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佛經,講經(普賢行願品)第四課 希望大家有興趣每天看完 受益匪淺
第四課
思考題
1.為什麼要發願恆常具足宿命通?
2.為什麼要發願恆常出家?
3.解釋無垢、無破、無穿漏。
4.解釋「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丁二(不忘菩提心之願)分三:一、回憶宿世常得出家持凈戒願;二、以各種語言宣說佛法願;三、勤修菩提滅除罪障願。
戊一、回憶宿世常得出家持凈戒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願我在為了獲證大菩提而修行時,不論轉生何趣都具足宿命通,願我恆常出家並修持凈戒,戒律無有垢染、破損、穿漏。
為什麼要發願恆常具足宿命通呢?
因為有了宿命通,就能回憶前世,如果能回憶前世,修菩提道就不困難了。在座很多人顯現上是凡夫,因為沒有宿命通,不知道宿世中受過什麼苦,所以很難生起出離心。如果大家知道了宿世所受之苦,肯定會生起猛厲的出離心。
佛世時有一個比丘,每當回憶起前世在地獄的經歷,他就萬分恐懼,以致於渾身流出膿血。其他比丘受不了他身上的氣味,就向世尊反映。於是世尊開許他身穿身巾[1],以免影響他人。如果我們像這位比丘一樣知道宿世,一定會認識到:輪迴真是太可怕了,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希求解脫,否則繼續在漫無邊際的輪迴中流轉就太恐怖了!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我未登地前,願蒙文殊恩,常憶己宿命,出家恆為僧。」如果我們獲得了一地菩薩果位,那時就不用擔心了,肯定能夠回憶前世,但在此之前,一定要發願生生世世具足宿命通。
為什麼要發願恆常出家呢?
一方面三世諸佛都是以出家相示現成道的,一方面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大寶積經》中說:「設滿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三摩地王經》中也說:「如果有人在數劫中供養諸佛一切上妙資具,另有一人以厭離心向寂靜處邁七步,後者的福德勝過前者無量倍。」
藏地有一種說法,出家最好出到底,如果中間還俗了,還不如不出家。其實這是世俗的看法。按佛教的觀點,即便短期出家也有極大功德。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人們有短期出家的傳統,這樣確實積累了很多功德。
不過,出家功德雖然很大,但出家並不是很容易的,很多人都會遇到障礙。甚至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當年悉達多太子出家時遭到了所有親人的反對,最後他是逃離王宮的。也許以這個緣起,後來很多出家人都是逃離家庭的。尤其在漢地,得到家人支持而出家的情況是很少的,幾乎沒有父母歡歡喜喜地把子女送到寺院出家。在我看過的影視節目里,基本上沒有很成功的人士出家,很多人都是因為遇到挫折、萬念俱灰而出家的。當然,人們對出家有這樣的誤解,一方面有歷史原因,一方面也有社會文化的影響。總之,既然出家不容易,我們就要發願生生世世獲得出家身份。
為什麼要發願守持清凈戒律呢?
因為出家功德雖然很大,但如果戒律不清凈,也會有很大過失,所以要發願守持清凈戒律。
所謂清凈戒律,要具足三個條件:一、無垢染,沒有小乘的自私自利作意和世間的煩惱;二、無破損,沒有犯戒的墮罪;三、無穿漏,沒有三輪的執著。這三個條件也有其他解釋:一、無垢染,沒有輕罪的過患;二、無破損,沒有重罪的過患;三、無穿漏,一切學處都圓滿守持,比如對居士來說,五戒都圓滿守持,不是只守持其中一條。
總而言之,大家應該清楚兩點:
一、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在《大寶積經》中,對在家過患和出家功德有許多對比,如云:「在家多垢,出家無垢。在家多患,出家無患。在家無足,出家知足。」因此,如果具足了因緣,我們最好選擇出家。
二、出家後如果不守持凈戒,染上了破戒的垢染,過失是相當大的,因此出家人應該守持清凈的戒律。
有些人剛開始出家的心很切,可是出家後在持戒過程中遇到很多障礙,尤其現在是末法時代,世間有許多不清凈的法,比如電腦網路上充斥著不健康的內容,有些僧人遇到這些染緣後心變了,最後變成了不倫不類的人。這種情況在末法時代非常多。所以,出家後一定要守持戒律,一方面要經常發願守持清凈戒律,同時要經常祈禱諸佛菩薩賜予加持。尤其是遇到不良對境時,自己剛開始就不要落入不清凈的心態中,如果剛開始沒有把持好自心,一系列過患就會隨之出現,這樣越來越墮落,最後的下場一定很可怕。
