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淺解7

金剛經淺解7

(2007-05-02 00:11:29)

轉載

標籤:

金剛經

分類: 經文

 

好,現在讓我們看經文: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複次,譯成現在的語言就是其次。為什麼說是其次呢?其次就是次一等的。因為第一等的我們根本就沒有聽懂。有人說是須菩提聽不懂。所以佛才又給他說了這次一等的。錯也,不是「須菩提」聽不懂啊!而是尊者怕我們聽不懂。所以才又為我們問了這次一等的。

大家還記得不記得,佛在上等的也就是第一等的法中怎麼說來著?當時,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老人家告訴他說:就是這樣住,這樣降服其心啊!是不是這樣說的啊?這是第一義,也是聖義。是不可言說的。就如同當年唐僧西天取經一樣。歷盡了千辛萬苦,到了西天,見到了佛祖。當時佛祖說:他們太辛苦,太不容易了,來,請把最上等的拿給他們。於是大弟子迦舍就給他們拿了第一等的無字真經。但是,唐僧他們看不懂、沒有字啊!怎麼看?注意呀:孫悟空可是神通廣大啊!結果連他也看不懂。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神通和智慧是不能等同的。是沒有關係的。你本事再大沒有智慧也是不行的。請記住: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所以師徒幾人面對著無字真經與迦舍尊者大吵大鬧的折騰起來。佛陀聽聞後將迦舍尊者叫到跟前問其緣由?「迦舍」尊者答曰:按照釋尊的囑咐,拿給他們的是上品的無字真經.正因如此。「釋尊」,他們才吵鬧著說我在欺騙他們。佛聽迦舍如是之說後,搖頭嘆息說看來是看不懂啊!既然看不懂那些沒有文字的經。那就求其次吧!於是迦舍尊者只好又拿給他們差一點的,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些有文字的經典啊!

複次,就是這個差一點的。既然不懂得如何降服其心,做不到第一義,聽不懂聖義。那麼複次,只好再求其次,再講差一點的給他們聽吧!於是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剛經」。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 這個無所住是無形、無相、無我、不可琢磨的。因何如是說?因為我們的好壞善惡在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這種眾生本空之下,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了。這樣說大家能動嗎?也就是:無垢、無凈、無善、無惡、無智亦無德!用直截了當話說,就是身為菩薩你應該做到「無我」。既然連我都沒有了。哪裡還有你、我、好、壞的區別呢?注意啊!這是佛陀老人家在教誨虛菩提,同時也是說給我們這些後人聽。雖然前輩們取回的是有文字的經典。但是,佛陀無時無刻不在這字裡行間埋下伏筆。其目的就是為那些末世後人中的大乘者說啊!這就是智慧者佛陀!既然如此。就我們大家追隨著聖哲的腳步把我們自己透視的分析一下吧。請注意:倘若你把看還給色,把聽還給音,把想還給思,也就是念。把氣還給天,把血液還給水,把毛髮、皮肉、骨骼還給大地。當把這一切該還的都還了時你再看看自己究竟還剩下什麼?

你會發現,那個會哭、會笑、會恨、會愛、知冷、知熱、知痛的我,哈哈,被拆扯的蕩然無存!而剩下的只是一個蕩然無存透明而赤裸裸的空體。注意啊!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不住。就像我們的世界,今天留不住明天,後一分鐘留不住前一分鐘是一個道理。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但卻什麼都沒有恆久的留下來。僅從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中不難理解其實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有而不住的「空體」.而我們,當我們把該還的都換回本原之後,你會發現一個連我都沒有了的人,哪裡還會有愛恨區別生存的處所?

我們之所以聞學佛法修行,其目的就是為了真正的了解、真實的進入並體會到這個「空有」的一切。懂得了吧?這是多麼真實而有意義的事情啊!怎麼能說修學佛法只是沒有知識的老太太們的事情呢?可見說這些話的人其本人的境界太低、太無知了。不是么?

看到嘛?隨時來,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隨時隨地的無所住!

一起來啊!蕩漾在浩瀚的「法」海里,去體會「法性」歸於本原的任運自在。這就是法的魅力!

