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聊太極拳 44】辨識三對相似的拳式動作

《和美太極》中國專業太極微刊

   

                    陳雄老師聊太極

在楊氏太極的拳架中,「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勢」是較為相似的,「白鶴亮翅」與「退步跨虎勢」亦相似,「斜飛勢」與「右野馬分鬃」也相似。對於太極拳初學者而言,如何辨識這三對相似的拳式動作?怎樣在這三對相似的拳式動作中打出拳的道理?怎樣練對勁路?確實是個實際問題。我認為,得從拳式內涵、外形姿勢動作、拳勢的練法和用法中去區別與體悟。各人理解認識不同,看法說法也有所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以下所述,僅供太極拳初學者參考,不宜生搬硬套,各師有各師的傳授特點。

「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勢」

一、「提手上勢」在拳里的內涵

「提手上勢」拳式,所謂的「提手」是一種著法,「手」即法之義。提手即為提法,是太極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抹勾拂撥、開合提擔等九十六法中的重要著法之一。其用法猶如兩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狀如提物,故名。

、「手揮琵琶勢」在拳里的內涵

   「手揮琵琶勢」拳式,仿形如左手懷抱琵琶、右手彈奏琵琶的姿勢動作,這個拳式隱藏有另一個含義,「琵琶」乃指人身之琵琶骨,就是鎖骨。這招的最後打擊對方的要害部位是對方的鎖骨。這屬於斷骨法。因此有些老練家喜說此招,拿此招說事,可是又只肯露一點,將此招式連消帶打的技法用意引到肘部,因為這樣的用法對切磋較技還算較為安全的。其實的用法是:對手右拳擊我,我先左右手接其手臂,後帶滯住對手身形,然後左手扣其肘部,右手翻手砸其琵琶骨,對手一旦琵琶骨受損,戰鬥就多數結束了。這就叫一步一打,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這樣傷筋斷骨不留情的打法只適用於打擊歹徒壞人。

三、「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勢」在練法上的不同之處

如是漫不經心的看上去,「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勢」似乎定勢相同,左右方向相反而已;但就技擊勁道的實質內容而言,則差異甚大。本勢用的主要勁別是合勁、提勁和搓勁;而手揮琵琶勢用的主要勁別是纏繞勁、穿化勁以及采挒、剪托之勁。勁別的不同決定了其技法及中途動作的不同。有些拳家未作深究,不明所以,把提手上勢看作虛回含化而否定它的提搓合勁,更有把它視作右手揮琵琶或右手揮琵琶的組合,這是不應有的錯誤。兩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稱,是由於兩式從動作形式到技擊勁別的內容都有較大的區別,否則按一名可矣。但從其相似的定勢來看,兩者都類同於松溪征南派《內家八樁》之「龍樁」,兩手側掌,一長一短,一前一後,一伸一屈,置於身側左或右的同一側,前後遙遙相對,互相呼應,兩眼透過長手的食指極目凝視,眼與長手的食指尖等高。此式即為古代拳術中最常用的以靜御動的格鬥勢,一名「長短手」。在防守上含有靜觀待變、以靜伺機和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以及以進為退、以退為進的意義。這《沈子拳法》方略篇中說的「急著前去,補手相承;隱著埋伏,出奇制勝」形象地描述了其作用和意義。如果要說提手上勢與手揮琵琶有什麼共同點的話,或許就是這一點。

四、「提手上勢」、「手揮琵琶勢」在外形姿勢動作的區別

「提手上勢」、「手揮琵琶勢」在步型類別上是基本相同的,只不過「提手上勢」是右川字步、「手揮琵琶勢」是左川字步而已。由於拳勢的用法不同,所以手上姿勢動作也有所不同。我師爺雅軒公講解「提手上勢」時說:「是以左手掌往右合止於胸前尺許處,同時承單鞭的右鉤手稍下落變掌,復往左上提合,在左掌之前半尺許處,兩手在胸前,右長左短,合抱半圓型。」,把右手視為與人握手前的伸手動作,那是姿勢自然。雅軒公講解到「手揮琵琶勢」時說:「右手收回到胸前,左手上起護於右手之前,兩手相距約半尺許,左長右短抱於胸前,如揮琵琶狀。」

五、名家的「提手上勢」使用法

楊澄甫:

拳之打法不一,如甲單鞭式,如乙持左拳以直打來,甲含胸雙手往一處合勁,放在乙左膊上,往前下方沉打,將乙打倒坐地上。此即提手用法也。提手用法有二:提上打、沉下打皆可也。

牛春明:

