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專家深入解讀

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專家深入解讀

 

導讀:白米飯是當今人們餐桌上「主食」的首選,但是近日,它中槍了——一條被廣傳的帖子稱:白米飯竟然是垃圾食品之王!原因是它「幾乎不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只有澱粉和糖」。對此,營養專家則指出:食物並沒有好壞之分,人們應該更多的注意到飲食的多樣化才可以。

 

記者檢索發現,上述網帖流傳甚廣,其聳人聽聞的標題讓網友們大吃一驚:難道吃米飯都有錯?對此,營養專家指出,白米飯是垃圾食品的說法過於絕對,食品沒有好壞之分,不能一味地否定或肯定某一類食物,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食物多樣化。

 

焦點一:

吃白米飯是取其糟粕?

題為「白米飯——垃圾食品之王」的帖子,洋洋洒洒數千字,對白米飯發起了聲討。

網帖稱,南瓜、地瓜、土豆、芋頭、大豆,可以提供豐富的纖維、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且它們都是足夠卻不過量的碳水化合物(糖)的來源。而白米飯卻完全不同,幾乎不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只有澱粉和糖。世界衛生組織對垃圾食品的定義為:高糖、高熱量、低蛋白質、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纖維。網帖據此認為,白米飯是最符合垃圾食品的食物。

「食+反=飯,意思就是吃反了!」網帖進一步指出,另外一個中文字「粕」,拆開來看,「白+米=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意思就是應該把米的穀殼、米胚芽留下來,把白米倒掉。「現代營養學家已經從米殼中提取了至少兩種營養素,遺憾的是,我們堅持倒過來『去其精華,取其糟粕』,並且拿這個糟粕作為我們一日三餐的主食。」

事實難道真是如此?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穀物外殼確實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在進行精細加工的過程中,大量營養素會流失,但這並不意味著白米飯「一無是處」,更談不上是垃圾食品。

事實上,米飯的營養成分並非網帖說得那麼「不堪」。米飯的營養成分表顯示,碳水化合物佔70%-80%,蛋白質佔8%-10%,脂肪佔1%,此外米飯還含有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由此可見,米飯的營養成分並不單一。

據營養專家介紹,作為米飯主要成分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經濟的能量來源。因為米飯分解後的碳水化合物能夠直接被身體消化、吸收,轉換成能量,是被身體當成「燃料」直接使用的。碳水化合物除了供能,還參與構成細胞和組織,維持腦細胞的正常功能,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腦組織可能因缺乏能源而使腦細胞功能受損,造成功能性障礙。所以,碳水化合物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之一。

 

焦點二:

吃多了白米飯易得慢性病?

除了質疑白米飯是垃圾食品,該網帖還稱如今高發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其真正原因是吃多了白米飯。

網帖稱,白米飯的升糖指數(食物進入人體後血糖即時升高指標)高達87,與油炸馬鈴薯條一樣危險。而即使是小米、糙米、黑米的含糖量都同樣不可忽視。100克地瓜含糖只有27克,100土豆含糖17克,但是每100克的穀類,含糖卻都在76克左右。「很多糖尿病病人被錯誤地告知不要吃水果,卻無所顧忌地一碗一碗吃著白白的米飯——相當於一碗一碗的糖!」

按照網帖的說法,如果吃多了米飯,日積月累,最終會得上糖尿病。而多餘的糖,如果沒有留在血液中造成糖尿病,就必定被轉化成脂肪留在皮下組織或者血液中,引起肥胖或者因血管被脂肪阻塞引起的心臟病。

白米飯不但沒有營養,還會致病,這讓很多網友接受不了。資深博主「陳老中醫」反駁稱,這種說法簡直危言聳聽,國人正因為長期以穀類為主食,糖尿病、心血管病的發病率才遠遠低於以高蛋白肉類為主食的歐美。他在博客中還提出反問:「1980年對全國14省市進行糖尿病患病率的調查顯示,糖尿病患病率為0.67%,到現在已超過1億人。這到底是大米飯吃多了,還是大魚大肉吃多了?」

