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格律詩」★★★★★ ★★★★★
怎樣寫「格律詩」
先大致看一遍格律,再比照古人律詩來檢驗,一則認識到格律的重要,二則鞏固所學。
然後試著寫一寫,由易到難,從只押韻的五言古絕到平仄合格的七言律詩,不求寫好,但求寫對,用普通話定平仄亦無妨。這是第一關,平仄關。這時候就可以靠大量讀詩詞來累計「入聲字」了。
第二關是語言關,要絕對避免走「翻譯派」、太俗抑或是晦澀的路子,這一關的唯一方法就是讀讀讀。
第三關是意境關,也要靠讀。這一關說來容易(就是什麼樣的意境是美的,什麼樣的是不美的),做起來又難,怎樣寫得美。
這個「讀」,一則累計辭彙、典故,今後用得到的;二則學習手法,甚至是理性的去分析手法也是可以的;三就是積累「入聲」字。這個過程中最好博採眾收,不要只讀一家,避免過早形成定式。這個時候形成的定式很難成為「風格」。
自認為「三關」都大概過了的時候,就算入門了。同時,應該也就自然而然看到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了,勤於讀、勤於練,逐漸提高就是了。 讀、練,由量變到質變,學格律詩別無他法、捷徑。
寫「格律詩」需要注意什麼?
在談格律詩之前,首先簡略說說詩的分類及其特點。一般認為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樂府等,多指我國唐朝以前的詩,還沒形成嚴格的格律,相對比較自由。
到了唐朝,逐漸形成比較完備和相對固定的格式,稱為「格律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它在句數字數、平仄聲調、句尾押韻、字句對仗等方面都有比較固定的格式和相對嚴格的要求。
現代有人把不入律的「五言詩、七言詩、民歌、山歌、散文詩」等歸類為「現代自由體詩(或新詩)」,以區別格律詩(近體詩)。這是個好主意,未嘗不可。
現在談談近體詩(格律詩)。
近體詩有「五言、七言,律詩、絕句」,合分成四種:五言律詩(五律),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七言律詩(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個字;五言絕句(五絕),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七言絕句(七絕),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
「近體詩」的平仄格式,按照每首詩首句的第二個字和尾字之平仄聲調可分為四種格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
附錄列出了七言絕句(七絕)的四種格式供參考。嚴格按格律寫的是「正格詩」,也有適當變通的「變格詩」。
「變格詩」變通的原則:一般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詩句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變通,笫二、四、六字的平仄需正格。
不過,「一三五不論」有前提,就是不能出現「孤平」或「三平腳」,否則就是「犯忌」。
所謂「孤平」,是指除了韻腳的平聲字外,詩句中只有一個平聲字;也就是說,除格式規定必須用平聲字的韻腳外,還需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聲字,連同規定格式的平聲韻腳字要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平聲字。
所謂「三平腳」,是指詩句末尾連用了三個平聲字。
那麼,什麼是平聲、仄聲呢?
