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輪王集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二 十善業經)

        綜敘:施望大富,持戒生人,忍辱端正,精進得度,禪定入寂,正慧聖達,蠲除掛礙所止之處,此事必果。知於女人不以此身成轉輪王。若有女人聞此寶星陀羅尼至心誦念,盡此女形後生當得端正丈夫,一切身分悉皆滿足,具質直行有大辯才,身口意業善相和順,能令現在未來一切怨嫌悉皆退散。若有已受璽印剎利王至他土境,得此寶星陀羅尼書持愛樂者,以經力故彼剎利王,威德高遠有大名稱,遍滿十方無量國土;乃至一切欲色界天聞其德聲,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等,無量俱胝那由他百千萬億剎利諸王,常所隨逐所共守護。彼王國土所有一切斗諍饑饉、他方怨敵、風雨寒熱、疫病過患皆得除滅。一切惡鬼、夜叉、羅剎、師子象狼皆生慈心,雖在其國不為損害。其王國土亦無一切粗澀苦味,惡觸痛惱無不消滅。一切財寶、五穀果實、藥草華葉、滋茂美味皆得增長。若受印剎利王,欲與敵國余剎利王共斗戰時,應懸此經置自幢頭;以經力故,彼怨敵王所有兵眾自然退散。若彼二剎利王受天印者共交戰時,各懸是經置一幢頭;以經威力,時彼二王便相欽愛共相和好。如是成就無量功德,利益安樂一切人王。是寶星陀羅尼隨有之處,若城邑聚落,若人非人、四足多足諸惡毒蟲,無有能令聞是經者疾病橫死及故惱亂。為眾生故,說此寶星陀羅尼咒曰:  「多地也他闍盧計(一)闍盧迦慕計(二)闍梨闍羅(三)闍梨你(四)闍羅婆啰帝(五)闍呬利(六)婆啰布樓沙羅叉那娑摩婁呬耶(七)阿摩迷阿摩迷(八)婆摩迷婆摩迷(九)那婆迷(十)摩呵迷(十一)闍呵迷(十二)闍呵迷呿婆羅迷(十三)婆羅迷(十四)婆羅迷(十五)婆羅迷(十六)婆婆鞞(十七)婆呵鞞(十八)傍伽鞞(十九)婆闍鞞(二十)婆羅多婆利篩(二十一)闍呵迷佉(二十二)婆啰鞞(二十三)阿羅闍呬離(二十四)禪堵離(二十五)禪堵母嵠(二十六)婆呵啰(二十七)婆呵啰(二十八)悉陀哱啰帝(二十九)檀地羅(三十)檀地馱羅(三十一)蘇利耶毗呵呿(三十二)栴達啰毗呵呿(三十三)斫芻殊帝沙毗呵呿(三十四)薩婆叉耶(三十五)悉帝履埵蘇啰(三十六)毗呵呿(三十七)闍呿伽(三十八)闍呿伽(三十九)蘇呿伽(四十)毗呵摩(四十一)阿沒履呿(四十二)阿沒履呿(四十三)阿沒履呿(四十四)阿沒履呿(四十五)阿沒履呿(四十六)阿沒履呿(四十七)阿沒履呿(四十八)阿沒履呿(四十九)阿沒履呿(五十)沒履呿沒履呿沒履呿(五十一)毗婆侈陀羯摩(五十二)度泥度泥(五十三)郁波陀毗耶侈陀(五十四)若那訖履多(五十五)阿訥哆波陀(五十六)呿伽離紐迦(五十七)鴦咎隸(五十八)朋瞿隸(五十九)毗薄俱隸(六十)俱羅呵(六十一)因陀羅缽履婆呵(六十二)毗也婆侈陀揭婆(六十三)遮婆啰底(六十四)遮婆啰底(六十五)遮婆啰底阿慕呵達履舍奴(六十六)缽履跋多婆沙也呿摩(六十七)訖履摩殊底(六十八)呿伽履闍呬(六十九)闍呵殊底(七十)你虱迦毗啰娑(七十一)毗啰娑(七十二)毗啰娑毗啰娑(七十三)毗啰闍(七十四)摩底履伽啰摩婆婆(七十五)訖履跛也摩呵訖履波(七十六)呬隸呬呬隸(七十七)阿嘍拏婆啰帝(七十八)三摩邪你瑟計(七十九)陀摩馱那(八十)地夜那(八十一)阿波啰沒履(八十二)頗羅君茶羅薄嵠(八十三)你跋多悉底履婆婆(八十四)羯摩叉耶缽啰突婆婆否嘍沙哆梵(八十五)阿三摩三摩(八十六)三摩耶毗地闍若(八十七)哆他伽多(八十八)娑婆呵(八十九)。」         世尊告賢者阿難,汝當受此經卷之品寶女所問正法之典。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假使菩薩於百千劫。而行布施忍辱者。設有菩薩取是經法。受則上口而諷誦者為他人說。建立大哀欲度眾生。具足大慈思惟經法立於忍辱。斯之獲德出彼福上。速疾得歸於此大乘。有三事福不可量。何謂為三。一曰將護正法。二曰身知道心。三曰未發意者勸發道心。是為三。功德之福不可限量。        佛言:「善男子,往昔有王名曰金剛髻珠(即金剛手菩薩是),在於寂靜園林之處,結跏趺坐正念思惟。如是住時,於座右邊忽然出生一大蓮華。其華微妙眾寶合成,所謂龍繞堅固,栴檀以為其莖,閻浮檀金以為其葉,摩尼寶珠以為其須,甄叔迦寶以為其台。爾時,眾寶最勝蓮華台上,忽然化生悉陀太子,結跏趺坐安詳而起,下蓮華台於王右邊膝上而坐。爾時,金剛髻珠大王,歡喜愛念悉陀太子,即將及八萬四千王子,俱詣彼佛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所,聽受正法;得聞如是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三摩地已,得五神通。云何名為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三摩地耶?爾時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如來,當為演說,即此枳羅句、金剛句、法句、印句、理句、相應句、密句、持句、承事句、轉句、馳走句、速疾句、顯示句、明咒句,說此品句已系縛眾魔,抧羅系縛、印系縛、句系等,一切諸句悉入慈句,無所諍論,是名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三摩地,是彼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如來演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三業清凈,此三摩地應當願求。若有樂明義者、色聲香味觸相者、愛法義者、愛辯才者、樂神通者、樂名聞者、樂端正者、愛咒術者,應當於此三摩地受持供養廣為人說。若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釋、梵、護世等,應當希求。何以故?此法門者,平等攝取苦惱眾生,如地寶藏,是愛樂法財者,是大光明鑒了墮無明闇者,是欲入涅槃道者之大電光。此之法門,愚者之聰慧。佛子,此法門者,入一切諸佛法中。        「善男子,爾時彼月光明香勝如來告優缽羅王言:『大王,具足三法能得菩薩微妙智慧。何等為三?一者、大悲如母,能作一切眾生極依止處;二者、精勤不息,能滅一切眾生苦惱;三者、等觀一切諸法無命、無養育、無人、無種種相。大王,是名具足三法能得菩薩微妙智慧。大王,復有具足三法,能令不著魔罥。何等為三?一者、所謂於一切眾生,得不起嗔不求過短;二者、平等觀一切眾生作福田想;三者、能得一切法作一法觀,所謂虛空等一切法,無作無種種、無生無起無滅,一切空如實相,舍離不可得相應觀。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十之一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

  昔者旭照高山天宮,御一乘之駕流,暉原隰鹿苑轉四諦之輪。雖複發軫分逵而塗無亂轍,一雲普洽而卉木各茂,自鶴林變色慧日寢光,達學電謝以息肩,真人長往而寂減。且前賢述聖難令各解,後進孤陋更異親承,況乎正法既往,久當像末!定慧與福德異時,醇化與澆風殊連。然則一乘、三乘之駕,安可以同其轍哉?若識時來在數藥性勿違,然後可以清沉痼之宿疾,體權實之同歸矣。

  十輪經者,則此土末法之教也。何以明之?佛以末法惡時去聖浸遠,敗根比之壞空見,借喻生盲沉醉五欲,類石田之不苗。放肆十惡似臭身之垢穢,故此經能濯臭身、開盲目、陶壞器、沃石田。是以菩薩示聲聞之形象,王敬出家之服,以此幢相化彼無慚,顯二事之護持,成三乘之道果。故經曰:為令此土三寶種性威德熾盛久住世故。又曰:摧滅一切諸眾生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然則三寶久住,顯教傳於末法,金剛煩惱驗障異乎一乘。尋舊經之來年代蓋久,但譜第遺目傅人失記翻譯之主,既往來茲之日罕聞同我者。失魄於真彩異我者大笑,於淡味謬以千里,能勿悲乎?夫極曜文天或蔽虧於薄霧,至言范物時淪滯於邪辯,針石一達有死生之巨痛,纖毫錯學有升墮之異塗,其可易乎!

  屬有三藏玄奘法師者,始則學架東朝,末乃訪道西域,輕一生之性命,涉數萬之艱難,果能竭溟渤以索亡珠,蹈龍宮而窮秘藏,吞法流於智海,瓶瀉無遺受道氣於檀林,香風更馥至於因明,三量聲論八音,莫不究立破之源窮字轉之本,如來所說菩薩所傳已來未來一朝備集,昉以薄業不偶真應。幸達聖制亂於未兆,後賢傅燈於既夕,遂使定死餘命冀反魂於法葯,昏野迷方期還轉於覺道,於是染翰操紙杜絕外虛,預詳至釋彼紛執,壽咨法主重啟梵文。粵以永徽二年歲次辛亥正月乙未,盡其年十二月甲寅翻譯,始畢凡八品十卷。以今所翻比諸舊本,舊本已有今更詳明,舊本所無斯文具載。於是處座抗談者,響法雷而吐辯。靜處通微者,鏡玄波而照心。頂火暴腹之徒,戢螢暉於慧日;喜足謙懷之侶,騰高節於清風矣。前佛既往,後佛未與,庶此教長懸永濟來者,弘道之士如何勿思!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佉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與大苾芻眾俱,謂過數量大聲聞僧,復有菩薩摩訶薩眾,謂過數量大菩薩僧,說《月藏》已。爾時,南方大香雲來,雨大香雨;大華雲來,雨大華雨;大妙殊麗寶飾雲來,雨大殊麗妙寶飾雨;大妙鮮潔衣服雲來,雨大鮮潔妙衣服雨。是諸雲雨,充遍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從諸香華、寶飾、衣服,演出種種百千微妙大法音聲,謂歸敬三寶聲、受持學處聲、忍辱柔和聲、精進勇猛聲、降伏四魔聲、趣入智慧聲、廣大名稱遍滿三界聲、勸修殊勝念定總持聲、空無相無願聲、厭離貪慾聲、色如聚沬聲、受如浮泡聲、想如陽焰聲、行如芭蕉聲、識如幻事聲、無常聲、苦聲、無我聲、空聲、慚愧聲、遠離聲、護念聲、慈悲喜舍聲、證得諸法聲、生天涅槃聲、趣向三乘聲、轉大法輪聲、雨大法雨聲、成熟有情聲、度三惡趣聲、修治圓滿六到彼岸聲、善巧方便聲、趣入十地聲、遊戲神通聲、遊戲清凈無上大乘聲、不退轉地聲、無生法忍聲、灌頂受位聲、趣入一切諸佛大海聲。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咸見如是種種雲雨,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隨意所樂,各見其身種種香華、寶飾、衣服之所莊嚴。又各自見兩手掌中,持如意珠;從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種種寶;復從一一如意珠中,放諸光明。因光明故,一一有情皆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一世尊,無量眾會恭敬圍繞;復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若有病者,因此光明之所照觸,眾病除愈;諸應被殺及囚系者,光明照故,皆得解脫;諸身語意粗重穢濁,因光皆得輕軟清凈;諸饑渴者,亦皆飽滿;諸被種種刑罰逼切,光明照故,皆離憂苦;諸少衣服、寶飾、珍財,光明照故,隨念皆足。若諸有情,樂欲殺生,乃至或有樂欲邪見,由此光明之所照觸,皆悉樂欲遠離殺生,乃至樂欲遠離邪見。若諸有情,為於種種求不得苦之所逼切,光明照故,隨願皆得。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所受眾苦無不休息,皆悉歡娛受諸妙樂。又見如是諸佛土中,由此光明之所照觸,遠離一切昏雲、塵霧、烈風、暴雨、不善音聲,及諸臭穢、苦辛、惡味、惡觸、恐怖,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意、邪歸,不寒不熱,安靜坦然,地平如掌,諸妙樂具充滿其中。

  爾時眾會,其身欻然,地界增強,堅重難舉,既睹斯瑞,咸悉驚疑:「何因何緣,而現此相?」

  於眾會中有天帝釋,名無垢生,去薄伽梵不遠而坐,即從座起,頂禮世尊,合掌向佛,以頌問曰:

  「具諦語諦見,諦善住牟尼,

   普為眾弘宣,諦究竟堅法,

   令諸有情類,滅苦及苦因。

   何緣於此中,現諸雲雨等?

   令舉眾歡悅,咸生凈信心,

   皆發趣大乘,度疑生實見。

   天人大眾身,地界增堅重,

   不能自勝舉,此相有何緣?

   兩手皆珠現,雨眾寶放光,

   照十方除罪,息苦獲安樂。

   導師復何因,令舉眾皆見,

   種種香鬘等,各各自嚴身?

   天人普猶豫,不測何因緣,

   有誰將欲來,現此神通力?

   為是佛菩薩,為梵魔釋天?

   唯願大導師,速為眾宣說。」

  爾時,世尊告無垢生天帝釋曰:「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生隨喜故,並諸眷屬,作聲聞像將來至此,以神通力現是變化。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此大菩薩,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凈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采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如羸老者所憑几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度四流者為作橋樑,趣彼岸者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勝果報,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輪恆轉,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等至嚴麗如妙華鬘,智慧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眾華葉,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厭諸諠雜如獨覺乘,洗煩惱垢如清凈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斷眾結縛如利刀劍,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冷水,與飢乏者作諸甘果,為露形者作諸衣服,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匱者作如意寶,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穡作甘澤雨,為諸濁水作月愛珠,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眾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境,辯才無滯如水激輪,攝事繫心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若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游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渚,能無功用轉大法輪。

  「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與諸眷屬欲來至此,先現如是神通之相。」

  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德已,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至佛前住,與諸眷屬,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右繞三匝,在如來前合掌而立,以頌讚曰:  「兩足尊導師,慈心常普覆,

   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

   具殊勝相好,莊嚴諸佛國,

   能以諦慈悲,充滿一切土。

   永絕諸愛網,如實善安住,

   舍諸清凈國,度染濁眾生。

   本願攝穢土,成熟惡眾生,

   起堅固正勤,久修諸苦行。

   久修諸苦行,聞生悚懼心,

   修諸施戒忍,及精進定慧。

   曾供事無量,佛菩薩聲聞,

   及濟諸有情,饑渴病死者。

   本為他有情,自舍多身命,

   本為正法故,舍多骨血皮。

   棄捨自安樂,悲愍諸有情,

   專為諸有情,勤修斷惑網。

   善護於六根,恆遠離諸欲,

   觀有為無常,苦空無我性。

   諸苦業增長,皆貪愛為因,

   故先於六根,永斷諸貪慾。

   普於有情界,常安住大悲,

   雖得勝菩提,而不舍本願。

   隨見諸有情,逼切在眾苦,

   隨起勤精進,勇猛而濟拔。

   令勤修施戒,忍進定般若,

   如母於一子,慈心而養育。

   本於有情類,常住普慈心,

   故速證菩提,度脫無量眾。

   本修菩提行,無不為眾生,

   故今於有情,不舍於六度。

   昔常於末世,求無上菩提,

   今還末世中,速成無上覺。

   調伏諸惡見,天龍人葯叉,

   安住能斷惑,如金剛聖道。

   授無量有情,得勝菩提記,

   成應供導首,最上良福田。

   世尊無等侶,普覆諸群生,

   無量大名聞,充滿十方界。

   是故諸菩薩,為成就己事,

   咸共來歸依,大牟尼足下。

   聞所說妙法,皆生歡喜心,

   起增上正勤,修習菩提行。

   由導師法力,皆速證菩提,

   故今者導師,大集未曾有。

   十三兆葯叉,恆啖諸血肉,

   皆舍諸惡業,速趣大菩提。

   有得勝總持,安忍及靜慮,

   有永盡諸漏,應供世間尊。

   有修四無量,有住四攝法,

   有得四辯才,有安住順忍,

   有得健行定,有得妙慧眼,

   有住無生忍,皆由導師力。

   世尊大威德,摧滅眾魔怨,

   降伏諸外道,九十五異類;

   盡地獄傍生,餓鬼非天趣,

   故貞實有情,咸歸尊足下。

   今者息刀兵,疫病饑饉劫,

   度迷失正道,盲冥諸有情;

   諸煩惱狂亂,皆安寂滅道,

   故我舍諸緣,來禮敬尊足。

   無邊諸佛土,現在諸導師,

   咸廣贊世尊,聞者皆來此。

   我聞遍知海,真實德無邊,

   度脫諸有情,心歡喜敬禮。

   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

   願無量劫中,常修多供養。

   我今學世尊,發如是誓願,

   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以妙伽他禮讚佛已,與諸眷屬,復持無量天妙香華、種種寶飾而散佛上,變成寶蓋住虛空中,為聽法故,即於佛前儼然而坐。爾時,一切諸來大眾既見地藏菩薩摩訶薩已,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各持種種上妙香華、寶飾衣服、幢幡蓋等,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而為供養,皆作是言:「我等今者快得善利,因佛神力,親得瞻仰、禮敬、供養如是大士。」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好疑問,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禮佛雙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嘆,復能贊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唯願為說。」

  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時,好疑問復重請言:「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就無量所化有情。

  「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發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無邊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清凈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凈。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慚愧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心無忘失。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諸乘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宿住智通,死生智通,了達此世他世因果。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離一切愁憂昏昧。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普照諸世間定,由此定力,令十方界離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見十方諸佛國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諸佛燈炬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舍邪歸依,歸正三寶。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金剛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輪圍山、大輪圍山、蘇迷盧山及諸餘山,溪澗溝壑,瓦礫毒刺,諸穢草木,皆悉不現;令彼佛土,所有一切眾邪蠱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癘、昏暗塵垢、不凈臭穢,悉皆銷滅;令彼佛土,地平如掌,種種嘉祥自然踴現,清凈殊勝眾相莊嚴。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智力難摧伏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電光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精氣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上妙諸資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身具無所乏少,殊妙端嚴,甚可愛樂。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諍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系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進,心無散亂,成就智慧。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引勝踴躍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受無量勝妙歡喜。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無礙智,能修種種清凈事業。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善住勝金剛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諸根具足無缺,常樂遠離,其心寂靜。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咸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離諸斗諍、疾疫、饑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滅。

  「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海電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大地眾寶合成,一切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瓔珞樹、華樹、果樹、諸音樂樹,無量樂具,周遍莊嚴。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

  「此善男子,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復於當來,過於是數。

  「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

  「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

  「或有世界饑饉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饑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

  「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饑渴所逼,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樂,眾病除愈,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興諸斗諍,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歡喜忍受,展轉悔愧,慈心相向,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閉在牢獄,杻械枷鎖檢系其身,具受眾苦,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牢獄、杻械枷鎖,自在歡喜,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應被囚執,鞭撻拷楚,臨當被害,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免離囚執、鞭撻、加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疲倦,氣力羸惙,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暢適,氣力強盛,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諸根不具,隨有損壞,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諸根具足,無有損壞,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顛狂心亂,鬼魅所著,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心無狂亂,離諸擾惱,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慾、瞋恚、愚痴、忿恨、慳嫉、憍慢、惡見、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熾盛,惱亂身心,常不安樂,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貪慾等,身心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火所焚,為水所溺,為風所飄,或于山岩、崖岸、樹舍顛墜墮落,其心慞惶,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危難,安隱無損,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毒蛇、毒蟲所螫,或被種種毒藥所中,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惱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惡鬼所持,成諸瘧病,或日日發,或隔日發,或三四日而一發者,或令狂亂身心戰掉,迷悶失念,無所了知,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無畏,身心安適,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葯叉、羅剎、餓鬼、畢舍遮鬼、布怛那鬼、鳩畔荼鬼、羯吒布怛那鬼、吸精氣鬼,及諸虎、狼、師子惡獸,蠱毒、厭禱、諸惡咒術,怨賊、軍陣及余種種,諸怖畏事之所纏繞,身心慞惶,懼失身命,惡死貪生,厭苦求樂,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怖畏,保全身命,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或為凈信,或為凈戒,或為靜慮,或為神通,或為般若,或為解脫,或為妙色,或為妙聲,或為妙香,或為妙味,或為妙觸,或為利養,或為名聞,或為功德,或為工巧,或為華果,或為樹林,或為床座,或為敷具,或為道路,或為財谷,或為醫藥,或為舍宅,或為僕使,或為彩色,或為甘雨,或為求水,或為稼穡,或為扇拂,或為涼風,或為求火,或為車乘,或為男女,或為方便,或為修福,或為溫暖,或為清涼,或為憶念,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於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離憂苦,意願滿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以諸種子植於荒田或熟田中,若勤營務,或不營務,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果實豐稔。所以者何?此善男子,曾過無量無數大劫,於過數量佛世尊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由此願力,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常普任持一切大地,常普任持一切種子,常普令彼一切有情隨意受用。此善男子威神力故,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須、芽、莖、枝葉、華果,皆悉生長,葯谷、苗稼、華果茂實,成熟潤澤,香潔軟美。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殺生,或不與取,或欲邪行,或虛誑語,或粗惡語,或離間語,或雜穢語,或貪,或瞋,或復邪見十惡業道,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煩惱,悉皆銷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成熟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或作睹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釋天身,或作四大王天身;或作佛身,或作菩薩身,或作獨覺身,或作聲聞身;或作轉輪王身,或作剎帝利身,或作婆羅門身,或作筏捨身,或作戍達羅身;或作丈夫身,或作婦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或作健達縛身,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緊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龍身,或作葯叉身,或作羅剎身,或作鳩畔荼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吒布怛那身,或作粵闍訶洛鬼身;或作師子身,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善男子,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法,是諸殊勝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凈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是乃至能無功用轉大法輪,如前廣說。

  「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一切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天人、葯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隨力所作,各持種種金銀等屑、眾寶華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復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華鬘、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幡蓋等,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復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讚頌,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持此種種上妙供具,回奉世尊,而說頌曰:  「天人龍神所供養,十方菩薩皆來奉,

   聞救世有大功德,唯願受我最勝供。」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說是頌已,頂禮佛足。

  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起堅固慧清凈心,滅諸有情無量苦,

   施眾妙樂如寶手,能斷惑網如金剛。

   起大悲慧具精進,善持妙供奉世尊,

   以海智救苦眾生,登諸趣有無畏岸。」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增長守護憶念,增長壽命,增長身體,增長無病,增長色力,增長名聞,增長資具,增長親友,增長弟子,增長凈戒,增長多聞,增長慧舍,增長妙定,增長安忍,增長方便,增長覺分聖諦光明,增長趣入大乘正道,增長法明,增長成熟有情,增長大慈大悲,增長一切白法,增長妙稱遍滿三界,增長法雨普潤三界,增長一切大地精氣滋味,增長一切眾生精氣善作事業,增長正法精氣善行,增長智慧光明,增長六到彼岸妙行,增長五眼,增長灌頂,增長生天涅槃,所謂有名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增長一切種子、根須、芽莖、枝葉、華果、葯谷、精氣滋味,增長雨澤,增長有益地水火風,增長喜樂,增長財寶,增長勝力,增長一切受用資具。此陀羅尼,能令一切智慧猛利,破煩惱賊。」即說咒曰:  「讖蒱(一) 讖蒱(二) 讖讖蒱(三) 阿迦舍讖蒱(四) 縛羯洛讖蒱(五) 菴跋洛讖蒱(六) 筏羅讖蒱(七) 伐折洛讖蒱(八) 阿路迦讖蒱(九) 萏摩讖蒱(十) 薩帝(丁簸切)摩讖蒱(十一) 薩帝(丁簸切)昵(泥吉切)訶羅讖蒱(十二) 毗婆(縛迦切)路迦插婆讖蒱(十三) 鄔波睒摩讖蒱(十四) 奈野娜讖蒱(十五) 缽刺惹三牟底(都異切)刺拏讖蒱(十六) 剎拏讖蒱(十七) 毗濕婆(縛迦切)梨夜讖蒱(十八) 舍薩多臘婆(縛迦切)讖蒱(十九) 毗掗(汪賀切)荼素(上聲)吒(知戒切)(二十) 莫醯隸(二十一) 萏謎(二十二) 睒謎(二十三) 斫羯洛細(二十四) 斫羯洛沬四隸(二十五) 廁(初幾切)隸(二十六) 諀﹝匹里切﹞隸(二十七) 揭刺婆跋羅伐刺帝(二十八) [戶+欠](許矣切)隸(二十九) 缽臘薜(三十) 缽刺遮啰飯怛泥(去聲)(三十一) 曷刺怛泥(去聲)(三十二) 播啰(三十三) 遮遮遮遮(三十四) [戶+欠](同上)隸(三十五) 弭隸(三十六) 黳羯他(三十七) 托契(三十八) 托齲盧(三十九) 闥隸(四十) 闥隸(四十一) 弭隸(四十二) 磨綻﹝徒界切﹞(四十三) 癉綻﹝徒界切﹞(四十四) 矩隸(四十五) 弭隸(四十六) 盎矩之多毗(四十七) 遏[口+梨](四十八) 祁(上聲)[口+梨](四十九) 波啰祁(上聲)[口+梨](五十) 矩吒苫沫隸(五十一) 敦祇(葵計切)(五十二) 敦祇(五十三) 敦具隸(五十四) 滸盧(五十五) 滸盧(五十六) 滸盧(五十七) 矩盧窣都弭隸(五十八) 弭[口+李]第(五十九) 彌[口+李]綻(徒界切)(六十) 叛荼陀(六十一) 喝(訶葛切)羅(六十二) [戶+欠](許矣切)梨(六十三) 滸盧(六十四) 滸魯盧(六十五)   「善說能凈諸有塵,善說能凈斗諍劫,

   善說能凈濁惡意,善說能凈濁大種,

   善說能凈濁惡味,善說能凈濁惡氣,

   善說能滿諸希望,善說能成諸稼穡,

   善說能令一切佛,如來世尊所加護,

   善說又能令一切,菩薩加護而隨喜。  「世尊,如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大德世尊,此陀羅尼,普能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此陀羅尼,能令世尊甘露聖教,熾然久住,利益安樂三界眾生。」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時佉羅帝耶山普皆震動,俱胝天樂不鼓自鳴,雨無量種天妙香華及珍寶等。一切眾會咸悉驚躍,皆獲希奇,得未曾有。  時眾會中,有大吉祥天女、具大吉祥天女、大池妙音天女、大堅固天女、具大水天女、放大光天女而為上首,總有一萬八千天女,於四大種皆得自在,從座而起,稽首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大德!甚奇世尊!我等雖於諸四大種得自在轉,而不能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如此大士,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佛言:「如是,如是。天女,此善男子,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天女當知,如如意珠,具足眾德,能雨種種上妙珍寶施諸眾生;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雨種種覺支珍寶,施諸眾生。

  「如寶洲渚,種種珍寶,充滿其中;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成就種種覺支珍寶。

  「如天波利質多羅樹,眾妙香華之所嚴飾;此善男子,亦復如是,種種微妙佛法珍寶而自莊嚴。

  「如師子王,一切畜獸無能驚伏;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能驚伏。

  「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惡見、無明昏暗。

  「譬如明月,於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眾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眾生三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

  「譬如大地,一切種子、樹山、稼穡、地身、眾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譬如大寶妙高山王,善住堅固,無缺無隙;此善男子,亦復如是,善住一切不共佛法,由不棄捨諸眾生故,名為無缺,一切善根皆善施與諸眾生故,名為無隙。

  「譬如虛空,一切眾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皆所受用。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等無量無邊諸功德法。」

  時諸大眾,聞說地藏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稱讚功德,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尊重恭敬,皆大歡喜,至心諦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地藏真大士,具杜多功德,

   現聲聞色相,來稽首大師。

   施諸眾生樂,救脫三有苦,

   雨無量種雨,為供養大師。

   天帝無垢生,觀察四方已,

   合掌恭敬住,贊請於大師。

   我見世尊眾,末尼寶光明,

   遍照諸佛國,無不皆明了。

   六通照世間,今當來至此,

   勇猛名地藏,現出家威儀。

   七聖財伏藏,無畏佛音聲,

   諸菩薩勝幢,眾生之導首。

   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

   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

   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

   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

   能施解脫寶,如水漂眾惑,

   煩惱熱為蓋,愈疾如良醫。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

   勝俱胝劫中,稱余智者德。

   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

   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

   十二緣清靜,諸智如虛空,

   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

   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

   普令諸有情,入定除惑熱。

   眾生宿惡業,刀兵病饑饉,

   隨所在惱害,皆能令解脫。

   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

   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眾生乘苦輪,展轉相違害,

   歸敬地藏者,皆住忍慈心。

   十二緣所怖,追求苦所依,

   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

   若樂修諸福,正念戒聞慧,

   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樂一一功德,工巧葯種子,

   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求諸谷葯田,男女衣僕使,

   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眾德具相應,能任持大地,

   因茲諸谷葯,潤澤而細軟。

   諸煩惱所覆,樂行十惡業,

   歸敬地藏者,煩惱惡皆除。

   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

   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

   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二 十輪品第二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頂禮佛足,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今問世尊無量功德海,唯願賜開許,為解釋除疑。」

  世尊告曰:「汝真善士!於一切法智見無礙,為欲饒益他有情故,請問如來。隨汝意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令汝心喜。」

  於是地藏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  「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

   為一切有情,除三災五濁。

   多俱胝佛所,已設無邊供,

   曾見大集會,清信眾和合。

   聰哲勤精進,皆來同會集,

   未曾見如是,無諸雜穢眾。

   云何此佛國,穢惡損凈善;

   智者皆遠離,惡行者同居;

   多造無間罪,誹謗於正法;

   毀聖起惡見,妄說斷常論;

   具造十惡業,不畏後世苦;

   多遠離三乘,臭穢向惡趣;

   無明蔽其目,貪嫉多奸矯?

