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明明掌握世界最先進軍事技術,康熙後武器發展為何停滯200年
左宗棠西征時,在陝西鳳翔府發現了明末清初遺留的「開花大炮」,當時主持海防的林則徐和火炮專家黃冕竟不知「開花炮」為何物。左大帥不僅感嘆到:
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其實,中國一直處在科學的前沿,不僅發明了火藥,還發明了管形火器,也就是近代步槍的雛形。金軍的飛火槍和宋軍的突火槍比西方早上數百年。
蒙古帝國崛起後,歐洲人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熱兵器這麼一說。14世紀30年代,義大利人最早仿製東方金屬管形火器,緊接著英國、德國、法國都進入火器時代。
如馬克思所言:「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為歐洲資產階級的出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火藥的發源地,火器卻迎來了長時間的停滯。
從中西方歷史中可以看出,明末清初,中國軍事科技的發展並不落後於西方。一方面是西方近代科學尚處於起步階段,與中國仍處於同一水平。另一方面,明、清兩個政權在以命相搏時,武器上的革新都是不計血本的。
從萬曆到天啟年間,明朝發往東北的佛郎機、將軍炮和神槍不計其數,尤其是威力最大的「紅夷大炮」仿製成功和大量使用, 給清軍以巨大打擊。
清軍在寧遠遭遇重挫,皇太極即位後痛定思痛,組建了第一支火器部隊——烏真超哈。它的出現使原本只善於野戰機動的清軍有了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援與攻堅力量, 並促成了「漢八旗」的出現。
此後,清軍武器裝備上的劣勢有了很大改善,據傳教士衛匡國記錄, 南明的重要城市,如杭州、金華、建寧、廣州等, 都是被清軍大炮轟開的。
清軍問鼎中原後,政權一直面臨威脅。三藩之亂中,清軍急需能夠穿山渡水的輕便火炮,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很快為康熙拿出了木炮樣品。該炮內為銅鐵,外裹木料,盧溝橋靶場試炮,連發100發全中,而且炮身完好無損。
康熙在抗擊沙俄的侵略過程中,又命南懷仁監造紅衣大炮、衝天炮和永固大將軍炮等數百門。
清朝的武器製造並非被西方傳教士壟斷,民間也湧現出大量能工巧匠,其中以戴梓最具代表性。資料記載:「自製火器能擊百步外,先良王南征時,公布衣從軍,獻連珠火炮法」。
連珠火炮是一種可以連續射擊,具有較高射速的管形火器,相當於現代戰場上的機關槍。火藥和鉛彈都裝於槍托之中,共28發,兩個機銃輪流開火,扳機扣動後,火藥和子彈可以自動填裝。
連珠火炮雖然歷史上爭議較大,但已經代表了當時世界火槍的最高水平。然而在康熙之後,清朝政權根基已牢,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相對平和階段。
清軍雖在西北、西南邊疆不斷用兵,但規模都比清初要小很多,而且清軍在裝備上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這樣一來,清軍對於研製新型武器的興趣大不如前,而是著力於壟斷這種技術優勢,下令民間以及周邊屬國禁止傳播和製造火器。這一下就使中國火器發展停滯近200年。
清朝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不愛學習、拒絕先進生產力,不然也不會重金聘請一幫傳教士。只是清初的幾個皇帝太能打,將周圍強敵都一一征服,子孫後代都不用為生存擔憂。
挖掘歷史有意思的另一面,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史料不輯」(slbj001)長按可加複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