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喝酒易臉紅?危險
喝酒易臉紅?危險
喝酒易臉紅可能因基因缺陷導致的,而這種基因缺陷可能易引發食道癌。 郭紅松 繪
很多人喝酒以後,臉上、身上的皮膚就會變紅,由於常常發生在亞洲人的身上,所以被稱為「Asian Flush」、「Asian Red」或「Asian Glow」。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對酒精過敏的反應,沒什麼大不了,還是不管不顧地繼續喝,或者試圖通過吃抗過敏葯來緩解。其實喝酒容易臉紅是由於酒精代謝產生的乙醛在體內堆積的結果,和過敏可沒有關係。
科學研究證明,有喝酒臉紅反應者是因為其參與代謝酒精的酶的基因有缺陷,因而導致有毒的乙醛在體內大量累積,造成血管擴張,引起臉紅反應。更重要的是,這一基因缺陷可能還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危險。
首先讓我們看看酒精是如何代謝的。喝酒以後,酒精在消化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除了不到10%的量是以乙醇原形由肺和腎排出,主要的代謝發生在肝臟。簡單來說,酒精首先經乙醇脫氫酶(ADH)催化,代謝得到乙醛。乙醛會進一步在乙醛脫氫酶2(ALDH2)的作用下轉化為乙酸,乙酸再會參與到體內的多個代謝途徑中去,最終得到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喝酒帶來的危害主要來自乙醛,他也是使你臉紅的元兇。乙醛對許多組織和器官都有毒性,可能造成DNA損傷,也被認為有多種致癌效應,在動物試驗中甚至用乙醛來做癌症模型的誘變劑。
如果專職代謝乙醛的ALDH2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出了問題,乙醛就容易大量堆積,很快你就會臉紅。那為何有些人ALDH2能力強,有些人能力弱呢?
問題出在編碼ALDH2蛋白的基因上,如果這個基因存在缺陷,就會得到沒有活性、或活性很小的蛋白,無法分解乙醛。乙醛在體內滯留的時間越長,對機體的損害就越大。而且因為問題出在基因上,所以基本上此生是無能為力了。研究表明,這種基因缺陷在東亞人中更為常見,有約36%的東亞人(日本、中國和韓國人)會出現喝酒臉紅的現象。
曾經有科學家對日本和台灣地區人群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對於酗酒的人來說,這一基因可能同時對臉紅和食道癌的高發有著重要的影響。科學家們提示醫生,可以通過詢問病人是不是喝酒很容易臉紅來判斷他們是否存在ALDH2缺陷,並且由於這類病人如果喝酒的話,罹患食道癌的幾率可能會更高,所以應該勸告他們少喝酒,並且增加食道癌方面的檢查。作為補充,2010年的一篇論文對大陸人群的情況進行了研究。結論類似——存在ALDH2 基因缺陷的酗酒者比正常酗酒者罹患食道癌的幾率要更高。
因此許多人依據自己是不是醉倒來判斷該不該繼續喝,甚至有人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酒量見長就沒事了,這些都是不對的。其實,本來不勝酒力的人經過鍛煉對酒精耐受了,反而會喝更多的酒,導致體內積累更多的乙醛,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喝酒臉紅的人還是不喝或者少喝為好。(秋秋)
喝酒臉紅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喝酒有的人會臉紅,有的人會臉發白?
