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虛雲老和尚:在忙中修行

 -------------------------------------------------------------------------------------------------------------------------------- 虛雲老和尚:在忙中修行

 

 發布:念佛人 []   日期:2011-5-7 12:11:00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牆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作得主。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噁心。心裡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

白雲端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剛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奮,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於動用中磨練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則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為生,人皆呼為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製乒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布施,無以為報,有一言相贈!」黃請說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槌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黃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後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別,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即說偈曰:「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

我們現在也是整天忙個不休息,若能學黃打鐵一樣,在動用中努力,又何生死之不了呢?我以前在雲南雞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說給大家聽聽。具行未出家時,吸煙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聖寺當小工,後來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斷除了。雖然不識一字,但很用功課誦《普門品》等,不數年全能背誦。終日種菜不休息,夜裡拜佛拜經,不貪睡眠。在大眾會下,別人歡喜他,他不理會;厭惡他,他也不理會。常替人縫衣服,縫一針,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針針不空過。從朝拜四大名山,閱經八年,再回雲南。是時我正在興建雲棲寺,他還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都肯干,什麼苦都願意吃,大眾都歡喜他。臨命終時,將衣服什物變賣了,打齋供眾,然後向大家告辭。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時收了油菜子,他將幾把禾稈,於雲南省雲棲下院勝因寺後園,自焚化去。及被人發覺,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服鉤環,雖皆成友,還如平常一樣沒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執木魚引磬,見者都歡喜羨嘆。他每天忙個不休息,並沒有忘記修行,所以生死去來,這樣自由,動用中修行,比靜中修行,還易得力。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0194.html)  ----------------------------------------------------------------------------------------------------------------------------------------------------------------------------------------------------------------------------------------------------------------  夢參老和尚:親近倓虛、慈舟、弘一、虛雲老和尚的經驗

 

 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1-11-10 8:26:00      

 

夢參法師談親近倓虛、慈舟、弘一、虛雲老和尚的經驗

  諸位大德,諸位道友慈悲:加持我,增長智能。  我走的地點多,有的人曾經跟我說:「能像弘一法師、慈舟法師、虛雲老和尚、倓虛老法師那些大善知識,在哪裡有?老法師你給我介紹一個,我去跟他學習。」我說:「就是弘一法師在,你這個樣子,他理都不理你。」  弘一法師,不是那麼容易親近的。他寮房的門永遠是關著的,你想跟他說幾句話,他沒有時間跟你說。  慈舟法師,整天披著衣,講完課,他就圍著佛堂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倓虛老法師,他的事務多,接觸的政府官吏多。我們這裡有幾位道友,曾經跟著他到過華南,如果你們想跟他多親近,多說幾句話,他沒有那個時間,並不是他不慈悲。  虛雲老和尚,他在禪堂講開示,就是你親近他的時候。不過一個月他才講兩次,你可以到得了他身邊嗎?即使他真的在你身邊,你能得到他的智慧嗎?   *** 倓虛老法師 ***  在這裡,大家熟悉的是倓虛老法師,我就先講講倓虛老法師好了。  倓虛老法師出家很晚,沒出家前受很多苦處,大家看《影塵回憶錄》可以記得。可是《影塵回憶錄》所寫的是表面,還有更深刻的。他是再來的大德。凡是再來的大德,他一定先受些苦難,折磨折磨。  倓虛老法師,他跟王志一、陸炳南(後來出家即樂果和尚)、於澤圃(即如光法師),他們幾個都是道友,共同學佛的。  那時候,他們在營口宣講堂共修,而宣講堂本來是專辦善事的。後來,他們轉向研究佛學,最初開始即研究《楞嚴經》,再來研究《金剛經》,他是從《楞嚴經》、《金剛經》入手的。《金剛經》研究最好的是陸炳南,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樂果老和尚,我們在東北都叫他「陸金剛」。一九三八年初,我赴青島湛山寺依止倓虛老法師。後來跟老師到東北傳戒。他特別交待我說:「我有幾個老道友,別把他們得罪了。」我因為在老法師跟前擔任衣缽,又是法師,又當引禮師,反正四面八方都是通的。那些老居士要見老法師,要是他們來了,遇到老法師正在睡覺,讓我給擋下來。  我們去的那個時候,情況非常複雜,那時東北被日本人佔領;同時有日本的特務機關,對我們去的人特別調查,大家看《影塵回憶錄》都可以知道,跟老法師一起去的人有善果、善波、如性及我,由於隊伍的安全問題,老法師告訴我們言語要特別注意。因此這些老居士來了,當時我年紀小,我就問他:「你是不是佛弟子?」  「嘿!你這幹啥!我學經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呢?」  我說:「那是以前的事了。現在我是三寶,老法師是和尚,僧寶是我們的老法師,你是在家居士,你要是不服氣,你就剃頭出家;不然,你得照著這個制度。」他一賭氣就走了。後來我跟老法師說了,老法師就笑一笑。  * 老法師的特點是什麼?他非常圓融,對誰都是慈悲圓融,這是第一個特點。因此,他對這些老朋友也不得罪;對於我,我沒錯,他也不能責備我。他知道我的個性,要是我對的,誰說我不對,我要跟你吵;要是我不對的,我跟你磕頭。老法師他對任何人,那個弟子、初參、老參,一律平等。  * 老法師,他第二個特點:他從來沒有私人的東西。他的東西,我當衣缽師歸我管。我想給誰就給誰,他從不過問,從不過問誰收了東西,誰收了什麼好東西,但錢可就不同了:錢,收了,就得交給我們當家的,這是屬於十方的。這個特點,不論是到華南、東北,在湛山寺都如是;在東北,不論是哈爾濱極樂寺、營口楞嚴寺、長春般若寺。  第二件事是老法師發起學戒,這跟我有一點關係了,因為我是在慈舟老法師那裡學戒的,我就經常跟老法師閑談,談起學戒的事。老法師就說,那我們請慈老來講戒,就去請慈舟老法師來了。   大家看《影塵回憶錄》就知道了。老法師出家之後,就做了大法師,他所排除的困難特別大,任何大的艱難,他都頂得住。大家可以看看《影塵回憶錄》修極樂寺那種困難,他是把生命看得很淡,就是為了常住,為了寺院,他一定要怎麼做。   還有,我們東北自從請了慈舟老法師講戒,老法師就下了命令,凡是屬於他系統一律「過午不食」。這時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等,一律過午不食;別的,我們做不到,過午不食一定要表現。結果我就成了最大的罪人,所有我們東北一些道友及我的同學都罵我:「最壞了!」 那時候,誰學戒啊?後來借著學戒,我到極樂寺、般若寺講戒,我就求老法師,就跟慈舟老法師說:「戒律是有開緣啦!不然行不下去啊!」慈舟老法師說:「怎麼開緣呢?」我說:「喝點豆漿嗎?晚上就喝點漿,有病的人可以吃啊!這是戒律允可的,不是我們節外生枝的,可以調合一下!」  倓老法師,他想做什麼,如果他認為是正確的,他一定要做;做了,任何人都反對不了他。大家看了「法源寺」那一段。倓老法師接了「法源寺」的方丈,外面的壓力,結合舊勢力老和尚的壓力來壓他,他都能堅持,這是他的外相。而且他的行持,他內里的觀心方法,是大家所不知道,倓虛老法師,他是學天台四教的,反而請學賢首五教的大德說法,慈老法師是學五教的,而且還是學戒的;像請弘一法師,弘一法師是學戒的,而且是弘揚地藏法門的。老法師都尊敬地請來。  老法師要我們「坐地參方」,不要到處跑,你們要親近哪一位大德,我給你們請來。如果不是因為七七事變,我跟妙湛和尚在倓老法師的指示下,原本準備請印光老法師到湛山寺來開一間念佛堂。這是老法師的行持以及弘揚正法的決心。  現在在香港的法師,倓老系統的弟子占多數,特別是我們東北,好像產生「法身」似的,能講能說,不論比丘或比丘尼。例如:通願法師。通願法師這位比丘尼走的很好,她是東北人。還有一位照法師,她在一九三五年,就辦了女眾佛學院。這兩位比丘尼走的時候,走得相當好。那時候,我們東北的佛法盛極一時,以至於現在,這不能不說是倓老的特點所造成的。  要說是老法師的福報很大,他四十多歲才出家,出家之前苦得不得了,子女又很多;一入了佛門,就是法門的龍象。  老法師在學法的時候很苦,大家看看他在觀宗寺求學,考試排榜的時候,前頭沒有他。年紀大了,記也記不得了。但是一出了觀宗寺弘法的時候,他和寶靜法師是諦閑老法師之後能繼承的人中,最有成就的。   *** 慈舟老法師 ***  月霞老法師,他是弘揚賢首五教的,底下出了一位常惺法師,四十多歲就圓寂了;還有慈舟老法師及持松法師。持松法師也後來學密宗去了,那些大德的行持,我們只能取他們一點,除了釋迦牟尼佛,每一位菩薩都還有一分無明在,還沒有完全斷除。  慈舟老法師的特點是:自修。法師應該弘法,利益眾生,而慈舟老法師自我約束非常嚴。我們「法界學苑」的特點,「超出三界」。  在鼓山的時候,我們的課室在上頭,寢室在下頭,中間是我們的念佛堂。我們沒有參加禪堂,我們一下了課,老法師就拎著我們在念佛堂,大家念佛。上頭是睡覺,下頭就是念佛堂,都是講課,老法師的寮房在門口,你想離開這個門,你都離不開。   沒有初一、十五,也沒有星期、禮拜;上午是戒律,下午是華嚴,你想離開嗎?我們那五年(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六),除了過年,大家共同要求老法師:「我們到山上去看一看、旅遊一下。」就只有這麼一兩天假。洗衣服啊!你中午有時間自己洗,不然規定初一、十五洗澡。但是那時候的道友們,總共五十個人。畢了業,除了一個害病死了,一個不缺。現在做得到嗎?現在的道場能夠五年一個都不走?恐怕早跑了。  湛山寺就不同了!湛山寺開流水席,一年也有走的,二年也有走的。但是,有個原始班的,就是我們最初去住茅蓬的道友,一個都沒走,一直跟著倓老法師,有得還跟到華南。那些的大德們之所以能守得住,是心向著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了生死的心,這是一個根本。如果沒有了生死的心,要是從現在的社會來看,就苦死了。  你說這個自由,那個自由,行動沒有自由,沒有你的空間;就只有學!學!拜!懺悔!此外沒有別的。但是,我們那個時候的同學有成就的很多;不過弘法的不多,這是個人的因緣不同。   *** 弘一老法師 ***  弘一老法師,他很簡單,不收徒眾,他跟前只有一位傳貫法師,還是晚年來照料生活。傳貫法師應該學得很多吧?不可能,傳貫跟弘老很少有談話的機會。在一天里,早上老法師開了門,進去打整、打整,或者想談些問題,有什麼話,老法師不得不跟你說話,寫個條子給你,你就照著條子辦。你要是有什麼問題,寫個條子在老法師的門邊遞著,他把門開開才跟你說。   我請老法師到青島湛山寺,因為傳貫法師是福建人,誰也不通,必須得增加我一個侍者,只准我能到他的屋,能跟他說話,才只能這樣做。   誰請老法師開示了,老法師總是這樣回答:「我還是學人;我還在學,我沒有開示你的。」弘一老法師有時候念念佛,有時候就寫寫。別的都撂了,書法他沒撂,因為他要寫經,盡寫的是「華嚴偈頌」,他也用書法來弘法。老法師身體不好,講《隨機羯磨》,後來還是仁開法師代課幫忙講,老法師氣力不足,坐著跟你講,你都聽不了。那時他的身子特別壞。   親近弘一法師,怎麼親近?你得會親近,看老法師怎麼做,你就怎麼做。所以不論你什麼時候看,老法師總是坐在他那書桌旁邊,寫字也好,沉思也好,你在外頭看著他的影子,你就能知道了。如果大家到福建泉州看看弘一的紀念館:出家那時候的傘,下雨天遮雨,夏天遮遮太陽,冬天遮遮雨,壞了他自己修理。看看他漱口的楊枝,還有幾口沒用完;看看他那個蚊帳,出家時所帶,還是那個蚊帳,沒有變過。看看他那般清高,你看到了,在心裏面深深掉下眼淚。   老法師有一次問我:「你將來要做什樣的人啊!你看我這樣的生活習慣能習慣嗎?」我說:「我不習慣。」「你恐怕對我這(習慣)有意見吧?!」我說:「我有點意見、不大,但是我做不到。」我心裡所見的:老法師個人的修為清高,老法師素不接觸人。   但是另一方面,老法師身體不好,他的教育,就是身教,你看就好了。   想跟老法師多接近,他每天要二次散步。在湛山寺的時候,他下午有時間會出來散步。「你別往老法師身邊走!」我跟好多同學打招呼。你一走過去,他馬上就回寮房了。他不會在路上跟你遇見,隨便跟你打打掰,散散步,聊聊天,永遠不會跟任何人聊天。你要親近弘一法師,你親近得到嗎?那時候,閩南佛學院的那批大德都要親近他,後來都是大法師,他不接觸你的。  弘一法師,他除了寫、作,還是寫作,很少離開桌邊,不寫不作了,你就會看到燒香的煙,他會點很好的香,在那兒靜坐思惟。  「老法師,您在想些什麼?」老法師對我說:「我在想我的錯處!想我的錯處!」換句話說,就是想自己的罪業,隨時念念地懺悔。他的特點就是:念念三寶,念念懺罪。這就是般若,沒有智慧,這樣的堅持是做不到的。這個,你在弘一法師的全集、傳記,是看不到的。   *** 虛雲老和尚 ***  我所親近的大德不多,就只有四位,現在就講講虛雲老和尚。  虛雲老和尚,對著職事、常住、禪和子,他嚴肅的不得了。現在靈源法師已經死了,若還沒死,他可以作證明,他十二、三歲就在老和尚跟前。老和尚對著小和尚特別慈藹。有些小和尚就摟老和尚的鬍子,他的鬍子很長。「老和尚,你為什麼不剃?」「過年再剃。」他一年只剃一次頭,一年剃一回鬍子。老和尚沒剃頭、沒剃鬍子,那個相貌,你看了,沒幾個月又變了,這是他的特點。  你到他的方丈室,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張竹床,竹床上頭一件小衲衣。他穿衲衣,睡覺如是,走路也如是,還有幾件待換洗的衣服。一雙鞋,也是好多年了,他的腳又特別大,很長。那個時候,他在禪堂講開示的時候,我們這些小和尚在後面就溜了,溜到老和尚的房裡去。他就跟你講故事,其它都不跟你講。講那個故事,那個山、那個道場啦!盡講生活習慣,告訴你怎麼生活,怎樣做個和尚。  這些個大德,有人說:聞名不如見面,見面勝似聞名。你若見到了,真正的說,你恐怕很難依止。  我們可以看各個祖師語錄,紫柏老人跟憨山大師,他們的行止,每一位大德的行止,你聽見,羨慕的不得了!真正在你跟前,你沒法學,沒法接受,就像清涼國師。  像我們這樣子都不能算是他們的弟子。清涼國師,身不著居士之榻,足不沾尼寺之塵。像我們還要到比丘尼廟跟人家講講開示,給比丘尼請了過去。他的一生,他的腳不沾尼寺之土。  虛老法師還有一個特點,不論是哪個女居士想跟倓老親近一下。你一進去,他就出去了。「知客師!」知客師就知道了老和尚有女客人來,等知客師來了,他才跟你說話,他不單獨接見你,不管你是那位首長夫人。比丘尼一定要有兩位以上,他才跟你說,這些大德的特點,你要知道。  像清涼國師,那麼圓融,讀華嚴,作疏鈔,「行要方,心要圓」。反正,你做起事一定得有規律,所以一定要學《隨機羯磨》,要學戒律。你的心,圓融是須要圓融,「心要圓,行要方」,不然我們是凡夫,凡夫就是容易隨著環境所轉。隨環境轉,你就墮落了。  我今天之所以會念《地藏經》,拜《地藏懺》、拜《占察懺》,求請地藏菩薩讓我地獄免了,不然,我非下地獄不可;我天天拜著,地獄就免了。  「南林精舍」,離這裡很近。我跟那些比丘尼說:「你們的道場很好,不要跑,這就是你們了生死的地方。」在台灣,我頂禮膜拜讚歎的道場,我感覺到「正覺精舍」跟「南林精舍」,確實是要我們了生死的。  不錯,我們現在生死沒了。但是,我們的心是想了生死,我們是伏惑、斷惑。我們現在不能夠有力量一下子斷乾淨;但是一定要把它壓下去,不能讓它起現行,「能伏就能斷」。  最後供養大家:「降伏煩惱就是解脫」。學佛就是解脫,不是要懈怠;學佛就是要降伏煩惱。你現在要感覺有煩惱了,一定要降伏,不要隨著煩惱轉;一定要求解脫,要是要求束綁別在佛門、寺廟爭閑氣,那個道友碰到誰了,誰又磕到誰了,誰又對誰不如意了,這些跟生死毫不相干。  我自己還是有很多的錯誤,向大家懺悔,這就算是供養大家。  一九九五年六月台灣埔里正覺精舍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7423.html)  --------------------------------------------------------------------------------------------------------------------------------   憨山大師:什麼叫念佛得力?

