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個擁有特務機構,庭杖,招獄也屢見不鮮的朝代,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敢於罵皇帝?

都說歷史上明朝相當黑暗,什麼東廠,西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庭杖,招獄之類的。但是為什麼明朝大臣都不怕死的懟皇帝。


眾所周知,我是個除了洪武爺以外的明黑,但是我說不出「明朝是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這種屁話。一個維持了二百大幾十年大體穩定的王朝,一個官吏清廉程度到弘治都還算看得過去的王朝,你跟我說黑暗?


首先,明朝是不是最黑暗的時代,這個有待商權。你所列舉的特務政治,庭杖,酷刑等,別的朝代就沒有嗎?例如清朝的粘桿處了解一下?

再說到大臣敢於直言的問題,這其實跟今天部分抖音用戶的心態是一樣的,他們上傳自己搞怪的視頻博取眼球換取關注。不就是為了出名成為網紅么?明朝這些個大臣的追求就高了點,他們除了想活著出名,還想死了出名,名留青史,所以得搞個大新聞,不然不足以在信息閉塞的那個時代引起轟動。搞什麼大新聞既有效又快捷呢?罵皇帝。他們罵皇帝目的,並不一定是皇帝真的做錯什麼事,而是罵了他,皇帝生氣了揍他,會有很多文官支持他。用筆杆子為他搖旗吶喊,他能紅。


文死諫,武死戰。因為勸諫被皇帝弄死我光榮,因為這代表皇帝不聽忠言(甭管我說的對不對)。我雖死,但名垂青史。

明朝不是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只能說皇帝奇葩多,不上朝的,做木工的,玩打仗的。可話說回來,清朝皇帝勤政,世界級勞模,吸取了很多明朝的教訓,可是大清也沒光明到哪去。治隆唐宋可是康熙寫的,就在孝陵立著呢。可能有些官員日子不好過,但明朝整個時代來說並不黑暗。

本題引導性有點強,釣魚吧。。。


因為明朝的文臣還算風骨尚在,還沒有墮落到「稱奴才而不可得」的地步


貌似改過簡介?好些回答畫風和現在的簡介風馬牛不相及。

你是不是對大萌有什麼誤會?納諫和辱罵可是兩件事。

前者拐彎抹角的指桑罵槐只要能講得通道理而且多數是為了引申到主旨上比如著名的海瑞的《治安疏》,以及反對皇帝決議的抗議型(一般都是聽從挨板子、不聽從繼續挨板子系列)的政事僵持。

後者么靖難那位方孝孺了解一下?

發牢騷的辱罵什麼時候都是禁忌(包括現在也一樣)。皇權(國家臉面)威嚴不容污衊的這點得搞清楚。

至於說大萌「特務機關」請搞清楚他們的責權範圍可不是玩黨國軍統那套。也不是多數武俠片那套。(或許那麼些武俠片那套要背「黑大萌特務」的鍋?)

ps:至於說看到回答不少扯滿清的(原簡介問題?)滿清的言論不自由原因大家都知道。

我就只提下「老好人」雍正傻乎乎的《大義覺迷錄》就這官方解釋下的被當成市井花邊宮闈解讀來看,滿清選擇禁未嘗不是最優解。(攤手)


明朝稱不上最黑暗,至少不是人人都是奴才的大清那樣吧?大清文字獄,元朝不把漢人當人,還弄出個南人,這哪個不比明朝黑暗?且不說這個,海瑞把嘉靖罵的他親媽都不認識了,「嘉靖嘉靖,家家皆凈。」這話都敢說,給嘉靖氣的差點沒吐血,嘉靖啥脾氣?藩王入大統當天就敢跟大臣干仗的人倒了也沒殺海瑞,只是放天牢里,最後還出來了,萬曆在宮裡自個擺個席k個歌,玩到半道聽說巡城御史來了,場子都撤了,就這兩點你放清朝試試,海瑞就不說了,直接九族肯定沒了,乾隆下江南那麼玩,國庫都空了,有幾個人敢說不字?還不得弄個議罪銀來,元清哪個敢這麼玩?哪個皇上怕言官怕成這樣?海瑞就差沒抽嘉靖大嘴巴子了。