   云何轉佛輪,度此眾生類?

   云何破相續,如金剛煩惱?

   云何得總持,果能如是忍?

   今我見導師,大集甚希有,

   未曾見余處,具如是眾德,

   具杜多功德,勤修菩提道。

   云何處愚眾,能開示佛輪?」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過去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五濁惡時,已曾請問殑伽沙等諸佛世尊如是法義。汝於如是所問法義,已作劬勞,已善通達,已到圓滿眾行彼岸,已得善巧方便妙智。今為成熟一切有情,令得利益安樂事故;為令一切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聖行伏藏,施等六種波羅蜜多,成熟一切有情勝行,一切智智功德大海速圓滿故;為轉一切剎帝利王諸暴惡行,使不墮落三惡趣故;為令此土三寶種姓威德熾盛,久住世故,復問如來如是法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如來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居此佛土五濁惡世。一切有情,退沒一切白凈善法,匱乏所有七聖財寶,遠離一切聰敏智者,斷常羅網之所覆蔽,常好乘馭諸惡趣車,於後世苦不見怖畏,常處遍重無明黑闇,具足十種不善業道,造五無間,誹謗正法,毀呰賢聖,離諸善法,具諸惡法。我住如是雜惡土中,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降諸天魔外道邪論,摧滅一切諸眾生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隨其所樂,安置一切有力眾生,令住三乘不退轉位。

  「善男子,譬如有國,時虛君位,其中所有一切人民,自軍他軍更相侵害,憂愁擾亂,人眾不安,有無量種斗訟違諍,互相欺凌,諂言妄語,粗惡乖離,誣罔矯亂,種種疾病,盲翳昏闇,寒熱瘧疾,溫氣疫癘,癲癇乾枯,飲食不消,其心狂亂,諸根不具,肢體缺減,乏少種種衣食資具,一切所有皆不可樂。諸有情類,歸依種種外道邪神,惡見、噁心及惡意樂,皆悉熾盛,迷失正道,臨墮惡趣。時彼國中,有諸耆舊,聰明多智,博學平恕,威嚴整肅,相與謀議,運諸籌策。即便召集國邑人民,共所薦推取一王子,先具多種布施、調伏、寂靜、屍羅,精進勇猛,難行苦行一切備滿,具諸殊勝福德之相,諸根圓滿,支體無缺,身形長大,相好端嚴,成就最勝美妙容色,常為一切尊重恭敬,率土人民無不親愛;稟性淳質常懷慈悲,博學多才備諸技藝,柔和忍辱莊嚴其心。是大后妃所生嫡子,以諸妙香,熏清凈水,調和冷暖,沐浴其身,著於種種上妙香熏,眾寶莊嚴鮮凈衣服,末尼珠寶置在髻中,金寶華鬘冠飾其首,素練輕繒束於髮際。又以種種末尼真珠,金銀等寶共所合成,珥璫瓔珞環玔印等,眾妙寶飾莊嚴其身,織成寶履下承其足,眾寶傘蓋上覆其頂,安置古昔一切天仙所護持座,趣入一切天帝同許共所護持,善巧營構殊妙大殿,登自先王所升尊座。紹王位已,扣擊一切天帝、龍帝、葯叉神帝、阿素洛帝、鳩畔荼帝,各所護持廣大鐘鼓,其聲振響周遍國界。剎帝利等四大種姓,無量人眾,沐浴其身,著凈衣服,執持種種妙寶繒彩、傘蓋、幢幡、末尼真珠、金、銀、螺貝,璧玉、珊瑚、茷琉璃等,生色可染無量珍奇,奉獻新王,以呈嘉瑞。貴族凈行,博學多才諸婆羅門,以無量種微妙讚頌歌詠帝德,種種善事咒願於王,以諸吉祥散灑王頂。先王所重宿望貴族,博學多藝,性直賢明,隨其所應,授以種種職位官僚,理諸王事。先於國境,自軍他軍更相侵害,今皆令息;亦令一切怨敵惡友,能為害者皆悉殄滅。損除自國一切黑品,增益自國一切白品。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一王輪。由此輪故,於自國土得安樂住,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善男子,如是雜染五濁惡世,索訶佛土空無佛時,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為自心中隨眠纏垢,自軍他軍惱害侵逼,愁憂擾亂愚冥不安,起無量種執著斷常,斗訟違諍,互相輕蔑,起貪、瞋、痴、諂、誑言等,具足十種不善業道,執著有情紛擾世界,成就種種煩惱疾病,闕正法眼,忿恨燒惱,常不思惟真實正法,棄正法味,譏毀善行,乏少所受喜樂滋味,常為種種煩惱羅網之所覆蔽,歸依六種外道邪師,迷失聖道,向三惡趣。於此土中,有諸菩薩摩訶薩,已於過去親近供養無量諸佛,已入諸佛功德大海,已住諸佛本所行道,皆共集會,來至我所,同謂我言:『汝於過去,已修無量布施、調伏、寂靜、屍羅,精進勇猛,難行苦行一切備滿。是諸微妙福慧方便大慈悲等共所莊嚴大功德藏,是一切定總持安忍諸地功德圓滿大海,無諂無誑,身形長大,相好圓滿,忍辱柔和,端正殊妙。不復依他修菩提道,一切智海已得圓滿,成就最勝美妙容色,能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導師,亦能安慰一切生死怖畏眾生與作親友,大慈悲等無量功德共所莊嚴。是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如來等父之真子,於此賢劫當得作佛,一切菩薩摩訶薩中最為上首。以諸功德種種妙香,熏奢摩他、毗缽舍那、清凈之水,而自沐浴著慚愧衣,清凈法界為髻中珠,冠飾諸佛所行境界廣大華鬘,束以解脫殊妙素練。又以種種一切智智、無生忍等功德珍寶而自莊嚴,慈悲喜舍以為寶履,能覆三界三種妙行圓滿聖因以為傘蓋,安置古昔諸佛天仙共所護持金剛定座,趣入一切聲聞、獨覺恭敬護持四種念住,坐先諸佛所敷之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智位。為令一切三寶種姓不斷絕故,轉於法輪,擊法鐘鼓,妙法音聲,遍滿三界,令諸天、龍、葯叉、羅剎、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鳩畔荼、彌荔多、畢舍遮、布怛那、羯吒布怛那、人非人等,於四聖諦皆得明解,三轉十二行相法輪,一切世間所有沙門、若婆羅門、諸天魔梵、人非人等所不能轉,為欲利益安樂世間無量天人,令得殊勝廣大義利,昔所未轉,而今轉之。』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一佛輪。由此輪故,如實了知此世他世、是處非處,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降諸天魔外道邪論,轉大梵輪,成大梵行。我應住此雜染世界五濁惡時,處大眾中正師子吼,滅諸有情五無間業,廣說乃至諸不善根,摧滅一切諸眾生類,堅如金剛相續煩惱,建立一切永盡諸漏,解脫妙果隨其所樂,安置一切有力眾生,令住三乘不退轉位。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初登王位,受帝職已,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王法道,於其種種王業輪中,以善觀察因、果、報、智,隨其所應,建立一切輔臣僚佐,普及國邑愚智人民三種業輪;由此業輪,率土眾生長夜受用,所有種種適意資具,喜樂增長,能滅一切怨敵惡友。何等名為三種業輪?一者,建立帝王業輪,謂善教習軍陣斗戰,降他兵眾,撫育人民;二者,建立田宅業輪,謂善教習造舍營農,令得安隱,飲食充足;三者,建立財寶業輪,謂善教習工商雜藝,令得種種珍玩資財,隨意受用,增諸快樂。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二王輪。由此輪故,於自國土得安樂住,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善男子,如是如來初成佛果,得無上智,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眼,以善觀察諸業法受因果報智,建立一切所化有情三種業輪。由此業輪,能令三寶種姓法眼長夜不滅,無上正法熾盛流通,令諸有情長受種種生天涅槃安隱快樂,及令一切外道邪論不能降伏我正法眼,而能如法摧彼邪論。

  「善男子,何等名為三種業輪?一者,建立修定業輪;二者,建立習誦業輪;三者,建立營福業輪。

  「善男子,云何如來修定業輪?定有十種:何等為十?謂正觀察諸有識身六種境界,我、我所執以為其因,業為良田,無明覆蓋,愛為滋潤,無有自在,依他而立,系屬眾緣。為欲斷滅業、煩惱、苦三種流故,如是觀察。云何業流?謂諸有情所行諸行。若此諸行,所由無明,及愛為因,能生諸有,名煩惱流。若由煩惱,識為其因,眾緣和合,名色生起;名色為因,眾緣和合,六處生起;六處為因,眾緣和合,觸、受、後有、生、老死等,次第生起,是名苦流。如是三流,業為良田,無明為因,愛為滋潤,而得生長。為欲枯涸業為良田、無明為因、愛為滋潤三種流故,於五取蘊,觀為無常及苦、無我,愚鈍無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空無所有、無相、無願,無所造作,無生無起,無出無像,寂靜遠離,無所出生。於五取蘊,如是觀察,能順空忍,順無相忍,順無願忍。為欲隨順觀五取蘊,復方便修入出息觀,即是修習持來去念。云何由念如實觀察入息出息?謂正觀察,數故、隨故、止故、觀故、轉故、凈故,應知此中,數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為依伏諸尋伺,二、能取於入出息相。隨能造作二種事業:一、依出離舍諸尋伺,二、能善取入出息相。止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示現入出息滅,二、能安住勝三摩地。觀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示現入出息盡,二、能安住心及心法,別異觀察。轉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方便舍諸取蘊,二、能方便趣入聖地。凈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舍結,二、能凈見。如是六種方便,修習入出息觀,便能隨順觀五取蘊。所以者何?如是入息出息自性,名色取蘊;如是入息出息領納,名受取蘊;如是入息出息取相,名想取蘊;如是入息出息造作,名行取蘊;如是入息出息了別,名識取蘊;如是所說五種取蘊,各各別異,互不相似,新新非故,無住無積,不可言說。如是觀察五種取蘊,能除三行。若能如是究竟,隨觀三種行盡,便能於此諸有識身,六種境界究竟隨觀,我、我所執業,於無明、愛、因田覆潤,一切皆盡。如是修習四種念住,皆得圓滿;乃至修習八支聖道,皆得圓滿;如是乃至修習十八不共佛法,皆得圓滿;如是乃至修一切種無生法忍,首楞伽摩三摩地等,皆得圓滿。如是修習持來去念,入諸靜慮,名住正法勝義有情,名為真實修習靜慮,名為真實供養三世諸佛世尊,名一切佛心中之子,從佛口生,是法所成,是法所化。或有菩薩,如是修習漸漸退轉,乃至漏盡,成阿羅漢,具六神通;或有菩薩,如是修習漸漸增長,功德圓滿,成大菩薩;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智修習圓滿,此人不久,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善男子,我以如是諸業法受因果報智,觀察三世諸佛法眼,安立有情,於此十種修定業輪,令其修習。善男子,是名如來修定業輪。

  「善男子,云何如來習誦業輪?謂諸苾芻,或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或復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善根微薄,依世俗諦,根機未熟,我當安置如是有情,令其習誦初夜、後夜,精勤無怠。若諸有情求無上智,我當安置純凈大乘,令其自讀,或教他讀,令其自誦,或教他誦,令其自說,或教他說;於大乘中,令其自習,或教他習;為令自身及他身中大煩惱眾皆除滅故,為令證得無上智故,為除一切有情苦故,為令趣入無畏城故。若諸有情求緣覺乘,我當安置諸緣起法,令其習誦。若諸有情求聲聞乘,我當安置百千文頌四阿笈摩,百千文頌毗奈耶藏,百千文頌阿毗達磨,及毗婆沙,令其習誦。善男子,是名如來習誦業輪。

  「善男子,云何如來營福業輪?謂諸有情,根機愚鈍,未種善根,智慧微劣,懈怠失念,染著種種受用資具,遠離善友,我當安置如是有情,使營福業,謂令修作佛、法、僧事,及親教師、軌範師事。善男子,是名如來營福業輪。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二佛輪。由此輪故,以其無上三世業智,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諸業法受因及果報,隨其所應立三業輪,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轉大梵輪,成大梵行,如實了知眾生因報。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成善巧智,觀察一切沙門、婆羅門、剎帝利、筏舍、戍達羅等種種功德,多聞、勇健、工巧、技藝。若諸眾生,富有功德成巧便智,精進勇猛堅固不退,種種福德而自莊嚴;此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彼所應,給施珍寶、財谷、田宅、奴婢、僕使。於自國土,若諸眾生,德藝輕微,功業鮮薄;此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彼所應,微加賑恤。於自國土,若諸眾生,功德薄劣,少於精進,懈怠懶惰,忘失正念,無慈悲心,不知恩報,於後世苦不見怖畏,沒居家泥,積諸惡行;此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彼所應,種種謫罰,或以言教苦切呵責,或奪種種珍寶資財,或奪受用如意產業,或罰鞭杖,或禁牢獄,或斷支節,或斬身首,如是無量隨應謫罰。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三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善男子,如是如來成就善巧知根機智,若諸弟子遠離福慧巧方便智及以布施、調伏、寂靜,失念心亂,來至我所,歸依於我,而我善知彼根意樂、隨眠、勝解,隨其所應,為說治罰毗奈耶法。若諸眾生,其性佷戾,於諸學處不能奉持,為令久住我之聖教,多有所作,或為制立憶念治罰,或以言教恐怖呵責,或暫驅擯,或令折伏歸誠禮拜,或不與語、不共同利,或如草布,或復滅擯。我以妙智知諸有情、補特伽羅根機、意樂、隨眠、勝解,如應謫罰,為令皆破廣大積聚無義黑闇,枯竭煩惱諸瀑流故,令得生天涅槃樂故,為行惡道補特伽羅得調伏故,隨其所應,說治罰法;觀察黑說大說差別,隨其所應,授與治罰行惡道法。我以妙智知諸有情,具足成就,增上信敬,純凈意樂,隨其所應,為說種種善品差別,令其修學,乃至令彼一切善根,皆得圓滿入無畏城。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三佛輪。由此輪故,知諸有情補特伽羅,種種根機、意樂、隨眠及與勝解、諸業法受,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知自國土有無量有情補特伽羅,歸依種種邪神外道,起於邪信,及起邪見,學邪禁戒,執著修治邪吉兇相,具受種種無利益苦。大王知已數數召集,以其先王治國正法,開悟示現教習誡敕,令其舍除倒信倒見,修學先王正直舊法,令自國土一切有情,一趣、一歸、一意、一欲,一切和合同依先王正法,而轉聽受詔命,隨順奉行,率土和同,作所應作。時剎帝利灌頂大王,常與群臣數數集會,共味嘉肴,受諸快樂,嬉戲遊行,不相猜貳,咸共疇咨理諸王務。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四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善男子,如是如來成就善巧知勝解智,見諸世間種種邪歸、邪見、邪意,樂著邪法,行邪業行,由是因緣受無量苦。如來見已,數數召集於大眾前,以其過去諸佛世尊三寶種姓因果、六種波羅蜜多、瑜伽依因、三律儀等諸因果法,開悟、示現、慶慰、誡敕一切眾會,令其解脫諸顛倒見,建立正見,安置十善正直舊道,共諸有情數數同修法隨法行,方便引攝因果等流。為諸有情四眾和合,同修一切殊勝善行,便共遊戲四種念住,於三摩地、解脫智見、諸道品中,歡娛受樂。為令聖教久住世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便共遊戲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於其種種勝三摩地、解脫智見、諸道品中,歡娛受樂。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四佛輪。由此輪故,知諸有情補特伽羅種種勝解、歸趣、意樂、諸業法受,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穩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知自國土,或他國土,有無量有情補特伽羅,於自財色耽染無厭,於他財色貪求追愛,即便安置堅固城郭、村坊、戍邏、國邑、王宮,廣說乃至舍羅、鸚鵡,防守眾具令無損失。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五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善男子,如是如來成就善巧知諸性智,知諸惡魔,及九十五眾邪外道,並余無量眾魔外道所惑有情,於自財色耽染無厭,於他財色貪求追愛,於我自身及我徒眾深生憎嫉,為害我故,假設珍饌雜以毒藥,闇置火坑,偽敷床座,或推山石,或放狂象,拔劍追逐,散坌塵穢,謗行淫慾,毀是不男,或謂非人,或言幻化,以是諸惡而相誹毀,於佛法僧亦起無量種誹謗罵詈毀辱,於我近住聲聞弟子嫉妒因緣起諸毀謗。如來知已,善守六根,依四梵住,具四辯才,為諸聲聞宣說法要,安立清凈三解脫門。我以如是世出世間知諸性智,如實了知一切眾生,種種無量諸性差別,隨其所應,為作饒益。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五佛輪。由此輪故,以世出世知諸性智,知諸有情補特伽羅,種種無量諸性差別,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安置一切堅固城郭、村坊、戍邏、國邑、王宮,廣說乃至舍羅、鸚鵡防守具已,處自宮中,與諸眷屬后妃、婇女而自圍繞,遊戲五欲種種樂具,放恣六根受諸喜樂。

  「善男子,剎帝利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六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善男子,如是如來,與諸菩薩摩訶薩眾,及大聲聞,安置一切堅固聖教防守之事,即便現入最初靜慮,乃至現入第四靜慮,現入無邊虛空處定,廣說乃至現入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乃至現入一切佛所行定。入此定已,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天、龍、葯叉、羅剎、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彌荔多、畢舍遮布怛那、羯吒布怛那等,於諸眾生常懷毒惡損害之心,無慈無悲,於後世苦不見怖畏,而彼見我入於一切佛所行定,皆於我所生大歡喜,起凈信心,於三寶中皆生最勝歡喜凈信,尊重恭敬得未曾有,於一切惡慚愧發露,深心悔過誓願永斷。由是因緣,一剎那頃,無量無數諸煩惱障、業障、法障皆得銷滅,無量無數福慧、資糧、皆得成滿,背離生死,趣向涅槃,護持如來無上正法。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六佛輪。由此輪故,如來遊戲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無量百千微妙深定,以凈智隨轉,滅諸有情無量煩惱,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與諸群臣領四兵眾,周巡觀察一切自國城邑、聚落、山川、溪澗、園苑、田澤、陂河、池沼、曠野、叢林、鎮邏等處。隨彼所在國界諸方險阻多難,不任營理有疑有怖,堪容外境怨敵惡友投竄藏伏;此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其力能方便安置,種種修理堅固防守,令彼諸方平坦無難,堪任營理無疑無怖,遮其外境怨敵惡友投竄藏伏,安撫自國一切人民皆離眾苦,受諸快樂。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七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善男子,如是如來以其佛眼,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補特伽羅,有貪、有瞋、有痴心等;如實了知是諸有情種種煩惱病行差別,如來知已,便起無量精進勇猛方便勢力,隨其所宜,授以種種修定妙藥,令諸有情,精勤修學除煩惱病。若諸有情,宜修不凈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不凈葯。若諸有情,宜修梵住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梵住葯。若諸有情,宜修緣起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緣起葯。若諸有情,宜修息念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息念葯。若諸有情,宜可修於三解脫門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於三種解脫門葯。若諸有情,宜修靜慮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靜慮葯。若諸有情,宜修無色除煩惱病,即便授以修無色葯。若諸有情,乃至宜修首楞伽摩諸三摩地除煩惱病,即便授以首楞伽摩三摩地葯。所以如來授諸有情如是法葯,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為四魔怨之所系攝,不令一切所化有情背人天乘向諸惡趣,不令如來無上法眼三寶稱姓速疾壞滅,由是如來授諸有情如是法葯。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七佛輪。由此輪故,以其無上遍行行智,授諸眾生種種法葯,令勤修學除煩惱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憶念自他本昔種姓,初生童子嬉戲等事;謂憶自他於如是處,初生沐浴懷抱乳哺,按摩支節乃至戲笑,或弄灰土,或與侍從種種遨遊,或習技藝,或復修營種種事業,或游他國夙夜棲泊,或奉事王,或理王務,或為太子,或登王位得大自在受諸快樂,廣大名稱遍諸方維;念是事已,安立先王所遵正法,撫育一切國土人民,守護自國不侵他境。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八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善男子,如是如來處大眾會,憶念自他宿世所經無量種事:謂憶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無量百千生事,或憶成劫,或憶壞劫,或憶無量成劫、壞劫;曾於過去住如是處,如是名字、如是種性、如是種類、如是飲食、如是領納苦受樂受、如是壽量、如是久住、如是極於壽量邊際;從彼處沒,來生此間,復從此沒,往生彼處;憶念宿世如是等事無量無邊,隨諸眾生根性差別,建立正法為作饒益。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八佛輪。由此輪故,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隨念觀察自國有情,種姓、技藝及諸事業,死此生彼,因果勝劣差別不同。知彼有情生如是家,其身勇健或復怯弱,於諸技藝已學未學,所有事業善作惡作,富貴貧賤,端正醜陋,如是等類乃至命終,或有自業未盡而死,或有自業已盡而死,或犯王法刑戮而死,或有遞相殘害而死,或因鞭杖捶楚而死,或因囹圄幽縶而死,或因習學技藝而死,或因戰陣傷殺而死,或因斗諍毆擊而死,或因財寶貪吝而死,或因色慾耽湎而死,或因忿恨結憤而死,或因勞倦頓弊而死,或因饑渴乏絕而死,或有過死,或無過死,或耆年死,或壯年死,或幼年死,或作種種善業而死,或作種種惡業而死。知諸有情行善行者,身壞命終,當往善趣;知諸有情,行惡行者,身壞命終,當往惡趣。知是事已,復自思維:『我當正勤修身善行,修語善行,修意善行。我當施設種種方便,修行布施、調伏、寂靜,身壞命終,當往善趣,勿墮惡趣。』此剎帝利灌頂大王,思惟是已,勇猛精進,修身、語、意三種善行,常行布施,一切所有飲食、衣服、象馬、騎乘、卧具、醫藥、房舍、燈明及余資具,奴婢、僮僕、種種珍財,頭目手足乃至身命,無所吝惜;及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粗惡語,離離間語,離雜穢語,離諸貪慾,離諸瞋恚,離諸邪見。由是因緣,此剎帝利灌頂大王,當獲十種功德勝利:何等為十?一者、具大名稱;二者、具大財寶;三者、具妙色相;四者、具多眷屬;五者、少病少惱;六者、朋友眷屬,聰慧多聞;七者、正至正行,親近供養;八者、廣美聲譽,流振十方;九者、大威德天神,常隨衛護;十者、身壞命終,當生天上,常居善趣安樂國土。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九王輪。由此輪故,令自國土增長安樂,能伏一切怨敵惡友,善守護身,令增壽命。

  「善男子,如是如來如實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謂如實知:若諸有情,成身惡行,成語惡行,成意惡行,誹謗賢聖,具足邪見,邪見業因,身壞命終,墮諸惡趣,或生地獄,或生傍生,或生餓鬼;若諸有情,成身善行,成語善行,成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身壞命終,升諸善趣,或生天上,或生人中,或盡諸漏。如來如是如實知已,於彼眾生起大慈悲,勇猛精進,現三神變,令彼眾生歸趣佛法,教誡安置,成立世間、出世間信。何等為三?一者,神通變現;二者,記說變現;三者,教誡變現。由是三種變現威力,勸發有情教誡安置,成立世間、出世間信,令於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脫。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九佛輪。由此輪故,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如剎帝利灌頂大王,為除四洲無量有情種種身病,棄捨王位,以諸香湯沐浴身首,著鮮凈衣,端坐思維,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慈悲護念,為令解脫一切病故,以其種種香華伎樂及余供具,供養一切大威德天神。爾時,一切天帝、龍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知是事已,各相謂言:『此剎帝利灌頂大王,具諸功德有大威神,應作輪王,統四洲渚,我等宜應共往建立,令復王位統四洲渚,令諸眾生無病安樂。』時諸天帝,乃至莫呼洛伽神帝(天龍八部乃指守護佛法之諸神。又作八部眾、龍神八部、八部。何等八部眾呢?1、天(梵語deva)。2、龍(梵語naga)。三、夜叉(梵語yaksa)。4、干闊婆(梵語gandharva,香神或樂神)。五、阿修羅(梵語asura)。6、迦樓羅(梵語garuda,金翅鳥)。七、緊那羅(梵語kimnara,非人、歌人)。8、摩喉羅伽(梵語mahoraga,大蟒神)。釋教傳說中領有蛇的神,是大莽蛇神,人身蛇的頭,又稱作地龍,是釋教神只的天龍八部之一。摩呼羅伽、又叫:摩護啰伽、莫呼勒伽、莫呼洛伽、莫呼洛、摩休洛、摩伏勒。此等異類皆歸化於佛之威德,成為佛之眷屬,住放諸佛之受用土,護持佛及佛法。(如本法師著《梵學問答》),即便共往立剎帝利灌頂大王轉輪王位,令具七寶,統四大洲,皆得自在,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摧怨敵,跨王大地恆窮海際,謫罰皆停,刀杖不舉,咸修正法,普受安樂。

  「善男子,剎帝利種灌頂大王,成就如是第十王輪。由此輪故,於四大洲,爰及八萬四千小渚,安立其中諸有情類十善業道,善守護身,令增壽命,身壞命終,當生天中,受諸妙樂。

  「善男子,如是如來昔菩薩位,知自他身有無量種諸煩惱病,以定香水洗浴其身,及以諦法、大慈大悲灌沐其首,著慚愧衣。十方一切諸佛世尊,以諸靜慮、等持精進、方便智意、慈悲護念,咸作是言:『如是大士,是大福慧莊嚴寶器,堪容一切三種不護、四無所畏、如來十力及與十八不共佛法,堪得無上一切智智,大慈大悲無不具足,常欣利樂一切眾生,是求佛寶商人導首,能救有情生死眾苦,能施有情涅槃大樂。我等一切諸佛世尊,應以誠言與其所願,令成如來應正等覺,得無上法,為大法王。』我於爾時依福慧力,勇猛精進,於四聖諦如實知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善男子,如轉輪王統四大洲,皆得自在;如是如來,於四靜慮、四無色定、四種梵住、四無礙解、四聖諦觀、四無所畏、如來十力及與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智,皆得自在。如轉輪王,具足七寶;如是如來,成就七種菩提分寶。如轉輪王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伏怨敵;如是如來,有阿若多憍陳那為最初,蘇跋陀羅蘇剌多為最後,諸大聲聞從佛心生,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諸漏永盡名為勇健,具四梵住名為端正,能伏一切天魔外道異論怨敵。如轉輪王,化及八萬四千小渚;如是如來,於百俱胝南贍部洲,於百俱胝西瞿陀尼洲,於百俱胝東毗提訶洲,於百俱胝北俱盧洲,於百俱胝諸大溟海,於百俱胝諸妙高山,於百俱胝四大王天,於百俱胝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於百俱胝大輪圍山,於此高廣一佛土中,言音施化皆得自在。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十佛輪。由此輪故,如實了知自身他身諸漏永盡,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眾中正師子吼。

  「善男子,我成如是十種佛輪。本願力故居此佛土,五濁惡世一切有情,損減一切白凈善法,匱乏所有七聖財寶,遠離一切聰敏智者,斷常羅網之所覆蔽,常好乘馭諸惡趣車,於後世苦不見怖畏,常處遍重無明黑闇,具十惡業,造五無間,誹謗正法,毀呰賢聖,離諸善法,具諸惡法。我於其中成就如是佛十輪故,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於佛輪,降諸天魔外道邪論,摧滅一切諸有情類猶如金剛堅固煩惱,隨其所樂,安立一切有力眾生,令住三乘不退轉位。」  爾時,會中一切菩薩摩訶薩眾,一切聲聞,一切天、龍,廣說乃至一切羯吒布怛那眾、人非人等,皆大歡喜,同唱善哉,雨大香雨,雨大華雨,雨眾寶雨,雨大衣雨,一切大地皆悉震動。聞說如是十種佛輪,於眾會中,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獲得種種諸陀羅尼三摩地忍;復有無量無數有情,初發無上正等覺心,得不退轉;復有無量無數有情,逮得果證。---   時眾會中,復有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聰慧有情,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今者對世尊前,以至誠心發真誓願:『我等從今流轉生死,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於其中間,常願不處諸帝王位,常願不處諸宰官位,常願不處諸國師位,常願不處城邑聚落鎮邏長位,常願不處諸軍將位,常願不處諸商主位,常願不處一切祠祀寺觀主位,常願不處長者、居士、沙門主位,常願不處諸師長位,常願不處諸家長位,常願不處斷事者位,常願不處乃至一切富貴尊位。乃至未得法忍已來,我等若處如是諸位,則於佛法名惡因緣,造諸重罪,毀謗諸佛所說正法,觸惱諸佛出家弟子,必當挑壞眾生法眼,亦為斷滅三寶種性,亦為損惱無量有情,由是定當墮無間獄,輪轉惡趣,難有出期。』唯願世尊,哀愍攝受我等所發如是誓願。」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天、龍、葯叉、健達縛、人非人等,皆從座起,頂禮佛足,悲號感切,涕淚交流,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無始生死已來,愚痴憍慢,起諸惡業,或身惡業,或語惡業,或意惡業,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諸罪,今對佛前,皆深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覆藏,願悉除滅,從今以往永不復作,防護當來所有罪咎。」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我等至誠,發真誓願:『從今乃至生死後際,於其中間,常願不逢諸惡知識,亦願不遇諸惡因緣,設當逢遇願不隨順,決定不造如前所說諸惡罪業,勿令我等長夜受苦。』唯願世尊,哀愍攝受我等所發如是誓願。」

  爾時,世尊普告一切諸來大眾:「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於後世苦,深見怖畏,發露懺悔。汝等今者,欲度生死深廣瀑流,欲入無畏涅槃之城,發如是願。

  「諸善男子,有十種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何等為十?