 發布:清凈乃空 []   日期:2012-2-10 19:34:00     

 憨山大師:什麼叫念佛得力? 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然敵得這愛么?果然斷得這愛么?若斷不得這愛,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第一要看破此心是妄想,凡起心動念處,便是業根,切不可隨他妄想流轉。日用密密觀察,妄想起處,就要看破,看破則當下消滅,切不可隨他相續攀援,往而不返。若觀察不定,無巴鼻時,但將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緊緊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話頭作主,但見妄想起處,即提起一聲佛來,是謂正念,正念現前,則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時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為主,其餘一切妄想皆為客,主客若分,久久純熟,則妄想自消、真心自顯矣。 今欲舊業消除,先要發起大智慧光,照破無明,不許妄想萌芽,潛滋暗長。若能妄想起處一念斬斷,則舊積業根,當下消除,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照稍遲,則被他轉矣。若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念念覺察,念念消滅,此所謂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無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謂消除也。若晝夜不舍,勤勤觀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處窮究,了無生起之相,看來看去,畢竟不可得,久久純熟,則自心清凈無物,無物之心,是謂實相。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1654.html)  -------------------------------------------------------------------------------------------------------------------------------- 憨山大師開悟前後的三次夢

 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2-1-6 9:50:00      

憨山大師開悟前後的三次夢

  大師在開悟前後的一段時間裡,曾做過與修行悟道極有關係的夢。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夢本來不值一談,但大師的夢卻與眾不同,不單純是意識的反映,而是滲透著神通妙用及其悟證境界,所以介紹一下大師從開始住五台龍門到抄寫《華嚴經》這四五年間的三個佳夢,對了解大師在這一階段的修行悟證境界,是極有好處的。 第一次,大師夢見自己走入金剛窯,看見裡邊有兩扇大門,旁邊有座大般若寺。一跨進寺門,就好象處在無比廣大的虛空一樣,殿宇和樓閣的莊嚴,無法以言語形容。在正殿當中,安放了一張大床,清涼國師倚卧在床上,妙峰大師侍立在左方。大師一見國師,趕緊過去禮拜,然後侍立在右方。這時聽到清涼國師開示著切入法界圓融的觀境。隨著國師的開示,大師的眼前即現出了相同的境界,自覺身心交泰互入。國師講畢後,妙峰大師問:「這是什麼境界?」大師笑著說:「無境界的境界。」大師醒來後,自己覺得心境融徹,再也沒有掛礙。 第二次,大師夢見自己升向天空,當升到無邊無際的高空時,又逐漸飄落下來,只見四周空空洞洞,沒有一點東西,大地在天空的下面,圓圓地像一枚鏡子那樣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鏡的晶瑩。遠遠望去,在無窮的天空中,現出了一座廣大無比的樓閣,它鋪天蓋地,雄偉壯觀。在樓閣中又現出了世間的人事往來,就連最小的市井鄙惡之事,也都容含在那裡。 在樓閣的中央,設一紫金焰色的寶座。大師心裡想:「這大概就是金剛寶座了。」大師對這座莊嚴妙麗、不可思議的樓閣非常歡喜,想走近它,可是轉眼又想:「為什麼在這清涼的世界中,有這些雜穢的樓閣呢?」這念頭只一起,樓閣即刻去遠了。大師心中又想:「一切凈穢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思惟著心生萬法的道理,樓閣又近了。片刻之間看見金剛座前,侍立著許多身材高大、相貌端嚴的僧眾。這時忽見一位比丘從金剛座後面出來,手捧一卷經書,徑直走到大師面前,對大師說:「和尚叫我把這卷經書授予你。」 大師接過一看,全是黃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識。大師將經書收起後,即問那比丘:「那個和尚是誰?」比丘回答說:「是彌勒菩薩。」大師一聽非常高興,立刻跟隨比丘到了陛下,瞑目斂念而立。過了片刻,忽然聽到罄的鳴擊聲,大師睜眼一看,彌勒菩薩已經登座。大師即在菩薩前恭敬地瞻仰頂禮,只見菩薩的面容,晃耀著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間上再也沒有比菩薩更壯麗的了! 大師頂禮後心想:「今天菩薩特為我升座說法,那我就是當機者了。」於是大師長跪合掌,拿出經卷翻開。這時彌勘菩薩開示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凈。染有生死,凈無諸佛。」大師聽到這裡,身心忽然頓空,只覺得聲音從空中歷歷傳來。 大師一覺醒後,菩薩開示的聲音仍在耳邊回蕩。從此「識」與「智」的差別,完全瞭然清楚了。並知夢中所至之處,那是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 第三次,大師夢見一僧人來報告說:「文殊菩薩在北台頂設置浴室,請你去洗澡。」大師跟著他到了北台頂,走進一座廣大清凈的殿堂,裡面飄散著異香。這裡的侍者都是梵僧,他們帶領大師到了浴池。當大師準備解衣入浴時,見一位女人已在池中洗澡,心裡忽然一陣厭惡,不想再入池了。這時池中人見大師厭惡而不入池,故意露出身體,大師這才知道原來是男的。大師隨即入池與他共浴。 那池中人用手戽水洗大師,水從頭上淋下,一直灌入五臟,好像在洗肉桶一樣。五臟一一都洗遍了,僅存的一身皮,如琉璃籠一樣,洞然透明。 過了一會兒,池中人叫喝茶,有一梵僧手擎半邊像剖開的西瓜一樣的髑髏,大師仔細一看,見裡面全是人的腦髓,還淋漓著血液呢。大師對這髑髏很覺厭惡,而這位梵僧卻用手指剜了一塊腦髓問大師:「這是不凈的嗎?」隨即送入口中吃了。這樣一邊吃一邊剜,吃得津津有味。腦髓吃光後,只剩下些血水在裡邊。這時池中人說:「可以讓他喝了。」 梵僧即把髑髏遞給大師,大師喝了一口,味道真像甘露一樣,喝下的血水從通身的毛孔里一一橫流出來。血水喝完後,梵僧過來給大師擦背,並在大師背上大拍一掌,大師立即醒了過來,這時通身汗流如水,五臟洞然,沒有隔閡。自從做了這夢以後,身心受用較以前又有提高,感到特別輕安自在。 選自《憨山大師的一生》(宋智明編述)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4261.html) -------------------------------------------------------------------------------------------------------------------------------- 憨山大師:感 應

 發布:曾幾荷時 []   日期:2010-5-10     

 

感 應

憨山大師  佛說:「一切世間人們為善作惡所得的因果報應,就像影隨著形一樣,絲毫不會有差錯的。」可是世人不信,說是虛妄的說教。孔子也有「安命」的說法。相信他的,往往加以推算,但只求福利,聽到好的心生歡喜,聽到災患就心生厭惡,還以為這命是天所安排的,這是最愚痴的。要知道死和生就像晝和夜;三世輪迴就像昨天和今天所發生的事情一樣;昨日所作的事情,必然會在今天發生影響。若是所做事是完美的,就能在今天產生美好的成果,反之,也是一樣。舉個事例來說,比如請客,所有席間餐具菜肴,無論精粗豐儉,必須色色預備齊全,屆時擺設出來,就一一完備了;若是稍有欠缺,就不能說是全美的了。人生也是這樣,前生修善積德,今生就福壽康寧;不然的話,今生就會有種種缺陷,這是一定的道理。  人生一世,「正報」壽命的長短,「依報」家產資財、功名、貧富貴賤的差別,一絲一毫都是前世所修定。今生所受用的不是從外而來,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世人以為依靠自己的智能技術,可以獲得功名富貴,不知功名富貴並不是才智可以獲得的,這是他前世修了善因,今世與才智結合才產生的。因此,得到了就歡喜,那是愚迷的。  有時,我們應有的富貴功名被人所破壞,或佔有了,於是深切怨恨這個人和這件事。其實,這是我們的福量本來不應有這些功名富貴的,被破壞的是我們分內所不應有的,被佔有的是我們所欠他的。所以為失去而憂怨的,或者怨天尤人以致結冤不解的,這是自己愚昧無知。我們如果能聽信佛所教導我們的因果真理,那麼,貧富得失,一切是可以付之前定,都是我自己所造作;窮達壽夭都是我業命所固定。今生所受用的一切都是我前世所修得,原本不是任何人所可賜予的,也不是智力所能爭取到的,即使是從才智所取得,那也是我分內所固有的。這樣,又何必計較得失而勞心苦慮,甚至對人妄積恩怨呢?假使是一位明智的人能相信因果報應,就不必計較眼前的得失,只要趁今生現前所有,盡自己的力量來種未來的福田,就像世間農民選擇良田來深耕細作,及時播種。這樣,到了秋天成熟,肯定能得十、百倍的收穫,這是很明顯的道理。但所種的田有肥瘠的不同,佛說供養佛法僧三寶為勝田,孝事父母為敬田,濟貧拔苦為悲田。  我竭誠希望有智慧的人們不必計較以往的得失,但種未來的福田;如果能夠節省無益過度的費用,節約身口奢靡的花費,移種於三田之中,這不但能增長未來的福德莊嚴,就是在現世也能得身心安樂,成為第一福人了。假使能種福於三田,再能留心於佛法,以念佛消妄想,以慈悲轉貪嗔,以柔和化強暴,以謙讓折我慢;這樣,才是大心菩薩的行徑呢。果然能對此深信不疑,可以稱為最勝勇猛丈夫了!  (註:世是時間,「前世」包括前一天、前年、前白年……)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31007.html) -------------------------------------------------------------------------------------------------------------------------------- 憨山大師:出生死法

 發布:曾幾荷時 []   日期:2010-5-10     

出生死法 憨山大師 佛所說的修行出生死法,有很多方便法門,但其中只有念佛求生凈土,最為直捷簡要。經曰:「若修凈土,當凈自心。」現在修行凈業,必須以凈心為本;要凈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凈。因為身三、口四、意三這十種惡業,是三惡道的苦因。 持戒先須三業清凈,三業清凈了,那心也自然清凈了。為什麼呢?如果身不殺、盜、淫,身業就清凈了;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口業就清凈了;意不貪、嗔、痴,意業就清凈了。這樣,十惡永斷,三業冰清玉潔,心地不就清凈了嗎? 在這清凈心中,要厭惡娑婆的苦,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樹立念佛的正行。念佛要為生死心切,先斷一般不必要的外緣俗務,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十二時中,行住坐卧,飲食起居,酬酢應對,動靜閑忙,於一切時,不昏沉,不散亂,置心一處,並沒有其他的想念。這樣用心,久久純熟,以至夢中也不忘失。做到寤寐一如,使功夫綿綿密密,打成一片,這正是得力的時候。若是念至一心不亂,那麼,臨命終時,凈土境界現前,自然不會被生死所拘留,就會感得阿彌陀佛放光接引,這就是必定往生西方的效驗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起心動念,都是妄想。那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招來惡果;現在把妄想的心轉為念佛,那就念念成為凈土的因,所以是樂果。若是念佛心心不斷,妄想消滅,心光發露,智慧現前,這就成為佛的法身了。 念佛求生凈土,是要了生死大事。假使不知生死根株所在,畢竟向什麼地方去了呢?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由此可知,愛乃是生死的根株。自從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去一身,又受到一身,都是愛欲在流轉。因此,現在我們發心念佛,就是要念念斷這愛根。 很多學佛人在家念佛,日常眼見兒女子孫、家務財產,沒有一件不愛;沒有一事、沒有一念不為親屬家庭打算,這就是所謂「生死活計」。這樣,雖正在念佛,可是心中的愛根不曾一念放得下,佛儘管在念,愛心儘管增長,生死又什麼時候能了呢? 我們應該在兒女之情現前的時候,迴光返照,看一看這一聲佛號,果能敵得這愛嗎?果能斷得這愛嗎?若斷不得這愛,如何了得生死?因為愛是多生以來習慣了熟練了的,念佛則是才發心,很生疏,還不切實,因此不得力。如果目前的愛境控制不得,那末,當臨終時,就會只見生死愛根現前,畢竟自己作不得主張。 因此,奉勸念佛的人:一定要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如若能下如此決心,努力做去,那麼,念念就是出生死的時候了。古人說:「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果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而不能出離生死的話,諸佛都將成為妄語者了。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30974.html) -------------------------------------------------------------------------------------------------------------------------------- 憨山大師:放生有十五種功德與利益

 

 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1-12-28 11:08:00      

憨山大師:放生有十五種功德與利益 放大和好處很多,我國明代著名的憨山大師說,放生有十五種功德與利益:一.放生合天心。二.放生順佛意。三.放生免三災。四.放生離九橫。五.放生壽命長。六.放生官祿盛。七.放生子孫昌。八.放生家門慶。九.放生無憂惱。十.放生少疾病。十一.放生解冤結。十二.放生罪垢凈。十三.放生觀音慈。十四.放生普賢行。十五.放生結善緣。放生的好處無法描述,誰放誰知道。持續放生,功德無量:快則三天,慢則三年,必有神奇感應!!你不試試嗎?  〈憨山大師〉明朝僧人,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十二歲從金陵報恩寺永寧誦習經教,十九歲出家受具足戒,並至棲霞山從法會受禪法,以慕清涼澄觀之為人,自字澄印。明朝萬曆元年(1573)游山西省五台山,愛憨山之奇秀,遂取此為號,歷住青州(山東)海印寺,曹溪寶林寺等,宣揚襌宗。倡導念佛與看話頭雙修。明朝熹宗天啟三年十月示寂,世壽七十八。世稱憨山大師。與蓮池大師、紫柏大師、蕅益大師,並稱明朝四大高僧。  憨山大師放生功德偈云:『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意。』

人人都想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人之本性,若談到死亡,個個心驚膽跳,恐怖死亡的來臨,但是,怕死何嘗不死,死亡是中外古今,人人必經的過程,任何人都沒有領有特權與赦免,畢竟有生必有死。

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

有了健康、長壽,生命對家庭、社會、國家才能負起服務,貢獻的機會。

放生是順從一切生靈生命生存的權利,回復一切生靈生命的自由權,任何人都不可傷害一切生靈的生命,是建立一切生靈皆有佛性,佛性平等,自由互不相犯,生命獨立,解放恩怨的神聖意義。諸葛長青:關愛生命,就是關愛自己啊!