這個偈頌非常殊勝,以前法王經常教誡我們,去一些聖地或者見到佛像時,如果有時間就念《普賢行願品》發願,如果沒時間就念這個偈頌發願。對很多在家人來說,因為要承擔種種責任,即生中可能沒有出家的緣分,尤其現在很多人是獨生子女,出家後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多麻煩,在這種情況下,自己一方面以在家身份修持善法,一方面要念這個偈頌為來世發願。有些人經常對我講:「我這輩子是沒辦法出家了,但下一輩子你看到起,我一定會出家!」我不知道「看到起」是什麼意思,但他們這樣發願確實很好。
對出家人來講,既然有了難得的出家緣分,就應該生起歡喜心和珍惜心。我在廈門大學講學時,有一個學生問我:「您出家這麼多年了,有沒有對自己的選擇產生過後悔?」我非常肯定地說:「雖然我的修行很慚愧,但是捫心自問,出家以後確實沒後悔過,自己總覺得出家是非常光榮的。」
當然,出家的路彎彎曲曲,這條路確實不太好走。現在有些人想的很簡單,認為只要把頭髮剃掉,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其實並非如此。有些人剃掉頭髮後確實沒有煩惱了,可是有些人卻不是這樣,以前在家時還很不錯,剃掉頭髮以後煩惱反而更重了。所以,雖然出家是一種清凈的行為,但因為每個人的業緣不盡相同,所以出家後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對於這個問題,大家要有全面的認識。
現在有些人擔心出家人太多了,經常有人問:「出家雖好,但若人人都出家,那誰來養活你們?」我在微博上對此做過答覆:「這種想法實在多慮了。這個社會上,各行各業不乏其數,每個人的緣分各不相同,誰也不必擔憂:如果人人都去經商,沒人務農,誰來種莊稼養活大家?出家也是如此,並非所有人都有這種因緣,故大可不必有此憂慮。」實際上,與其擔心出家人太多,還不如擔心出家人太少。現在電視、網路等誘惑人的事物越來越多,真正能安住在寂靜處守持凈戒、修持正法的人越來越少了,照這樣下去,我擔心再過幾百年世界上一個出家人都沒有了。
戊二、以各種語言宣說佛法願: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對於天、龍、夜叉[2]、鳩槃荼[3]、人、非人[4]等所有的眾生,我都以他們的語言宣說能獲得解脫的殊勝妙法。
要饒益眾生就要宣說佛法,要以佛法饒益眾生就要通達各種語言,如果我們只懂一個民族的語言或者只懂一種眾生的語言,要廣泛弘揚佛法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應該發願以各種眾生的語言宣說佛法。
《大寶積經》中說:「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當年世尊宣說一句佛法,各種有情都能以自己的語言了解:天人能以天人的語言來了解,餓鬼能以餓鬼的語言了解,不同的人類也能以各自的語言了解。而凡夫人說法的時候,要讓不同的眾生以各自的語言了解是很困難的。
《普賢行願品》的這個偈頌加持力非常大。藏傳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在宣說佛法之前,首先念誦頂禮偈,然後就念一遍這個偈頌,以此緣起,很多肉眼看不見的眾生都會來到說法現場,並且能以各自的語言了解所說之法。
在弘揚佛法的時候,我們不能僅限於一種語言。現在有些法師會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我非常羨慕他們,也很想像他們一樣掌握多種語言。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很感謝自己的老師,雖然我的漢語很差,你們經常笑我,我也經常笑自己,但依靠老師的恩德,至少我能用漢語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前我曾經想學日語和英語,但一直沒有成功。甚至前兩天我都在想:能不能學一學英語?但我算算自己的年齡,現在我已經是「下午」的太陽了,所以這輩子可能沒時間學英語了。作為年輕人,你們應該多掌握幾種語言,以便將來弘揚佛法。昨天有一個精通五種語言的居士說他將來想弘揚佛法。以前我還遇到過一些教授,他們也精通多種語言。我非常羨慕他們,如果掌握了多種語言,不敢說天人、阿修羅的語言,至少通達幾種人類的語言,弘揚佛法確實方便多了。當然,要弘揚佛法,除了具備語言的能力,還需要堅強的毅力和廣大的願力。
