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三藩是鐵帽子王嗎?為什麼兒子襲爵不降等級?
謝邀。僅吳三桂而言,其子吳應熊先於吳三桂而死,次子吳應麒眼睜睜看著父親大人把帝位傳給了他的侄子吳世璠,吳藩只有吳三桂一人當過平西王,所以也就不存在襲爵的問題了。於清廷而言,造反這種謀大逆的行為是不可饒恕的,爵位自然是要被廢除的。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分為三個小問題:第一、什麼是鐵帽子王?第二、三藩的王爵類型是什麼?第三、子孫如何襲爵?
關於鐵帽子王
- 清代宗室封爵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 12 級。其中,親王、郡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最為重要。按襲爵方式,宗室王爵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按其來源,分為功封、恩封,功封指開國時期以軍功卓著而受封者,恩封指皇帝降恩特封者。有清一代宗室諸王中,清初有禮親王代善等 8 人以軍功封王,且世襲罔替。清代中晚期,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訴、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以恩封獲世襲罔替之榮。凡此兩種宗室王爵,皆可稱為「鐵帽子王」。
- 清朝宗室王爵脫胎於努爾哈赤時期的旗主政治,而宗室王爵正式冊封於崇德元年(1636)。該年皇太極稱帝,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岳托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貝勒。另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原為貝勒,此前一直卧病,未及封爵即已病逝,皇太極追封他為穎親王,以其子阿達禮襲爵為郡王。此次分封形成了最早的「八王」。
- 「八王」並非堅不可摧的鐵帽子王,如豪格死後曾被多爾袞削爵,後由順治帝恢復。多爾袞死後被追論清算,削奪爵位,多鐸受牽累降為信郡王,阿濟格因有謀逆之嫌被處死、削爵。阿達禮因謀立多爾袞,被譴死,其弟勒克德渾也受牽連被黜宗室。不過,勒克德渾不久重新封為貝勒,並任平南大將軍,以軍功於順治五年晉封順承郡王。
- 從宗室王爵的實際傳承情況來看,除了多爾袞和阿濟格外,其他宗室王爵的傳承已經執行世襲罔替的原則,只是大多改了封號。例如,岳托死後被追封為克勤郡王,其子羅洛渾襲貝勒。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恢復其睿親王封爵。同時,將清初實際上業已實行的宗室諸王世襲罔替制度明確頒行。乾隆恢復清初諸王爵位名號的原則是:1.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2.後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原來爵位;3.凡生前犯謀逆等罪而被削爵、降爵、處死者,或後人因嚴重錯誤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復。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庄親王碩塞,均得以恢復原封號
因此乾隆四十三年之前,宗室王爵的實際傳承大致在「八王」的範圍內實行了世襲罔替,但並非鐵到堅不可摧,鐵帽子王維繫的根本在於對皇帝忠心與否。
三藩王爵
[廣西]孔有德於崇德元年(1636)封恭順王,順治六年(1649)改封定南王,賜金冊金印。(因早卒並絕嗣,沒有成為三藩,其屬歸婿孫延齡)
[福建]耿仲明於崇德元年封懷順王,順治六年改封靖南王,賜金冊金印。
- [廣東]尚可喜於崇德元年封智順王,順治六年改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1675)封平南親王。
- [雲貴]吳三桂於順治元年(1644)封平西王,康熙元年(1662)封平西親王。
三藩對於清王朝平定天下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清王朝以王爵之尊作為封賞以彰顯他們的功績,並允許他們擁兵就藩鎮守一方。自古以來,異姓藩王多有尾大不掉之患,清初三藩之設多屬無可奈何之舉,雖然他們的爵位有的已至親王(吳三桂),但畢竟與皇族「八王」不同,即使是皇族親王、郡王也多達不到「鐵帽子」的程度,更何況三藩呢?或許,清王朝一直在為三藩是選擇「世襲罔替」還是「按次降級」、先「世襲罔替」再「按次降級」等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清史稿》中載:「雲、貴初定,洪承疇疏用明黔國公沐英故事,請以三桂世鎮雲南。」,沐英的黔國公爵是世襲罔替的,但具體在清代的三藩襲爵中多有權益之意。三藩王位的承襲是以吳藩為核心的,對平西王爵位的最終處理才是解決整個三藩王爵的關鍵所在,因此平南王、靖南王王位承襲表面上的「世襲罔替」只是為了安撫或鉗制吳三桂,三藩叛亂最終為三藩襲爵畫上了休止符。
子孫如何襲爵
清政府對三藩始終還是不信任的。吳三桂子吳應熊在順治十年尚和碩公主,留居北京。耿仲明子耿繼茂等、尚可喜子尚之信等也在順治年間入侍,可以說,三藩諸子作為人質留居京城。吳應熊被清廷殺死;耿仲明死後,耿繼茂請求襲爵而不許,直至順治親政後,才襲爵;尚之信則因擁兵權重而襲爵不成(其弟尚之孝襲爵),遂起兵反叛,再次歸順清朝後襲得平南親王爵,後病死。耿繼茂死後,耿精忠襲爵反叛,最終兵敗被奪爵處死。雖然反叛後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又歸順了清王朝,但清朝承認了他們因反叛而被剝奪的靖南王王位和平南王王位的繼續存在,是為了令其率領手下的軍隊對各地加以征討。換句話說,他們恢復王爵的意義在於穩定和分化藩軍反清勢力。(詳見細谷良夫、 張永江:《三藩之亂平定詔>頒布之後——耿精忠與尚之信 》一文)隨著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被平定。耿精忠被剝奪王位,凌遲處死,其子耿顯祚被處斬,尚之信被賜死,至此三藩已不存在襲爵的問題了。
因此,三藩並非「鐵帽子王」,康熙即位之初最迫切要解決的就是三藩問題,並最終採取了武力的方式進行撤藩。或許,三藩不反叛,主動上交兵權,其王位可能會「世襲罔替」,但這種退讓是三藩不能接受的,撤藩後「世襲罔替」的政治承諾也是三藩不能相信的。耿藩和尚藩王位承襲中表現的「世襲罔替」只是清王朝與三藩政治博弈的一個手段,其最終目的還是撤藩。清廷殺吳應熊後,三桂終於一吐憤恨:「早知道你丫靠不住,反了!是你逼的。」康熙:「那就不說什麼了,讓朕看看你手段如何!」
ps:說的跟真的一樣。
推薦閱讀:
※闖王進京,吳三桂本已準備返京歸順,為何又改變主意投降了清朝
※吳三桂降清疑點頗多
※清軍入關是必然?吳三桂為何要引清兵入關,清軍入關兵力有多少?
※陳圓圓:一曲亂世悲歌
※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