好,接著讓我們一起來跳躍於這「開佛知見」的大智慧海。隨著智慧者佛陀進入「法性」的洗滌和凈化。佛告訴須菩提說:「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應於法無所住。」什麼叫無所住?就是對什麼都不要滯留。(事實上我們什麼也滯留不住。)是人為的想滯留。倘若不信?不妨你去試一試,如果你真想滯留什麼的話,你真的什麼也留不住。無論時間、思想、還是聲音,你什麼也留不住。就像時光分分秒秒的在運轉,你卻不能將它停下來一樣。就像我們的思想與念頭,它分分秒秒都在運動。但你卻不能將自我的思想和念頭凝固在某一點上讓它不去改變。倘若誰要不信,去試一試吧!看一看你是否能夠做的到,讓歡樂或是悲哀、讓痛苦或是幸福停留下來而不使它改變?你會發現我們真的做不到。

啊!如果將其來之來還之於去之去。就如同將雲還於天,將河歸於海,將我們肉體回還於大地一樣,讓時光、聲音、思想自由自在的運轉、飄揚和流動的話,那麼這個自由自在的運轉、飄揚和流動就叫無所住!而我們卻恰恰相反的人為的想把他們束縛在某一個時刻上。這個束縛就叫住!正是因為住,所以才有了負和正的分別。有了你與我、好與壞、多與少、親與疏、公與私的區別。才有了喜怒哀樂、情緒煩惱的變化。就如同你因某些事情產生了煩惱,這煩惱或許會影響你一連幾天情緒都不舒暢。這種由煩惱影響的不舒暢,無疑就是住。只要你「住在煩惱」上除了煩惱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除非你從這種煩惱中跳出來。似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是不是?同樣如此,如果我們遇到的是一件高興的事,它同樣會使你一連幾天都高興不已。但這種高興和興奮也是住。

就這樣一件件高興而煩惱的事情,一年又一年重複積壓在一起形成了坐在我們大家身邊的你、我、他。也就是我們這些停留、住在喜、怒、哀、樂上的人!這樣說大家是否能夠理解了呢?

而今,我們追隨佛學,就是要將其顛倒了的還回原貌。也就是將有所住的我們重新歸回到無所住的本來中去。成為佛陀所說的於法應無所住的人。那麼什麼是於法應無所住呢?概括起來那就是此心隨時隨地無所住,好的壞的都不住。注意啊!往往一些人道理明白了但生活中卻做不到。隨時隨地就是生活中的每一天為什麼?原因則在於,他(她)只用這個道理去衡量別人而不去校正自己。所以儘管聞法修行懂得了道理。但常人具有的他(她)一樣也去不掉。注意啊!這個道理一定要運用於生活哦。是隨時隨地啊!不要人家給你幾句不中聽的,你就亂了方寸。更不能為孩子不上進、先生、太太打麻將,就整天怨聲哀道的失眠睡不好覺。那你就是有所住。就是被煩心的事所轉了懂嗎?你會說我懂。而我卻說你不懂!信不信?就在此刻、在你和我談話的此時,倘若有人瞪著你,而你分明感到他目光中有著一種就你愛出風頭的輕視。就人家看你的這一眼,你心裡會怎麼想?會什麼都不想么?會嗎?然,當你後來才得知她是嚴重的斜視,她看你時其實瞪著的確是別人時你又有何感想呢?

唉,我們啊。真的是有所住而放不下啊!不要以為我這是在紅口白牙的隨便說給你聽,你也聽過即過,聽過不住。聽了當沒聽一樣,不住嘛!左耳聽右耳就讓他跑了。倘若是這樣的話,那麼無所得而有所失的正是你自己哦。

好,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行於布施?行於就是去做。布施有三種,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為布施。財布施就是身外的物質,象金錢、物品等布施,也叫外布施。法布施就是精神上的。如講經說法,啟發你的智慧,讓你從心靈上得到解脫。這就是法布施,是心性上的所以也叫內布施。無為布施就是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布施。(就是大乘菩薩行的布施。)在這三種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殊勝的布施。

注意噢:不管你做那一種布施,都要以無相的心態去布施。不要心存:寺里開法會,我家裡拿了好幾百。建大殿拿了好幾千。我給誰布施過錢、給過誰衣物、幫過誰的忙等等。只要你有這樣的想法,無論你幫過誰、拿過多少都沒用,都白拿,拿多少都起不到修福的作用。

或許有人很看不起修福、甚至會說,我不想修福,我缺少慧。還是多修點慧吧!往往許多人特別是修行人都喜歡修慧。是不是?知識越多,越容易偏重這一點。不是嗎?那麼請大家告訴我什麼是慧?許多人以為將經典背的滾瓜爛熟,把經講的口若懸河,這就是修慧。甚至無明的眾生把某些人說成智慧與佛陀等同。搞搞清楚,怎麼可能?真實不虛地說,這樣的人就不存在。即便是有也絕不是爾等!口無遮攔,真是對智慧者的辱沒啊!若那個不服。請先來過過我這顆小蘿蔔頭這一關再說!豈不知,無論你怎樣了解眾生本空,你有了病還是會苦,受了傷還是會疼。要知道即便你心性覺悟、了解了眾生本空也就是自性本空。但是,你減輕的只是精神上的痛苦,而肉體上的痛苦是不會消除的。會么?因為我修行我念佛,因此做手術就不用麻醉了是嗎?因為我修得好、所以與普通人相比痛苦、悲傷、以及面對失去親人之痛時就應該無所謂是么?因為我是「乘願」再來所以一切除了人以外的生命體來到我這裡來,我會沒感覺會不痛苦是么?只要有了智慧,身體就像金剛一樣無毒不侵是么?

