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格:城市規劃要用利益說話
「今天的新加坡是一座花園城市,每天都在上演著新的故事,城市是一部高效的生活機器,我們在規劃中非常注重城市功能的發揮,但城市又不僅僅是城市功能的發揮,城市更應該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市長班」,面對來自遼寧、廣西、廣東和江蘇四省的官員學生,「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先生將自己對於新加坡規劃的經驗積累和對中國城市發展的觀察,濃縮為兩個多小時的課程,並在課後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
人物簡介
劉太格:曾供職於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先後任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局長、新加坡規劃局的首席行政長官與總規劃師,在他的領導下,重建局完成了新加坡概念圖的調整方案,國內外均認為這是一套具有前瞻性而且切實可行的發展指導藍圖,也是一套能引導新加坡邁向一個卓越現代城市的規劃方案。
城市是獨一無二的 規劃要做就做一百年
「沒有哪個城市的資源稟賦是完全一樣的,只要方法做得對,每個城市都可以走出新加坡的成功。」
不僅僅是佛山,國內城市在發展中屢屢遭遇規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的尷尬,城市總體規劃、交通規劃等林林總總的城市規劃常暴露出短視、善變與不切實際的弊病,甚至有人總結「規劃規劃」就是「紙上畫畫,牆上掛掛,不如領導一句話」。國內城市規劃的「善變」與偏離實際令劉太格感受頗深,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的城市規劃還處在探索階段,我已與國內很多城市談了戀愛,但這些戀愛最終結局是失戀。如果在合作中能為中國城市提供80%的貢獻,我就要給自己打滿分了,但每次合作的最終結果,國內城市真正消化吸收30%就不錯了。
「中國很多城市的地賣得很貴,城市森林的發展速度是不可想像的快,以至於規劃趕不上開發。」劉太格曾強調,「規劃就要規劃100年」,但國人對「100年」這個概念難以接受,「即使這樣,我覺得至少也要規劃60年。」
劉太格是新加坡「花園城市」和「居者有其屋」理念的實踐者,他在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剛建國時回到故鄉,任職於建屋局,後任重建局局長與總規劃師等職務。參照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在建國規劃之初,該國預計100年人口規模達到550萬人,但2013年人口就已達到530萬人。
「我把城市當做一部機器來規劃,歷史文化、自然資源、道路暢通、高密度但不壓抑等,少一個零件都不行。」劉太格說,在這方面,國內城市不夠重視。
總體來說,城市規劃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不是靠規劃者的個人才華進行,包括新加坡總理在內,任何人不能隨便更改規劃,如果有改變,只能是有序的調整。事實上,時至今日,新加坡真正有特色的房子很少,大部分建築只是背景建築,是「合唱團」的團員,少量標誌性建築才扮演著「獨唱者」的角色。
「沒有哪個城市的資源稟賦是完全一樣的,只要方法對,每個城市都可以走出新加坡的成功。但在中國,在珠三角,每到一個地方,感覺城市都差不多。其實,每個城市有不同的身份,要用不同的手法來處理。」劉太格說。
城市可以做到既高密度又很舒適
「我們要本著與土地談戀愛的立場來做好規劃,要珍惜土地,要有感情地去規劃開發。」
「未來的21世紀,亞洲城市必定是高度城市化的,城市開發量巨大,雖然中國已建成地很多,但也面臨大量重建問題。」劉太格提出,城市化關乎未來地區的發展,應更嚴謹地處理城市規劃。
他特彆強調城市發展中的政府責任:一個城市做得好不好,在於政策制定者、在於權威的主導,但有些城市缺少耐心。「城市開發的軟體不能超前,必須與時俱進;硬體規劃則必須超前,合理規劃以求起步正確。這就要求規劃者必須眼光超前,把規劃做好,規劃做好其實是省錢的動作。如果城市硬體粗製濫造,市民和城市是要長期遭殃的。」劉太格認為,在規劃中首要考慮的是城市需要而非能力,「沒有錢規劃開發就先把地保留下來」。
劉太格說,政府在城市發展中的責任是宏觀設計老百姓生活的舞台,民間則是微觀地表演人生戲劇,政府要把城市的總規、詳規做好,但城市的設計、建築與微觀設計、市民活動要交給民間來做,「如果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政府缺位了,民間會趁機以項目引導城市規劃」。
在新加坡,面積只有2平方公里的緯一工業園,歷經10年開發,土地也僅動用了1/10,「做工作不要求快,但求精緻,相比之下,中國城市目前的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劉太格說,中國國內非常關注宜居城市的概念,但城市密度高不一定不舒適,城市通過好的規劃可以做到高密度但不壓抑,居住也很舒適。