    此式為掤、捋、擠、開、采、按等多種勁之變化,用法較多,要看對方來勢,全靠運用靈活。對方用右手下按我的右腕,我則隨其勁往下松,以左手分其右手,騰出右手,由下往上提為提勁。所以此式主要用法是提勁用合勁。

李雅軒:

如對方向我胸部來手時,我即以左手往右合偃以化其力,以右手掌由右稍下往上提擊其腮耳、面部等部位。

六、名家的「手揮琵琶勢」使用法

楊澄甫:

如左摟膝式,甲立,敵人如乙右手自右外方繞里直打來,甲右手隨乙手繞直時,甲右手回勁扣粘乙裏手腕,同時甲左手招起托乙的肘尖,甲指掌俱要伸開,手心用力將乙膊托直,將乙的前足尖提起,使乙不得力也。甲右足坐實左足為虛式。

李雅軒:

如對方當胸來犯,進勢甚猛,不便與其力敵時,便以兩手粘其來臂,順勢往回收合以空之,而蓄我勢,以便進取。

董英傑:

對方出右手攻來,我往後坐腿,右手順勢收回,扶其掌腕之間,左手由下往上,直出托其肘,左腳收半步。兩手合勁,往前上方伸,將對方發出,全身整勁。

「白鶴亮翅」與「退步跨虎勢」

一、「白鶴亮翅」在拳里的內涵

   「白鶴亮翅」拳式,是人與白鶴之間的意象化。太極拳習練者用雙臂左右格擋來擊敵人的雙手,則敵方的力即被分散而不整,隨之習練者右手隨沉隨起,提護至右頭角上展開,同時左手從左側下展開至左胯旁,猶如白鶴展翅,讓人賞心悅目。太極拳命名者為此動作命名沒有用「展」字而用「亮」字,因為展示太極拳複雜、精細的動作,「亮」字能更傳神地表達出動作的舒展,更能體現出習練者的展現自我、欣賞自我、悠然自得的君子風範。

二「退步跨虎勢」在拳里的內涵

    右腳經左踝內側退後一步,身體隨著微右轉;重心漸漸移於右腿,左腳略向後提,距原地半腳許落下,以腳尖點地,成左虛步,身體隨著仍轉朝前。同時,兩拳變掌向左右分開,右掌隨身體右轉由前而下向右而上(此時身體正向前轉)劃弧,停於身體右側上方,隨劃弧隨著臂內旋使掌心朝前(稍朝上側);左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落於左胯旁,掌心仍朝下,手指朝前。眼先關顧右掌向右劃弧,當右掌自右,向上劃弧時,即轉向前平視,眼神並關及兩掌。

    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歌訣日:  「跨虎勢那移髮腳,要腿去不使他知,左右根掃一連施,失手剪刀分易。"說明退步閃身時要步隨身換,步法虛實的轉換必須通過身法的轉換來實現。腰部動作通過左右腰隙交替轉換來分虛實,下於兩腿相隨,這樣才能使退步虛實分明,穩健而輕盈。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退步跨虎閃正中,如虎勁敵受扼制"。都說明此勢演練的關鍵在於拉轉腰胯,通過弧形撤步後退,將正中點閃開,以引化改變敵來勁的方向,使其全身之力落空,扼制敵的來勢,並乘隙伺機進攻。退步跨虎勢在十三勢中佔一個「退」字訣,以退為守,以退為攻,以退為進,虛退實進,是一種「以走制敵」的方法。但走也好,退也罷,一定要恰到好處。拳訣說:「斜退得橫,直退易潰。"所以退一定要弧形向斜後撤而不可以直退,以免為敵所乘,長驅直人。即是拳訣所說的「勝在進步占勢,不敗在退步避鋒。」

三、「白鶴亮翅」與「退步跨虎勢」在練法上的不同之處

有個明師的看法頗有意思,他對此指出:「白鶴亮翅重在飛騰開展,其勢要有高大與向上飛升之感。指尖上領與下放之時,其貫通末梢之炁必須以意念引導外放。退步跨虎則相反,它的重點在於沉落內收,其勢要有穩坐與泰山壓頂之態。看起來動作一樣的指尖上領與下放,在退步跨虎里反而要將外炁經由指尖與勞宮穴內斂吸納進來。一個將內炁往外發放,一個將內炁吸入體內。一個在定勢時要感覺比原來的自己還高,一個要覺得自己反而變矮。一個是白鶴張開雙翅飛騰於宇宙之間,一個是武松威猛跨虎於兩腿之內。兩者形似意不似,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不同。」

