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臟腑圖點穴法-下篇【手法】3 轉載

二     治腰背部及督脈點穴法說明

背部及督脈各穴,與各臟腑均有直接的關係,治法及應注意之點均有專條。茲將背部及督脈各穴作用說明於後。

一、             兩肩井:為補五癆七傷之穴,可平各臟之氣。風府散風,啞門與心氣相通。此三穴並用,有補損、平心、氣、散風的作用。無論虛、實各症,必須先用。

二、             百勞:能使諸氣下順,有行痰,坐氣之功,行痰是加速血液流通。坐氣能使濁氣下達于丹田而下降,清氣由丹田上升,此穴放通,能使氣分直接貫通丹田。故百勞穴為督脈之總關鍵,亦為補五癆七傷的主穴,必須與肩井並用。

三、             風門:為散發各臟腑風邪的主穴。

四、             膏肓:為補五癆七傷的要穴,各臟腑如受風邪,或某臟腑機分錯亂,風邪凝聚不散,將此穴放通,能使風邪退,臟氣平。

五、             脾俞:為升脾陽的主穴,經絡與脾臟相通,將此穴放通,脾臟氣分即舒,脾陽即振。

六、             腎俞:與腎臟相通,為補腎主穴。須與百勞同時並用。因百勞能使濁氣下降,可與腎俞直接相應,使任督兩脈氣分舒暢。腎臟得補,腎經機能即可逐漸恢復。

七、             風池:為散風要穴,用於傷風感冒等症。

八、             肺俞:其經絡與肺臟相通,為補肺、通肺氣的主穴。

九、             心俞:其經絡與心臟相通,為補 心氣的主穴。

十、             膈俞:其經絡與心根的動脈相通,為補心氣止血的要穴。遇吐血症,必治此穴。

十一、       肝俞:其經絡與肝臟相通,為補平肝的主穴。肝氣過旺,按之易生危險,須俟肝氣稍緩和,再酌用之。

十二、       膽俞:其經絡與 膽臟相通,為治膽病的主穴。

十三、       胃俞:其經絡與胃相通,為開胃的主穴。

十四、       命門:屬相火,與腎臟有直接關係,遇腎臟諸症,必須升命門以補腎臟。

十五、       大腸俞:其經絡與 大腸相通,有降大腸氣的功能。但須慎重使用。

十六、       小腸俞:其經絡與小腸相通,治尿血、疝氣等症的主穴。

十七、       風門與肩井並用。可補損散風。

十八、       撥兩腋前面的筋,有開胸順氣的作用。

十九、       撥腋後及肘間的筋,可使臂部及背部的氣血舒暢。

二十、       用兩手食指和中指扣兩肋部,用大指按膏肓,為補損開胸之法。單治膏肓,不能將胸部氣分開通,必須扣兩肋間的筋絡,胸部的氣分才能開通。

二十一、         兩手食指和中指扣兩肋,兩大指扣兩膏肓的大筋,向下緩緩分推,可使脾、腎氣分通暢。

二十二、         背背兩條大筋是人身的總筋,與各個筋脈相通,背部及督脈各穴之經絡亦相聯繫。用兩手握拳搗擠這兩條大筋,能使周身氣血流通,各臟腑氣分舒暢。

升腎水,須待腎氣恢復後方能用之。必須一手捺百勞,使濁氣下降;—手將兩腎俞同時扣住捏按,以激動腎臟。腎臟被激動,清氣上升;水的精華被氣推動,順腎臟向上的經絡管上達於目,以養晴。三     治腰背部及督脈各穴要點

    

背部及督脈諸穴與腹部及任脈諸穴相連繫。督脈亦起於會陰經長強貫脊,循脊里上行至風府,入腦中,歷百會循額中至鼻柱,經人中至上唇兌端。治背部及督脈時,須先將腹部及任脈的氣分調理通順後,才治背部及督脈諸穴。為使臟腑氣分通暢,除百勞穴可使氣分自上至下,一直貫通外,其它各穴均須節節放通。背部及督脈各穴與臟腑相通處,大都由骨縫及骨骼小孔中的經絡相溝通。按其穴以平各臟之氣,無論虛實各症,必用之穴。還有應加應忌之穴,和須與任脈並治之法。茲將注意要點,說明於下。

