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國民的劣根性-鵬鳴_詩生活 -搜狐博客#comment#comment#comment

挖出國民的劣根性

標籤: 魯迅  毛澤東  現代  文學  賓士  分類: 評論 2010-11-01 12:56

      挖出國民的劣根性

——論魯迅《狂人日記》的文學觀與價值觀 

鵬  鳴 

 

      1936年10月19日,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個無比黯然的日子,中國文壇最偉大的精神戰士永遠地離開了這個讓他一生愛恨交織的世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他最後的遺言如是說。

      他走了,留下了鋒芒畢露、寒光四射的匕首和投槍;他走了,留下了鐵骨錚錚、正氣凜然的思想和精神!他用手中的筆,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劃破了充塞神州大地千百年的黑暗和寂靜。在他身後,有我們整個民族的苦難、彷徨、血污與難得的覺醒……

      令人無法忘卻的魯迅!是的,我們無法忘卻魯迅,迴避魯迅,應為我們無法忘卻魯迅在那「毫無邊際的荒原」上投下的深思與痛苦的背影,更不能迴避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風向標。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時代的精神脈搏。魯迅當年開始他的創造,成功地「葬送」了他自幼浸染的中國傳統文學的哀怨模式,以決不妥協的姿態發出振聾發聵的號叫,他與他的同時代人共同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熱情奔放,吹響人民奮進的號角,攜手開創了中國文學的現代局面。今天當我們離開喧囂,去諦聽中國小說走過的1000年的腳步聲時,有一種聲音仍然讓我們熱血沸騰、激情滿懷。那是直面現實、關注民生、悲憤昂揚的一路吶喊,是對真善美的歡呼,是對假醜惡的鞭撻。靜聽世紀的迴響,一個蒼涼而有力的聲音從天際傳來:「我的小說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有時不免吶喊幾聲,想給人們添點熱鬧,慰藉那些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們不憚於前驅。」

      眾所周知,被別人罵為「紹興師爺」的魯迅之所以放下手中的手術刀,棄醫從文,拿起另一把「刀子」深挖國民的劣根性,用意其實是在喚醒民眾,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來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效的注意。」

      魯迅先生所痛斥的「國民劣根性」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幾十年後當我們拜讀他所批判的一些東西時,發現這些東西並未消失,而是更深地扎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國民性,一個沉重的話題。世界各地的人在描述本民族性格時,都會自稱「勤勞、勇敢、聰明、善良」。中國人也是一樣。

      不知道是誰最早提出國民劣根性這個概念?也許並不是中國人,但是這個詞在中國的使用頻率特別高。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知識分子、時代精英,總能輕而易舉地發現和指出我們的國民劣根性。尤其是像魯迅先生這樣德高望重的大師也將心血傾注此處,並從社會文化的根源上展開深入研究和猛烈進攻。這使我們更加堅信在我們的文化基因中確實隱藏著一些劣根的東西,雖然我們極力掩飾。

      當喧囂浮躁的塵世一次次掀起人們日益膨脹的物慾、當越來越多的靈魂遊離於精神家園之外茫然無依……魯迅究竟使我們想起什麼呢?他僅僅作為一個獨異的「過客」而存在嗎?如果不是,我們能否找到接近他的心靈通道,從而更好地認清世事讀懂人生?

     《狂人日記》的出場就像一把刀子、一道閃電。「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這個被迫害包圍的「狂人」的思想是不能被他的聽眾所接受的。在他明白了自己也曾參與吃人,現在輪到自己要被吃掉的以後更加痛苦,最後絕望地喊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活著還有?救救孩子……」

      中國的封建傳統思想有著漫長的歷史,野蠻、黑暗、麻木、愚昧、落後,統治著中國死寂的大地。魯迅曾說過:「中國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資格,至多不過是奴隸。」的確,人一旦喪失獨立地位和品性,剩下的也許只有奴性了。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下,中國人極易產生欺弱怕強、自輕自賤、卑怯貪婪一類的奴性思想和苟活心理。魯迅塑造的阿Q形象,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他的「精神勝利法」,可以說是「國民劣根性」的活寫真。更可怕的是,「精神勝利法」把中國人培養成奴隸的同時,還使他們「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歎、撫摩,陶醉」,成為「萬劫不復的奴才」!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國民麻木、怯弱的精神狀態中,還潛藏著一種自私、冷漠的靈魂,其結果是人的生命被完全漠視,群眾成了「戲劇的看客,只知道咀嚼、鑒賞別人痛苦———它不僅使人津津有味地欣賞人間的喜劇和悲劇,而且心安理得地欣賞醜惡與殘忍!

      正是對國民靈魂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認識,魯迅才不遺餘力。全方位地展開對我們民族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他說:「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為此,他把根除奴性、掃蕩封建文化視為改造國民精神之根本任務,提出「立人」思想,即把「沙聚之邦」改造為「人國」。在他看來,只有健全的人性,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愚弱的狀況,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因此,「20世紀之新精神」在於維護人的尊嚴,光耀人的生活,明白人生的真諦。他的「理想人性」就是徹底擺脫奴性、具有原屬於人的獨立精神和自由精神。

      1937年,毛澤東在陝北公學紀念魯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講中說:「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是新中國的聖人。」王富仁先生對此作了獨到的分析,認為毛澤東同志之所以視魯迅為現代中國的聖人,是從魯迅思想對於中華民族及其精神發展的實際意義進行評價的,而魯迅之為中國現代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原因在於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質,這個精神素質便是他徹底擺脫了傳統的奴隸性格、具有真正獨立的思想個性!

      如今,一個世紀過去了,魯迅所思考的命題,依然橫陳於我們面前,當我們回味這位先驅振聾發聵清醒痛苦的話語時,我們的內心實在無法輕鬆!

      每一個偉大的靈魂都是痛苦的。魯迅,無疑是20世紀最痛苦的靈魂。魯迅也許是那個世紀最後一個悲愴的英雄。錢理群先生說,沒有天才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天才而不知愛護的民族更是可悲的。魯迅不僅生前受到惡罵和圍攻,在他逝後的幾十年來,這股濁流一刻也沒有止息,甚至還有人叫囂著徹底地埋葬魯迅。如果我們可以葬送魯迅,那麼他在九泉之下就可以含笑了。因為,這意味著,他終身為之奮鬥的目標,已經實現。但我們現在還沒有力量葬送魯迅。

      不僅如此,我們已經深深感到魯迅身後的我們共同的悲哀、我們心中永遠的痛。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喜劇時代,只需要歌功頌德,只需要取媚世俗。沒有責任感,沒有真誠和對真善美的渴望,沒有對時代和民族的自我反省,甚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一個無英雄時代的小丑文人,要麼媚政府,要麼媚大眾,實在不行就媚自己,或者以痞子精神來面對本已傷痕纍纍的中國當代衰微文學,大量的新生代作家、新新人類作者、×代出生的作家正共同預謀下毒酒,齊力為20世紀中國當代文學寫下一份悼詞,將中國文學分批分期地葬送出去。

 

推薦閱讀:

國民性到底是個啥玩意?
巴倫.特朗普為什麼引起了美國國民的反感?
禮儀之邦的國民為何總是學不會守規矩?
iu和秀智誰的國民度更高?
從春秋到明清——國民性的「大退步」

TAG:生活 | 出國 | 博客 | 國民 | 搜狐 | 劣根性 | 根性 | 搜狐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