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紡織:市場轉型中的難點與對策
一談到紡織市場轉型,有的紡企領導人比較習慣動組織、動人事,覺得機構調整、架構重組就是轉型,實際上把轉型變成了折騰。市場的員工部門調動,組織架構層級減少,員工內心很難認同。事實上,轉型首先是核心價值觀的轉型,是文化的轉型,是戰略的轉型。戰略轉型牽引機制、體制的轉型。
在轉型的時候,不能急於動人,先要把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壤、氣候進行一些改變,這時候轉型才能夠順理成章。培訓、價值觀統一是很重要的。
紡織市場轉型思維
紡織市場轉型的時候,兩種思維方式都要有:一方面是要有一套系統的、整體的、框架性的設計和安排;另一方面,要有動態的、分階段的行動計劃。環境的快速變化,要充分協調這兩方面,在過程中進行細化和優化。
紡織市場里發生意見不統一時,總的原則是求同存異。有的地方要「求同」,有的地方要「存異」,如核心價值觀、理念、戰略要「求同」,一些具體做法可「存異」。但一些內部成員,在對事不對人方面習慣比較差,本來只是意見分歧,最後演變成組織紛爭和立場問題,這就麻煩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怎麼才能做到既讓大家充分討論,同時又不會使衝突過大,有這麼幾個建議:
1、平台平等確定「分層次、分類別」且相對公開平等的一個討論平台。所謂「分層次」,是指不同問題在不同層次的範圍內討論。所謂「分類別」,是指不同類型問題要放在與之對應的不同類型人員範圍內討論。這樣就能做到既民主、公開,同時也不引起組織內部的混亂。
2、文化習慣要培養一種充分發表意見、就事論事的文化習慣。培養這種文化習慣,要制定討論規則,要有寬鬆的、「讓別人說話天塌不下來的」文化氛圍,這樣慢慢把大家的習慣扭轉到「就事論事、追求真相、實事求是」上來,這樣即使意見不統一也不會發生很大衝突。3、方向決策還有一種情況會引起爭論,就是紡織市場未來方向很難決策。有些時候變數不清晰,紡企的確不知道往哪走。這時基本要靠紡企領導人的高瞻遠矚。之所以說市場家重要,往往是因為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要靠領導人一錘定音,做最終決策。有時決策錯了,組織受累於決策錯誤的市場家;決策對了,市場就受惠於市場家的洞察力。
員工的阻力往往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利益,變革可能會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損或產生潛在的風險;另一個就是習慣,在一種狀態、一種背景下,他積習已久。
那怎麼辦呢?所有要施行變革的新的體制、機制都要激發人性中正面的東西,這樣才不會有太大的阻力。從人性中找到變革的依據,這不至於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另外,要找到支持的力量。一個好的變革當然未必能達到帕累托最優,就是說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但總要讓大部分人受益。因此,在整個體制機制設計的時候要兼顧到大部分人的利益。華為就是很好的案例:選擇一些能幹的人,把大部分人變成奮鬥者,使奮鬥者分享市場變革成長的利益,那就解決問題了。
紡企轉型過程中原有的一些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很可能跟不上。這時,市場該如何幫助管理者塑造和培養新的管理技能?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商業模式轉變
紡織市場轉型往往意味著商業模式、成長路徑跟以往相比要有很大的變化,有許多市場的管理團隊,尤其是中高層管理者在能力、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都跟不上市場的變革步伐,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專家建議是,首先要從市場未來發展的戰略意圖和戰略框架出發,重新定義管理者領導能力以及素質的構成,就是說要做一個基於戰略的領導力的模型以及管理者的勝任力模型。
比如現在要面對新一代的消費者,在適應市場、適應需求方面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能力?要做出清晰的表達,這樣就明確了標準,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我們現有的領導者、管理者就可以通過培訓、輔導、實習、輪崗等各種方式去幫助他們改進、提升領導及管理能力。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教會,如果有些人實在是跟不上,那也要進行管理者的結構調整,讓適應新的競爭環境、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人來承擔管理職責。概括地講:首先要知道需要什麼樣的領導力和管理能力,然後進行針對性的開發和培訓。
目前紡織市場有些職業經理人往往過於紙上談兵,實際上對績效提升沒有什麼幫助。與一線績效提升沒有關係的能力培訓往往事倍功半。要強調「在戰爭中」學會「戰爭」。把一些有潛質的、符合未來市場發展要求的管理者放到新的環境下,根據新環境的變數、新的競爭態勢,去發展他們的實戰領導力。
達成共識
紡織市場在轉型中,針對「願景」所要達成的共識,實際上就是要回答:我的市場未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市場。所以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紡企對於自身未來的定位。
「願景」實際上是在「所欲」和「所能」之間進行平衡。「所欲」就是心中所願,「所能」就是我所具備的資源條件和能力基礎。不同的市場家必然有不同的風格,「所欲」和「所能」的平衡點位置不同。有些天才型或者狂人型市場家更傾向於「所欲」:我要想成為什麼,我就要把這個事做成。有些市場家相對而言比較保守,他把所能放在前面。
市場的競爭力肯定包括硬體要素和軟體要素兩個組成部分。在未來市場轉型中,一些基本的硬體可能要成為必要條件。比如在未來工業4.0時代,市場設備體系本身的智能化、互聯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度肯定要符合基本要求,達到一定的水平。在這個基礎上更重要的是紡企內部的體制機制、管理平台、組織文化等等要素。
如何結合時代特點搶佔戰略制高點?
同時有效防止產品被山寨?或被山寨後怎樣使核心利益得到保證?小編覺得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如何建立競爭壁壘。
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思路是設計一個由多個戰略要素所組成的複雜的、結構化的業務模式或商業模式。一旦結構化之後,別人就不好模仿。具體的產品也可以有結構化的方式。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充分利用一些獨特的資源稟賦。盡量的降低自身的各環節的成本,如原料產地、終端銷區等,別人要模仿你的成本優勢就很困難。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紡企原有的業務已經沒有未來和前景了,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必須改弦易轍。
這樣的紡織市場在戰略選擇上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為戰略的選擇通常是從能力和資源出發的。但是除了現金,這些市場實際上並不具備能力和資源,資金本身並不能構成核心競爭力。如果要從機會出發,我們要看到,什麼人能抓住機會呢?機會也是分類的,必須在某一個領域本來就有一定的基礎,或者說有一定的市場、有一定的認識,這種情況下往往更容易發現機會。
從機會的角度,很多紡織市場對新的領域不了解,也很難抓住機會。那麼怎麼辦?除了資金,對其他行業不了解,人才也不多。
小編覺得可能要有這樣的步驟來做:
第一步,對未來要做一些思考:在一些新的領域,未來更大的戰略機會在哪裡?從產業的上游還是下游切入?
第二步,把大的方向搞清楚後,就要去引進核心人才,把行業的專家引進來。行業專家引進來之後,再來討論在大的領域裡面具體的機會點在哪裡。
所謂機會就是需求,那些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集合,而且是競爭對手所忽視的。網羅專家本身是對人才的開發。通過分析機會來界定人才、界定能力。這些步驟做完後,就需要整合人才和能力。互聯網時代為整合人才、能力提供了更便利、更高效的方式,比如外包、眾籌等方式。
推薦閱讀:
※在網路力量越發巨大的今天,該如何對待網路暴力?
※迷你KTV,資本催熟的「流行」,或是共享經濟大潮里的「流星」
※網路雲盤為什麼會死?
※李彥宏有什麼改變?
※當我有了互聯網思維,你會不會愛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