放生能救生生世世父母眷屬。

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諸葛長青:放生的功德,會產生無窮的福報,推動人們吉祥如意!殺生吃眾生肉帶來刀兵劫。

願雲襌師云:『千百年來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宋朝詩人陸放翁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諸葛長青:換位思考,你就會知道放生為什麼功德大了!一個人即將被殺害,忽然獲救,你說這個人對救出自己的人會有什麼感恩之情呢?

清朝詩人,彭際清云:『鄰雞夜夜競先鳴,到此蕭然度五更;血染千刀流不盡,佐他杯酒話春生。』

放生功德與利益有十五種:一.放生合天心。二.放生順佛意。三.放生免三災。四.放生離九橫。五.放生壽命長。六.放生官祿盛。七.放生子孫昌。八.放生家門慶。九.放生無憂惱。十.放生少疾病。十一.放生解冤結。十二.放生罪垢凈。十三.放生觀音慈。十四.放生普賢行。十五.放生結善緣。

放生順佛意:一代如來聖教,以普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為宗旨。佛法以人道為主,旁度五道。放生眾生生命,是治標的救度方式之一。

法華經云:『佛以一大因緣示現人間,何謂一大因緣?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是也。』

眾生有生命,有佛性、可成佛,雖造業墮畜牲道,業報盡,翻身為人,修行可成佛,放生就是與未來佛廣結善緣。殺生即是殺未來佛。

不吃眾生肉,就是不殺生的擴大延續,是佛慈悲心的流露表現。

放生免三災: 一.刀兵災。 二.疾疫災。 三.饑饉災。

疾疫災:疾是多病苦,疫是細菌傳染病。

放生離九橫:放生能遠離九種的橫厄,免受九種的災難,是故聖僧憨山大師苦勸末法眾生應該勵行放生,救度眾生。

放生離九橫: 一.得病無醫。 二.為火所焚。 三.橫墮山崖。 四.毒藥咒詛。 五.王法誅戳。 六.水中沉溺。 七.非人奪精氣。八.為惡獸所啖。

九.饑渴所困。

得病無醫:得到病症,當下無葯醫,戰不過死神,一命嗚呼哀哉,陰陽相隔,名為得病無醫。

水中沉溺:犯水厄,中外古今,多少人死在大海,湖水、溪圳、求救無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死得無奈,因緣果報,名為水中沉溺。

古德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為火所焚

非人奪精氣:惡鬼道的眾生,陰境眾生,魍魎魑魅眾生奪人之精氣,使血氣衰弱,漸歸黃泉。

多放生,可解冤釋結,化消恩怨。

橫墮山崖:殺生重往往橫死郊外荒山。

憨山大師放生功德偈云:『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

彌陀言:你若常發願,命終必得往生凈土,彌陀不虛願也。

放生官祿盛

今生作官大,高官顯耀,揚名天下,是過去生中曾經放生,布施喜舍而所得是也,是名為因果。

因果經云:『今生做官為何因?三世黃金粧佛身,三世修來今生受,紫袍金帶佛前求,黃金粧佛粧自己,說盡如來蓋自身,莫說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處來!』

黃金粧佛粧自己,成就福德因緣,自己不吃虧,福不唐捐。佛是福慧兩足尊。

今生做大官是果,三世黃金粧佛身是因。

放生與布施是因,來生得官位是果。

放生後,這些放生物投胎轉世為人,這些貴人往往是你宿世放生的生靈,你與他結放生緣,救他一命,他今生還你債,回饋你,名為因果是也。

憨山大師放生功德偈云:『放生子孫昌,放生家門慶,放生無憂惱。』

放生當下就是廣結善緣,子孫就昌旺,家門豐慶,家和萬事興,無憂無惱,快樂充滿希望。

放生子孫昌:子孫滿堂,欲生男便得男,欲生女便得女,處處能隨心所欲─放生果報。

放生是因,子孫昌旺是果。

放生家門慶:放生能得家內喜氣洋洋,一切順利,人事物調和。

放生無憂惱:放生當下慈悲心現前,日日生活在法喜充滿中,心地無憂無愁,輕安自在。

憨山大師放生功德偈云:『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結。』

放生是因,少疾病是果。

殺生得三種果報: 一.多病苦。 二.夭折。 三.不如意眷屬。

放生解冤結

放生是因,解冤結是果。

憨山大師放生功德偈云:『放生罪垢凈,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

放生罪垢凈有四種神聖意義: 一.放生諸佛讚歎。 二.放生消除因果循環。 三.放生求懺悔。 四.放生善根增長。

放生諸佛讚歎:放生順佛意,增長大慈悲心,日夜得安寧,福德日益,諸佛讚歎。

放生消除因果循環:世界戰爭,國家內亂,這是眾生共業,因果循環所致,若能實踐放生業,解除因果牽纏,世界戰爭,國家內鬥,自然平息。

放生求懺悔:宿世殺業重,今生明白因果,不斷放生救度眾生,一來以表懺悔,一來拔度眾生免受災難。

放生善根增長:發起放生的大願,當下就是大慈悲心的流露,也是善根同一時間展現的剎那,很多人因為放生的關係,使得感觸生命的可貴,這種仁慈的表現,心地自然善根大展流露。

放生觀音慈:人人履行放生,保護眾生生態,眾生生命得到保障,這種慈悲心的表現,當下就是如同觀世音菩薩化身,普度眾生一般。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應以國王、宰官、比丘、比丘尼、居士、婦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國王、宰官、比丘、比丘尼、居士、婦女、童男、童女身而得度,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保護野生動物,比起放生來得神聖莊嚴,因為有逮捕動物,侵佔動物的生命權,才有慈悲放生的動機,這是無可奈何的補救方法,如果能當下保護野生動物,保障動物自由生命權,『放生』這個名詞就消失於世間了。

放生是由外在的動物放生起步,放生到最後要迴光返照,將自己心內的貪瞋痴眾生,也應該一一放生出去,達到心地清凈無污染,光明自在,解脫得證無上菩提,這就是真正的放生神聖意義。

放生普賢行:放生不只是放畜牲道的眾生,還包含六道的眾生在內,放生是廣義的度化眾生,所以放生具足普賢十大願王的德行。

華嚴經普賢菩薩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菩薩不能離開眾生而成正覺。

華嚴經普賢菩薩云:『若諸菩薩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就無上正覺。』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受持讀誦普賢十大願王,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壞散,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憨山大師放生功德偈云:『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

印光大師云:『十法界雖異,心性是同,舉凡三乘六凡、如來視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雖則高下懸殊,苦樂回異,總皆未斷惑業,未出生死。天福若盡,即便下降,獄罪若滅,仍復上昇,猶如車輪,互為高下。我今幸得人身,理宜委曲設法護惜物命,體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惻隱之仁。良以諸物與我,同生於天地之間,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貪生,同知畏死。仁人於枯骨,尚且掩而埋之,於草木,尚且方長不折,況肯為悅我口腹,令水陸諸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

回教教主穆罕默德云:『不要使你們的胃成為動物的墳墓。』

基督教聖經.利未記第六章二十節。耶和華對摩西說:『他和他的子孫所要獻給耶和華的供物,就是細面伊法素祭,早晨一半,晚上一半。』

基督教聖經。利未記第十一章四十一節:『凡地上的爬物是可憎,都不可吃,凡用肚子行走,和用四足行走的,或是有很多腳行走的,就是一切爬在地上,你們都不可吃,因為是可憎的,你們不可因什麽爬物,使自己成為可憎,也不可因這些使自己不潔凈,以致染了污穢。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所以你們要成為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你們也不可在地上的爬物污穢自己。』

基督教聖經.利未記十九章二十六節云:『你們不可吃帶血的物。』

憨山大師放生功德偈: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命。放生免三災,放生離九橫,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放生子孫昌,放生家門慶,放生無憂惱,放生少疾病,

放生解冤結,放生罪垢凈,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放生,很簡單的行動,但是可以產生無限的福報功德。為什麼不去做呢?既挽救了生命,有積累了福報,還能吉祥如意,一舉三得,你不去試試嗎?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299.html)  南傳法句經淺釋10——刀杖品129

一二九

一切懼刀杖,  一切皆畏死,

以自度他情,  莫殺教他殺。 --------------------------------------------------------------------------------------------------------------------------------  憨山大師醒世歌

 發布:明月 []   日期:2011-1-17 9:53:00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 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 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 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 .讒曲貪嗔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 兩種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8693.html) -------------------------------------------------------------------------------------------------------------------------------- 憨山大師論《道德經》

 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10-3-8   

  

