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我們要培養自己有觀察善惡、是非、邪正的能力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489集 2017年10月16日 講於 香港
點擊此處觀看視頻
對付煩惱習氣的好方法,就是把念頭集中在佛號上
【解】又《安樂集》依《法句經》曰:「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
這些話真的是有深度,句句都是有深度。說了怎麼樣?我們聽不懂。什麼叫「空」?什麼叫「無相」?什麼叫「無願」?《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你身上周邊拔不掉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
「假的」怎麼樣?放下。「真的」要提起,最明顯的就是念頭起隨它起,把念頭集中在佛號上,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一掃而空,這就對了,這是對付煩惱習氣的好方法。用經文、經句,用佛號,或者是用,方法很多,就八萬四千法門。決定要覺悟,決定要把煩惱降伏住,正念生起來。讀經是正念,念佛是正念,念菩薩也是正念,養成正念的習慣。
我們再看下文:
【解】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
這個「善知識」是佛陀,這個「善知識」是菩薩。
下面接著告訴我們:
【解】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絙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該經復云:「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是覺;「三」翻作「正」,中國意思是「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是「無上」。「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所證得的;菩薩跟他接近,還沒有真正得到,是等覺菩薩。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成佛了。
【解】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一句在大乘經裡面很多,到處可以看見。佛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通常把它省略掉,叫「發菩提心」,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翻成中國的意思這叫「菩提心」,「菩提」是「覺」。《法華經》裡面說的這個也是講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現代社會誘引我們入三惡道的太多、到「三藐三菩提」的太少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解】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求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經示曰,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
這一段話提醒我們,有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到哪裡去找真善知識?如果不是善知識,他把方嚮導錯了,不是走的菩提正道,很大多數的都是走向三惡道,很麻煩!三惡道裡頭最可怕的地獄,誘引我們入地獄道的,太多太多了,到處都看得到;引導我們到「三藐三菩提」的,太少了,沒看見。這是我們現前的社會,所以我們成就難。
我們要培養自己有觀察善惡、是非、邪正的能力
首先我們要培養一個有能力觀察善惡、是非、邪正,要有這個能力,先度自己再幫助別人。如果自己不先干,你講給別人聽,人家不相信,人家先看你的樣子,再聽你的說法。
什么是正知見人?心「不住相」。
什么叫「住相」?「住相」就是著相了,你所看到的,你記在心上,你忘不掉。為什麼?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的人、有善根的人,他知道。所有現象都是假的,他看到了,看得很清楚,看到怎麼樣?不放在心上,叫「不住相」,心上乾乾淨淨;「住相」是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他有取有舍,取捨都錯了。為什麼?「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取它幹什麼?!你取不到,舍什麼?根本不需要舍,根本就沒有,不存在,你舍它幹什麼?!沒有取捨,不生好惡,不會在見色、聞聲產生你喜歡它、你討厭它,沒有這個現象。這都是妄相、都是錯誤,為什麼?你的心被染污,你的心不清凈,清凈心裡頭沒有這些東西,平等心裡頭沒有高下。是非高下統統沒有,見色聞聲心是定的,心是清凈的,清凈心現前,好,這就是「三藐三菩提」。
【解】何謂正知見?《圓覺大疏》曰:「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
