稱為「教科書般的」唱功?
復旦教授觀點:讀書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
如何評價周杰倫與昆凌的婚禮?
都有哪些曾年少輕狂的英雄或名人?

TAG:名人 | 茶道 | 普洱茶 | 普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