  「諸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身,不著外身,不著內外身,不著過去身,不著未來身,不著現在身,名第一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受,不著外受,不著內外受,不著過去受,不著未來受,不著現在受,名第二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想,不著外想,不著內外想,不著過去想,不著未來想,不著現在想,名第三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行,不著外行,不著內外行,不著過去行,不著未來行,不著現在行,名第四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內識,不著外識,不著內外識,不著過去識,不著未來識,不著現在識,名第五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此世,名第六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他世,名第七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欲界,名第八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色界,名第九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摩訶薩等,不著無色界,名第十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諸善男子,是名十法,能令菩薩摩訶薩等,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世尊為眾說此法時,於眾會中,有七十二百千俱胝菩薩摩訶薩,同時證得無生法忍。復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薩,證得隨順法忍。復有無量百千聲聞,乃至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復有百千那庾多眾生,先未發心,今發無上正等覺心,於如來智住不退地。復有無量無數眾生,先未發心,於今乃發獨覺乘心。復有無量無數眾生,先未發心,於今乃發聲聞乘心。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若諸有情已得法忍,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處種種富貴尊位,是我所許,非余有情。」

  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有情未得法忍,於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余種種富貴尊位,定不許處,為亦許耶?」

  世尊告曰:「若諸有情未得法忍,有能受行十善業道,亦勸眾生令受學者,我亦聽許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余種種富貴尊位。若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業道,及勸眾生令勤受學,以強勢力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處種種富貴尊位,名剎帝利旃荼羅王,及余種種富貴尊位旃荼羅王,愚痴憍慢,毀壞擾亂我甚深法,滅正法燈,斷三寶種;於我出家諸弟子眾,種種惱亂,捶拷刑罰,奪其衣缽、基業、財產,退令還俗,課稅役使,系閉牢獄,乃至斷命;於我所說微妙法義,誹謗輕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奪窣堵波及僧祗物;如是諸人,皆當墮無間地獄,受諸劇苦,輪轉惡趣,難有出期。」

  時金剛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業道,及勸眾生令勤受學,以強勢力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受用種種勝大財業,及余種種富貴尊位;頗有別緣,得方便救,令其免墮無間地獄及余惡趣,受諸苦不?」

  世尊告曰:「亦有別緣,得方便救,謂有眾生處剎帝利灌頂王位,及余種種富貴尊位,雖復未得成就法忍、十善業道,而有信力尊敬三寶,於佛所說三乘相應諸出要法,下至一頌,終不謗毀、障蔽、隱沒,不令流布;於佛出家諸弟子眾,持戒、破戒下至無戒,剃除鬚髮、被袈裟者,皆不惱亂捶拷謫罰,侵奪衣缽、基業、財產,退令還俗,課稅役使,系閉牢獄乃至斷命;亦不侵奪窣堵波物及僧祗物,遮制摧伏諸暴惡人,不令惱亂諸出家眾,不令侵奪三寶財物;於佛所說三乘相應諸出要法,恭敬聽受,既聽受已,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於我三乘賢聖弟子,恭敬供養,親近承事;於大乘中誓願堅固,終無疑難退屈之心,亦常勸導安置眾生,令於大乘信受修學。此剎帝利旃荼羅王,及余種種富貴尊位旃荼羅王,過去諸佛皆共聽許處帝王位,及余種種富貴尊位。雖復受用種種國土、城邑、聚落、勝大財業,而得免墮無間地獄及余惡趣。我亦聽許處帝王位,及余種種富貴尊位,雖復受用種種國土、執邑、聚落,而得免墮無間地獄及諸惡趣。若諸有情慾得懺悔,除滅一切諸惡業障令無餘者,於我所說如是法門,當勤修學,勿令廢忘。有能如此現前大眾慚愧懺悔諸惡業者,先世所造一切惡業皆得銷滅,無有遺余。」------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輪?

  「善男子,此十輪者,非余法也,當知即是十善業道!成就如是十種輪故,得名菩薩摩訶薩也。於一切惡皆能解脫,一切善法隨意成就,速能盈滿大涅槃海,以大善巧方便智光,成熟一切眾生之類,皆令獲得利益安樂。所以者何?善男子,過去一切諸佛世尊,皆悉遠離十惡業道,皆悉稱揚讚歎如是十善業道所得果報。是故若能於此所說十善業道,隨守獲一,乃至命終究竟無犯,必獲一切殊勝果報,如前所說。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殺生,即是施與一切眾生無驚無怖,令諸眾生不生憂苦,離毛豎畏,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殺生故,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壽命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殺生輪故,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有猜慮,身心安樂,壽命長遠。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既命終已,還生人中,諸根圓滿,支體具足,隨所生處,無病長壽,端正聰明,安隱快樂;復遇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依彼修學離殺生法,能斷一切惡不善法,能成一切殊勝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義,能修一切菩薩願行,漸次趣入深廣智海,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所居佛土,離諸兵器,無有怨害斗戰之名,絕諸怖畏,安隱快樂,一切無病長壽有情來生其國;如來自壽無量無邊,為諸有情如應說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遠離殺生輪也。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於聲聞乘,得無誤失;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獨覺乘,得無誤失;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於其大乘,得無誤失;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常能熾然三寶種性;於諸如來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發者,得無誤失;於大乘法,常得升進,無有退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無有退轉;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精進求,心無厭足;常於菩提種種行願,心無厭足。所得果報,廣如前說。------         「善男子,若但言說,及但聽聞,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於一劫中,或一念頃,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塵算數眾生,皆登正覺,入般涅槃,然無是事!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證涅槃堅固梯蹬。十善業道,是世出世,殊勝果報功德根本。

  「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業道,設經十方一切佛土微塵數劫,自號大乘,或說或聽,或但發心,或發誓願,終不能證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脫生死苦。

  「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業道,世間方有諸剎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族,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或聲聞乘,或獨覺乘,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業道,品類差別。

  「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滿無上正等菩提願者,當修如是十善業道以自莊嚴。非住十惡不律儀者,能滿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大願。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滿一切善法願者,先應護持十善業道。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勝果報因,是故應修十善業道。」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欲除諸有苦,證得大菩提,

   應修十善輪,精勤勿放逸,

   便於三乘法,及補特伽羅,

   一切出家人,皆得無誤失。

   信受行大乘,利樂一切眾,

   覺勝法凈土,速證大菩提。

   若離於殺生,一切皆愛敬,

   恆無病長壽,常樂不害法,

   一切所生處,恆樂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速成無上覺。

   若離不與取,智者皆愛敬,

   滅貪所生業,獲無貪所生,

   生生常巨富,能為大施主,

   得眾寶莊嚴,可愛凈佛國。

   若離欲邪行,滅臭穢煩惱,

   枯竭貪愛河,速得凈佛國,

   拔諸眾生類,令出欲淤泥,

   安置於大乘,使勤修梵行。

   若離虛誑語,得聖自在智,

   常樂諦實言,滅虛妄眾苦,

   一言為證量,常遇佛法僧,

   速得大菩提,勸修不妄語。

   若離離間語,成眾善法器,

   常遇佛法僧,不歸於斷滅,

   得聖無染著,陀羅尼寶藏,

   達深法海源,速成無上覺。

   若離粗惡語,常說柔軟言,

   眾生皆愛敬,滅先世罪業,

   令眾常歡悅,成菩薩導師,

   知諸佛所行,超過第十地。

   若離雜穢語,智者皆愛敬,

   為他所發言,具獲五功德,

   常聽受聖言,恆欣求聖道,

   圓滿諸佛海,速得一切智。

   若離於貪慾,不誹謗聖教,

   供養服袈裟,弘三乘聖道,

   當生凈佛國,導師之所居,

   乘於無上乘,速得最勝智。

   若離於瞋恚,一向修慈心,

   速疾證等持,樂眾聖行處,

   當生凈佛土,遠離諸過惡,

   住彼證菩提,令離諸瞋忿。

   若離於邪見,純修凈信心,

   樂開示三乘,亦供養諸佛,

   永脫諸惡趣,遇眾賢聖者,

   具諸菩薩德,逮得最上智。

   我說十善業,能趣勝菩提,

   生長諸等持,陀羅尼忍地。

   此輪大威德,能摧諸惡趣,

   破壞諸惡障,速證大菩提。

                                                                  《大集須彌藏經》摘  於是世尊告功德天言:「清凈智,如汝所問,云何菩薩摩訶薩最初修學禪波羅蜜本業,學已智於禪分能過欲界,除斷五支成就五支,於四神足遊戲神通,善能往詣一切佛剎迅疾如電,於一切佛所供養聽法,為竭眾生三種道故。何等為三?謂業道、煩惱道、苦道。能生修道所作福事,滿足禪波羅蜜;禪波羅蜜滿足故,具足六波羅蜜;滿足六波羅蜜已,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清凈智,此菩薩摩訶薩初修禪定,於一切出入息相繫心緣念。彼菩薩摩訶薩以不亂心出息入息,隨入息觸心,彼入息觸心者名為覺;隨出息觸心,隨出息觸心者名為觀;乃至喜樂一心不亂心,將出欲界離於覺觀,斷除貪慾及嗔恚蓋,伏一切惡法,得於初禪有覺有觀。彼時即有如是相起,一切身分悉皆震動充遍於身。若菩薩增上勇猛,繫念專住,彼時便能滅於覺觀,喜樂一心得第二禪。為除喜過精勤不止,既滅喜已得第三禪樂。菩薩爾時其身適樂,猶如暖乳以灌身體,得希有樂如天身想。彼得成就如是勝樂,於三寶中得增上信心,復作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生,被服大鎧勤修禪定,我今應捨身樂。』彼菩薩摩訶薩止出入息,舍相續攀緣心,系意鼻端,於出入息住心觀察。又觀彼心剎那散壞,知生知滅。又知彼心剎那相應散壞無生,如水中月、如光影、如陽焰、如電,心意識一切陰界入如泡,是故棄捨身樂,思念彼法生滅,入第四禪。爾時即有如是相起,菩薩雖復閉目,如大日光照見明了。彼菩薩作是念:『以此攀緣光明相故,一切眾生陰界入不斷增長熾然。我今應當心念止於攀緣光明。』彼復於此以滅方便,舍受想思觸憶集生滅,入勝清凈善寂滅城,住止身口意業。彼菩薩還從定起,取出入息相,觀觸念相還入空定;從空定起,復觀出入息生滅攀緣相,便入無願三昧;從無願三昧起,見出入息寂滅,住無相定,如是則能修滿四念處及三解脫門。彼菩薩以觀出入息生滅,觀於生滅故修四正勤滿足。彼菩薩以觀出入息出沒相,便能具修滿四神足。彼觀出入息故,即能散壞其身猶如窗塵,爾時即得修滿五根。以出入息出沒方便,觀察三行,如是便能修滿五力。彼以除出入息受想方便,觀察除寂滅,如是修七菩提分滿足。彼以出入息風方便念,散壞一切大地界,及一切色悉皆無餘。彼無有相無有語言,無有狀貌無有假名,三行寂靜極寂靜寂滅,得無緣三昧。此如是名遊戲禪定禪波羅蜜本業,諸菩薩摩訶薩共一切聲聞、辟支佛禪本業。若住於此以下精進,或證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或乃至住阿羅漢果。若菩薩堅固精進大悲心,顧念一切眾生,無量福德智慧聚為之疲勞。彼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禪本業,遊戲三昧方便安住,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聲聞決定聚中,不舍禪定本業大鎧。彼菩薩摩訶薩滿足禪波羅蜜,滿足禪波羅蜜已,便能滿足六波羅蜜。

  「清凈智,乃至若國土中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趣聲聞乘,欲趣緣覺乘,或趣大乘;或善男子、善女人,於如是禪本業遊戲三昧繫念思惟者,隨所住處,彼國土一切天王常善守護,一切龍王、一切夜叉王、一切阿修羅王、一切緊那羅王、一切摩睺羅伽王、一切餓鬼王、一切毗舍闍王、一切羅剎王等,當善護彼國。若國土中有如是禪相應福田住者,彼國土彼剎利王,得十種可愛樂法。何等為十?一者、安隱滅一切患,二者、長命,三者、得上妙色,四者、皮膚鮮軟,五者、支節可愛,六者、得善眷屬,七者、能修善業,八者、繫念慈悲方便,九者、恆與名稱福器相應,十者、命終生於天上。是為十。又彼國土復得成就十種殊勝利益。何等為十?一者、不為自賊他賊之所劫害;二者、亦無惡賊毒獸、蚊虻蝗蟲等;三者、無有旱潦及非時風雨寒熱等觸;四者、土地平正,無諸丘墟溪澗嶮壙;五者、彼國一切種子、五穀諸葯、草木林樹蓊蔚茂盛,無諸辛苦澀惡等味華果;六者、無諸惡聲、斗諍反逆、飢儉病患及非時死;七者、彼國眾生長命端正,適樂豐盈無穢濁心,遊戲快樂,如法修行生於天上;八者、其國土中諸福田器之所依住,愛樂隨順禪定三昧;九者、彼國眾生飲食所須悉皆無乏,上妙可愛資成四大,稱順根性增長無違;十者、其土人民勇健強記有慈悲心,命終生天。清凈智,此十種法善能莊嚴於彼國土。

  「清凈智,此菩薩摩訶薩以業障礙舍離大乘,住聲聞地違化眾生,此是聲聞禪波羅蜜遊戲三昧。聲聞以此了知滿足禪分,出三界窟宅及諸有縛,斷除五支成就五支,越過三界住無學地,遊戲神通到八解脫,禪定彼岸一劫修行,得為一切諸佛之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彼雖如是,猶故不能往諸佛土、供養諸佛、從佛聽法,亦復不能幹竭眾生三種道。若能如是遊戲三昧者,隨其所住國土,獲得如上大功德利。」           「滅非時風雨品第三」爾時,佛告功德天言:「清凈智,此大陀羅尼,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來今於大眾會前而自要誓,此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輪,一切十方三世諸佛之所加持,今當顯示。一切十方諸來菩薩得聞此者,彼諸菩薩能住十方無佛國土五濁世中,能顯示此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輪。以此陀羅尼力故,其國所有非時風熱寒溫旱潦悉皆除滅。由此陀羅尼故,令彼毒惡無慈愍眾生不顧來世,謂天龍、夜叉、羅剎、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鳩槃茶、餓鬼、毗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乃至禽獸,得信樂心柔和軟善,念力善巧樂求正法,護持正法紹三寶種。以此陀羅尼力故,彼佛剎土所有眾生,增長壽命,增長身色,增長五穀,增長資生,增長安樂,增長無患,增長名譽,增長持戒,增長多聞,增長布施,增長慈悲,增長智慧,增長方便,增長三昧,增長陀羅尼,增長地觀,增長樂出世,增長化眾生,增長入大乘,增長勝願,增長地地轉入,增長觀察陰界入,增長慚愧,增長攝功德莊嚴佛土,增長六波羅蜜行,增長一切十方諸佛常所護念,增長值遇佛一切菩薩善友,增長遊戲神足,增長壞一切煩惱不令增長,增長神通度於彼岸,不令退減一切善法乃至無上涅槃。」即說咒曰:  「多地他 蘇婆羅 婆羅底 那耶婆羅底 掣(平聲)沙吒婆羅底 阿那婆羅底 奢婆多曷 啰婆羅底 奢啰拏婆羅底 鳩牟尼婆羅底 珊支啰婆羅底 制(平聲)陁娑羅婆羅底 娑羅婆羅底 娑羅缽利訶利 娑羅婆羅多(上聲)缽利訶利 那耶缽利訶利 婢毗迦缽利訶利耶若缽利訶利 蘇婆羅缽利訶利頻頭缽利訶利 闍羅缽利訶利憩多羅缽利訶利 特叉缽利訶利 珊尼摩缽利訶利 蘇婆婆缽提犁 劬摩耶婆 末陁索溪 阿那耶波盧誓 迷羅跋迷 阿羅那求師佉羅毗闍鞞 那羅延拏婢諶林鞞 憂羅伽阿尼彌簁 宮闍啰婆胡迷 訶闍賃鞞 羯摩毗羅犁 舍羅摩拏婆離犁 佉曷羅伽奢迷 阿斯那迷 阿耆尼缽底利 能求耽鼻犁婆耶遮婆留尼 犍咃賃鞞犁釋迦啰是若移 阿那鵄提 帝利 那耶 娜尼利帝利耶頭婆佛阿訶地子瑟痴帝 莎婆訶 使此國天子及其眷屬悉皆吉祥莎婆呵 那羅延拏 尼羅移莎婆呵 斫迦啰跋多迦羅迷 莎婆呵。」  說此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輪一切咒術章句時,一切佛剎所有大地六種震動,諸來大眾戰慄不安,心驚恐怖同聲唱言:「南無南無佛陀耶!」

  爾時,佛告功德天言:「清凈智,汝以此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輪力,能除一切斗諍,一切毒害夜叉、羅剎、修羅、惡龍,乃至人非人等及諸禽獸,一切非時風熱、寒冷災雹、旱潦等過,悉皆消滅。清凈智,此陀羅尼能令五穀悉皆成好,令諸眾生增益壽命,增長果報,乃至增長一切善法,未入無上涅槃已來不令失壞。若聞此陀羅尼,受持讀誦如說行者,彼人必定趣於涅槃安住三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亦欲令此四天下所有樹木華果、五穀藥味、芽莖枝葉,及依地眾生資須之具令其豐足,為擁護故說大陀羅尼,名能懼尸利子利奴,此四天下中希有未有未見未聞。如來所作如是大集,我今說此能懼尸利子利奴大陀羅尼,有大威力,增長一切種子、芽莖枝葉、華果藥味,潤澤甘美悉皆豐饒,令一切眾生能作信戒、多聞、布施、智慧、慈悲、方便,長養一切助菩提分法。」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多地他 阿曼禰邪居閉 伽婆叉毗誓渠 盧遮盧迷 缽吒叉盧迷 尸利邪叉居蘇迷那婆鋸聞地(徒買切) 何啰闍跋迷車吒婆波摩嚌畢素很祇阿佛啰素隸何娑伽闍差 盧摩浮闍差 鉗毗啰婆素迷 阿奴摩邪薩利缽羅賒都裔莎波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某甲,莎波呵。」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此陀羅尼書高幢上,以大音聲而讀誦之,復以此陀羅尼咒磨陀那果汁一千遍,用散樹木田苗五穀,若以此咒咒諸蠡鼓而吹擊之,隨其音聲所到之處,所有華果五穀藥味依地生者,一切災害無能毀壞,無能幹枯,不能燒滅,亦復不能奪其精氣,又亦不能損其勢力,無能劫奪。若天、若龍乃至大威德薜荔鬼,若魔、若魔子、若魔眷屬不能為害,況餘眾生及眾生數?惟除宿業定障。

  爾時,功德天以一斛器盛諸種子,奉上觀世音菩薩摩訶薩而作是言:「我今以此一切種子施善丈夫,為欲增益一切種子,願令我意所欲成滿。又令我能於四天下充足眾生資生之具,於惡暴虐斷善眾生拔其苦惱,令得安住菩提之種。」

  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即以手執彼種子器,遍示十方作如是言:「一切十方諸佛、菩薩及以諸龍今現在者,願悉念我,令使一切諸四天下所有種子、芽莖枝葉、華果五穀及諸藥味、地味精氣、眾生精氣、善法精氣增長無損。又復令此四天下中三寶種性相續不斷,使功德天一切所願皆悉滿足。常使功德天能令一切眾生資財豐足,亦能教化一切眾生,遠離一切惡令發菩提心。又令諸眾生得離三惡道生於天中。」即說咒曰:  「多地他 牟尼屍婆 牟尼那佉 牟尼波羅 牟尼婆利 薩[豆+斤]婆於娑差帝剎多啰波羅那膩羅 婆邪婆 薩婆毗闍 邪婆悉利梨 莎波呵。  「此陀羅尼句擁護某甲,莎波呵。」

                                                                     《虛空孕菩薩經》摘  「善男子,此善男子虛空孕菩薩猶如寶幢,能為一切眾生示現天道解脫之路,能除眾生心煩惱病,能滅其身諸大苦毒。善男子,若有眾生墮在邪見曠野之中,厄難迷惑不解方便,欲求生天,欲求涅槃,彼等眾生若能至心燒沉水香,頂禮致敬彼虛空孕菩薩摩訶薩足者,此善男子知彼眾生心心所行真實敬信,而彼眾生起煩惱見迷惑顛倒,如其往昔所作心業,種諸善根隨其所能,於諸佛邊種諸善根,或於法邊,或於僧邊,或作施業,或持戒業,或復欲於內心證法。此善男子或於夢中,或於白日在於現前,以善方便示現至真之道。作是方便已,令諸眾生解諸邪見發生善願,斷諸邪路滅諸邪道歸於正見,如實得彼真正三行,即得真正深心所願。或復得於真善知識,因善知識悉得斷除臭處煩惱邪見之病,復得速解惡道之願,即得善行勝願因緣。彼等速得心行自在,亦得安住十深忍中。若有眾生自於身起種種諸病逼切之者,或有眾生忘失本心,或復失眼,或復失舌,於六根內不具足者,或於身分小不遂者,彼等眾生若能至心頂禮虛空孕菩薩,或復稱名皆得如意。若有眾生欲治患者,於晨朝時香湯澡浴,當凈身口,面正向東燒沉水香,頂禮虛空孕菩薩摩訶薩大德之足,而彼善男子於睡眠夢中,或作婆羅門身,或作天帝釋身,或作功德天身,或作大辯天身,或作剎利身,或作大臣身,或作斷事官身,或作醫師身,或作父母身,或作童子身,或作童女身,在病者前忽然來現,以是方便而令彼病速得除愈,或復示作良藥,方便令彼病者一切諸患悉得除差。若有眾生或求資財,或求多聞讀誦經論,若好寂靜深思禪定,或求多智,或求名聞,或求伎藝,或求苦行,或求官位,或求身色,或求財寶,或求善根,或求音聲,或求饒子,或求妻妾,或求眷屬,或求多眾,或求行施,或求持戒,或求忍辱,或求精進,或求禪定,或求般若,或求好聲言語清辯,或求事他稱彼心意,或求解脫一切眾罪,或求勸人令行布施乃至行智,或求長命,或有眾生乏少資財恆作慳貪,欲令彼等除舍慳貪行於布施,或破戒者欲令持戒,若懈怠者欲令精進,乃至無智慧者令學智慧,若有眾生未得定乘教行小乘,自度身者教緣覺乘,而此善男子於彼眾生,示現方便令解上業。若有眾生無有慈心,唯護自身不救他苦;或有眾生作如是念:『我今當作何等方便?』若有眾生欲發道心為他障礙,彼等眾生欲回彼心,欲作如是方便示現,教彼眾生住四梵行,乃至教行大慈大悲。彼等眾生應當頂禮虛空孕菩薩,或住阿練若處,若在空閑,燒沉水香,或燒多伽羅香,或燒栴檀香,香湯澡浴身口清凈,胡跪合掌,五體投地,頂禮十方一切諸佛,而誦此咒:  「多地他(一) 阿蜜利舍(二) 阿蜜利舍(三) 迦嘍尼迦(四) 遮啰遮啰(五) 毗遮啰(六) 膻遮啰(七) 迦嘍尼迦(八) 何啰沒啰(九) 何邏末啰(十) 毗伽陁唎(十一) 摩摩佉(十二) 蒱闍末那迦嘍尼迦(十三) 真多末膩(十四) 逋啰夜迦嘍迦(十五) 薩婆貰迷薩他缽夜(十六) 阿闍若陁履(十七) 薩破鉗(十八) 薩破鉗(十九) 喉嘍帝毗毗伽鉗(二十) 地唎殺吒毗比伽鉗(二十一) 迦嘍尼迦哺唎夜妒摩摩(二十二) 薩迦賜夜(二十三) 阿貰夜(二十四) 薩婆缽達舍(二十五) 阿舒迦伽帝(二十六) 莎呵(二十七)。  「誦此咒時,彼善男子即來現前,或作人形,或作野獸形,或作鳥形,或雖復來隱身不現,觀彼眾生福業深淺,隨所受身或出音聲,示現一乘善巧方便,令彼眾生從一方便能化無量百千眾生,未住定乘令住定乘,或住聲聞,或住緣覺。彼諸眾生於一時頃發智方便,用少功業令入大乘不退轉地,乃至教示種種三昧諸陀羅尼忍辱度等,乃至令住第十菩薩行地之中。  「善男子,此虛空孕菩薩,得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法。善男子,若復有人,於自心中欲取種種三昧得大自在。彼等眾生,於後夜時應從卧起,以香湯澡浴燒沉水香,隨力隨分以種種供具供養虛空孕菩薩,頂禮足下;供養禮拜已,於一切眾生邊,當生慈心作如是言:『虛空孕菩薩得大慈悲門,已得智慧,速念我,速念我!願常與我正念三昧方便!』即誦咒曰:  「多地他(一) 嚧慕(二) 啰那棄(三) 博叉尼隸(四) 薩慕達啰多隸(五) 多那耶那耶(六) 摩訶迦流尼迦(七) 阿奴波闍婆三勿利帝(八) 阿迦羅闍婆三勿利帝(九) 拔折啰閻婆三勿利帝(十) 胡盧舍三勿利帝(十一) 阿那摩三勿利帝(十二) 蒱多俱致三勿利帝(十三) 莎呵(十四)。  「誦此咒已,彼菩薩威神力故,即得正念入諸三昧門。若復有人,欲誦種種經論,或諸佛所說,或聲聞所說。彼人於後夜時,於東方處黃白現時,以香湯澡浴著凈衣裳,東面胡跪燒沉水香,隨力所辦供養頂禮虛空孕菩薩,於一切眾生所生慈悲心,作如是言:『虛空孕菩薩,善男子已得一切眾生邊不思議慈悲之心,以大智慧念我念我!汝是菩薩最勝富伽羅,與我正念諸勝三昧方便巧妙深大智慧。』即誦咒曰:  「多地他(一) 尼羅涉鞞(二) 鉗蒱沙涉鞞(三) 耶婆那涉鞞(四) 博察薩迷(五) 波吒羅闍駛(六) 薩他那蘇嚧鞞(七) 貰薩多羅羯啰泥(八) 戶摩戶摩(九) 摩呵迦流尼迦(十) 莎呵(十一)。  「善男子,乃至若有眾生,欲入大海采諸珍寶,或復心欲入於地下阿修羅宮,或復欲得服定年葯,或復被禁牢獄系閉,或恩愛別離,或有怨憎交會而不能離,若在火難,若在水難,若刀杖難,若蠱毒難,若被咒咀言說,若被師子虎狼之難,若被蟒蛇蝮蠍之難,若被盜賊,或被幻惑之難,或被一切恐怖之難;若有眾生,杻械枷鎖禁系之難,若被縣官所錄,若被刑流將斷命根,或有長病困篤著床疫病所逼恐怖畏死,若乏衣食、卧具、湯藥、資財之物。彼等眾生,於後夜間黃白出時,香湯澡浴著凈衣裳,頂禮虛空孕菩薩,胡跪合掌以面向東,隨力隨分所辦供具供彼菩薩,為諸眾生髮慈悲心,口唱是言:『虛空孕具大慈悲,為諸眾生常作利益,念我念我,以慈悲心愿觀我心,願解脫我,如前所說之難。』應說偈言:  「『我之無福相, 願與我功德,

