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個:1.發生於印度 的佛教;2.發生在中東的基督教;3.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頭都是猶太教 。猶太教是屬於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改變。東方的中國和印度 ,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就是婆羅門或印度教,一直 到現在,除了印度人很少有異民族的人能夠接受它。

  中國的道教,分成兩個系統,屬於哲學的系統是老子和莊子,稱為道家 ;屬於道術的系統則有金丹派和符□派。金丹派在於練丹、練氣,又分內丹 和外丹。內丹是練氣功,外丹是諫金術,也就是把金屬練成丹藥,他們相信 人吃了金丹能夠羽化升天、長生不死;符□派則利用符□的方法,驅遣鬼神 的力量來解決人間的問題,這被稱為道教。中國的道教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 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學術上則有道家這麼一門思想。

  佛教在兩千五百年前發生在印度。在釋迦牟尼佛涅盤後約二百五十年左 右,就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了。由於阿育王的緣故,傳播到亞洲各地,甚至於 傳播到了歐洲。就東方來講,第一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的是佛教,直到現在 ,東方宗教之被公認為世界性的,尚只有佛教。

  世界性的高級宗教,必定具備三個條件:教主、教理、教團。以佛教而 言,釋迦牟尼佛是教主,佛說的經教是教理,一代一代傳承的弟子所組成的 僧團是教團。基督教的教主是耶穌,教理是聖經,教團是其門徒、信徒。回 教的穆罕默德是教主,可蘭經是教理,信徒們是教團。

  世界性的宗教歷久而長新,一定有它的原因。可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尚 有許多興興滅滅、起起落落的宗教不知其數。可以說自有人的歷史以來,就 有無量數的人發生無量數宗教的要求和現象:有地區性的、民族性的、部落 性的,還有時代性的。那些宗教產生的現象都是從神鬼感應的神秘經驗而來 ,在西方的古代社會,將之視為巫、魔,不許傳播,在東方則往往偽稱是佛 教,故被正統的佛教稱為附佛法外道,他們沒有本身的理論和制度,所以起 起沒沒。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多元的社會中,新興宗教就如雨後春筍了 。在歐美、日本、台灣、香港,甚至在中國大陸,都有各種新興宗教的蹤跡 ,從只有幾十人、幾百人、幾十萬人,而到幾百萬人的都有。只是過了一段 時間,或當其創教者謝世之後,吸引力便漸漸微弱,信徒也就慢慢地不見了 。像這樣的宗教,在我們美國的華僑社會裡也發現不少。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甲、佛教發生在印度

佛教發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為三個時期。一是釋迦牟尼佛在 世的時候以及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的一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那 是非常樸素、樸實的佛教。釋迦牟尼佛反對祭祀的迷信,反對偶像的崇 拜。他主張人應該依照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制訂的戒律去行,而不是 把個人當作神來崇拜。他常常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 。」佛是用平實的理念和方法,幫助眾生解脫身心的苦難。佛經的對象 是人,是為度人。

  佛滅以後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產生地域性、思想性的 變化。由於印度氣候、語言、民族的不同,流傳的佛教在思想形態上便 產生了種種變化。不同的老師在各化一方的時候,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社 會大眾的需求,就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形態的派別,所謂部派佛教 ,便因此產生。部派佛教時期注重理論的整理和觀念的辨明,有重視個 人解脫的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後來的大乘佛教評為小乘。但它本身 又分兩個大部分:比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較開放的叫大眾部。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不過小乘也同樣勸人家來修 行,也同樣傳播佛法。就像是自己有一輛小車子,也給別人一輛小車子 。他乘了這輛小車子能夠證涅盤、了生死,也勸人家乘這樣的一輛小車 子去證涅盤、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盤後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產生的佛教型態 。它一開始就強調,為了廣度眾生,為了成就佛道,要發廣大的菩提心 。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個派系:根據般若的思想,產生了中觀學 派;根據唯識的思想,產生了瑜伽學派;根據唯心的思想,產生了如來 藏學派。今天只是給諸位一個概念。這三大學派又可歸納為二類:第一 是空的,叫中觀派。第二是有的,分為唯識的有和唯心的有。唯識的有 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來藏派。

乙、佛教自印度向北方傳播

  佛教從印度向北方傳播,分成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中國的中原 漢民族文化圈,第二個系統是中國的邊疆西藏蒙古文化圈。

