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春山:一樣的李光耀 不一樣的中國
世說:李光耀的「聯共」與「反共」
文/木春山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以91歲高齡離世,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均派出高層級人士出席其葬禮,可謂備極哀榮。
李光耀被稱為「中國人民老朋友」。這個稱呼和其他諸如中國人民偉大朋友、親密朋友等在內的一系列外交辭令一樣,具有非常特殊的感性意義,相當於中國政府為外國人士授予的榮譽勳章。這對數十年來外交運作一貫公事公辦,言辭少見花哨的中國而言,是難得帶有人情味的表達用語;同時,這類詞語也具有極高的政治含金量,它代表的不只是中國和此人的關係親密度,背後隱藏的是中國與其所在國家關係的價值判斷和重視程度。
中國在李光耀去世後的一系列表現均顯示出對這位老朋友的愛。在得知李光耀去世後僅一天時間裡,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張高麗等4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對其表達了哀悼之情;張高麗還專程到新加坡駐華使館弔唁;國家副主席李源潮代表中國政府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葬禮。「葬禮外交」成了李光耀是「中國人民老朋友」的最好註解。
然而時光倒退60年,李光耀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恐怕並沒有今天這般榮耀。中國人民從官方媒體中看到的李光耀形象與現在截然不同,中國提到李光耀的表達方式與當下也是大相徑庭。
有媒體統計,從1955年李光耀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60年代對其的稱呼主要是「西方的傀儡」,頻率高達94次,其間甚至還使用了「走狗」、「英國褲襠里鑽出來」等極端詞語;然而從1972年後至今提到李光耀時,《人民日報》有12次將其稱為「老朋友」。
罵李光耀時,中國的外交政策意識形態挂帥,在文革期間達到了頂峰,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不僅與美國走得很近,而且對東南亞的左翼組織嚴厲打擊,以至於被貼上反共的標籤。在此背景下,中國對李光耀態度惡劣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1972年之後,中美關係開始緩和,新加坡順勢而為地與中國接觸也變得頻繁。中國外交的調整是李光耀形象在中國人民心目中轉變的開始。1976年5月,李光耀率團訪華甚至被安排見到了毛澤東。毛雖然身體虛弱,但是意識清醒,他見到李光耀時,並未提到李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第一次使用這一詞語是1980年的鄧小平時代。李光耀在華形象的顛覆性轉變與鄧小平1978年對新加坡的訪問密不可分。
鄧小平復出後的首次外訪鎖定的是緬甸,可見中國對東南亞的重視。作為東南亞重要國家的新加坡,自然也成了中國新時代外交的取向。鄧在新加坡親眼見到了開放政策給該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並在李光耀抱怨中國力挺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共產黨組織與游擊隊後,公開表示不再支持海外共運。
從數十年後的現實來看,這位「老朋友」對鄧小平的一席話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外交方式,其實也挽救了中國經濟——中國終於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經濟建設上,而不是用本來捉襟見肘的財政支出去援助對中國無益的海外勢力。外交政策的改變,是經濟政策改變的伏筆。不久後,中國改革開放起步並走上正軌,這恐怕是李光耀對中國人民作出的一件最大好事。中國對李光耀的評價越來越積極、正面的道理或許就在於此。
與李光耀打交道的60年,是中國不斷發展變化的60年,如今的中國無論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都與過去大不相同。而數十年來,李光耀的政治立場、治國方式、外交政策其實沒有本質變化。從始至終李光耀都是一個對左翼革命沒有好感的政治家,雖然期間有某些臨時的合作,不過他在演講和自己的書中從不諱言自己是「反共者」的事實。
李光耀之所以對華態度變得平和與理性,其實源於中國的改變。李正是因為看到了與此前意識和實踐皆不一樣的中國,這才有了接觸的興趣、勇氣與決心。
斯人已逝,蓋棺論定。各界對李光耀極為隆重的葬儀,足以說明李光耀一生的成功。中國對他形象措辭的變化,體現的是中國意識形態逐步走向正常化的趨勢以及國家發展進步的巨大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李光耀去世,即使不談官方悼念,中國人民確實也應該以「老朋友」之禮事之。
歡迎關注、掃描大公網國際頻道微信「世說時局」(公號:shishuoshiju)
傳遞涉華信息,共享全球思想!
推薦閱讀:
※星巴克為何關閉店面?深度剖析中國咖啡廳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
※羊年生肖到底是什麼羊?專家稱中國最早養的是綿羊|羊年|生效
※中國網評:磨礪法治之刃,剷除「山頭主義」
※姓名測試-網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