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追根尋源系列報道之七

    追根尋源系列報道之七

    ---山東孟氏調研報告(二)

    瀋陽孟令保  撰稿

    濟南孟昭常  顧問

       大家都知道,追根尋源 這四個字的含義。百家姓中相當多的姓氏,都很難找到或者說已經找不到其根源所在,這無疑是一件很大的憾事。然而我們則可以自豪地說,亞聖孟氏根源非常清楚:《孟子世家譜》、《孟子世家流寓....支譜》指出了孟子為亞聖孟氏的始祖,故里就在山東鄒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到:「孟軻,鄒人也。」

    鄒縣,是一塊秀靈的土地,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更是一塊聖賢輩出的土地。她位於山東省南部,東依沂蒙山區,與平邑、泗水相連;西臨魯西平原,與濟寧、兗州接壤;南襟徐淮要衝,以滕、薛故地為屏;北枕泰岳山脈,和魯都曲阜毗鄰。就是這塊土地,孕育了兩位聖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至今鄒縣火車站廣場仍然矗立著前人所立的「孔子誕生地」、「孟子誕生地」兩幢巨碑。

    一、孟子故里

    孟子出生地,位於鄒縣縣城北二十五里的鳧村,「孟子故里」牌坊就樹立在路旁。如下圖示:

                                                                                                                    圖: 孟子故里坊(略)

      穿過牌坊,進村不到一百米,孟子故宅映入眼帘。孟子出生在這裡。如下圖:

                                                                                                                    圖:孟子故宅(略)

             

    孟子孩童之時,常受到附近墓地大人為故去之人下葬的影響 ,孟母感覺這裡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於是,遷居到一個集市旁居住,這個地方,後來稱之為「廟戶營」。廟戶營位於鄒縣縣城西,歷史發展到今天,廟戶營已演變成為前廟、後廟兩個自然村。廟戶營作為遷居地,留下了孟氏後人修建的祠宇,以此來祭祀孟母、孟子。下圖就是每逢舊曆臘月初八,廟戶營孟氏後裔舉辦的祭祀活動。                        

                            圖:廟戶營(略)

           

        廟戶營在當初是鄒縣縣城城西的一個集市 ,孟母帶著孟子在這裡生活。時間久了,孟母發現作為孩子的孟子每天學著沿著街市叫賣,又感到:這裡是不是讓孩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又遷居到一處學宮旁。在學宮旁,孟子玩耍時學著擺設禮器,演習賓主相見的禮儀,並深深地為學宮讀書聲所吸引。因此孟母便定居了下來。這個學宮,就是後人們稱之為子思書院的故地 。

       在縣城外東南角開始,舊有子思祠、祠西是子思書院、再西孟子暴書台、台西是斷機堂。這些古建築群,一字並排到城南門東側,現在已無存 。下圖是來自康熙版鄒縣縣誌。

                              圖(略)  

       

       其中的斷機堂這個地方,相傳就是當年孟母遷居到這裡的居處。孟子也就是從這裡開始從學於孔學,逐步成為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偉大的儒學聖人。

       由於孟子對儒學的重大貢獻,被歷代文人志士所尊崇,由文人的推崇,從北宋開始得到朝廷的認可和封賜。原鄒城孟子思想研究會副會長劉培貴先生歸納為:

       1、漢、唐初倡,趙歧首稱孟子為「亞聖」;韓愈立「道統」論,謂孟子「功不在禹下」。

       2、 宋、元定製,孔道輔訪孟子墓建廟;王安石提議以《孟子》七篇命題取士;宋神宗賜爵孟子為「鄒國公」,詔配享孔子;元文宗加封孟子「鄒國亞聖公」。

       3、明、清因襲,朱元璋先「罷」而後尊,明世宗直稱孟子為「亞聖」;清康熙帝樹巨碑盛讚,乾隆帝兩次拜謁孟廟。

           

       二、故里孟氏後裔概述

       1、世職翰林院五經博士

           從 宋代開始,孟子四十五代孫孟寧被孔道輔舉薦於朝,封為迪功郎,主奉祀事。由此祭祀孟子活動代代嫡裔相承。清道光《孟子世家譜》載:孟寧生子二,長孟存、次孟堅。孟堅仕宋為徐州刺史,孟存守林廟主奉祀事,遞傳至孟存的九代孫孟克剛而祀絕。次支孟堅九代孫孟克仁,克仁之子孟希文承祀,詔授孟希文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以下長子世襲。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情況如下:

    五十六代孟希文,明景泰二年始受翰博 (希文子四,元、亨、利、貞)

       五十七代孟 元,明弘治二年承襲世職(元之子一公綮)

       五十八代孟公綮,明嘉靖二年承襲世職(公綮子十,長子彥璞)