其實明朝黑暗大多數人都是什麼錦衣衛啊,特務機構啊,但是其他王朝這些肯定都有啊,武則天那時候不也有嗎?明朝黑暗在於黨爭,大明半壁都沒了還弄出個福璐之爭,但那都是明末都事情了,天災人禍黨爭,這是天啟都沒這麼嚴重,主要是崇禎自己沒玩好,之前還有個萬曆三大征,其實也黑暗,但是至少比元清強吧?明末是黑暗的,天災人禍黨爭,但你不能否認之前吧?仁宗,太祖,太宗,老百姓其實過的都不錯,康乾盛世了解一下?元朝至元盛世了解下?所以說,談黑暗明朝根本排不上最黑暗這一說,元朝漢人帶刀處死,清朝寫詩處死,這才黑暗好吧。

純屬個人觀點。


那個說明朝是最黑暗的時代?難道最黑暗的時代不是滿清么,滿朝奴才


「你一心想朕殺了你

然後你把自己名字留在史冊,留在人心裡

卻置朕一個殺清流的罪名」

......

來自《大明王朝1566》,若侵權請告知,我定會刪除,還望見諒。

首先個人按題意理解題主指的「黑暗」代表皇權的集中。

實際上,縱觀明朝這300年,除了幾個比較猛的皇帝,大部分權力還是在文官集團手裡。

萬曆皇帝算是後期比較能把控權力的皇帝,但是他連繼承人都無法決定。

再比如崇禎皇帝,內閣完全不辦事,內閣代表文官集團利益,自然更沒有人給你辦事,氣的你除了辭退他們別無辦法。

實際上感覺內閣的出現實實在在地制約了皇權。以前皇帝只有丞相,他往往只和這一個人爭權就好了。但是自從搞了個內閣,好傢夥,內閣這幫老頭哪個是省油的,都是從帝國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人中的精英啊!這幫人哪是他們伺候皇帝,簡直是皇帝得小心他們(此處無意貶低,實際上選上來的大多數內閣閣員都很能辦事)。你一個搞不好,不僅當世人罵你,文官集團集體diss你(參考嘉靖帝剛登基庭杖群臣的案例),昏君名號更是讓你來個遺臭萬年。

至於廣為詬病的錦衣衛、東廠什麼的,完全是皇帝為了維持皇權的需要。這些機構也不是真的完全壓制文官,不過是為了分權制衡。要知道真正辦事的還是官員,哪會把辦事的全搞掉是吧?

綜上,這個「黑暗」實際上並不算「黑暗」。相反整個明朝的社會風氣都是開放的,而非壓抑的,要不四大名著怎麼三個都是明朝成書的?


這是個成本核算問題,為啥寧願被貶官,被打屁股,甚至下監獄都要罵皇帝呢?為了名聲,不要小看這名聲,可能想說了,名聲有啥用啊,我給你舉幾個現在的例子

張麗莉,女,1984年1月19日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殘聯副主席、佳木斯市殘聯副理事長[1]、中學教師。那個最美老師

蘇明娟,大眼妹子,,,2003年,蘇明娟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2007年6月23日,成為北京奧運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形象大使。2010年9月這位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已成銀行白領,2017年12月15日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張良善生於1965年11月,陝西省安康人,西藏運輸兵。先後曾2次榮立二等功,6次榮立三等功,連續兩年被評為「崑崙衛士」。從1986年到汽車營跟車開始,在20多年間一百多次往返於新藏線,共行車60多萬公里,上送物資750多噸,被官兵們稱為「新藏線上的紅細胞」。12年時間,他146次駕車穿越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新藏線,為邊防哨卡運送物資750多噸,運送人員500餘人。現任蘭州軍區阿里軍分區副政委[1]

當年明月,本名石悅。1979年出生在宜昌一個普通幹部家庭,曾經是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以《明朝那些事兒》成名於互聯網,截至2014年《明朝那些事兒》累計銷量過千萬冊,創下中國圖書銷量奇蹟。[1]

2009年4月7日,作為全集結束本的《明朝那些事兒》第七冊,已經完稿出版。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當年明月以575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8位。[2]

石悅在隆化縣的掛職時間為一年。據介紹,石悅到隆化縣掛職副縣長之前在國家環保部工作,而國家環保部一直和隆化縣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此前,亦有環保部工作人員在該縣掛職鍛煉的先例。

