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公眾科學日/開放日活動中,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照片、故事或體驗?

科學、科普、人文、環境等,各方面都可以分享和討論。


那一定是中科院物理所特色的物理井蓋了,據說是物理所的男女老少齊上陣,親自設計和繪製的哦~

多圖預警!

我還是漏掉了一些,不過記錄到了一些圖案的多種狀態,全圖參見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

【力學】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蘋果樹下的牛頓:

【力學】由萬有引力衍生出的特例——重力公式,所以牛頓在這裡又挨了一次砸:

【力學】浮力公式,當浮力與重力相等時,就會浮在水面或水中:

【流體力學】流體機械能守恆(伯努利方程),當我們在紙的上方不斷吹氣時候,紙張上方氣流變大,氣壓變低,而下方氣壓不變,因此紙會向上飛起:

【熱力學】熱機卡諾效率:

【熱力學】熵的意義(玻爾茲曼熵公式):

【電磁學】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受到來自電場的庫侖力和來自磁場的洛倫茲力,高中物理中會提到:

【電磁學】電場高斯定律,麥克斯韋方程組中的一個方程:

【電磁學】麥克斯韋方程組,電磁學的基石,闡述了電場和磁場之前扯不清的關係:

複變函數歐拉公式:

傅里葉變換/逆變換,是信號在時間維度和頻率維度變換的橋樑:

【光學】折射定律(斯涅耳定律),所以喵星人看到的魚的位置並不是魚的實際位置:

【量子力學】氫原子的第一波爾半徑:

【量子力學】電子的費米能級:

【量子力學】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

【量子力學】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該成果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德布羅意物質波的波長公式,萬物皆有波粒二象性,該成果獲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狄拉克方程,該成果獲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著名的薛定諤的貓,表明的是量子疊加原理,公式為薛定諤方程,該成果獲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力學】泡利不相容原理,該成果獲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對論】愛因斯坦質能方程,這個方程解釋了核能為什麼可以釋放巨大能量:


多謝邀請,正好去了現場也做了嘉賓,先說結論:這次知乎和 @中科院物理所 合辦的活動辦的超級超級好!

最深刻的印象:井蓋!!!

這是今年中科院開放日最大網紅,大家想必看了很多報道,我去到之後也拍了很多,先放一個好了,著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

這個腦洞。。和虐狗。。真的是無敵的。。。

這個折射率的也畫的很不錯,當時和這次活動知乎的負責人 @Luyao Zou 走到附近時正好碰到一個父親和孩子在看,我們就科普了一下怎麼回事。

也建議讓小孩回去用杯子和筷子做實驗,我還差點說出來用酒驗證和水的折射率對比,但後來感覺影響不好,還是用油好了。

後來走路上碰見很多物理學公式,路遙兄展示了強大的物理學背景,很多公式我只是有印象而已,但路遙兄給我科普起來簡直如數家珍,佩服!

知乎在物理所的籃球場還有展覽,參與的人暴多無比。知乎準備的展覽很好,可謂很用心很用心了。

因此,效果也非常非常好!

不過,必須提一提背後的團隊,很辛苦的工作,工作餐都是隨便吃幾口就對付了。

很榮幸,給我們也留了一些「殘羹冷炙」,哈哈哈,我和路遙兄也吃的熱火朝天,體驗很爽。

然後去報告廳,然後才明白,這根本就不是「沙龍」啊。。。。

整個所最大的報告廳,放了500把凳子!!!!!後來還站了一大堆。。。

我們幾個基本都是博士碩士的小小人物,看這陣勢每個人都緊張的不行了。。

屏幕都這麼大的(這麼遠鏡頭都顯示不全)!!!

活動基本以腦洞作為起點,隨意談一談每個人的科研方向,回答幾個腦洞問題+科普,回答觀眾提問和最後暢談科普的意義等。

必須先著重提 @袁嘉浩 ,一方面是在讀博士和物理所優秀科普人才,一方面是個極優秀的主持人,真心是我見過的非職業主持人里最好的了。串場、穿插、應急、主持互動和「政治正確」,都把控的非常完美,畢竟我們只有在開場前20分鐘才見面溝通,他也已經主持了一天節目,還表現如此完美,佩服佩服!