喝酒臉紅的人不容易醉」,這句話常在宴席上被用作勸酒的理由。然而,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酒量不大,一喝就臉紅的人,如果貪杯,他們得食道癌的機率要比其他人高出12倍左右。 專家指出,酒精進入人體後,被分解成乙醛。乙醛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人體內有一種酶,對乙醛具有分解作用。不太會喝酒的人,此種酶的分解功能一般較弱,所以喝就臉紅。讓我們從臉紅的原因說起吧。很多人以為是酒精導致的,其實不然,是乙醛引起的。乙醛具有讓毛細血管擴張的功能,而臉部毛細血管的擴張才是臉紅的原因。所以喝酒臉紅的人意味著能迅速將乙醇轉化成乙醛,也就是說有他們有高效的乙醇脫氫酶 (alcohol dehydrogenase)。 不過我們不能忘了還有一種酶,乙醛脫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喝酒臉紅的人是只有前一個酶沒有後一個酶,所以體內迅速累積乙醛而遲遲不能代謝,因此會長時間漲紅了臉。不過大家都有經驗,當1-2個小時後紅色就會漸漸腿去,這是靠肝臟里的P450慢慢將乙醛轉化成乙酸,然後進入TCA循環而被代謝。那麼喝酒比較厲害的人是怎麼回事呢?這些人往往越喝臉越白,到一個點突然不行了,爛醉如泥。那是因為這樣的人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均沒有,主要靠肝臟里的P450慢慢氧化(因為P450是特異性比較低的一群氧化酶)。那麼,這樣的人為什麼會給人很能喝酒的感覺呢?那時因為他們靠體液來稀釋酒精,個頭越大感覺越能喝酒。在正常情況下,酒精濃度要超過0.1%他們才會昏迷,對大多數南方人來說是半斤白酒,而北方人由於體型大,可以喝到8兩到一斤白酒。但不管什麼人,如果他是臉越喝越白型的,最好不要超過半斤,不然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
如果一個人即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脫氫酶會怎樣呢?他/她就是傳說中的酒簍子。如何判斷他/她是不是酒簍子呢?看是不是大量出汗。因為如果兩個酶都高活性,酒精迅速變成乙酸進入TCA循環而發熱,所以大量發熱而出汗。碰到這樣的人你只能自認倒霉,就是十個八個正常人也鬥不過他。好在這樣的人不多,大概10萬分之一左右吧。 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喝酒臉紅的人其實不容易傷肝臟,而和酒臉白的人特別容易傷肝臟。紅臉的人大家一般少勸酒,因此喝得少,酒後發困,睡上15-30分鐘就又精神抖擻了。而白臉的則往往不知自己的地線,在高度興奮中飲酒過量,直到爛醉。他們體內的酒精由於沒有高活性的酶處理而發生積累,導致肝臟損傷。酒精性肝損傷一般只發生在這些人身上。紅臉的人可以連續幾餐即便喝吐了也喝酒,而白臉的人需要更多時間的休息,因為酒精的代謝需要一兩天的時間。 順便提一下,根據有關研究江浙兩省的人(古代吳國和越國的後代)似乎是紅臉基因的起源地,也就是說這些人多數帶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而北方人多數是白臉型的。那麼如果你是北方出生的,又是紅臉型的,說明什麼呢?答案是明顯的,因為紅臉基因是顯性基因。許多人飲酒後臉色發紅,這是酒精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果。 喝酒後,酒精在胃內會被化解吸收一部分,肝臟也能代謝過濾一部分。過量飲酒,超過胃的化解及肝臟的代謝能力,剩餘的酒精隨血液流入大腦,腦細胞的正常功能發生了變化,從而促使臉部皮下血管擴張,血量增加,臉色也就變紅。如果在臉色已發紅時仍繼續飲酒,心跳就會加快,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為了保證體內主要臟器的血液供應,就必須收縮毛細血管使血壓回升。因此,面部末稍血管中血流受阻,血量減少,臉就呈青色。 經常飲酒的人,血管經常不斷地擴張和收縮,日子一長,血管會變得十分脆弱,面部的毛細血管就可能破裂,致使皮膚上出現小紅點。例如,酒糟鼻就是由局部血管長期擴張所造成的一種慢性皮膚病,跟嗜酒成性有很大關係。 血液中留有的酒精導致腦功能變化,還會影響人體的肌肉活動。所以,酒醉者走路搖搖晃晃,說話含糊不清。 如果空腹飲灑,酒精對人體的影響將更大,因為這時胃中沒有東西可沖淡酒精,致使更多的酒精由血液流至大腦。 酒精的作用還會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腎上腺素會使中樞血管收縮,具有升高血壓的作用,所以,嗜酒還會誘發高血壓。酒的代謝過程 防止醉酒 乙醇脫氫酶
