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的月夜——《沒有畫的畫冊》
來自專欄 純真博物館
我一直都很喜歡安徒生,喜歡到我不知道怎麼形容他。今天又重讀這本書名略帶傷感的書,《沒有畫的畫冊》,便想以這本書來講講這位世上最著名的兒童文學大家。
這是一本老書,出版於2004年,也沒有再版過,在網上的二手書店還可以以極低的價格買到——這本書曾讓我在中學時代的夜晚輾轉反側,就好像突然直面了安徒生的靈魂。
安徒生的生平,不需要再贅述,這裡簡單的說一下。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就是他的小傳,我對安徒生的感情,一半是來自於作品,一半也是來自於他的生平。甚至可以說,孤獨就是他的印記。
安徒生出生於丹麥奧登塞城的鞋匠家庭,他的父親熱愛文學,但是家境卻極為貧寒,導致安徒生從小並未受過良好的教育。安徒生從小喜歡喜劇,有一雙巧手,他自己用布頭做人偶,胡亂的表演自己的戲,自娛自樂的童年並不燦爛美好。
14歲的那年,母親想讓安徒生成為裁縫,他自己卻希望可以在哥本哈根的皇家劇院登台,他沒有外形條件,沒有文化,沒有經費,沒有人脈……如此辛苦的跳舞,表演,唱歌……他笨拙卻執著,終於也得到了一些文化人士在經濟上的幫助,但卻因沒有成功的可能而選擇了寫劇本。
寫劇本也沒有結果,因為他沒有受過基礎教育,好在有一位好心人出現了,科林先生成為了安徒生的保護人,他從基金中撥款供18歲的安徒生上學——同學都是12,3歲,校長是個暴君,四年過後,安徒生終於被哥本哈根大學錄取。
接下來,安徒生在哥本哈根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在1829年,24歲的安徒生終於名聲大振,正式步入丹麥文壇。在有了資金後,他開始四處旅行,多達30次的國外旅行讓他成為19世紀的歐洲在國外旅行最多,在國外停留時間最長的作家。到了1845年,他已經聲名鵲起,出入於宮廷王府,在貴族面前朗讀自己的童話。
但儘管如此,在丹麥本國,安徒生和他的童話作品卻並不被看好,甚至安徒生不得不忍受國內對他的挖苦諷刺,甚至是人身攻擊。安徒生極少與人交往,絕大部分都是獨處度日,他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儘管這些反對的聲音遠遠沒有他自己想的那樣嚴重,但由於生性敏感,不諳世事,憨厚溫和,自卑脆弱,使得他生活在痛苦之中。
而由於家境貧安,出生卑微,所以儘管他出入於上流社會,卻不被真正尊重,科林先生的兒子是安徒生的好友,卻不允許安徒生用「你」來稱呼他,而必須用「您」,因為在他看來,安徒生始終是一個低下的人,不似自己這般高貴。所以安徒生一生都極為孤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沒有友情,也沒有愛情,四次暗戀都無疾而終,那些女孩:克莉絲汀,露易絲,索菲,詹妮……她們如同鏡花水月,從來不曾屬意於他。最後他終身未婚,也沒有任何房產置業,當他迎來生命的終點時,是在一位猶太富商提供的房子里,就這樣,70歲的老人離開了人間。
歐斯特對安徒生評價道:「小說使安徒生成名,但童話使安徒生不朽」。不朽的安徒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文學巨匠,除了高達211篇的童話作品外,還有40部各類戲劇作品,8部長篇遊記,3部自傳,7部長篇小說,他的小說為丹麥文學開闢了一個新的文學門類——現代題材的長篇小說。還有一千餘首詩歌,至今還在發現無人知道的安徒生寫的詩歌作品。
《沒有畫的畫冊》最初出版於1839年,此書出版後在丹麥籍籍無名,在德國卻大放異彩,英國對它的評價也很高,稱其為「《伊利亞特》的縮本」。這是一本非常別緻的小書,是以月亮為敘述者的,它每晚來到作者的窗前,給他講述一個自己的見聞,一共是33個夜晚,也就是33篇故事。月亮說,你把我說的故事畫下來,就是一本畫冊了,但作者卻選擇記錄下這些月亮所說的故事。
它們都關於生活,世上各地的人,月亮照耀下的人——第一夜,關於等待遠方戀人的印度少女;第二夜,說的是一個想要對雞媽媽道歉的可愛小女孩;第三夜,月亮追憶了一個牧師女兒悲慘的一生;第四夜,月亮看了一出德國戲劇;第五夜,一個在「七月革命」中失去兒子的老婦人在悼念她的孩子;第六夜,關於眾神和詩人;第七夜,月亮親吻了一個虔誠而貧苦的小姑娘……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只有月亮和作者相伴,然而「月亮並不常來,總有一兩片雲耽誤了它。」