治實症手法宜重。治虛症,手法宜實而輕。按背部及督脈諸穴,必須扣住其筋。扣住即實而不浮,其氣通則有效。如僅按其穴而不扣住其筋,即浮而不實,氣不通達。

傷風加捏風池穴。風池專通鼻竅。

感冒發燒,加按風門、肺俞兩穴。風門為散風之主穴,肺俞為開肺氣和血止燒之要穴。

肺病及吐血、咯血等症,加按肺俞、心俞、膈俞等穴。

心跳、顛狂及一切心臟症,加按心俞穴。

各種胃病,加按胃俞穴。

大便便膩、於燥便結等症,須加按大腸俞穴。如遇虛損、虛弱等症,大腸俞切不可動。因此穴專降太腸之氣,恐其氣脫。須待莫氣分漸漸恢復後,方能用之,此點必須注意。

尿血、疝氣,須加冶小腸俞。

肝氣不舒,氣串作痛等症,須按肝俞。如遍身作痛甚劇,肝俞不可動。肝俞雖是平肝主穴,因肝木過旺,驟按此穴,不但不能平肝,反易發生危險。肝木之賊,激之則變,必須慎之。

任督二脈並用之法,及須注意之點,說明於下:

如遇喘症,發大喘,病入不能就卧,必須腹、背及任督二脈並治,以定喘。以左手扣按背部膏肓穴,使胸部氣分通暢,右手同時治腹部及任脈穴道(闌門、建里、氣海、梁門、石關、巨闕)以相呼應,其喘易定,病人即能就卧。再依序治腹部、及任脈各穴。

如脾胃氣滯堵悶,治腹部及任脈後,濁氣仍不能下降時,必須用腹、背並治之法。用左手扣住脾伺,將脾陽升起,同時右手治腹部及任脈諸穴,但須注重建里。凡用此法治病,均為突然氣滯於脾胃,單治腹部及任脈諸穴或背部督脈諸穴難於奏效者,必須用同時並治之法,其氣易舒,堵悶頓消。

四   治腰背部及督脈各穴的感覺

(此節系就師所指示,與本人經驗竹得,分別敘述)

背背部及督脈諸穴,大部在骨縫之處,全以筋絡通於臟腑,點穴時,不能以指直接推按其臟腑部位,故施術者指下之感覺,遠不如治腹部及任脈各穴之靈驗,在施治時,須問病人所感覺的氣分行動如何,才知其通暢效果如何。此與治腹部任脈「指下氣通」之感覺則不相同,閱者須注意。用法系按、扣、推、撥,四種手法,比治腹部,任脈各穴之手法較重,但亦不須用猛力。按、則實而不虛,扣則緊而不懈,推則實而送之,撥則有粘挑之意,此為手法之準則。至於施治時用力之大小,須按病人情況而用之。

治腰背部及督脈各穴,以舒其臟腑之氣者,其手法,與治腹部及任脈時迥然不同。治腹部及任脈各穴,系直接接按其臟腑部位,須先開中焦,引導其氣分。治背部及督脈諸穴則由上下,節節放通之。為扣、按各穴的筋絡,以通其臟腑之氣。腹部,及任脈諸穴之總樞紐在闌門,故先開闌門。背部,及督脈諸穴之總樞紐在百勞,故先治百勞。說明如下:

先按風府、啞門兩穴部位的筋以散風,使頭部清爽即扣住兩肩井,捺百勞。因百勞能使諸氣下順,下達丹田,為背部諸穴之關鍵,為補元氣,與各臟腑虧損之要穴。百勞氣開,再治其他各穴,方能貫通。但必須扣住肩井,始能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配合使用,不可分離,無論虛實症均須用之。隨即按兩風門穴,此穴為散各臟腑之風邪,為散風之主穴。再治膏肓穴,此穴為補損開胸之穴。再治脾俞,脾胃為後天之基礎,脾俞與脾臟相通,為升脾陽之主穴。再治腎俞,腎為先天之根本,與後天有連環之作用。再由百勞順脊椎下推至尾閭,以調順督脈之氣。以上諸穴,為扼要之穴道,無論虛實各症,均不可少。關於所用手法,如撥、分推,挑撥、直推等等,其作用皆為舒通表裡之氣。此法之扼要各穴與次序,均不可亂,但臨症時,病情不同,可斟酌其病狀,加用其它各穴,參照其圖式之治法,查其穴之主治後,而靈活運用之。總之,冶治背部及督脈諸穴,均與腹部及任脈諸穴各臟腑部位,互相表裡有連帶之作用,如用得當,其折收之效果即能立竿見影。

第三節       四         肢

一     臂部分筋法

甲   左臂分筋法

病人坐起。醫師站在病人左外側,握起病人的手腕,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用右手捏住病人左腕,大指扣住病人手腕背面,食中指反扣病人手腕正面,用左手將病人的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住,向里往複合轉數次;同時用捏病人手腕的右手太指,分撥病八左腕背部的筋。