  佛教初傳中國大約是在西元六十七年,由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梵 僧,以白馬馱經,來洛陽。第二部佛經傳到中國,譯成漢文的是《四十 二章經》。以漢文經過一千多年的傳譯,便形成了中國的漢民族佛教。 漢民族的佛教又往外傳,首先傳到韓國,接著又從韓國傳到了日本,日 本從韓國得到中國的佛教之後,又派留學生到中國來求法。從隋唐迄宋 明,日本人得天獨厚,把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傳了過去。中國的很多 佛教經典,在三武一宗等教難之後,被毀掉了,可是日本人卻保持得好 好的,這點我們應該感謝日本。

  除了韓國、日本以外,還有越南的大乘佛教,也是從中國傳去的。

  中國的佛教,通常號稱大小乘十宗。小乘有俱舍及成實的兩宗。後 來俱舍宗併入唯識宗,成實宗併入三論宗,只剩大乘八宗,它們是:天 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和法相宗。這八個 宗派之中到現在為止,以禪宗和凈土宗的勢力最強。實際上,中國的寺 院多屬禪宗。但只修禪而不念佛的寺院為數很少,故又開出禪凈雙修的 法門。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多半是屬於學問的研究,專修的寺院和 徒眾不多。所有的出家人統統都要受戒,目前已沒有固定於律宗寺院才 能傳戒,僅有少數持律、學律的僧侶,並無特定不變的律寺。在一九四 九年前的中國大陸,真正律宗的寺院大概只有數個。密宗從唐朝傳到中 國,後來再從中國傳到日本去之後,中國自己的密宗就不見了。中國人 為什麼不喜歡密宗?這可能跟中國的儒家思想有關係。密宗的加持、神 力、咒力等觀念,在中國儒家思想的角度看來,是很特異的現象,所以 在漢語文化圈的中國不能盛行。

  西元第七世紀,後期的大乘佛教自印度向北傳的另一個系統,便首 先傳到西藏,後來傳到蒙古,這是屬於蒙藏文化圈的佛教。當時的印度 佛教,已是密教盛行期,進入西藏之後,漸漸地適應當地人的需求,跟 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結合,而變成我們現在所講的西藏密宗。密宗在印度 本身是屬於唯心系統的一支佛教。

丙、佛教自印度向南方傳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時,佛教從印度開始向南方傳至錫蘭,成為另外 一系。然後傳到緬甸,再傳到泰國及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寮國、柬埔寨和 高棉等地。這是屬於上座部的佛教。因為當地原來沒有高級的宗教,也 沒有哲學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傳過去之後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故 我們要了解比較樸素的佛教,可以在南傳地區找到若干痕迹。

丁、佛教傳向歐美及全世界

  佛教傳到歐美,最早的是屬於南方上座部系的,特別是歐洲基督教 的傳教士們,隨著殖民主義的政治勢力到了東南亞及西南亞地區,接觸 到當地的佛教,並將佛典譯成歐美語文。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聖典》 的翻譯,即是以南傳的巴利文三藏為主。諸位可以看一看,那是部好書 。

  其次,是傳到歐美來的日本系的禪。日本系的佛教也有許多宗派, 其中的凈土真宗和日蓮宗,已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宗教。唯有日本的禪宗 ,還比較保持著由中國傳去的風格。因此,歐美人士願意接受的是日本 的禪。早期傳到美國的日本禪,其貢獻最大的是鈴木大拙。他首先在哥 倫比亞大學演講禪,然後他的禪思想風靡全美、風靡歐洲。漸漸的,日 本有許多禪師首先登陸三藩市,然後到東部,現在已傳至中西部。目前 ,日本的禪也到了歐洲。

  第三個傳到歐美的佛教,是屬於西藏系的密教。一九五三至一九五 八年間西藏與中共發生戰爭之後達賴喇嘛帶著幾萬人從西藏逃出到印度 做了難民。年輕的喇嘛們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並且移民到世界各地。 因此,歐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藏難民的蹤跡。伴著這些移民出來的喇嘛 們,多是經過長時間修學訓練的優秀份子。他們從七、八歲做小喇嘛開 始,就接受規律層次的佛教教育。到了二十多歲的喇嘛已經能夠說法利 生了。有的是出來之後就參加當地的語文學會,我剛來美國,見到那些 移民的年輕喇嘛就感到慚愧。因為他們用英語跟我談話,我不及他們。