 憨山大師論《道德經》敘意  西域諸祖造論以破外道之執、須善自他宗。此方從古經論諸師、未有不善自他宗者。吾宗末學、安於孤陋、昧於同體、視為異物。不能融通教觀、難於利俗。其有初信之士、不能深窮教典。苦於名相支離、難於理會。至於酷嗜老莊為文章淵藪、及其論指歸、莫不望洋而嘆也。迨觀諸家注釋、各徇所見、難以折衷。及見口義副墨、深引佛經、每一言有當、且謂一大藏經皆從此出。而惑者以為必當、深有慨焉。余居海上枯坐之餘、因閱楞嚴法華次、有請益老莊之旨者、遂蔓衍及此以自決。非敢求知於真人、以為必當之論也。且慨從古原教破敵者、發葯居多、而啟膏肓之疾者少。非不妙投、第未診其病源耳。是故余以唯心識觀而印決之。如摩尼圓照、五色相鮮、空谷傳聲、眾響斯應。苟唯心識而觀諸法、則彼自不出影響間也。故以名論。 論教源  嘗觀世之百工技藝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傳。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況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語言文字而致哉。蓋在心悟之妙耳。是則不獨參禪、貴在妙悟。即世智辯聰治世語言、資生之業、無有一法不悟而得其妙者。妙則非言可及也。故吾佛聖人說法華、則純譚實相。乃至妙法、則未措一詞。但云如是而已。至若悟妙法者、但云善說法者。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而華嚴五地聖人、善能通達世間之學。至於陰陽術數、圖書印璽、醫方辭賦、靡不該練、然後可以涉俗利生。故等覺大士、現十界形。應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現何身何法而度脫之。由是觀之、佛法豈絕無世諦、而世諦豈盡非佛法哉。由人不悟大道之妙、而自畫於內外之差耳。道豈然乎。竊觀古今衛道藩籬者、在此、則曰彼外道耳。在彼、則曰此異端也。大而觀之、其猶貴賤偶人、經界太虛、是非日月之光也。是皆不悟自心之妙而增益其戲論耳。蓋古之聖人無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從妙悟心中流出、應機而示淺深者也、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是故吾人不悟自心不知聖人之心。不知聖人之心、而擬聖人之言者、譬夫場人之欣戚、雖樂不樂、雖哀不哀、哀樂原不出於己有也。哀樂不出於己、而以己為有者、吾於釋聖人之言者見之。論心法  余幼師孔不知孔。師老不知老。既壯、師佛不知佛。退而入於深山大澤、習靜以觀心焉。由是而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既唯心識觀。則一切形、心之影也。一切聲、心之響也。是則一切聖人、乃影之端者。一切言教、乃響之順者。由萬法唯心所現。故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以心外無法、故法法皆真、迷者執之而不妙。若悟自心、則法無不妙。心法俱妙、唯聖者能之。論去取  吾佛經盡出自西域、皆從翻譯。然經之來始於漢。至西晉方大盛。晉之譯師、獨稱羅什為最。而什之徒生肇融睿四公、僧之麟鳳也。而什得執役。然什於肇亦曰。余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蓋肇尤善老莊焉。然佛經皆出金口所宣。而至此方、則語多不類。一經而數譯者有之。以致淺識之疑。殊不知理實不差。文、在譯人之巧拙耳。故藏經凡出什之手者、文皆雅緻。以有四哲左右焉。故法華理深辭密曲盡其妙不在言。而維摩文勢宛庄、語其理自昭著。至於肇四論、則渾然無隙。非具正法眼者、斷斷難明。故惑者非之。以空宗庄老孟浪之談宜矣。清涼觀國師、華嚴菩薩也。至疏華嚴、每引肇論、必曰肇公、尊之也。嘗竊論之。藉使肇見不正、則什何容在座。什眼不明、則譯何以稱尊。若肇論不經、則觀又何容口。古今質疑頗多、而概不及此、何哉。至觀華嚴疏、每引老莊語甚伙。則曰取其文不取其意。圭峰則謂二氏不能原人。宗鏡辟之尤著。然上諸師、皆應身大士、建大法幢者、何去取相左如此。嘗試論之。抑各有所主也。蓋西域之語、質直無文、且多重複。而譯師之學、不善兩方者、則文多鄙野、大為理累。蓋中國聖人之言、除五經束於世教、此外載道之言者、唯老一書而已。然老言古簡、深隱難明。發揮老氏之道者、唯庄一人而已。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斯言信之。然孔稱老氏猶龍。假孟而見庄豈不北面耶。間嘗私謂中國去聖人、即上下千古負超世之見者、去老唯庄一人而已。載道之言廣大自在、除佛經、即諸子百氏究天人之學者、唯庄一書而已。藉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蓋吾佛法廣大微妙。譯者險辭以濟之、理必沉隱。如楞伽是已。是故什之所譯稱最者、以有四哲為之輔佐故耳。觀師有言。取其文不取其意。斯言有由矣。設或此方有過老莊之言者。肇必舍此而不顧矣。由是觀之。肇之經論用其文者。蓋肇宗法華。所謂善說法者、世諦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乃深造實相者之所為也。圭峰少而宗鏡遠之者。孔子作春秋、假天王之令而行賞罰。二師其操法王之權而行褒貶歟。清涼則渾融法界、無可無不可者。故取而不取。是各有所主也。故余於法華見觀音三十二應。則曰應以婆羅門身得度、即現其身而為說法。至於妙莊嚴二子則曰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且二子亦悔生此邪見之家。蓋此方老莊、即西域婆羅門類也。然此剛為現身說法、旋即斥為外道邪見、何也。蓋在著與不著耳。由觀音圓通無礙、則不妨現身說法。由妙庄深生執著、故為外道邪見。是以聖人教人、但破其執、不破其法。是凡執著音聲色相者非正見也。論學問  余每見學者披閱經疏、忽撞引及子史之言者、如攔路虎、必驚怖不前。及教之親習。則曰彼外家言耳。掉頭弗顧。抑嘗見士君子為莊子語者、必引佛語為證。或一言有當。且曰佛一大藏盡出於此。嗟乎。是豈通達之謂耶。質斯二者。學佛而不通百氏。不但不知世法。而亦不知佛法。解庄而謂盡佛經。不但不知佛意。而亦不知庄意。此其所以難明也。故曰自大視細者不盡。自細視大者不明。余嘗以三事自勖曰。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知此、可與言學矣。論教乘  或問。三教聖人本來一理、是果然乎。曰。若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觀。不獨三教本來一理。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若以平等法界而觀。不獨三聖本來一體。無有一人一物、不是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現。故曰不壞相而緣起、染凈恆殊。不舍緣而即真、聖凡平等。但所施設、有圓融行布、人法權實之異耳。圓融者。一切諸法、但是一心。染凈融通、無障無礙。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淺深不同。所言十界謂四聖六凡也。所言五教謂小始終頓圓也。所言五乘、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佛則最上一乘矣。然此五乘、各有修進、因果階差、條然不紊。所言人者、即蓋載兩間、四海之內、君長所統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為本。所言天者、即欲界諸天、帝釋所統。原其所修、以上品十善為本。色界諸天、梵王所統。無色界諸天、空定所持。原其所修、上品十善、以有漏禪九次第定為本。此二乃界內之因果也。所言聲聞所修、以四諦為本。緣覺所修、以十二因緣為本。菩薩所修、以六度為本。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佛則圓悟一心、妙契三德。攝而為一、故曰圓融。散而為五、故曰行布。然此理趣、諸經備載。由是觀之。則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良由眾生根器大小不同、故聖人設教淺深不一。無非應機施設、所謂教不躐等之意也。由是證知孔子、人乘之聖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聖也。故清凈無欲、離人而入天。聲聞緣覺、超人天之聖也。故高超三界、遠越四生、棄人天而不入。菩薩、超二乘之聖也。出人天而入人天。故往來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佛則超聖凡之聖也。故能聖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且夫能聖能凡者、豈聖凡所能哉。據實而觀、則一切無非佛法、三教無非聖人。若人若法、統屬一心。若事若理、無障無礙。是名為佛。故圓融不礙行布、十界森然。行布不礙圓融、一際平等。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辯哉。故曰、或邊地語說四諦。或隨俗語說四諦。蓋人天隨俗而說四諦者也。原彼二聖、豈非吾佛密遣二人而為佛法前導者耶。斯則人法皆權耳。良由建化門頭、不壞因果之相。三教之學皆防學者之心。緣淺以及深、由近以至遠、是以孔子欲人不為虎狼禽獸之行也。故以仁義禮智授之。姑使舍惡以從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賞罰之權。作春秋以明治亂之跡。正人心、定上下、以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倫之節。其法嚴、其教切、近人情而易行。但當人慾橫流之際、故在彼汲汲猶難之。吾意中國非孔氏、而人不為禽獸者幾希矣。雖然、孔氏之跡固然耳。其心豈盡然耶。況彼明言之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觀其濟世之心豈非據菩薩乘、而說治世之法者耶。經稱儒童、良有以也。而學者不見聖人之心將謂其道如此而已矣。故執先王之跡以掛功名、堅固我執。肆貪慾而為生累。至操仁義而為盜賊之資、啟攻斗之禍者有之矣。故老氏愍之曰、斯尊聖用智之過也。若絕聖棄智、則民利百倍。剖斗折衡、則民不爭矣。甚矣、貪慾之害也。故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其為教也、離欲清凈。以靜定持心、不事於物。澹泊無為、此天之行也。使人學此、離人而入於天。由其言深沉、學者難明。故得莊子起而大發揚之。因人之固執也深、故其言之也切。至於誹堯舜、薄湯武、非大言也。絕聖棄智之謂也。治推上古、道越羲皇、非漫談也。甚言有為之害也。詆訾孔子、非詆孔子、詆學孔子之跡者也。且非實言、乃破執之言也。故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訶教勸離、隳形泯智。意使離人入天、去貪慾之累故耳。至若精研世故、曲盡人情、破我執之牢關、去生人之大累。寓言曼衍、比事類辭、精切著明、微妙玄通工、深不不可識。此其說人天法、而具無礙之辯者也。非夫現婆羅門身而說法者耶。何其遊戲廣大之若此也。枇糠塵世、幻化死生、解脫物累、逍遙自在、其超世之量何如哉。嘗謂五伯僭竊之餘、處士橫議、充塞仁義之途。若非孟氏起而大辟之。吾意天下後世難言矣。況當群雄吞噬之劇。舉世顛瞑、亡生於物慾、火馳而不返者眾矣。若非此老崛起、攘臂其間。後世縱有高潔之士、將亦不知軒冕為桎梏矣。均之濟世之功、又何如耶。然其工夫由靜定而入、其文字從三昧而出。後人以一曲之見而窺其人、以濁亂之心而讀其書、茫然不知所歸趣。苟不見其心而觀其言、宜乎驚怖而不入也。且彼亦曰、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然彼所求之大聖、非佛而又其誰耶。吾意彼為吾佛破執之前矛、斯言信之矣。世人於彼尚不入、安能入於佛法乎。論工夫  吾教五乘進修工夫、雖各事行不同。