告訴大家,不是的!

修福,是對你向善的驗證。因此說一個智慧的修學者也一定會是豐衣足食的有福之人!除非你有而捨去。其代表如釋迦佛陀!同樣一個智慧者除了精神與境界之外其肉體與普通人並無區別。其代表如釋迦佛陀及所有成就者亦復如是!我們有些修行人非常不理解,而且疑。疑什麼呢?疑我都信佛、歸依佛,都覺悟了,為什麼還會生病、還會不順、還會有這麼多煩心的事來找我呢?佛老人家為什麼不保佑我呢?為什麼呢?告訴大家,就是因為了知了眾生本空,也就是見性開悟,你只是在修慧啊!而要減除現世的不順,及未來生的不順,也就是消除現世的及未來的不順、痛苦和業力,你就必須要消除以往的業力。就必須要修福。這叫因果不昧!欠了人家的,你就要還、就要了。眾生平等,沒有誰可以破這個例的。誰想消業?你如果想消業!你就必須要將你的業暴露和展現出來。換句話說,只有業現前了,擺在你這了,你承受並經住了這個考驗了,你才能消業。所以我們大家要知道,業是在承受和經歷中去消除的。而不是靠除了你以外的別的什麼東西。不要一遇到一點痛苦的事、煩心的事和違緣的事你就沮喪的不得了,就覺得這不是好事情。告訴你,越在這時,你越要正確對待,千萬不要讓負面的情緒把自己給轉了。那樣,就不是消舊業而是添新秧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的違緣、痛苦和悲傷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福報不夠啊!所以要想消業,必須修福。或者說唯有修福才能消業。

重點一:心靈的解脫,修慧。二、肉體的業力解脫,修福。福慧雙修,最終方能得大自在解脫矣。切記切記呀!

現在讓我們轉回來再談行於布施,那麼什麼是行於布施呢?簡單地說,行於布施就是處處做好事,做完即完,心中不存。不存我做了好事、做了善事這樣的想法。要做到隨時隨地的做隨時隨地的無所住。做了和沒做一樣。不要做一點事,就恨不得能讓全世界都知道。其實這道理誰都懂,就是做不到。不是嗎?為什麼?因為真的去做,也就是真的能做到應無所住的去布施時,可以說很難很難。

有人或許要說:布施一點也不難。我每次去寺廟時,都要上點布施。注意啊,你說的每次去寺廟裡都要上點布施,讓人聽著這很不錯。但是請你告訴我:你為什麼要上這點布施呢?你說我什麼都不為。我要說:恐怕你還沒有這樣高的境界吧?不可能什麼都不為吧?因何如是說?因為倘若你真的懂得二者的道理了。你就會懂得其實去寺廟和去醫院時等同、沒有什麼區別的啊!可你並沒有去醫院。說明你真的是沒有懂啊!否則,你為什麼不把布施,把瓜果梨桃、香蕉桔子蘋果鮮花送去醫院呢?或許那裡的人們更需要這些不是么?那麼為什麼你不去醫院?非要去寺廟呢?為什麼?因為你要吉祥、要平安、要保佑、要加持、要這要那,你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就是有所求、就是住相布施,是有所住。而行於布施,是處處行布施處處施而無布施住。只有這樣的布施才會福德不可思量!

佛說:「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幾句話連起來,就是在說大乘道的修行方法。什麼是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呢?就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啊!換句話說: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就是修無所住!就是什麼事情都放得下。以無所住去行布施,這才是菩薩果的修行啊!無論你念什麼還是修什麼。你是在這樣做么?不是。你就是白忙活。這樣說能懂嗎?能懂還是不懂,能懂,那麼誰能告訴我什麼是無所住而行於布施?告訴大家就是做了好事、善事不掛在心上,就是做了和沒做一個樣的去工作、去生活去與人相處。這個道理看來大家都明白,但是光明白還不行,關健的是你要去做,一定要去做!只有去做、做到了。你才會有所收穫。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記住哦。不然的話,你聽經和不聽經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更是不會有什麼收穫的。我為什麼要反覆的強調這一點呢?因為我在講《圓覺經》時,也曾這樣反反覆復的對大家講過。記得當時許多人也都這樣回答我。我說:懂了嗎?下面回答:懂了。我說:明白嗎?下面就答:明白了。結果怎樣?結果又有幾人真的明白和懂了呢?哈哈,甚至有的人聽完經之後,變得狂的不得了。並說自己可以如何冒光,說自己覺悟了。更有人以為我是在以自己的思想意識講經說法,所以說我是邪魔。其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以為我的每一句話只是在和大家隨便說說而已,所以根本不會認真的去對待。第一種人的狂妄之語,讓明白人一聽,他就是在胡說八道。這樣下去的話,其結果不是我而只能是他自己墮入邪魔。他這種邪知邪見的修行不會對他有丁點的好處。第二種人,絲毫不冤枉的說,《圓覺經》不但白聽了,而且你真的是在謗佛謗法啊!有人可能會說:別聽他的問題哪會有這麼嚴重?實話告訴大家:問題真的很嚴重啊!或許真的死到眼前時才會明白啊!不要到那時你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又是磕頭又是哀求的再喊自己如何不聽話,喊自己知錯了等等。你們說,倘若到死時你才明白這樣的道理,哪有活著時就心明自知的好呢是不是?可是人哪,活著時又有幾個不疑? 死了死了。真的到了死了時,方知道自己真是不明了呵。到那時就真的死也了不了啦!有許多人就是這個樣子啊!活著時疑神疑鬼的。真到中陰期時,又反過來死求死求的,求著人家找解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死了之後,比活著時有本事有神通。他知道誰最能幫助他。「在生時了解死」中有詳細解釋,你們可以看,在此就不多說了。