  西藏的喇嘛適應力非常強。他們出來以後傳教的主要對象是當地人 。七○年代之後,西藏佛教,漸漸成為世界舞台上極受矚目的一派,到 處都可以看到西藏中心。達賴喇嘛的旅遊世界各地,處處造成轟動。有 一位曾在英國留學後到美國的喇嘛,叫 Trungpa,他在科羅拉多州的丹 佛市創立了一個西藏中心叫做 Naropa Institute,四、五年之間,已 在美國成立了一百三十幾個分支中心。雖然他於前一年(一九八八)過 世之後,這些中心漸漸地一個一個的萎縮,但他的著作,還有相當大的 影響力。

  我們漢語系的佛教,非常慚愧,到現在為止,移民來美的佛教徒, 都還僅在華僑社會活動,歐洲則尚無人去。其原因是我們中國佛教沒有 系統和計劃的教育!沒有基礎教育,沒有層次教育,更沒有高等教育。 中國的佛教,不是說我們出家人無能,實在是沒有受到好的教育!

  所以,我們要辦佛教的教育,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在我們的中 華佛學研究所里,日語和英語是必修的科目,希望畢業後的佛教人才, 不做國際語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傳來講,中國佛教尚在起步的階段 。

  從歷史看佛教,曾經歷過分宗分派,一分再分的情形,現在,各宗 各派的佛教徒,大家都試著要走出自己的地域,走向共同的世界,所以 漸漸地又要會合成為一家了。過去小乘罵大乘,大乘罵小乘。小乘佛教 說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說小乘是自私鬼。藏傳的佛教罵我們顯教不懂修 行,沒有修行的方法;漢地的顯教則罵藏傳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這樣 互相對罵的現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趨向彼此諒解、互相學習。西藏 佛教有很多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我們的研究所也在訓練專門的藏文人才 。計劃將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漢文。台灣的妙林佛學研究所,則已 在從事南傳巴利文三藏的漢譯工作。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甲、佛教以三寶為中心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 經過無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 道理說出來,就是「法」寶。如果沒有佛也就沒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 ,無法度脫廣大的眾生。而且佛涅盤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裡,所以要 學佛法就得跟「僧」學。僧有聖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薩及初果以 上的出家人為聖僧,一般的出家人為凡夫僧,住持佛法,則以凡夫僧為 主。聖僧在凡夫群中出現,也當以凡夫身、凡夫相來接觸凡夫,化導凡 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稱為菩薩、被稱為佛、被稱為聖僧的, 都不是他們本人所說,而是他的弟子所說或是後人所說。像印度的馬鳴 、龍樹、無著、世親都被後人稱為菩薩,他們沒有自稱聖者、菩薩。中 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後來有人稱他為東土小釋迦,但他自己說仍是未 得六根清凈的凡夫。永明延壽禪師,後來有人稱他為阿彌陀佛再來。故 將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可是永明延壽並 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就有問題 了。

乙、佛教以四聖諦為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諦,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三是滅苦的方法,四 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 開始,所謂苦盡甘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 ,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為壞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做苦苦。 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 、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 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為「集」,是因為自己不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 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迷信 有錢能使鬼推磨,那就拚命地賺錢。有了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拚命追 。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為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 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 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 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 ,也相信真正的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 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眾 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 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啟發一切眾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 善福德而去度眾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 跟殺、盜、淫、妄、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 當的生活方式,不沈迷於吃、喝、嫖、賭等靡爛的生活。第三要有正當 的言語行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於人的 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於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 凈,並以禪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 ,努力讀誦經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 能滅苦。

  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 生死之中出離。大乘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眾生而不為凡夫的 煩惱所困擾,這叫做大涅盤。

《四》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在於涵容而有層次、正信而不迷信、神聖而非神秘。

甲、涵容而有層次

  佛教是以「法」為救濟,不是以人或神為救濟。佛法對世間的一切 法沒有偏執,所以是無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是 佛法,任何對社會人心和生活有幫助的宗教、哲學、知識、技能,都不 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間所有善法的。

  佛教把善法,分為五個層次: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盡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最基層的條件 ,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當然更好。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 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備人天標準,再加 上禪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盤的,是聲聞及緣覺二 乘的層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 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 層次,菩薩的最高便是佛,是以以上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 、無願的境界。

乙、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項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

  所謂「盲目崇拜」,就是人云亦云,聽說某人神通很靈,就不經理 性的思辨而趨之若□。這好像有事時聽說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 幫忙一樣。流氓可能在一時間比警察管用,為你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但 是它的後遺症是可想而知的。