然其修心、皆以止觀為本。故吾教止觀、有大乘、有小乘、有人天乘、四禪八定、九通明禪。孔氏亦曰、知止而後有定。又曰、自誠明。此人乘止觀也。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又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莊子亦曰、莫若以明。又曰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又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惟止、能止眾止也。又曰、大定持之。至若百骸九竅、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又曰、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至若黃帝之退居、顏子之心齋、文人承蜩之喻、仲尼夢覺之論。此其靜定工夫。舉皆釋形去智、離欲清凈。所謂厭下苦粗障、欣上凈妙離。冀去人而入天。按教所明、乃舍欲界生、而生初禪者。故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此天乘止觀也。首楞嚴曰、一切世間所修心人、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又曰、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為梵輔。又曰、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又曰、此三勝流、一切煩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至於澄心不動、湛寂生光、倍倍增勝、以歷二三四禪。精見現前、陶鑄無礙。以至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名色究竟天。此其證也。由是觀之、老氏之學、若謂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形莫先於有智、故釋智以淪虛。此則有似二乘。且出無佛世、觀化知無、有似獨覺。原其所宗、虛無自然、即屬外道。觀其慈悲救世之心、人天交歸、有無雙照、又似菩薩。蓋以權論。正所謂現婆羅門身而說法者。據實判之、乃人天乘精修梵行而入空定者也。所以能濟世者、以大梵天王為娑婆主、統領世界、說十善法、救度眾生。據華嚴地上菩薩為大梵王。至其梵眾、皆實行天人、由人乘而修天行者、此其類也無疑矣。吾故曰、莊語純究天人之際、非孟浪之談也。論行本  原夫即一心而現十界之像。是則四聖六凡、皆一心之影響也。豈獨人天為然哉。究論修進階差、實自人乘而立。是知人為凡聖之本也。故裴休有言曰、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狖之悲。修羅方嗔。諸天耽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由是觀之、舍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鎡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故曰、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若無眾生、則無菩提。此之謂也。所言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民生日用之常也。假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識不知、無貪無競、如幻化人。是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即此世界為樂之國矣。又何庸夫聖人哉。奈何人者、因愛欲而生、愛欲而死。其生死愛欲者、財色名食睡耳。由此五者、起貪愛之心、構攻斗之禍。以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先王之賞罰、不足以禁其心。適一己無厭之欲、以結未來無量之苦。是以吾佛愍之曰、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滅貪慾、無所依止。故現身三界、與民同患。乃說離欲出苦之要道耳。且不居天上而乃生於人間者、正示十界因果之相、皆從人道建立也。然既處人道、不可不知人道也。故吾佛聖人不從空生、而以凈梵為父摩耶為母者、示有君親也。以耶輸為妻、示有夫婦也。以羅侯為子、示有父子也。且必舍父母而出家、非無君親也、割君親之愛也。棄國榮而不顧、示名利為累也。擲妻子而遠之、示貪慾之害也。入深山而苦修、示離欲之行也。先習外道四遍處定、示離人而入天也。舍此而證正遍正覺之道者、示人天之行不足貴也。成佛之後、入王宮而舁父棺、上忉利而為母說法、示佛道不舍孝道也。依人間而說法、示人道揚趣菩提也。假王臣為外護、示處世不越世法也。此吾大師示現度生之楷模、垂誡後世之弘范也。嗟乎、吾人為佛弟子、不知吾佛之心。處人間世、不知人倫之事。與之論佛法、則儱侗真如、瞞頇佛性。與之論世法、則觸事面牆、幾如檮昧、與之論教乘、則曰枝葉耳、不足尚也。與之言六度、則曰菩薩之行、非吾所敢為也。與之言四諦、則曰彼小乘耳、不足為也。與之言四禪八定、則曰彼外道所習耳、何足齒也。與之言人道、則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仁義禮智之行也。嗟乎、吾人不知何物也。然而好高慕遠、動以口耳為藉資。竟不知吾佛教人出世、以離欲之行為第一也。故曰離欲寂靜、最為第一。以餘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師孔子。以知人慾為諸苦本、志離欲行、故少師老莊。以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故皈命佛。論宗趣  老氏所宗虛無大道。即楞嚴所謂晦昧為空、八識精明之體也。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而為第八阿賴耶識。依此而有七識為生死之根。六識為造業之本。變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是則十界聖凡、統皆不離此識。但有執破染凈之異耳。以欲界凡夫、不知六塵五欲境界、唯識所變。乃因六識分別、起貪愛心、固執不舍。造種種業、受種種苦。所謂人慾橫流。故孔子設仁義禮智教化為堤防、使思無邪、姑舍惡而從善。至於定名分、正上下、然其道未離分別。即所言靜定工夫。以唯識證之。斯乃斷前六識分別邪妄之思、以袪斗諍之害。而要歸所謂妙道者、乃以七識為指歸之地。所謂生機道原。故曰生生之謂易是也。至若老氏以虛無為妙道、則曰穀神不死。又曰死而不亡者壽。又曰生生者不生。且其教以絕聖棄智忘形去欲為行、以無為為宗極、斯比孔則又進。觀生機深脈、破前六識分別之執。伏前七識生滅之機。而認八識精明之體即楞嚴所謂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者、以為妙道之源耳。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以其此識乃全體無明、觀之不透。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以其識體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故曰玄之又玄。而稱之曰妙道。以天地萬物皆從此中變現。故曰、天地之根、眾妙之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庄稱自然。且老乃中國之人也。未見佛法、而深觀至此、可謂捷疾利根矣。借使一見吾佛而印決之、豈不頓證真無生耶。吾意西涉流沙、豈無謂哉。大段此識、深隱難測。當佛未出世時、西域九十六種、以六師為宗。其所立論百什、至於得神通者甚多、其書又不止此方之老莊也。洎乎吾佛出世、靈山一會、英傑之士、皆彼六師之徒。且其見佛、不一言而悟。如良馬見鞭影而行、豈非昔之工夫有在。但邪執之心未忘、故令見佛、只在點化之間以破其執耳。故佛說法原無贅語、但就眾生所執之情、隨宜而擊破之。所謂以楔出楔者、本無實法與人也。至於楞嚴會上、微細披剝、次第征辯、以破因緣自然之執、以斷凡夫外道二乘之疑。而看教者不審乎此、但云彼西域之人耳、此東土之人也。人有彼此、而佛性豈有二耶。且吾佛為三界之師、四生之父。豈其說法、止為彼方之人、而此十萬里外、則絕無分耶。然而一切眾生、皆依八識而有生死。堅固我執之情者、豈只彼方眾生有執、而此方眾生無之耶。是則此第八識、彼外道者、或執之為冥諦、或執之為自然、或執之為因緣、或執之為神我。即以定修心生於梵天、而執之為五現涅槃。或窮空不歸、而入無色界天。伏前七識生機不動。進觀識性、至空無邊處、無所有處、以極非非想處。此乃界內修心、而未離識性者。故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至於界外聲聞、已滅三界見思之惑、已斷三界生死之苦、已證無為寂滅之樂。八識名字尚不知、而亦認為涅槃、將謂究竟歸寧之地。且又親從佛教得度、猶費吾佛四十年彈訶淘汰之功。至於法華會上、猶懷疑佛之意、謂以小乘而見濟度。雖地上菩薩、登七地已、方舍此識、而猶異熟未空。由是觀之、八識為生死根本、豈淺淺哉。故曰、一切世間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正此之謂也。噫、老氏生人間世、出無佛世、而能窮造化之原、深觀至此。即其精進工夫、誠不易易。但未打破生死窠窟耳。古德嘗言、孔助於戒、以其嚴於治身。老助於定、以其精於忘我。二聖之學、與佛相須而為用、豈徒然哉。據實而論、執孔者、涉因緣、執老者、墮自然。要皆未離識性、不能究竟一心故也。佛則離心意識、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方徹一心之源耳。此其世出世法之分也。故佛所破、正不止此。即出世三乘、而亦皆在其中矣。世人但見莊子誹堯舜薄湯武、詆訾孔子之徒、以為驚異。若聞世尊訶斥二乘以為焦芽敗種悲重菩薩以為佛法闡提、又將何如耶。然而佛訶二乘、非訶二乘、訶執二乘之跡者、欲其舍小趣大也。所謂庄詆孔子、非詆孔子、詆學孔子之跡者、欲其絕聖棄智也。要皆遣情破執之謂也。若果情忘執謝、其將把臂而游妙道之鄉矣。方且歡忻至樂之不暇、又何庸夫憒憒哉。此其華嚴地上菩薩、而於塗炭事火卧棘投針之儔、靡不現身其中、與之而作師長也。苟非佛法、又何令彼入佛法哉。故彼六師之執幟、非佛不足以拔之。吾意老莊之大言、非佛法不足以證向之。信乎遊戲之談、雖老師宿學、不能自解免耳。今以唯心識觀、皆不出乎響矣。  此論創意、蓋予居海上時、萬曆戊子冬、乞食王城、嘗與洞觀居士夜談所及、居士大為撫掌。庚寅夏日、始命筆焉。藏之既久、向未拈出。甲午冬、隨緣王城、擬請益於弱侯焦太史、不果。明年乙未春、以弘法罹難、其草業己遺之海上矣。仍遣侍者往殘簡中搜得之。秋蒙恩遣雷陽、達觀禪師、由匡廬杖策候予於江上。冬十一月、予方渡江、晤師於旅泊庵、夜坐出此、師一讀三嘆曰、是足以袪長迷也。即命弟子如奇、刻之以廣法施。予固止之。戊戍夏、予寓五羊時、與諸弟子結制壘壁間、為眾演楞嚴宗旨、門人寶貴、見而嘆喜、願竭力成之、以卒業焉。噫、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此區區片語、誠不足為法門重輕。創意於十年之前、而克成於十年之後、作之於東海之東、而行之於南海之南。豈機緣偶會而然耶。道與時也、庸可強乎。然此、蓋因觀老莊而作也、故以名論。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26529.html) -------------------------------------------------------------------------------------------------------------------------------- 