我們應該發願,除了以人類的語言宣說佛法,也要以其他眾生的語言宣說佛法。法王如意寶曾說:「如果是真正的大菩薩,他們在人類面前會用人的語言說法,在旁生面前會用旁生的語言說法,甚至會變成旁生的形象給人說法。以前有一位名叫智欽丹貝尼瑪的大德,他在一首道歌里說,很多烏鴉發出的聲音都是能受持智慧分或者方便分的殊勝密咒。喇榮有很多烏鴉,我經常聽到它們在大經堂頂上念『嗡阿吽』[5],這些烏鴉其實是菩薩,它們在給我們宣說妙法。」
《佛所行贊》中說:「佛說一切施,法施為最勝。」布施包括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在這些布施中以法布施最為殊勝。講考班從昨天開始講考,其實這就是一種法布施,每位講者都應該以歡喜心作法布施,每位聽者接受法布施時也要生起歡喜心。昨天在講《解義慧劍》時,有一個道友講了很多了義和不了義的道理;在講《入中論》時,有一個道友講了一地菩薩用身體作布施時不會產生痛苦的道理。這些道理我以前學過,但後來已經忘記了,聽他們講了以後我又回憶起這些道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都在思維這些道理。
戊三、勤修菩提滅除罪障願:
勤修清凈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1.「勤修清凈波羅蜜」,願我精勤修持清凈的六波羅蜜多。如果六波羅蜜多不清凈,所獲的功德是不大的。什麼是清凈的六波羅蜜多?《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和《入中論》裡面都說,以三輪體空攝持的六波羅蜜多才是清凈的六波羅蜜多。所以,大家在行持六度時要具足空性的見解。
2.「恆不忘失菩提心」,願我恆常不忘菩提心。《華嚴經》中說:「善男子,如人護身先護命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護持佛法亦當先護菩提之心。」《華嚴經》中又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什麼是魔業?按照大乘的意趣,就是自私自利心所做的一切事。如果做善法時夾雜有自私自利心,沒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發心,所做的善法都會成為魔業。
3.「滅除障垢無有餘」,願我無餘滅除一切障礙和垢染。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要染上貪嗔痴等煩惱,要滅盡相續中的八萬四千障垢。
4.「一切妙行皆成就」,願我成就一切菩薩妙行。凡夫人有各種行為,很多人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但是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一個行為是不是妙行,歸根結底要看能不能拔除眾生的痛苦、賜予眾生安樂。換句話說,只有利益眾生的行為才是妙行。對於大乘修行人來說,不管人們對你的評價如何,也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只要你的行為能利益眾生,你就在行持妙行,你就在實踐大乘佛教的核心意義。
上述四個發願的根本是不忘菩提心,所以大家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如果自己還沒有生起菩提心,就讓它早日生起;如果已經生起菩提心,就讓它日益增上。不管遇到什麼事,我們都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菩提心。當別人打罵自己的時候,如果是沒受過菩薩戒的人,當然可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作為受了菩薩戒的人,就不應該以牙還牙了,如果那時生起煩惱,眼睛睜得大大的,準備反擊對方,那就太慚愧了。小乘行者都要奉行沙門四法[6],作為大乘行者就更應如此了。當然,由於無始以來串習自私自利心,末法時代的有些眾生雖然形象上受了菩薩戒,但大乘佛法並沒有融入內心,所以經常有不如法的心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管怎麼樣,學習這個偈頌後,希望大家不要忘失菩提心,一切要為眾生著想,不要天天想著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稍微不順利,馬上就愁眉苦臉,馬上就開口罵人,行為也不調柔了,那就太慚愧了。