林浩,1999年12月9日生於四川省汶川縣,中共預備黨員[1],學生、影視演員,汶川大地震救災英雄。震後多年來,林浩不忘感恩回饋社會,通過接拍影視劇、公益廣告,義賣個人公益唱片,擔任愛心企業代言人等方式為公益事業籌集數百萬元愛心物質和現金捐贈。

2010年5月,隨原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現任中宣部部長)赴台灣開啟感恩致謝之旅。[5]

2010年,亮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起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6]

2013年8月8日,創辦林浩愛之鏈基金[7],成為中國首個未成年人發起的公募基金。

其影視代表作有《大太陽》《哺乳期的女人》《情笛之愛》《我的特一營》《滿山打鬼子》等[8],被媒體譽為「小戲骨」。

2016年12月,榮獲香港衛視等頒發的全球華人影響力人物獎[9]。

在古代社會,一個好的名聲遠遠比現在來的更加實惠,上到官員,下到百姓,官員有了好名聲,不用你的都難,這是那時的政治正確,百姓有了好名聲,政府也會給你物質和榮譽獎勵的!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朋友,你這個觀點怕不是從袁騰飛那看的吧。。


你就是來引戰釣魚的吧?

最黑暗?你怎麼不寫寫 歷史上最光明的時代 清朝呢???


依我看世界古代就沒一個不黑暗的


題主你這個問題的前提就不符合事實→_→

【我們將會看到人口有穩步的增長(雖然統計數字偏低),識字的人數大量增加,社會的整個精英以下各層次的學識有了增長,同時精英的和精英以下的文化形式也繁榮了起來。我們可以看到城市水陸交通體系的逐漸充實起來,這表明生產和交換已在擴展。東南沿海諸省日益變得重要,離心力促使該地區許多艱苦的居民向海外求生,這些都早於歐洲商業擴張的時代,而且足以與它相抗衡。中國內地南方和西南諸省在明代的內附也足以證明這時期的成效。當這個時代的政治史被詳細地描述時,明代社會有無窮的活力這一點是必須記住的。

……這個與西歐面積相彷彿的世界上最大的社會,在這個難免有錯誤的治理體制下的確是欣欣向榮的,而且那些準備充分的、願意獻身的求職官員的人數也是源源不絕地湧現的。每隔10年就有新的一批能幹的、急於在為政府的服務中謀求個人前途的人。每當某一部分人因宦場失意而意志消沉下去時,另一些熱心的替補者就馬上遞補了上來。

……試以明政府所要執行的任務來說,它既要維護這麼廣大疆域上的統一和同舟共濟的意識,又要表現出充分的自我振興的面貌,以便在和平而有秩序的情況下使社會哪怕是緩慢地,但卻是靈活地發生變化,所以它的成就給了人們很深刻的印象。

……社會仍然是開放的;它給各階層人民提供了廣闊的選擇餘地,這在不久以前還是不可能的。對於明代中國的政府,不可貿然予以等閑視之。】——《劍橋中國明代史》


為什麼,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你縱觀整個大明朝,就會發現,大部分廷杖就不是士人的威脅,反而是個為官員贏得名聲的好機會,而錦衣衛東廠啥的,只能說,是皇帝用來對抗大臣的工具,他只是一種皇帝展示權利的工具罷了。整個明朝除了前期,中後期在有了內閣之後基本都是臣權皇權對峙,或者臣權壓過皇權。所以說,明朝是個相對來說,在古王朝中最言論自由的朝代了,起碼,清朝你要是敢罵罵聖祖啥玩意兒的,你肯定完蛋,畢竟連清風不識字都得人頭落地,別說其他了。


講道理,中國除了漢唐還有哪個朝代能夠穩壓大萌?被周圍的鄰居打的鼻青臉腫的大宋?短命的大秦大隋,司馬家那群神經病?忙著放羊的大元?為近代史背鍋的大清?怎麼說也輪不到大萌最黑暗啊。要論最黑暗,我投五胡亂華那一波,才是真正的黑暗。


先去讀書,讀完了再來發問

是詔獄。

存在即有理,它並不黑暗,你誤會它了


中華風骨,文武通途。不敢說明朝多好,但是算得上名,有些事情註定要做,明朝只是擺明面上做夠很好了,比起那些暗地裡做的我覺得好的太多了,閣下這個問題不合適。放現在來講暗處做了多少東西?操論輿論掩蓋了多少?還不如大明呢


我怎麼感覺是明朝的制度設計失敗的問題呢!

