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魚用藥別犯這些錯

科學合理使用消毒劑和抗菌藥物有多個好處:

一是用藥次數少,減少了環境變化和藥物對魚體的刺激,有效降低魚病的發生率;

二是藥物選用準確,能夠及時準確地治療疾病,避免浪費藥物和耽誤治療;

三是用藥量準確,不浪費藥物,水環境破壞小,魚的品質也好。

但目前,不少養殖戶在使用消毒劑和抗菌藥物時的一些做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用法。

錯誤1:認為定期使用抗菌葯以及大量頻繁使用消毒劑能夠預防疾病。

定期使用抗菌藥物,造成魚體腸道內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加強,一旦耐藥性菌在魚體免疫力降低時,進入血液和其它內臟器官,再使用抗菌藥物時,將無法殺死耐藥性的致病菌。例如:2013年4月1日,通州區管頭一家養殖場養殖的七彩神仙發病,使用任何藥物都不見效,送至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實驗室後,從病魚的肝、脾等內臟器官上分離到大量形態一致的菌落,鑒定後確診為弗氏檸檬酸桿菌引起的細菌病。耐藥性檢測該菌對所有測試的抗菌藥物完全耐受。經詢問,養殖者長期定期給魚使用抗菌藥物。

在魚沒有發病時,大量頻繁使用消毒劑,殺死水體中的正常菌群,破壞水體環境。環境改變造成魚的應激,免疫力下降,更易患病。藥物本身也會對魚產生刺激。

錯誤2:不重視對病原診斷,一旦發病,亂用藥物。

有些養殖者一旦發現魚類出現死亡,往往不做病原診斷和葯敏試驗,憑藉個人經驗隨意用藥。有些養殖者在顯微鏡下發現少數幾個寄生蟲時,就認為是寄生蟲病,需要殺蟲。同時主觀認為蟲體對魚造成傷口,魚也感染有細菌病,殺完蟲後再殺菌。這些做法通常導致用藥無效,治療失敗,既耽誤治療,又浪費藥物。近兩年,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魚病室收到很多養殖者送來的病魚,都是養殖者自己用藥一周至一個月不見效果後前來檢測的。經檢測發現,有些不是細菌病,卻用了相關的藥物。如朝陽區的一家漁場,建議停葯後,2-3天魚的死亡率就降下來了。有些是細菌病,分離到的致病菌已對兩種以上的抗菌葯產生了耐藥性,經推薦使用敏感抗菌葯,3-5天魚即停止死亡。有些是重大疾病,目前使用的藥物根本無法治療,建議隔離、消毒和加長增氧機時間,降低了養殖戶的損失。

錯誤3:不了解病原的耐藥性,亂用和加大劑量使用藥物。

主要表現在治療時不進行病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不了解病原的敏感藥物和敏感濃度,加大藥物的使用劑量。例如,如果正常使用氟苯尼考治療魚類細菌病,每千克魚用10毫克就有用,但用到20毫克,肯定會加強病原菌的耐藥性,下次用氟苯尼考若低於20毫克就起不到治療效果,需要再加量,久而久之,這種葯就不再管用了。還有養殖者在治療魚病時頻繁更換藥物種類,即今天用了一種葯不見效,後天就改用另外一種葯,過兩天不見效,就再更換藥物。其實,任何藥物在治療疾病時,其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頻繁地更換藥物,只能造成藥物浪費,耽誤治療時機,並可能造成藥物拮抗,治療效果更差。

2014年5月-9月,經對順義大孫各庄鎮三家漁場進行病原菌分離、鑒定,檢測病原菌的藥物敏感性、敏感濃度。發現三家漁場流行的病原菌主要是溫和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和柱狀黃桿菌,敏感藥物為鹽酸多西環素、氟苯尼考和恩諾沙星,但不同藥物的敏感濃度不同,並且隨著使用的藥物種類和時間不斷變化。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依據檢測結果及時指導養殖戶用藥,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錯誤4:貪圖便宜藥物,不重視藥物質量。

由於魚葯新品種不斷投放市場,再加上一些非藥品,使魚葯市場魚龍混雜,價格也高低不一,同時,質量也優劣不同。一些養殖者通常選擇價格便宜的藥品,而忽略了藥品的質量。2014年,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對市場上銷售的8家公司的二氧化氯消毒劑進行效果評價,顯示4家產品只能消毒水體50%以上的細菌,其中僅1家產品可消毒水體90%以上的細菌。在抗菌效果方面,市場銷售的11種抗菌藥物,只有5種產品抑菌藥物含量合格,5種產品抑菌藥物含量相當於有標註的10%-50%,1種產品沒有任何抑菌效果。因此,養魚戶在選擇消毒劑和抗菌葯時要慎重。

推薦閱讀:

泥鰍苗種培育技術關鍵點分享
冬季池塘青苔初長,除青苔正當時
魚池增氧機種類與正確選用
嘉魚地區黃顙魚養殖模式和養殖形勢展望
ZL 1967的文件夾【家庭養魚】

TAG:養魚 | 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