    我今貧賤苦, 今應與我願。

    虛空孕菩薩, 是我歸依處,

    如於此世中, 未來與我樂。』  「爾時,虛空孕菩薩摩訶薩,聞彼眾生音聲之辭,或復現本菩薩之身,乃至或現童男童女身,在於彼前慰喻彼言,護諸怖難,所有恐怖皆悉除滅;乃至略說,有諸貧窮孤露眾生,或無資財活命之者,觀彼心意令滿彼願乃至所須一切施與。善男子,若有王子欲得灌頂之位,欲得稱職,彼諸王子,應當供養彼大菩薩稱其名號,隨力隨分供養彼虛空孕菩薩;乃至如是等欲得婆羅門位,欲得大富長者位,欲得大居士位,欲學諸伎術,欲證內法,欲得咒術,欲學工巧,欲聞一頌,慾望解脫,彼諸眾生聞是虛空孕名字,於後夜間黃白現時,以香湯洗浴著凈衣裳,以面向東胡跪合掌,頂禮虛空孕菩薩,歸依彼已,合掌勸請,作如是言:『虛空孕具大慈悲,我既薄福與我福相,滿我心愿。』應當說於如是偈言:  「『我心所求者, 勿令乏少耳,

    願發憐愍心, 慈悲稱我願。』  「爾時,虛空孕菩薩,以凈天耳過於人耳,聞彼眾生此音聲已,為彼眾生或現自身在眾生前,觀察眾生心心所行,隨堪可與,如是如是,為彼眾生示現方便。善男子,是虛空孕菩薩,得如是方便功能具足入大智海。此虛空孕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不思議事。         【附】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示諸眾生天道、涅槃道,能解眾生結使心病,亦治四大身內增損諸患。若有眾生,種種諸病逼切,其身其心散亂,聾盲喑啞諸根不具,支節各異將有死相如是等事,一心稱是虛空藏菩薩名,除諸病故,欲無病故,燒沉水香、堅黑沉水,若多竭流香,禮虛空藏;是善大丈夫於夜夢中,作婆羅門像在其人前,或現釋像、大功德天像、妙音天像、剎利像、大臣像、兵使像、良醫像,或父母像、或男女像,於夜夢中在病人前如實為說種種隨病湯藥,病者一服所患悉除。復有如是所營求事,欲多聞義,若欲寂靜,欲修禪得慧,欲得名稱,欲求工巧,欲得自在,欲得妙色,欲得封邑,欲得勢力,欲得才能,欲得妙聲,欲得子息,欲得眷屬,欲得功德,欲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慧,欲得美語,欲人恭敬,欲脫諸惡安止於施乃至住慧,欲得長壽,欲得種種所須之具得已能用,欲勸慳人令行布施,欲令破戒安住持戒,欲令懈怠安住精進,欲勸愚痴令住于慧,未定乘者勸住聲聞,自攝乘者勸住緣覺,是善男子作是方便示諸眾生。若有眾生舍離大悲,自護己身心舍眾生,若有是心:『我何方便能勸彼人,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安住方便四梵行處,乃至令其住於大悲?』是人敬禮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若阿練若處、若在林中、若露地,燒沉水香、堅黑沉水,若多竭流香,至心合掌,五體投地遍禮十方,爾時說是陀羅尼句:  「阿彌隸奢阿彌隸奢迦留尼迦(一) 遮羅遮羅毗遮羅珊遮羅迦留尼迦(二) 羅茂羅羅茂羅毗伽陁隸(三) 摩懵呿復闍摩那伽留尼迦(四) 真陁摩尼富羅移迦留尼迦(五) 薩婆阿奢彌咃羅[口+皮]離移(六) 阿漬陁梨(七) 破仇破仇(八) 留抵脾脾伽仇(九) 儨致脾脾伽仇迦留尼迦(十) 富隸移埵摩阿奢(十一) 薩埵波咃羅遮阿輸迦竭抵莎呵(十二)。

       虛空藏菩薩,結跏趺坐,放金色光,如意珠中見三十五佛已,白佛言:「世尊,我此如意珠寶從首楞嚴出,是故眾生見珠者,得如意自在。」                                                                       《菩薩念佛三昧經》摘  世尊告不空見:「我憶往昔無央數劫,爾時有王名無量力,有大神通勢力自在。是王住處造立大城,城名善建,縱廣正等十二由延。其城七重,面有三門,門城皆以金、銀、琉璃、玻瓈、碼碯、真珠、珊瑚庄校嚴麗。塹亦七重,皆悉七寶。是諸門外以金銀沙布飾其地,一門兩邊各有金銀四闕相對。  「又不空見,無量力王族姓豪傑,大剎利種所生父母,乃至七世胄胤相承,悉皆清凈容色端雅,人中獨絕,財寶巨億不可稱計。又不空見,無量力王深信弘惠虛心大施,施諸沙門及婆羅門,乃至盲聾癃殘、百疾貧窮、孤獨困厄之人。王所統領八萬四千城邑聚落,凈業果報七寶莊飾,一一城上復造八萬四千栴檀眾妙樓櫓。是諸門外開四衢路,路首悉起嚴麗台觀,一切人民任意遊戲。常於晝夜樓觀台殿巷陌廛里悉燃燈燭,其明猛盛遍照國界,眾生蒙光身心快樂。  告不空見:「諸佛所說菩薩所行念佛三昧,此三昧者,諸菩薩等常應親近精勤修習。既得修習此三昧已,即便增長見法安樂,增長無貪及以嗔痴,增長慚愧、六神通等,增長得見一切諸佛,增長無數清凈佛土得知宿命生死因緣,住胎清曠母族豪勝,得微妙善大人相好,具足出家及舍大舍,得知眾生其行相續,具足多聞世出出法,又得種種諸善法處,當得善學世無比法,復得善巧說一切法,及得了知前際後際,字章句相智慧備足,得善轉心神通變化,善知過患得廣大力,得知他方諸菩薩等,及以眾生精粗白黑、長短大小處及非處,未成佛道趣向具足,得不動念神通具足,常得大姓高族具足,端正威勢功德具足,得梵音等及以諸辯,無不具足悉如上說,同如來生無生之生,常生中國不處邊地,欲求遍往他方世界至諸佛所咨受正法,欲樂住此或游十方覲諸如來恭敬供養,彼此菩薩功德具足。」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若諸菩薩欲得修習諸佛所說念佛三昧,欲得親近諸佛如來,復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安住決定之心,又應永舍不決定心,舍我見心,知無我心,當觀此身如水聚沫,觀於色陰當如芭蕉,次觀受陰如水上泡,復觀想陰如熱時焰,又觀行陰如空中雲,觀於識陰猶如幻化。菩薩若欲入此三昧,應當深生怖畏之想,又宜具足慚愧之心,舍不怖畏而作怖畏,舍無慚愧修慚愧心,具舍摩他、毗婆舍那,以方便智舍我無我,應習智脫及三空門;又當深知三受生起,亦應舍離三不善根,即當起於三昧之聚,觀諸眾生猶如我身,觀四念處、身受心法,觀四食患作無食想,所謂摶食、觸、思、識等,修不凈想及以慈悲,安住於喜令舍具足,起諸禪定而不味著,亦不毀呰一切諸法;此身不實猶如幻焰、不樂長壽應當舍離,善防護心習學多聞,不慢於法勤護不謗,即得聞才及以法才;既聞法已守護是義,尊重佛法恭敬僧寶,近善知識遠離惡友,不著世俗言論之味,恆能不離阿蘭若行,心常平等憐愍眾生,其心不退不懷嫉妒,稱量諸法心不染累,分別一切無數諸法,常求甚深方等經典,信心堅固不生疑慮,常能精勤讀誦此經,即是諸佛無上道也。

  「諸佛功德之所生處,應當如是真實其心,摧伏憍慢至意聽受,增長正法離殺盜淫、懶惰、貢高、是非之心,舍存真我邪謗之說,除穢亂語滅諸諍論,心樂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波羅蜜皆悉具足,能舍頭目心不退沒;如四大姓不可改易,身意精勤不顧軀命,於四供養心無貪著;安住十二頭陀之行,不求己利及以名譽,舍心愛滯得四神足,離四顛倒及煩惱刺渡於四流,於四威儀修四念處,令得五根修行五力,舍於五結不求五欲福報之慶,舍五穢心修五解脫,善知五陰棄六欲處及六身受,除六愛身修於六念,知六識分勤求六通,修七覺意深知七界,所謂害界、恚界、出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以滅界,除斷七使及七識住,舍八懶惰去八妄語,知世八法得八大人覺,知八解脫修八正道,舍於眾生九居之處,除九慢法放棄九惱,親近修學喜等九法,又復勤習九次第定,舍十不善行於十善,方便精勤求佛十力。  佛告不空見:「是諸菩薩,若能至心憶念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一切無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悉知眾生往來生死,住胎具足母族亦然,及善相好、四毗舍羅、慈悲喜舍、慚愧恐畏、威儀等行悉亦具足,及舍摩他、毗婆舍那、解脫知行諸解脫門,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等法皆悉具足,知諸四流及生具足,亦知眾生源始具足,生諸六通起大神足,戒、定、智慧及以解脫、解脫知見無不具足,無礙解脫及無礙利一切善法亦皆具足,色心清凈、境智清凈、金色等身清凈具足。而此菩薩應如是念:諸佛如來至心不動,亦當安住無所著心。

  「復應如是心相續觀:為何等法是如來耶?為以即色是如來耶?為當異色是如來乎?若以即色是如來者,色處眾生具足色陰,而是眾生應是如來。若以異色是如來者,除十二緣豈有如來?又以即受是如來耶?為當異受是如來乎?若以即受是如來者,一切眾生具足受陰,而是眾生應是如來。若以異受是如來者,除十二緣何有如來?想、行、識等亦復如是。為即眼根是如來耶?為異眼根是如來乎?若即眼根是如來者,一切眾生應是如來。若異眼根是如來者,除十二緣何名如來?耳等諸根亦復如是。為即四大是如來耶?為異四大是如來乎?若即四大是如來者,內外四大亦是如來。若離四大是如來者,除十二緣何有如來?地、水、火、風皆亦如是。

  「菩薩如是相續觀已,明見色陰既非如來,異彼色陰亦非如來;又見受陰即非如來,若異受陰亦非如來;即想、行、識非如來者,異想、行、識亦非如來。又見眼根非即如來,見異眼根亦非如來;耳、鼻、舌、身非即如來,異耳、鼻等亦非如來。見色、聲等非是如來,異色、聲等亦非如來;見香、味、觸非是如來,異香、味、觸亦非如來;見意及法非是如來,若異意法亦非如來。見即四大非是如來,見異四大亦非如來;地、水、火、風亦復如是。菩薩如是心相續觀,於一切法得方便智。

  「又不空見,汝以何法能得無上菩提道耶?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若以身得,此身不凈,無所覺知如草木瓦礫;菩提非色無有形質,其相空寂不可見法。此身既如草木無知,云何當得菩提道耶?若以心得無上道者,心無形相猶如幻化,菩提無心亦無色貌,如幻如化云何可得?若諸菩薩得如此解,非身能得無上菩提,亦非心得無上菩提,不離身、心得無上道。」

  爾時,佛告不空見言:「應當如是觀於如來,作是觀者名為正觀。又不空見,菩薩如是相續觀法心不動搖。菩薩應當如是深解,則不退於三昧法也;又常離於不相續心,必當疾得無上菩提。」  告不空見:「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曾於過去無量佛所,親近供養植眾善本,方得聞此三昧寶王,何況書寫、讀誦受持、分別解說、觀其義趣!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種善根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是諸人等修菩薩乘,方得少聞如此三昧,次第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除身證。」                                                                           《般舟三昧經》摘 跋陀惒菩薩問佛言:「菩薩當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山,所問者不疑,終不失人中之將,自致成佛終不退,終不生愚痴之處,豫知去來之事,未曾離佛時,若於夢中亦不離佛,端政姝好於眾中顏色無比,少小常在尊貴大姓家生,若其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敬愛者,高才廣博所議作者與眾絕異,自守節度常內慚色,終不自大常有慈哀,智慮通達於智中明無有與等者,威神無比精進難及,入諸經中多入諸經中,諸經中無不解者,安樂入禪入定入空,無所想無所著,於是三事中不恐,多為人說經便隨護之,在所欲生何所自恣,無異本功德力、所信力,多所至到處其筋力強,無不欲愛力,無不有根力,明於所向力,明於所念力,明於所視力,明於所信力,明於所願力,在所問如大海無有減盡時,如月盛滿時悉遍照無有不減明者,如日初出時、如炬火在所照無所掛礙,不著心如虛空無所止,如金剛鑽無所不入,安如須彌山不可動,如門閫正住堅,心軟如鵠毛無有麤棄,身無所慕樂于山川如野鹿,常自守不與人從事,若沙門道人多所教授皆護視,若有輕嬈者終無嗔恚心,一切諸魔不能動,解於諸經入諸慧中,學諸佛法無有能為作師者,威力聖意無有能動搖者,深入之行常隨無所行常柔弱,於經中常悲,承事於諸佛無有厭,所行種種功德悉逮及,所行常至誠,所信常正無有能亂者,所行常凈潔,臨事能決無有難,清凈於智悉明,得所樂行盡於五蓋,智慧所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莊嚴諸國土,於戒中清凈,卻羅漢、辟支佛心,所作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於菩薩中所教授無有厭,當所作者度無有極,一切余道無有能及者,未嘗離佛不見佛,常念諸佛如父母無有異,稍稍得諸佛威神,悉得諸經,明眼所視無所掛礙,諸佛悉在前立,譬如幻師自在所化作諸法,不豫計念便成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如化作,念過去、當來、今現在如夢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諸佛剎,如日照水中影悉遍見,所念悉得如向,亦不來亦不去,生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識如空,於法中無想,莫不歸仰者,一切平等無有異,於經中悉逮知心不可計,一切諸利心不著無所適念,止於諸佛剎無所復掛礙,悉入諸陀羅尼門,於諸經中聞一知萬,諸佛所說經悉能受持,侍諸佛悉得諸力,悉得佛威神,勇猛無所難,行步如猛師子無所畏,於諸國土無不用言者,所聞者未曾有忘時,一切諸佛之議等無有異,悉了知本無經不恐,欲得諸經便自知說,如諸佛終無厭,為世間人之師無不依附者,其行方幅無有諂偽,諸剎照明,眼不著於三處,所行無所掛礙,於眾輩中無所適,於本際法中無所慕,於薩芸若教人入佛道中,未曾恐怖無有畏懼時,悉曉知佛諸經所有卷所在,眾會中無不蒙福者,見佛極大慈歡喜,所學諸佛經通利,於大眾中無所畏,於大眾中無有能過者,名聲極遠,破壞諸疑難無不解者,於經中極尊,於師子座上坐自在,如諸佛法教,悉曉知佛萬種語,悉入萬億音,愛重諸佛經,常念在左右側,未曾離於諸佛慈,於佛經中樂行,常隨佛出入,常在善知識邊無有厭極時,於十方諸佛剎無所適止,悉逮得願行,度脫十方萬民,智慧珍寶,悉逮得經藏,身如虛空無有想,教人求菩薩道,使佛種不斷,行菩薩道未曾離摩訶衍,逮得摩訶僧那僧涅極廣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諸佛皆稱譽,近佛十力地一切所想悉入中,一切所計悉了知,世間之變悉曉知,成敗之事生者滅者悉曉知,入經海寶開第一之藏悉布施,悉於諸剎行願亦不在中止,極大變化如佛所樂行,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適不復願,適無所生處,十方不可計佛剎悉見,聞諸佛所說經,一一佛比丘僧悉見,是時不持仙道、羅漢、辟支佛,眼視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爾乃見,便於是間坐悉見諸佛,悉聞諸佛所說經,悉皆受,譬如我今於佛前面見佛菩薩,如是未曾離佛,未曾不聞經。」

  佛告跋陀惒菩薩:「善哉!善哉!所問者多所安隱,於世間人民不可復計,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問佛如是,若能前世過去佛時,所聞施行作功德所致,供養若干佛已所致,樂於經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煩濁,輒以乞匃自食,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諸菩薩,用是故極大慈哀,一切人民皆於等心,隨時欲見佛即見佛,所願極廣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經戒,悉具足佛種聖心如金剛,悉知世間人民心所念,悉在諸佛前。」

  佛告跋陀惒菩薩:「若功德以不可復計。」

  佛言:「今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昧者,若所問者悉可得。」

  跋陀惒菩薩白佛言:「願佛哀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多所安隱,願佛為諸菩薩現大明!」

  佛告跋陀惒菩薩:「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余法,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為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行品第二

  佛告跋陀惒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從得黠不舍精進,與善知識共行空,除睡卧,不聚會,避惡知識近善知識,不亂精進,飯知足,不貪衣,不惜壽命,孑身避親屬離鄉里,習等意得悲喜心,護行棄蓋習禪,不隨色,不受陰,不入衰,不念四大,不失意,不貪性,解不凈,不舍十方人、活十方人、十方人計為我所、十方人計為非我所,一切不欲受,不貿誡習定行,欲諷經,不中犯戒,不失定意,不疑法,不諍佛,不卻法,不亂比丘僧,離妄語,助道德家,避痴人世間語,不喜不欲,聞道語具欲聞亦喜,從因緣畜生,不欲聞六味、習為五習,為離十惡,為習十善,為曉九惱,行八精進,舍八懈怠,為習八使,為習九思八大人念,又不著禪聞,不貢高棄自大,聽說法,欲聞經,欲行法,不隨歲計,不受身相,離十方人,不欲受,不貪壽,為了陰不隨或為不隨所有求無為,不欲生死大畏生死,計陰如賊,計四大如蛇,十二衰計空,久在三界不安隱莫忘得無為,不欲貪慾,願棄生死,不隨人諍,不欲墮生死,常立佛前,受身計如夢,以受信不復疑,意無有異,一切滅思想過去事、未來事、今現在事等意,常念諸佛功德,自歸為依佛,定意得自在,不隨佛身相法,一切一計不與天下諍,所作不諍,從因緣生受了,從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計人,亦不有亦不滅,自證無為黠眼以凈,一切不二覺意不在中邊,一切佛為一念入,無有痴黠,無有能訶,自得曉覺意故,佛黠不從他人待,得善知識計如佛無有異意,一切在菩薩無有離時,縱一切魔不能動,一切人如鏡中像,見一切佛如晝,一切從法行,為入清凈菩薩行如是。」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惒,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佛告跋陀惒:「譬如人卧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背;其覺已為人說之,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跋陀惒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日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亦不知內亦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蔽礙故不見。如是,跋陀惒,菩薩心當作是念:『時諸佛國界名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目亦不蔽,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譬如有人,聞墮舍利國中,有淫女人名須門;若復有人,聞淫女人阿凡和利;若復有人,聞優婆洹作淫女人,是時三人皆在羅閱念。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淫意即為動,便於夢中各往到其所。是時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是淫女人所與共棲宿,其覺已各自念之。」

  佛告跋陀惒:「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跋陀惒,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複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也?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凈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如是如來今現在彼,為諸菩薩周匝圍繞,處大眾中說法教化。』然而是人依所聞故,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複次,賢護,譬如世間若男若女,於睡夢中見種種事,所謂金銀眾寶、珍財倉庫,或見朋友諸知識輩,或見覺時心不樂者,是人夢中所對境界,或違或順或憂或喜,有時語言歡欣極樂,有時躁戚盡意悲哀。是人寤已思惟憶念,如夢所見為他廣宣,追念夢中便生憂喜。如是,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若於晝時不能見者,若於夜分或睡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        如是,賢護,若菩薩摩訶薩亦既成就菩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三昧已,自然滿彼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滿彼一切菩薩諸功德等。」

        阿差末(晉曰無盡意)謂舍利弗言:「菩薩大士奉無極哀而不可盡。何謂為人?所云人者喘息為本,本者謂命。菩薩至行以哀為本,成大乘故。猶轉輪王紫磨金輪以為始元,然後七寶輒來具足;菩薩大乘亦復若斯,以有大哀,諸佛法寶普悉周備。猶如長者有一微妙清和之樂,其音哀美入於骨髓;菩薩大士逮致弘哀,愍念眾生過於骨肉。猶如長者而有一子愛之無極,菩薩之業大哀為本然後具足。                                                                                      寶女所問經卷四第一

                                                                                          問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游於如來寶凈高座。則為如來之所建立。積無極德已為莊嚴。所游道場。佛慧報應蠲除所行。升菩薩宮講無量頌。如來所嘆顯立威變。聖導無礙普有所入。志存微妙誘進權行。等過去慧於當來劫弘大究竟。其德無量。順平等覺善轉法輪。無限之首諦分別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悉睹眾生心之諸根。度於彼岸。曉了方便斷除諸著邪業之行。為造佛事。莫不篤信化令寂定。與大比丘俱六百萬。其心調和。消除掛礙塵勞之欲。乃為如來法王之子。修深妙法興發道化。無有顛倒威儀顯曜。成就聖路為大眾祐。如來安詳獲善究竟。復與菩薩大聖眾俱。無量無限不可思惟浩浩大會行無所拘。諸菩薩等斯須之間。尋能超越無量佛國。便設權宜供養奉事十方如來。有所咨啟聽受經典。不以厭倦。而常精勤勸化眾生。智慧善權以用超殊。至於彼岸。得度無極而以建立無礙脫門。便得超越一切眾想望報羅網。近一切智諸通之慧。

  其名曰明天菩薩。選游步菩薩。擇戰鬥菩薩。照明藏菩薩。蠲慢意菩薩。踴步菩薩。眼觀菩薩。雷音菩薩。離冥菩薩。如是等類諸菩薩眾不可限量。無邊無際不可引喻。

  爾時世尊嘆詠菩薩所生道場。其法名曰無陰蓋辭。一切菩薩徑路清凈。諸佛之法力無所畏。具足究竟聖慧之事。於諸法典而得自由。總持之門。所入法印敢可遭遇。決眾法門聖通無極。超入于慧不退轉輪。說不回還。諸乘平等所導無二。游無所壞一品法界。而分別說眾生心根所入之慧。獨步堅強決了諸法。滅除一切諸魔之場。已度眾患隨應順法。律化眾塵諸邪之見。入無限慧方便勸助。行無邊際咨嗟權慧。十方諸佛所共宣暢。達無希望行無掛礙無處之門。分流興隆一切諸法。決了如應而等普入。有想無想體解聖達。游於深妙緣起之事。顯明道業無極德慧。佛身口意而以莊嚴。於此三事心行所歸智慧無盡。越諸聖諦壞聲聞乘。身心澹泊開演明哲。教化緣覺致諸通慧。導利大乘入於道品。於一切法而得信忍。宣揚如來所因興德。講說分別誦讀宣現。智慧教授。開示流布靡不周遍。

  爾時世尊講說於斯善慧法典。宣弘普誦。時眾會中有一女人。名曰寶女。即從座起。右手執持妙珠瓔珞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如我所言至誠不虛。設此眾會佛所說法大士所講。吾能具足持斯經典。普於十方流布弘廣。勸無量人。於此法寶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如是所誓不改易者。如來威神使斯貫珠顯示聖旨。於時世尊。因眾現變。令諸菩薩。皆於其上。化成棚閣珠交露帳。斯諸正士。然後來世成正覺時。如其佛土微妙嚴凈佛道場樹。當使於今現此瑞應。眾寶棚閣珠交露帳令斯會者睹其嚴凈悉皆悅豫。於時寶女。前詣佛所則散珠瓔。散珠瓔已。佛之威神。寶女之德誓願至誠。在於佛上及諸菩薩上虛空中。化成棚閣珠交露帳。辟方弘廣。若干種變奇特殊妙。周匝平等莊嚴校飾。分布安處正無傾斜。時諸菩薩各心念言。如我等身本往古時志所誓願。當令吾等佛土嚴凈。道場覺樹亦復如是。斯諸菩薩如心所念。各各自見交露棚閣。適睹此已怪未曾有。前白佛言。甚為難及。天中之天。其寶女者所建立力。能為我等顯現瑞應。無央數劫所發志願。今此寶女。一心念頃悉令現矣。世尊告曰。如是正士。如汝所言。寶女發意如志所建。行道以來於六十二百千億垓諸佛之所。植眾德本。乃致若茲至誠所建真實誓願。以是之故。今斯寶女如其所誓。被德之鎧尋使成立。諸正士等。又寶女者設欲志願。於斯三千大千世界。普雨天華悉令周滿。則如所言輒雨名香搗香澤香雜香衣服膳饌。設復欲令幢蓋繒幡自然庄飾周遍虛空。尋如意成。若復欲令天地水災自然興者。若復火災則如所言。便有水災自然火災。設復欲令水災火災蠲除。還復如其所言悉能致之。設欲令此一切眾會。悉自然變形體被服如轉輪王。尋悉能成。為四天王形體被服。天帝形像。梵天顏貌。大神妙姿容之像。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色像顏貌。則如所言悉能成之。正使欲令變怪現化億百千魔。一一魔者手各執持百種刀杖。令此眾魔堅住不動。不設刀杖悉使化成若干品種諸珠瓔珞。須縵眾華思夷之華。皆輒如言。若復欲令玄絕曠野。自然變有飲食衣被。為大城郭。十八億家游居其中。如其所言皆能致之。三千世界所有形像。欲令顏貌皆成如來。尋輒如志。若復欲令一切眾會處在虛空。悉當如言。諸族姓子。斯寶女身欲令無量無限無有邊際佛之境界。諸佛世尊所說經典。於虛空中皆為通達。具足眾備普聞音聲。如佛所言無有缺減。十方佛辭亦如所說但能宣暢。於是寶女。立願之力神足變化。普示現之如此色像。則於佛前說是頌曰。