唯獨特務機構啥的,反而是說明統治者統治力下降。統治者既不能控制政府工作人員的思想,也很難掌控政府工作人員和基層的價值觀念。

各類書院興起,政府竟然放任思想發展。沒有在各類高等教育中做統一的政治教育。

土地制度和稅制失敗。土地制度和稅制失敗導致的超高失業率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大量失業人群,流民群體增加,導致不斷出現各類反政府武裝。

政府又無法安置失業群體,無法提供土地供失業人群再就業。甚至還收編反政府武裝甚至停火和談。

清朝一個康熙永不加賦就解決了。農民開墾荒地繁育人口的熱情空前高漲。明朝為增加地方開支私自設立的各類地方稅,在清朝被國家承認,稅制較為穩定。農產品稅的地位有所降低。官民關係緊張程度比明朝有所降低。

對於就業,清朝中後期,人口增加,對外貿易由於毒品傾銷導致入超變出超,全國範圍內失業率提升後,發生大規模反政府內戰。政府軍成功兼并消滅了各支反對派武裝,尤其是堅決壓制了各類極端宗教勢力,維持了世俗政權。後來更是通過允許闖關東和走西口,為大量失業農民群體提供就業機會。知道廢除科舉,導致大量考公務員的高級知識分子失業。

政府用法令吞併民營企業與民間資本,收歸國有夠,官民關係再度緊張。

失勢知識分子與受損資本與失業民眾共同走向了政府對立面。

明朝公務員工資制度失敗。處級以上公務員合法收入無法保障正常工作生活。

進而導致普遍貪腐,刻意導致了官民關係緊張。

清朝很容易就通過火耗合法化解決了。如今工資雖低,但績效加年終獎加各類補貼把隱性收入合法化,既可以提高公務員待遇,又可以緩和政府與民眾的緊張關係。

明朝只發工資,沒有績效,補貼和年終獎。

可以想見,明朝去派出所開個證明肯定要交錢。在明朝辦事肯定要找人,還得花錢。

基層關係必然緊張。

戶籍制度失敗。

明朝戶籍制度嚴格,明朝有賤民階層的。

清朝廢除了。

清朝比明朝黑暗,

尤其是民族政策,

文化藝術都被閹割了,一幫文人不是經世致用了,去搞什麼考據學。

就跟現在,現代史是雷區,一不小心就和諧你,研究古代史最保險一樣。

最好都去搞夏商周斷代工程。

清代文人都慫了!

這還不黑暗。

最好把所有人心裡的頭也都剃了。

唯獨責任內閣制不是失敗主因。

軍制也不是主因。

首先統治理念失敗,

完全按照朱熹的那套聖人理論治國。

直接導致君臣關係,中央地方關係疏離並持續緊張。

處級以上幹部的工資都不夠一家人吃喝,合理么?

用死刑和連坐懲罰灰色收入,量刑合理么?工資制度失敗。

戶口制度,合理么?

基層統治力太弱,簡直是鬆散,合理么?

所以,我斗膽以古鑒今。

公務員工資制度合理,統治階層內部就不會內亂。

蘇聯戈爾巴喬夫突然一下子廢除了蘇聯政府工作人員的諸多重要福利待遇,公務員群體收入大幅度降低,立馬就內亂了。甚至沒有幾個人願意站出來維護蘇維埃。

稅制合理,就業充分就不會發生政治動蕩。

不短時間內強行兼并民間資本和私有財產,就不會導致民間資本的對立。

總結就是,

公務員工資不能降,

民間資本要引導不能壓制和損害,

民眾的就業關係到社會穩定。


就說一個:特務機構的出現和發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現在的大國哪個沒有特務機構,只不過普通民眾接觸不到罷了

明朝的特務機構也不是用來管農民的。

還有國安局的事也得干,比如萬曆朝鮮戰爭去日本當間諜。


推薦閱讀:

《歷史分析》序言
《南北戰爭三百年》後記,以及它的兄弟們
貿易戰,種花家古往今來不曾怕過
開篇的話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清朝 | 皇帝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