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淚崇禎帝
05-27
1644年4月25日,這是一個在史書上很重要的日子。 這一天,明朝皇帝朱由檢在北京煤山一顆歪脖子槐樹上上吊自殺。 1644年3月17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19日凌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傳到宮中。朱由檢安排太監將三個兒子送往外戚家避難。然後逼周皇后和袁貴妃上吊自殺。接著又招來15歲的長平公主,流著淚說:「你為何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右手拔出劍來砍中她的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她昏死過去。
朱由檢帶著太監開始突圍,失敗後回到宮中,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然無一人前來,多數大臣都跑出去迎接李自成去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說完帶著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在藍色袍服上寫下遺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然後在一顆歪脖子槐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 朱由檢在臨死之前將明朝覆亡的責任全部推給「諸臣」,他兩次說道「諸臣誤朕」。果真是這樣嗎? 後世學者分析,崇禎皇帝犯有四大不可原諒的錯誤。其一,在南遷問題上,猶豫不決,不敢獨斷,錯失良機。
在農民軍對京城形成合圍之勢前,眼見大勢已去,有明智大臣建議遷都南京。這是一個苟延殘喘的絕好主意。歷史上有幾個朝代都因遷都而得以延續。崇禎也覺得這個主意非常好,但又怕後人說他怯弱逃跑,於是他不敢明確表態,要大臣們跪求他遷都。結果被大臣誤解,於是大臣們紛紛反對遷都。在這樣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上該獨斷時卻不能獨斷,崇禎後悔莫及。 其二,在與後金議和的重大問題上不敢獨斷,錯失良機。 與後金議和,避免兩線作戰,是一個絕好的主意。這是袁崇煥提出來的,主要是贏取戰略緩衝時間,避免兩線作戰。崇禎皇帝自己也覺得這個主意很好,但是他又怕背上投降派的罵名,於是不敢明確表態,要大臣跪求他議和,結果被大臣誤解,於是大臣們紛紛反對議和。在這樣重大的問題上,該獨斷時卻不能獨斷,崇禎追悔莫及。 其三,誤殺袁崇煥,自毀長城。袁崇煥在明朝之地位猶唐朝之郭子儀。但袁崇煥不幸,遇上了剛愎自用性格多疑的崇禎皇帝。清朝人編寫明史,說是崇禎中了後金的反間計而殺袁。但實際情況是,在大臣與太監的爭權鬥爭中,崇禎在最緊要關頭將天平向太監傾斜。袁被千刀萬剮之後,朝廷大臣人人自危,大明朝廷的凝聚力徹底喪失。
其四,崇禎皇帝在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情況下仍然不斷加重稅收,人民謂之「重征」,徹底喪失民心。崇禎皇帝曾經將宮廷中多年積累的人蔘賣掉,籌措軍餉。實際情況是,兩百多年來明朝積累的金銀珠寶在聖庫中堆積如山。那些拿出來賣掉的陳舊人蔘在聖庫中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這四大錯誤,每一樁每一件都足以置崇禎於死地。有帝如此,焉能不敗? 當然,明朝的滅亡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中國的每個封建朝代都必然逃脫不了興盛,衰退,敗亡的歷史周期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千古以來都說夢裡是相反的,難道夢是一面鏡子?
※家訓|朱子家訓,千古道德典範
※(1)人生箴言(51):千古賢文(七字句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誰?
※這六首唐詩,每一首都是千古傳誦的佳作,值得你認真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