@李治林 和 @sym cheng 也是物理所科普名人,他們在解釋量子理論、凝聚態物理、相對論效應等方面深入淺出的例子也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關於隨機性不可預測這方面用計算機永遠能隨機打出世界上最完美的詩這個例子,還有後來的用頭髮檢驗手機屏幕像素原理。我一直覺得物理的東西是最難科普的,尤其是近100年的東西,但兩位把控的非常好,淺顯易懂。

@孫天任 職業科普人, @《科學世界》雜誌 編輯,講了古地質學的內容,他講到現場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地球幾十億年的積累,的確讓人眼前一亮。畢竟,地板和建築是石頭,人是有機物,現場到處都是石油天然氣製品(衣服手機屏幕等等)。

@好大一盆綠蘿 講的是古生物相關,確實和物理跨度比較大,但也融入主題非常好。尤其是關於人類下頜骨源自魚類進化,漲姿勢了。

到我這裡,講的主要是航天與生活,也穿插了一些航天與物理相關,比如我們發射的GPS和北斗,就驗證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不修正是沒法用的。

不過上台前就擔心大家找我的「精釀」人設,畢竟啤酒和航天/物理沒啥關係,顯得我太不務正業了。。。

果然還是有觀眾提問說這一茬,問啤酒送入太空的問題。

還好我在前一天去了 @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 進行了長達8小時的「車輪戰」學術交流活動,也跟他們主管未來天宮空間站搭載的幾位交流過。

當時他們問我如果給我機會搭載科學實驗,會設計什麼?

幾乎想都沒想就說了啤酒,但是從科研角度的:

在空間站那種微重力、高輻射環境下,研究酵母分裂生殖、生長規律(從指數增加到動態平衡)的變化,啤酒花裡面葎酮烯化學變化、異阿爾法酸和其他化學成分在輻射下的變化(啤酒中的光臭味原因,在太空中輻射更強),麥芽中不可發酵成分與酒液形成的膠體物理規律,都挺值得研究。

所以正好就問對了,我就把前一天跟他們談的,說了一個科普版本給現場觀眾,大家聽的也很歡樂。

畢竟,如果真的實現中國人的「太空精釀」,於我本人意義不必說,於科學家有意義,於大眾也是個有趣的大新聞,於空間站也增加了國內外媒體影響力。

最後,我們作為青年一代科普人代表,談了對科普的看法。我個人的觀點是不僅針對大眾科普,更要給科學家做科普,讓他們知道科普的意義、重要性以及如何科普。

願意科普的人多了,優質的內容也會多,才能去跟娛樂「搶流量」。

改變世界,永遠不能靠一個人,一小群人也不行,必須得一大群人。

彩蛋:現場抓到了真正的 @雲舞空城 ,非鹽club版本那個,哈哈哈。不過聽說 @山羊月 也在物理所現場,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答主,但很遺憾沒見到。。

整個活動組織非常有序,效果很好,跟 @Luyao Zou 和他的團隊、 @中科院物理所 的幕後工作者努力分不開,從個人角度評價而言,非常成功!

希望未來有更多這種活動!


昨天去圍觀了知乎×中科院物理所「從腦洞到科普」鹽沙龍。我厚著臉皮坐在了第一排中間的位置,所以我拍的現場照片應該是最正的了——

(物理所的大屏幕看著真是好舒服啊……)

作為一次科普活動,沙龍請到了幾位在知乎上有較大影響力的科普大V,從各自研究領域的角度闡述了「腦洞」與科學研究的關係,很好地平衡了嚴謹性與趣味性,加上主持人非常棒的控場,現場的氣氛也是越來越好。除了應邀到場的幾十位知友外,我在現場還看到很多全家出動、特別是帶著小朋友來參加活動的家庭,而這樣的家庭在昨日的中科院園區內比比皆是。面對這樣的景象,我想科普工作者們應該會感到十分欣慰。

沙龍的內容我就不再贅述了,主要談談我個人的感受。

我昨天其實是帶著三重身份去參與這次沙龍的:

首先是作為科普的對象。理論物理、古地質、古生物、航天技術,這些領域對於理工科出身的我自然不算陌生,但聽聽專業人士的講述,依然是受益匪淺的。比如幾位物理學博士對於「more is different」的討論,就很有啟發性。

其次是作為科普工作者。自稱是科普工作者我還是有點臉紅的,畢竟遠不如幾位嘉賓在科普方面所做的努力。不過我確實一直對於科學傳播有著濃厚的興趣,也寫過一些科學史的普及文章,因此我也很想看看優秀的科普工作者們是如何做科普的。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各位嘉賓在論述專業問題時所作的一些類比。比如 @sym cheng 借用了劉慈欣小說《詩云》的情節,把高能物理的研究比作「找出所有的漢字」,把凝聚態物理的研究比作「找出漢字最優美的組合」,不僅十分直觀,也十分浪漫。這種類比絕不是來自於拍腦袋,而是科研工作者在長期研究過程中獲得的一種「科學直覺」,把這種直覺傳達給大眾,和傳播科學知識同樣重要。

最後是作為科技與社會(STS)的研究者。在STS的研究當中,科學界與公眾的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現場幾位嘉賓不僅是科普工作者,同樣也是科技工作者,所以他們對於大眾和科普的態度也是我十分感興趣的。實際上,在STS領域,我們通常更願意使用「科學傳播」而非「科普」,因為「科普」往往預設了科學家與公眾的對立,預設了公眾需要被「啟蒙」。不過我很欣喜地看到,這些年輕的科技工作者並沒有居高臨下的態度。 @李治林 說,科學研究和其他行業並無本質的差別,不必將其神聖化。 @孫天任 對於科普工作有著非常清晰的定位,他認為科普的競爭對手是大眾娛樂,其優勢就在於科普的「真實性」。這種產品化的思維我是十分讚賞的。 @太空精釀 則指出,更重要的是對科學家進行「科普」,即讓科學家具備科普的意識,讓原本僅停留在實驗室和論文中的科學進入公眾的視野。我想,如果他們的態度和觀點能夠成為科學界的主流,那麼對於促進科學家與公眾的對話將是十分有益的。

總的來說,無論是作為科普的對象還是科普工作者,亦或是STS的研究者,我對於昨天的沙龍都十分滿意。如果非要說還有什麼不足之處的話,我希望下一次再舉辦類似的沙龍,台上的嘉賓可以不只是科技工作者,也要有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者和公眾的代表,這種對話性質的沙龍可能會更有看點。

最後感謝知乎的邀請,以及劉看山鑰匙扣~


參加中科院物理所公眾科學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對於我來說,應該一個字就能概括——

累,並快樂著。

(貌似不止一個字哈2333333→_→)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物理所公眾科學日的相關工作。

去年的時候我還在國科大的雁棲湖校區進行集中教學,所以並沒有太多的參與到活動本身的組織和策劃中來,只是承擔了微信公眾號的宣傳工作,攢了十來篇的文案,同時厚顏無恥地出鏡,做了六個小時的網路直播,真是累成狗啊累成狗。

所以今年在參與開放日的前期策劃的時候,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個安靜的「幕後大佬」。然而人吶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預料……一番陰差陽錯,最後我還是從幕後走到了台前。

無奈攤手┓( ′?` )┏

先說說這個答案里提到最多的知乎鹽沙龍吧。在很早很早的時候,整個公眾科學日的總負責人 @Neo Cheng 給我打了一個預防針,說要是是在找不到主持人就可能要我出場了,結果沒想到一語成讖,最後定下來真的就是我。

接這個鍋的時候我還是挺猶豫的,一方面時間很緊張,本身我已經承擔了開放日的很多項工作,這些後面也會提,並且雖然我主持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晚會,去年也做過網路直播,但是這種專業性的沙龍訪談類主持還是從來沒有接觸過,我還是向 @Neo Cheng 和 @李治林 推薦過一些非物理所的其他人選,最後考慮到時間的緊迫性以及最為關鍵的溝通成本的問題,我還是接下了這口大鍋。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可能是我十幾年的主持生涯里準備得最倉促的一場主持了。因為時間太過於緊張,除了開放日的一堆事務,我自己本身還有科研的任務安排,因此前期的討論我並沒有趕上參加,只是簡單地和知乎的 @Luyao Zou 通了電話對了一下流程,開場的主持詞都是在活動當天凌晨3點半才寫好的。那活動其他流程的台詞呢?不好意思,沒有台詞,全靠臨場,給你們看一眼手卡的截圖體會一下:

這一張手卡就頂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流程

本來原計劃當天中午的時候可以和幾位嘉賓提前溝通交流一下,定一下大概要聊什麼話題,大家都心中有數,但是無奈網路直播那邊出了技術問題,我不得不臨時代班直播倆小時,直到差不多下午1點半才和幾位嘉賓碰面,簡單地捋了一下活動流程,2點就正式開始了。所以真慚愧,開場的時候 @孫天任 @好大一盆綠蘿 @太空精釀 幾位老師的title我念得都有點禿嚕,在此表示歉意。

這是我最喜歡的大全景照,@太空精釀 老師也用了這一張~

除了歉意,更多的還是感謝,感謝 @李治林 @sym cheng @孫天任 @好大一盆綠蘿 @太空精釀 五位大佬的強勢輸出。雖然開始的時候由於流程本身的原因,大家各聊各的,沒有什麼互動,事實上場面有點尷尬,但是後來進入交流討論環節之後,無論我提出什麼不靠譜的問題,大家都能接得住,而且還能有越來越多的互動,以至於最後聊嗨了,超時半個小時,特別是最後關於科普工作的體悟的討論,讓同為科普志願者的我深受啟發。可以說,五位大佬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強大的表達能力完完全全支撐起了整場活動。

放一點大佬們的帥照吧,歡迎各位迷弟迷妹自取~

@李治林

@sym cheng

@孫天任

@好大一盆綠蘿

@太空精釀

關於知友 @山羊月 提到的我話多的問題,其實我也在評論里解釋過了,由於知乎 @Luyao Zou 給我的定位是主持人兼嘉賓的角色,並且在上場前還囑咐我讓我多說一點,所以有些地方我會顯得話比較多,如果能在開場的時候更加明確地亮明我的角色身份,可能效果會好一些,不會有這樣的誤會,非常感謝你的寶貴建議!

剛剛也提到了,在沙龍之前我還臨時頂包做了快兩個小時的直播。本來我們在鬥魚的直播間是從早晨9點到下午5點連續8小時不間斷的直播,但是由於技術上臨時突發了重大問題,原定的直播計劃被迫被打亂,而且隨時可能停播,因此緊急協商之後我用我自己的手機開始直播,為他們爭取時間解決技術問題。所以從中午11點半到下午差不多1點半大家在鬥魚直播間里看到的就是我這個油膩的胖子……前面一個小時是走訪實驗室,後面一個小時是和心靈魔術師木春的尬聊。

大型尬聊現場,圖片來源見水印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台前的露臉的工作,這些純屬意外不在計劃範圍內的工作,這次開放日我本職負責的其實是直播媒體對接、微信宣傳和M234主會場的大屏燈光音響。

今年有十幾家媒體對我們公眾科學日的活動進行了直播,感謝各家媒體平台的支持!想看我的直播回放歡迎登錄鬥魚→_→

微信宣傳今年有了師弟 @王恩 的鼎力相助,開了無數個新奇的腦洞,點32個贊!其中一些idea還被我們的兄弟單位原封不動的抄襲,具體是哪個單位我就不點名了,我只能說:呵呵。

主會場的舞美,其實更多的主要是技術上的問題,外包的技術團隊很給力,活動前一晚遇到了很多臨時的問題,也新增了很多的要求,最後都一一解決了,雖然他們可能看不到知乎,但是在此也向他們表示謝意!