諸位啊!你們知不知道,陰性生命附在陽性肉體上,那種滋味有多痛苦?如果大家現在不力求解脫,非要到死了才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再附在我們的肉體上求得解脫,那我豈不是天天要在地獄般的生活中渡過了嗎?你們知道嗎?我最長一次時間曾一天一宿在這種生不如死的痛苦中煎熬。整個人一下來,兩眼眶都是黑的,虛弱的不行。我身邊的護法,心疼的不得了。非要來一個滅一個不可。我記得當時告訴他們說:「我身體的所有狀況都是一種展現。諸佛菩薩不會眼看著不管的。之所以這樣,一:是示顯給你們看。二:說明我還缺少這種痛苦的親證。還需要飽嘗這種痛苦的冶煉。同時,說明我的慈悲心還不夠,為眾生付出的還不夠。所以只能用這種能幫助他們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的確。在幫助他們的同時,我切身體會和經受了他們的痛苦。這對增長我的慈悲心來說是最直接的體受。這道理就如同你若想成為一個好的醫生,就要懂得將痛者之痛為己痛。同樣一個合格的心靈引導者,你就要親證到和他們一樣的痛和苦。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好的關心和幫助他們。才能使他們早日解脫。正是在體會和經受了這種無法言語的疼痛之後,我才深深體會到無形眾生真是太苦了。才使我發起要幫助他們和提前為他們做超度的心愿來。那就是每年從農曆六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要為他們做一個月的超度。其它特殊情況另說。就這樣,超度的時間越來越延長。特別是在我體會和懂得了這些眾生父母深處水深火熱之中後還要等嗎?不!一天也不能等了。現在、馬上、立刻就開始。就這樣,今年的超度提前到了農曆三月。諸位不要一聽我這樣,你也去發這樣的心!也去做超度哦!千萬千萬不要噢。否則會出人命的。切記切記!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布施分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為布施。大家也懂得了財布施就是將錢財拿出去為眾生做奉獻。這個做貢獻不僅僅指大家把錢財物布施給寺院。其中還包括,給孤兒院、養老院、醫院、教堂、學校、希望工程、災區等等。這些都為財布施。法布施就是把經論、佛法的道理講給眾生聽,使他們聽後有所收穫。注意,這個法布施,也不僅僅指將佛法的道理講給眾生聽。其中還包括老師教育學生,監獄的勞改人員將做人的道理講給受死刑人聽。還有那些社會調解服務者,使家庭和睦、社會安寧,這些都為法布施。無為布施就是眾生的利益高於一切。也就是以大悲心去幫助其他的生命。這其中包括醫護人員、國防保衛者等,都是在做無為的布施。記住我們大家學習佛法,一定不要脫離了生活。不要搞得拿起佛經來是一套,放下經文到生活中去做的是又一套。要記住,佛法離不開生活,生活是踐行的佛法。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追隨佛學的弟子。懂嗎?

