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你好,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的原因:
1、遺傳因素:1型或2型糖尿病均具有家族遺傳易感性。
2、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發2型糖尿病。 特別是腹型肥胖者。
3、活動不足: 體力活動減少已成為2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因素。
4、飲食結構:高脂肪飲食可抑制代謝率使體重增加而肥胖。
5、精神神經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精神神經因素所起的重 要作用是近年來中外學者所公認的。
6、病毒感染: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薩奇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後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後發病的。
通常疾病的出現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糖尿病更是這種現象的典型代表。隨著現代人工作壓力的加大,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許多人患上了糖尿病,這些活生生的現實案例,必須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能夠更加全面的防範糖尿病,就必須要知道患上糖尿病的原因,下面就讓媽網百科來介紹一下糖尿病的原因都有哪些。
1、遺傳因素
平時相當多的糖尿病患者幾乎都是由於遺傳的因素而引起的,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更顯突出。如果夫妻兩人都是糖尿病患者,那麼他們所生下來的孩子有一半機會是會患上糖尿病的。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有糖尿病,雖然小孩不一定會得糖尿病,但是會成為糖尿病基因的攜帶者,那麼他所生孩子的患病率也會相對較大的。
2、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因素
除了遺傳因素外,糖尿病發病原因就是來自於病人平時的不良習慣和一些其他的生活因素。比如年輕時的操勞過度,導致機能受損,或是先天的不足後天又失去平衡,或者未老先衰,以及肥胖的人等,體內的脂肪堆積過多,干擾到了心臟、腎臟、肺臟、肝臟和血管障礙等。這些因素致使胰腺功能衰竭,胰島素分泌不足,這種現象都會產生糖尿病的得病機會。
暴飲暴食作息時間不規律,一個月前檢查出糖尿病二型,在醫院躺了一個禮拜,那個時候空腹17點多,餐後13點多。那個時候醫生說我的血糖控制不下來必須要打胰島素,我家裡人都反對我打胰島素畢竟我才二十歲。我自己本身也不想打,只要一想到以後吃飯前就得拿針扎自己我就受不了,那個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放棄治療,要出院,不治了能活多久算多久。身邊的朋友都勸我,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找醫生談話,記得當時我是這樣說的,我說只要想到以後吃飯就要打針我就吃不下飯,當時醫生都笑了,醫生也是看我年紀小也就同意了。那一個禮拜在醫院吃快餐,一份快餐吃兩頓,一頓吃一點,每天都是苦瓜,青椒炒苦瓜或者苦瓜炒蛋,對於從來都不吃苦瓜的人簡直不要太折磨人。 那個時候醫院沒有床位了還是在走廊加了一個床位,每天上午開始掛水,掛到下午兩點,掛完水走路回家吃晚飯洗澡再回醫院晚上十點還有一瓶水。那個時候醫院離家裡兩公里路,每天來回兩趟,那幾天都走出一腿的肌肉。後來血糖降了一點點從開始的17點慢慢到12點10點,最後醫生給我開了葯空腹從9點多降到了6點,後來得償所願出了院,現在在外面工作,好吃的太多管不住嘴,有時候會覺得這樣太痛苦,還不如死了算了,所以現在的想法已經變成了吃好喝好過完剩下的一生。哈哈哈,我想我應該是個反面教材吧,希望各位病友不要像我一樣,畢竟世界還是那麼美好。
引起糖尿病最主要的原因:
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絕對或者相對不足,以及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脂肪,蛋白質及水,電解質代謝失調。糖尿病可以由遺傳,精神刺激,肥胖,缺乏營養素,病毒感染,化學藥物,中毒等等因素引起。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於糖尿病引發近20種併發症。所以至今醫學界對它仍然束手無策。我們要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從根源上切斷這種病因,才能免受糖尿病的困擾。
1、遺傳因素 舉世公認,糖尿病是遺傳性疾病,遺傳學研究表明,糖尿病發病率在血統親屬中與非血統親屬中有顯著差異,前者較後者高出5倍。在I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遺傳因素的重要性為50%,而在II型糖尿病中其重要性達90%以上,因此引起II型糖尿病的遺傳因素明顯高於I型糖尿病。