凈空法師法語:念佛人修行,不離開生活

發布:心慧 []   日期:2012-2-13 22:31:00  

 

 

1 只要是佛法,不管是哪個法門,統統都是在人事環境裡面修清凈、平等、慈悲。念佛人還有一個特別的,那就是信、願、行——我修信願行,也不離開人群,也不離開社會。

2 一般人修行用功,不曉得怎麼修,不知道功要怎麼用,那就是盲修瞎練。不曉得怎麼修,不知道從哪下手,哪裡知道用功就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就在這裡用功夫——就在這個地方不知不覺成佛,佛道圓滿成就。

3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跟我們在一起,也有說有笑,確實他沒有起心動念過,人家厲害就厲害在這一點——念念跟自性相應,不跟煩惱相應。起心動念就跟無明煩惱相應,分別就跟塵沙煩惱相應,執著就跟見思煩惱相應,他全沒有。

4 把這些道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曉得,念佛人修行,不離開生活、不離開人群,哪裡都可以去,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 

虛雲老和尚:修行要在動用中修

發布:清凈乃空 [全部文章 空間 留言]  

日期:2012-2-11 16:04:00  

閱讀: 659   收藏

分享到: 0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虛雲老和尚:修行要在動用中修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離不了衣食住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飲食少了就饑渴,若無房子住,風雨一來無處躲避,所以這三個字一樣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餘五道亦是一樣,飛禽走獸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處,要羽毛為衣,也要飲食。衣食住三事本來是苦事情,為佛弟子不要被它轉。

佛初創教,要比丘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雖減輕了衣食住之累,但還是離不了它。現在時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樣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裡,不泡就沒有得食。春時不下種,秋到無苗豈有收?可見一粥一飯,來處不易,要花時間,費工夫,勞心力,才有收成。為佛弟子,豈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古人說:「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樣,光為這三個字忙,還要為道求出生死。因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