附:臂部手式圖一

第二式:

病人左臂拳起,手向上揚,用右手將病人左臂肘扣住,以未指扣曲池部位的筋,食中指扣住肘後的筋,用左手大指合住病八左手腕背面,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左手腕,向里往下合撥,用大指向下壓,食指和中指同時趁勢向上挑,使病人手掌向上仰(參閱臂部手勢圖二、1)。

第三式:

右手位置,同第二式不變,隨即往外仰撥,用左手仍捏住病人的腕骨,大指頂住病人手背的中指掌骨往裡壓,食、中指扣住脈門,使病入的手勾起往外仰撥。

附:臂部手式圖二

第四式:

病人左臂成曲平伸,用左手握住病人左手腕,手心對病人的腕骨,大指扣住病人的虎口,食指和中指

扣住病人的脈門,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捺住病人左肩頭,用右手大指扣住腋下前面的筋分撥三、五次(參閱臂部手勢圖三、1)。

第五式:

左手仍照第四式握住病人左手腕,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肩頭,食指和中指將腋下後面的筋扣住分撥,循肱骨後外側面的筋,一手一手的往下分撥至肘端止,如是三、五次(參閱臂部手勢圖三、2)

 

第六式:

左手仍握住病人左手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肘下外側面(離肘端約寸間)的筋,同時食指和中指扣住肘下面與大指相對處,大指向下扣撥,食指和中指向上仰撥,順其筋脈,一手—手的向前仰合分撥,大指至列缺部位止,同時食指和中指至與大指相對部位亦止。分撥時,病人五指均有感覺搖動。因折撥的筋,均與五指相通(參閱臂部手勢圖三、3)。

附:臂部手式圖三

第七式:

病人左臂反仰平伸。用右手大指頂住病人左手掌骨面中指的骨節,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手掌及腕骨右側面。用左手大指往裡推,食指和中指鈺外合,使病人的手掌成為向上往裡仰勾,與肩頭相對。同時用左手的大指,握住病人的左手往外抻,左手扣住病人左肩的筋往後推,使病人左臂反仰,將其手臂的筋抻開。

附:臂部手式圖四

第八式:

右手仍照第七式頂住病人左腕骨(位置不變),隨即將病人左手翻過,使病人手往下垂,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病人左肩頭,以大指按住肩頭骨節處的筋,用右手將病八的左臂向前後往來擺動。同時左手大指分撥病人肩頭骨節處的筋(參閱臂部手勢圖五、1)。

第九式:

右手仍扣住病人左手腕骨(位置不變),用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井部位,用右手仍扣病人手腕,將其臂向後反背二、三次,以病人的左臂能反背到右面軟肋下為止。但不可勉強,如遇臂有病不能屈伸、或半身不遂者,以能僅背到何處,即到何處止,漸漸筋脈舒開即能反背到軟肋下矣。此醫家切須注意(參閱臂部手勢圖五、2)。

第十式:

病人的左臂成直平伸,再照四、五、六式重作一遍,即用右手捏住病人左腕,用左手的食指及大指,將病人的大指,亦順次撥弄左手腕背面與指相連的筋。

第十一式:

用右手握住病人的左手無名指和小指,左手握住病人的食指和中指,以兩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手掌背面,顛抖病人的左臂,舒其筋絡。

附:臂部手勢圖五、1,2。

第十二式:

用右手反捏住病人左手腕,用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面全部及後面的筋。用右手將病人左臂向後反背過腰,以能背過至右邊軟肋為止,如定三、五次。但切不可勉強,遇手臂不能屈伸,或半身不遂,以能反背到何處,即到何處止。漸漸筋脈舒開即能反背到軟肋下。

按:第九式與第十二式的手法雖似相同,然實際上手法姿勢迥異。第九式「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井部位」。系由上往下之勢,故曰「扣住」。第十二式,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全部及後外的筋,系由下往上之勢,故曰「托住」。其手法姿勢不相同,故於「扣住」、「托住」用「」符號,以標明之,望讀者注意。

 

第十三式:

左手握住病人左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肩井部位通項的大筋,食、中指撥按住病人的扇子骨,將扇子骨向前扳起,同時握住病人的左腕,將病人的左臂蜷起使手掌微仰,拎起。從胸前右上方,即將病人的手掌往外翻,向外繞轉,循左下方徐徐轉至肋下間,隨即順其勢,經胸前,向右上方往複繞轉作環刑,如是二、三次。

附:臂部手勢圖七

第十四式:

