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藥性
05-27
中草藥藥性 凡藥材具有酸性者屬木入肝,酸性在藥理上能 能收;若苦者屬火入心,苦味能瀉下能燥濕能堅實;若甘甜者屬土入脾,甘味能補虛能平和能緩寒;辛者屬金入肺,辛味能散發能潤燥能橫行;咸者屬水入腎,鹹味能上升能使軟成堅實,淡味者能利通竅能滲泄,各味性所述中 ,前者為五味之義,後者屬五味之用。 另藥材有各種顏色,凡青色者屬木入肝,赤紅色者屬火入心,者屬土入脾,白色者屬金入肺,黑色者屬水入腎,此所謂五色之義。故學者可依其藥材顏色稍能略知其所屬經脈及臟器也。 學中草藥用藥又須知其氣與味,氣者為陽,味者為陰,凡具有寒熱溫涼者屬氣屬陽,凡具有酸苦甘辛鹹淡者屬味屬陰。氣厚者為純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者為純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在用藥上,氣薄者能發泄,氣厚者能發熱;味厚者則泄,味薄者能通。辛甘者能發散,故歸於陽;酸苦者能涌泄,故歸於陰。鹹味能涌泄,故歸於陰;淡味能滲泄,故歸於陽。藥性中具有輕清升浮者屬陽,因其有出上竅之功;具有重濁沉降者屬陰,因其有出下竅之功。上述清陽之葯發於肌表,濁陰之葯走入五臟,清陽之葯通實四肢,濁陰歸入六腑,此是藥性陽陽學說之大略意義。
(一)凡藥材青味酸氣燥者其性屬木,皆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因肝與膽相表裡,膽為甲木(表),肝為乙木(里)。 (二)凡藥材色赤味苦氣焦者其性屬火,皆入手少陰心經、手少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為丙火(表),心為丁火(里)。
(五)凡藥材色黑味咸氣腐者其性屬水,皆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因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為壬水(表),腎為癸水(里)。 上述理念皆從一臟配一腑演繹而出,腑者均是陽,故為甲、丙、戌、庚、壬,臟者均屬陰,故為乙、丁、己、辛、癸等是也。上述所列者僅含有十經絡,另手厥陰心包絡與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此兩經絡通於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因厥陰經主血,故諸葯入足厥陰肝血分者,併入手厥陰心包絡經。少陽經主氣,諸葯入膽經氣分者,併入三焦、命門。因相火散行為膽、三焦、心包絡、故入命門葯者,併入三焦,此即葯入諸經大略之意義。 七、五臟互用補瀉之略說
(二)同樣肝為心之母,火(心)生土(脾),故脾為心之子,故葯入心者併入肝與脾。 (三)同理心(火)為脾(土)母,肺(金)為脾(土)子,故葯入脾者併入心與肺。 (四)脾為肺母,腎(水)為肺(金)子,故葯入肺者,併入脾與腎。
推薦閱讀:
(三)凡藥材色黃味甘氣香者性屬土,皆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相表裡,胃為戌土(表),脾為己土(里)。
如前述五臟應五行,金木水火土,然五行又能子母相生。中醫言: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反之,子能令母實。中醫言: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故要補要瀉,由何臟器經絡下手,可由子母上下相關之臟器考慮,然後著手用藥。
(五)肺為腎母,肝(木)為腎(水)子,故葯入腎者,併入肺與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