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滸調兵遣將的玄機(發展期,連載十)

本篇是繼續上一篇《水滸調兵遣將的玄機(發展期,連載九)》。話說宋江、吳用等破了華州城,救了史進、魯智深等,《水滸傳》開篇第一條好漢史進便率領《水滸傳》開篇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少華山的原班人馬,投奔革命聖地梁山去了。

  上山之後自然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不料,朱貴得知徐州沛縣芒碭山有伙強人,有3000來號人馬,居然號稱要吞併梁山泊大寨。宋江大怒,居然還有人想分列紅軍,另立中央,這還得了?

  這時,史進出來說話了,兄弟俺初來乍到,老吃大夥搶來的酒肉也不太好,俺要率領本部人馬,去收捕這伙強人。

  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作戰動機。人家只不過是號稱要吞併梁山寨而已,又沒實際行動,這就是有犯罪動機,沒犯罪事實。人家當年國軍還天天叫嚷著「反攻大陸」呢,也不見真的有行動。所以說,這無論如何不能算是「替天行道」的一個行為,只能算是「替己行道」了。

  史進說要率領本部人馬前去收剿,作戰動員令就是「初到大寨,無半米之功。」這是正常而且可以理解的。在之前梁山對外征戰中,新上山頭領,除非是像魯智深、武松等憑藉個人能力便在江湖上聲明顯赫的,否則必須或多或少立點戰功,最差的也得殺個行人做「投名狀」,不然上山之後會很沒面子的。當然還有一個理由是將來寫回憶錄的時候也不好寫,就像《亮劍》中李雲龍在課堂上攀比哪仗是我們華野打的殲敵多少人等等,這是個人革命資歷的一部分,必不可少。

  宋江聞聽史進主動請纓,大喜,當場拍板同意。

  這就有問題了。我們先來看看史進當時有多少人馬,是否可以匹敵樊瑞的3000人馬。

  少華山革命根據地在開場的時候通過李吉之口介紹,說「(少華山)如今近日上面添了一夥強人,紮下個山寨在上面,聚集著五七百個小嘍羅,有百十匹好馬」,之後一直就沒有介紹了。所以少華山的基礎人馬是五七百人。在經過N年的發展之後,他們的頭領人數從最初的三個人增加了一個史進,一共是四位頭領。

  反觀在少華山之後的梁山泊,頭領人數從開場的四員頭領(包括王倫),到史進上山前,已經增加到了81人(包括晁蓋),足足增長了20倍,而嘍嘍兵梁山一開始也是「五七百人」,而現在開兵見仗,出動頭領動輒二三十人,嘍嘍兵五六千人,就是去華山救史進魯智深也出動了17員全天罡戰將並帶7000人馬。倘若出動的這7000人只是分兵一半,還有一半守寨,那麼此時梁山革命根據地也有14000人了,比開場的五七百人,也是增加了20多倍。

  我們姑且不論少華山的領導是否無方、地理位置是否優越、造反工作是否深得民心,但是少華山很顯然的是沒增加多少人。梁山泊頭領人數和嘍啰兵人數是同比增長的,那麼史進上山並且經過N年的發展之後,頭領人數增加了33%,如果嘍啰兵也是同比增長,就是666人至933人之間。哪怕就算史進是天罡級別頭領一個頂倆,那也不過是833至1166人。我們就湊個整,1500人吧。

  雖然說老人家教導俺們說「在戰略上要以少勝多,在戰術上以多勝少」(注1),但是並非有多少人有老人家般的雄才大略的。史進雖然貴為天罡,朱武雖然貴為參謀(不帶長),但他們的對手卻擁有樊瑞這樣的半仙級人物,即使樊半仙的級別比公孫半仙的級別差了一個檔次,可對比凡人史進朱武等,還是具備非常明顯的優勢的。

  這就清楚了。比頭領,比嘍啰,比半仙,少華山都比不上人家,焉能不敗?還有,看過我的「梁山調兵遣將的玄機」系列的就知道,梁山每次出戰,頭領人數必大大超過敵方,如對抗呼延灼、大破連環馬之戰,足足出動了45員頭領。而看這回遠征芒碭山,才4個頭領,不符合宋江的一向派兵原則,不敗才怪。問題就在於,宋江明知道他們會敗,為何還會同意他們下山?就算宋江一時失策,難道吳用也看不出?所以,這就肯定有問題。

  據我估計,有那麼那麼幾種可能性,促使宋江會那麼干。

  1、把史進和少華山批倒批臭

  史進何許人也?史進是《水滸傳》開篇第一條好漢,武藝高強(師從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十八般武藝皆得王進親自點撥),性格豪邁(從送錢給魯智深救濟金氏父女可以看出),知錯便改,勇於承擔責任(敗給王進當即拜師,並非胡纏爛打之輩),很講義氣(義釋陳達),還是個情種(對三陪女李瑞蘭如此信任)。整部《水滸傳》,在第6回瓦罐寺和魯智深並肩作戰之前,都把史進作為相當正面的角色來描寫。

