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其三十四)》李白唐詩鑒賞

《古風(其三十四)》李白唐詩鑒賞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

  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

  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

  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得一,

  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

  答言楚徵兵。

  渡瀘及五月,

  將赴雲南征。

  怯卒非戰士,

  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

  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

  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

  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

  投軀豈全生!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

  李白詩鑒賞

  這首詩是記敘征討南詔的事。南詔(在今雲南大理一帶),是唐時我國西南地區民族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王受唐朝廷的冊封。據《資治通鑒》記載,天寶九年(750),楊國忠薦鮮於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仲通專橫粗暴,失南詔人心,而雲南太守張虔陀又對南詔王閣羅鳳百般凌辱和徵求,激起南詔反抗。次年夏,鮮於仲通發兵八萬征討,閣羅鳳遣使謝罪,仲通不準,與閣羅鳳戰於西洱河,慘敗,傷亡六萬。楊國忠為他隱瞞敗跡,又在東西兩京和河南、河北地區大肆徵兵。

  詩歌以這一事件為背景,但不拘泥於其事,而是通過藝術的概括,深入探究事件的根源,將批判鋒芒指向唐王朝的國策。

  開頭四句描寫緊急軍事行動的場面:軍書飛馳,徵調緊急,一片救邊的叫嚷聲,連棲鳥也不得安巢。

  短短几句詩表現出一種緊迫的氣氛,「羽檄」,已是緊急文書,又以流星喻之,更見出十萬火急。「喧呼」,已見催迫之狀,又以群鳥驚鳴烘托,愈發顯出擾民之甚,開篇即以誇飾的筆墨,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從順序上看,下文「借問」四句寫在楚地徵兵,遠征南詔,才是敘事之始。但是詩人截取一個令人怵目驚心的場面以為開端,將事件留到下面再補敘,避開平鋪直敘的寫法,使詩起勢凌厲突兀,能一下子抓住讀者。

  「 白日」四句,筆勢陡轉,勾勒出一幅平和氣象,與前面的戰爭氣氛形成鮮明的強烈的對照。前兩句全以天象為喻。以「白日」、「紫微」、「三公」、「權衡」指代皇帝和朝廷大臣,描繪一幅玉宇清平的圖景。把人世的內容通過形象的天象展現出來。「天地皆得一」

  是從《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二句化來,即寰宇清平安寧之意。白日輝耀,可謂君明;三公執樞,可謂臣能;四海清澄,可謂天下安定。如此昇平盛世怎麼會突然發生戰爭呢?詩人沒有當即回答,而其譏諷之意,已盡見。

  「借問」四句,把興兵討伐南詔之事補敘完整。

  古來相傳瀘水有瘴氣,至五月方可渡。「渡瀘及五月」,一個「及」字把統治集團急不可耐的征伐情景點染畢現。下面側重揭露統治者驅民於死地的罪惡。「怯卒」以下十句是詩人用濃墨重筆重點刻畫之處。前六句寫征行別離之慘。與役者都是未經戰陣的百姓,本不堪行;南方又多瘴癘,觸之則斃,更不可去。而朝廷必驅而往之,等於白白送死,因此生離亦即死別。日月都帶上凄慘色調,可見悲怨之氣衝天;淚盡繼之以血,心碎哭亦無聲,渲染悲痛欲絕之情。「困獸」四句表現驅遣有去無回之勢。以困獸、窮魚喻怯卒,以猛虎、奔鯨喻悍敵,不戰而知勝敗。虎而雲猛,鯨而雲奔,獸而雲困,魚而雲窮,有意使桀悍與疲弱相對,更為鮮明。虎為獸中之王,一般獸所難當,何況疲睏之獸;鯨為魚中之巨,一般魚所難逃,何況力窮之魚。這兩句充滿誇張色彩、以形象鮮明的比喻,為下文做足鋪墊,十句詩把驅民於虎口的慘象寫得怵目驚心。

  末二句用舜的典故,揭露全詩主旨。據《帝王世紀》記載,舜的時候,有苗氏不服,禹請發兵征討。

  舜說,不,我修德還不深厚,擅動刀兵,不合於道,於是進一步修明政教。過了三年,他只以一次干(盾)戚(斧)為道具的舞蹈,有苗氏便服威歸順。詩人慨嘆這樣的原則不見了,等於說當時「當國之臣不能敷文德以來遠人」(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集》),這正是本詩的主旨所在。主旨已明,懸念已解,詩也就戛然而止。

推薦閱讀:

假如音樂才子許嵩穿越到古代,可以和李白,杜甫,蘇軾比才華嗎?
李白的死法第三種(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詳細介紹?
[詩配畫]唐人丰采之李白詩選
看李白怎麼疼他的「白粉」
為什麼詩歌興盛於唐代?

TAG:唐詩 | 古風 | 李白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