佛山衛星鎮相當於城市綜合體
「我把珠三角的城市密度比作銀河系,從圖片來看,珠三角城市群和銀河系非常相似,這些衛星城市既獨立存在,又相互依存。」
「很多城市的美被高架橋破壞了。」劉太格演示了一張城市圖片——為解決日益擁堵的交通而架設起的高架橋、依舊擁擠的大馬路和公交場人車站混雜的城市圖景,該圖正是珠三角某城市的一個縮影。
什麼叫做城市?劉太格認為,城市起碼要有200萬到300萬人,如果只有200萬人以下,只能是作為片區進行定位。廣州是一個很大的城市,有3000萬人口,在規劃中就不能當做一個城市來規劃,尤其是在廣佛同城化的發展中,廣佛同城並不代表將二者當成一個城市來規劃。相反,每一個城市都要當成一個星座城市進行規劃,才能避免北京「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同時,要把城市的細胞考慮清楚,這些細胞獨立存在又相互依存。
未來,珠三角人口規模將達到澳洲的人口規模,但珠三角面積不足澳洲的1/50,「我把珠三角的密度比作銀河系,從銀河系和珠三角城市的分布圖對比來看,珠三角城市群和銀河系非常相似。」劉太格提倡城市功能分區,除了作為城市器官的機場等市政設施與住宅區分開外,其他功能要適當結合,佛山要建設的衛星鎮概念,其實就是城市綜合體的概念。
歷史街區要想方設法保護下來
「正如一個人沒有記憶就沒有了生存的意義,歷史街區是有獨特性的,剩下多少都要想方設法保護下來。如果老建築在今天的城市發展中不在了,那就等於它們從來沒有存在過。」
此前,成龍將早年買下的老房子中的4棟捐給新加坡,在國內引發巨大爭議。但成龍認為,新加坡把古建築的保護「真的當回事,人家當這個真是一個寶」。同樣坐擁深厚歷史積澱、保有諸多歷史遺存的佛山老城區,卻在老城的出路和發展問題上歷經風雨。
在劉太格看來,「正如一個人沒有記憶就沒有了生存的意義,歷史街區是有獨特性的,剩下多少都要想方設法保護下來。如果老建築在今天的城市發展中不在了,那就等於它們從來沒有存在過。」
對於國內一時興起的古城熱、古鎮熱,劉太格持批評態度,「大多是把真正的老建築拆掉,建成『假古董』,有的建築形態從苗條少年變成臃腫姿態,比例嚴重失調」。
「在新加坡城市CBD,老建築是不可拆除的,如果有人拆除的話,政府有權要相關方以三倍價格進行賠償。」劉太格介紹,新加坡其實有面積25倍類似於牛車水(China town)的街區,整個新加坡有700多棟老房子。
雖然新加坡政府最初並不贊成保留年久失修、又破又舊的老房子,「但我們用旅遊業的利益說服了政府,從不提美觀二字。」劉太格說。
通過合理規劃,新加坡在城市更新中,真正必須拆除的房子加在一起不到5000棟。其中,制定合理的拆遷補償非常重要,此外,回遷房設計好,通風采光好,周邊學校醫療配套好,居民回遷地點距離原居住地大約3到5公里,不影響居民的就業問題。
新加坡的舊城改造得益於法律的支撐和合理的規劃。完善的政策讓新加坡政府很快發現,1969年時,新加坡老居民不願意搬遷,他們跟政府說:「我在老房子里已經住了很多年」;但到了1971年,他們這樣向政府說:「我們已經等了3年,為什麼還不來拆?」
這位「新加坡規劃之父」說:「如果你問我在城市發展中有什麼事讓我覺得後悔的,那還是關於新加坡的一些老建築,很可惜,新加坡有少量山崗山丘被平掉了,市區還有幾棟很美的老建築也被拆掉了。」
案例
新加坡城市規劃展覽館:
記錄城市變遷進程
如果你想了解新加坡城市規劃的歷史,除了聆聽劉太格老先生的講演之外,Singapore City Gallery則是一個必去之地。
Singapore City Gallery華文稱為新加坡城市規劃展覽館,位於牛車水地區。牛車水是新加坡早期華族的聚集地,地圖上英文名被稱為「中國城」。用國內的眼光看,就是屬於老城區。但周邊建築除了風格比較老派之外,卻沒有一點殘舊的樣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新加坡在規劃中貫徹了對有價值的舊建築的保護原則,讓舊建築「修舊如舊」,只有牆體顏色的變化,而不會有建築結構的大變動。
新加坡城市規劃展覽館於1999年首次開館,其前身是市區城建局展示廊,佔據3個樓層,其餘為政府部門辦公區,該館全面展示新加坡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城市變遷。
與國內很多文化歷史類展館不同,新加坡城市規劃展覽館非常注重互動性,引入許多科技手段引導並增強公眾對規劃的認識,因此也成為所有到新加坡培訓的政府官員必去參觀學習的地方。
「每一座城市的山水都是獨一無二的。」劉太格說,這也是城市規劃的起點。該展館的第一個版塊,就是用360℃的環繞場景向參觀者呈現新加坡一天從日出到日落的景象和自然資源、人口組成,以及最基本的城市印象。然後,展示新加坡如何通過地鐵和公交線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一步步搭建起城市的發展骨架,從破陋、貧窮、落後的島國發展成為現代城市。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全館設計了30多個可供參觀者親身參與的互動環節,參觀者可跟隨這些互動環節了解發展中的新加坡如何面對發展中的規劃挑戰。比如一個城市為什麼要有規劃,沒有規划行么?對此,展館設置了一個互動遊戲,可讓5個「玩家」一起在同一片空地上建設自己的樓房,結果,每一個玩家都希望建多一些建築,都在搶建,最終整個城市變得擁擠不堪,雜亂無序。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規劃的約束,現實的城市運作將帶來不可預估的混亂。只有規劃,才能讓城市變得有序。