2、精神因素 近十年來,中、外學者確認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伴隨著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及各種應激狀態,會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認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約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均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與糖尿病的發病率呈正比,有基礎研究材料表明:隨著年齡增長,體力活動逐漸減少時,人體肌肉與脂肪的比例也在改變。自25歲至75歲,肌肉組織逐漸減少,由占體重的47%減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別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顯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4、長期攝食過多 飲食過多而不節制,營養過剩,使原已潛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島素β細胞負擔過重,而誘發糖尿病。現在國內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體越豐滿,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近年來,隨著對糖尿病研究和認識的不斷深入,從分子生物學、電鏡超微結構、免疫學、生理生化學等多角度進行控索,對糖尿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又有了新的認識。
5、病毒感染 I型糖尿病發生常與某些感染有關或感染後隨之發生。病毒感染後,糖尿病發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決定。易感性可能意味B細胞對某一病毒特定劑量的敏感性;或對某一表達在B細胞病毒抗原或輕微B細胞損害過程中釋放的自身抗原發生自身免疫反應的傾向性。
6、化學藥物 葯源性糖尿病是指藥物或化學物質引起的胰島β細胞功能異常,導致胰島素分泌絕對、相對不足,或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紊亂,進而達到糖尿病標準的一種繼發性糖尿病。
7、中毒 酮酸症中毒是糖尿病常見的一種急性的併發症。任何能引起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併發症之一,是體內胰島素嚴重缺乏引起的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的發生,比如胰島素停用或減量過快,比如應激狀態,如手術、外傷、骨折、分娩、麻醉、妊娠、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均誘發酮症酸中毒。
大象心健康
象由?生,只為守護!
-----您的24小時心臟健康管家!
打造心臟健康領域服務平台,提供心臟康復前沿資訊傳播,心臟康復健康教育,心臟康復一對一的諮詢服務,歡迎大家關注!更多心臟健康知識,請關注「大象心健康」公眾號!
1型糖尿病, 絕大多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參與其發病。某些外界因素 (如病毒感染、化學毒物和飲食(過早接觸牛奶或穀類蛋白))作用於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激活T淋巴細胞介導的一系列自身免疫反應,引起選擇性胰島β細胞破壞和功能衰竭,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進行性加重,最終導致糖尿病。近年證實1型糖尿病也存在胰島素抵抗,後者在1型糖尿病的發病和(或)加速病情惡化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2型糖尿病, 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年齡增長、現代生活方式、營養過剩、體力活動不足、子宮內環境以及應激、化學毒物等),需要注意的是: 兩個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別是中心性肥胖,與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
內容已出,歡迎批評指正!
---------------利益相關------------
本答案來自卓坤健康管理師,卓坤是一家專註於糖尿病垂直領域領域的健康管理公司,勢在以專業、定製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降低糖尿病發病率和併發症的發生幾率,提高患病家庭的整體幸福感。
Ⅱ型糖尿病主要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引起的,或是肥胖之人,體內堆積過多脂肪,導致胰島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不足。
不知從何時起,小北發現糖友的數量越來越多了。而且是呈爆炸性的增長,患病人數已經超過了1億。有木有被這個數據嚇到?但是讓小北迷惑不解的是,大家對糖尿病的理解還處於遠古時期,甚至有些肥腸可愛的寶寶這樣問小北「小北老師,糖尿病拉出來的尿是不是都很甜?」
