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九)外語學習中,多與老外交流,糾正自己說外語的錯誤,這樣對嗎?

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九)外語學習中,多與老外交流,糾正自己說外語的錯誤,這樣對嗎?

來自專欄 英語聽力

文丨漏屋

知錯不改,善莫大焉

很多人可能認為,如果跟老外交流時,對方能夠不斷糾正我說外語中的錯誤,我進步就會快,早開口也沒有問題。很多人還認為小孩子在開始學說話時,一定大量受益於家長在一旁耐心的不斷糾正。直覺讓我們產生這種想法很正常的,但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下圖是1999年美國《時代》雜誌上登出的,討論關於成人糾正小孩子語法錯誤的著名漫畫:(摘自 Steven Pinker, Horton Heard a Who.《時代》 1999年11月1日.86頁)

Son: 「Mommy, Dolly hitted me!」(兒子說:「媽媽,多麗打過了我!」 hit是不規則動詞,過去時應該是 hit本身 ,兒子錯說成了hitted)

Mom:「Dolly HIT me!」(媽媽說:「多麗打了我!」媽媽在為糾正兒子語法錯誤。為了給兒子做示範,媽媽演示了一遍正確的說法)

Son:「You too?! Boy, she is in trouble!」(兒子說:「還有你?!呵,這下她惹麻煩了!」兒子完全不理會媽媽的糾正舉動,反而認為媽媽是在和他繼續溝通,所以以為他媽也被多麗打了)

這個漫畫經後來常被語言學家用來舉例說明在語言學習中「知錯不改」的現象,以及父母對孩子語言錯誤進行糾正的徒勞。研究發現,生活中家長其實是很少去糾正兒童語言中的語法錯誤的( Braine and Brooks, 1995)。

多年來的各種研究也已經清楚地表明,「糾正錯誤」的做法,對改正語言中的錯誤幾乎不起任何作用,下次還在同一處出錯。 Frawley,Lantolf和 McLafferty等認為,外語中錯誤的產生,不是「使用」時出的錯誤,而是說外語的人頭腦中思維的反射。比如我們糾正中國同學 he, she的錯誤,其實都用不著別人糾正,有時剛說完自己就發現說錯了,但下次還錯,這是因為漢語說第三人稱代詞不分性別這種思維方式造成,而並非外語使用不熟練或使用時「犯錯誤」。

這個漫畫中小孩出現的語法錯誤,是英語國家小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他們剛學語言的時候,通過模仿說的不規則動詞都是對的,而當他們語言能力增長以後開始自己總結語言規律後,不規則動詞都開始說錯,比如上面的 hit說成了 hitted,went說成是 goed。而當他們語言能力繼續提高後,又都變得會說正確形式了。

這種兒童語法從正確到錯誤又回到正確的變化,被語言學家稱為「 U型現象」。這一現象也是語言學家對兒童學語言時是否在頭腦中總結了語法規則的爭論焦點。有趣的是正方和反方都用這同一個例子作為論據,卻分別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這個我們後面再討論。這裡只是先說明,糾正語言中的錯誤是徒勞的。

一些研究結果表明,糾正語言中的錯誤對語言學習最佳的效果,體現在對寫作的糾正上。但即使這樣,改進的效果也很不理想。所以大多數語言學家的結論是:老師和學員都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在糾正錯誤上。而真正減少錯誤靠的是多輸入正確的形式。大多數幼教專家也都明白,對幼兒語言甚至是行為中的錯誤進行「糾正」,經常還起反作用。

所以「知錯不改」是語言學習中的正常現象。當代語言教學的各種研究表明,外語教學中的糾正錯誤,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特別是如果教外語的人「直接」指出學生說外語中的錯誤,然後告訴學生錯在哪裡,應該怎樣才正確,對學生的進步根本不起作用。

只有「間接」向學生提示和反饋錯誤,才有可能起作用,但前提條件非常嚴格,最關鍵的一條就是應該重點對學生「輸入」中的錯誤進行反饋,目的是增加學生對輸入的正確理解度,而不是對輸出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更正 (VanPatten, 2008)。

這種間接反饋也需要執行者對語言學習理論非常了解才可以進行。即使母語是英語的人,如果更正學生英語學習中的錯誤,只是母語使用者憑直覺做出的,並沒有深刻理解說外語的人犯錯誤的本質原因,進行更正就會起反效果,反而會加深錯誤的程度和促使錯誤的固化( Han 2001)。

所以有 「要多跟外國人交流,並希望外國人能幫我糾正錯誤」的想法的同學,不應該再去這樣想了。

(未完待續,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孩子不說話,是語言發展障礙嗎?
研究表明,學習外語和音樂能讓大腦變得更靈光
作為一名小語種學生,我用這 4 個技巧把 Mac 打造成外語學習利器
C語言學習路線
如何學好一門外語?

TAG:外語 | 語言學習 | 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