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北京跟您聊飯桌上的規矩,守規矩的才配叫「北京爺」!

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老北京的禮兒多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滿族在旗的人家,特別有講究。之前我們講了老北京飯桌上用筷子的老規矩。今天給大家講講老北京餐桌上的其他規矩。

「民以食為天。」在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餐桌文化,眾多家族在飯饌方式上有「家宴」、「賓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過節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席;賓宴是宴請親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飯。在漫長的歲月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老北京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

「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

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準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等等……

「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

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

「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

「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

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度,置人於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後,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現在稱打包)。

「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

通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並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知道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寓教於吃中。

在禮、孝、德、教的影響下,孩子們養成了較好的飲食習慣,進而形成了禮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為、教重繼承的飯桌文化,而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縮影。

老北京餐桌上的規矩,歸納起來大概有八條:

一、坐相兒 怎樣安位?

家裡人坐一起吃飯,坐席是必須遵守規矩的,年齡和輩分最大的長者要坐主位,然後再依次坐。如果專門招待客人,客人可席於主人左右,另外還有主人專門請的陪席。

請客吃飯對座位的安排講究更多。安位,首先要確定主位。主位通常坐北朝南,不管方桌還是圓桌,正位都在正中。但是很多場合,桌子並不好分辨是朝北還是朝東,怎麼來確定主位呢?以門為標誌,正對著門的是主位。

主位確定後,再按「尚右」即「右為上」的老禮兒,依次安排座位兒。為什麼以右為上呢?「尚右」的老規矩從商周時代就有了,即以右邊的位置為尊,室內以西為右,宴請尊貴的客人,要坐西面東。

二、一坐到底

在飯桌上,只要坐下,就不要挪地方,一直坐到散席。老北京人認為,聚餐時的座位雖然是按長幼和輩分來安排的,但只要您坐下,就按《易經》八卦來定位了。這些定位,對人的運勢來說並沒有好與壞之說,但老規矩告訴你:定位後就不要再動了,如果您再亂挪位子,那就會亂了運勢,倒霉隨之而來。

拋開所謂的運勢說,從禮儀的角度說,在飯桌上亂挪位子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因為在原來的位子上已經佔用了一套餐具,挪地之後,餐具很可能混淆不清,給他人造成困擾。即使原本這個位子是空的或者有人提前離席空出一個位子,也不能隨便坐到空出的位子上,因為您影響了同桌其他人的就餐氛圍,是對他人的不禮貌。在沒有客人的情況下,作為家長也要給孩子樹立這樣的規矩:吃飯就要老老實實在一個地把飯吃完,那種端著碗滿處跑的,擱到過去是要飯的。

三、不能一隻手放桌下

老北京人在吃飯時還有一個看似「奇怪」的規矩:吃飯時不能一隻手放桌下。這是為什麼呢?老北京人待人接物,講究有什麼話放到明面上說,忌諱在底下或背後搞小動作。一隻手拿筷子吃飯,另一隻手也應該放在桌上。如果這隻手放在桌下,會有在桌子底下背著人搞小動作的嫌疑。所以,為了免遭人懷疑,同時也為了對同桌的人表示禮貌,吃飯時千萬不要把一隻手放桌下。有人會問了:兩隻手放桌下行嗎?行!但不能一隻手。

四、吃相兒 不能吧唧嘴

老北京人對吃飯時的「吃相兒」,是相當在意的。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狼吞虎咽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音。人吃東西不可能不出聲兒,但如果有人故意或無意地拿上嘴唇去碰下嘴唇,舌頭在嘴裡攪動,發出一系列「吧唧吧唧」聲兒,就會影響到別人吃飯的胃口,就是沒規矩的表現了。吧唧嘴的聲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豬吃食的聲音,而且還有一股窮酸相兒,所以成為北京人的大忌。到全國各地,飯桌上的吧唧嘴都是被人嫌棄的。