酒的代謝過程 防止醉酒 乙醇脫氫酶 乙醛脫氫酶
酒精進入體內後,10分鐘左右即可被吸收,進入血液,60-90分鐘達到高峰。酒精有20%被胃吸收,80%被小腸吸收。酒精進入血液後,被輸送至肝臟。肝臟中的乙醇脫氫酶使乙醇轉化為乙醛,乙醛被乙醛脫氫酶轉化為乙酸。乙酸再被肝葯酶(細胞色素P450)徹底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泄出體外。轉自網路
酒的代謝過程和醉酒解酒原理
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飲料量飲酒會引起酒精中毒,長期大量飲酒更易形成乙醇性脂肪肝、乙醇性肝炎和肝硬化。就孕婦而言,還會造成胎兒性乙醇綜合症,影響胎兒的發育成長。反對酗酒,勸阻長期大量飲酒,對於保證人民健康是極為必要的。因此,了解乙醇在人體內的正常代謝無疑具有一定的生理意義、臨床意義和社會意義。
乙醇在體內的代謝過程
乙醇進入人體後很快經口腔、食道、胃、腸等器官直接通過生物膜進入血液循環,迅速地被運輸到全身各組織器官進行代謝利用。胃和腸道吸收的酒精經血液循環進入肝臟,有90-95%的乙醇在肝臟代謝,其餘的在腎臟、肌肉及其其他組織器官中代謝,僅有2%~10%的乙醇通過腎臟、肺和汗液等以原形排出體外。
1.乙醇被氧化為乙醛
當血液中乙醇濃度不高時,在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即ADH)催化下,乙醇被氧化成為乙醛;當乙醇濃度過高時,乙醇主要通過ADH代謝系統進行氧化,同時還需要藉助於過氧化氫氧化酶系統、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和膜結合離子轉送系統等進行代謝,進而形成乙醛。
2.乙醛被氧化為乙酸,乙酸再徹底氧化
在線粒體內,乙醛經過乙醛脫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即ALDH)轉化為乙酸,乙酸以乙醯CoA的形式進入三羧酸循環,氧化成H2O、CO2同時釋放出大量ATP。肝臟內ADH和ALDH在輔酶I(NAD+)參與下對乙醇正常的生理
代謝共同發揮作用。H+從底物上轉移到NAD(氧化型輔酶I),使其轉變為NADH(還原型輔酶I),乙醇的代謝速度決定於呼吸鏈再氧化NADH的速率。
肝臟中的乙醇代謝體系
實現上述兩個過程的代謝途徑有三個,且每一途徑均定位於一個特定的亞細胞結構內。
①醇脫氫酶(ADH)途徑:定位於胞質內。其反應方式為:
乙醇+氧化型輔酶Ⅰ→乙醛+還原型輔酶I+H+;
②微粒體乙醇氧化(MEOS)途徑:定位於內質網內。其反應方式為:
乙醇+還原型輔酶Ⅱ+O2+H+→乙醛+氧化型輔酶Ⅱ+2H2O。
該反應需重要輔酶—細胞色素P-450參與方能完成;
③過氧化氫酶(CAT)途徑:定位於過氧化物酶體內。其反應方式為:
乙醇+過氧化氫→乙醇+2H2O
其中,ADH和MEOS是乙醇代謝的主要途徑。
醉酒
乙醇從口腔進入人體後,很少部分乙醇在口腔中被吸收,約20%的乙醇在胃中吸收,其餘的由十二指腸,空腸吸收。乙醇被吸收後進入血液循環至全身。由於酒精作用的器官特異性(嗜肝性),使肝幹細胞在乙醇代謝方面佔據可極其重要的地位。乙醇隨血液循環一到達肝細胞,分解代謝立刻被激活。在三大乙醇代謝體系(ADH途徑,MEOS途徑,過氧化氫酶途徑)的作用下轉變為乙醛。乙醛在肝細胞內的乙醛脫氫酶(ALDH)的作用下轉變為無毒的乙酸,繼而轉變為乙醯輔酶A參與機體多種物質的代謝,最後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除體外。