四、「白鶴亮翅」與「退步跨虎勢」在外形姿勢動作的區別

 「白鶴亮翅」、「退步跨虎勢」在步型類別上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左腳尖點地的虛步。由於拳勢的用法不同,所以手上姿勢動作也有所不同。我師爺雅軒公講解「白鶴亮翅」時說:「右臂往下左合,以手心向上,左臂往左稍回,復往右合蓋於右臂之上,手心向下,同時身勢微向左含,兩臂左上右下,搭叉於腹部之左側……身勢上升,兩臂右上左下亮開。」雅軒公講解到「退步跨虎」時說:「右腳往後退一步坐實,左腳也往後稍退,以腳點虛虛點地於右腳之前,同時身勢隨步法後撤,兩臂同時也往右上左下展開。」太極拳名家牛春明對「退步跨虎勢」的手上姿勢動作講解得更詳細一點,他老人家說:「……右手隨腰胯轉自右向上圓轉粘起,轉至右額角之前上方,腰胯改左略轉,左手隨腰向左下挒開,左手心斜向下,右手心斜向前,兩膝仍彎,腰胯盡量下松,以成跨虎之勢。」

五、名家的「白鶴亮翅」使用法

楊澄甫:

甲如提手式將人打出,如乙外功甚大,手勁有練抓力的自上抓來,甲逐進身上步,閃過乙手。甲再往上將右膊抬起托乙肘處,身法再往上長,往外掤勁將乙打出,如白鶴亮翅是也。如乙或用左手或用右手來抓,皆可以白鶴亮翅應之。

牛春明:

 一肘一靠,是起連環作用,先用肘擊出,若被對方走化,順勢肘下松,改用肩靠擊出。肘法有上、下、左、右、前、後連環肘等等。靠勁掌和掤、捋、擠、按、采、挒、肘七勁配合使用。

李雅軒:

如對方向我胸部來犯,我右手正在前時,便以右臂由上往下左掛,以化其手,其力必落空,我便不等其回勢,進右步向前起勢,以右臂背上揮擊對方下齶、面部。

六、名家的「退步跨虎勢」使用法

楊澄甫:

甲如前式,乙雙手自左右兩方一齊來打,甲將前右足抽回為實,左足虛式,甲同時亦將雙手左右分開,擋住乙雙手,此為開勁跨虎。

牛春明:

對方用力太猛,又直往前攻,我便退步分手,以便引分對手進攻之手傾向一側,再飛起左腳踢之,左腳尖點地虛放,就是準備隨時起踢之用。對方用雙手進攻,勢不可擋,我則以兩手粘住其兩腕,並退步閃其來勢,同時右手再向上粘起,左手向下挒開,以分散對方之力,兩臂再向外翻,對方全身之力必落空。

李雅軒:

接「上步七星捶」,對方見我拳打去,必以兩手攔護,復以兩手扶我兩臂,往我胸前逼來,我便順其來力,以兩臂掤其兩手,退步往左右抽掛之,以化其力。

 「斜飛勢」與「右野馬分鬃」

一、「斜飛勢」在拳里的內涵

    「斜飛勢」拳式,仿形燕子斜飛之勢的動作。燕子在天空中翱翔,展開羽翅向斜上方鑽去,大有擊穿長空之勢,屬挒勁,該式取此形此意。設想與人相交我已然把人掀動借勢長腰加大攻勢。

二、「野馬分鬃」在拳里的內涵

   「野馬分鬃」拳式,有歌日:「野馬分鬃奔向前,連環套跌夾叉飛。」其一,說明此勢兩手的一采一挒,猶如野馬奔騰中迎風分鬃,左右披瀉分挒,發力在腰,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腰力運用得當,才能使發出的勁均衡完整,專註一方。其二,說明野馬分鬃所用的弓步是進身套步,即把我的前腳套在對方前腳的外側(進步宜深),但雙方必須形成「順步」(即用我左腳套彼右腳,或以我右腳套彼左腳),才能合勢。弓腿進身必須在采挒手與弓出腿之間形成夾叉之勢。即我以前腿邁進敵前腿外側身後,以前臂進抵其胸後,在我前捌手與弓出腿之間形成夾叉之勢。即捌手與弓腿上下間形成一個移位的樹丫叉形勢,憑藉步趨身擁、腰腿齊發的肩膊前靠之勁,勢如野馬分鬃奔騰,勢涌勁沖,勁起腳根,由腳而腿而腰而脊而手,完整一氣,將敵的根力拔起,叉夾擲跌出去。而不能光靠手的局部采挒勁。因局部勁力的功效比不上整體勁力的功效。

