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孟婆毒雞湯

一碗孟婆毒雞湯

來自專欄 飲食心理療愈 the Food Therapy

幾乎不追熱點,因為沒有時間,偶爾踩著點更新的,必是極為關注的事。

比如那碗刷了屏的「孟婆湯」。

一個教育機構的廣告趕著母親節的熱度又煽了一鍋情,這一碗「孟婆湯」就像前一段那碗「番茄炒蛋」,都是濃湯寶炮製出來的「養心毒雞湯」。

故事本沒有問題,我們都能嘗出那悔不當初的愧疚和深情,但這樣真實的感情卻被用來當作營銷故事,就變味了。

七年前我走進一家名牌小學,去為孩子們普及心理健康常識。

七年前人們對「心理學」這三個字的接受度還不是很高,所以也就是有錢的私立學校才有意識做。

七年前的小學生,現在應該已是視頻中這個孩子的年紀。

但七年前我看到的那些小學生,十個裡面有六個戴著起碼兩百度的眼鏡片。

十個裡面有十個走過來說:「老師,我壓力好大啊。」

難以置信吧,一個小學生能有什麼壓力?

七年了,我想他們身上的壓力可能有增無減,正是因為這樣的「毒雞湯」。

總能有人看到問題就隨便拿來煽情,卻沒有想過正是因為有些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話題只剩下「學習」,才是一個個這樣的故事不停發生的原因。

有些「愛」不是沒來得及說出口,

而是有大把時間,

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視頻里孩子說「我不想念書念成個書獃子」,這句話難道錯了嗎?

那個只記得「學習不認真」的母親,如果醒來後,會不會想說些別的。

如果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話題只剩」學習「、」考試「、「補課」,就算有一生的時間,這份愛還是說不出來的。

要重申本文的論點,不是讓家長不去關注孩子學習,而是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

如果孩子每天聽到最多的是

「功課做完了嗎?」

「這次考試考了幾分?」

「年級第幾名?」

「你到點去補課了。」

「怎麼還不去學習?」

「我看著你學習還不是為了你?」

他們心裡的感覺可能就像丈夫聽到妻子說:

「工資發了嗎?這次怎麼又少了?」

「你怎麼不想想孩子還要買學區房?」

「省點錢去移民吧,中國的教育水平不行。」

「我考慮那麼多,還不是為了這個家。」

或是父母告訴我們:

「你怎麼還不結婚,年紀大了生不出孩子了。」

「別換工作了,還折騰什麼啊,現在不是挺好的。」

「你嫌我嘮叨,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漸漸大家都迷茫起來,那些別人說「都是為你好」的愛,真的是「愛」嗎?

如果一份禮物讓收貨人不舒服,不能投訴送貨人,快遞還不接受退貨,會不會抓狂?

什麼是愛?在我們還有時間的時候,自己學會了,才能教給孩子。

我曾經跟很多父母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現在只關注孩子能否成才,就算有一天你的孩子成功了,他們所賺的每一分錢,不是交給生理醫學,就是交給心理醫生。」

近幾年來,我發現一個現象,小時候總是特別聽話懂事的「書獃子」,成年後更容易產生社交障礙、患上情緒病(焦慮、抑鬱),人群比例的上升速度甚至高於小時候不太」聽話「的孩子群體。

我將此現象稱為「好孩子效應」

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家長本身都是高智商精英學者,而二十齣頭的兒子高大帥氣,從小聽話懂事,剛從常春藤畢業回國準備實習。這曾經是一個被無數人艷羨的家庭。

而這個未來人生一片大好的男孩,在父母雙雙出門旅遊時,封住了家裡所有的門窗縫隙,在家裡燒炭自殺。

當我聽到這個故事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孩子是得多恨他的父母啊,才非要陳屍家中,讓父母成為第一個發現他的人,卻不留下隻字片語的解釋。」

那篇北大學霸長長的「控訴」,爸媽們,還記得嗎?

那些因一次考試不利而跳下樓或離家出走的孩子,你們還記得嗎?

那些只會讀書,沒有生存和社交能力的「書獃子」的後半生是怎樣的,你們見過嗎?

那些背負著「不夠成熟」、「自尊心太強」、「個性軟弱」的罵名而暗淡的生命,你們見過嗎?

他們的父母都覺得自己是愛孩子的,那究竟是哪裡錯了呢?

為什麼我們要讓孩子的人生里只有「學習」、「考試」、「補課」呢?

難道「愛」,就沒有其他話題了嗎?

「你快樂嗎?」

「誰是你最好的朋友?」

「班級里有你不喜歡的人嗎?為什麼?」

「你有喜歡的人嗎?「

」你認同某老師對你的評價嗎?如果不,我們該如何改變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我們以為提供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條件就是」愛「。

其實除了文化教育,還應該引導培養孩子們的性格、逆商、抗壓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多元化社交能力、協調衝突的方式等等,這些統稱為「生命教育」。

而生命教育是要真正介入每個生命去引導的,而不只是現在簡單的「理論課」形式。

一個寄託著「來不及說完的愛」的故事,結尾卻打上了「XX教育一對一」的LOGO,愚蠢矛盾得可笑。

」讓你學習就是愛你「,企業這樣曲解故事的含義,而網路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就像喪屍傳染病毒的速度,「口口相傳」。

「別的孩子都在讀這讀那,我們不讀行嗎?」這個時代不缺「雞血父母」和他們的焦慮。

但喝完這碗」毒雞湯「,「虎爸狼媽」們手中的皮鞭或許可能變本加厲,而這些家庭之間的「愛」,真的就再也說不清楚了。

當品牌選擇「走心」的營銷方式,能不能先了解一下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學常識,別每次想「走個心」,都炒出一盤齁死人的「番茄炒蛋」。

除了孩子,企業、社會、學校、父母更需要清晰的心理教育,去認識到「快樂」與「成功」不必是一個單選題。

七年前的孩子們,希望你們現在是快樂的。

推薦閱讀:

我受夠了「提升自己」這種雞湯
黑童話之《小紅帽》
《Skin In The Game》塔勒布由風險管理引出的一碗毒雞湯
「販賣焦慮」的時代,如何過好不用追趕別人的一生 | 心理諮詢視角看「毒雞湯」
你是隱形的乞丐嗎?

TAG:雞湯文 | 心靈雞湯 | 毒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