仍用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向右前方揚起,用右手掌按住病人脊骨第一椎旁左邊的大筋,慢慢往下推按,至第十四椎旁左腎俞為止,一次或三次均可。

第十五式:

用右手扣住病人左肩頭,左手托捏腋際的筋,命病人左臂揚起,由頭頂摸右耳(如左臂上舉不能正常者,加用此法,否則不必用)

附:臂部手勢圖八

   乙   右臂分筋法

右臂分筋法,與左臂分筋法的手式相同。病人仍為坐式;醫師站在病人的右外側,握起病人的右手腕。依照左臂分筋法的手式,進行撙作。參閱左臂分筋法各式及附圖,不再贅述。

二     腿部分筋法

甲     右腿分筋法

病人仰卧。左腿平伸,右腿屈起,定趾往裡靠合,足趾與股相對。醫師站在病人的右側。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

用兩手大指,扣住右腿膝蓋上兩虎膝部位,兩手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扣入右膝後兩邊的筋,向左側面緩緩板下,緩按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圖一

第二式:

仍將右腿戳起,用右手大指捺膝上,中指和無名指扣陰陵泉部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膝上面大筋,大指扣住膝後,食指和中指撥膝上面的大筋,緩緩向前撥動至腿腋止。

附:腿部手式圖二

第三式:

右手掌仍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扣住膝面,左手大指扣住右膝後面外側大筋,緩緩向前撥動,至環跳部位止。

第四式:

左手掌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扣住膝面,大指扣住右膝後內側大筋,緩緩向前撥動三、五次。

第五式:

病人右腿戳起,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腿彎里側陰陵泉部位的大筋,大指扣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扣住右膝下迎面骨上端,食指按中指扣委沖部位手的筋,向下緩緩撥動,揉送至承山部位止,如是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圖三

第六式:

左手扣住肋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右膝下內側,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順其筋勢,向下緩緩撥送,至懸鐘部位止(即外踝上三寸)。病人的足趾及腳背,均有感覺,如是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圖四

第七式:

病人右腿仍戳起,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食指和中前扣住後面;同時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跟腱,大指分撥腳腕的筋,自右足內踝起,經解溪部位至外踝止,將其筋絡往後撥動,如是三、五次。

第八式:

右手仍如前式,位置不變,用左手大指撥動腳背前面的筋,自右足大趾跟起,至小趾跟出的筋,往複撥動,如是三、五次。

第九式:

病人右腿戳起,右腳外踝壓在左膝上,用左手中指和無名指扣住右膝後內側陰陵泉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扣住膝上,用右手大指指端,分撥右三陰交穴的筋。

附:腿部手式圖五

第十式:

左手中指和無名指仍扣住右陰陵泉的筋(與上式同),右手握住右足內外踝,曲伸枕校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圖六

第十一式:

再將己右腿戳起,足跟靠住股間,足趾微往裡合。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膝外側大筋,食指和中指按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按住右足面解溪部位,食指和中指按住足外踝及足跟。用右手掌按右膝上,向左側面緩緩下按三、五次。

第十二式:

右手仍不動,位置不變,但向左側面壓按豆左腿上。用左手叉開,在右環跳部位揉拋三、五次後,即順胯後推至腎俞穴,左手即改成鉗形,將兩腎俞穴扣住,撥一、二次為止(參閱腿部手式圖七)。

乙     左腿分筋法

左腿分筋法,與右腿分筋法的手式,基本相同。病人仍為仰卧式。右腿平伸,左腿屈起,足心向下足趾往裡靠合,足跟與股相對。醫師站在病人的左側。依照右腿分筋法的手式,進行操作。右腿分筋法第十二式:「加治腎俞一次」,左腿分筋法不必加治此穴。

參閱右腿分筋法各式及附圖,不再贅述。

丙     兩腿合治

病人仰卧,兩腿戳起。施術者與病人對面坐,並將右腿蜷起,壓住病人兩腳腕解溪部位。用右手捺住左腿膝上,左手捺住右腿膝上,向前及左、右搖擺枕校三、五次。兩手指交叉,再將病人兩腿往懷裡扳校一次為止。

三     四肢分筋法說明

人體骨骼,皆系銜接,以筋穿連而成,頭、屬、背、昵皆然。人之動作靈活,與力之大小,皆在筋之彈力。筋以氣血保養,氣血足,筋之彈力大,動作靈活。如氣血虧,筋不得保養,往往發現抖顫、拘攣、麻木不仁等等不同的病癥狀,其說明另敘專條。