但修道這件事,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古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道人行履,一切處、一切事,勿被境轉。修道如栽田,穀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為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裡,等它發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慾,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凈,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痴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禪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塵所轉,其餘五根都能不被塵轉,香不垂涎,臭不噁心,什麼眉毛長,牙齒短,張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拾得大士傳的彌勒菩薩偈曰:「老拙穿袖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者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者消息,何愁道不了。」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是做好漢。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這是一切處都修道。並不限於蒲團上才有道。若只有蒲團上的道,那就要應了四料簡的「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總免不了說好說歹的,打破此關,就無煩惱。說我好的生歡喜心,就被歡喜魔所惑,三個好,送到老;說我不好的,是我的善知識,他使我知過必改,斷惡行善。

衣食住不離道,行住坐卧不離道,八萬細行,不出四威儀中。古人為道不虛棄光陰,睡覺以圓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誤了辦道。不獨白日遇境隨緣要作得主,而且夜間睡覺也要作得主,睡如弓,要把身彎成弓一樣,右手作枕,左手作被,這就是吉祥卧。一睡醒就起來用功,不要滾過去滾過來,亂打妄想以至走精。妄想人人有,連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則要做到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才腳踏實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純熟。忙碌中,是非中,動靜中,十字街頭,都好參禪,不要只知忙於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邊為要。

 

--------------------------------------------------------------------------------------------------------------------------------  

虛雲老和尚:心佛眾生

發布:清凈乃空 []   日期:2012-2-11 16:01:00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虛雲老和尚開示云:心佛眾生

 

虛雲老和尚開示云:「修行必須識得心。古人云:人若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要知為聖為凡,成佛做眾生,皆是此心。此心不明,修行無益。此心向何處找尋?但能放下萬緣,善惡都莫思,一念不生,即真心現前,此心一時現前,時時現前,永遠現前,不為塵勞污染,即我是現成之佛。」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吾人本來是佛,何以佛有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光明,而吾人無之?良由吾人自己不信自己,把自己作賤,所以開的眾生知見。無明煩惱、貪嗔痴愛、貢高我慢、欺誑嫉妒,種種迷愚,將自佛蓋覆,不得現成。因此,佛制戒律,就是要佛弟子遵守,藉此除卻一切習氣毛病。習氣毛病一除,佛性現前,自然成佛。」

--------------------------------------------------------------------------------------------------------------------------------  

虛雲老和尚:修行的四個先決條件

發布:清凈乃空 []   日期:2012-2-11 15:56:00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虛雲老和尚開示修行的四個先決條件

 

辦道(修行)四個先決條件」,載於《參禪要旨》一文中,是虛雲大師晚年在雲居山的開示,一片婆心為修行人指點迷津,以免走錯路,真是航海的指南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依教奉行。

辦道(修行)四個先決條件: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堅固信心、決定行門。

一、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塗少他不了。佛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故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談到因果,我說兩件故事來證明。

1.琉璃王誅釋種的故事。釋迦佛前,迦毗羅閱城裡有一個捕魚村,村裡有個大池,那時天旱水涸,池裡的魚類盡給村人取吃,最後剩下一尾最大的魚也被烹殺,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魚肉,僅那天敲了大魚頭三下來玩耍。後來釋迦佛住世的時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釋種女生下一個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時在釋種住的迦毗羅閱城讀書。一天因為戲坐佛的座位,被人責罵,把他拋下來,懷恨在心,及至他做國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羅閱城,把城裡居民盡數殺戮,當時佛頭痛了三天,諸大弟子都請佛設法解救他們,佛說定業難轉,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用缽攝藏釋迦親族五百人在空中,滿以為把他們救出,那知放下來時已盡變為血水。諸大弟子請問佛,佛便將過去村民吃魚類那段公案說出,那時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領的軍隊就是當日池裡的魚類,現在被殺的羅閱城居民就是當日吃魚的人,佛本身就是當日的小孩,因為敲了魚頭三下,所以現在要遭頭痛三天之報,定業難逃,所以釋族五百人雖被目犍連尊者救出,也難逃性命,後來琉璃王生墮地獄。冤冤相報,沒有了期,因果實在可怕。

2.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後各人都已散去,獨有一位老人沒有走,百丈問他做什麼?他說「我不是人,實是野狐精,前生本是這裡的堂頭,因有個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便因此墮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開示」。百丈說「你來問我」,那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禮謝道「今承和尚代語,令我超脫狐身,我在後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禮送」,第二天百丈在後山石岩以杖撥出一頭死狐,便用亡僧禮將他化葬。

我們聽了這兩段故事,便確知因果可畏,雖成佛也難免頭痛之報,報應絲毫不爽,定業實在難逃,我們宜時加警惕,慎勿造因!

二、嚴持戒律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或雲,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里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三、堅固信心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麼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但我們為什麼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辦道亦復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深信依法修行決定成佛。永嘉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堅定後人的信心,故發如此弘誓。

四、決定行門

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法門來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干,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聽那位善知識說念佛好就念兩天佛,明天聽某位善知識說參禪好就又參兩天禪,東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總弄不出半點「名堂」,豈不冤哉枉也。

 

 -------------------------------------------------------------------------------------------------------------------------------   黃念祖居士:關鍵是攝心,不是挑環境

 

 發布:念念彌陀 []   日期:2011-11-8 19:12:00      

您發堅固心,誓『依尊無他』,很好。我等都應在此生中討個決斷,不再拖泥帶水,輾轉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後,要攝心專修。關鍵是攝心,不是挑環境。既是娑婆,焉有清凈之處。所謂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隨時隨地都應歇,都能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您若退休,便是初步休去,應即歇去,莫再等待。所謂休歇者,『萬緣齊放,一念單提』也。我之《大乘無量壽經解》最近可印出兩卷,盼細讀。如能深入《大經》,信受奉行,決出娑婆。若念至一心,自得心開,則是帶角虎也。有《凈土資糧》與《大經解》時常展讀,勝於晤面。有問題則寫信來問。人在一起沒有用,要心在一起才行。若能契心,則大事了畢。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7210.html)  ------------------------------------------------------------------------------------------------------------------------------- 黃念祖居士: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1-11-18 14:39:00      

黃老居士:就是用耳朵聽,念佛最好的法門就是自念自聽。你不要去管著它或者念得好不好,自己來監視,都是多事!居士敬問:要念低聲,還是不要念出聲?黃老居士:隨便。居士敬問:自念自聽也可以聽?黃老居士:隨便,默念一樣聽得見。因此你的心就攝住了,你完全念這一句你聽到了,你這句是真念了。念的時候你自己都聽不到,那這句就是不算數。每一句功德都不可思議,重要是念就對了。居士敬問:有妄念是馬上把它打掉,還是不管它,讓它繼續?黃老居士:你不要去治妄想,「欲除妄想,去一添兩」,你「任它妄想紛飛,聽我念佛分明」,你就聽你這個念佛就完了。不要去驅這個妄想,壓這個妄想,你就好好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念自聽、自念自聽...。妄想很多時,聲音可以放大一點,可以大聲一點。居士敬問:心裡有時緊張的時候,還是繼續念下去?有時候有些事想到還沒有做,就是沒有辦法馬上做,心裡有點擔心,在擔心的情況之下要念佛嗎?還是...?黃老居士:什麼情形之下都不管,不管你就是做了壞事了,這些都不用...,只要你能念就是好。還覺得「我這個衣服不幹凈了,或者必須換到什麼地方念」,都不干事,你只要是念,念就最清凈。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027.html)  ------------------------------------------------------------------------------------------------------------------------------- 

黃念祖居士:病久方知身是苦 魔多反使道心堅

發布:清凈乃空 []   日期:2012-2-15 9:42:00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黃念祖老居士:病久方知身是苦 魔多反使道心堅

 

黃念祖一封感人的回信:

讀來信,對於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離婚,兒子不很聽話,自己又有病,許多折磨集中一身,確甚苦惱。但您在煩惱堆里,仍然信心不退,並堅持念佛,很是難得,實應讚歎!

您的苦惱,證實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難。它是「進一退九」,進一步便要退九步。就像您想用功,這是進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發火吵架,這便是退了九步。同時也說明如果有一種因緣使您進步,例如您看了《凈土資糧》很想發心,可是偏有種種煩惱來使您退步,這又是退九。這就叫娑婆世界。這是修行人個個都共同的,只是表現到每人身上而有不同而已。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誓於今生出離生死,往生極樂。

實際上,夫妻兒女只是一台戲。在台上您是母親,下了台您是誰?所謂母子,其實都是戲,都是假的。您是過於認真了。《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壞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馬上就要幻滅的。老實說來您的兒子在當前年青人中還是不錯的,您是「愛之深,責之切」。演變至今,幾乎形同水火了。您現在應當認清目前是演戲,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實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麼還不知道。希望您看破這台戲,往生極樂,蓮花化生。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先師夏老有詩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這兩句對於您很合適。在病痛中,在煩惱中,能念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所謂「居塵學道,火中生蓮」。因為「難能」,所以「可貴」。煩惱乃多生習氣,如油入面,期望多多懺悔,便能永斷。只有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改正。發了脾氣,馬上知道不對,便到佛前懺悔,這就是進步。脾氣發得小了一點,短了一點,都是很大的進步。煩惱很多,一樣往生,故云「帶業往生」或雲「帶惑往生」。這便是阿彌陀佛極大的慈悲願力,也是凈土法門無比的殊勝。您能聞能信,能修此法,實是最大的幸福。《無量壽經》說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間一切,只是些肥皂泡而已,千萬不要被這些假像耽誤了您的根本大事啊。

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憑功夫之深淺。」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否往生極樂,全看他有沒有信和願,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氣的大小(當然,臨終時正發脾氣,則不能往生)。反之脾氣很好,念佛也好,但信願不足則去不成。所以您當前應多讀《凈土資糧》來增進自己的信願。至於您的脾氣,只要您是在剋制,而不是放縱,發了就好好懺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問臨終時是否有魔怪變成佛形來誘騙?蕅益大師說,臨終時不是魔擾時。也即是說,臨終時沒有魔擾,見佛即是見佛。總之您只要在臨終時把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著念,這便一定往生。

http://bbs.foyuan.net/thread-142044-1-1.html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臨終往生的竅決

  ------------------------------------------------------------------------------------------------------------------------------- --------------------------------------------------------------------------------------------------------------------------------