漢字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第一、二聲是平聲,第三、四聲是仄聲。
有些人受方言影響說普通話不標準,平仄發聲可能出現差錯。當平仄拿不準時可查漢語字典。
近體詩還有「押韻」的要求:
「押韻」是指偶數句的末位字和首句末位為平聲的,末位字的韻母應相同或相近(可通押者)。規定要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韻字不重複。
古韻最先有206個,後歸納成106個,現用普通話辨韻可合併成14韻甚至12韻。韻母可參閱漢語拼音方案的韻母表。
近體詩的律詩(五律、七律)還要求「對仗(對偶)」,就是要求部分相連的兩句中,它們的詞性、詞義或語法結構要互相對偶,形成詩的整齊美,增強詩的感染力。律詩一般要求中間兩聯(即第二、第三聯)對仗,首聯和尾聯任意。絕句詩可不用對仗。
此外,還要求詩不「合掌」,即上、下兩句不要同義或基本同義,「合掌」也屬犯忌。
近體詩是由前人創作、循序漸進、約定俗成、逐步定格的格律詩。由於它除內容外,還講究平仄、押韻、對仗等,念起來抑揚頓挫,具有文學美感和思想感染力,因而為人們普遍接受、喜愛和採用。它是中華文化的珍品,詩中奇葩。
學寫格律詩有一定的難度。不過,下點功夫,掌握它的基本格律和要求,就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寫出正格或變格的近體詩。
初學者可先學寫絕句詩,絕句是從律詩的八句中截其四句而成,因而它的句數較少,押韻字也就少,又不要求對仗。可按填詞譜曲的方式寫格律詩,思路是:有了詩的靈感時,先寫出初稿並標出每個字的平仄聲調,然後對照格律詩的四種平仄格式,看與哪一種格式最為接近。這裡首先要對照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因為這些字是不能變格的。初步選定一種格式後,調整那些不合平仄的字詞,譬如可用相合的同義字詞替換或字詞前後對調,看是否入格。
「押韻」方面可先初選某句腳的一個字韻,然後考慮選配其它押韻字。必要時可在字典里搜索相同韻母的字,從中找出可用的韻字。
經過反覆摸索、推敲,就會有所收穫。能寫出正格詩最好,寫不成正格就用變格亦可。但變格詩寫完後,要注意檢查有無「孤平」或「三平腳」等犯忌。
掌握了絕句詩後,進一步可學寫律詩。再進一步可學寫詞和楹聯(對聯)。
初寫格律詩難免會犯錯或犯忌,這不要緊,可反覆修改,逐步改正。一首好詩主要決定於它的中心內容,然後才是形式。只要詩的意境深遠、形象、含蓄,字句優美、生動、精鍊,不管它是不是格律詩,是正格詩還是變格詩,也不論它是高雅的還是通俗的,都不失為好詩。誠然,若能寫成格律詩,可能更完美、更動人、更感人,為人們喜聞樂見和廣泛傳頌。
有的人說格律詩難學,或不想學,或不想受格律的約束。這沒關係。因為寫不寫詩、寫什麼類型的詩,完全是自已決定的事。不想寫格律詩,盡可以寫自由體的七言詩、五言詩等,但你不要冠以「七律」、「七絕」或「五律」、「五絕」的字樣。否則,難免有人會說你不懂格律詩或不入律、犯錯、犯忌等。不過有的可標為「古體詩」。
還有人說,不妨來做做現代格律詩,這倒有點新意和創意。能創作出高明的、好學易寫的現代格律有多好呀。但不知是什麼樣的現代格律?若有人也不想受你現代格律的約束,又該怎麼辦呢?所以如不願寫或不會寫近體格律詩,就寫寫現代自由體詩吧,不會有人用格律詩去套你或約束你。
附錄:七言絕句(七絕)的四種格式-----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註:1.__標示格式。
2.(平)或(仄)表示該字可平可仄。
3.黑體平字表示該字需押韻。
關於「如何寫格律詩詞」之我見
(一)
最近好多朋友讓我談淡關於寫格律詩及詞的一些看法,現初淺述之如下,與朋友們共同探討,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各方家及詩友斧正。
寫詩詞無外乎四點:一是鍊字,二是修辭,三為諧律,四為造境。
「諧律」其實很容易,只要弄懂規則就可以了。比如格律詩,只要把握住「韻、聲、粘、對、拗救…。」等一些基本規則既可。
如果你一旦註明自己寫的是格律詩「七絕、七律、五絕、五律」那麼就必須遵其格律,不可以服從「意境」為由而借口任意出律。
其實大到人生,小到遊戲,都有規則,都有約束,但是在約束下不違反規則,照樣能隨心所欲,玩的快樂。有人說中國傳統的格律詩即是「帶著鐐銬跳舞」的文字遊戲,所以真的玩好既不易但也有趣、耐看。
格律詩詞有自己的標準格式與變化規律。漢字是一字一形,一字一音,只有中國文字分「四聲」,讀來抑揚頓挫。四聲分兩大類即「平」和「仄」。詩中只有平仄交替才會產生音韻美,而這種音韻美,恰恰是產生與平仄的變化之中。大家知道中國的《易經》中分「陰、陽」兩大類的「爻」,它們分別組合後即變化無窮,代表了天地間的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周易正是用陰爻與陽爻才變化出豐富多彩的卦象,而交際舞卻是用左右腳的變化才展現給人們「蓬嚓嚓」的優美舞步的。那麼格律詩不也正是由平仄的變化才使其千百年來在文壇上久盛不衰嗎!
