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畫的好不好誰說了算?(上)——兒童美術老師的尷尬
微信公眾號《一起藝術》為孩子藝術成長護航
隨著國家對中小學減負政策的大力推行,課外培訓越來越火爆起來,在課外培訓各行業中,少兒美術培訓佔了不小的比重。然而,日益繁盛的兒童美術教育也凸顯出不少問題。
很多教兒童美術的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用心研究,按孩子心理和年齡特點設計出來的課程,老師覺得孩子畫的很有意思,可家長卻不太滿意。而家長在朋友圈裡曬的認為不錯的孩子的畫老師卻不太認同。
孩子畫的好不好,究竟誰說了算?
這裡面最大的問題在於孩子的畫的好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才算好?
同樣孩子的同一副畫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顯然是衡量的標準有了明顯的差異和錯位。
這種無法同一的衡量標準導致了兒童美術老師經常處於尷尬之中。
很多從事兒童美術教學的老師最頭疼的事就是如何讓家長信任他教的方法是對的;如何讓家長明白為什麼孩子學了很長時間還畫不像個東西;
如何解釋明明孩子畫的亂七八遭你還非說畫的挺好!如何讓家長相信你誇讚孩子畫的像大師不是瞎忽悠!
這真的是一件很頭疼的事。
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在於:美術的屬性特點是視覺的藝術形式,是非常直觀可視的直接呈現,似乎沒有解讀的門檻和障礙。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可以輕易判斷一副畫的好壞(尤其是客觀具象範疇內的繪畫)
他們心裡是這種認識:畫我不會畫,看還不會看嗎?
所以,無論是一字不識的農村老太,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官員學者都可以輕易地判斷和評價某某畫的不錯,某某畫的不行。
他們心裡普遍都形成了一種與生俱來的常識性的共識----像與不像。像就是好,反之就是不好。
的確,長久以來,人們判斷或解讀繪畫水平高低的標準基本是以照片標準做為參照依據的。越接近照片水準的就越好,離這個標準越遠就越不好。即便是有些藝術欣賞能力的人,接受面稍寬,大多也是在客觀具象的形象範圍之內。
這無可厚非,因為我們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是一個客觀具象的世界,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繪畫就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物像的真實再現,因此,我們對畫的好壞的判斷,本能地就會去對應這些客觀具體的物象。
因此自然也就產生了這樣與生俱來的自然而然的判斷標準:越接近真實的呈現就越好,反之就不好。
「比照片還像」!這是一般大眾對一個人畫的水平的最高評價。
另外一點,人們大多對技術有一種天然崇拜,我們生活中被大家推崇的行行業業的各種達人,無外乎在某些方面具有常人難以企及的特殊技能。
技術的東西設置了門檻,自然也就形成了比較清晰量化的標準,畫的是否像或者真實,實則也是一種以技術為依據的衡量標準。
不能否認,這個衡量標準在一定前提和範疇內是有效的,在對應客觀具象寫實的繪畫時,有其合理的一面。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繪畫形式都是符合客觀具象繪畫的審美規範的。
以這種本能的經驗主義的衡量標準出發,在面臨不同的範疇和體系時會就會形成很大的認知阻礙。
兒童時期(尤其是八歲以前)的繪畫所呈現的面貌,顯然與我們日常視覺所見的客觀具象世界有很大的距離,他們的繪畫顯然不屬於客觀具象寫實體系的範疇,這是由於他們的視覺和知覺還沒有形成統一,他們看到感知到的客觀世界與成年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因而呈現出來的畫面就具有了他們這個階段的特殊面貌,而這種特殊的面貌也正是兒童繪畫的魅力所在。
很顯然,在評價兒童的繪畫好與不好時,上述的評價衡量標準是不適用的。
儘管我們並沒有對孩子的水平有過高要求和預期,但是,大多數人習慣的對兒童的繪畫的評價機制還是依然建立在上述本能的客觀具象的判斷標準基礎之上。
這種固有的認知習慣容易造成對孩子繪畫解讀的誤判,同時也常常使兒童美術老師身處尷尬之境。
儘管,很多家長對培養孩子畫畫的正確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變得更加寬容,不過不能否認的是,一旦在面對孩子具體的畫面時,不由自主地會進入本能的固有評判模式:你畫的是什麼?是否像或者接近像這個物體?畫的是否明了整齊?畫的是否合理?畫的是否有技法?