  以寶為業  執妙聖珍  演說豪尊

  無量道德  則以蠲除  塵欲嗔結

  乃布惠施  七覺之寶  以寶光明

  照眾窈冥  若干品類  明月珠曜

  尊上琦珍  寶英最勝  今以瑰珠

  恭奉安住  假使瑪瑙  首藏明珠

  焰光之珠  無垢藏珠  日月之明

  所出光暉  蒙尊所照  而悉覆蔽

  觀能仁身  無能限量  所荷之祐

  致獲十力  住立斯土  極至上界

  觀察聖體  轉顯加倍  一切眾會

  各各見佛  悉自念言  尊在我前

  皆從方面  悉見佛顏  紫金縱容

  無比之貌  正使坐時  卧寐經行

  若復現在  處眾會中  言辭若嘿

  樂立禪定  威儀無比  聖智無限

  一一毛孔  所演光暉  則能普照

  一切十方  身如蓮華  最勝弘滿

  猶如志性  令意寂然  常立誠諦

  所云真實  如口所言  尊行相應

  曉了分別  諸法之誼  稽首道備

  得度彼岸

  爾時寶女以此頌偈贊佛德已。白世尊曰。我身今欲咨問如來。於斯經典章品之句志所趣向。設見聽者乃當自陳。佛告女曰。恣所欲問。吾當為汝分別說之令心悅豫。於時寶女見佛聽之歡喜踴躍。白世尊曰。何謂菩薩常懷至誠。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說真實辭。何謂菩薩而應順法。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講說經典。何謂菩薩尋應威儀。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而說議趣。何謂菩薩奉順律教。云何如來為諸菩薩講決律事。

  佛言。善哉善哉。寶女所問。欲暢仁賢真要辯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於時寶女受教而聽。佛告寶女。菩薩有三法常懷至誠。何謂為三。未曾欺佛。不自欺身。亦不欺誑一切眾生。何謂菩薩欺於諸佛而欺己身及與眾生。假使菩薩興發無上正真道意。志慕聲聞緣覺之地。而誓求願意甘樂之。是為菩薩欺佛己身及與眾生。何謂菩薩不欺諸佛己身眾生。假使菩薩發大道意。設令勤苦遭眾惱患為諸眾魔所見嬈試。為諸外道所見逼迫。毀辱誹謗而戲弄之。百種罵詈撾捶危害虛妄之事而以加己。志性寂然不起怨結。不懷怯弱不成迷誤。不恐不畏不以憂戚不以為恨。續秉一志志性堅強。平等之行不舍道意但執惠心珍寶之心。常懷道心。一切世間最尊第一。又複發心為諸眾生。救護歸命令得超度。所興之心而無等倫無以為喻。不退不舍不在余乘。常立一志樂於佛道。導御法輪。令諸群萌悉得面見。現於諸力興顯如是。行步舉動遵修精進。終不破壞他人言教。是為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身亦不侵欺一切眾生。假使菩薩不欺諸佛不自欺己不誑眾生。是為菩薩第一至誠。彼以四事不欺諸佛順於堅固。而應威施。所為力強。精進殷勤。復以四事不自欺身。志性仁和。質直其心。無有諛諂。亦無虛訑。彼以四事不欺眾生。方便應病。慈心愍哀。加以四恩。是為菩薩第一至誠。不舍道心而不違失往古之願。佛復告寶女曰。菩薩至誠。謂口寂然護於言語。所說無缺口辭真諦。在於獨處若大眾中。言常至誠。不以國故而兩舌也。不以珍寶具足貨業而欺虛言。不以父母親族貪財惜費而兩舌也。佛語寶女。有三十二事口辭清凈。何謂三十二。羞慚(一)。造德(二)。常懷恥愧(三)。等修於善(四)。不為劣惡(五)。不索譏謗(六)。不為卒暴(七)。教化諸天(八)。不興恐懼(九)。燒諸惡趣(十)。開演善歸(一)。賢聖所命(二)。恭奉明智(三)。其內清凈(四)。善修於外(五)。而受言教(六)。分別言辭(七)。無[革*亢][革*卬]說(八)。口演柔軟(九)。言語殊特(十)。口暢香潔(一)。而隨教命(二)。無有欺詐(三)。無所熱惱(四)。造業可愛(五)。內無有失(六)。外亦無誤(七)。不為罪業(八)。造眾祐地(九)。樂於佛道(十)。傳語至誠(一)。言輒獲利(二)。是為三十二事也。

  佛告寶女。所謂至誠求願具足。所以者何。喜布施者為菩薩道。無慳貪故斯成志願。一切所有設能慧施。睹是以後此則至誠。清凈之誡為菩薩道。不為毀禁斯成所願。假使戒禁具足清凈。睹是以後此則至誠。建立忍力為菩薩道。志不懷結斯成誓願。其忍辱者此為柔和。睹是以後則為至誠。遵修精進為菩薩道。不為懈廢斯成所願。設能普行一切德本。睹是以後則為至誠。建立禪定為菩薩道。不為亂心斯成所願。設能懷來習一心者。睹是以後則為至誠。建立智慧為菩薩道。不為邪黠斯成所願。曉了聖慧。睹是以後則為至誠。四意止行為菩薩道。不為放逸斯成所願。意以寂定。睹是以後此則至誠。四意之斷為菩薩道。不興眾噁心若滅除。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四神足行為菩薩道。無有不達已能飛行。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五根之事為菩薩道。諸根寂然無有錯亂。斯成所願。諸根澹泊。睹是以後此則至誠。五力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勢具足十力。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斯則至誠。七覺之意為菩薩道。無所不了已能覺達。諸情不起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八聖道行為菩薩道。無有邪徑。設處聖路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四恩之行為菩薩道。不為無救攝諸危厄。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修四梵行為菩薩道。不為天人。慈悲喜護救濟群黎。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神通之慧三達之智。正觀寂寞為菩薩道。無諸瑕穢眾行普具。斯成所願。睹是以後此則至誠。具足一切諸德法本。為菩薩道。不為無度。蠲除一切諸不善法。斯成所願。設能宣備仁賢之法。睹是以後此則至誠。佛告寶女。菩薩亦當玩習奉行賢聖之諦。知於苦慧斷於所習。曉了滅盡修行聖路。彼所謂知於苦者。分別五陰無所起故。斷於習者。於五陰愛無所習故。究竟恩情無所習行。其為脫門。無所游居不懷所施。其無所懷則於過去而無所至。設於過去無所至者。彼則正法無所蠲除。已於諸法無所除者是為斷習。彼知滅盡一切想著。所興方便睹究竟盡。其滅盡者。為不復懷得於生死。等於所有終始均平。於一切法而無增減。已等觀者。斯為曉了滅盡之慧。彼察平等於八正路則能等療。無所想念而無邪想。求諸塵勞無有吾我。以無吾我便無所受。則無所生無造業者。悉能善修於一切法。是則名曰為聖路矣。假使於斯至誠之慧。曉了一切。皆暢眾生。亦無有內亦無所證。是為菩薩之至誠也。佛說是至誠教時。一萬菩薩。具足聖慧逮得法忍。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應順於法御行如法。則隨法教思惟於法。法為志性恭敬於法。遵修法行欲慕於法。樂於法樂多存於法。法為妙英法為刀杖。被法之鎧誓法自嚴。修法光明法之錠燎。常志法念以法為意。游步於法分別經典。方便應法游步法行。法為卧寐法為威儀。將護法事以法布施。法為財業法無有盡。普弘演法法為嚴辨。常修法身法為言辭。思惟法念而不放逸。如是比類遵修法行具足成就。而順法主不為非法。彼為何謂順法主者。設使如斯至誠真諦。被佛法鎧以法為護。恭敬聖眾殷勤聽經樂於道意。積累眾善不舍至真。志性本凈而無所著。不違所應。見諸賢聖習眾善友。常行恭敬隨其示現。離於憍慢多所咨嗟。游在法會至心聽經。慕求法典不以厭足。講說道義則不懈倦。而於經法無能為師。念報恩慈以有反覆。所作成辦。處於閑居而無恐懼。賢聖之教無所犯負。不舍止足順從十善。咨嗟布施勸助佛道。奉于禁戒忍辱為力。遵修精進而不怯弱。禪定寂然游入智慧。興隆道化顯揚善權。慈多所護入於愍哀。悅豫行喜護離二事而順至誠。所可遭遇以善為業。興發神通導利正法。在所游至以法惠施。於四意止不忘失志。四意斷者遵修平等。四神足者現在究竟。諸根明達修治諸力。曉了諸覺超越徑路。入於寂寞觀察所行。真諦之惠聖明解脫。頒宣暉曜順諸聲聞。隨其本地教化緣覺。咨嗟一切大乘之德。則以應誼而理緣起。便於空無無所恐畏。游於無想則無所著。觀察無願五陰如幻。觀諸四種亦如虛空。又諸入者本凈悉空。七財之業遵修六念。及樂於六行度無極。而獲五眼第一之議。常自將護多所超度。善修道業等心一切眾生之類。歌頌一切無量諸佛功德之法。佛言寶女。順法菩薩。不言有我不計有人。亦不計命亦不念壽。不思斷絕不睹有常不見所有。若復不離之所睹者。不釋邊際不猗中間。不從朋友亦無諍訟。亦無不和亦無偏黨。不處顛倒不在邪見。越度狐疑蠲除陰蓋諸所掛礙。不違遠法亦不亂法。不誹謗經不輕慢道。不滅究竟一切諸法。順道菩薩志存諸法。具足經典所言至誠為順法矣。無所興舉。於諸異學順法言者。奸難邪行悉以滅矣。於一切世而順法言。菩薩順空行無所獲。則無邪想無嗔恚法。順無願教。而於三界悉無所行。殷勤專精睹諸瑕穢。順法菩薩。則無所起亦無所滅。則不受生。本性清凈義在寂寞。佛告寶女。所謂法者則不可獲。無有文字而無言說亦無辭意。無色無見亦無所趣。無有言誨亦無所教。離心意識無有塵垢。以離瑕疵遠於貪慾。無有窈冥無所積聚。則無吾我而無所受。亦無所取離於所受。無有境界便無差特。於十方界而無所著。則為澹泊。棄行身退亦不可睹。覺了玄曠亦無想念。亦無思行抑制聖賢。為明智者所蒙開化。亦無所遭亦無不遭。休息一切。所可遇者則如真諦。三世為空便無永沒。亦無終亡亦無退還。亦無所生無所成就。亦無毀滅亦無所有。亦不不有亦無所成。亦不不成亦無所行。亦無所視亦無不見亦不離視。亦不成相亦無不相則為一相。亦復無相亦無所著。離於所著亦無有餘。無著無縛亦無所脫。不是我所。亦無所屬無所遵修。亦無諸漏則無等倫。亦無平等等無所等。亦無至誠亦不虛妄。不樂不苦。亦不精進亦無不勤。亦無所應亦不不應。亦不專精亦無不精。亦無名色。亦無所起。不為堅固亦無不固。無所破壞亦無不壞。不為金剛亦不壞相。則為真諦。不違至誠。而無別異亦無所遠。亦無有像類無有倫比。無有處所亦無有想。亦無有此亦無有彼。亦無差特亦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中間。亦無所樂不度彼岸。亦無所見亦無所聞。亦無所念亦無所教。亦無所知亦不無知。亦不有形亦不無形。亦不有作亦不無作。則離一切諸所有形。是謂為法。如是法者。則無音聲亦無不聲。亦無合會無言無說。是謂菩薩應順於法也。

  佛告寶女。具足一切諸所言辭。則為順法。其順法者。未曾與人有所諍訟。其順法者不輕慢他其順法者。亦不輕易於未學者。亦不偏敬學成就者。其順法者。不自稱譽亦不顯己。其順法者不亂經典。其順法者。不以供養而說道義。其順法者。不為他人順發狐疑。其順法者。終不訟說他人之罪。其順法者不輕慢經。其順法者。終不妨廢他人經道。其順法者。終不睹見覺了諸法差特分數。其順法者。不睹諸法離於空者。其順法者。悉睹諸法不遠無常。其順法者。不睹諸法舍於無願。其順法者不壞法界。其順法者不動無本。其順法者。亦不超度於真本際。其順法者。亦不導御隨嗔恚也。其順法者。亦不御念於諸神識。其順法者。亦不導利有所猗著。其順法者。亦不思念計有人也。其順法者。不亂法議不違嚴飾。其順法者。不迷神識不惑道義。其順法者不毀正議。其順法者不錯法品。其順法者不迷於人。其順法者不造朋黨。其順法者。亦不順於緣起之事。其順法者則無有勢。亦無有法清凈因緣。其順法者。亦無慳吝塵勞之穢。其順法者不沒禁戒。其順法者。亦不舍於毀戒之人。其順法者。無有懈厭嗔恚結恨。其順法者。不與懈怠垢濁之人而俱同歸。其順法者不失道意。其順法者。未曾違壞智慧之本。其順法者。不求他人法之長短。其順法者。不用憎人厭於經典。其順法者。不用經典御於典籍。其順法者不違律教。其順法者不違法律。其順法者。亦不遵修而有所應具法非法。其順法者。不以心念而有所失。其順法者不沒經典。其順法者不壞成就。其順法者不取結縛。其順法者不得生死。其順法者不除無為。其順法者。無有親友怨仇之想。其順法者。不毀報應所植之果。其順法者。亦不信樂罪福之應。其順法者。若加惡言則不念報。其順法者。不求斗諍之瑕缺也。其順法者則不恣口。其順法者。將身口心不為諛諂。其順法者。不以自顯欲令人見處於閑居。其順法者。不以供養之所貪利而見少事。其順法者。不以無欲而造凶偽。其順法者。不用他人及與己身演說佛道。其順法者不興反教。其順法者不以七財而為貪吝。其順法者不以餱糧而為服食。其順法者。亦不破壞嚴父族種。其順法者不譏人短。其順法者。亦不稱譽己身之德。其順法者。不分別說佛之道德而有限礙。其順法者。咨嗟大乘不以懈厭。是為菩薩應順於法也。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尋應威儀。所謂議者。無求名聞非羸劣誼。遵修燎治一切德本積累善誼志性超異。興發道意合集空誼。假使布施不望報誼。顯揚一切諸安之誼。不毀戒誼。忍不忍誼。精進之行一切所造則超度誼。而以禪定為寂寞誼。則於智慧無猶豫誼。遵修慈者等眾生誼。設為悲者則於眾生一切演誼。其為喜者歡樂法誼。若為護者於諸苦樂無動搖誼。若布施者則無誨誼。欣樂所生無所害誼。造成誼者興法願誼。平等誼者。勤化眾生志干大乘。而以四恩化黎庶議。一切萬物非常苦誼。一切諸法無吾我誼。於諸塵勞至澹泊誼。而於識者曉聖慧誼。游嚴飾事為將御誼。一切經典則為帑藏導利典誼。計人命者化以法誼。若能了識睹達法誼。說誼無盡。分別經卷不壞法誼。若睹順滅入無色慧。而遭辯才。隨其眾人應病說誼。設布施業不以厭誼。為持戒業具足願故。博聞之業奉要行故。功德之業滿諸相故。為惠業者。曉了一切群生根故。寂然之業將心事故。觀察之業通達智故。四意止者制止志故。四意斷者。興顯一切功德法故。為神足者游十方故。其五根者。不破他故亦不毀空。為五力者。而不錯亂諸塵勞故。七覺意者。曉了一切諸法之故。游求路者。於一切法無結恨故。成神通者。究竟本末無缺漏故。在彼如斯。若茲像類順法議者。則為究竟法誼之要。若應此誼尋應威儀。不為非誼。如是菩薩尋應威儀。

  佛告寶女。一切顛倒眾邪見滅則為空誼。行空菩薩為順誼矣。除一切想應以不應則無想故。無想菩薩便順應誼。離於一切三界之願則無願誼。無願菩薩便順應誼。休息一切諸所造行則無行故。無行菩薩便順應誼。舍遠所生一切滅盡則無生故。無生菩薩便順應誼。諸所起受以無所起則無起故。無起菩薩便順應誼。而以蠲除苦習盡道則為盡故。滅盡菩薩便順應誼。一切諸法無有人命則為無故。無人菩薩便順應誼。一切言辭音響之誼而不可得則為故矣。無獲菩薩便順應誼。諸行清凈則誠諦故。至誠菩薩便順應誼。一切道品法無放逸則為故矣。無騁菩薩便順應誼。一切所聞悉信奉行則為誼也。遵行菩薩便順應誼。一切諸乘由大乘故。若有菩薩隨大乘教便順應誼。

  佛告寶女。無所壞者。無若干事則為誼矣。一品類者若一味者則為誼矣。無所動搖若無所盡則為誼矣。無所行者不生不起則為誼矣。無所來者亦無所去則為誼矣。無所生者亦無所滅則為誼矣。無有二事不舉不下不高不卑則為誼矣。無所造作亦無有形則為誼矣。無所興為亦無所有則為誼矣。無有同像無所勸教。亦無有知則為誼矣。去於三瑕凈三道場。平等三世三垢永除而無三塵則為誼矣。無所游止無所毀失則為誼矣。無有怨敵為澹泊行。無有惱熱則為誼矣。無燕居行則為誼矣。無所宣布無有攝取。常如應行則為誼矣。斷去來今無有諛諂則為誼矣。亦不想念正法非法。除有限無限有常無常。平等之惠而超度去則為誼矣。於諸文字所應音聲而悉曉了。一切本凈無有言辭則為誼矣。曉心意識無所宣暢。而出家者則為誼矣。於淫怒痴塵勞之欲有想無想應與不應。悉分別之而無想著則為誼矣。等於諸法而無若干。不為差特則為誼矣。空無相無願無所造作。亦無有形則為誼矣。曉了第一至誠事者。不有所信不仰他人。不知相處則為誼矣。亦無敕教不著諸相則為誼矣。相如虛空靖寂之相則為誼矣。無所著相無所造作。無所悅相則為誼矣。無所壞相如其本無真諦無異。無差特相則為誼矣。善開化相計陰如幻自然之相則為誼矣。其四種者為法界相。而不游出徑行外相則為誼矣。布施戒惠寂然善權。無有相者則為誼矣。興設至誠無欺詐相。一切所有為無所有則為誼矣。猶如金剛堅無壞相。處於世間無所諍相則為誼矣。所作極善而諦究竟。具足之相則為誼矣。一切普入而悉濟相。無有陰蓋所向門相則為誼矣。等於諸趣入於一切諸法之相則為誼矣。平等無邪睹於平均。無所有相則為誼矣。定意智惠因游生相。解度知見而為惠相則為誼矣。依於聖相若有所知。若教命相則為誼矣。如其真諦曉發遣相。等御一切諸法之相則為誼矣。假使菩薩如是具足所修之誼。能說若斯諸誼事者。則能分別一切眾誼。故謂大士菩薩尋應威儀者也。

  佛告寶女。何謂菩薩奉順律教。如來講說而有二律。何謂為二。殃罪之律。決勞欲律。彼何謂殃罪之律。所言罪律。思想之本。不應順本。無明之本。愚痴之本。顛倒之本。無實之本。虛偽之本。貪身之本。猗我之本。著人之本。懈怠之本。無所舍本。無所歸本狐疑之本。慢恣之本。難致慧本。是謂殃罪之律。何謂決塵欲律。住無猶豫而無所念。無有罪處亦不說罪。不說方面。不樂王者。不為塵埃。無有慳貪。亦無所見心無所起。其志安雅離於滅盡。則無所有無有處所。亦無方面無有塵勞。無所吝惜亦無所睹。計如心者罪亦如之。如其罪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根本亦無所住。猶如心者不可攀引。清凈鮮潔超諸所有。寂然澹泊趣於滅盡。斷絕休息生死患難。信遵聖教而秉一心無有猶豫。志於同歸無有殃舋。是則名曰決塵欲律。

  佛告寶女。何謂塵勞。何決欲律。所言塵者。謂淫怒痴無明恩愛。及以所受諸有十二所趣。有為因緣之行。是曰塵勞所決欲律。究竟開化一切諸法。所以者何。則以空事開化諸法。彼無欲行無恚恨痴。則以無相開化諸法。亦無玩習行眾勞塵。則以無願化於諸法。彼則習行諸德善事。於一切行而無所行。已無所有化於諸法。以無所行導利諸法。彼於所造而無所行。一切諸法依猗因緣。於一切見無所遵修。假使於此十二因緣有所歸趣。平等諸法於一切勞則無欲塵。本末寂滅。所云空者俗與道空。以是之空。一切塵勞欲事亦空。假使以空等於道者。是決欲律。其有言曰。彼典主律自開化者。乃名曰律。其能知己自化身者。則能曉了開化欲律。何謂開化己身之律。其能分別於我不我知身自然。解己澹泊了己如實。曉於己身無所嗔恨。分別身空己無所有。曉己無本了己無獲。分別己身而不動搖。分別己身無有倫比。曉己無生亦無所起。其有了己分別如是。則了塵勞而無有本亦復若斯。如無有我而想有我。彼則顛倒。設如是者。己無塵勞而起勞想。是為顛倒。又如吾我本凈無身。如是欲塵則為本凈無塵勞也。其有曉了如是觀者。是決欲律。彼亦不化過去欲塵。亦無當來亦無現在。所以者何。不習諸行亦不復念塵勞欲塵。其於己身無所念者。則無過去亦無當來亦無現在。又如心者無有色像。則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所得。欲塵如是則無色像。亦無有內亦無有外亦無所得。無所得者則無嗔恨。亦無諍訟無所滅除。亦無所造無所不造。亦無所作亦復不作。一切欲塵其有游此。於諸欲塵了別恩愛。而無所有亦不離有。是則名曰決欲塵律。佛告寶女。假使菩薩曉了如是開化欲律。則能教導眾人慾塵而說法矣。是則名曰奉順律教。佛說是至誠真教之法隨誼奉順律事。一萬菩薩得不起法忍。寶女欣然志懷踴躍善心生焉。前白佛言。未曾有如來。快說此至誠法嘆詠誼律。設使菩薩奉行如斯。則為第一無所諍訟。便能蠲除眾生所訟。則順經典。

寶女所問經卷第二

發意三十二寶品第二

 

  爾時賢者舍利弗問寶女曰。今者女身豈能修於至誠之法誼律行乎。寶女答曰。唯舍利弗。其至誠者無有言辭。法者無欲誼不可獲。計於律者身心寂然。又如彼者不可發遣亦無所受。唯舍利弗。其至誠者則滅盡相。法憺怕相。儀離嚴飾律解脫相。以是之故不有言辭亦不可說。唯舍利弗。至誠無本法無差特。議無有二律無造誼。以是之故不有所說。亦無言辭不可贊詠。時舍利弗復問寶女。女所執寶為何等類。而爾名曰為寶女也。於是寶女答舍利弗。菩薩則以三十二事而現目前興發寶心。一切聲聞緣覺之乘所不能及。何謂三十二事。救濟一切黎庶之類。皆令興發諸通慧心不斷佛教則發寶心。將護法教則發寶心。亦不斷絕聖眾之令則發寶心。勸導眾生立賢聖安無極之珍則發寶心蠲除黎庶塵勞之欲。去諸惱患至於大哀則發寶心。一切所有琦珍異寶悉能舍施。內外所有瑰琦之物無所貪惜則發寶心。自能護己禁戒善行。能以救濟毀戒之人則發寶心。忍辱之力和雅安詳精進合集。令諸嗔諍患厭怒害。貢高自大懷結之眾群黎之類。恃怙力勢欲有所加。使興忍辱。而令眾生觀於道法忍辱之力則發寶心。不怯不弱亦無懈怠。堅固殷勤永不回還。於大乘行而不懈倦。開化懈怠眾生朋黨令大精進則發寶心。心意專精而修一行。同等禪定三昧正受。所歸差特開化眾生。令於欲界而無所著。以權方便退還於禪則發寶心。智慧分別破壞一切諸窈冥法。猶如真正而無有二。入施一品感動聖達則發寶心。等心一切而無加害。道無若干尋以一味為諸通慧則發寶心。離諸結滯而以平等。有為無為有形無形。亦無歡欣不離寂然。無心熙怡善住安諦。意不動搖苦樂不移。將護群黎則發寶心。離於恐懼。於深緣起十二相連奧妙之誼而無所畏。所當度者曉了超越不取諸見則發寶心。積累功德而無厭足周滿相好則發寶心。常志好樂欲見正覺。而不違遠恆睹諸佛則發寶心。求聞經法聽省典籍稱量誼趣則發寶心。如所聞法可講說者發無量心。所興諸法無所師受則發寶心。建立所行睹毀戒者而以恩濟則發寶心。其無所學志存新學而不輕慢則發寶心。舍於貢高自大甚慢邪憍之心。卑下謙順而受教命。自屈稽首一切眾生則發寶心。志存微妙諸根明達。蠲除卑賤下劣之乘。信樂大乘直心向道則發寶心。離於魔事除去勞塵。潔凈清白而無垢濁便無瑕疵。貪慾染污乃以永除。樂處所有不以懈厭則發寶心。而常專精行在澹泊。秉閑居德身心寂然。澹虛之行亦不污穢。生死之難志於大哀則發寶心。於是菩薩。舍於己身一切之安。欲安天人開化眾生遭苦患者。於眾惱熱不以懈惓則發寶心。斯菩薩者光明寂然。而如勢力逮無漏法。觀於解脫如察己事。假使欲令而不遠舍所有之事。悉欲具足十方諸佛之法則發寶心。斯為菩薩。非常苦空無我非身。觀斯諸法則無有厭不染塵欲。樂志無欲道品之法則發寶心。斯為菩薩空無想無願。於一切法而無所行。則以觀察睹見眾生。便於諸法而不造證則發寶心。斯為菩薩。睹於諸趣恐懼之難。忽如失火燒其頭髮。精進具足不可計會。無央數劫游於生死。而不懈廢諸通之慧則發寶心。是為菩薩。設使親近於佛道者。漸漸加增微妙之身聖慧之業。彼時行者不舍大法。伏意樂順隨諸窮匱。不增穢之不以懈厭則發寶心。是為菩薩。假使勸化群黎之黨。第一精勤樂於道誼不計吾我。堅固志性至於大哀則發寶心。唯舍利弗。斯為菩薩三十二事而發寶心。則為名曰無極妙珍寶一切菩薩之寶心也。

  於時世尊贊寶女曰。善哉善哉。甚快說此菩薩之行。所發寶心而得入道。又復寶女。斯諸正士有無量德所可嘆詠。發於無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非聲聞寶非緣覺寶。斯則名曰為佛道寶為菩薩寶。加復興隆佛道之寶。因而生出聲聞緣覺菩薩發心所興之寶。皆悉出生一切諸寶。

聰明品第三

 

  於是賢者舍利弗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此寶女身所問辯才。分別解說如所了慧聰明之慧。本豈達乎演暢要事。世尊問曰。於舍利弗所念云何。斯寶女者。不以聰明慧演說法要。莫造斯觀。此寶女者。已得聰明無斷辯才。於時耆年舍利弗問寶女曰。女樂堪任分別聰慧。解脫緣便。寶女報曰。唯舍利弗。一切諸法悉而應說。皆歸聰明所造之業。唯舍利弗。菩薩意者分別解說為聰明慧。所以者何。攝取一切諸誼之要故發道心。是為於誼聰明之慧。等御法界故發道心。是則名曰辯才之慧。彼所說者皆歸滅除。是為滅盡辯才哲慧。一切順旨為聰明慧。發此心已。至無礙頌無斷辯才。是為辯才聰明之慧。

  寶女復謂。舍利弗。無所行誼無所著誼。心志大誼聰明了誼。而常善思法如幻誼。計其心者則為法事聰達之心。心了諸門有所歸者。歸於明哲不倚六情。心無所著辯才無礙。分別聰辯所有誼者則為非誼。見法澹泊所謂順趣。假音聲耳。其辯才者托於言辭。所云佛者無不覺誼。由是法生。緣斯順應分別法矣。有辯才者分別自恣法誼為誼。無恣之法乃為法矣。應順之法乃為順矣。法之辯才乃為辯才。無所有誼無為之誼。合會之誼為聰明誼。合會法者一法味誼。聖眾順滅乃為順滅。有所分別乃為辯才。是為舍利弗諸法講說章句。常觀此法則為聰明誼也。

問寶女品第四

 

  爾時賢者舍利弗問世尊曰。其寶女者。發無上正真道意以來久如。為於何佛而志大道。佛告舍利弗。乃往過去久遠世。不可計會無央數劫。爾時有佛。號曰維衛如來至真等正覺興出於世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曰清凈佛土。衣被飲食居宅游觀。皆如第四兜術天上諸菩薩眾。又彼佛時。純悉一類唯菩薩眾菩薩之會七十六億皆不退轉。得諸總持出於辯才。