以上講的都是佛教所提倡的三種基本布施。但是這三種布施都是有相的布施。還有一種布施是無相的布施,也就是內布施。注意,什麼為內布施呢?內布施是屬於我們自己內在的布施。也就是看的破、放得下的自在布施。我們大家要知道,一個偉人能夠領導自己的國家不被欺辱而去戰勝另一個國家這很容易。但是倘若讓這樣一個人去戰勝自己卻很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最難的就是放不下自己。因為放不下,所以永遠無法戰勝自我。由於無法戰勝自我,所以也就看不破放不下。由於看不破放不下,也就永遠不會自在。不自在就會很煩、很苦、很累、很沒有生活興趣。這就是在坐的諸位我們啊!是不是這樣啊?你們覺得累不累?很累!不是嗎?為什麼累?因為你什麼都放不下。不是嗎?人家給你點顏色你就受不了。譬如妻子叨叨兩句,一生氣心裡就想:外面看人臉色行事,回來還得聽你叨叨。真煩。妻子也是一樣啊,在家裡,里里外外的忙了一天,你回來不但連句順氣的話沒有反而不是喝酒抽煙就去打牌於是心裡就會委屈。倘若此人鄰里關係、工作環境、人事關係再相處不好。你們說這人活得累不累、煩不煩?苦不苦?但是,這些都是自己可以調整的。倘若你把這些都放下,不去計較。你就按著怎麼樂怎麼活的活法活一次給自己看看。你們試試看能不能做到?有人說: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所以說人生最難的就是放下啊!而我們修行,就是要學會放下。放下做什麼呢?放下得自在!

注意啊,不要我這裡一說放下得自在,又一說給自己找個活法,找個樂的活法,你就去吃喝嫖賭抽,這下好了什麼都敢做了。家也不要了,孩子也不管了。有兩花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整天不回家。那可不是自在啊!那叫放任、叫逃避、叫造業。懂嗎?我這裡說的放下是由理解、原諒、不計較,然後去做到包容。這樣說大家能不能懂啊?這個放下是由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的。你放多少,就自在多少。放的少就得的少,放的多就得的多。如果你徹底的放下,你就徹底的得到了。這個徹底的放下徹底的得到的過程,就是內布施。是你自己給自己的布施。諸位,放下,放下吧!放下就是內布施。換句話說,誰做到了內布施,誰就可以得解脫。這樣說明不明白呢?好了,下面讓我們看經文。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什麼是色,簡單的說,我們這個身體就是色,所以叫色身。這個色身是由地、水、風、火四大而組成的。譬如肉體骨骼由地而生,所以歸於地。血液歸於水。呼吸歸於風。體溫歸於火。你看看這個色身歸來歸去還剩下什麼呢?了無可得了不是嗎?而將這一些聚在一起就為色。而有色就有相。就要住於聲香味觸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相就是色,色就是相。

譬如有些人生病做手術,心裡也明白自己的身體、肉身、也就是這個色身出了毛病了別管他。放下,放下他,別去想他。但結果會怎麼?結果傷口疼的受不了。為什麼疼的受不了呢?因為住在色身上。越怕疼越想著疼,越想著疼就越疼。為什麼?因為你念念都住在疼上了懂不懂?他不疼才怪!

再譬如,你想打會兒坐。平常家裡電視也這樣開著,但是由於你不住於這個電視的聲音所以打坐時坐得很自在。但是倘若有人提醒你說:這電視的聲音不會影響你吧?哇哈哈!這下子你再上坐看看,怎麼坐怎麼覺得這個電視的聲音真煩人。越想不聽,聲音越往耳朵里鑽。為什麼?因為又住上了。又住在這聲音上了。不是嗎?還有許多人,一上坐,坐著坐著,忽然聞到香味了,於是這心裡就想:天哪,這打坐可真神奇啊!我都能聞到香的氣味了,看來真的是佛菩薩顯靈了,這是不是說明我於佛相應了呢等等。你們看,這不又住在了香味上了不是?

告訴大家,有這些想法都不對,都為住。怎麼辦?趕快放下,應無所住。不要再去想它了懂嗎?

觸,這個觸普通人是很難感受到的。這個觸是內住妙樂的意思。那麼什麼是內住妙樂呢?譬如有一些人,一開始念佛的時候,心裡很不清靜、很煩,很莫名其妙,不是這有事,就是那有事。你不念佛時吧,什麼事都沒有。只要你一想念佛,只要你一念佛,那事就都來了。剛剛一跪在那裡,串門的就上門來了,又不好意思攆人家,可是陪著人家坐在那裡又不情願,於是這心裡這個煩啊!但是隨著念佛時間一長,那感覺就不一樣了,由剛剛開始時跪在那裡的那種膝蓋酸疼、腿不舒服,跪十幾分鐘就受不了的那種滋味,變的不僅能跪,而且一跪就是幾個小時了。不僅能念,一念就是幾小時了。而且越念心裡越亮堂。越念心裡越快樂。一天不念心裡就不舒服,於是就特想念,特別願意進入那種心裡美的狀態中去。

注意啊,這個心裡美的感受就為內觸。同樣,喜歡打坐的人亦復如是。剛一上坐時,不是這裡麻就是那裡疼,很不舒服。但是坐的時間長了,兩條腿不但不麻不疼了,而且變得好輕鬆好舒服啊。於是由起初上坐時的疼痛,又變成貪圖起打坐時的那個坐中的舒服和快樂了。注意,這個舒服和快樂就是內觸妙樂。

所以在菩薩的戒律中是不準入這種定的。為什麼?因為你一旦貪圖這種禪定之後,就什麼都不願意去做了。若修來修去連做都不願意去做了,誰還去渡眾生啊?