另外,也不能在飯桌上大聊特聊,更不能大聲喧嘩打打鬧鬧。正所謂「茶餘飯後」,為什麼要說「飯後」呢?正是因為吃飯時是不準說話聊天的。

五、吃飯不能舔盤子碗兒

在老北京,家裡不管貧富,都有吃飯不舔盤子碗兒的老規矩。有錢的人家不愁吃喝,自然不用說,就是窮苦人家也有這一項規矩。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不會出現因為缺吃少喝才舔盤子碗兒的情況,但小孩子有時遇到自己愛吃的或者覺得好玩,常常把吃剩的盤子也要舔上一舔。

為什麼要立這麼一個規矩呢?一是舔盤子碗兒的樣子不雅觀,家裡的貓和狗才會有這種習慣。二是按迷信的說法,晚輩舔盤子碗兒會讓家裡人一輩子受窮,吃不上飯。過去要飯的叫花子才喜歡舔盤子碗兒。

六、話茬兒 添飯忌說「要飯」

老北京人在吃上,有許多有意思的忌口兒,比如不能說「完」、「蛋」。在老北京,臭豆腐可以說,肉丸子卻不能說,得換個說法叫「獅子頭」;雞蛋也要迴避,炒雞蛋說成「攤黃菜」,雞蛋湯說成「甩果湯」。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是避諱諧音。丸子的「丸」和「完」同音,意思不吉利。「蛋」甚至還是罵人的話,如滾蛋、混蛋等。

到了今天,雞蛋在飯桌上已經不是大忌諱了。老北京在飯桌上說話還有一些其它老規矩,比如碗里的飯吃完了,不能直接說「我吃完了」或者「我吃沒了」,而要說「我吃好了」。如果還想再來一碗,不能說「我還要飯」或者「再要一碗飯」,而要說「麻煩您,再幫我添點兒飯」或者說「請幫我加點兒飯」。

類似的,在飯桌上去廁所要換個婉轉的說法,不要討論不吉利的事,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這裡不再贅述。

七、被曲解的「先干為敬」

「先干為敬」的勸酒方式是從傳統文化里延伸出來的。喝酒時,主人必須先於客人飲酒,是為「獻」。這種禮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主人飲過之後,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後,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後也舉起酒杯暢飲,是為「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干為敬」。現在人們在酒宴間也都是先行酒於賓為敬,為了勸客人飲酒,主人常自己先干一杯。

除了向客人表示誠意,先干為敬還有一個意思是「我先喝了,因為我並不知道您的酒量,所以您喝多少,自己看著辦,我並不強求」。現在這個老規矩已經被曲解,變成我向您敬酒,我先干為敬,您也必須幹掉,否則就是對我的不敬。這樣做其實是不合規矩的,因為敬酒是表達敬意,而不是勸酒。非讓別人幹掉,就是強人所難了。

八、碎碎(歲歲)平安 

吃飯時,若是誰不小心失了手將飯碗、菜盤子等傢伙打碎了,要連忙說一聲「碎碎(歲歲)平安」,以此緩和氣氛,使失手的那位不至於難堪。  

老北京的「禮兒」,不是宮廷禮儀,也不是官場上的逢場作戲。它來自於民間,是老百姓自覺自愿遵守規則,靠實際得來的民俗,是經過數百年的演變過程保留下來的精華和寶貴遺產。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兒實在是太多太多,今天只是略講一二。如今這些老北京的「禮兒」,還依然保留著。這也是一種文明的體現和繼承。

大傢伙兒都在看:

這年頭在北京最有錢的竟然是他們!北京姑娘都哭了!

北京姑娘和北京爺們吵架套路!笑瘋了14億人

走吧北京妞!做完這80件小事兒,我們就結婚!

北京小吃不光有鹵煮炒肝,100來種您這兒看!

「孫賊」放開那輛跑車,讓北京人笑瘋了的視頻!

當北京姑娘遇到北京的哥!驚人的一幕發生了哈哈!!

宋小寶說北京話是什麼揍性?北京人絕對忍不了!

推薦閱讀:

買玉石擺件之前,要先弄清楚這些規矩
江湖二三事~
婚宴座位怎麼排?敬酒有什麼講究?
職場應酬時,飯桌上有這些規矩,不懂的話,永遠是職場小白!

TAG:北京 | 規矩 | 老北京 | 副本 | 飯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