  佛言舍利弗。時維衛如來至真。有轉輪王名曰福報清凈。主千世界。帑藏珍寶不可稱計福報清凈。中宮之內夫人婇女八萬四千。皆國中上真人玉女。王有千子悉皆力士威勢難論。其王供養維衛大聖。三十六億歲一切施安。而諸菩薩奉衣食床卧之具病瘦醫藥。舍利弗問曰。唯然大聖。維衛如來壽命幾何。世尊告曰。壽十中劫。福報清凈王供養維衛如來。不可稱限。中宮諸子眷屬枝黨九十二垓。侍從圍繞詣維衛佛稽首足下。明月珠瓔其價百千奉上世尊。則而叉手白維衛佛。唯然大聖。吾身所有供養眾備。寧有供養超過此者進如來乎。佛告舍利弗。維衛如來答福報清凈王曰。大王欲知有異供養為尊為上為無儔匹。王所未施設。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超勝於王前所施與供養之具。又問何謂。維衛如來見彼大王心之所念。則說頌曰。

  億千諸佛國  無數如恆沙

  至億百千劫  滿中珍寶施

  而供養如來  合集其福德

  不及愍眾生  而發道意者

  事億千諸佛  垓數如恆沙

  奉無數億劫  亦如江河沙

  佛道心哀勝  七步為超殊

  斯供養諸佛  最尊豪無上

  斯施為超越  誡無量上忍

  此精進堅強  定意慧無動

  其發道意者  志願於導師

  是福最無限  所積不可盡

  名稱遠流布  眷屬巍巍妙

  財寶勢力豪  心念如僥獲

  為轉輪聖王  威力天帝梵

  若志性欣豫  斷意諸通慧

  消滅諸惡趣  悉無八難畏

  長益清凈道  常處天人路

  若人建立志  離垢無上道

  諸根恆明達  聖聰無闇塞

  睹諸佛奉事  而聽聞經典

  精求智慧聖  常知弘道心

  心無猶豫結  離諂常質直

  愍濟眾生故  其志願道意

  不樂諸欲樂  志慕於法樂

  普世無所著  行如水蓮華

  不厭福德慧  志求度無極

  發道心如是  孰不建大道

  則以巨錠鐐  昭濟諸群[黍-禾+利]

  為尊上明師  眾生大導師

  處世為最上  施藥除諸病

  建立於道意  億無量無盡

  佛告舍利弗。福報清凈王者。從維衛如來。聞發道意咨嗟功德不可限量。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則發無上正真道意。時王中宮太子官屬群臣百官。及諸小王眷屬翼從。說此頌曰。

  今以建立  最尊道意  興發慈心

  愍傷眾生  假使欲得  吾所敬重

  則發道意  令其堅固  生死本際

  而不可知  坐行非事  墮於苦惱

  殷勤精進  志尚佛道  為眾生故

  行愍善哉  則能長益  辯才智慧

  具足供養  聖達如是  維衛之佛

  得不可量  為通慧心  所行若斯

  欲獲天世  之所安隱  帝釋梵天

  轉輪聖王  有為之安  無為之樂

  則當遵修  於斯道意  思攝禪定

  不可限量  度於彼岸  道亦如之

  聖通之慧  靡所不達  諸一切智

  所行如是  十力佛勢  不可思議

  四無所畏  如來所有  諸佛之法

  弘廣無邊  從清凈心  而獲致斯

  假使欲動  億千國土  音聲普告

  而悉聞知  修清凈行  恢弘無垢

  有聰達者  當發道意  則為十力

  之所奉敬  而諸如來  悉咨嗟之

  為諸眾生  無請之友  有聰慧者

  當發道意  設使佛道  現無慧慈

  說其功德  無數億劫  佛之道意

  所有功祚  不可盡極  況欲限乎

  爾時福報清凈大王。適說此偈。九十二垓民人之眾。及王后宮並千子。則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十四億天演勸助音發大道心。然後彼王轉輪聖帝則更恭肅。十億載供養維衛如來之尊。一切施安。凈修梵行清凈之戒。常聽如來所說經典。眷屬俱往啟受法教。則立長子而為國主。便下鬚髮以家之信。離家為道行作沙門。作沙門已尋則學是四無盡句。次第咨嗟稱限求趣。何謂為四。至誠章句。法典章句。妙誼章句。律令章句。具億千歲入權方便。其王出家學此以後。於千世界三昧正受超度眾生。悉於維衛如來之所而作沙門。佛告舍利弗。欲知爾時轉輪聖王。福報清凈者。豈異人乎。莫造斯觀。則是寶女。斯寶女者於維衛佛。初發無上正真道意。時舍利弗問世尊曰。以何罪蓋受女人身。佛告舍利弗。菩薩大士。不以罪蓋受女身也。所以者何。菩薩大士以慧神通善權方便聖明之故。現女人身開化群黎。於舍利弗意趣云何。斯寶女者為女人乎。莫造斯觀。承聖通力而有所變。則真菩薩也。當造斯觀。無男子法無女人法。具足一切諸法之要。無來無去。此寶女者。處閻浮提開化教授。九萬二千諸童女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於時寶女謂舍利弗。耆年豈能現女人身。而為眾生講說法乎。舍利弗曰。如今吾者則不好樂男子之身。況當復受女人之像。寶女問曰。卿為穢厭於己身乎。便答女曰。實患厭之。寶女答曰。是故菩薩超越一切眾生之類而無有侶。舍利弗曰。以何等故。其女答曰。唯舍利弗。聲聞之家所可穢厭。其諸菩薩不以患難。聲聞之家何所穢厭。五陰四大衰入之事聲聞所患。菩薩執持五陰四大六入之事。不以為患。聲聞穢厭所生周旋及受吾我。菩薩受身無所患厭。諸聲聞眾惡受生死。菩薩游入無量終始不以患厭。聲聞穢厭所生眾難。菩薩所生而無患難。聲聞懈厭功德之業。菩薩積累眾德。不以厭足亦無患難。聲聞惡厭在於眾會。菩薩開化群黎之黨。不以患難。聲聞穢厭郡國縣邑。菩薩普入郡國縣邑州域大邦。不以惡厭。聲聞穢厭。己身塵勞菩薩不患。一切眾生塵勞之欲。唯舍利弗。聲聞之家所可穢厭。菩薩大士無所患難。

八力品第五

 

  於是舍利弗問寶女曰。菩薩大士。承何威力無所穢厭。寶女答曰。唯舍利弗。菩薩八力無所患厭。何謂為八。一曰慈力無所加害。二曰哀力不舍群黎。三曰和性之力不為下劣。四曰慧力離於塵勞。五曰權力心無所厭。六曰德力行無所著。七曰聖力則無愚戇。八曰進力本志上願。是為八力。菩薩周旋之所建立。道德之力無所患厭。耆年舍利弗問寶女曰。汝豈具足如斯力乎。若能平等往來周旋耶。寶女答曰。若以平等平等住者。設能如斯行諸平等。彼則無力亦不羸劣。其平等者。彼則不有亦復不無。無無所造不造所行。斯謂平等。平等猶空。一切諸法亦如虛空。其如空者則無虛空。空虛曰寂。便無言說若如曠野。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猶如虛空慌惚無形亦無言辭。如是平等則無羸劣亦無力勢。唯舍利弗。菩薩羸劣則有勢力。所以者何。假使若以塵勞愛欲而羸劣者。則以智慧而有力勢。若慳貪劣則用布施致於堅強。設以犯戒而羸劣者。則以戒禁而堅強矣。設以嗔恚而羸劣者。則以忍辱為力勢矣。其以懈怠為羸劣者。則以精進為力勢矣。其以亂意為羸劣者。則以禪定為力勢矣。設以邪智為羸劣者。則以正智為力勢矣。斯一切法設使菩薩於不善德而羸劣者。則以德本為力勢矣。於時世尊贊寶女曰。善哉善哉。若有欲言當作斯說。說是語時五百菩薩逮得法忍。

十種力品第六

 

  寶女白佛。所可謂言如來十力。以何等力為十力乎。而得成就。佛告寶女。假令菩薩行菩薩道。未曾歸於成立下乘也。終不興造不善之業。彼則以斯堅固之力遵詣道場。寶女又問。何謂十力。佛告寶女曰。力達處處以處處力審如有知。有限無限審如有知。設令寶女。如來處處非處處事。有限無限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一之力也。如來以斯於眾會中而師子吼。解無著要轉凈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世人。巍巍之德莫能當焉。常如法故。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欲令餘殃罪福之報未之有也。彼以得蒙遵修力勢。逮成佛道。過去當來現在罪福悉知其原。設使如來知去來今罪福報應。善惡所趣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二之力也。如來之力而於眾會則師子吼。解無著處轉凈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世人。巍巍之德莫能當焉。複次寶女。行菩薩道。觀眾生根而為說法。知其原已而度脫之。若使應於眾人之根。以此具足逮成佛道。為諸眾生以精進根限了黎庶審如有知。假令寶女。如來現知眾人根本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三之力。應如法故。複次寶女。行菩薩道入於眾生人物之界。隨人所好如其黎庶而建立之。彼入斯界究竟之力。逮成佛道。而曉世間無數之形若干種體。假令如來入眾生界。各從信喜而開導之。是為如來第四之力。應如法故。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群萌之類志若欲脫。因其所信而得勉濟。求于慧見。睹如慈信而不惡穢。彼則以是信解脫力究竟之事。逮成佛道。而知黎庶若干種信。無量之樂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了知仙人眾生若干種信。所樂無量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五之力。而於眾中則師子吼。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當焉。複次寶女。行菩薩道顯發遣慧。有為無為有形無形之所有法。求聲聞乘緣覺之乘若復大乘。彼以斯慧具足之力逮我佛道。一切盡入究竟之慧。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普入眾慧靡不周達。審如有知。獨步眾中而師子吼。天上世間。巍巍之德莫能當焉。常應如法。是為如來第六之力也。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未寶廢失往古德本。而不放逸超越本願。彼則以斯往古本德不忘失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心念過去無數劫事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知己及他眾生不可計量往古之事。悉誠念之審如有知。而於大眾師子之吼。是為第七之力。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莫能當焉常如應法故。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遵修禪定三昧正受心無所生。離於欲塵調隱柔仁。彼則以斯柔仁之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了於黎庶一切禪思脫門定意正受之行塵勞懷結。審如有知。假令寶女。如來曉於黎庶一切禪思脫門三昧正受塵勞懷結。審如有知。是為如來第八之力。而於大眾師子之吼。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未曾覆蔽眾生之功。不輕未學不慢不及。逮致顯明照於眾生。彼則以斯弘大光耀。究竟具足逮成佛道。天眼徹視如有悉知。假使寶女。如來至真道眼徹視靡不睹見。是為如來第九之力。獨游大眾而師子吼。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巍巍之德莫能當焉。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不御眾生至有漏法。則為黎庶說漏盡法不長諸漏。以無漏道求於眾生。顯示正路。彼此無漏篤信之力。具足究竟逮成佛道。普達一切盡諸漏慧。審如有知。假使寶女。如來悉盡諸漏慧者。開示一切無漏之慧。是為如來第十之力。如來以致斯真力者。則於眾會而師子吼。了無著處轉凈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魔王梵天世人。莫能當焉。是為寶女如來十力。如來以是十種之力。具足成就乃得謂正覺。假使菩薩逮聞此力。以斯菩薩十種之力。而逮成就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品第七

 

  寶女白佛。斯所可謂如來至尊。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又彼菩薩則以何行。致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世尊告曰。行菩薩道。未曾於法違失師命。了知是像。常以等心愍於眾生。一切所有施而不吝。等奉行法觀察所歸。無若干想以離眾著。適成佛道則師子吼。吾以逮成平等之覺。汝等當知。吾以曉了於此之法。無不覺達。假使若有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與世人。不能睹見如來瑞應弘雅威曜。設不能睹現應之德。欲求佛短都不睹見。而敢生意心自念言。佛不得成平等正覺。設有言爾。佛無恐懼行無所畏。獨步大眾而師子吼。知無著處轉凈法輪。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與世人。巍巍之德莫能當焉。是為如來第一無畏。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知於內行別內外法。又復曉了掛礙之法。亦不習行廢退之法。亦不順從亦不自行。不以化人亦不宣布。見諸掛礙悉棄捐之。逮成佛道為師子吼。永不睹見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余世人而訟理言。如來講說掛礙之法而令人行。雖有斯言不以恐懼。行無所畏轉弘法輪。於大眾中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二無畏。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而常奉行清白之法。無諍訟路講說經典。凈化一切眾生之類。現在歸趣超異之德。無數重擔無為之業。則普得入凈除結恨。而自積累無為之業。其佛勸化黎庶之原。逮成佛道則師子吼。吾以凈除諸結恨事而講說法。遵修此行悉得嚴凈。永不睹見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余世人而訟理言。如來講說結恨之法。雖有斯言不以恐懼。行無所畏轉大法輪。於大眾中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三無畏。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未曾處於甚重憍慢。吾有所知吾有所見。餘人無知而無所見。志常謙遜而不自大。覺了眾事不著惡行。彼遵此法悉令具足。逮成佛道則師子吼。當知我身以盡諸漏。如是蠲除生死之患。復為眾生廣說經典蠲除諸漏。永不睹見沙門梵志天龍鬼神魔王梵天及余世人而訟理言。如來講說不除諸漏諸漏未盡。雖有斯言不以恐懼。行無所畏轉大法輪。於大眾中而師子吼。是為如來第四無畏。

寶女所問經卷第三

十八不共法品第八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諸有眾生常失路者。導示其路溝坑嶮地高下邪徑。治令平等而設橋樑。窈冥之處邊曠之地。則立佛寺高曠彌弘。假令有人處狐疑罪。為無央數群萌之類。蠲猶豫罪。令不墮殃而有處所。亦不興盛他人狐疑。不說人短言某有罪。知無央數群黎志性。滅除一切眾生願行。而說經法無有狐疑。亦不猶豫。則為興顯法之弘曜。而以授與大智慧明。勸助諸佛一切菩薩令說經典。以法施恩而無諛諂。造立善業轉相勸化未曾輕人亦不調戲亦不易弈。不施加害亦不毀呰。國土所習亦不自大。一切言辭唯信佛言。隨文字教而得自在知文字空。於諸言辭所有之事不睹瑕穢。不求其短不瞻其缺。設使菩薩行如是法逮成佛道。斯則名曰無有瑕缺。以無瑕缺則能具足一切智慧。若有問事分別解說。靡不通達普悉照曜。善修三昧善能曉了。咸入一切音聲總持。常嘆如來無缺之辭而說經法。皆於文字而無所造。是為寶女如來第一不共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棄捐一切口之惡辭。所言至誠。以法為本以議為主。教化為業不為虛妄無所傷害。而悉舍離非賢聖辭。遵修賢聖寂寞之事無有諍訟。順從沙門所造立法。若聞經典所求得議為他人說。皆為己身及與他人。志求精修滅定之事。未曾與人斗結懷怨無所訟理。不求口舌亦不著空。信解空行則無所著。度法名號篤信如來無業道慧。勸化餘人眾生之類使入此法。遵斯法已逮成佛道。謂無諍訟彼無音聲。不以一字而有言辭。亦無所說不處諸業。勸化他人於斯正法。修是法已逮成佛道。則無言辭。以無音辭。不以一字而有所演。亦無所說無俗之業。為諸會者善說議理可眾人意。所說音辭順而應時感動國土。善修三昧分別曉了無量之行總持之門。則於如來一切順節諸相具足。及一切好一切毛孔。演出無量不可思議佛法音聲。能以一毛所暢音聲。悉敘悅可諸會人心。講說無量諸法之門。音自然出。乃是往古本願所建勢力所致。如來於彼無有思想。而常寂然無所業求。是為如來第二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常不違失於六思念。而常念佛念法念眾有思念天念行布施念行智慧。亦化他人令行六念。行此法已逮成佛道。常不失意救念眾生。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善修三昧分別曉了法錠總持。又如來尊。悉念諸法未嘗忘失。彼時則以未曾之行。察睹一切眾生之類心意所念。欲來問事。如來悉了不復思念。若有問者而解說之。如是所言心根明達無所掛礙。皆能善說悅眾人意。以一文字一時須臾而悉周至。是為如來第三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而常將護他人之心。不令餘人造嗔恨心。不令心動。不惱人心。不令心臭。未曾妨廢他人德本。不斷絕法而信其心猶若如幻。無念無想不以自恣。等心一切眾生之類。等觀諸法。處一法界入無所壞。行是法已逮成佛道則得常定。無有須臾心不定時。觀行諸法一切自然。名等積三昧。而善分別普門總持如來常定。顯示一切諸佛之事無有異業。是為如來第四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無有顛倒諸想之念。心不反行不造邪見不為虛妄。則不自計有我有身。無有人想。亦無壽想。亦無命想。無士夫想。無人意想。無學志想無斷絕想。無有常想。無諸見想。無三處想。亦無念離三處之想。亦無有善亦無不善。亦無有罪亦無不罪。亦無有漏亦無不漏。亦無世俗亦無度世。除塵勞根。無有生死及泥洹想。受聚會想。眾生志性思想顛倒。蠲除此已遵修眾善。則以遠離凡夫之想。棄捐一切眾邪之見。亦於中間而無所猗。觀平等法。行斯法已逮成佛道。無若干想。名曰如來永無諸念。則能善修無想三昧。曉無盡藏總持之門。如來游步行無有想。則興大哀愍傷群萌諸妄想者。其有黎庶縛著行者。勸化說法不失時節。是為如來第五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心常觀察游生死者。省諸塵勞苦惱法已。則尋導御令至普安。立於法觀使不憂戚滅一切苦。於諸利求不以汲汲。則為蠲除戀慕之結。亦不貪惑一切供養所獲之利。則於諸利有所忘失不以憂結。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悉為苦矣。不觀身法信寂泥洹。而已觀察於眾黎庶。如是色像觀察諸法。奉行己達遵修斯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名曰無礙。不可計會所觀察者。則為如來合會宣暢。善修三昧名離三觀。曉了有數海印總持也。如來普為諸天龍神阿須輪迦留羅真陀羅魔休勒釋梵四天王人非人。悉供養佛無不奉事。不以為厭亦無所著。一切異學諸外道奇術犯戒眾生。來嬈亂之。不以憂戚其心平等。解諸所有悉無所有。其心平等。譬若如地無所不忍。猶若如水洗諸穢濁。心若如火無所不燒。心若如風普無所著亦無戀慕。心如虛空亦無結恨。等心療治一切眾生。睹寂寞行則於斯法思惟觀察修於人行。所觀具足常興大哀。遍入眾生度無所度。開化群萌不舍時節。從人本行而為說法。不以動搖亦不懈怠。是為如來第六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蠲除眾惡殷勤修行。求於一切善德之法。好於微妙愛樂無極。喜於至深若干之種諸善之本。棄捨聲聞緣覺之事。志於大乘而不退轉。興發大哀愍於眾生。思惟正義未曾忘舍。除己身想為他人故。合集一切諸佛之法。彼則以斯好樂於法不能絕去。志慕佛道。睹諸魔眾倚於顛倒反邪見者。故為斯等積累正法逮成佛道。因曰如來不失正樂。以能善遵所樂三昧分別曉了。金剛總持自在於法。所可應講而為說之。所向一時須臾之間。所歸時節有所持者。眾生意性如其法器。各從所行而說經法。常不違失三昧之定。是為如來第七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常行精進。恆不舍遠不厭善本。合集應德而不違廢。敬於一切尊於善友。詣諸法師諸佛菩薩。親近咨受聞其經法。奉事侍從精進無量。游無數土攝護生死。開解無限眾生之類。嚴凈無量諸佛國土。供養無量諸佛正覺。攬持無量諸佛之法。覺達無量諸佛聖慧。入干無量眾生之行。曉了無量講諸法門。彼則以斯勸法之故。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則名曰不失精進。如來精進無所忘失。善修於斯精進之行。三昧定意神足變化。如來神足感動變化不可限量。亦現殊特開化度脫無數群萌。堅固至誠無礙陰蓋。游諸佛土無所損耗亦無所行。而普周至遍於虛空。是為如來第八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意常專秉第一執志。又恆安詳究竟具足真諦之心。未曾忘失一切世俗及度世法。遵修思惟於四意止。彼則自觀內身之行。而專惟於非常苦空非身之事。又觀外身身之所行非常苦空非身之行。觀內外身非常苦空非身之事。觀內痛癢見痛癢空專修於行。觀外痛癢見痛癢空。觀內外痛癢見內外痛癢。思惟知空。觀內心行見其內心。惟念無想。觀於外心見外心行。專惟無相。觀內外心見內外心。專惟無相。觀於內法見於內法。行無所願。觀於外法見於外法。專無願念。觀內外法見內外法。行無願念。彼則於身得四意止。思惟非常苦空非身。具足成就如來之身。而不斷絕身之善德。以解痛癢則獲意止。思惟空行察於一切諸趣黎庶而令休息一切惡趣。以設大哀除其苦患。心以解達名曰意止。專修無相亦不違失菩薩之心。稽累遵修大乘之行而不懈廢。心歸於法名曰意止。專修無願。不於無欲法而取證觀察佛法。等御入於無量法界。修斯法已究竟顯達逮成佛道。是則名曰不失道意。如來常定志未曾忘。蠲除眾行善修三昧。如來講說變化之事。見諸眾生去來現在心之所念信解諸根。度脫塵勞愛欲之行。曉了結縛因緣之著非善行業。報應罪福生死終始。知諸佛土聲聞合會。體解菩薩行受決時。自說父母親族知識朋友。心根明達而不忘之。分別八處言無一虛。是為如來第九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常遵智慧。智慧光明。智慧威曜。智慧顯識。演智錠暉聖達之慧。深妙之明。厭欲之智。意不可喻。所興之慧達於一切。聲聞緣覺慧所不能及。未曾有慧。曠達窈窕無邊之慧。趣異之慧。滅定已慧。念無所住無所著慧。求聞無厭志於聖達。暢於博聞而歸智慧。睹於世間如首火然。殷勤志慕大學之慧。有所聽聞猶如大海。聞能分別。好樂經典樂於法樂。彼求於法故行精進。以斯法樂無有形類於內於外。而悉放舍無所吝惜。小心恭順奉敬尊舊常受言誨。於五陰苦靡不能忍。悉舍諸安所可娛樂。彼以好法殷勤為樂。聞一四句頌。不用具足千金之寶。寧欲得聞一句之法。不志獲於轉輪聖王。願樂欲求聞度無極。不貪得致帝釋梵天。寧樂為人說四句頌以法布施。則不奉賴江河沙等廣說祠祀供一切乏。寧樂勸人發於道意。而不用致江河沙等轉輪聖王。寧樂為人講說經典。演度無極所可遵行。而不奉獲江河沙等帝釋梵王。其有性行。如是成就專精聽經。一心而為他人說者。如是精進所受奉行。少有及者一切諸天所見敬奉。諸佛所念。其為諸天所見擁護。諸佛念已。俗間典籍度世正經自然現矣。不學悉達則能堪任。致於無盡智慧光明。行是法已究竟具足逮成佛道。以故名曰為如來也。不共智慧真諦聖達。其明巍巍無所掛礙無有陰蓋。皆知一切群萌之等心所行念善惡所歸。有言無言。有罪無罪。有漏無漏。世俗度世。塵勞嗔恨。生死泥洹。皆分別說。一切法門所入聖覺。曉了講誦一切國土滿中諸塵。其智慧明知於過去當來現在之事。無所掛礙無有陰蓋。劫數如是一切悉了無有蔽礙。曉了本際當來之際諸去來世。說無邊際入識察行。善修三昧教授變化。如來至真以一法門。悉能分別一切法門。使一法門入一切法門。是為如來第十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未曾志慕於居家矣。亦復不樂於舍家。而復示於出家行學。多為沙門好喜澹泊。寂然為上靖默為業。遵修精進深妙之法。而復奉行斯三脫門空無想願。一切諸魔及外仇敵所不敢當。一切顛倒及諸邪見無能犯者化諸想著眾生之類。彼則以此三脫之門而專惟行。便致無蓋解脫之門。自然興發無礙慧明。以度魔界具足聖界。不複習行一切陰蓋顛倒覆蔽所處邪見塵勞眾想。便以曉了無陰蓋門。以三脫門而自娛樂。則分別說深奧之法。但歸要義不歸嚴飾。但歸要慧不歸於識。歸分別要不歸多辭。但歸於法不歸於人所歸導利一切眾生。美辭嚴飾離諸想會。講說分別歸於要義而令解脫。於色想會講說分別歸於要慧而度脫之。在於多辭而合會矣。說色平等令歸正說而度脫之。依於人會分別勸化。使歸於法而度脫之。假使會在六十二見。為分別說譃無之要使度脫之。設集游在一切諸想因緣之惑。解脫無想而度脫之。游在三界分別無願而度脫之。集在欲行。解脫空凈而度脫之。集在嗔恚。分別慈心而度脫之。會游愚行。解說緣起十二相連而度脫之。入於貪會。分別現說施度無極而度脫之。在犯禁眾。分別現說戒度無極而度脫之。在嗔恚眾。分別現說忍度無極而度脫之。在懈怠眾。分別解說進度無極而度脫之。在亂意眾。分別現說禪度無極而度脫之。在邪智眾。分別現說慧度無極而度脫之。在凡夫眾。分別現說聖諦之議而度脫之。在四倒眾。分別現說無常苦空非身之法而度脫之。在於一切陰蓋之蔽顛倒邪見迷惑之眾。分別解說無蓋脫門而度脫之。在塵勞眾。分別現說十方諸佛道品之法而度脫之。行是法已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所以名曰如來不失度脫。以能不失於解脫者。則無嗔怒。究竟根原無有缺減。本末清涼游諸所趣入干深妙。所逮神智而不可及甚難當矣。過於聲聞緣覺之乘。普能獨步於諸佛道。離穢無垢則無瑕疵。究竟清凈而莊嚴治。寂觀之業志有所說。而不可盡無量無邊。則於無為無所掛礙修行平等等如虛空。善修三昧號離垢藏。皆悉照曜一切諸法。曉了總持。如來說法悉解脫想。一切所歸來親近者。普以暉曜多所開明。向於無為而崇滅度至重泥洹。究竟具足得其邊際。是為如來第十一不共諸佛之法。複次寶女。行菩薩道。以慧為尊慧為勢力。歸於要慧講論慧土。超越諸慧所歸趣者。嚴治聖道。興顯所行求於超異。凈修神通成一切智。修行道意具足究竟。則得聖達至諸通慧。若有欲心知有欲心之所興發。若無欲心知無欲心之所興發。若有嗔恚心知嗔恚心之所興發。離嗔恚心知離恚心之所興發。若有愚痴心知愚痴心之所興發。離愚痴心知離愚痴心之所興發。若有塵勞心知塵勞心之所興發。離塵勞心知離塵勞心之所興發。若睡眠心知睡眠心之所興發。離睡眠心知離睡眠心之所興發。若合會心知合會心之所興發。離合會心知離合會心之所興發。若冀養心知冀養心之所興發。離冀養心知離冀養心之所興發。若貪他心知貪他心之所興發。離貪他心知離貪他心之所興發。若過上心知過上心之所興發。若無上心知無上心之所興發。若陰蓋心知陰蓋心之所興發。若無陰蓋心知無陰蓋心之所興發。若無決心知無決心之所興發。若有決心知有決心之所興發。若有噁心知有噁心之所興發。若有善德心知有善德心之所興發。若有罪心知有罪心之所興發。若離罪心知離罪心之所興發。若有漏心知有漏心之所興發。若無漏心知無漏心之所興發。若世俗心知世俗心之所興發。若度世心知度世心之所興發。若有著心知有著心之所興發。若無著心知無著心之所興發。若清凈心知清凈心之所興發。若薄鮮心知薄鮮心之所興發。若眾憒心知眾憒心之所興發。若習更心知習更心之所興發。若無更心知無更心之所興發。若邊際心知邊際心之所興發。若無際心知無際心之所興發。取要言之若慳貪心布施之心。若犯禁心奉戒之心。若嗔恚心忍辱之心。若懈怠心精進之心。若亂意心禪定之心。若邪智心以正智慧度無極心。凡夫之心聖賢之心。趣邪見心趣正見心。聲聞乘心緣覺乘心若大乘心。若復曉了大道之心。又知苦諦所因而有。是為習諦。是苦盡諦斯為苦盡。向道者諦審知如有。已能曉了苦諦如有。則知本凈慧無所起。究竟本末無所習慧。而知苦諦審如所有。亦無所斷亦無有信令永都盡。曉了徑路一切普入。而以等御猶若虛空。無有吾我無所貪愛。又其處所本來悉凈。彼皆了此四諦之原。審從而有無所造證。開化眾生蠲除諦願奉行明證。若為群黎講說經法。以所說法得真柔順。而不迷惑亂於緣起。棄捐一切眾邪異見。處入中正觀因緣法。則了諸法解報應緣。不在己土不在人土。不在壽土不在命土。亦復不在眾生之土。知彼無明而致斯行。知從所行而致有識。知從所識而致名色。知名色緣而致六入。知六入緣而致習更。知習更緣而致痛癢。知痛癢緣而致恩愛。知恩愛緣而致所受。知所受緣而致所有。知所有緣而致於生。知所生緣而致老死啼泣哀戚勤苦之患。如是因緣致大陰體。悉曉了空。無明已盡。行識名色六入所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啼泣哀戚大陰之身便永盡矣。彼造斯觀。其無明緣。非己身緣。亦非人緣。無壽無命。無眾生緣。設使無我無人無命無眾生者。斯則為空。已知空者不計有常。亦無斷滅不計無常。況斷滅者。則於過去而無所生亦無所起。設於過去而無所生無所起者。則於三世而無所著。已於三世無所著者悉無所獲。則無所有為自然矣。已無所有自然寂者。便則越度去來之路。已能越度去來路者則第一議。以第一議則曰正真。已為正真彼佛真辭。已佛真辭則無所諍。已無所諍則寂志法。已寂志法自然若空。從斯慧行而曉了之。從習不順則習無明。以習無明便致行識名色六入習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啼泣哀戚集大陰苦身惱之患亦不蠲除。所倚諸見悉究暢知。因緣報應而合會成。已能分別無我無人無壽無命。諸法自然不受邊際。亦不不受亦無所得。不得際者則無根源。已無根源則睹中正。假使不得諸法根源。於彼何緣當有中正。其中正者為何等類。彼以超度無限正法。則離彼此中間之法。便能講說無量中正經典之要。以能奉行如是法者。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是故名曰如來至真終不違損度知見慧。設能不違度知見慧。以度知見慧尋能遵修力進三昧。曉了無量自在總持。而以等御無限中正之法界也。如虛空無有想念。便則講說無形業慧。分別報應無所忘失。演暢平等去來今事。而目睹察一切眾生諸根所趣。說其精進慧之所解。分別決了無央。數身不可計形。嗟詠解說世間之行。而善建立講無盡事。宣布顯現無量之信。若干種信又分別說。一切方面諸內分部。悉能周達決無限難。諸所游步說進退慧。演無思議諸法之門。宣示一切禪定脫門三昧正受。塵勞之欲嗔恚之結。構諸黎庶終始所趣善惡中間。而悉曉了過去無數無陰蓋慧。普現無量若干之變。往古世事而皆念之。又咸觀察靡所不睹。而悉曉了宣布無量無蓋。天眼徹視而悉說之。一切諸礙悉無有餘。已能解脫除諸礙慧。一切漏盡及為慧耳。設無所有已為慧者。講無畏慧。皆無差特平等如稱。不斷佛事講說大哀勢力之慧。隨人本行而嘆說法。讚揚諸法無有處所。開化眾生則轉法輪無有懈怠。差特之慧宣布深奧若干殊異。超玄無底至化彌弘。智慧之力而為感動。一切聲聞緣覺之乘所不能及。是為如來十二不共諸佛之法。複次寶女。行菩薩道。興造聖業不求名號。則以己身興智慧業。不復設造一切身穢諛諂欺詐。無凶害行無慳貪行。常修梵行。身精進事則順道行。不為身患不逼他人。依度無極行大悲哀。常為眾生身所遵修。若茲具足。彼以斯法奉行如是逮成佛道。斯謂如來身所行事德慧自在。以身解了一切慧明。等自在已睹一切形。悉能示現諸色三昧。曉了普入總持之要。如來現已無數之形若干種像顏容之類。一切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釋梵四王。梵志君子長者居士。農夫工師細民。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又無數人不可稱計百千之眾。悉來會坐。佛現無量威儀禮節。顏貌形像而為最尊。為長為上為極大人為無量正。而為眾會講說經法。勸化發遣多所誘進。中間沒身忽然不現。眾人因解。是故大會各各相合。共坐說議眾人歡喜。所演智慧寂然經行。若有睹者不以為厭。若所說者益用踴躍心逮悅豫。不復歡喜一切欲樂境界財業。設沒不現靡不渴仰。欲得奉覲聽說經典。設有睹者。貪慾之著恩愛之見。聞所說法好樂聽受。因斯報應至於無漏。身口心定而無瑕疵。獲斯行業。是為如來十三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造聖慧業不求名聞。彼口所說惟興慧事。不為一切瑕惡諛諂佞邪所迷。所言至誠而不兩舌。亦無粗辭而不讒人。言辭柔潤不為獷說言輒說法。其口所宣不令己身及與他人心懷惱熱。口之所說如佛教法議歸於善。口之所說言辭則可眾生之心。無所中傷其慧安詳。言辭具足不遵修名。以此行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謂如來口言等慧智德自在。彼則以此口言等慧智德自在。善修寶事三昧之定。得達三品曉了總持。如來所入以一口辭。以一法言普入一切。宣暢諸音等悅一切眾會之心。如來一切所演音聲。則合於議不違法理。至誠柔順觀因緣法。除諸瑕穢而離愛欲。寂定游已必當獲致至誠之報乃至滅度。是為如來十四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假使常修造智慧業不慕名色。以心思念聖慧所興。則令眾生離於瑕惡所著邪佞無明嗔恚倒見之事。遵修正見而行慈悲。等心黎庶不舍道意。遵奉慧已究竟具足。不為自大亦無慢恣。行是法已逮成佛道。斯謂如來心之所念精修聖慧志所暢達心等慧事聖明自在。彼已達已。一切慧心等聖自在。善修現在諸佛目前顯立三昧。所念清凈曉了鮮潔之總持也。如來一心普知一切眾生心念。已心等故則能普等一切黎庶。勸助平夷心等一切。則能等已所可勸助。心猶若幻。本性清凈。一切諸心自然如空。道法等御一切眾生身口心行。以眾生法等入己身。所修道法一切諸身猶若現影。若能以慧等御諸身。一切眾生入於己身。以能等御一切諸身入己身者。發意之頃令眾生身化立佛身。斯所建立無能毀者。亦無能動無能轉移。天上世間諸天人民。諸魔梵志沙門梵天無能進退。是為如來十五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聞諸過去如來至真無掛礙慧。斯諸等正覺悉普周遍一切世界。無所掛礙無有陰蓋。身所行業威儀法式而悉篤信。一切世界音聲本寂。靡不得入無量無盡不可思議諸佛音聲。分別演說無量法門。斯諸過去如來言辭。則無有二。十方國土諸佛正覺。及眾正典。普諸黎庶一切菩薩。亦復如之。達諸聲聞緣一覺眾一切諸人因緣罪福。所可念行。則復篤信過去如來心之所行光明之曜清凈無量無有陰蓋。信斯過去諸如來者。不懷狐疑亦無猶豫。不恐不懼亦無畏難。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曉了眾生如是比像。悉樂諸法因勸助之。以行此法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名如來過去無量無損智慧所現自在。彼以過去自在智慧。則復善修於勇猛伏三昧之定。分別曉了威曜總持。而知過去諸如來眾。各各異名壽命之限。於其中間無邊之慧。欲求根源悉能盡極。過去菩薩聲聞緣覺亦復如是。眾生群萌所可造行。人所修業善惡禍福。有如過去一切劫數。以何等劫成為正覺。覺未覺者。於某劫中。而有若干如來至真等正覺。斯諸如來亦於彼劫。說無限量無礙之際不可盡極之根源也。又了過去諸佛世界其名各異。若有雜穢若復清凈。多少大小細軟微妙。塵勞限數所入之處。如其順應十方處所。金剛羅網分別所入。諸根羅網所入境界。一切過去無有邊際。諸佛國土不可究竟得其邊際。如來於此一切普說斯過去事。無有捐忘悉能決了。斯諸佛慧。如人觀掌視五指矣。是為如來十六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聞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慧無掛礙。斯諸正覺普則周旋一切世界。身無央數無有陰蓋。身之所行威儀禮節悉篤信之。音聲暢達靡不周遍。諸佛國土皆聞法教。乃入無限所說法門。信於當來如來言辭。十方國土諸佛正覺諸法眾生。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凡夫所作罪福善惡之報。又複信知當來諸佛心之所歸。光明威神清凈無數無有隱蓋。信斯當來諸佛之行。不懷狐疑亦無猶豫。不恐不懼亦無所難。而以篤信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則復於斯為諸眾生勸助合集。如是像法究暢信樂。行此法已究竟具足逮成佛道。斯謂如來當來無數無所損失現慧自在。彼以當來無所損慧。現自在已。則便興發大哀之力三昧之定。曉了分別師子雷音之總持也。則能了知當來正覺各各異名壽命限量。於其中間說無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又復識知當來菩薩聲聞緣覺眾生群萌之所行也。黎庶行業所當遭遇禍福報應。又知當來一切諸劫。而於某劫當成正覺覺諸未覺。又於中間說所歷劫。無有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當來世界各各有名。雜穢清凈多少大小細柔微妙。如諸塵數所有齊限。如來知其無所捐忘。而柔順行十方處所。根原羅網之所有分。悉能普入當來無數諸佛世界。斯諸如來悉分別說。觀如手掌睹五指矣。是為如來十七不共諸佛之法。