最令我動容的是第十六夜,月亮講述了一位普爾希內拉(喜劇中的丑角,負責逗樂)的愛情故事,他愛著科倫賓妮(女主角),科倫賓妮愛著阿萊欽諾(男主角),當他們在現實中結婚,普爾希內拉呀,笑著笑著笑著……夜裡他卻哭了。當科倫賓妮死去,他依然在舞台上笑著笑著笑著,觀眾們便忘記了那男女演員。演出結束後,普爾希內拉來到了科倫賓妮的墓前,墳頭的普爾希內拉,「奇特又滑稽」。
這真的是一本極為傷感的童話,乃至它被稱作成人童話,甚至在安徒生最初創作的時候,就沒有把它定位為童話。大抵是孩子的心更加脆弱,無法承擔字裡行間這孤獨的重量。
其實安徒生的童話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童話」,在
Hymo:童話的正確打開方式——淺談童話心理學及其意義這篇文章中我已經說明過:童話是廣義兒童文學的一個類別,它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開門見山,情節簡明扼要;角色典型而不是絕無僅有的;善惡分明且無處不在。
而狹義兒童文學和童話的區別還在於主人公的主觀能動性。童話的顯著特徵之一是,改變主人公生活的是他本人的行動。主人公因為魔法,詛咒等原因變成其他動物,樹木,石頭,但他最後總會變成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做了些事情,得到了成長。而一般的兒童文學,比如《醜小鴨》,它覺得自己是鴨子,最後變成了天鵝,而為了達到這個結果,醜小鴨什麼也沒有做,變化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它本來就是小天鵝——醜小鴨只是一個誤解,而鴨子永遠不會變成天鵝。
從《醜小鴨》中我們看到了什麼,就是宿命論,這一點在王爾德的作品中也有體現。說的委婉一些,就是「真金不怕火煉」這個主題,比如正面的《夜鶯》《豬倌》《豌豆公主》,或者反面的《樅樹》《蕎麥》《織補針》……前提是,你是真金,否則,一切悲慘而可笑。
而《拇指姑娘》和《冰雪皇后》更像是他的內心寫照,他是那個鼴鼠,終生見不得光,得不到愛,心上的人兒屬於花朵中的王子;他也是那個女王,永遠冰冷,沒有一個人願意把心換給她,最後美麗的少年依然被美麗的少女帶走。讀者們喜歡這樣的結局,就像觀眾喜歡又蹦又跳卻淚水漣漣的普爾希內拉。
安徒生童話中最典型的悲劇主題,就是不為人知卻耗盡一切的付出。比如《雛菊》,《堅定的小錫兵》或者《海的女兒》。雛菊,小錫兵和小美人魚,到底誰才是安徒生童話里最傷心的存在,這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對我個人而已,沒有比《海的女兒》更動人更完美的了,最甜美的聲音可以換來最輕盈的雙腿,頭髮可以換來尖刀,愛人的血可以換來人魚的尾巴,無私的奉獻甚至可以換來一個人類的靈魂——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換來所愛之人的愛,永遠都不行。
她化成了海上的泡沫,卻得到了一個永恆不滅的靈魂,她得到了一個永恆不滅的靈魂,卻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這就是愛情的真正面目。
最後,附上一首安徒生最著名的詩歌之一,《彌留中的孩子》(林樺譯) 。
媽媽,我真累,昏沉沉,
讓我靠著你的胸懷打個盹兒;
別哭泣,媽媽,你可得聽我的話,
因為你的熱淚會燙著我的雙頰。
這兒冷森森,外面狂風陣陣,
可在夢裡卻有那樣的如畫美景。
每當我合上眼睛,
便有甜蜜的小天使前來跟我親近。
媽媽,你可看到天使在我身旁?
你可聽到那樂聲是多麼婉轉?
瞧,他的一雙翅膀多麼潔白,多麼漂亮,
這翅膀上定是上帝恩賜的光芒;
綠、黃、紅,多少色彩在我眼前閃現,
那是天使把鮮花拋散!
我是不是活著就能長出翅膀,
還是,媽媽,得等到我死後才能如願以償?
你為什麼把我的手兒捏得這樣緊?
你為什麼把你的臉跟我的臉貼得這樣近?
你的臉濕淋淋,卻又滾燙灼人。
媽媽,我永遠屬於你!
你可千萬不要傷心,
你若哭,我也會跟著你淚涔涔。
啊,我真困——我要閉上眼睛——
媽媽,你瞧,天使在把我親吻!
推薦閱讀:
※有些舊物不想扔 因為……
※史上最新最全:讀完這批書籍,你也可以成為美國海軍司令
※耽美小說錄總綱
※文化 |《貝聿銘全集》
※越是委屈自己,別人越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