達真堪布:地震、海嘯、絕症等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發布:心修 []   日期:2012-2-14 8:44:00 

 

 

    有些人想,「我就念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了,不用聞思修行,也不用做其他的功德,到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接引我。」阿彌陀佛會不會來接引你?一定會的,但是不一定以什麼方式接引你,你也不一定能認識到。 

    若是你有很高的修行層次,有很高的智慧,有大空性、大光明的見解,到時候也許來的是法身阿彌陀佛,就是自性佛。雖然有一定的修行,但是沒有高的見解,到時候也許來的是報身阿彌陀佛,就是我們通常所觀想的阿彌陀佛。若是沒有一定的成就,到時候來的也許是化身阿彌陀佛。 

    一切都是化身阿彌陀佛,不一定以什麼方式顯現。若是你心清凈了,顯現的就是清凈的形象;若是心不清凈,顯現的就是不清凈的形象;若是心裡散亂、恐慌的話,阿彌陀佛也許以一個恐怖的形象來接引你,也許是地震,也許是海嘯,也許是絕症。你能認識到嗎?根本認識不到!也許到時候就害怕了,逃跑了,嚇昏了。

    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你,主要是你自己能不能認識到。西方極樂世界任何時候都會歡迎你,但是你肯不肯去。  

    今天阿彌陀佛來接你,你肯去嗎?你敢去嗎?不可能。「兒子沒成家呢;孫子還小呢;我還沒退休呢……」好多好多理由,根本不肯走。這說明你還是留戀世間。阿彌陀佛真的來了,你就不能留戀了,該走的時候一定要肯走,敢走。今天絕症來了,海嘯來了,地震來了,也是阿彌陀佛接引你的,你肯不肯走?你敢不敢接受?你日日夜夜求往生,死了就是往生,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本來就沒有什麼可恐懼的。 

    什麼叫往生?安詳地死就是往生。什麼叫涅槃、圓寂?沒有恐懼、沒有痛苦的死叫涅槃、圓寂。你能沒有恐懼,沒有留戀,沒有煩惱,非常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就是往生了。你若是害怕——海嘯來了害怕,地震來了害怕,得絕症了害怕,就說明你沒有放下今生,沒有放下世間。 

    若是你真正放下了,沒有絲毫的留戀,日日夜夜求解脫、求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了,這是接引你的,正好是你嚮往的。這個時候你為什麼想要跑呢?為什麼害怕得昏過去了?真正有修行的人是不會害怕的。海嘯來了怕什麼?還是泰然自若,沒有畏懼,沒有痛苦,和平時一樣,這叫不動心。海嘯來了怕了,那叫動心,心裡有恐懼,有逃避的心,你還是沒有出離心。 

    出離心是一種勇敢的心,逃避心不是出離心,它是對世間一種留戀的心。我們現在有時候覺得自己有出離心了,都能放下似的,這叫放棄,這叫逃避。出離心是一種覺悟,逃避心是一種束縛。有一個覺悟的心態,有一個開放、輕鬆自在的心態,這樣才能活得安樂,死得安詳,這樣念佛一定能能往生。

上一篇:達真堪布:家裡請的菩薩放的位置有講究嗎

-------------------------------------------------------------------------------------------------------------------------------- 

凈空法師法語:同樣是念佛,受用不相同

發布:心慧 []   日期:2012-2-11 20:37:00

 

 

1 人的根性不相同,大家在一起念佛,同樣是念佛,各人的境界不相同,受用不相同。

2 每個人都是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受用不相同?道理就在此處,各人悟的境界有淺深,各人心清凈、染污不相同,願力淺深不相同,信心程度不相同。

3 我們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心境不相同,我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海闊天空,清凈無比;你念那一句阿彌陀佛,界限重重,煩惱無盡,這怎麼會一樣?不一樣。

4 我從前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老師很感慨地對我說,真正念佛往生的,一萬個人當中只有三、五個,簡直不成比例。為什麼同樣是念佛,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往生?道理很簡單,這些人的想法、說法、做法與佛的教訓不相應,所以受用不相同。

 

-------------------------------------------------------------------------------------------------------------------------------- 達真堪布:具體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學佛修行

 發布:心修 []   日期:2012-2-11 9:41:00   

   

     。。。。      早上醒了不要立即起來,要先發心:為救度一切父母眾生要修持成佛!     。。。。     現在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是由貪、嗔、痴主導起心動念。不用特意想,自然而然就有;不用特意做,自然而然就去做。因為我們習慣了。我們現在學佛修行,就是要把不好的習慣通通斷掉,變成好的習慣,把錯的思想和行為都轉變過來。那時,所有的思想都是善念,所有的行為都是善事。當好的想法、行為融入我們的生活了,變成習慣了,我們就解脫了,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把修行落實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每時每刻感恩上師三寶,感恩父母眾生。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自在。如果我們以愚痴的心態做事情,時時刻刻都會造業、消福;反之,如果我們用智慧、用正知正念來攝持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為,時時刻刻都能消業、積福。我們所有的思想和行為都變成修行,都變成功德了,才是清凈平等,才是圓滿。而且什麼都不耽誤,工作能順利,家庭能和睦,身體能健康,心態能輕鬆自在,一切都能吉祥如意。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1701.html) --------------------------------------------------------------------------------------------------------------------------------  虛雲老和尚:犯淫戒的過失

 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1-11-1 10:42:00    

 

古德所謂:「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淫慾熾多,精神衰頹,色力必為薄弱,面黃肉瘦,神志極為萎糜,多病短命,畏風寒炎熱!福德漸漸消散,靈智便為蒙蔽!同時其他惡行隨之而起!如俗人由色力的關係,喝酒食肉,玩耍跳舞等,都是為淫慾的先鋒!縱使念佛修禪等功行,淫慾不斷,必不能得效,過去修得而復失,豈不危哉?今生如此,將來三惡道難逃,古德偈說:「淫味雖甘毒最深,能走精氣耗元神,損人肌肉成勞瘵,服之不已定傷生!」佛說。「破戒之人,如降大雹冰.萬物悉遭損壞!亦似人在大海中,船舶破壞,沒命於水!」下引各經論證明犯淫戒的過失! (一)涅槃經云:若有比丘,雖不共女人和合嘲笑,即壁外聞鐶釧聲,為破凈戒,污辱梵行! (二)毗賴耶經:比丘有五事不應行,云何為五?入淫舍家,入大童女家,入寡婦不端者家,入酗酒家.入偷賊家,比丘入者犯重罪! (三)大集經:有盲龍文,口中絳爛,滿諸雜蟲,狀如屎尿,種種噬食,膿血流出!身中為諸毒蠅所唼,佛以悲心!愍彼盲龍,問言、妹何緣得此惡?龍女答言:我今身苦!無暫時停,為我於往劫毗娑屍佛法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於伽藍內犯非梵行!……佛以手掏水,灑龍女身,一切臭惡皆除,眼亦明凈,龍女向佛求受三皈,佛以慈心,授與三皈依法。 (四)楞嚴經: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女陰)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地獄! (五)雜寶藏經:難陀出家的因緣:難陀是佛在家阿弟,他最愛萋孫陀羅,佛一日托缽到阿弟家乞食.難陀見佛來,就以菜飯送出給佛,殊不知佛以神力,使他追上不及,一直到祇園精舍,佛就把他剃髮出家,但他念念欲想回家,有一天佛引他到天上看見天女很好,持戒想生天.佛又引入地獄中,見油鍋地獄,獄卒說是待難陀來!從此才回心修行,得證果位的。 (六)八師經:佛告梵志日:犯戒淫人婦女,或為王法捕治,身自當罪!死入地獄,卧於鐵床!或抱銅柱,地獄罪畢,當受畜生道。 (七)大婆沙論:昔有騭陀衍那王.將諸宮女詣水游山,燒眾名香,奏五伎樂,裸形而舞,以為欲樂。有眾仙人乘神通上過!或見色,或聞聲;或嗅香,一時動欲,皆失神通!.墮下.時王惡其窺探觸犯,皆斷手足! (八)菩薩善戒經:栴陀羅等,以及屠兒,雖行惡業,不至破壞如來正法,不必盡墮三惡道中;若為師不能教詔弟子,令守禁戒,則破佛法,必墮地獄! (九)正法念處經:若邪行人,不善視察,犯非法淫,或在浮圖!或近浮圖,惡業因緣,命終墮大地獄,受大苦惱!常有呋蟻惡蟲,啾肉飲血!食其五臟,食已復生,經無量歲,常被燒煮!.罪業盡後,生於人中;貧窮下賤,受余殘果。 (十)善見律:一切作諸惡法犯戒,無人不知,初作者護身神見之,次他心通天神知之,於是轉相傳至梵天,至無色界天,無不皆聞!故世間有犯戒者,諸天咸知焉。有智慧人寧守戒而死,不致犯戒而生! (十一)梵綱經淫戒條說: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凈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以上略引十一種經典,明犯淫戒的罪惡極大!其他如地藏經五無間業中說:「於伽藍內恣行淫慾,」又說:「若遇邪淫者,說鴿雀鴛鴦報!」節錄自虛雲老和尚《佛教律學入門》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6700.html)  -------------------------------------------------------------------------------------------------------------------------------- 凈空法師:發心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

 

 發布:清夢居 []   日期:2011-8-20 12:05:00     

 

發心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凈空老法師 [全屏觀看]      「聞名發心」,智慧現前,哪有不發心的?發什麼心?發心去親近阿彌陀佛。給諸位說,發心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你想想菩提心是什麼意思?還不是成佛道度眾生嗎?不就這個意思嗎?到了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成佛道度眾生全得到了。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說的,發願往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因為我們有很多人懷疑,有很多鄉下老阿公、老阿婆念佛往生,人家字也不認識,沒念過書,也就知道念這句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他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往生有那麼好的瑞相?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這經上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沒發菩提心,他怎麼能往生?蕅益大師這句話把我們點破了,他一心求凈土,一生一心見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他發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你要問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他說我不知道、我不曉得。什麼叫菩提心,他不懂。其實他真發了,他不是假的。所以那些人到極樂世界才叫唯證方知,到那個地方他就開悟了,就不迷惑了。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8/84510.html) ---------------------------------------------------------------------------------------------------------------------------------------------------------------------------------------------------------------------------------------------------------------- 

  
推薦閱讀: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三)
佛的心量都是究竟圓滿(凈空老和尚開示)
奉天玉和尚
張宏良:證券監管與經濟安全(三) 外來和尚[轉發] 外來和尚[轉發] 一孔之管窺

TAG:修行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