http://weixin.qq.com/r/N0Q9JQPEyl61rUdG9xEl (二維碼自動識別)
胰臟不工作。其實中醫的脾對應就是Pancreas。
李大爺一家是南方人,老伴兒燒菜時愛放白糖。近日,李大爺查出患有糖尿病,回到家裡就埋怨老伴兒,怪她平日炒菜放糖太多,使他得了糖尿病。老伴也算有口難辯,難道導致老伴患上糖尿病的「元兇」真是糖吃多了嗎李大爺一家是南方人,老伴兒燒菜時愛放白糖。近日,李大爺查出患有糖尿病,回到家裡就埋怨老伴兒,怪她平日炒菜放糖太多,使他得了糖尿病。老伴也算有口難辯,難道導致老伴患上糖尿病的「元兇」真是糖吃多了嗎
在臨床工作中表現,有李大爺這一想法的人還真不在少數,總覺得糖尿病是因為糖吃多了引起的,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在臨床工作中表現,有李大爺這一想法的人還真不在少數,總覺得糖尿病是因為糖吃多了引起的,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目前醫學界認為,糖尿病的發生主要與下列幾個方面因素有關
- 遺傳因素:大量調查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親屬中,糖尿病患病率顯著高於普通人群,2型糖尿病的遺傳傾向比1型糖尿病更明顯。
- 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不良生活方式,如攝入熱量過剩,高脂肪飲食,肥胖和體力活動不足等。
- 感染和免疫因素:這是1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原因
由於上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體內的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而引起糖尿病。由此可見,將糖尿病的原因簡單歸結為「糖吃多了」的說法顯然沒有科學依據
世衛組織於2016年4月6日首次發布全球糖尿病報告,顯示全球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近40年內增加了3倍,其中多數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全球18歲以上人群中,1980年糖尿病患者為1.08億人,2014年增加至4.22億人,佔全球總人口的8.5%。報告說,沒有任何國家糖尿病患者比例有實質性降低,患者比例在中等和低收入國家中上升更為迅速。
據世衛組織統計,中國2型糖尿病發病率在過去數十年中呈「爆炸式」增長,1980年只有不到5%的中國男性患有糖尿病,而目前這一比例超過了10%。統計顯示,在中國全部成年人口中,已有近10%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病率為10.5%,女性患病率為8.3%。報告同時指出,值得警惕的是,青少年普遍運動不足。2型糖尿病先前只在成年人中出現,而現在越來越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人群。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2012年約0.984億,2013年約1.096億,2014年約1.14億。近年來,青年糖尿病發病率在中國逐年攀升,青年糖尿病患者已佔全部糖尿病人數的5-10%左右,並且每年以近10%的幅度上升。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曉峰介紹:「1979年我們國家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2002年已經達到2.6%,2010年已經達到9.7%,也就是十分之一的人患有糖尿病,大約一億人。這是井噴的,海嘯式的,來勢兇猛。」
記者從鄭州人民醫院產科了解到,該科最近誕生了一個今年以來最重的寶寶,足足有10.2斤重。產科副主任劉偉靚表示,准媽媽把水果當飯吃引起血糖過高,是生下超重寶寶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女士聽說懷孕時吃水果不僅能給寶寶補充維生素,對寶寶皮膚好,還不會使自己發胖,她就開始減少主食攝入量,大量進食水果。
大量吃水果的結果是,生產前李女士的體重比孕前胖了25公斤,等到肚子中的寶寶足月的時候,她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而且寶寶過大,所以醫生只能為她選擇剖宮產。
還有一個案例,李女士跟老公結婚已經快兩年了,在去年10月份李女士發現自己懷孕了就辭掉工作在家裡待產,家裡人對其都非常關心,由於最近天氣漸漸悶熱起來,李女士婆婆就每天給她買一個西瓜來降暑,由於西瓜甘甜可口,李女士非常喜歡吃,幾乎每天都會吃上一些,最開始,李女士發現自己最近吃的越來越多,而且上廁所的頻次也增加了,以為是吃了西瓜胃口開了導致的,都沒有引起重視。 直到前幾天李女士突然發現下體出血了,寶寶竟然流產了,這才去醫院檢查,醫生髮現李女士出現了妊娠糖尿病,而且情況非常嚴重,所以才會出現流產,而最終原因竟然是吃西瓜過多導致的。資料統計有將近30%的妊娠糖尿病婦女以後可能發展為2型糖尿病。