有專家指出,白米飯的升糖指數相對較高,但並不能就此得出每天吃白米飯就容易得糖尿病的結論。以米飯為主食的人只要吃得適量,大可不必過分擔心因此就會患上糖尿病。

「事實上,穀類食物吃少了,反而會增加患上慢性病的風險。」馬冠生表示,穀類食物是我國居民傳統膳食的主體,是人類最好的基礎食物,也是最經濟的能量來源。以穀類為主的膳食既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對預防心腦血管、糖尿病和癌症有益。反之,若營養的基石不穩固,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進而導致免疫力低下,易感染細菌、病毒等。更重要的是,如果米飯吃得少了,而油脂或脂肪卻吃得多了,反而容易引起血脂異常和肥胖等問題。

多位營養專家指出,飲食結構不合理、多吃少動的生活方式才是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元兇」。據專家介紹,碳水化合物並不是血糖的唯一來源,蛋白質和脂肪等非糖物質在體內經糖異生途徑也可轉變為血糖。一個有力的例證是,近20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主食消費呈明顯下降趨勢,而糖尿病發病最高的城市居民穀類食物攝入量最少,所以簡單地將我國糖尿病增多歸因於米飯吃得多是不正確的。

 

專家釋疑:

 

食物沒有好壞之分

近年來,不斷會出現如下情形:某類食物被捧上了天,受到人們熱烈追捧;而另外有一些食物則被標上了垃圾食品的標籤,經常受到批判。對此,專家指出,人類需要多種多樣的食物,各種食物都有其營養優勢,食物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平衡。

「不能一味地否定或肯定某一類食物,應該一分為二來看。」馬冠生表示,張悟本曾宣揚綠豆可以治百病,就是過分強調了綠豆的正面作用,這是不科學的。雖然綠豆確實好,但卻沒有那麼神。而一些人們眼中的垃圾食品也並非一無是處。「油炸食品,大家都覺得是垃圾食品,但是對於一個急需補充能量的人來說,油炸食品是一個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能迅速滿足能量需求。」

馬冠生指出,事實上,目前只有一種食物可以解決所有營養問題,那就是6個月以內嬰兒喝的母乳,其他的食物都做不到這一點。這就要求大家在吃東西的時候必須多樣化,膳食應以穀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注意葷素搭配。「首先是大類的多樣化,穀類、蔬菜、水果、牛奶都要吃,而每一大類下面的小類還要多樣化,比如,穀類包括米、面、雜糧等。」

 「食品沒有好與壞,我們可以根據其營養價值進行取捨。」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健康傳播主任趙雯對記者表示,大家應該堅持一個營養原則,即做到種類平衡、攝入和消耗平衡,違反了這一原則的做法都是不對的。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膳食寶塔共分五層,包含我們每天應吃的主要食物種類。膳食寶塔各層位置和面積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穀類食物位居底層,每人每天應該吃250g-400g;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層,每天應吃300g-500g和200g-400g;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每天應該吃125g-225g(魚蝦類50g-100g,畜、禽肉50g-75g,蛋類25g-50g);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居第四層,每天應吃相當於鮮奶300g的奶類及奶製品和相當於干豆30g-50g的大豆及製品。第五層塔頂是烹調油和食鹽,每天烹調油不超過25g或30g,食鹽不超過6g。

專家表示,膳食寶塔建議的每人每日各類食物適宜攝入量範圍適用於一般健康成人,應用時要根據個人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勞動強度、季節等情況適當調整。年青人、勞動強度大的人需要能量高,應適當多吃些主食;年老、活動少的人需要能量少,可少吃些主食。此外,三餐食物量的分配及間隔時間應與作息時間和勞動狀況相匹配,一般早、晚餐各佔30%,午餐佔40%為宜,特殊情況可適當調整。一般來說,上午的工作學習都比較緊張,營養不足會影響學習工作效率,所以早餐應當是正正經經的一頓飯。早餐除主食外至少應包括奶、豆、蛋、肉中的一種,並搭配適量蔬菜或水果。


推薦閱讀:

「在路上」系列訪談之卜卓老師
【專家說法】房產證加名就算是共同財產了嗎?
專家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專家批駁「屬羊命不好」 系因慈禧屬羊而世人惡之
93%的專家認為夫妻中伴侶出軌,婚姻也能繼續下去!

TAG:食品 | 垃圾食品 | 垃圾 | 專家 | 解讀 | 米飯 | 白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