在一般人體中,都存在有乙醇脫氫酶,而且數量活性基本上是相等的。但是由於人種和個體的差異,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和數量度都不同。其中一半亞洲人的乙醛脫氫酶呈無活性型,因此這些人飲酒後乙醛不能轉化成乙酸,而導致血中乙醛濃度迅速上升,產生顏面及全身潮紅,心悸波動性頭痛,嘔吐等反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醉酒,因此醉酒是由於乙醛脫氫酶的缺失或者活性不高而造成乙醛不能轉變成乙酸,從而產生醉酒的反應。
所以,乙醛的作用才是產生醉酒的根本原因。
解酒原理
解酒的一般機理是:刺激機體產生乙醛脫氫酶並提高酶活性,加速乙醛氧化成乙酸,還可以直接作用於產生的乙醛,減輕乙醛對身體的毒害作用。
註:酒精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乙醛比乙醇對人體的毒性更大,它是乙醇毒性的10倍。乙醛具有很大的肝毒性,主要是造成肝細胞發生變化。酒精性肝硬化是乙醛對肝細胞直接作用的結果。
http://www.360doc.com/年關將近,飲酒次數和數量陡增。於是想寫寫關於酒精(乙醇)在體內代謝的特點,或許對喝酒有所幫助或啟發。
1.酒精含有較多能量,但沒有任何營養價值。1克酒精在體內將代謝成7千卡能量(1克脂肪代謝出9千卡),還是比較高的,但沒有任何營養價值和生理作用,故營養學稱之為「空熱」,即空的、沒有價值的熱量(能量)。
2.人體代謝酒精的能力與酒精攝入量成正比,通俗地講,就是你喝的酒精越多,代謝的就越多,絕對不會出現剩餘,也不會轉化成其他物質(如脂肪或糖之類的)存留於體內。因此即使你今天喝多了,明天(或許後天)會恢復如初,身體不會多出什麼來(如果不算肝損害的話)。
3.在體內酒精不會轉化為脂肪(或者別的什麼可以儲存的成分),因此如果你沒有吃其他含能量的食物(如肉菜、啤酒中的糖分等)的話,酒精是不會讓你發胖的。當然,如果你飲酒佐餐吃了很多其他食物,就另當別論了。
4.酒精在胃就可以吸收進入血液,這幾乎和水一樣,比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類的營養成分(在小腸吸收)要快得多。喝酒後酒精很快出現在血液中,代謝酒精能力比較差的人很快會「臉紅」,這是因為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使血管擴張所致,如果——我只說如果——脫掉衣服,你會發現他全身都是「紅」的。
5.酒精大部分(90%)以上在肝臟代謝,代謝過程是: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在這些過程中,有兩種酶即 ADH和ALDH起到關鍵作用,其中ALDH(乙醛脫氫酶)最為關鍵,它使乙醛氧化為乙酸(乙酸是一種無害物質),並決定著酒精的代謝速度。ALDH(乙醛脫氫酶)活性高的人,酒精代謝能力強酒量大;ALDH(乙醛脫氫酶)活性低的人,酒精代謝能力弱酒量小。ALDH(乙醛脫氫酶)活性的高低主要與遺傳有關,有時也可以被酒精誘導(經常喝酒使此酶活性增加,從而酒量增加),但不會被糖、茶多酚或維生素所誘導,所以水果、茶水、果汁之類並不會使酒量增加。很多所謂解酒類保健品也只是起到減輕肝損傷的作用,一般並不會使ALDH(乙醛脫氫酶)活性增高。
6.除ALDH(乙醛脫氫酶)活性高之外,還有以下一些措施在理論上可以使耐受酒精的能力增強(酒量增加):
第一,在胃內裝上食物(如麵包、饅頭等可以吸水的食物)之後再飲酒,可以減緩酒精吸收進入血液的速度。
第二,頭一天飲酒(但不能多),會使第二天酒量小幅度增加。
第三,喝酒後大量飲水稀釋血液,並促進排尿。
第四,大聲講話、唱歌、出汗可以增加酒精由肺和皮膚排出的量。
第五,喝好酒,如茅台、五糧液等。
第六,喝低度啤酒,如淡爽、8度之類。
第七,只喝一種酒,而不是混著喝。
7.飲酒開始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話多、亢奮、色膽昭昭),過量飲酒則使中樞神經抑制(困頓、沉默、嗜睡)。即使是在神經興奮階段,也會影響精細動作和反應速度,所以酒後駕車很危險。
8.酒精對身體的直接的急性危害是肝損傷,長期慢性危害還會累及心臟和血管系統。而且這些慢性危害與是否喝醉(酒量大小)無關,換言之,不管你酒量大還是小,易醉還是不易醉,只要你長期喝一定量的酒精,就會危害心臟和血管系統。因此,飲酒要少量。
http://www.360doc.com/
為什麼喝酒有的人會臉紅,有的人會臉發白?