丁三、無垢行之願: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願我從一切煩惱、有漏業[7]以及魔境等世間道中解脫,猶如蓮花雖在水中卻不沾水,又像日月不滯於空自在運行。
為什麼要從煩惱、有漏業及魔境中解脫呢?如果一個人被貪嗔痴等煩惱束縛,那麼這個人是不會自在的,肯定是極其痛苦的。此外,如果一個人被有漏業或者魔境束縛,這個人也不會有真正的快樂。所以我們應當發願從這些世間道中解脫,如果現在經常這樣發願,將來發願成熟時就會通達人無我和法無我,那時自己就能遠離一切世間的束縛。
對於從世間道中解脫的菩薩,這個偈頌用了兩個比喻進行描述。
1.蓮花喻。菩薩雖然住在輪迴中,但他們不會受到任何染污,就像蓮花雖在水中但不沾水一樣。彌勒菩薩說:「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菩薩觀一切萬法如同幻化,觀在輪迴中投生如同入於花園,不管自己的事業成功還是不成功,都不會產生煩惱和痛苦。)還有些經論中說,為了度化眾生,菩薩會示現各種身份,有時候變成屠夫,有時候變成妓女,有時候變成乞丐,雖然外相顯得很不清凈,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一塵不染。很多禪宗和大圓滿的祖師就是這樣的,從表面上看,他們和世間人一樣,也要吃飯、穿衣、走路,有時候還會生病,但他們的內心早已超離了世間的束縛。
2.日月喻。菩薩的弘法利生事業無有任何阻礙,就像太陽和月亮不停滯於空中。此外,菩薩利益眾生時沒有分別執著,就像太陽沒有刻意想給予世間溫暖和光明,可是它的光芒卻普照大地,自然而然成熟一切萬物。
和菩薩相比,凡夫人有很多痛苦:生病的痛苦,壓力大的痛苦,發心不成功的痛苦,與人交往不順利的痛苦,甚至吃飯不如別人也痛苦……實際上,萬法唯心所造,一切苦樂悉皆如夢如幻,煩惱和痛苦實際上是不成立的,別人對你的辱罵或者讚歎都是無利無害的。當然,如果是沒有修證的人,雖然嘴上會說這些道理,但是身體不好、心情不好時照樣痛苦不堪。如果是有修行境界的人,一切成敗、美醜、好壞對他們而言都如同浮雲或者遊戲,不會有任何得失的苦樂,即使有苦樂也是示現,做什麼事都沒有煩惱,弘法利生也非常順利。
每次見到法王如意寶,我都有這種感慨:跟我們比起來,大菩薩多麼快樂啊!拿講經說法來說,我們這些人要辛辛苦苦備課,而法王根本不需要備課——我在法王家從沒見過他備課,倒是經常見到他拿著念珠躺在床上休息。可是老人家一講起課來,教言的甘露就源源不斷流出來。以前法王在印度南方的朗卓佛學院講《定解寶燈論》,朗卓寺有一千多僧人,他們特別喜歡辯論,也很喜歡挑毛病。當時法王顯現上眼睛看不見文字,我有點著急:《定解寶燈論》很難解釋,裡面的科判也很複雜,要給那麼多僧人講課,如果提前不做準備,到時候怎麼講呢?學過《定解寶燈論》的人都知道,這部論典特別難,如果事先沒有準備,講起來是很困難的。於是我問法王:「您要不要提前備課?我給您讀一遍講義吧?」法王說:「馬老了就無法馴服了,現在要備課也已經晚了。」於是沒做任何準備。可是法王一開講,我頓時放下心了,他老人家講得特別精彩,每次都講一兩個小時,聽課的人都心服口服。這時我才明白:法王跟凡夫人確實不同,他老人家的智慧完全是自然流露的。
所以,真正的大菩薩非常自在,可以說是猶如日月不住空。而凡夫人則不同,做一點點事情都很困難。尤其是心力脆弱的人,早上起床很困難,做飯很困難,背誦經論很困難,看書也很困難,這也做不來,那也做不來,每天處於失敗和苦惱中,成功和開心的時候非常少。當然,這些凡夫人還是要振作起來,只要經常按照普賢行願來發願,總有一天會成為自在的大菩薩。
這個偈頌和法王的弘法利生事業有一種特殊的因緣。1987年,法王帶領一萬多藏人朝拜五台山,當時法王每天在塔院寺講課,每次講課前僧眾們都要念《普賢行願品》。有一天在去講課的路上,法王想觀察一下未來的緣起。當法王左腳踏上法座的梯子時,僧眾剛好念到「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當法王登上法座時,僧眾念到「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法王認為這個緣起非常好,他老人家親口說,這意味著他的弘法利生事業就像日月不滯空那樣任運無礙。(其實每個人在聞思修行或者弘法利生方面都有緣起,雖然沒有法王那樣殊勝的緣起,但各自也有一定的緣起,大家可以觀察這些因緣。)
丁四、利益有情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願我拔除一切惡趣眾生的痛苦,平等給予一切眾生安樂,如是經於佛剎微塵數劫在十方世界以三乘佛法利益一切眾生。
