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泛娛樂媒體雜談

泛娛樂媒體雜談

讀《娛樂至死》的時候,很多觀點我都給忘了,畢竟就是一個普通的「讀了立馬就忘」的人,但是對書中的某些觀點隱約還有點印象。

大概就是講的我們接受的信息形態會影響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如果一個人生活在紙媒時代,由於寫作和閱讀文章都需要作者和讀者花費時間去書寫、理順邏輯,因此比較傾向於深度閱讀,鼓勵思想的傳達者和接受者進行理性思考,整個社會的氛圍比較理性。而如果一個人生活在電視時代,那麼電視播放的主要目的是吸引觀眾的,必然會用音樂、畫面和情節來講故事、說事理,而畫面是容易渲染情感的,觀看電視成長起來的人群就會傾向於表達情感,而非理性敘事。(好吧,我承認我懶得去找原書了,說明地不嚴謹,懶是原罪)

而現在,我們來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時間更加碎片化了。碎片化更加鼓勵表達情緒而非理性、追求娛樂而非思考,畢竟就那麼十幾分鐘,樂一樂比較重要。讓人沉下心來閱讀和思考的時間更少了,而且我們的生活方式並不鼓勵我們這麼做。

這就導致了,知乎是一個知識分享平台,但是企圖用幾分鐘的閱讀就想獲得知識,emm......不太現實。而且在幾分鐘的倉促之下,很多閱讀者是來不及思考的,額,這就使得大概率情況下,渲染情緒,表達大眾認可的情感的回答會得到更多的贊。而許多認真找數據,作分析的人,如果不對自己的文章觀點進行通俗易懂的解釋,那麼,看不懂、不願仔細看、懶得分析的人是佔大多數的,自然得贊數可能也比不上情感答主。

但是,人是一種每時每刻都在衡量利弊的生物,這使得反饋很重要。分析派答主得贊數低於情感類答主,那麼,分析類答主就會逐漸流失,這也是現在知乎的一個趨勢。如果他們沒有走,那一定是有什麼東西把他們留下來了,這個東西是什麼呢?是否得到了強化呢?抑或是得到了削弱呢?這就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了。當然,我現在是不知道,也分析不出來啦。

好了,下面就是我要說的話了。

在泛娛樂媒體時代,對抗這種情緒化、渲染化,而非理性思考、想出決策,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獲得知識,該怎麼辦呢?答案是,不要和媒體平台正面硬剛,靠個人微薄的意志力是剛不過的。但是,個人可以選擇活在次世元。用一個具備接收和查詢信息功能、但是,卡得要死的手機,一句話,就是用戶體驗極差的手機,慢慢地將自己的生活和泛娛樂媒體隔離開來。不上微博,不看知乎,有時間就去看書,如果只有十幾分鐘,那麼,也看十幾分鐘的電子書,千萬不要用來消遣刷微博,逛知乎。

但是,時代的潮流我們不能落伍。不上微博,不看知乎,並不意味著我們和這類泛娛樂媒體絕緣。相反,要利用它們的影響力,利用它們超大的用戶數量,挖掘不同平台的特性,進行內容產出。

記住,成為一個內容產出者,而非輸入者。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產出質量,擴大影響力。這樣才能既學習又進步。當然,這一切都得花費很多時間。沒有平白無故的收穫。


推薦閱讀:

纏足的歷史演變?
如何評價中國的80年代?
海南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經濟與教育那麼落後呢?
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摳門?
漢語詩歌是否有散文化加大的趨勢,為什麼?如何看待它?

TAG:人文 | 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