雖然新加坡是個國際大都市,但卻很少見到一般城市裡「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很多地方並不讓人感覺到「擁擠」,繁華大街中甚至還能有幾分休閑感覺。如果沒有規劃的力量,估計很難做到這樣。
更讓人驚嘆的是,展覽館有一個很大的沙盤,囊括了新加坡城市所有建築和分區情況,參觀者可以將新加坡所有標誌性的建築盡收眼底。這個沙盤最大限度體現了新加坡城市規劃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即使是還沒有開發的土地,政府對地塊的用途都已經瞭然於心,基本上也不會改變。
反觀國內,很多城市也會設立新城區或項目發展的沙盤,但很少有人可以肯定地說,沙盤中未開發的區域將來建什麼,因為一切的規劃都會隨著人事變動而變化。
觀察
社會共同參與開發保護舊建築
城市發展與舊建築保護的融合是新加坡人最為驕傲的事情。在現代化的街頭突然出現一座廟宇,這在新加坡很常見。新加坡最著名的旅遊勝地就是華人聚居區——牛車水、克拉碼頭、小印度,這三處恰恰就是新加坡舊建築保護的典範。
為做好對城市舊建築的保護與開發,新加坡設立了市區重建局,全面規劃城市保護。在制定城市保護計劃總規劃圖階段,就充分考慮了保留目標的多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築風格與美學上的獨特性等。在牛車水,你可以在相距不過500米的地方看到中國寺廟與印度寺廟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古建築。
目前,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確定了歷史性區域、歷史性居住區、二級居住區三類保留和保護性發展區域。其中,歷史性區域就包括著名的牛車水、小印度等。
市區重建局逐年編製出版了面向私人機構的保留工作實施標準與指導,基本涵蓋了各個歷史街區。這些規範性指導文件收錄了保護工作數據,對保留區界定、歷史概況、規劃目標、歷史建築維護要求均作了說明,力圖通過圖文形式詮釋政府保留工作的「最大量的保持、精密的回復、謹慎的修復」三大原則。
新加坡的做法值得佛山借鑒。佛山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在這裡擁有大量的舊建築,但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屈從於現代城市的發展,很多舊建築被拆解,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實在是有些可惜。當我們在不斷拆解這些舊建築的同時,是否可以像新加坡一樣成立專門的市區重建局,更好地開發現有的舊建築資源。
此外,在新加坡的歷史性區域內,不能改變建築的用途,也不能改變建築本身的形態。但區域性保護的聚居區,新加坡並未強制性地不準對區域進行任何開發,而是在保留整個區域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鼓勵發展一些商業、旅遊業,滿足居民的生活與創業需求。在牛車水的所有舊建築,外部都很好地保證了其原汁原味,但內部則大多是居民經營的各種商鋪,做到了保護與開發的共贏。
由於古舊建築的維護成本非常高,新加坡政府也積極與NGO組織合作,將一些舊建築交由NGO組織管理。如一些藝術區,NGO的參與力度非常大,政府會將藝術區內的舊建築分配給不同的藝術團體,由他們進駐這些建築,通過給予一定政府補貼的方式,讓他們發揮好舊建築的新作用,既保護好了舊建築,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舊建築的文化價值。
目前,佛山正在推進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這部分保護舊建築的職能也可部分下放給社會組織,讓他們與新加坡的社會組織一樣承擔保護城市舊建築的社會責任。
新加坡將保留計劃與商業潛力、旅遊發展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計劃的實施,確保了計劃的順利展開並得到居民認可的保護模式值得佛山深思。
推薦閱讀:
※只有3000元,10%年化理財40年,你會有多少錢?
※新區規劃最好長達50年
※規劃的田園綜合體先滿足這七個條件,再談落地!
※學習紅旗渠精神,規劃成功職業人生!
※【海外掘金大講堂】建築師教你從城市規劃中挑選房產好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