《四無量心儀軌》中說:「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痛苦及痛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願諸眾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們也要像這樣發願:願我將一切眾生安置於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遣除他們的一切痛苦,給予他們究竟的安樂。
要讓眾生離苦得樂,自己首先要具足大悲心。《大寶積經》中說:「為利一眾生,住無邊劫海,令其得調伏,大悲心如是。」如果有了大悲心,在輪迴中住無量劫都是可以的,如果沒有大悲心,要長期利益眾生是很困難的。在發心人員當中,有些人因為有大悲心,所以能常年如一日地做事情,十年、二十年如如不動。而有些人剛開始熱情很高:「我要去發心嘍」、「我要去利益眾生嘍」……可是過一段時間就退了,這就是沒有大悲心的緣故。
如果有強烈的大悲心,在利益眾生過程中會特別堅強,遇到任何痛苦都不會在乎。前一段時間,有些發心人員因為特殊情況而不能回學院,有些人對我說:「現在不能回學院,我該怎麼辦啊?」我說:「如果你的大悲心很強,就不會在乎這些事情。」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為了讓一個眾生種下善根,在多少劫中努力都不生厭倦心。相比之下,現在有些人明知自己做的事情對很多眾生有利益,本來應該珍惜這種百千萬劫難得的機會,可是他們卻把這種機會當做壓力和束縛,總是覺得:沒想到我要接觸這麼多眾生,現在我好痛苦啊,我當初的選擇可能錯了。這就是沒有大悲心的表現。如果這些人有強烈的大悲心,根本不會厭倦利益眾生。
作為菩薩,如果為了自己的利益,即便身處解脫涼室也如同身處火坑,如果為了眾生的利益,即便在無間地獄也覺得非常歡喜。在《經莊嚴論》中,有許多這方面的教證。大家應該多看這些教證。
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經發願要在百千萬劫中利益十方一切眾生,當他們獲得佛果後,確實有無量眾生依靠他們滅盡了煩惱、獲得了解脫。雖然現在我們是初學的凡夫,沒有廣利眾生的能力,但只要經常像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一樣發願,將來也一定能利益無量眾生。我們學院的有些大法師就是如此,以前他們是很普通的人,但是依靠強大的發願力,後來利益了無量的眾生。
大家的發願千萬不要搞錯,現在很多人發願是為了個人和家庭,甚至有些出家人發願也很自私:聽說極樂世界很安逸,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實很安逸,但那裡的菩薩並不是天天吃喝玩樂,他們都有利他心,他們是很忙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利他心,天天像豬八戒一樣吃吃喝喝,那不知道能否往生極樂世界。即便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什麼事情都不做,恐怕也會不適應吧。
迴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
[1] 身巾:比丘的法衣之一,貼身穿。
[2] 夜叉:意為輕捷,是一種會飛行的鬼類。
[3] 鳩槃茶:意為瓮形鬼、冬瓜鬼、厭魅鬼,是隸屬於南方增長天王的鬼類。
[4] 此處的非人是除人類以外的一切眾生,如旁生、餓鬼、地獄眾生以及阿修羅。
[5] 嗡啊吽:是三世諸佛的身語意總持咒。
[6] 沙門四法:他罵不還罵、他怒不還怒、他打不還打、尋過不還報。
[7] 有漏業有三種:一、欲界眾生所造之善業能帶來幸福,又稱福業;二、欲界眾生所造之惡業將導致不幸,故稱非福業;三、色界、無色界眾生所造之善業,依其禪定之種類,所招感之果報決定不動,故稱不動業。
----------------------------------------------------------------------------
推薦閱讀:
※30.興趣班要不要上?
※30歲後,進入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到底該如何選擇?
※你犯強迫症的樣子真迷人
※短期看成績,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為了孩子的前途,家長不要只圍著成績打轉
※聊什麼會讓男生失去和你交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