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之子
是沖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看的,之前一直都迴避看這種類型的電影,記得當年一部《辛德勒的名單》也是分了兩次才看完的。不同於大部分電影去著力反映主角的人性光環或者通過巧妙地敘事手法和構圖來獲得觀眾的親睞,《索爾之子》從頭至尾都是主角的正面或背面的特寫,偶爾才有幾個新鮮面孔。背景,不論是骯髒的集中營或者死去的屍體,電影始終採用虛化的手法,一如我們拍照聚焦不清一樣。整部電影除了索爾要去按照儀式埋葬兒子,其他事件都沒有做詳細的鋪陳。而且即便是埋葬兒子這一事件,動機也沒說清楚。也就是,整部電影觀眾很難找到代入感,它也沒有屈服於去滿足觀眾的意淫。
所以,觀感就是混亂、壓抑。可正如網上一些評論所說,這部電影不著眼於回顧歷史或彰顯人性的光輝,它只想去真實表現在那種情境下,特定人群的反應。有人說,看完這部電影,我們離「真實體會」又近了一步。的確,想想我們的生活,多數時候又何嘗不是混亂不堪,連自己都說不清。
電影只講了兩天的事情,主人公是集中營的猶太苦力工,平時做的事情就是搬運屍體,清洗沾滿血漿的毒氣室,偶爾去鍬一下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骨灰。在某一天毒氣室處理完一批猶太人之後,有一個男孩沒有馬上死亡。抬出來被醫生查看情況之後,還是死去了,但醫生要求送去解剖室。這時候,主角索爾衝過去抱著男孩的屍體送到了解剖室,當然這時候裡面正在發生什麼,大家也肯定明白。見到醫生之後,索爾表示,希望醫生能夠把這個男孩給他,他需要好好安葬這個男孩。由於醫生也是猶太人,他表示,可以在第二天晚上讓索爾和男孩單獨待五分鐘,但之後還是要送去解剖並歸檔。所以,為了可以好好安葬男孩,索爾開始尋找拉比(人死後安葬的禮儀者)。與此同時,索爾的同伴知道自己也馬上會被處決,所以秘密尋找各種武器,準備起義。因此,不論是出於自己內心還是同伴的期待,索爾都走上了這條沒人走的路。
但尋找的第一個拉比寧願跳河自殺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猶太拉比的身份,或許在那樣的煉獄裡,承認這個跟上帝最親近的身份是對上帝的褻瀆,所以很容易明白為什麼索爾不請作為同伴的拉比。之後在一次萬人坑殺中,注意,是直接裸體被槍殺,然後用汽油槍焚化。有一個猶太同胞為了逃生承認自己是拉比,並被索爾救了下來。由於被處決的人都沒穿衣服,索爾趕緊把自己的衣服披在了同胞的身上。但在之前,索爾被同伴派去跟女工接頭,取到了作為炸藥的粉末,放在了衣服里。衣服一換,炸藥也沒了。回來,索爾因為弄丟炸藥被同伴臭罵痛打的時候並沒有絲毫的悔怨之色。
最後針對索爾和同伴的屠殺終究還是來了,在審頭喊出那句起義之後。集中營反抗的槍聲響起,取得了小小勝利之後,索爾和同伴逃了出來。當然,肩上還扛著那個男孩的屍體。在渡河之前,索爾用木棍開始挖墓坑,並請求拉比念悼辭。可是,這位自稱是拉比的猶太人竟然連一句悼辭都念不全。那一刻,索爾臉上全片都掛著的堅韌神色卸了下來,就像最後一點希望都破滅了一樣。在渡河的過程中,男孩的屍體隨著水流飄走了。哪怕,最後夥伴們都說再走一會就能碰到起義軍或者之後要參加戰鬥之類的話,索爾還是心如死灰,面無表情。
只是,影片在結尾處,索爾和同伴休息的室外,站了一個非猶太人的男孩。索爾和他都看到了對方,這時候,索爾臉上浮現了唯一也是最後一次的笑容。男孩由於不是猶太人,被軍人放走了,最後消失在森林裡,有人說,這是「上帝之子」還未死。可索爾和同伴還是在槍聲中回歸了他們的宿命。
全片,有很多地方都令人疑惑。最明顯的是,索爾不顧同伴和自己的死活卻去為一個死去男孩安葬。有人解讀說,是索爾早就看到了他們自己的宿命,知道早晚都會死,掙扎也是徒勞。而安葬男孩是唯一能讓他感受到上帝還存在的事情。索爾每天都在目送一批批活人在哀嚎中變成灰塵,正如片中虛化的背景、嘈雜的畫外音、壓抑的膠捲比例,還有他自己說的,我們早就死了。能夠支持那一臉的堅毅和對各種毆打的屈服只有上帝,可是,在煉獄中,上帝也死了。
這樣的電影很容易讓人去反思我們生活的意義,只能說,我們以一個旁觀者去目睹那段慘劇,但終究不能輕易代入。
電影,不是說能讓我們變得多麼強大,而是讓我們去了解那種種生活之後,變得寬容,變得溫柔。
微信公眾號:汀上白沙(ID:tsbs_talk),電影、感悟、英語、堅持原創,一起加油!
關注公眾號有資源!
推薦閱讀:
※《奪寶奇兵》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觀影理解
※一如既往的優秀與新海誠的成長
※《X戰警天賜》的導演是誰?
※喜劇之王是喜劇還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