  所謂「不合情理」,是指違背因果原則。例如相信「稻無天水不發 ,人無橫財不富」,而不擇手段,大做投機生意,謀取不合理的利益, 大放高利貸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身敗名裂,甚 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賄神求橫財,或用符咒求橫財等,縱 然能讓你一時間好像發了財了,可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 的,不論借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 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所謂「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說 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會靈、一定會驗,可 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開悟,或是有病祛病,沒病消災。在他們開出的 萬靈保單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論,但是對真正的原因則諱而 不談,對這樣的宗教,最好謹慎,以免後患。

  所謂「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現象所製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 鬼神往往通過靈媒及乩壇等的工具,以勸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善良姿態 ,誘人去信從,當你進了他們的門之後,則是順之者昌,逆之者死,威 脅利誘,使你恐懼,也使你馴服,若要脫離則可能會發生身心的障礙及 家庭和事業上的困擾了。他們的是非標準與常人不同,他們的因果觀念 也曖昧不清。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對象。

  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 留給我們的恩德。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們依教奉行而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釋迦牟尼 佛臨要涅盤之時,有弟子問他:「您老人家入滅後,我們怎麼辦呢?」 佛說:「你們應以法為師,以戒為師。」就是依賴佛所說的正法,建立 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脫,證菩提。

  信教團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傳,傳法受戒,以僧代表三寶 ,住持佛法。以僧寶為正信的對象,並不等於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 家人以法為師,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並教他修,即使他們還沒有 成佛,也沒有開悟,出家人的形象,已為佛教作了清凈離欲的表徵。

  正信是信佛、法、僧三寶,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 僧,這等於是信鬼神一樣;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這等於是說 食數寶的書獃子;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這等於是拜了個乾爹 娘一樣。一定要佛、法、僧三寶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丙、神聖而非神秘

  「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覺到他的威力;處處可以控制你但 又不知他從何來;隨時可給你照顧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隨時可給你懲罰 而又處處尋他不著;往往表現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卻又未必真的對你有 用。這些現象,有的是由人操縱的幻術,有的是出於自我的心理反常, 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靈力所產生。

  佛、法、僧三寶是神聖的。佛是偉大人格慈悲與智慧的究竟圓滿者 :法是除煩惱證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無上正覺,下化無邊眾生 的修行者。此三者均非一般世間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神聖而 非鬼神技倆的神秘。佛教徒要發無上的大菩提心,學佛、修法、行菩薩 道,以佛法幫助眾生,使眾生已生之惡速斷、未生之惡不生,此即令眾 生早日得離苦。還要使眾生已生之善增長、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眾生 早日得安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令眾生得安樂,便是無我的大菩提心 。不必用大菩薩及活佛的形象來勸導人,而是顯現眾生相來勸化眾生於 不著痕迹之中。所以是神聖而非神秘。

《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甲、無神與有神之別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論。佛教主張眾生所接觸到的 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起、因緣滅。我們這個世界的形成,因為是由生到 這世界來的那些眾生,過去所造種種業,而感受到的結果,這叫做「業 果」,或稱「業報體」。共同的環境是由共業所感;各人的環境和身心 ,是各自所造的別業所感。是由眾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創造,所以是無神 論的宗教。但是佛教並不否認各種神鬼。只是佛教所講的神鬼是眾生的 類別,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者,有三種類別層次:1.原始形態的多 種信仰。認為宇宙間的任何現象,都有各類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為例 ,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溝有小溝的神,廚房、廁所、乃至一草、一 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這些神和神之間,沒有領袖,彼此各不相屬 。2.中央集權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婆羅門教,都是 在眾神之上有一個最大的神,統攝所有的神。中國的道教是元始天尊, 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羅門教是大梵天、又叫濕婆神。3.唯一神論的 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創造和毀滅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靈 界靈體的神明統統是魔鬼,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回教。

乙、凈化與神化、俗化之別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們相信 神明能主宰人間禍福,而把自己的命運全部交給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明 。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們上天國,也有權使我們下地 獄。不因犯過而不升天國,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獄,但看是否信神信得 徹底。信者升天國,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獄。這一類的人,如果信心堅 定的話,雖跟佛教的理論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養,但難免有點類似 澳洲的駝鳥。另有一種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練成神。附佛法外 道便說以他們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練成佛。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 拮据之時向地下錢莊告貸一樣。一時之間錢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 像挖肉補瘡,雖然解決一時的問題,跟著衍生的問題,終究無法解決。