中國的近義、同義詞很豐富,不是找不到相近辭彙的。假如自己寫的詩「失粘」,其它平仄又合律,難以改動,那麼你就聲明是「陽關體」好了。如:王維的代表作 《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在中唐以前人們最重視的是犯「孤平」,對「失粘失對」並不看的很重要,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首很著名的詩,其中第一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就「失對」。象這種「失粘、失對」的例子很多,如: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曉》、李白的《靜夜思》等,但不能稱之為「格律詩」,只能稱「樂府詩」、「古絕」、「古風」。當然,不是格律詩不等於不是好詩,但掛羊頭賣狗肉是要不得的。
填詞要照譜填,一個是平韻,一個是仄韻(包括入聲韻),另一個就是換韻;換韻有三種:1)「平仄通葉格」,既換韻不換部,如,《西江月》、《蝶戀花》、……等。 2)「平仄轉換格」,既換韻又換部。如,《清平樂》、《調笑令》、……等。 3)「平仄錯葉格」既換韻後又回到原部。如《相見歡》、《訴衷情》……等。
最近我有個朋友也乘興照詞譜添了些詞,但卻不守律。還自稱:不在乎格律,有好的意境可以放棄格律…云云。我說;你既然選中了這個詞牌,就必須遵守規矩,否則你去寫自度曲,自由詩好了,為什麼還冠以詞牌名呢?比如《滿江紅》這首詞本應是以「入聲」為韻的,如岳飛的《滿江紅》其韻腳為「歇、烈、月、切、雪、缺」等都是入聲,我這朋友堅持偏要用仄聲。《清平樂》,本來是換韻又換部的,他卻用平仄同部。我逗他說:那你只能是孤芳自賞了。
其實這些規則一旦弄懂,寫詩添詞會很容易的。但真正一首好詩詞,並非遵律就為佳,「律詩只論平仄,終生不得入門」。重要的是能表達出一種美好的意境與令人回味無窮的佳句來。有的人一生寫詩詞上千首,如果有幾首那怕是一首傳世,那也足矣。如宋時的蘇麟當時是浙江杭州巡檢,他看到當時范仲淹周圍人都巴結范而寫首著名句子,「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而流傳千古。他一生也僅寫這首。與賀知章齊名號稱「吳中四士」的張若虛在《全唐詩》中也僅存兩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卻讓世人皆知。所以,對初入詩詞門的朋友,當然不要為什麼清規戒律所難住,就象喜歡踢足球的人,首先弄懂什麼叫「越位」(如詩詞中的出律)什麼叫合理衝撞(如詩詞中的拗救)等…。一旦這些規章懂了,最後的目的是進球(如詩詞中的佳作)。
寫詩前首先要謀篇布局,律絕也講究「起、承、轉、合」,也就是要「平起、順承、跳轉、妙合。」這樣一首詩出來才會有味。
有好多朋友喜歡寫景,寫景要言情、銘志。而不單單是為寫景而寫景,當然也有純寫景物的,也有不講「起承轉合」而成千古名詩的,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雖說是全都寫景,也沒什麼轉合,但也不失為一首好詩,就象四幅畫一樣,承現在讀者眼前。可是,它照比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比起來就遜色多了。杜牧在此詩中前兩句,通過一件舊兵器的發現,一件小事的描述,讓人沒感覺到與赤壁有什麼關係,而在第三句中突然一轉,假如東風不給與周瑜取勝的天機,恐怕他的愛妻小喬,早己為曹操所獲了。作者就發現一件前朝舊兵器,而聯想到赤壁大戰一件大事。讀起來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假如我們要寫《赤壁》的話,肯定會把赤壁大戰寫得如何壯觀,場景何等宏大…但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我等也寫不出這樣留傳千古的傑作的。
在詩詞創作中,「意象」塑造是最為重要的。
意為立意,象為結象。意為作者的主觀思想,如觀念、意識、情感、志趣…等。象指客觀物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現象、幻象…等。立意後,要求作者找個「形象大使」以代替自己發言,而不是直接說出來。如大家知道的《離騷》中即以美人、芳草作為「象」來抒發作者熱愛國家的「意」。
通過以上簡述,我的觀點是,要寫好格律詩詞,首先要有「技術層面」的功夫,即是懂得、熟悉「四聲、平仄、押韻、對仗、拗救…」等。其次是「藝術層面」,要在「意象、意境、語言、章法、布局…」上下些功夫。對古典格律詩詞要「繼承傳統,去粗取精,發揚光大,走出新路」。
如上所言僅對學習,鑒賞,寫作格律詩的一點粗淺體會,肯定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方家、詩友斧正為盼!