       五十九代孟彥璞,明隆慶元年承襲世職(彥璞子二,長子承光)

       六十代  孟承光,明萬曆二十九年承襲世職(承光子七,長宏略,次宏譽)

       六十一代孟宏略,應襲而早卒(宏略一子聞玉)

               孟宏譽,明天啟三年代襲世職 (宏譽一子聞璽)

       六十二代孟聞玉,明崇禎二年承襲世職(聞玉早卒,無子)

               孟聞璽,清順治元年承襲世職(聞璽子三,長子貞仁)

       六十三代孟貞仁,清順治二年承襲世職(貞仁子八,長子尚桂)

       六十四代孟尚桂,清康熙五十五年承襲世職(尚桂子九,長子衍泰)

       六十五代孟衍泰,清康熙五十九年承襲世職(衍泰子七,長子興銑)

       六十六代孟興銑,應襲而早卒(興銑一子毓瀚)

       六十七代孟毓瀚,清乾隆十六年承襲世職(毓瀚無子,以堂弟毓纍長子傳槤承祧)

       六十八代孟傳槤,清乾隆四十五年承襲世職(傳槤子四,長子繼烺)

       六十九代孟繼烺,清嘉慶二十年承襲世職(繼烺子一廣均)

       七十代  孟廣均,清道光十三年承襲世職(廣均子四,長子昭銓)

       七十一代孟昭銓,清同治十三年承襲世職(昭銓子四,長子憲泗)

       七十二代孟憲泗,承襲世職(憲泗子三,長慶桓、次慶榕早卒,三子慶棠)

       七十三代孟慶桓,承襲世職(慶桓無子)

               孟慶棠,清光緒二十年代襲世職至光緒三十一年,改為奉祀官(慶棠子二,長繁驥、次繁驄)

       七十四代孟繁驥,民國二十八年承襲奉祀官,民國三十七年隨孔德成去了台灣。(繁驥子三,長祥協、次祥肅、三祥孚)。

      2、 故里地區孟氏分戶

      歷史以來,故里周圍孟氏人口集中、稠密。自宋代四十五代孫,舉薦於朝,授封迪功郎,主奉祀事之後,開始續修孟氏家譜。而後在金、元、明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續修。直至清代道光四年,孟府續修的家譜定名為《孟子世家譜》,並首次將故里一帶孟氏,分劃為十一派、二十戶。這二十戶依次是:

                                   圖:(略)

         

        同治四年,孟府又續修《孟子世家譜》,其體例仿於道光譜。在《孟子世家譜》第一冊「孟氏宗傳總論」中的某些提法,現在看來,還有待商榷。

       另外《孟子家世》(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65頁,也有類似不妥提法,還望各位考證研討。

      三、故里出類拔萃之輩例舉(參見鄒縣誌康熙版、光緒版)

      宋: 孟 寧   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輔守兗州,得寧,舉薦於朝授印鄒縣主簿

      金 :孟  彬  臨沂主簿,子澄滕縣尹。澄弟沂,濟寧路教授。

           孟  潤  宣武將軍 ,鄒縣令。弟滋,昭信校尉,行沛縣尉事。

      元 :孟德昌 魚台教諭。子祗祖泗水、北海二縣尹。

           孟德成   嶧州知州。子述祖滕州知州。

           孟德義  進士  授魚台縣令,不仕。

           孟德政  扶黎縣尹

           孟之宏  國子監助教。子二思言,樞密院都事;思迪冀城教諭。

      明: 孟希達  潞州同知。

           孟承相  歷深、唐、河間三縣學博,終鞏昌府通判。

           孟承光  翰林博士。天啟二年,(白蓮)妖賊破鄒,母子不去,卒。

           孟聞熙  河南光州州判。

           孟聞鉦  陝西宜川縣知縣。

     清:  孟  楫,舉人,康熙丙午進士,任江南鳳陽府定遠縣知縣。

           孟尚炎,康熙庚午舉人。

           孟毓燦,乾隆丁卯舉人,臨清學正。

           孟興漯,乾隆甲午舉人。

           孟興緒,乾隆庚子舉人。

           孟毓楓,嘉慶丁卯舉人。

           孟廣均,道光戊子舉人。世職翰博

           孟傳印,咸豐乙卯舉人。

           孟傳琦,同治壬戌舉人。

           孟昭斌,光緒丙子舉人。

         

    (未完,待修改充實。)

         

           

         

    分享到:QQ空間QQ好友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微信一鍵分享複製網址

推薦閱讀:

從分封制談起
【非常運勢獨家報道】12星座下周運勢詳解
諸子朝會 焦點問題淺析
應有的國家作為

TAG: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