儘管知道也沒有要求孩子能夠畫的多像多好,但卻總是有這樣標準下的心理預期。
很多教孩子的老師都有這種體驗:不少家長在看到自己孩子畫的歪歪扭扭亂亂糟糟的畫時,嘴裡沒說什麼,眼神里留露出的豐富內涵讓老師十分尷尬。
下面幾幅畫是四到五歲孩子在自由真實狀態下畫出來的畫,非常符合他們這個年齡心理和生理特徵。可有多少家長能接受孩子在正規培訓機構畫成這樣呢?
他們寧可相信下圖這樣的畫出自三歲多孩子之手:
很美的一副畫,這是某品牌機構三歲多孩子畫的,你覺得可信嗎?
由於認知和衡量標準的不統一,使得從事兒童美術教學的老師常常處於無奈的尷尬之中,他們不得不為了得到家長的認可,盡量帶孩子畫出一些符合大人審美習慣的畫面(當然,有很大一部分老師本身也是這種認知和評價標準)。
這種情形下,甚至有不少老師,大量修改包辦孩子的畫,幫助孩子畫出一幅符合家長評判習慣的畫,其後果是違背孩子的真實本性和狀態,阻礙了孩子正常健康的藝術發展過程,早早固化在的所謂「好畫」的假象里。
然而,很多不知就裡的家長們卻往往更容易被這種假象所迷惑,反倒是那些認真地從孩子本性出發,堅持從內在培養,不追求表面效果的老師得不到更多的認可。
這種狀況導致了兒童美術教育市場的惡性循環:美術老師不能很從容地制定一個系統的全面的具有邏輯發展的課程,不能從容地引導培養孩子的潛在能力,不敢嘗試更多的有意義但不討好的探索,只能一幅一幅地追求表面的結果。而這種表面結果無疑掩蓋了和割裂了兒童藝術成長的真實軌跡,造成營養不良或不均衡的後果。
事實上,很多內在素養和潛在能力培養的課程是很難在短期內呈現效果的,更別提每一幅畫都呈現出滿意的結果。不過,為了表面的效果,很多機構和老師在設置課程時都只選擇出效果的課程內容,對於那些出力不討好但實際上很有意義的內容選擇性的放棄了。這反映出機構功利的一面,當然也有無奈的一面。
因此,改變這個狀況,家長本身的理念和認知,家長對孩子怎樣才算畫的好的評判標準尤為關鍵。
校外培訓畢竟是市場化的行為,需求決定了供給,只有廣大家長群體能夠正確理解和判斷孩子畫的好壞與否的時候,兒童美術教育才能真正走向健康系統發展的方向。
那麼,孩子畫的好不好,誰說了算?究竟有沒有衡量標準呢?
如何正確評判孩子畫的好壞與否呢?我們在下篇文章中詳細解讀,歡迎持續關注
微信公眾號《一起藝術》fineart2017
老潘(潘利國),一個中央美院畢業的碩士,
中央美院的任課教師,
一個非著名畫家,
一個十歲孩子的父親,
一個教了二十多年繪畫的美術教師,
願意把他多年的心得體會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們一起藝術!
作者微信lgpan1970
推薦閱讀:
※不鏽鋼樹葉雕塑|不鏽鋼鍛打葉子造型雕塑通透設計營造藝術美感
※弗里達,墨西哥玫瑰
※6部適合孩子看的BBC經典藝術紀錄片
※向那些批評過我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