讓我們從臉紅的原因說起吧。很多人以為是酒精導致的,其實不然,是乙醛引起的。乙醛具有讓毛細血管擴張的功能,而臉部毛細血管的擴張才是臉紅的原因。所以喝酒臉紅的人意味著能迅速將乙醇轉化成乙醛,也就是說有他們有高效的乙醇脫氫酶 (alcohol dehydrogenase)。 不過我們不能忘了還有一種酶,乙醛脫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喝酒臉紅的人是只有前一個酶沒有後一個酶,所以體內迅速累積乙醛而遲遲不能代謝,因此會長時間漲紅了臉。不過大家都有經驗,當1-2個小時後紅色就會漸漸腿去,這是靠肝臟里的P450慢慢將乙醛轉化成乙酸,然後進入TCA循環而被代謝。
那麼喝酒比較厲害的人是怎麼回事呢?這些人往往越喝臉越白,到一個點突然不行了,爛醉如泥。那是因為這樣的人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均沒有,主要靠肝臟里的P450慢慢氧化(因為P450是特異性比較低的一群氧化酶)。那麼,這樣的人為什麼會給人很能喝酒的感覺呢?那時因為他們靠體液來稀釋酒精,個頭越大感覺越能喝酒。在正常情況下,酒精濃度要超過0.1%他們才會昏迷,對大多數南方人來說是半斤白酒,而北方人由於體型大,可以喝到8兩到一斤白酒。但不管什麼人,如果他是臉越喝越白型的,最好不要超過半斤,不然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 如果一個人即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脫氫酶會怎樣呢?他/她就是傳說中的酒簍子。如何判斷他/她是不是酒簍子呢?看是不是大量出汗。因為如果兩個酶都高活性,酒精迅速變成乙酸進入TCA循環而發熱,所以大量發熱而出汗。碰到這樣的人你只能自認倒霉,就是十個八個正常人也鬥不過他。好在這樣的人不多,大概10萬分之一左右吧。 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喝酒臉紅的人其實不容易傷肝臟,而和酒臉白的人特別容易傷肝臟。紅臉的人大家一般少勸酒,因此喝得少,酒後發困,睡上15-30分鐘就又精神抖擻了。而白臉的則往往不知自己的地線,在高度興奮中飲酒過量,直到爛醉。他們體內的酒精由於沒有高活性的酶處理而發生積累,導致肝臟損傷。酒精性肝損傷一般只發生在這些人身上。紅臉的人可以連續幾餐即便喝吐了也喝酒,而白臉的人需要更多時間的休息,因為酒精的代謝需要一兩天的時間。 順便提一下,根據有關研究江浙兩省的人(古代吳國和越國的後代)似乎是紅臉基因的起源地,也就是說這些人多數帶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而北方人多數是白臉型的。那麼如果你是北方出生的,又是紅臉型的,說明什麼呢?答案是明顯的,因為紅臉基因是顯性基因。喝酒的同時要多喝白開水(也是酒里摻水的一種,呵呵),千萬不要喝茶水。
喝酒臉紅缺乙醛脫氫酶
親朋好友聚會時常常要喝點酒,推杯換盞之間,有些人酒剛一下肚臉就紅了。有人認為這是不勝酒力,得悠著點喝,還有人說臉紅的人酒量大、代謝好,多喝幾杯也沒事。那麼,喝酒「上臉」到底好不好呢?
人喝酒後面部潮紅,是因為皮下暫時性血管擴張所致,因為這些人體內有高效的乙醇脫氫酶,能迅速將血液中的酒精轉化成乙醛,而乙醛具有讓毛細血管擴張的功能,會引起臉色泛紅甚至身上皮膚潮紅等現象,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上臉」。
除乙醇脫氫酶外,人體內還有一種叫做乙醛脫氫酶的物質,喝酒臉紅的人只有前一個酶而沒有後一個酶,導致乙醛在體內迅速累積而遲遲不能代謝,所以臉紅的時間會比較久。與酒後「面不改色」的人相比,乙醛在這種人體內停留時間較久,毒性作用更大。不過,一般來說,過了1—2個小時後,紅色就會漸漸褪去,這是因為,肝臟中的細胞色素P450會慢慢將乙醛轉化成乙酸,乙酸進入循環系統後會被代謝掉。
「喝酒"上臉』的人,應盡量少喝酒。」北京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主任醫師徐筠提醒大家,一旦發現「上臉」時,不妨喝點蜂蜜水,美國國家頭痛研究基金會的研究人員曾指出,蜂蜜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果糖,可以促進酒精的分解、吸收,減輕頭痛癥狀;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族,或吃些甜食、蛋白類食物,能增加血糖濃度,緩解酒精對人體的損害;酒後及時喝果汁或糖水,可對肝臟起到保護作用;吃點猴頭菇,它可以保護胃黏膜不受損害;也可以喝熱湯,尤其是薑絲燉魚湯,解酒功效更好;糖醋菜的解酒效果也不錯,因為醋和酒能在體內形成乙酸乙脂,有解酒作用;飲用牛奶也可延緩酒精在胃內的吸收,並保護胃黏膜不被酒精損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