三、「斜飛勢」與「右野馬分鬃」在外形姿勢動作的區別

「斜飛勢」、「右野馬分鬃」在步型類別上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右弓步。由於拳勢的用法不同,所以手上姿勢動作也有所不同。我師爺雅軒公講解「斜飛勢」時說:「提右腳往右後轉,向西南方一步弓出,同時右臂也往右後西南上方展開,左臂往左下東北方展開。」太極拳名家牛春明對「斜飛勢」的手上姿勢動作講解得更詳細一點,他老人家說:「……同時兩手以開勁斜向分開,右手隨右步向西南方,斜向上掤,略高於肩,手心略向上,指尖斜向前,左手斜向下採,方向東北。」雅軒公講解到「右野馬分鬃」時說:」右腳往右前西北方一步弓去,同時右手往右上,左手往左下,兩臂同時展開。」太極拳名家牛春明對「右野馬分鬃」的手上姿勢動作講解得更詳細一點,他老人家說:「……同時兩手以開勁向前後分開,右手由左下向右前,往上掤起,掤至右肩前與肩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上向後,往左下採至左胯外,手心斜向下同時蹬直左腿,成右弓步。」

四、「斜飛勢」與「右野馬分鬃」在練法上的不同之處

太極拳名師奚桂忠對此指出:

1、斜飛勢主要是發斜挒勁,兩腳跟橫向距離約為20至25厘米,右野馬分鬃主要是發橫挒勁,兩腳跟的橫向距離稍大一些,約25至30厘米。

2、定勢時,斜飛勢的身軀較正,朝南偏東。右野馬分鬃的身軀較斜,朝向西南偏西。

3、斜飛勢的用法是擊人太陽穴,定勢時,右掌中指尖宜與額頭同高,掌心朝左偏上,右野馬分鬃的用法是向對方腋下挒去,定勢時,右掌的高度應稍低些,中指尖宜與鼻尖同高,掌心斜朝上。

4、斜飛勢定勢時左掌的位置,宜比野馬分鬃定勢時左掌的位置略高一點、左一點。

5、斜飛勢主手的勁點宜在手背近虎口處;野馬分鬃主手的勁點宜在手腕拇指側。

五、名家的「斜飛勢」使用法

楊澄甫:

甲直立,如乙對敵正面不能進,想換繞側面進打,甲隨繞時,即用右手如大鵬展翅,往斜上方掤去,自乙膊下至身時左足用直勁,右足為弓式,左右手皆能用。

李雅軒:

如對方向我胸部來手,我右臂正在前時,便以右臂往右下沉以掛其來手,伊之來力必落空無疑,我便不等其回勢,以右手背由左往右上向其右耳根或面部進勢揮打之,左手下沉者,以助其勢耳。

鄭曼青:

對方用左手分開我右掌時,我以左指尖叉其胸口,如其再用左手下撩,我則用右手由下抄上化解,同時兩掌擊其胸部,如對方再用左手擊來,我則腰右轉,左手采拿其手,上右步,右臂向上往前橫掤還擊。

六、名家的「右野馬分鬃」使用法

楊澄甫:

甲乙對立如乙右拳打來,甲速進右步,乙拳未落之時,甲右手腕抬起掤乙膀根處,往斜上方用勁,左足在後直線,左手隨左腿亦可,左手押乙右掌亦可。如甲乙對立乙起左手打來,甲亦用左腳進一步,乙手未落時即抬左手掤乙右膀根處,向上方掤去,右足蹬勁將乙扔倒。

牛春明:

對方採住我左手,我就坐腿引進,以化其來勢,並以右手從左臂下突然擊出,攻入對方腋下,再上右步,以開勁開之,使對方跌出。

李雅軒:

用法(1)假定對方以腳向我腹襠部踢來,我即以右手回掛,抄其右腿進步向右前方扔出,對方重心不穩,必被扔跌出。

用法(2)假定對方以右拳擊我胸部,我即以左手采其腕部,我即以左手采其腕部,右手穿其腋下向胸肋部掤擊。

陳雄 

2018年5月18日 

 

左下角點贊已經不再是點拇指,變成點?了。拳友們讀完了,去點個?吧!謝謝


推薦閱讀:

狗公腰快練成了, 就差8個動作了
美國高清犯罪動作大片《賭王之王》
做個小"腰精":小動作讓你告別虎背熊腰
值得珍藏|八段錦的動作講解
女人要「性奮」時的9個小動作 (2/10)

TAG:太極拳 | 動作 | 太極 | 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