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頒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漿葡萄糖小於6.0(單位:mmol/L)為正常,空腹血糖介於 6.0-7.0為空腹血糖受損,空腹血糖大於等於7.0是糖尿病;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7.8為正常,介於7.8-11.1之間則為餐後血糖受損,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於7%,IDF(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準為小於6.5%,目前我國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定為6.5%以下。 糖化血紅蛋白數值大小反映血糖的控制情況:4%~6%:血糖控制正常;6%~7%:血糖控制比較理想;7%~8%:血糖控制一般;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強血糖控制,多注意飲食結構及運動,並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併發症發生髮展的危險因素,可能引發糖尿病性腎病、動脈硬化、白內障等併發症,並有可能出現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併症。 糖尿病可分為1型(胰島素依賴型)、2型(成年發病型)和妊娠期糖尿病。目前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注射胰島素,全球多數糖尿病患者為2型。糖尿病的併發症可導致心血管病變、腎功能衰竭、失明、截肢等。 大量吃水果與患糖尿病確實存在直接的關係,水果含糖量較高。現在反季節水果很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種各地的水果,提倡吃應季當地的水果。水果和蔬菜怎麼吃,看看食物的屬性(搜索加入養生降糖論談群,空間里)。 好多人愛吃水果,認為可以補充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其實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不是水果,是蔬菜——青椒、尖椒、辣椒等。蔬菜一般要經過炒制,添加佐料蔥姜蒜,這樣食用蔬菜比生吃水果更安全。蔬菜一般都是現採摘的,水果一般都是儲藏的,蔬菜要比水果新鮮多了。現在有的人為了減肥,甚至把水果當飯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水果的攝入量越來越大,糖尿病患者也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糖尿病表現為血糖高、尿糖高,其實是胰臟出了問題。胰臟有兩部分,一是胰腺,是外分泌腺,產生胰液,含有胰蛋白酶、澱粉酶等多種物質,可作用於腸道分解蛋白質等物質。二是胰島,胰島就像大海中的島嶼,是胰臟內一堆又一堆的細胞構成的器官,胰島是內分泌腺,主要產生胰島素。胰島素是使細胞能夠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的重要激素。當吃飽飯後,血中的血糖會升高,此時胰島素就會被釋放到血液中,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使細胞利用,降低血糖。胰島分泌的胰島素減少了,糖代謝就受到影響,就會出現血糖高、尿糖高。胰島素缺乏時,進入組織細胞內的葡萄糖減少,肝糖原的分解就會增強,由肝臟釋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超過腎糖閾值(8.89~10.0mmol/L)時,就從尿中排出,表現為糖尿病。
現在醫生只盯住了血糖和尿糖,想盡各種辦法降糖,根本不想辦法解決胰髒的問題,難道血糖和尿糖指標合格了,糖尿病就好了?這樣的指標合格只是吃藥的結果,停葯後,指標依然不合格。長期吃降糖葯,傷肝。中醫認為,肝在志為怒,在液為淚,開竅於目。長期傷肝就會引起眼睛發生病變,最終導致失明。 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內血糖的變化往往與季節更替密切相關。一年之中,夏季是血糖最低的季節,而夏季又是四季中溫度最高的季節,說明人體溫度與血糖變化有關係。 糖尿病患者為了控糖,一直控制飲食,含糖高的食品一律不吃或少吃。糖尿病本身就是糖代謝紊亂,造成糖分大量流失,身體處於缺糖狀態。控制飲食,必然造成攝入糖分減少,身體缺糖會更為嚴重,要防止出現低血糖,低血糖可以危及人的生命。身體長期缺糖,身體素質也會出現下降,全身乏力。身體素質下降,使糖尿病恢復更加困難了。 不解決胰髒的問題,糖尿病不可能治癒的。治標不治本,糖尿病永遠好不了,只能維持。一種病,只有一種病因,但可有多種病症。運用治本之法,病症會自然消失。運用治標之法,病症會周而復始,越來越嚴重。你想恢復胰臟功能,戰勝糖尿病嗎?聯繫我吧(微信JH284866999),我來幫助你恢復體質,戰勝疾病。 目前糖尿病用治標不治本的治療方法維持著,時間長了,併發症慢慢就出現了。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將對糖友全身造成嚴重影響。糖尿病併發症有以下17個常見的危險信號,糖友一定要警惕。 1. 疲乏無力。這是由於,糖友體內葡萄糖的轉運及代謝受阻,再加上體內代謝產物堆積,就會出現全身嚴重疲乏、無力。 2. 頭暈、心慌、胸悶。若有這些表現,最大可能是出現了低血糖,此時還可能伴有飢餓、出汗、手抖、面色蒼白等癥狀;也可能是體位性低血壓,即當姿勢改變時出現血壓突降,提示糖友可能有了心血管併發症。 3. 渾身發脹。這提示血糖降低過快,造成細胞內水腫。 4. 口渴、咽干。這說明糖友的血糖升高、血黏度增大。有些糖友由於口渴中樞不敏感,儘管血糖增高,但無口渴癥狀。5. 血壓上升。血糖上升,會導致血容量增多,血壓也隨之升高。
