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獨具特色的中國時間文化
獨具特色的中國時間文化
——評《二十四節氣與<淮南子>》
程 鳳
宇宙洪荒,斗轉星移。三千多年前,中國的古老文獻中,就在探索太陽、月亮、北斗、二十八宿和地球的關係,試圖掌握歲月更替、季節變換的規律。到了距今2156年前的西漢前期的《淮南子·天文訓》,完整、科學的二十四節氣,終於全部完成。
安徽大學陳廣忠教授是我國研究《淮南子》的專家,新著《二十四節氣與<淮南子>》一書翔實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體系,以及蘊含在其中的深厚文化內涵。全書圖文並茂,雅俗共賞;資料豐富,科學準確;構思新頴,獨具特色。
二十四節氣的科學解讀
《淮南子》是由西漢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所撰寫,胡適稱之為「絕代奇書」。其中的《天文訓》,是中國歷史上專門記載天象、曆法的篇章。劉安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經過科研團隊的觀測研究,首先完成了「二十四節氣」體系的編製。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劉安把《淮南子》獻給朝廷。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二十四節氣被編入《太初曆》,頒行全國,影響亞洲和世界。從此,二十四節氣與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影響到社會政治活動與國家治理,進而構建起了五彩繽紛的節氣文化。
《天文訓》建立的二十四節氣體系,與太陽、月亮、北鬥鬥柄、二十八宿度數、十二律、地球等運行密切相關,涉及到大量的天文、曆法知識,一般人難於掌握。比如「冬至」節氣,《天文訓》中說:
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斗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對於艱深的文字,陳廣忠引用高誘《淮南子注》、王念孫《讀書雜誌》、《夏小正》、《鶡冠子·環流》、《史記·天官書》、《說文解字》、《呂氏春秋·盡數》、《遵生八箋》、《周禮詳解》、《御定月令輯要》等多種文獻,進行解讀,並譯成白話:「兩維之間91又5/16 度,北鬥鬥柄日行一度,十五天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就是二十四節氣。斗柄指向子位,那麼正是冬至,相應的是十二律中的黃鐘。」晦澀難懂的原文,顯得明白曉暢。
二十四節氣與農業文化
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五天,分為一「候」,共分為72候。每「候」對應的動物、植物、氣象等自然現象,就是「物候」,對於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立春」第一候「東風解凍」,「春分」第二候「雷乃發聲」,第三候「始電」,是關於氣候的;「立春」第二候「蟄蟲始振」,第三候「魚上冰」,「穀雨」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戴勝降於桑」,是關於動物的;「雨水」第三候「草木萌動」,「小滿」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是關於植物的。中國古代對候應的總結,比西方的物候學要早一千多年。這是中國先賢「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產物,它是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的思想結晶。
每個物候,就像自然界的鬧鐘,時刻提醒著人們,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安排全年農事和生活。寒來暑往,年復一年,圍繞著節氣、物候的變化,人們總結出了大量農諺。如「處暑」第三候「禾乃登」,這時穀物已經成熟,於是便有「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高粱遍地紅」、「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等農諺,提醒農民按時收穫。
這部著作根據明朝黃道周《月令明義》中72候的記載,旁徵博引,分條進行了解說。每個節氣後面又列有耳熟能詳的「農諺」十多條,生動地闡明了二十四節氣與農事的關係,對於今天的農業生產,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陳廣忠教授對於文字解釋,清晰明白,如「雉始雊」條:
《玉篇》:「雉(zhì),野雞也。」雄雉長尾,羽毛美麗。雌雉尾短。雊(ɡòu),《說文》:「雄雉鳴也。雷始動,雉鳴而雊其頸。」《詩·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本句就是雉鳥鳴叫的意思。雉鳥在接近四九時,會感受到陽氣的增長而鳴叫。
引證豐富,解說有趣,在人們獲得博物知識的同時,又感受到古人對節氣物候體認的詩意。
本書的重要創新,是第一次指出了72候中的5處失誤:「鷹化為鳩」、「田鼠化為鶉」、「腐草化為蚈」、「賓雀入大水為蛤」、「雉入大水為蜃」。陳廣忠詳細地進行了考辨,指出了失誤的原始記載,出自《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而《淮南子·時則訓》加以沿襲,以致誤解代代相傳。本書既肯定了前人的重大貢獻,又細心地釐清了混入的泥沙,充分顯示了它的厚重學術價值。
二十四節氣與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古今農事的指南,也是古代治國體系的重要一環。它構建的以天、地、人為核心的時間文化,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在每個節氣下面,設立「民俗」、「節慶」、「民謠與詩詞曲」、「飲食與養生」等欄目,展示了古代節氣體系的豐富內涵,形成了多姿多彩各民族的節令、時令文化。古代非常重視四「立」、二「分」、二「至」。在四個季節開始的一天,古代帝王帶領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祭祀,祈求年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此才有了北京的「天壇」、「地壇」。普通百姓也按照節氣舉行祭祀、慶典、娛樂等文化活動。比如冬至,人們保留吃餃子的習俗。立春時,民間有迎土牛、鞭土年、浴蠶神等迎春活動。雨水節氣時,有些地方有「回娘屋」、「接壽」等向娘家父母、岳父母盡孝道的習俗。清明節氣,春分和煦,掃墓祭祖、踏青郊遊,至今傳承不衰。
二十四節氣與健康養生,密切相關,形成了華夏特有的飲食文化。本書「飲食與養生」一欄,介紹了很有價值的知識。如清明節氣時吃養生佳品「青精飯」:
青精飯。杜甫《贈李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青精飯,《神農本草經》中說:「南燭枝葉,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飢。」取莖葉搗碎取汁,取粳米,九浸九蒸九暴,可以儲藏。又名烏飯。本為道家養生食品,今江南多有流行。
小滿時民間有吃苦菜,既時新,又養生。本書寫道:
苦菜。古今民眾喜愛的野菜之一。《淮南子·時則訓》:「孟夏之月,苦菜秀。」《埤雅·釋草》以「荼」為苦菜。《詩·邶風·谷風》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苦菜,屬於菊科植物,葯食兼具,略帶苦味,可炒食或涼拌,有抗菌、解熱、消炎、明目等功效。(明)李時珍撰《本草綱目》第二十七卷:「苦菜,主治:五臟邪氣,厭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明少卧,輕身耐老。」養生效果很好。
節氣觀念融入了人們的生活,浸染著中國人的感情,往往在詩文作品中表現出來,成為中國文學的經典。唐代杜牧《清明》詩中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家喻戶曉。古代節氣文化,已經滲進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非遺名錄」,這是令國人感到自豪的文化事件。保護和傳承這份珍貴文化遺產,這是我們的重要使命。只要太陽存在、月亮存在、北斗存在、二十八宿存在、地球存在,就會有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屬於你,屬於我,屬於全中國,屬於全世界。但願這本知識豐富、文字流暢的《二十四節氣與<淮南子>》,給讀者帶來美好的享受。
《二十四節氣與<淮南子>》,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陳廣忠編著,責任編輯程鳳。
推薦閱讀:
※有哪些人如其名的人?
※[i·寧德] 那些消失在寧德街頭的手藝你還記得幾個?
※萬曆皇帝畢生想讓鄭貴妃的兒子繼承皇位,卻終究失敗的根源是什麼?
※認知世界的四個層次,你處在哪一層?
※杭州 | 逃離都市,宋城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