  至於「俗化」的信仰,則是以賄賂神明來祈求神明,賜給世俗之間 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財神求發財、拜註生娘娘求子息、拜媽祖 等海神求海上平安、問卜命運求黃石公,乃至為了彩券中獎求土地公, 過節祭祖、吉慶祭神希望保佑子孫平安。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間信仰和神化的各級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 。但是肯定凈化的佛教,則對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三 寶化導世間,又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謊、不飲酒等五戒來 凈化人間的身口行為,再以禪定的功夫凈化我們心理的行為,更主張以 理性的智慧處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對自己則身心健康, 對他人則家庭和樂、社會安寧。佛教的凈化人間,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 俗化的力量,確不會由於神化、俗化的偏頗而造成個人的困擾及社會的 失衡。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來凈化人間,提升人品,使得眾生,既得 現世利益,也得後世安樂。如何達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 踐、去修行。

  基礎的修行方法,不出福業、定業、慧業。福業是指布施與持戒,定業 是指禪定,慧業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報 ,也可進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稱福智圓滿的人。以修「禪定」的功德, 可得現實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進而於身後直升禪天、梵天、更可成 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的功力。 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與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於現世 少欲知足、少煩惱,進而能得離苦、斷苦得解脫,最後可以大智深慧度無量 眾生。

甲、如何修布施?

  人類為了生活的保障及生命的安全,必須養成隨時儲蓄的觀念和習 慣,儲蓄的方式可有兩種,一是有限的,一是無限的。有限的是以財產 存於銀行,無限的是以財產存於社會。前者是為保障個人及家庭的安全 ,後者是為保障整體社會的安全。個人不離全體,所以兩者的儲蓄,都 有利於個人。

  儲蓄的時間也有兩種,一是現世的儲蓄,二是永恆的儲蓄。現世是 於即身的自我獲得回饋,永恆則是於無限的未來享用不盡。一般的銀行 存款及現實的社會福利,都能立竿見影,所以是為現世利益而儲蓄。佛 教的弘化事業,護持三寶,以佛法救濟人心乃是無盡藏的儲蓄,因為一 個人向十個人弘傳佛法,不僅十人獲益,以十人若各傳十人即成百人, 以百人向橫面是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傳播佛法,向後世是對無盡的未 來社會傳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處,只要有佛法傳流之時,你的功 德就跟著傳遍,跟著傳流,那豈不是永恆而普遍的儲蓄嗎?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儲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方 式,積少而多,日復一日,以我們有限的物力、智力、體力、心力不斷 地修行布施功德。為目前固然要布施,為永恆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 德最容易做,隨力隨心。布施貧病是大功德;擁護佛法,培養弘法的人 才,功德更大。

乙、如何修持戒?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為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 ;遷善為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如果只求離苦得樂而不從身 心行為方面切實改過遷善,便與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違。

  佛法教人持戒的內容,有兩種層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 樂眾生的四種精進。

  前者的五戒是指1.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2.不偷盜,主要是不取 非分之物,不收不義之財。3.不邪淫,主要是不違社會秩序,不背人間 倫理,不妨害家庭,不損傷健康。4.不妄語,主要是不以語言使得他人 受到損害。5.不飲酒,應包括麻藥在內,主要是不以飲用酒精及麻藥, 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殺、盜、淫、妄的犯罪行為。

  後者的四種精進,又稱為四正勤。那就是勸導他人除一切惡修一切 善,也正是七佛通誡偈的頭兩句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作 之惡令中止,未作之惡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長,未行之善令修行,努 力不懈,修行這四句話,叫做四種精進。前兩句是為眾生拔苦,後兩句 是給眾生帶來幸福。拔苦與樂,正是大悲心的菩薩行。如何能夠勸導世 人,同來修行這四句話,那就先要以現世的利益、現前的好處來使他們 感動,進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作為入手的方便。

丙、如何修禪定?

  禪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 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 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為定,但是統一狀態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 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後念的統一。要想達 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後念的連續如項練,一念扣一念 ,念念同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 的存在,此時即是止於一念,名之為定。到了連此一念也不存之時,便 是即定即慧。

  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 唄、經行等,都為達到安心、靜心和凈心的目的,主要由於修行而使身 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 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產生副作用及後遺 症。不過這些均屬於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禪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 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禪觀法,或被稱為止觀方法,禪宗則稱 為參禪的方法。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 ,調心的專註。以放鬆身體的肌肉,也放鬆頭腦的神經為基本的要求。 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卧四種,以輕鬆端正為原則。正確的呼 吸,以自然的速度為原則。正確的專註,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失為原則 。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為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 要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心理準備,才會安全。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 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 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三寶,指為修行不得好報。 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聖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憐 了!