  複次寶女。行菩薩道聞諸現在如來至真無掛礙慧。斯現正覺其身無數而無陰蓋。諸佛境界身所行業。身之所趣咸儀禮節。又其音聲咸遍諸國。無所掛礙聲無覆蔽。皆篤信解不可思議諸佛音響。說於無量諸法道門。斯諸現在如來言辭。而悉信樂。口所宣暢。十方國土諸佛正覺及眾經典。一切黎庶諸菩薩等。聲聞緣覺一切人民選擇分別。此諸如來心之所行。心所興業光明清凈。不可計數無有陰蓋。皆複信此現在如來。不懷狐疑無有結滯。不恐不懼亦無怖懅。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又復勸化於他眾生。如是色像信樂經典。行法若斯具足突竟逮成佛道。斯謂如來現在無數無所損失現慧自在。彼以無數現在如來無損智慧現已自在。則便善修離垢照印三昧之定。曉了分別金剛道場之總持也。如來現在普能分別。諸佛名號各各差特。壽命之限悉能宣布。中間回絕而無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現在一切諸菩薩眾。聲聞緣覺眾生之行。群萌事業罪福報應。現在十方諸劫之數。於其劫中成為正覺。說其根原。現在十方一切國土。各各有名。雜糅清凈多少大小柔軟微妙悉得普入。如塵數限隨其所順。十方處諸諦根羅網。悉入現在十方世界。於其中間無限邊際。不可盡極得其根原。如來於彼。所說分別無所損耗。此諸如來選擇智慧。如觀手掌察其五指。是為如來十八不共諸佛之法。

  是十八品。便得一切不共諸佛之法。何謂不共諸佛之法。無能睹見如來頂相。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身無限故。如來超殊一切諸形。是為不共諸佛之法。一切人中為最尊故。眾生見佛瑕穢消除。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身如葯故。如來之行英妙超殊。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無罪舋故如來無懼。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得無畏故如來獨步。無有諸漏而得自在。是為不共諸佛之法。遵平等故。如來之心行無所壞。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曉了賢聖之教誡故。如來調定志性和雅。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堅住建立於己行故。如來之辯應時而對。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講說經典無言教故。如來可悅一切眾生心之所念。因曰如來。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無所進故。如來音聲普聞眾會。不溢在外。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講說經法而不虛妄。開化應度。救濟諸根令純淑故。一切眾會在於道場。親近睹見如來顏貌。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變化感動無思議故。瞻察如來無有厭足。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如大德無極樹寶柱。大聖體故。如來說法無所侵枉。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平等覺故。如來之身不可諦視。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威儀禮節無希望故。如來之身如師子步。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於大眾中無所難故。如來游步無有虛妄。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智慧為本身造行故。如來之行音聲真諦。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智慧元首口辭真故。如來之眼普視無邊。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聖慧為上心明達故。如來教授言辭顯曜。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卒對辯故。如來利養名聞流溢。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無上正真不可盡故。如來之福不可盡極。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第一分別了諸礙故。成為如來無能當者。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為大鉤鎖力士之身。而有十力四無所畏。第一最上度無極故。如來無倦常不退轉所說不懈。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曉了一切眾生根故。又如來者。為無數法而作聖師。是為不共諸佛之法。普於諸世獨尊師故。壽命無量。是為不共諸佛之法。顯法身故。其睹如來若聞音聲。親近稽首無有虛妄。是為不共諸佛之法。為究本末人稽首禮。即令眾生至大安故。如來之慧無有結恨。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解達三世平等之故。如來講說無有中間是為不共諸佛之法。順法本故。如來蠲除一切掛礙。是為不共諸佛之法。諸不善法永無餘故。如來無師。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已自然達諸法之故。如來普智。是為不共諸佛之法。分別諸覺曉了大道無有餘故。是為皆得一切不共諸佛之法。

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三十二相品第九

 

  於是寶女問世尊曰。唯然大聖。今所可謂如來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體。佛告寶女。吾往古世行無量德合集眾行。如來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佈於體。今粗舉要。如來之相。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乃往古世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如來手足而有法輪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興設若干種種施故。如來至真指纖長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說經義救護眾生令無患故。如來手足生網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壞他人眷屬故。如來手足柔軟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種衣細軟服故。如來而有七合充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設眾施供諸乏故。如來之膝平正無節[跳-兆+專]腸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經典不違失故。如來之身其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謹慎己身遠欲法故。如來之身頰車充滿猶如師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修凈業修行備故。如來至真常於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穢濁不善行故。如來肢體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無畏安慰人故。如來手臂長出於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勸故。如來身凈而無瑕玼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無厭足故。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苦幹種葯瞻視療故。如來師子步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植眾德本具足備故。如來四十齒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眾生故。如來牙齒無有間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設人諍斗令合和故。如來頷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以微妙可意之物而興施故。如來清白美好發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護己身口心故。如來廣長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所言至誠護口之過故。如來舋舋大人相者。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與眾生願使得覆蓋。如來梵聲哀鸞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語柔和。與眾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如來瞳子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眾人故。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粗暴志心性和順故。如來眉間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咨嗟歌誦閑居之德眾人行故。如來頂上肉髻自然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奉賢聖禮尊長故。如來肌體柔軟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念集法品藏故。如來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卧具床故。如來之體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離於集會眾鬧之故。如來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於師受善友教稽首從故。如來頭髮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愍傷群黎。不以刀杖而加害故。如來之身平正方圓無有阿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己身眾生。勸化安之令定意故。如來之脊如大鉤鎖普有威曜巍巍之德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為諸正覺。興立形像繕修壞寺。其離散者勸使和合。施無畏懼。其諍訟者化令相順故。女欲知之。吾往世時。行於無量不可計會眾德之本。如來宿世奉行如斯。乃能致此三十有二大人之相。

  爾時寶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如來往古所造德本誠不可及。而分別說諸佛之法。佛告寶女。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如來則為分別解說諸佛之法。若有菩薩逮得聞此如來往古所植德本諸佛所講。則獲善利無極之慶。即當歸趣於真諦行。咸能具足諸佛之法。佛說於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及三十二大人之相法門品時。十方世界六反震動。甚大光明普照佛土。不可計量眾生之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萬五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天於虛空百千之眾。而雨天華鼓天上樂。琴笛簫瑟舉聲嘆曰。其有眾人。逮得聞此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三十二大人之相。功德具足無有罪咎。信樂不疑行如上教。則於大眾天上世間天人之前演師子吼。猶如今日如來至真等正覺矣。天人之前而師子吼。所以者何。斯正典者終不歸趣下劣少信。處於小乘眾人之首。當歸清凈遵修法者。其人得此經典之要。愛敬可意欣悅踴躍。

法行品第十

 

  於是寶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來乃講往古去世一切德本諸佛正典。何謂世尊。菩薩所行遵修經典為行法乎。善哉世尊。願說菩薩所行之法。佛告寶女。志性清凈則為菩薩所行法也。堅固親友則為行法。有反覆者則為行法。能修加恩則為行法。能忍罵詈則為行法。又歸命者而不棄損則為行法。其羸劣者能為忍辱則為行法。所難致者而能施與則為行法。慈哀諸身則為行法。志性愍傷則為行法。護於犯戒則為行法。思惟經典則為行法。將順道教則為行法。好樂正典則為行法。將御諸經則為行法。而順寂然則為行法。而樂獨一則為行法。不厭閑居則為行法。等於屏處則為行法。舍於眾會則為行法。護於眾生則為行法。所睹無損則為行法。專修慈心則為行法。入於大哀則為行法。歡喜愛法則為行法。觀於禪思則為行法。興顯道心則為行法。嘆大乘法則為行法。棄捐重擔則為行法。心不怯弱則為行法。思惟止足則為行法。棄捐貪余多欲之慳。則為行法。知節賢聖有足之德。而少言辭則為行法。無有諍訟斗亂怨恚。忍辱仁和則為行法。信知報應罪福之業。則為行法。信戒聞施慚恥智惠。順此七財則為行法。奉敬尊長順從善友。恭禮受命則為行法。心常謙卑恭順自損。則為行法。不自毀身不呰他人。不嘆己德不蔽他功。則為行法。蠲除塵欲棄捐嗔恚及愚戇冥。離於憍慢則為行法。威儀禮節所遵具足。則為行法。善聽經典歡喜悅豫。則為行法。不離於佛篤信正典敬從聖眾。則為行法。布施調意智慧出家凈修梵行。則為行法。得利無利若譽若謗。有名無名若苦若樂不以動搖。以過世間之所有法。則為行法。若見親友及與怨敵。先人問訊面色和悅而無愁悴。則為行法。無有調戲離於闇昧而無諛諂。不為邪性而無瑕玼。志性本末究竟清凈。則為行法。而行四恩惠施仁愛。利仁等利一切合集救濟眾生。則為行法。行堅固法則為行法。念佛念法念於聖眾。思念布施念奉禁戒思念諸天。則為行法。施度無極戒忍精進一心住慧所度無極。則為行法。善權方便勸助一切眾德之本為諸菩薩。則為行法。身口意凈護於十善。則為行法。非常苦空而無有身。無人無我無壽無命。信解如此則為行法。分別空行建立無想。曉了無願。在於三界而無所著。則為行法。意止意斷遵修神足。根力覺意而入徑路觀乎寂寞。則為行法。佛告寶女。其行法者。謂無有眼亦無眼行。無色想行。無有耳行亦無聲行。不想響行。無有鼻行亦無香行。不想香行。無有舌行亦無味行。不想味行。無有身行無細滑行。不想細滑。而無意行亦無法行。不想法行。亦無色行則為法行。無色想行無色苦想。無我色行不寂色行。則為行法不空色行非色無想行。則為行法。非色無願行。非色無造行。亦復非色恬怕之行。亦復非色清凈之行。亦復非色如審之行。亦復非色無生之行。亦復非色無起之行。亦復非色無著之行。亦不究竟色之所行。亦非於色無本為行。是則行法。如是痛癢思想生死識行。則為行法。非識無常行。非識苦行。非識無我行。非識寂行。非識空行。非識無想行。非識無願行。非識非無造行。亦復非識恬怕之行。亦復非識清凈之行。亦復非識如審之行。亦復非識無所生行。亦復非識無起之行。亦復非識無著之行。亦復非識究竟盡行。亦復非識無本之行。則為行法。亦復非識睹空之行。亦復非識無想之行。亦復非識無願之行。是則行法。亦非四種行。亦非諸入行。亦非欲色無色之行。是則行法。亦非有行亦非不行。亦復無行。是則行法。亦非往至亦非不行。亦無處所亦無所住。則為行法。無心意識之所行者。則為行法。是名曰為行法矣。其無有見不聞不知之所行者。是為行法。若使無身口心之行。是為行法。其不行法不行非法。是為行法。若無二行無若干行。是為行法。無過去行無當來行無現在行。是為行法。其無陰行無諸種行。無眾入行。是為行法。無欲塵行無有結恨無所念行。是為行法。若無合行無財業行。無我人壽命行無有含血。若有所受同像之行。是為行法。其無發起分數之行。是為行法。其無吾我無己所行。是為行法。無斷滅行不計常行。不得諸見崖底之行。不倚中行。是為行法。諸法若住若無所住。吾我之法處所自然。其處非處清凈法處。一切法處皆無有處。空無之處究本末處至竟無處。一切諸法無動無著。不可盡極。亦無所有亦無所行。亦無輕戲亦無所依。亦無不依亦無所住亦無所受。其於是法曉了慧者。慧無所念。是曰諦。真諦無本則法之慧。設使寶女。菩薩如是曉了諸法。游在生死開化眾生。亦不違失滅度之法。斯為菩薩等造法行。世尊說此行法之時。八千菩薩逮得法忍。

不退轉品第十一

 

  於時寶女。即以十億百千貴价珠瓔。貢上大聖口宣斯言。唯然世尊。其有菩薩遵修奉順此法行者。則具佛法悉能普備。如茲受決處佛道場。降伏眾魔怨敵之仇。以不退轉印而印之。當造斯觀。時舍利弗謂寶女曰。汝豈能知諸菩薩行不退轉印所可印乎。於時寶女答舍利弗以偈頌曰。

  人界及法界  審諦解平等

  了斯無二際  則不退轉印

  其過去諸佛  當來並現在

  法界皆平等  逮成不退轉

  諸所有境界  並無為之界

  寂寞轉空議  覺成不退轉

  本際無崖底  不得其邊畔

  一時等能解  覺了不退轉

  其有方俗法  如行之所趣

  智慧觀平夷  覺了不退轉

  如魔之境界  佛界則平等

  相應為一類  以是印見印

  其淫怒痴者  欲塵不可限

  覺了諸想著  達解不退轉

  生死及無為  道教則寂然

  等解於滅度  覺了不退轉

  五陰道如之  有二分別慧

  猶如幻貌像  明哲無思想

  計於四種者  猶如虛空界

  曉了無可取  真印而見印

  覺眼則為道  解空無所著

  若眼道如之  以等上平等

  諸入皆如是  道空常平均

  當作是了知  以此印見印

  眾生之所念  一心悉知之

  則無所掛礙  斯故不退轉

  一切群萌根  卑劣妙中間

  於彼度無極  逮成不退轉

  辯才無掛礙  無逝無所住

  億劫中誦說  其法不可盡

  虛空尚可盡  風可尚執持

  彼明辯才慧  則不可盡極

  總持行如斯  攬攝一切法

  名德不違心  不失於博聞

  其十方諸佛  導師所說法

  皆得於總持  慧心念不忘

  於過去千劫  所聞大聖法

  咨問真諦教  善學於總持

  斯等總持然  辯才亦如之

  智惠及諸根  逮成不退轉

  以空印諸法  無著無所拔

  以印印於空  故曰不退轉

  虛空印諸法  清凈無所有

  曉了此本際  以印不退轉

  諸因緣法無  因緣其惟行

  因緣則非真  諦相一切法

  諸法相猶幻  猶如虛空相

  以是相印之  印於不退轉

  一切眾生行  色聲之禮節

  一時普能現  覺了不退轉

  於施捨無量  功德常無盡

  供養虛空界  至誠命為一

  禁戒高無極  懷來致佛戒

  無限無有量  等游若虛空

  一切眾生禁  學不學緣覺

  及不退轉戒  十六分無倫

  忍辱悉盡極  遵修無所生

  成就此忍辱  逮成不退轉

  精進無限量  方便不可極

  悅可群萌類  精進為大仙

  常為專志定  無亂善謹慎

  普見一切法  無諍定三昧

  逮無礙智惠  凈除所睹處

  得佛之尊行  凈土令成就

  慧飛度無極  善學於善權

  以佛印見印  遵修於道行

  其行不可知  志性何所療

  積行無邊際  開化於眾生

  諸聲聞緣覺  一切魔異學

  緣不能及知  大人之所行

  彼不著諸行  感動神足定

  解空無所有  皆讀逮所興

  來過而出生  示現佛形像

  坐於佛樹下  則轉於法輪

  普現諸國土  面見十方佛

  譬若如日月  等游於虛空

  示現取滅度  隨大信樂乘

  不違示斯印  其印不退轉

  無限如虛空  智慧普若斯

  不退轉之法  曉了道如斯

  於是寶女。說此頌已不退轉印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五千菩薩得不退轉受別之印。世尊則贊彼寶女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能演菩薩不退轉印。

大乘品第十二

 

  於是賢者須菩提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如今斯女。不退轉印而見印矣。不復疑也。乃能有斯如此像類上妙辯才也。設不爾者無緣講說若茲深法。佛言。如是須菩提。誠如所云。如斯寶女。不退轉印而見印矣。以逮法忍。乃得入斯大乘之行。於時寶女前問佛言。所云大乘為何謂乎。佛告寶女。所謂大乘弘廣之乘。慰撫一切眾生之類故。無有陰蓋。示現一切眾德異惠故離垢之乘。舍諸塵勞窈冥事故。普照之乘。一切所解脫門相故。顯曜之乘無欲著故。隨因緣乘脫所掛礙故。清凈之乘護戒品故。等善住乘。而諦慎護定品之故。無漏之乘選惠品故。解脫乘者照解品故。等現一切諸法乘者。曉了度知見品之故。不進退乘者攝十力故。無懼乘者。四無所畏師子吼故。無所往至離處乘者。攝受諸佛十八不共殊勝法故。普平乘者。等行慈心加眾生故。無害乘者。則以正法抑制一切諸外學故。消除乘者。降伏一切魔官屬故。寂滅乘者壞塵勞故。降化乘者。伏陰魔故。離限乘者。越死魔故。殊勝乘者。棄天魔故。豪富乘者。則能具足施度無極故。無熱乘者。戒度無極則具足故。棄怨乘者。忍度無極則具足故。堅無壞乘者。進度無極則具足故。斷除一切諸所自在瑕玼之乘者。心離陰蓋故。所修乘者。寂度無極則具足故。一切善德一切智惠世俗之事度世之法所遭乘者。智度無極則具足故。普御隨行一切乘者。權度無極則具足故。至無至乘趣滅度故。歸安乘者建八路故。其所至到無處乘者。遵修奉行觀寂之故。根力覺意具志乘者。一切諸魔及諸異學無瞻顏故。四神足乘。則能普現諸佛國故。等能超度正諦住乘。蠲除一切諸不善法。遵修眾行德善法故。善修謹慎意止乘者。無內怨故。假使不著三界乘者。奉無漏故。不著有為諸界乘者。逮得無為顯曜界故。不舍道心御善住乘。不樂一切聲聞緣覺所行惠故。超越乘者。則能施以無見頂故。莊嚴乘者功德成故。選擇眾生志性乘者。究竟慧故。闡門乘者。所可詞祀無所逆故。一味乘者等佛惠故。洪音乘者十方聞故。一切諸天普禮乘者。善修業故。釋梵四王所嘆乘者。德無量故。其有慳貪能施乘者為元首故。若有犯禁施惠戒乘者。謂大乘故。志懷嗔怒施忍乘者。不加害心於眾生故。其懈怠者施精進乘。被堅固鎧未曾舍故。其亂心者施禪定乘。令心調定業仁賢故。其邪智者施正惠乘。博聞解故。惠施眾安除苦患乘。不造一切眾惡之故。佛之聖道無掛礙智無等倫惠所示現者。皆處一切諸乘頂故。以是之故為大乘也。佛講說此大乘議時。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口說斯言。吾等亦當乘斯大乘。令無數人眾生之類。皆使得立於此大乘。