被不少朋友點贊的炫酷LED大屏,49.5平方

儘管現在回過頭來梳理,這些工作看上去都輕描淡寫,其實仔細回想每一項工作背後都有無數令人頭大的細節,都真的把我累得夠嗆,我相信和我一起深度參與活動組織策劃的 @李治林師兄應該最有體會,這段時間我們倆經常互吐苦水,吐完又接著幹活。但是累又怎樣呢?看著大家臉上開心的笑容,這一年一度的科普狂歡,再累也值啊。

最後,志願者大合影鎮樓——像我這麼牛逼的,物理所也就還有兩百多個吧。

感謝志願北京對本次活動志願者工作的大力支持


剛在另一個問題下寫完回答,就看到關注的 @李治林 大佬添加了這個問題,忍不住厚臉皮接著寫

參與 2018 年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的活動是怎樣的體驗??

www.zhihu.com圖標

鎮樓的當然是大佬本人,本場顏值擔當,相當有親和力,可惜只拍了一張,只好重複發了

說實話在場嘉賓今天所講的內容里,百分之七八十我之前是知道的,至少是知道一部分的,比如量子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者是地質學以及古生物學的基本知識,我本是明白的,或者說,雖然是外行,我已有的相關的知識儲備可以讓我大概做到聽他們講一聽就懂的地步。當然,這本身就只是一場科普活動。

當然我要說的是,這場活動實際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幾位主講人對於科普的態度。

一天之前我剛在我的另一個回答下提到了我對於科普的相關看法,以下是我當時的原話:

所以,能夠在知乎擺上檯面的,能夠被普羅大眾接受的內容,就算是很多人所認為的「乾貨」,在本專業的業內人士看起來,也不過是科普文的水平。科普文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犧牲部分嚴謹性,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更多無基礎的普通人能迅速理解一個最基本的結論

請注意,此處「犧牲部分嚴謹性」和「最基本的結論」兩個關鍵詞十分重要。如果十分嚴謹,就會喪失易讀性,使普通人以0基礎知識的狀態難以接受,所以科普文如果細摳,無論是在行文邏輯和得出結論的方式上,都是不夠嚴謹的。而科普文的觀點,則是一個事物最核心和基本的結論,這個結論通常是直接給出的,並且用通俗(不夠嚴謹)的語言進行表達,而且還常常運用類比等修辭手段以方便理解,最重要的,是沒有論證過程的

科普,在我看來是需要專業知識和語言表達這兩種能力的,而實際上這兩種能力某種程度上是相互獨立而很難得兼的。只有語言能力而沒有專業知識,就很容易跑偏或者被誤導,寫出一堆有文采而不正確的東西,成為那種聽風就是雨的標題黨,而反之,只有專業知識沒有語言表達能力,那感覺就好像是好好的一盤菜給做壞了,說實話至少我自己見過的,科研做的很好,但是到講台上講出來底下沒一個聽懂的,這樣的人在科研界多的是。

今天開放日,台上的幾位,真的都是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語言功底的人才,所謂深入淺出,不過如此,科研精神和大眾頭腦缺一不可,所以科普一定要讓專業人士去做,在場幾位大佬對於科普一致的態度,是讓我感觸最深的事情。

如果說專業,我自己是水中醫藥板塊的,這幾乎是知乎最亂的板塊之一,但是沒辦法我的專業就是中藥藥理學(雖然西藥藥理我也做),我自己比較愛寫,並不想在知乎靠抖機靈存在,但是中醫藥板塊經常會冒出各種奇奇怪怪的信息擾亂判斷,甚至還會被逼著站隊,這種亂象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有體現,對於一個現象和觀點,如何客觀的認識,如何保證結論的嚴謹,又如何能夠把問題通俗易懂地講給沒有基礎知識的人聽,還要保證聽懂,不被誤解,是我平時在知乎碼字的時候經常思考的問題。當然有人說中醫就是騙人或者怎麼樣,其實今天交流會上幾位嘉賓的態度就是榜樣,從不去輕易肯定或者否定一個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並且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對待不同的觀點。

所以,多以通俗的表達方式輸出有確切證據的,更為準確的結論(並且還是不帶情緒的),才是重點,今天在台上的幾位嘉賓,說實話為我做出了榜樣。


推薦閱讀:

得「躁鬱症」很時尚?你還是不了解這病
除了油膩,中年男人還需要關心這件事
這個動物模型,對糖尿病研究很有用
探索黑暗時代和宇宙黎明
小失誤成就「大收穫」,讓我化腐蝕為神奇

TAG:科普 | 教育 | 中國科學院 | 2018年中科院公眾科學日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