所以我時常聽一些老修行們這樣說:初聞法時都非常熱情助人、非常踴躍的為他人跑前跑後、非常喜歡為道場做事情。但時間一長。這些人變成了。「我現在哪也不跑了,一個人在家念佛、打打坐,挺好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經過幾年的摸索與探討之後,他們找出了,確切地說找到了、體會出了打坐的甜頭。所以就自顧自的躲在家裡獨享起內觸妙樂來。

注意啊!這個內觸妙樂,這個身體上快樂的感受,就是觸。這個觸是非常害人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這種內觸妙樂的人,即便是修到了、或有了一定的禪定境界了,但是這個境界卻是唯我的自了漢境界。也就是自享其樂的境界。但正是這樣一個境界,會輕而易舉的斷送掉修者的大乘菩薩行願。會使他成為不為別人、只為自己的小乘羅漢坯子。而正是這個小乘羅漢的妙樂,會使他遠離大乘佛法的修行。我們大家必須明白: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如果不學大乘,不走大乘的菩薩行,是永遠無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一點你們一定要切記切記啊!

不要以為你自己美不滋滋的就算完了,告訴你那樣你就把自己給斷送了。為什麼?因為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啊。而你恰恰住在了妙樂上。所以有些人說:我不跟著你的時候,一上坐可好了。一坐下來可舒服了。而現在,怎麼那種感覺沒有了呢?言外之意是在問,是在懷疑:是不是跟了你,我退步了呢?告訴你,你沒感覺了那就對了。否則你就毀了。為什麼?在禪宗里有這樣一個公案。

說有一天,四祖道信登山遠望,發現牛頭山那面氣相非凡,知道山中定有奇人。於是便親自到山中造訪。他來到一處寺廟,問寺中的僧人:山中可有道人。那個僧人聽四祖這樣一問,心中很不受用,於是就反問了一句說:出家人哪個又不是道人呢?言外之意,你明明看到我是個出家人,還這樣問,分明是目中沒有我。可四祖機鋒不讓的又追問了一句,他說:那麼哪個又是道人呢?問的那個出家人無言以對。這時過來另一個出家人解圍到:算了算了,你往山裡走吧,那裡有一位外號叫懶融的人,他見了誰都不起來,也不合掌。你找的道人莫非就是他?其實,這個僧人之所以對四祖這樣說,也有著對四祖不滿意的地方。意思是說,我們再不行,起碼我們還守在寺里,聞雞而起修,日暮而禪坐。總比那個懶人什麼都不幹要強的多吧。四祖沿著山路來到石屋,見到有一位和尚端坐在那裡,眼也不睬的,就象沒看見他來一樣。周圍有一些虎狼猛獸圍在他的身邊。四祖問他:你坐在這裡幹什麼呢?那和尚眼也不睜的答了兩個字:觀心。就是這樣一個目中無人的人,當在四祖的引導之下,明白了修行的意義之後,頓時由一個只顧自己,連看人一眼都覺的多餘的人成為一個一天往返一百多里路,每次都背回一十八斗的米來,早出晚歸,三百人吃飯,從沒讓寺里斷過糧食。你們看這就是由小乘轉大乘的過程。也就是從自了漢到菩薩行的過程。後來法融禪師在牛頭山傳教弘法,法喜大盛,再後來法融禪師無病而終。據說當時連鳥獸都哀嚎不止。好了,我之所以為大家說這個故事,是想讓大家明白,無論你有多麼高的功夫,只為自己就永遠無法得到解脫。明白嗎?可能有人會說,我也念佛,也打坐,可是你上邊說有那種感應,那種感覺,我怎麼一點都沒有呢?告訴你,沒有也是正常的。為什麼?因為倘若你不是踏踏實實而虔誠的念了十年、幾十年的佛的話,不是已經有了多年的打坐功夫的話,你是不會嘗到內觸妙樂的。換句話說,一般人念佛打坐一兩年是不會有上面所說的那種感受的。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法」。法是代表思想、意識、觀念方面等。前面我們說了不住聲香味觸。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不住於法呢?首先,我們明白什麼是住於法。譬如:你說我悟了、空了。一上坐什麼都沒有了心裡覺得空洞洞清靜靜什麼都沒有了。注意!當你覺得心裡空洞洞、清靜靜時,你的這個空與靜就是住於法。也就是你心裡還有個空與靜時,你就已經住落在法上了。

經常有人問:「我一打坐,就把自己坐空把這個身體坐沒了。這個是不是?」於是我問:你怎麼知道你這個身體沒有了?答:我心裡感覺著是沒有了。我說:那什麼時候把你那個心裡感覺也丟下了再說。