此等病於施治時,無論臂、腿,均須用分筋法以治之。分筋法,分為腿部、臂部兩種,其治法手式不同,而作用之理則一。因腿、臂的形狀不同,筋的部位粗細均不同,其法式亦不同。無論何式何法,皆為分撥其筋,使氣血循環無阻,筋得氣血保養,漸自恢復正常,其彈力即生長,動作即靈敏。

人身之總筋有兩條,自後腦交叉,由項通背,順腿直到足跟。其枝脈分布,臂部的筋,為其枝脈,為繞穿骨骼,自背至肩,由囑到肘,過腕達指,其筋比背、腿兩部的筋較細。背後的兩條大筋,攏脊骨自腦後直下,其枝脈左右分布如帶,至腎俞處,即分兩大枝脈,繞穿骨骼,經兩環跳部位,順腿至膝而下,直達足跟。因腿部的筋較粗,其枝脈分布,順腿部骨骼,繞穿至足直達於足趾,其筋均粗於臂部的筋。頭部筋細,如絲、如線,由後腦繞穿面部的各個部位。人周身之部位,無論何處,其部位的筋,均相連接,各臟腑經絡,與筋相通,故頭、面、背、臂、腿、手、足部位的穴道,能平補各臟腑的氣。

筋皆為兩條,分大筋、子筋,以通氣血。如過外因,將筋擰背,氣血即不能順利通過,則局部作痛,為有餘之症。將其筋舒通,氣血不為所阻,其痛即止。如遷延日久,因局部障礙,往往串及全局,則變為不足之症。例如手部的筋,擰背作痛,甚則串至手腕,影響到肘、臂、肩、項、背、腰、腿等等部位,因氣血被阻,筋不得保養,必然拘縮,彈指必減,動作不靈。此為由外因而造成的筋拘,則只用分筋法治之,將筋絡漸漸分開,氣血漸漸通暢,筋得氣血保養,漸漸舒開,筋拘自愈。此等症,皆系因擰背摧閃而得,與內臟無關,不須治腹部及任脈。

如系內部氣分錯亂,而影響及筋絡,往往發現不同的疾病。如氣串、氣滯、偏枯、痿症及作抽、抖顫、拘攣等症,或因氣分錯亂,串及筋絡,衝擊不同的部位,忽上、忽下,或如針剌,或如鳥啄等等不同作痛,此為氣串。氣串不限於臂腿,或因內部氣分錯亂而影響到臂、腿、腰、背等部位的筋。其氣凝聚錯亂而作痛者,為氣滯。亦有氣分錯亂於內,因內臟之氣分尚足,其病尚不能發作,但潛伏不正之氣,又不能消滅,隨蘊結於旁側,一旦遇有外因,如氣惱、暴怒,或感冒風邪,即突然發作。血被不正之氣所阻,其循環即受影響,則半身的血液循環,即遲慢或不通,則半身由頭至臂、背、腿部的筋,綜不到氣血的保養,其作用失,輕則麻木,重則不仁,筋之彈力,或減或無。此等病,重者,大都皆系猝然而發,其鋒不可遏。如其氣阻於左,則左半身助失作用,阻於右則右半身亦失去作用。此為偏枯症。有因氣分錯亂於內,臟腑之氣尚強,不為所阻,但錯亂之氣,亦不能舒開,則串及周身筋絡,血液之循環,受其影響,速度漸緩,筋即不得保養,則氣凝聚於全部。輕,則遍身作痛,重則肢體拘攣,漸漸正氣越虧,濁氣愈旺,則氣血漸虧,筋因之更不得血之保養,漸漸由拘轉抽,各臟腑之氣,漸漸敗壞,則成癆。亦有因腎氣虧損,影響筋絡,腎臟為腰,腿樞扭,因背部的筋,至此處,即分兩大枝脈,下達於兩腿,如腎臟氣分錯亂,首先影響到腰、腿部臂的血液循環,筋即不得保養,輕則兩腿的彈力減弱,動作不靈,重則即成痿症。此等不同的病情與癥狀,皆系內發之症,因氣分錯亂,影響到血液的循環受阻,筋不得氣血保養所致。如單用分筋法,舒其筋絡,內部的氣分不能調順,亦不能奏效,必須同時將腹任背督,施治通順,表裡兼治,方能奏效。


推薦閱讀:

轉載大六壬揭秘與現代應用研究四
[轉載]卧房的三十四大禁忌
【轉載】降血糖食物排行榜,第一個很多人都沒吃過
[轉載]課體簡注(下)
【轉載】我倆那點事......(網凝眉)

TAG:轉載 | 點穴 | 道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