關於如何寫格律詩詞之我見 (二)
前幾天我在某論壇上發首七絕,有個很熱心的網友給該詩以不錯的平價,但隨後又指出幾處出律,我跟貼討教之。其實他不說我也知道是指幾處已「拗救」的地方「出律」了。應該說這位朋友對格律詩的基礎知識還稍欠些。鑒賞或寫格律詩如不懂「拗救」,那麼對前人好多名作就理解不了,有可能把格律詩當「古風」。對自己寫格律詩也有很大的約束。
下面我就「關於孤平拗救」粗淺述之:
關於「孤平」與「拗救」
在律詩的句子中,如果只有一個平聲(除平聲韻腳外)前後都是仄聲,這就犯了「孤平」。「孤平」在格律詩中是犯大忌的。
人們不但在寫律詩中避,在詞中也避。甚至古風中也避,有人寧願用「仄仄仄仄仄仄仄」,也不願用「孤平」。
為了迴避「孤平」,辦法有兩個:
一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避免使用仄聲字。
如下例: 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首詩首聯第二句「行舟綠水前」第一字「行」字是平聲,如用仄聲字就犯「孤平」了。頸聯的第二句「江」字也是如此。
二是救孤平:如果在上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使用「仄聲字」時,那就要通過「救」來解決「孤平」的問題。我們通常稱「拗救」。
什麼叫拗救呢?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叫「拗救」。前面一字「拗」了,後面必須用一個字來「救」,或在「對句」中救;所謂「救」,就是補嘗,「平」用「仄」補,「仄」用「平」補。
下面講幾種拗救;
1、本句自救:
格律詩基本句式(五言為例)
A:(仄) 仄 平 平 仄 B: 平 平 仄 仄 平
C:(平) 平 平 仄 仄 D:(仄) 仄 仄 平平
在B式句中「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聲,那麼在第三個字必須用一「平聲字」作為補償,這樣就變為「仄平平仄平」,否則就犯孤平。例如: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這首詩尾句中首字的「恐」字該「平」聲字,卻用了「仄」聲字而「拗」。而第三字「天」該用仄聲字卻用平聲字「救」。在此句中「天」字救了「恐」字,避免了孤平。這就是「本句自救」。
在五言詩中這種當句救也叫「一拗三救」。
在七言詩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如第三字用「仄」聲字,那麼第五字必須用「平」聲字補償。例如;
甲申重陽登高賦
東菊折來三兩枝,登高乘興賞秋時。
隨風拋向長天處,一朵黃花一首詩。
這首詩中第一句的「折」字應是「平」聲字卻用了「仄」聲字(入聲),故「拗」了;但第五字「三」卻用了「平」聲字來補救,用「三」字補嘗了「折」字避免了「孤平」,這就是「本句救」,我們在七言中管這種方式也叫「三拗五救」。
2、對句相救:
在格律詩A式句中,也就是五言詩「(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和七言詩「(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改用「仄」聲字,那麼在對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必須用一「平」聲字來補嘗。這樣就變成了: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
我們把這種形式叫「對句救」。例如: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首聯第一句的「水」字該是平聲,卻用了仄聲字,而「拗」;而第二句中「混」該是仄聲字卻用了平聲,「救」。以「混」補嘗「水」字,這就是「對句救」。再例如七言詩;
夜泊水村
陸遊
腰間羽箭久凋零,大息燕然未勒名。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何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卧聞新雁落寒燈。
這首詩頸聯第一句中的「有萬」二字都該是平聲字,但用的卻都是仄聲字而「拗」;第二句中「無」字,應是仄聲字卻用了平聲字而「救」。這樣就以「無」字,補救了「有萬」兩個字。這就是「對句救」,也稱「一救二」。
再如:
元夕逛燈街
十里長街彩燭光,銀花火樹映天堂。
龍飛鳳舞燈數萬,虎躍雞鳴車幾行。
戶戶窗前照圓月,人人身上飾新裝。
星移漢轉玉輪去,仍是滿城煙火香。
這首詩頷聯第一句中的第6個字「數」字應該是平聲字,但用的卻都是仄聲字而「拗」了;但頷聯第二句中的第5個字「車」字,為平聲,這樣就以「車」字補救了「數」字,這也是「對句救」。
再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上句中第五、六字均「拗」,對句「煙」字救之。
3:可救可不救;