為什麼要和他這樣說呢?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做到不住聲香味觸法啊!只有做到了這一點你才能說在學佛。經我這樣一說,可能有人覺得成佛遠不象自己想的那麼簡單了。同時也會有人想:我也沒想著一下子就成佛啊!我念佛只是為了想去西方,到了西方就好了。沒有這麼多的痛苦、業力……然後再從那裡開始修行、在那裡花開見佛等等。搞沒搞錯啊?知不知道虛空法界中如同「西方」一樣的羅漢、菩薩的國土有多少?當然不知道!好!先不說這些,請你在你去西方之前告訴我,什麼境界去一禪天、什麼境界去二禪、三禪、四禪天?換句話說你認為自己與玄奘與弘一與夏蓮居這些有血有肉的修者比如何呢?再說了。你了解多少身處於那種境界的感受呢?另外,到了那樣清靜的地方如何發無上菩提及如何行菩薩行呢?豈不知,這正是他們的問題所在呀!請記住啊!無論你到哪裡,不發大乘心,不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不行菩薩行都成不了!只要你發大心、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你就要去行。行?上哪去行啊?上佛菩薩堆里嗎?用不著。那麼到哪去呢?自然是哪裡最需要到那裡去。那裡需要啊?人世間!對,這裡,也只有這裡最需要。你看!轉了一個大圈你還得回來。還得從這裡開始去行去利益眾生。才能成就你的無上菩提心!哈哈哈!

有人說:「我懂,那叫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總比這樣當人好修多了」。你先等等。什麼是乘願再來啊?有多少?請所有修學佛法的人告訴我:誰?哪一個是發著無上菩提心及大乘菩薩行願而來的再來人?告訴你就沒有!為什麼不問一問、那麼多的人因修學佛法而成就。怎麼就沒有人發著這樣的心再來呢?要問哦!每一個修學者都應該問?這個問題弄不清楚你還學個什麼呀?要問?別人成就了都沒來,就你能來?即便你來了。不發無上菩提及達成行願的心又有什麼用?再說了乘願再來受不受人身報啊?做不做人啊?只要受人身報,只要做人,他就要去承受,就要去品嘗人所具有的一切酸甜苦辣。就如同釋迦佛陀,你們說他成佛的那一生算不算乘願再來啊?他受不受人生報啊?生老病死苦集滅道。他哪一樣沒有經歷過啊?諸位仁者,如果轉這麼大一個圈子,過上個千百萬年你再回來,那還不如哪裡也不去,就在這裡,就在這裡修他個大乘菩薩,你看行不行?我看行!

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大乘修行者呢?只念佛、只誦經那是不行的。怎樣才行啊?佛陀老人家在這個談空論有的《金剛經》中已為我們說的非常清楚明白了。他老人家說修大乘就是不住相。所以緊接著佛老人家告訴須菩提說: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你們看這是佛說的,不要以為我羅哩羅嗦了半天是在騙你們啊!是佛老人家這樣說的。菩薩也就是一個大乘修行者,一個發大乘願力的人,應該是這樣子來布施來修行的。怎麼樣布施、怎麼樣修行啊?應該不住相。一點點相都不留,有一點點,你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佛老人家為須菩提講著講著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然後又叫了一聲:須菩提呀!告訴你。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不住相的去修行去布施!為什麼呢?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說,如果一個修大乘菩薩道的人能夠不住相的去布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那麼大呀!什麼是不可思量啊?不可思量就是沒有辦法說。沒有辦法去想的那麼大!這裡提到了兩個字:福德。往往一提到福德,人們就想到了功德。甚至覺得福德就是功德。這個概念是非常錯誤的。福德不是功德,大家記不記得當年達摩祖師東渡中國時,梁武帝問他說:我建了那麼多的寺廟,安住了那麼多的僧眾,有沒有功德啊?答:無。就是說你沒有什麼功德。當時的梁武帝聽後很不高興。那麼為什麼達磨祖師說他沒有功德呢?因為建寺、安僧那只是福德。也就是福報而不是功德。那麼二者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功德是走出世間,在清凈心中證得的。當然如果你有本事,在滾滾紅塵中,身於塵而不染,同樣也可以證得的。換句話說,功德是積功累德,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就象我們隨佛修行,一點一點的把「我」去掉。在去掉我的同時,一點一點的積累起我們的功德。功力也就是你為眾生心甘情願所做的事情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功德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那要看你是不是無條件的在付出。

