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個「反校園欺凌」機制【沈峰】

    必須要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圍繞校園欺凌現象建立起社會共治防控機制、干預機制,逐漸遏制校園欺凌案件的發生。

    2015年12月28日晚上,網上開始流傳一段時長1分53秒的視頻,畫面中多名女生抓住一名穿粉色外套的女孩強行要脫衣。記者自浙江永康公安方面得到證實,事情發生在永康某中學,當地確有多名學生參與這起事件。目前永康警方已經介入調查,專家已對受害女生展開心理疏導。

    校園欺凌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走進公共視野。一份輿情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媒體曝光數十起校園暴力、欺凌事件,其中存在兩個典型共性,一是施暴者和受害者多為未成年人,二是施暴手段殘忍,施暴者不僅使對方承受皮肉之苦,還將暴力視頻傳到網路上,給受害人造成精神傷害。

    本該純真善良的青少年為何變得如此暴力?誘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教育的缺位、學校德育教育缺失等。還有專家指出,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少年正處於心理斷乳期,情緒不穩定,心理上不夠成熟,受網路和影視中暴力因素的影響,就可能會通過暴力實現目的。而且,此類事件發生後,行為人往往因年齡偏低或犯罪情節較輕而沒有受到刑事處罰,僅由監護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目前,我國在處理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時,一方面強調對受教育者或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另一方面卻對青少年之間的欺凌現象及嚴重後果研究不足,總是側重用道德教育和行政處理方式解決問題。正是這種道德教育和行政處罰方式佔主導地位的情況,導致了法律對青少年警示作用的削弱。

    雖然每一起青少年暴力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多種原因,但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明天,警惕校園暴力,關注青少年成長環境,保護國家的未來,我們責無旁貸。要防止校園暴力,應將非暴力灌注到青少年成長教育全過程,並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如以色列要求每一所學校都建立全校的反欺凌體系,在容易發生校園欺凌的地方,如放學後的走廊和廁所,或教師監控不力的時間段,增加警力和教師等;英國採取學校為主,結合家庭、社會、司法的綜合預防模式,制定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政策法規;德國的打擊力度最大,對兩次記過後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有權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強制管教。

    青春期的躁動不是暴虐的借口,年少無知也不是欺凌他人的理由。遏制泛濫的青少年戾氣,必須要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圍繞校園欺凌現象建立起社會共治防控機制、干預機制,逐漸遏制校園欺凌案件的發生。

推薦閱讀:

陶成鵬與校園欺凌

TAG:校園 | 校園欺凌 | 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