6. 腹脹、便秘。長期高血糖狀態容易損傷糖友胃腸道自主神經,從而引發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脹、便秘。腹脹和便秘也可能與服用某些降糖藥物有關。此外還應當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 7. 手腳麻木。糖友如發現自己有對稱性手足刺痛、麻木,代表可能已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若感到一側肢體麻木,周身難以支持,則為腦血管意外先兆,有腦梗死可能。雙足刺痛,繼而有麻木,提示糖尿病末梢神經炎發生。 8. 皮膚乾燥、脫屑。糖尿病併發症也可能表現為皮膚問題。糖友如出現皮膚乾燥、脫屑、皸裂或奇癢,提示有皮膚癥狀。 9. 皮膚變色。足部皮膚蒼白、發涼,不久變為暗紫,代表足部缺血。嚴重缺血是足部發生壞疽的先兆,若有潰瘍、壞疽等糖尿病足表現,不及時治療將有截肢風險。 10. 皮膚水皰。主要由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三高」引起,或由高血糖引起的血液滲透壓升高及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11. 牙齒鬆動。多為牙槽骨質疏鬆或牙周炎感染所致。糖友如果血糖長期控不好,血糖偏高或波動較大,骨質疏鬆風險將較高,口腔也容易感染炎症。反過來,如果口腔有炎症,也會使血糖更加難以控制。 12. 視物模糊。出現近物看不清、眼調節功能降低,提示可能有視網膜病變或白內障。糖尿病史較長的患者容易出現眼部微血管病變,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病、白內障等多種眼部疾病,導致視力減退,如不及時控制,致盲風險很高。 13. 視物變紅。突然感覺看東西發紅,提示糖友有眼底出血。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毛細血管壁損傷,加之糖友血液可能黏稠度偏高,易形成血栓、瘀血等,甚至血管破裂。 14. 性功能低下。提示有自主神經受損或微血管病變。長期的高血糖狀態也會影響支配生殖器官的神經功能,並對陰莖海綿體的微血管造成損傷,使其不能正常充盈,造成勃起障礙。15. 出汗異常。如發現皮膚某些部位不排汗,汗量過少或過多,提示自主神經功能受損。由於糖友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可使汗腺分泌增加而形成多汗。汗腺自主神經病變也可表現為少汗甚至無汗,半身出汗而半身無汗等異常情況。 16. 尿蛋白陽性。尿中蛋白呈陽性,提示腎小管濾過功能下降。尿蛋白持續陽性則預示已經發生糖尿病腎病。 17. 小便泡沫多。糖友小便中如果有較多泡沫,說明出現了微量白蛋白尿,這是早期腎損傷的標誌,同時可能還會伴有眼瞼及雙下肢水腫等癥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為心血管病變佔50%,其次是腎病為10%以上,10%-20%的患者死於腎衰竭,糖尿病患者95%以上並發視網膜病變,是四大致盲原因之一,糖尿病足部神經病與血流量減少結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足部潰瘍的可能,造成截肢占非外傷性截肢的85%以上。
《諸病源候論》提出,消渴病人應「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外台秘要》亦強調:「食畢即行走,稍暢而坐」,主張每餐食畢,出庭散步。說明適當運動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運動可以降血糖,在運動的時候你的肌肉細胞對血糖的需要量會增加,這個時候細胞膜表面的胰島素受體敏感度會增強,也就是說細胞的血糖需求量變大了,於是就增開了好多的窗口讓血糖進入到細胞裡面去,這個時候血糖會有所下降,同時也會消耗儲存在肌肉細胞和肝臟裡面的肝糖原。一次運動之後,對血糖影響可以持續8-24小時,也就是說運動一次,血糖可能會持續下降,有的人甚至可以持續24小時。這是因為你在運動的時候,同時消耗了儲存在肌肉細胞周圍的肝糖原,這些肝糖原被消耗以後,當你運動停止後身體會把血糖再轉化成肝糖原儲存起來,在運動之後這個儲存的動作會讓你的血糖有持續下降的狀態。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的選擇要適當,「以不疲勞為度」,「不能強所不能」。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氣功等。運動強度過大或活動時間太長(一般30-45分鐘)引起勞累,會使病情加重。尤其是嚴重缺乏胰島素的患者及合併冠心病、腎病者,應該限制活動量。但運動強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療作用。
推薦閱讀:
※關於心諾家用制氧機解決惡性打鼾問題
※制氧機那個牌子好
※原來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有保質期
※制氧機改善老人呼吸道疾病,什麼牌子的制氧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