  於是寶女白世尊曰。唯然大聖。其大乘者。有何塹路。而不疾歸諸通之惠。佛告寶女。行大乘者。有三十二掛礙塹路。以此塹故不疾得成諸通之慧。何謂三十二。樂聲聞乘(一)。志緣覺乘(二)。求釋梵處(三)。倚著所生凈修梵行(四)。專一德本言是我所(五)。若得財寶慳貪愛吝(六)。以偏黨心而施眾生(七)。輕易戒禁(八)。不念道心專精之行(九)。嗔恚之事以為名聞(十)。其心廢逸(十一)。而心馳騁(十二)。不求博聞(十三)。不察所造(十四)。貢高自大(十五)。不能清凈身口心行(十六)。不護正法(十七)。背舍師恩(十八)。棄捨四恩(十九)。離堅要法(二十)。習諸惡友(二十一)。隨諸陰種(二十二)。不勸助道(二十三)。念不善本(二十四)。所發道意無權方便(二十五)。不以殷勤咨嗟三寶(二十六)。憎諸菩薩(二十七)。所未聞法聞之誹謗(二十八)。不覺魔事(二十九)。習恃俗典(三十)。不肯勸化於眾生類(三十一)。厭於生死(三十二)。是為三十二事違失大乘墮於塹路。其墮塹路不能疾成諸通之惠。又復寶女。其學大乘之威神德。以此之乘墮於塹路。所以者何。其於斯乘有為之穢。不如所乘為大乘者。則墮塹路。若以於彼無為之德。如斯行乘為大乘者。名聞之德。計於彼乘。於如來心即為塵勞一切不順。於斯大乘悉墮塹路。其於斯乘著如來覺。德稱之故。如是乘者大乘之德故墮塹路。是故寶女。菩薩大乘當棄塵勞所慕法乘。以斯之法致凈大乘。當習此法思惟奉行合斯恢弘。何所是法凈致大乘。有三十二法致凈大乘。何謂三十二。於諸眾生無請之友故。真諦究竟為他人故。志性堅強遵修眾德行不以厭至德成故。心無憒亂志性凈故。其身清凈威儀禮節無想念故。口言清凈言行相副故。其心清凈不舍道心故。布施清凈不望報故。戒行鮮潔護犯禁故。忍清凈者不惜身命故。精進清凈十力無畏具足故。禪定清凈一切塵勞無雜錯故。智惠清凈蠲除一切掛礙之故。清凈心者降伏一切眾魔之故。堅固行者度諸願故。習諸四恩不舍眾生故。於佛反覆護正法故。以不懈惓則能具足道品法故。所聞無厭具聖智故。其歡喜者轉加勝故無慢善聖以能致到無見頂故。於一切法無諍訟者。因緣報應所見和故。無貧匱者獲七財故所以不仆由自在故。德慧成就不失通故。滅除眾生之塵勞者。定於寂然成就之故。如來惠解所變化者具足觀故。睹三脫門所示睹者。遵修於空無想願故。澹泊內者。令諸眾生覺了分別寂然惠故。興盡惠者不起法忍故。修行一切諸法要者。致受別故。佛言寶女。是為三十二法凈致大乘。說此三十二事法品典時。七萬二千天與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萬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天於虛空百萬之眾咨嗟嘆吒。雨於天華鼓諸伎樂。各各舉聲而歌頌曰。其有逮聞於此大乘名德之稱。斯等眾生振救建立諸佛之德。其聞信樂篤信以後。若執持者審諦奉行。復超此功。

囑累品第十三

 

  於是天帝釋。梵忍跡天王。四大天王。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乃能善說深奧應議。講斯經典多所導利。滅諸陰蓋及眾塵勞。化不順議示導正義。以降魔怨。棄捐一切諸外異學。總攝一切諸佛之法。是故世尊。吾當受持於斯法典諷誦講說。若諸法師。攬受奉持此經卷。歸身手執若在其舍。書著竹帛宣布遠近。諸天龍神及揵沓和。若信是經欲奉持者。當令斯袖寬弘無役。其不悅樂而察陰蓋者當令諦受。而使斯等不犯法師不有所嬈。於是世尊告天帝釋梵忍跡天四大天王。善哉善哉諸仁者等。汝等乃欲將護法師。曉了志願已能將護於法師者。諸仁者等則為擁護於正法矣。已能擁護於正法者。則為擁護一切群萌。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汝當受此經卷之品寶女所問正法之典。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假使菩薩於百千劫。而行布施忍辱者。設有菩薩取是經法。受則上口而諷誦者為他人說。建立大哀欲度眾生。具足大慈思惟經法立於忍辱。斯之獲德出彼福上。速疾得歸於此大乘。賢者阿難白世尊曰。吾尋奉受斯法典已。唯然大聖。斯之經法名曰何等。云何奉行。佛告阿難。斯之經法。名曰真諦曉了義律達門之品當持。又名無量之德發意所說當持。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分別諸相。菩薩應時遵修法行。說不退轉輪印講演大乘當奉持之。聚會之品寶女所問當奉持之。阿難。汝若能持此法門品為他人說。便獲無量名德諸法法之光曜。則為眾生建立佛事。所以者何。是為去來今現諸佛世尊究竟之法。佛說如是。寶女阿難一切眾會諸天人民阿須倫世間人聞經莫不歡喜

   爾時,一切諸佛世尊咸如是言:「如是!如是!我等決定作如是事,於此佛剎護持妙法令久住故,一切諸魔惡境界力令摧碎故,乃至無障礙智度彼岸故,我等當說此金剛法等因緣法心建立摧碎陀羅尼印句差別門記大持法門。汝等大眾,今當諦聽!」一切諸佛大集此剎,說如是咒:  「多地也他 鴦伽邏鴦伽邏(一)崩伽邏(二)缽啰朋迦邏(三)婆耶弭呵弭哆藍婆斯(四)阿嵠阿佉門跋利(五)度迷徒曼帝(六)雞跋嚌雞榆利(七)三摩婆呵泥(去音八)三曼多跋達利(九)達迷達迷(十)馱摩雞(十一)闇破雞(十二)弭哆啰丑破[(匕/矢)+糴)](十三)破啰婆帝(十四)伽尼(膩宜切十五)伽拏婆藍帝(十六)哂利底利(十七)哂啰呬啰雞(十八)闍(時瞻切)婆帝婆帝(十九)吒迦斯吒建帝(二十)吒迦婆藍帝(二十一)伽拏婆漠帝(二十二)哂藺帝(二十三)始藺帝(二十四)嬪頭婆帝(二十五)衢婆(去聲)醯(二十六)受離弭多啰受離(二十七)受履阿伽離(二十八)阿婆迷(二十九)娑寫多他當(三十)呼盧哂離(三十一)栴涕[(匕/矢)+糴)]三摩達迷(三十二)馱迷(三十三)俱朱盧(三十四)[(墓-土)/言]朱盧(三十五)阿質吒至離(三十六)至遮婆呵(三十七)朱盧朱盧(三十八)弭多啰婆呵(三十九)俱盧俱盧(四十)娑啰娑啰(四十一)俱株俱株(四十二)摩呵薩啰(四十三)都株都株(四十四)磨呵薩底耶(四十五)奚離馱耶補數箄(四十六)蘇補數箄(四十七)度磨缽離呵[(匕/矢)+糴)](四十八)阿婆移盧至泥(四十九)迦樂差脾(五十)阿婆耶磨薩堵毗婆呵(五十一)底底[(匕/矢)+糴)](五十二)磨磨[(匕/矢)+糴)](五十三)缽濕縛呿(五十四)屍屍啰(五十五)盧迦毗那耶迦(五十六)跋時[(匕/矢)+糴)]跋時啰達[(匕/矢)+糴)](五十七)跋時啰婆帝(五十八)跋時啰馱提(五十九)斫迦啰跋時提(六十)斫迦啰跋時[(匕/矢)+糴)](六十一)斫迦[(匕/矢)+糴)]遮婆泥(六十二)達[(匕/矢)+糴)]達[(匕/矢)+糴)](六十三)婆[(匕/矢)+糴)]婆[(匕/矢)+糴)](六十四)布[(匕/矢)+糴)](六十五)吒[(匕/矢)+糴)](六十六)呼呼[(匕/矢)+糴)](六十七)傍伽嬪婆[(匕/矢)+糴)](六十八)舍利舍利(六十九)至離朱離(七十)慕[(匕/矢)+糴)](七十一)漫茶[(匕/矢)+糴)](七十二)漫茶泥(七十三)伽伽啰泥(七十四)慕茶泥(七十五)薩波謨茶泥(七十六)地地啰耶泥(七十七)磨醯濕縛啰羅耶泥(七十八)奚離莘闍泥(七十九)馱婆婆至(八十)栴茶羅棲迷(八十一)薩婆薩寫阿地瑟(去音)多(八十二)叱電都婆呵那(八十三)磨弭泥(八十四)波羅啰底(八十五)烏闍伽[(匕/矢)+糴)](八十六)毗至泥(八十七)婆那啰呵(八十八)蒱蒱[(匕/矢)+糴)](八十九)瞿盧瞿盧(九十)慕盧慕盧(九十一)哂離哂離(九十二)呵啰呵啰(九十三)迦建茶婆呵(九十四)哂哂哆(九十五)阿喻那建茶(九十六)時縛羅婆棲(九十七)揭馱泥(九十八)阿陀阿泥(九十九)末伽阿毗盧呵泥(一百)破羅薩底(一百一)阿盧沙婆底(一百二)哂離哂離(一百三)耶他婆闍耶薩縛伽啰(一百四)耶他婆闍者奚馱耶婆呵(一百五)薩底耶缽履婆婆(一百六)末伽避盧呵泥(一百七)阿遮羅勃提(一百八)馱馱缽啰遮啰(一百九)波遮耶(一百一十)旃達遮啰拏(一百十一)阿遮[(匕/矢)+糴)]輸達泥(一百一十二)缽啰訖履底末祇(一百一十三)伊羅伊離離(一百一十四)缽啰鞞(一百一十五)娑啰勃啰帝(一百一十六)薩婆哆啰哆他多(一百一十七)薩底耶阿奴伽帝(一百一十八)阿那婆啰那勃啰帝(一百一十九)阿羅哆(一百二十)鴦瞿隸(一百二十一)奢[弓+(珍-王))]泥(一百二十二)勃啰磨婆喻哂呵阿哂哆婆哂啰(一百二十三)尼啰婆耶婆(一百二十四)阿指啰末伽(一百二十五)羅那羅瞿薩隸(一百二十六)底履啰多那傍世(一百二十七)達磨迦耶(一百二十八)時縛羅旃達隸(一百二十九)薩母達啰婆底(一百三十)磨呵步馱毗耶(一百三十一)薩母達啰鞞伽婆底(一百三十二)陀羅尼沒達隸(一百三十三)磨佡沒達啰(一百三十四)蘇啰缽啰底三毗陀沒達啰(一百三十五)阿跋哆尼(一百三十六)三跋哆尼(一百三十七)三慕賀塞迦啰(一百三十八)毗地喻多啰棲那(一百三十九)廁底沒達離都死(一百四十)曳雞質畢利地毗婆呵(一百四十一)婆呵婆呵婆呵(一百四十二)雞吒迦婆吒(一百四十三)世羅缽啰底底耶奚離多曳那(一百四十四)沒達離多陀啰尼(一百四十五)馱啰馱啰馱啰(一百四十六)檀地羅檀地羅(一百四十七)呼色迦薩婆奚馱耶(一百四十八)達離都死(一百四十九)闍茶闍婆吒(一百五十)闍呿娑吒(一百五十一)蘇末底末底(一百五十二)磨呵馱步哆達哆(一百五十三)質殺茶耶單那尼失離多步多(一百五十四)伊尼弭尼(一百五十五)薩遮尼(一百五十六)瞿沙薩遮尼(一百五十七)沒達離多遮離耶阿地瑟侘那(一百五十八)薄缽他那阿溺他(一百五十九)磨呵布尼耶三沒遮耶阿婆多啰(一百六十)磨呵迦盧拏耶沒達離多(一百六十一)薩婆三藐波啰底缽地指啰啰哆藍(一百六十二)時縛羅堵達磨泥底離(一百六十三)薩鞞慕尼勃離沙婆磨呵迦盧拏三磨提(一百六十四)若那羅婆跋隸那(一百六十五)梅底離底耶伽底(一百六十六)毗離耶跋隸那阿地瑟魑多(一百六十七)薩婆步都烏波遮耶也(一百六十八)薩婆呵。」         菩薩有十坐。何謂為十。其福得至轉輪王座修於十德。不失天上。世間人處得四天王。以佛尊法。授諸天下。逮為天帝。超越眾庶。梵天自在。欲攝他心。亦得由己。致師子座。興顯法眾。得正法座。逮成總持力。普照一切。其志堅強。所建正願。靡不周遍。通達十方。以大慈座。嗔恚懷結。令得悅顏。以大哀座。忍諸苦惱。不以為患。坐金剛座。降伏眾魔諸外怨敵。是為十座。   佛告思無量義菩薩:「善男子,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眾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菩提非過去、未來、現在,如是心、眾生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能如是解名為菩薩。然於是中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為始行眾生故說有菩提,如阿羅漢取證,於法無所得,以世俗言辭故說有菩提。然菩提實不可得,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然於是中亦無有心,亦無造心者,亦無有菩提,亦無造菩提者,亦無有眾生,亦無造眾生者,亦無有聲聞,亦無發聲聞者,亦無辟支佛,亦無發辟支佛者,亦無有菩薩,亦無發菩薩者,亦無有佛,亦無成佛者,亦無有為,亦無造有為者,亦無無為,亦無造無為者,是中已得、今得、當得皆不可得。」

  佛告:「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所應說者,吾今當說:菩薩發菩提心有十法。何等為十?發第一心,成就眾善本,譬若須彌山以眾寶莊嚴;發第二心,行檀波羅蜜,譬若大地長養眾善法;發第三心,行屍波羅蜜,喻若師子王能降伏眾獸,滅除邪見故;發第四心,行羼提波羅蜜,喻若那羅延堅固不可壞,滅除煩惱故;發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羅蜜,現行眾善法喻若天華,如意說法故;發第六心,行禪波羅蜜,喻若日光明滅除眾闇故;發第七心,行般若波羅蜜,諸願得滿足,喻若商賈客得離眾難故;發第八心,行方便波羅蜜,滅除諸障礙,喻若月盛滿清凈無穢故;發第九心,欲滿足本願,游凈佛國土樂聽深妙法,滅除貧窮故;發第十心,喻若虛空其智無窮盡,譬如轉輪王成就一切種智故。善男子,如是能發十種心名為菩薩,亦名摩訶薩,亦名無為眾生,亦名無障礙眾生,亦名已得度眾生,亦名不思議眾生,然於此中亦無有心亦無菩提。

  「複次,善男子,復有十三昧護持菩提心。何等為十?發第一心,法寶三昧所護持;發第二心,堅固三昧所護持;發第三心,不動三昧所護持;發第四心,不退三昧所護持;發第五心,寶華三昧所護持;發第六心,日光三昧所護持;發第七心,一切義三昧所護持;發第八心,智照三昧所護持;發第九心,諸佛現在前三昧所護持;發第十心,首楞嚴三昧所護持。   又善男子。初地菩提薩埵先睹嘉瑞。三千大千佛土億百千珍奇寶藏。悉現境界。第二地先睹嘉瑞。三千大千佛土平如水掌。悉現境界。第三地先睹嘉瑞。勇健堅強手執兵仗。悉現境界。第四地先睹嘉瑞。曼陀羅風從四方來。吹種種華普散大地。悉現境界。第五地先睹嘉瑞。一切女人嚴具庄飾。瞻匐華鬘。解脫華鬘。憂缽羅華鬘。婆利師華鬘。莊嚴其首。悉現境界。第六地先睹嘉瑞。眾寶浴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有四階道底布金沙。澄靖清徹自見己身遊戲其中。悉現境界。第七地先睹嘉瑞。見左右面有大地獄楚毒峻嶮。自見己身超出此難。悉現境界。第八地先睹嘉瑞。自見兩肩有師子獸王。首冠繒帛其身雄壯。一切毒害諸惡獸等無不摧伏。悉現境界。第九地先睹嘉瑞。轉輪聖王大臣剎利百千眷屬。以法化導一切眾生。手執繒蓋眾寶百千莊嚴其首。悉現境界。第十地先睹嘉瑞。自見作佛。身黃金色圓光一尋。億百千梵圍繞說法。善男子。是為菩提薩埵十地前相。當作是知。悉從十地三摩提之所出生。  又善男子。菩提薩埵初發意地得最勝處陀羅尼。第二地得難伏陀羅尼。第三地得善住陀羅尼。第四地得難當陀羅尼。第五地得功德華普集莊嚴陀羅尼。第六地得智光明陀羅尼。第七地得勝趣陀羅尼。第八地得八萬四千陀羅尼。澄靖司陀羅尼為首。第九地得六十那由他陀羅尼。無盡陀羅尼為首。第十地得恆河沙陀羅尼。出生無量陀羅尼為首。是為菩提薩埵十地陀羅尼。當作是知。  又善男子。菩提薩埵初發意地具足檀波羅蜜。第二地具足屍波羅蜜。第三地具足羼提波羅蜜。第四地具足毗梨耶波羅蜜。第五地具足禪那波羅蜜。第六地具足般若波羅蜜。第七地具足方便波羅蜜。第八地具足願波羅蜜。第九地具足力波羅蜜。第十地具足智波羅蜜。如是諸波羅蜜。於諸地中皆悉成就。  又善男子。有十種檀波羅蜜。何等為十。信根為首檀波羅蜜。三摩提為首檀波羅蜜。大慈為首檀波羅蜜。大悲為首檀波羅蜜。深心希望為首檀波羅蜜。一切智為首檀波羅蜜。安立眾生為首檀波羅蜜。四攝為首檀波羅蜜。護持正法為首檀波羅蜜。樂求佛法為首檀波羅蜜。  復有十種屍羅波羅蜜。何等為十種。離八難為首屍羅波羅蜜。建立佛法為首屍羅波羅蜜。超越聲聞辟支佛地為首屍羅波羅蜜。凈身業為首屍羅波羅蜜。凈口業為首屍羅波羅蜜。凈意業為首屍波羅蜜。莊嚴心為首屍波羅蜜。人世界清凈為首屍波羅蜜。一切願求滿足為首屍波羅蜜。不害為首屍波羅蜜。  復有十種羼提波羅蜜。何等為十。忍力為首羼提波羅蜜。成熟眾生為首羼提波羅蜜。意解為首羼提波羅蜜。深法忍為首羼提波羅蜜。斷煩惱為首羼提波羅蜜。離嗔恚為首羼提波羅蜜。不計身為首羼提波羅蜜。不計命為首羼提波羅蜜。斷諸無智為首羼提波羅蜜。觀諸法平等為首羼提波羅蜜。  復有十種毗梨耶波羅蜜。何等為十。精進根為首毗梨耶波羅蜜。精進力為首毗梨耶波羅蜜。等方便為首毗梨耶波羅蜜。念處為首毗梨耶波羅蜜。代一切眾生身所作為首毗梨耶波羅蜜。隨順一切眾生口意轉為首毗梨耶波羅蜜。不退還為首毗梨耶波羅蜜。極精勤為首毗梨耶波羅蜜。伏一切煩惱怨家為首毗梨耶波羅蜜。一切智智為首毗梨耶波羅蜜。  復有十種禪波羅蜜。何等為十。定根為首禪波羅蜜。定力為首禪波羅蜜。等定為首禪波羅蜜。諸禪解脫為首禪波羅蜜。善法為首禪波羅蜜。是處為首禪波羅蜜。不亂為首禪波羅蜜。非處為首禪波羅蜜。害一切結使為首禪波羅蜜。定身滿足為首禪波羅蜜。  復有十種般若波羅蜜。何等為十。慧根為首般若波羅蜜。慧力為首般若波羅蜜。正見為首般若波羅蜜正念為首般若波羅蜜。陰巧便為首般若波羅蜜。觀界入為首般若波羅蜜。聖諦為首般若波羅蜜。無障礙為首般若波羅蜜。除一切妄見為首般若波羅蜜。無生法忍為首般若波羅蜜。  復有十種方便智波羅蜜。何等為十。眾生希望方便行為首方便波羅蜜。安立眾生為首方便波羅蜜。大悲為首方便波羅蜜。化眾生不勞惓為首方便波羅蜜。超越聲聞辟支佛地為首方便波羅蜜。入諸波羅蜜為首方便波羅蜜。如實觀諸法為首方便波羅蜜。不思議力為首方便波羅蜜。不退轉為首方便波羅蜜。降伏眾魔為首方便波羅蜜。何等為波羅蜜義。行增進滿足義。是謂波羅蜜義。勝妙智滿足。是波羅蜜義。不著有為無為法義。是波羅蜜義。覺生死過義。是波羅蜜義。覺悟不覺悟者義。是波羅蜜義。開示一切無盡法藏義。是波羅蜜義。無間礙解脫具足義。是波羅蜜義。覺知布施平等義。是波羅蜜義。覺知戒忍精進一心智慧平等義。是波羅蜜義。決定巧便義。是波羅蜜義。知一切眾生法性義。是波羅蜜義。無生法忍滿足義。是波羅蜜義。不退地滿足義。是波羅蜜義。嚴凈佛土義。是波羅蜜義。成熟眾生義。是波羅蜜義。覺場具足義。是波羅蜜義。降伏眾魔義。是波羅蜜義。一切佛法滿足義。是波羅蜜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滿足義。是波羅蜜義。攝取一切化生義。是波羅蜜義。三轉十二行法輪義。是波羅蜜義。  爾時會中有天名師子幢無礙光耀。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是名一切具足。是名究竟一切佛法功德。世尊答曰。如是如是諸天。其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正憶念者。當知是阿惟越致菩提薩埵。何以故。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善根成熟故。令耳根得聞是經。一切善根成熟故。得聞此經已。終不離真實觀。不離諸佛世尊。不離諸佛法。不離轉法輪。不離海印陀羅尼。不離無盡陀羅尼。不離遍入眾生行陀羅尼。不離無盡光日幢陀羅尼。不離月無垢相陀羅尼。不離無垢等起相陀羅尼。若菩薩得是陀羅尼者。悉能一時變身為佛。周滿十方教化眾生。然於諸法亦不死亦不去。而度脫眾生。眾生亦不可得。說法教化諸文字等亦不可得。示現死生亦不生。知諸法平等無去無來。亦不作非不作故。說是法時。三千菩提薩埵得無生法忍。複次天子。若有讀誦持是法者。終不離息一切纏陀羅尼。不離金剛堅強破散一切煩惱山陀羅尼。終不離說無言普入諸波羅蜜陀羅尼。終不離能說異名句諸語陀羅尼。不離虛空離垢出生無盡印陀羅尼。不離成就無量佛身一切生盡陀羅尼。   爾時德藏菩薩。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復問普賢菩薩言。其有欲證此如來不思議境界三昧者。修何福德施戒智慧。時普賢菩薩。遍於十方一切凈剎。現成正覺化眾生者。告德藏菩薩言。佛子。若欲證得此三昧者。先應修福集諸善根。謂常供養佛法僧眾。及以父母。所有一切貧窮苦惱無救無歸可悲愍者。攝取不舍。乃至身肉。無所吝惜。何以故。供養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諸眾生。皆獲安樂。供養法者。增長智慧。證法自在。能正了知諸法實性。供養僧者。增長無量福智資糧。致成佛道。供養父母和尚尊師及世間中曾致饒益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供養。何以故。以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作諸惡業。故諸如來。稱讚知恩。毀背恩者。又常愍濟諸苦眾生。菩薩由此廣大善根。永不退失。若人有能勤修福德。常念報恩。悲愍眾生。則為菩提已在其手。應知佛說。能隨供養。此三種田。一一成就無量善根。  德藏當知。菩薩次應植廣大種。由是故生此三昧牙。成菩提果。云何植種。謂持種種微妙花鬘。塗香末香。及眾伎樂。恭敬供養現在諸佛。或佛形像。作是思惟。如上所說。遍於虛空毛端量處及微塵內無量剎中。一一所見。諸佛威力。及菩薩眾。我悉於彼諸佛會中。一心正念。普皆供養。如所供養一佛法性。即是一切諸佛法性。若我供養一如來者。即為供養一切如來。隨彼一一諸佛神力。能以幾劫入於一念。亦爾所劫供養如來。若有眾生。信解此法。種植大種。即能得是如來不思議境界廣大三昧。故善男子。應以此法。日日供養。由是下至於諸佛所。但一敬禮。亦能令此種子增長三昧牙生。  又應常以布施持戒大願智慧。而溉灌之。又復菩薩為灌三昧。修行施時。不揀福田怨親善惡。持戒破戒。富貴貧窮。又復思惟。施於富者。雖無所用。然我自應修習施行。菩薩又應清凈持戒。見毀禁者。起大悲愍。不應於彼生嫌恚心。又應深發大菩提願。我當決定。念念普於遍滿虛空毛端量處。乃至一切佛剎塵中。無量世界。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度諸眾生。如今世尊毗盧遮那。等無有異。不起功用。攝無量劫入於一念。即於如是一一剎中。各現佛剎微塵等諸佛威儀。一一威儀。各度恆河沙等眾生。皆令離苦。乃至虛空眾生界盡。常無休息。  佛子。修智慧者。一心諦聽。今為汝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者。是人要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應當遠離妄語綺語及諸散亂無益之事。於諸眾生。雖起大悲而常攝心。不染不散。詣精舍中。睹佛形像。金色莊嚴。或純金成。身相具足。無量化佛。入於三昧。在圓光中。次第而坐。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思惟。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閦佛。毗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於彼諸佛。隨心所樂。尊重之處。生大凈信。想佛形像。作彼如來真實之身。恭敬尊重。如現前見。上下諦觀。一心不亂。往空閑處。端坐思惟。如佛現前。一手量許。心常繫念。不令忘失。若暫忘失。復應往觀。如是觀時。生極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現在其前。了了明見。不復於彼作形像解。見已即應於彼佛所。以妙花鬘。末香塗香。恭敬右繞。種種供養。彼應如是一心繫念。常如世尊現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審復想見成已。還詣空處。繫念在前。不令忘失。一心勤修。滿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見如來現在其前。其有先世造惡業障。不得見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無異相。還得速見。何以故。若有為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若於所修。數數怯退。彼尚不能自得解脫。何況度脫諸苦眾生。若遇如是。疾得菩提正真之道。不能勤修。當知徒是地之重擔。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飲一掬水。即為已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薩如是。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為已修一切三昧諸忍諸地諸陀羅尼。是故常應勤修匪懈。離於放逸。繫念一心。要令自得現前見佛。如是修習初見佛時。作是思惟。為真佛耶。為形像耶。若知所見是真佛者。便於佛前。兩膝著地。合掌恭敬。憶念虛空毛端量處及微塵中一切諸佛無量威德。大慈悲故。來現我前。即應啟請唯願世尊。為我演說如來不思議境界大三昧法。若聞如來一切所說。應決定信。勿生疑惑。即於是處。得此三昧。若先業障。不能問者。則應思惟。一切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像如夢。如是諦觀。法性空寂。然知如來了一切法。皆如幻夢。如來自性。非幻非夢。猶如虛空能以智悲。出現我前。願為我放大悲青光。滅除眾苦。時佛即為放眉間光。名曰青焰。其光才照。諸苦銷除。即坐證得法光明忍。悉能了達無量三昧。第七日夜。夢見如來為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知所見。是形像者。應思諸佛及諸眾生皆亦如像。但隨想見無實體性。既知如來如幻如化。如夢如焰。如是自然現前見佛。亦如夢中。無實可得。非生而生。非滅而滅。非去而去。非識而識。非有為而現諸行。非言說而演諸法。非我非壽。非眾生非養育。非趣生。非想非作。非知非食。非即蘊非在蘊而示諸蘊。乃至界處。亦復如是。一切非有亦復非無。是故諸佛及一切法。真實平等。皆同一相。如陽焰等。一切眾生。諸佛及土。皆唯自心。識想所現。識想為緣。所生諸色。畢竟非有。如來已離一切識想。是故不應以色像見。知所見像。隨想生故。乃至虛空毛端量處。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異。若我分別。即見於佛。若離分別。即無所見。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凈佛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

    
推薦閱讀:

大乘寶雲經 卷第一
正法:【不退轉】 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法:【六波羅蜜】 具足十法修行禪波羅蜜
正法:【六波羅蜜】 具足十法修行毗梨耶波羅蜜
「四十八願功德成就,而歸一正覺,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