而福德就不同了。福德是世間法,是人世間的福德。不管修不修行,是人人都可以有的。什麼叫福德呢?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不缺吃喝、不缺穿、身體好、有份好工作、有錢用就叫有福德。比如我們說誰誰是老闆、是經理、是總統,我們可以說他是在享受福報。儘管他有福報,但卻逃離不了富貴功名這下的痛苦與煩惱。所以他這個福報是有煩惱和痛苦的。因此福德又分人世間的福德和享清福的福德兩種。第一種也就是世間的福報,此報為世間法。人們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第二種清福,為出世間法人們接受起來比較難。譬如說某某人發了大財,開了廠子做了大買賣。錢財有了。於是緊接著車有了、樓也有了。這就是世間的福報。但福報有了並不說明他沒有煩惱。其實現實社會中有許多人在富裕之後承受著金錢帶給他的種種煩惱。儘管這樣,但是,只要你讚歎他,他還是會表現出紅光滿面、洋洋得意的樣子來。這就是世間的人。這種福報承受起來比較容易。同樣倘若還是這個人,由於年齡大了,把產業和事業都交給後人去做了,按說他該坐在家裡,不缺吃喝的噹噹老太爺了。但是,許許多多的人卻偏偏享不了這個清福。享受不了這份冷清和寂寞。是不是這樣?豈不知這個享受不了的冷清和寂寞也就是清福,也就是真正的福報啊!我們大家要懂得,當你清閑的最無事、最無聊的時候,正是你享受福報的時刻。

為什麼這樣說呢?譬如一個人正為籌集幾百萬而發愁時,他肯定不清閑。再譬如,一個人當他忍受病疼折磨時,肯定不會覺得閑得無聊。別外一個人正想著為孩子的工作四處奔跑,東奔西忙時他也不會覺得清閑。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會顯得無聊和清閑呢?有吃、有穿、有錢、無病、無煩、無惱、無愁,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享清福。但是,往往人到了這樣的時候會因閑而生出許多事端來。一句話那真是清福不會享閑想出來的啊!不是嗎?可是知不知道,這個閑得沒事的時候,證說明你正處於一切都很順心的時候哦!而這個沒事和很順心正是許許多多缺衣少穿和重病不健康的人用金錢買都買不來的福報啊!

我時常聽一些人這樣說:我念佛、燒香、供養、行善、積德,怎麼還是過的這樣窮呢?而有些人不信佛、不燒香、為人很惡,可他為什麼偏偏又有權又有勢呢?為什麼?告訴大家,這就是因果不昧!要知道,福報是講因果的噢。也就是先有因然後才有結果的。

記得佛經記載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佛過世百年之後,印度有一個很有名的阿育王。他的王位是怎麼來的呢?傳說在佛陀住世時,有一次在化緣的路上遇到兩個在路邊玩沙子的小孩。他們看到了佛,又見佛的手中托著缽。其中一個孩子就把手中的沙子很恭敬的放在了佛的碗里。並說:這個,供養你吧!佛說:善哉、善哉,於是,就預言說:以此功德,百年之後你可以轉生為帝王。阿育王就是以一把沙子的供養而成為帝王的。

可能有人心生懷疑:怎麼可能?為什麼一把沙子也能成為帝王呢?我供養了那麼多,布施了那麼多,為什麼什麼好處都沒有得到呢?告訴你,儘管那只是一把沙子。但他那是無心供養啊!而你卻是在有心,也就是有相、有目的的在供養這就是區別懂了嗎?

如有人所說這個世界真不公平呵。善人很窮而惡人卻很富。你們只知道他這一生惡,可你們知不知道人家在過去生並不見得也是惡人啊!或許不但不惡,而且還種下了這輩子享受富貴的善因啊!但是,儘管他這輩子很富有,但未必他下一輩子還會富有哦。為什麼?因為他這一生所作的惡,將會在下一生之後得到受報的。這樣說能懂嗎?所以窮者你也不要委屈。富者也不要張狂。既然明白了這樣的道理,那麼就從現在開始,積累下世的福報因緣。使下一生自己過得好一些。

注意啊,我前面講過,在這裡再強調一遍:之所以有些學佛的人很窮,有些不信佛不行善的人富,是因為福慧過偏。也就是不圓融造成的。換句話說,這種兩極分化的不平等,是要以你的福慧修的多少來決定的。譬如倘若你只修福德,不修智慧那麼早晚你是會掉下去的。同樣如此,如果你只修慧,而不修福。那麼你的下一生、下下生恐怕還是會受窮的。原因就是福慧過偏造成的。而修行就是為了突破這個兩極分化。讓注重修慧的人,增長福報。讓偏於修福報者,增長智慧。這個福慧雙修的結果就是獲得佛的境界和圓滿。聽懂嗎?所以我們在學佛歸依時會把佛稱為兩足尊。兩足尊就是智慧具足、福德具足的意思。《金剛經》也正是教給我們福慧怎麼修的經典。明白了嗎?所以佛說: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太大了。大到想都想不到的程度。


推薦閱讀:

聖一法師:《金剛經》淺釋2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18)
於曉非教授解讀《金剛經》
金剛經知識地圖
如何評價金剛經啊?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