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式太極拳講義

吳式太極拳講義

  ([薦者按] 吳公藻(1899-1983)為吳式太極拳鑒泉宗師之次子;馬岳梁(1901-今)為鑒泉宗師之長婿,上海鑒泉太極拳社社長,吳式太極拳傳人。該講義於1935年首次出版,因文字簡要而於太極拳要義闡發詳盡,久已遐邇武林。今據1985年香港上海書局再版材料植入,以饗同好。)

第一章 概論

太極拳創於何時?眾說紛紜。據明史「方伎傳」所載「洪武(1368-1398)十七年太祖詔求三豐不赴。二十五年乃隧入雲南。建文元年完璞子訪三豐於武當,適從平越歸來,相得甚歡。永樂四年侍讀士胡廣奏曰:三豐深通道法,拳技絕倫。......」 此說大致可信,是則太極拳傳於世已六百年。清同治(1862-1974)年間吳家太極拳第一代宗師全佑受業於楊露蟬楊班侯父子,受露蟬之命拜於班侯門下,於今已傳世五世,亦百有餘年。

一種學術能流傳於久遠而不替,且世世代代發揚光大,戰後更發展至南洋、美加等地,定有其必傳之價值,茲綜其要而言之:

一、以盤架為體,在強健筋骨,調和氣血,合乎現代生理學與病理學之理,能 防疾病於未發,亦能療之於已發,祛病延年,為後天養生之術;

二、以推手為用,循太極動靜之理為法,采虛實變化之妙為用,合乎心理學和力學之理,以柔克剛,以剛濟柔,可以得技擊實用之效;

三、應敵時隨屈就伸黏連不脫,能因人之勢,借人之力而致敵於敗,非力敵, 而系智取;

四、太極拳為道家之行功,注意武德修養,每一姿勢無不中正安適,每一動作無不輕靈圓活,決無剛猛激烈致敵於死地之意,此為仁;

五、以養氣蓄勁,柔中有剛,精神內斂,意存丹田,則愈練愈精,愈練愈微, 由微入妙,由妙入神,而至形神合一,達到大勇無畏境界。

太極拳一不用氣,用氣則滯;二不用力,用力則斷;三不用法,有法則盡(唯初學者則不能無法,須知先有規矩後成方圓;先有法而後無法,則臻最高境界)。 而系以棉、柔、巧為行功要旨。其動也,則全身無不動;其靜也,則全身無不靜,動中寓靜,靜中寓動,動靜互變,無笨重遲滯之弊。男女老幼皆可習練,動作純任自然,物來順應,學之毫無困難,苟能精勤研究,歷久不懈,獲益非淺。

第二章 太極原理

孔子(551-479B.C.)贊易,始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宋周頤撰「太極圖」推道體之本原曰:無極而太極,如吾心寂然無思 ,萬善未發,是無極也。然此心未發,自有昭然不昧之本體,是太極也。

太極乃宇宙生化之原,雖是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然一切形象,聲色皆有太極生化而出。是以拳經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由此可知太極者,動靜而已;陰陽者,太極而已。 在靜極而動,動極而靜之中,太極永處變動開合之狀態。舉凡天地萬物,一往一來,無時不刻盡在變動之中,此即太極之微旨。

在拳而言太極者,因其原理由太極之動靜、陰陽、開合之變化而來。其基本在 動中求靜,靜中求動。而其動作則主要研究虛實,虛實即是陰陽。是以學者首先應知陰陽動靜之理,然後循序漸進。

第三章 陰陽動靜

陰陽者,天地之道。為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凡一切立於對等地位之事物,皆曰陰陽。以太極拳而言,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剛者為陽,柔者為陰;攻者為陽,守者為陰;動者為陽,靜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實者為陽,虛者為陰。此乃雙方立於對等地位而運用其變化者也。

運用變化中,無論在動在靜,必須保持中定,否則即有過或不及。過者,過其量也,在勢、在力、在勁均超過其本能之謂。不及者,不足也,不足則本能無從發揮。

在易理而言,陽盛則陰消,陰盛則陽消。火盛制水,水盛制火,彼此循環不息。在拳理而言,盛是將過其體力與氣力合用之極,一過限謂之偏盛、失中,此乃陽極陰生,陰極陽生之理。

練習太極拳必須注意陰陽消長與物極必反之理;尤須知道滿招損謙受益之道, 悟陰陽互妙而達中和之本,則規矩方圓得其要矣。

第四章 入門基礎

太極拳以盤架為體,推手為用。初學盤架時,姿勢務求中正安適;動作必須輕靈圓活。

茲將八大要點列述如下:

一中:心氣中和,神清氣沉,立點在腳。重心緊於腰脊,精神含斂於內,乃能中定沉靜。

二正:每一姿勢,務求端正,最忌偏斜。雖或俯或仰,或伸或曲姿勢繁多,其 重心必須穩定。重心穩定則開合靈活自如,進退有序;重心不立則開合失其關鍵虛實不清。

三安:安然之意,切忌牽強。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適,動作均勻,呼吸和平, 神氣鎮靜乃無氣滯之病。

四舒:舒展之意。姿勢動作務求開展,使全身關節節節舒展,然非用力伸張, 而系自然徐徐松展,自能得到松活沉著之趣。

五輕:輕靈之意,然忌漂浮。動作輕靈緩和,往來自由自在,久之能生松沉之勁,進而生粘黏之勁,故輕字是練拳下手之處,入門之徑也。

六靈:靈敏之謂。由輕靈而松沉,由松沉而粘黏,能粘黏即能連隨,能連隨而 後能靈敏,則可悟及不丟頂。

七圓:圓滿之意。每一動作務求圓滿而無缺陷,則能渾成一氣而免凹凸斷續之病,推手用勁,非圓不靈,處處能圓則活矣。

八活:靈活而無笨重遲滯之意。上述各節融會貫通後,則屈伸開合,進退俯仰皆能自由。

第五章 身法要義

人身可分三部九節,三部即脊椎,兩臂與兩腿。屬於脊椎者:一頭頂,二胸背,三腰腹,此三節為人體之主幹。

屬於兩臂者:一兩手,二兩肘,三兩肩,此三節為人體之上肢。屬於兩腿者:一兩胯,二兩膝,三兩足,此三節為人體之下肢。

身法分上中下三盤。胸背以上為上盤,腰胯為中盤,膝腿以下為下盤。三盤功夫非每人能兼而有之,因人體之長短,體力大小而不同。所以矮者多取高者之中下盤,高者專打矮者之中上盤。身小靈活者善走,身高體重者善守。力大者多攻勢,力小者多守勢。初學盤架應走低勢,動作開展,進退之間注意虛實轉換,緩步而進、緩步而退。如此則肌肉日漸堅實,筋絡增強力量,關節曲伸持久,日久自能產生彈力,此種彈力即柔中寓剛之力。

腰胯為全身之樞紐,為武功身法主要部分,進退顧盼之時,必須立身中正,四末自然就序。太極拳用腿之時甚多,如單雙擺蓮、分腳、蹬腳、金雞獨立、胯下勢、進步摟膝、退步倒攆猴等等皆是。而用腿之時必須腰胯松沉,上下四平八穩,以兩膝兩胯旋轉之法而出之,所以要涵胸、拔背、松肩、垂肘、裹襠、護臀、松胯及尾閭中正。

太極拳身法是由上而下,所以上盤功夫最為重要。每一動作全是圓形,運用連續不斷。點有點之轉法,線有線之轉法,面有面之轉法。軸心與車輪之面積雖有大小,而圓周一定是三百六時度,轉法分寸全*自己掌握。

人體雖有三部九節,身法亦分上中下三盤,然應用之時則須完整一氣,以意行 氣,以氣運身,節節貫穿,自能得心應手。

第六章 推手法則

太極推手是甲乙雙方處於對等地位,進行互攻互守,目的雖在戰勝對方,然非 敵我鬥爭,而是同門之間互作技術研究,冀理論實踐相結合,用以鍛煉手法、身法與腿法。也即是鍛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一升一降、一沉一浮、一屈一伸、一開一合與勁走圓圈之功夫。推手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主動謂之「問」,被動謂之「答」。彼有所問,我必「聽」而後「答」,主動採取各種方法進攻,背動者亦採取各種方法以系重心,一攻一守、一問一答,時而反守為攻,反答為問。以意探之,以勁問之,矣其答覆,再聽虛實,若問而不答,則可進而擊之,若有所答,則須聽其動靜之緩急及進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虛實。

互作攻守之時,平面進退狀如波浪,有起有伏;立體升降則如螺旋轉動,旋上旋下作彈性伸縮;圓圈方位分橫圈、縱圈與平圈三種,橫圈是上下旋轉,縱圈是前後旋轉,平圈是左右旋轉,再加一種斜圈旋轉,用之於周身,就如一顆九曲球,令 對方感到針插不進,水潑不入。
推薦閱讀:

《太極拳論》清·陳鑫
徐曉冬和雷雷的比武,說明了什麼?苗青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