同樣也是在A式句中既五言詩「(仄)仄平平仄」七言詩「(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詩第三個字、七言詩第五個字,用了仄聲字,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沒用仄聲字,這種情況叫「半拗」或「小拗」,是「可救可不救」的。例如: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這首詩頷聯第一句的第三字「幾」用了仄聲字,是「半拗」。本來可救可不救的,因為「一、三」不論的。但作者在第二句中的第三字「秋」字給救了。「秋」救「幾」也是對句救。例如七言律詩:
咸陽城東樓
(唐)許渾
獨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jiān jiā]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這首詩頷聯第一句第五個字「日」應用平聲,卻用人仄聲字,是「半拗」本來也是可救可不救的,但作者在第二句中第五字「風」卻救了,本來這裡當用仄聲字而用平聲字,「風」救了「日」字是對句救。在本句中「欲」字本應平聲,所以「風」字又救了「欲」字。因此在此詩中既有「本句救」又有「對句救」。
再如:
聞笛
傍晚園中楊柳垂,盲童橫笛向湖吹。
遊人可懂曲中苦?同在天涯樂是誰?
這首詩第三句中「曲」 字應平聲,但卻用了仄聲字,是「半拗」,也叫「小拗」,是可救可不救的。
4、特殊的平仄句式:
在基本句式C式句型中既五言詩「(平)平平仄仄」,七言詩「(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可以在五言的第三、四兩字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的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既由原來的「(平)平平仄仄」變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變為「(仄)仄平平仄平仄」。但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以上這種格式在唐宋詩中也是常見的,也可以算是一種正規格式。如下例;
月夜
杜甫
今夜鹿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第三句「遙憐小兒女」就用的是」(平)平仄平仄」的格式;第七句「何時倚虛幌」也是用的這種格式。如在下例七言詩中;
郊行既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台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防游衍莫忘歸。
這首詩中第七句「況是清明好天氣」用的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再比如:毛澤東主席的《送瘟神.其二》中第七句「借問瘟君欲何往」《答友人》中第七句「我欲因之夢廖廓」都是用的這種「(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律詩中這種格式,一般都在第三句或第七句中。所以這種格式,稱為特殊的平仄格式,也可以當正規的格式用了。
格律詩拗救公式: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仄
(平)平 平 仄 平 平 平(仄) 仄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平 (平)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5、非格律詩的技巧
前面講的是歷代公認的必須遵守的規則。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要求,當然這只是追求一種更完美,作者不一定要遵守,只是需要了解而己。
第一、廣互救:就是可以不救的,也去救。如七言的第一、第三字,除了犯「孤平」句外,本可不論的,不必去救,但有的作者為使句子音調更美,更加顯得抑揚頓挫、鏗鏘優美,也去儘可能救。
有在本句中第一字與第三字互救:如,若非群玉山頭見……李白《清平調詞》,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
也有在「對句」中一與一互救、三與三互救的;
還有的除本句互救外,同時在對句中又救的:如:千歲鶴歸猶有恨,一年人住豈無情。……杜牧:樓上鳳凰飛去後,白雲紅葉屬山雞。……王建
由於採取這種多重互救的方法就使「(仄)仄(平)平平仄仄」這一句式變為如下句式:「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關於如何寫格律詩詞之我見 (三)
關於「詠物詩」的欣賞與寫作:
無論從古典詩詞還是現代詩家,或初學寫詩的朋友,都習慣喜歡詠物。如,駱賓王七歲就寫出了著名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通過這首詩感覺,在詩人筆下的「鵝」的形態,動作都被刻劃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綠水、紅掌、清波」,四種顏色搭配起來,畫面鮮艷明麗,浮和撥的動作生動準確。
「詠物詩」也同佛家關於三個境界的說法相似。據說佛家關於境界說法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時的山與水在觀察者眼中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那麼到了第二層境界,就變成;「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了。」這要求觀察者在觀察事物時,需要看到的是事物的內在東西,而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
而到了第三層境界時,就應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時要求觀察者不但要看透看懂事物的內在本質,而且還要「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認識到這個水平時,便達到了最高境界。
我們不仿借鑒佛家這個思想來體味一下詩詞在詠物時的境界問題。如賀知章的名作: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把柳樹的特點,形態及與時令的關係都寫的恰到好處。詩句技巧高超,作為千古名篇,確實值得後人學習。但該詩,也只是達到了詠物詩的第一層境界,它除了說「柳」,其它什麼也沒有。優點是把柳樹說的準確、形象,可以說:說到家了。然而缺點也基與此,柳樹就是柳樹,沒有別的。讀後給人感覺是簡單、明快、形象,餘味少。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最近筆者也寫了首《詠歲寒三友》,其「松」恐怕也屬這第一層境界,只是從松的表層進了描述,如:
歲寒三友 松
群芳凋落柏森森, 老骨孤標未可侵。
雪虐寒枝枝更俏, 千年不老一童心。
詠物詩第二層境界應物非原物,要被作者賦予主觀的意思,作者要把自己對世界、對生活的感牾加到物的身上,那樣,物已非己了,僅是作者的道具而已。如虞世南的:
詠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詩前兩句是對蟬的客觀描寫,後兩句完全是作者對生活的感牾,通過蟬的形象來表達。表面說蟬,實際上是說理。這樣寫法,往往採用「雙關、象徵、比喻」等手段,最終達到表達自己想法的目的。那「居高者」此時已不是「蟬」了,而是「人」。蟬如此,人亦然。通過物本身的特點來展開人的聯想和發揮。最終達到哲理詩化的目的。寫這類作品切記不可生拉硬扯,把握住度,發揮的貼切自然才行。
歲寒三友 竹
清高奉節綠江南,久宿山林心豈甘。
簫管低吟妃子淚,春秋任我笑中談。
詠物詩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合一」。作者自己的身世、感牾、寄託完全通過物來表達。目的明明寫自己,卻基本不暴露才好。作者本意隱藏的很深,但讓人通過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卻分明可以感受出來。也就是說:這時的「山還是山,水仍是水」,但「山水」中加入了作者的靈魂。同樣是詠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就達到了這一境界。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人這裡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假借蟬的口氣來寫。表面看,蟬是在自言,其實全都是作者自己的心聲。全詩採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為蟬。全篇還採用了「雙關」手法,從頷聯起,句句寫的是蟬,但句句其實也是在寫作者自己,那「玄鬢影」,「白頭吟」雖說的是蟬,但也正是囹圄中的作者本人。那「露重」,「風多」既是蟬的境遇,也是作者本人的遭際。而最後結句,蟬的一問:其實就是作者的高聲吶喊。
歲寒三友 梅
玉容不逐眾群芳,每到歲寒施艷妝。
但恐春風又將至,歸魂誰憫好霓裳。
詠物詩不能單純為所詠之物寫照,還要寄寓某種深意,力求予人以思想上的啟迪。「詠物詩無寄託,便是兒童猜謎。」
推薦閱讀:
※怎樣寫格律詩詞
※《重樓疊月》是否能當做詞牌來看?
※格律詩基礎知識
※能否推薦幾本學習格律的書?
※《九張機》屬於什麼體裁?
TAG: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