「善達。」「達」是通達。通達什麼?覺性,不是修行所生的,覺性是自己本有的,這個要知道。本有的現在被「無明」障礙住了,「無始無明」的煩惱障礙住了,它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妄心「阿賴耶識」,覺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真心。
記住:「真心本覺」,與修行不相干,不是你修它就有,不修就沒有。但是這些話不能聽錯,聽錯了麻煩可大了,這是教你有這個智慧,有這個決定,曉得它是本有的,只是現在不覺了,現在生煩惱,不生「覺性」。我們只要「斷煩惱」,不要「斷覺性」,只要「斷煩惱」,「覺性」自然現前。
「覺性」現前就是所謂開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悟、小悟與「覺性」統統有關係,就是你的障礙去掉一些了,「覺性」現出來了,再去一點,「覺性」現得大了,就這麼個道理。虛妄的、假的不去理它,也不必去明了,就對了、就正確了。它是假的,你也不要去著相,也不必去遠離,遠離也是「相」,都是在迷,都不是覺。「覺」,覺了沒事,有事還是不覺。沒事是覺悟,這些話要聽清楚,要搞明白,不能夠囫圇吞棗。
「覺性」,下面寫得好。《圓覺大疏》裡頭這句話說得好,「善達覺性,不因修生」。很重要,「不因修生,抉擇無疑」,你選擇沒有疑惑,這叫「正知見」。
【解】覺性者,性覺妙明也。
《楞嚴經》上佛常說,「覺性」是什麼?覺性妙明,「性覺妙明」,「性」是自性,自性本來是「覺」的、本來是「明」的,「明」上加個「妙」,告訴你它是「自性覺」。它這個「明」不是修來的,自己本有的,只要障礙去掉了,它就放光,它就遍照大千世界。
我們要身心健康,從《大學》、《中庸》、大乘經典里學習
【解】善能通達本有性覺,故云善達覺性。本有覺性,不從外來,非因修得,故云「不因修生」。因此正是行不到處也。「抉擇」者,善能分別諸法相也。「無疑」者,於第一義而不動也。
「性」是「覺」,「覺而不迷」,「識」是「迷而不覺」,教下有所謂「轉識成智」,把我們「迷而不覺」的「識」,「六識」——「眼耳鼻舌身」,再加個「意」,這前面「六識」;第七,「末那」,「末那」是染污;第八,「阿賴耶」,「阿賴耶」好像資料庫一樣,無量劫來所有你這些妄心裏面東西統統裝在裡頭,像倉庫一樣,裝在這裡頭,它變成了六道輪迴,變成了生死苦海。
輪迴很難出去,「轉識成智」才能出輪迴。輪迴是妄心變現的,「覺性」是「正知」。所以佛教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
什麼是「真心」?「誠意,正心」儒家講的,就是佛法講的「真心」。修行要在這上下功夫,處處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不用虛妄,這就對了。「真誠」幫助你「正心」、幫助你回歸到「真心」。
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誠意,正心」就對了,儒家用這個來「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太平。中國傳統文化太好了,不能不學!不學不是中國人。中國人必定要學,哪有不接受聖賢教育的道理?!
「善能」,不必人教,無師自通。怎麼通法?放下一切煩惱,放下一切惡業就通了,儒跟佛在這方面講的完全相同,儒家講「格物致知」,「格物」是什麼?放下慾望,「致知」,智慧出現都從這下手的。所以下手是相同,成就果報一樣,中國人稱「聖人」,印度人稱「佛陀」,「聖人」就是「佛陀」,「佛陀」就是「聖人」,是一不是二。
我們要在這地方搞清楚、搞明白,我們走菩提路,「看破,放下」,「意」就「誠」了、「心」就「正」了。到「意誠,心正」就「身修」了,身心健康,你這一生才能快樂幸福。
我們要身心健康,從《大學》、《中庸》學習,從大乘經典裡面學習,好!真的能達到、能滿足你的願望,我看孔子就像佛陀一樣,看佛陀像孔子一樣,他們下手處相同,果報也相同。
「『無疑』者,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心不著相,「第一義」這是佛學的名詞術語,不好懂,我們這資料裡頭有,諸位可以查查看,「第一義」,《佛學辭典》也有,「第一義」是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個時候如如不動,菩薩所修的,主要就是要到「第一義」。
【解】「心不住相」。《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一次,我們從「心不住相」這個地方看起,一0七四頁倒數第三行,我們從這學起。
-------------------------------------------------------------
----------
如何學佛?答案在這裡——點擊此處:正確的學佛方法
凈宗經教網(佛陀教育網)手機版的APP: 打開APP首頁,點擊右上角「+」,根據你的學習情況來「編輯」自己的學習內容在首頁。試一試,很方便的!
蘋果APP下載:打開蘋果手機的「app store」輸入「凈宗經教網」,就能下載了。
安卓APP有兩個下載地址: (1)點擊打開鏈接 (2)點擊打開鏈接
【凈土釋疑網微信號:amtbedu】
推薦閱讀:
※當你不用豁達的真理來熏染自己的心,它就會被負面的信息所填滿
※晚安心語: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別為難自己
※最終罰的是自己
※如何讓自己有偏財運
※看淡一切,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