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已死,娛樂當道

文學已死,娛樂當道

寫作,就是脫光衣服,在太平洋中間裸泳,與孤獨為友,與時間為敵。

——瘋子

從你拿起那支筆想寫作開始,你已經染上一種「病」——愛上獨處,愛上思考。

寫作,是一個主動和「孤獨」交朋友的過程,你會愛它,你會恨它,最後你也會離不開它。

你想破蛹成蝶,就要耐得住寂寞。

看的人

文字,不像圖片、視頻那樣具象化,傳播快,對創作的人是考驗,也是磨鍊。

可是,好的文學作品、深入人心的文章,最後往往是以文字的形式傳承、沉澱下來,而一些什麼文學作品改編電視劇、電影,最後出來都是吐槽點滿滿。

圖片、視頻的視覺享受來得快,也去得快。酣暢淋漓過後,又是一片腦子空白。不過,這恰恰迎合了生活快節奏下的現代人口味。

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

一個中國諾貝爾獲獎者的關注度遠遠不及一場明星的婚禮;一個武亦姝也喚不醒生活麻木人對詩詞的熱愛···

但我們也不能怪這個時代,歷史只是順應潮流在推進。對流行的東西,我們也只是三分熱情地隨波逐流,談不上愛。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很多人只是覺得有哲理、為了耍酷紛紛效仿狄更斯的名言,但沒多少人深知其義(包括我),也無人像這位大師一樣代表了一個時代。

魯迅、張愛玲那個人人捧著書讀的年代已過去,現在換來的是人人捧著手機,要麼面無表情,要麼在傻笑,連小孩都無一倖免。真心不想看到這代的小孩長大後,戴著厚厚的近視眼鏡,除了玩手機,什麼都不會,豐富的人生經歷談何體驗?

看到身邊很多人沉迷於手機,無法自拔,要麼玩遊戲、追肥皂劇、腦殘追星,要麼為了工作掙錢,手捧手機,苦苦奔波。能有時間,靜下心來看書、思考,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的「貴族」運動,少數人堅持的愛好。

看書的人少了,但文學,是不是就死了呢?

問這話的人,要麼是天才,要麼是瘋子。

剛好,我是瘋子。但我知道,文學,就算是死,也不是死在我這樣的小人物手裡,而是死在拜金主義風行的功利社會裡。

我,現在只是在文學路上的一隻螢火蟲,一根蠟燭,靜靜發著自己的光,也不吹滅別人的燈。

如果力所能及,我還想照亮、溫暖一下文學路上的同行者,鼓勵他們堅守著這個可貴的夢。愈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愈見難能可貴。

寫的人

和很多寫作者交流、和看了他們作品之後,發現有一部分寫作者都犯了文人通病:

1、自負

沒幾部拿得出手的作品,就自詡為作家。用營銷策劃手段,加了很多頭銜,卻沒有一個讓人記住的點。很多人口上說著愛好文學,宣喊著要寫出傳世的作品,可自負、貪名圖利的人,又怎麼能靜下心寫東西呢?而我喜歡的作家三毛一直只認為自己是文字愛好工作者。

2、自戀

很多寫作者太過於自戀自己的文章、作品,(我以前也一樣)無可厚非,每一本書,每一個字,都如同寫作者的親生孩子。但閉門造車,只會生出歪瓜裂棗。只是一味地迎合別人口味,盡寫一些自嗨型的矯情雞湯文。

要突破自己思維局限的圈子,客觀來看自己寫的東西,真的可讀?真的可以給人受益嗎?可是,沒多少人又有這樣的反省力,和勇氣。

3、看不起同行

這可能也是自負留下的禍根。不願意讀同行同齡、小輩的作品,只沉醉在自己落後思維難產生出來的一本本滯銷書里。我只想這些老古董說一句:前輩,回頭看看,一群群天才在後面追趕呢。就像李敖說的一樣:「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後浪風光能幾時?轉眼還不是一樣。」

反省

我也是常常反省自己,切不可無才傲物,時時提醒自己不能活在自己小世界裡,視野要放在更廣闊的天地和人文藝術。不能讓年齡、生活環境、閱歷束縛了自己的思維,時刻在與自我、愚見做鬥爭。

我深知自己閱歷淺,又是理工科出身,文筆功底自愧不如人,每天提醒自己要多學一些新知識,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虛心學習。

萬萬不可像那些無真才實學,卻整天無所事事的沽名釣譽者一樣,把雞湯當成人生體驗,把勾心成功學當成智慧。

如果寫作的人都這樣,文學不死,才怪。

難怪有人說:年輕的一代,是垮了的一代,是被手機坑了的一代。

不管文學最後死不死,但一個人如果沒了童心、沒了愛心、沒了好奇心,那Ta就真的「死」了。


推薦閱讀:

大和民族的物哀情結
老街
智者頌
如何賞析詩經的《敬之》?
如何對古詩《出塞》作出賞析?

TAG:文學 | 娛樂 | 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