丁、如何禮拜?讀誦什麼?

  禮拜的方法,與合掌的方法相連。其動作最好請那一位法師或居士 給你當面示範。

  至於禮拜什麼?為何禮拜?初入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 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 。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為己為他, 消業障、除煩惱。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 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恆課。

  讀誦的佛經,但視為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 們讀誦的經典,不出《心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 》、《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 華經》、《華嚴經》。誦經的方式,如系一人,可用木魚,也可不用木 魚,兩人以上同誦,則須用木魚。最好確定一部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 內誦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誦經不為求解,只 求字音不錯,不用知道經義為何。

  至於看經是為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楞嚴經》、《圓覺經》、《勝□經》、《維摩 詰經》、《楞伽經》、《解深密經》、《大涅盤經》、《大般若經》等 。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雜阿含〉、 〈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論 》、《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 論》、《六祖壇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

戊、如何念佛?如何持咒?

  念佛與持咒,本來源於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凈土教及密教獨立成 派之後,便與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仍是 彼此呼應的。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的聖號在內,未必單指 念的阿彌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單念阿彌陀佛,稱為彌陀七;單念藥師佛 ,稱為藥師七;此外尚有彌勒七、地藏七、觀音七、文殊七、普賢七等 。

  如何念佛?有兩大類:一是散心念,二是專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時 間的任何場合,以出聲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照常念佛 。至於後者是剋期取證的念佛法,在特定的專修期間所修的方法,通常 用連續念、高聲念,自聽其聲念,印光大師則勸人用數數念,數數與計 數不同,計數是用念珠計算,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默數一個數目,念至 十句,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復始,便會達到專註的效果 。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狀況,必定是專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至於持咒,許多人以為凡是持咒即是修的密法,其實不然。正規的 密法,必由上師的師師相傳,必有儀軌修法。一般的持咒,則與持名念 佛類似,故在顯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中國禪宗,也用許多明咒。持 咒之法,是口誦、耳聽、心惟,身口意三業相應,持咒才真得力,那也 是定的一種。若以散心持咒,當然也有功德及感應。持何咒文?則端視 各人的心向習慣及因緣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觀音咒、准提咒、 吉祥咒、藥師咒、地藏咒、往生咒、楞嚴咒等。可以用數珠計數念,也 可以計時念。

己、如何修智慧?

  依據大小乘經論所介紹的智與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間智與出 世間智,世間的知識以及世間的聰明才智,都以「我」為中心,不論是 個體的小我或全體的大我,都未脫離我執煩惱,所以名為世間有漏智。 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運作稱為出世間的無漏智。開 悟即是無漏智的功能顯現,開悟時對自己斷煩惱、除執著,開悟後對眾 生施法雨,濟苦難。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覺,無我亦無眾生。

  至於「慧」共有三等,稱為聞、思、修的三慧。1.聞慧是依聽聞佛 法,閱讀佛教經論,理解佛法所說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則。2.思慧是依所 聞的慧解,如法修行,一邊仍依經教,一邊已從修行過程獲得體驗。3. 修慧是從思慧更進一步,不依經教,大用現前,然其終亦不會與經教相 違。

庚、誰有正知正見?

  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多聽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說法,多讀本 文所舉的佛教經論,多閱正統佛教的現代著作,同時加上因解起修,便 是入佛門,開啟智慧的最佳途徑。

  至於誰是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當以人的立場及理性的角度 來判斷,如果老是說神話、說鬼話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蠱弄神秘的人 ,自稱是聖、是佛、是神、是菩薩的人,運用扶乩引鬼、啟靈降神等靈 媒型態的人,縱然也用佛經、佛語,實則都是附佛法外道。

  至於現代正統佛教的著作,最好是已經被收集於叢書、套書如《現 代佛教學術叢刊》等的作品,那是經過專家過濾好的,可以信賴。

  佛教徒的學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 亂神及稱聖稱佛來迷惑眾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 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不在於討好殷勤,乃在於感謝恩人, 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 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心關懷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 。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講於美國加州南灣華僑文化中心(作者案:本文講出 時的題名是「佛教基本大意」,由鄭素珠女士從錄音帶逐字抄下,我再予兩度刪減 ,並且增加了第六項,一九九一年元旦完成此稿,改為今名)


推薦閱讀:

四經一法--學佛網
什麼叫學佛修行
那些學佛明星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佛珠

TAG:學佛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