  但是到了史進的再次出場,已經到了第58回了,而且出場得也頗為不英雄,魯智深尋史進不遇,一打聽,史進居然被捉了,還得靠宋江派大隊人馬前來營救。隨後打芒碭山,又被人家三個地煞打得大敗虧空。除了這次大敗之外,在東平府史進又因為一個三陪女再次被捉。如此說來,此時的史大郎,已經很難說是一個類似於魯智深這樣子的大俠了。所以說施老爺子如此下筆,也有可能是借宋江之手安排史進再敗,以將其不多的光彩也給抹煞掉吧。這麼說來,史進最後僅排名23位,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史進如此,少華山也很窩囊。此前梁山出戰,都是梁山本部人馬出戰,現在是第一次由加盟者「率本部人馬出戰」,而少華山從來就沒見著他們打過勝仗。一出場,陳達就被捉了,隨後再出場,就是史進被捉而束手無策。此戰,一天罡仨地煞,竟然被人家兩個地煞玩得團團轉,剛出戰就折了一半人馬。注意,此時樊半仙還沒出場呢,僅是項充和李袞就將這四人打敗。陳達、楊春也就罷了,史進可是個牛人,還有朱武,很多朋友為朱武最後排在地煞鳴不平,但從這些戰史來看,朱武可能有一定的謀略,但發揮不了作用,這也直接影響了他最後的排名:37。雖然說是寧做雞頭不做牛尾,但是天罡和地煞的政治待遇是差很多的(詳見《天罡地煞,寧有種乎》) 。

  2、打壓魯智深

  魯智深,我在前面前面那篇水滸調兵遣將的玄機之九有提到過,是對梁山上勢力最大的二龍山派系的頭領,其人個人形象良好,支持者甚眾,不像宋江那樣有殺妻、在屎尿堆里裝瘋賣傻的劣跡。所以說魯智深的存在,對於宋江的威脅是很大的。

  其實,有意弱化魯智深的影響,在此前已經有了。魯智深在本書開場的時候是何等英雄氣概,義薄雲天,粗中有細,但到了打華州一節,居然成了一個做事不瞻前不顧後的莽夫,最後也被安排被擒。這次被擒,對魯智深的個人前途影響很大。憑藉實力和影響,魯大俠完全有可能佔據梁山好漢前8名的座次,最後卻落到了「13」這個西方看來不太好的座次,不能不說是被俘這個人生污點造成的。

  此時已深知,施老爺子是有意弱化魯智深的影響,為宋江順利登基做準備。而史進作為魯智深的死黨,自然也被打壓之列。宋江正愁打不著機會給少華山來個下馬威呢,史進主動請纓,正中下懷。少華山一敗,對梁山上的其它山頭也有敲山震虎之功效。

  我就在這裡給總結一下。宋江批准史進率部前去進攻芒碭山,是早知道光憑藉史進之力是不可能戰勝的了,因此給他們一點小小的苦頭吃,免得他們到時在梁山上仍然拉幫結派搞小團體,搞搞辦公室政治,這就不太好了,同時也殺雞給猴看,警示一下大家。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兩個山頭兩敗俱傷,互相削弱力量,上山之後,自然就會被我宋某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了。

  為什麼說宋江是明知道史進是不可能戰勝的,除了之前的人力資源的數據對比之外,還有一個判斷。就是史進他們出發後的第二天,宋江馬上派了第二撥人馬(花榮、徐寧)前來助陣,第三天,宋江親率吳用、公孫勝(關鍵性人物)、柴進、朱仝、呼延灼、穆弘、孫立、黃信、呂方、郭盛等到來。如果宋江不是知道他們必敗,為何要接連派如此之多的人馬?

  其實第二撥的人馬花榮和徐寧也不頂用,他們來只不過是宣布宋江的道義支持,而並不是軍事實力的支持。因為即使是做先鋒,宋江三打祝家莊這麼早期的戰鬥,先鋒都有了10員頭領。現在梁山家大業大,此戰前鋒人數算上史進等人加上花榮、徐寧才區區6人,如果是真想打勝仗,宋江怎麼可能只派6個先鋒?所以說,花榮、徐寧只是來做做樣子的,真正的作戰將領,還是宋江親率的人馬。這樣,又能保證打壓少華山,消滅少華山的一半實力(折了一半人馬),自己又能打勝仗,何樂而不為?

  由於此戰有了公孫半仙助陣,對付自己的未來徒弟樊半仙,梁山方面自然是大勝而歸,對芒碭山自然是手到擒來,這個不必細說。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道道來。我來總結一下。

  一、芒碭山是實力最大的一個革命根據地,為何居然不產生天罡?

  芒碭山有3000人馬,比前面的二龍山、黃門山、飲馬川、少華山多則千把人,少則百把人的嘍啰兵要強得多。此山,是梁山中央進行收編的最後一個山頭。在芒碭山之後,再無成建制地收編整個山頭的事件發生。

  在梁山初創階段,稍微有點實力的割據軍閥在和梁山合併之後,往往都能獲得比較有利的地位。如生辰綱派8人中就產生了6天罡1天王,除晁蓋外,天罡產生比例為78%,揭陽派產生了4個天罡(李俊、張橫、張順、穆弘),天罡產生比例為50%,登州派兩個天罡(解珍、解寶),天罡產生比例為25%,二龍山派三個天罡(魯智深、楊志、武松),天罡產生比例為27%,少華山1個天罡(史進),天罡產生比例為25%,而到了芒碭山,一個天罡也輪不上了(注2)。 [慕容恪http://user.qzone.qq.com/622009528點評:誰說革命不分先後?]

  可以看到,隨著梁山不斷擴大,股權也不斷的稀釋,原先你可以有90%的人當天罡的,對不起,現在我們家大業大,天罡的比例越來越少,再後來,天罡沒你的份了,排地煞去吧。老人家說得好,搶杆子里出政權,手中有槍,就不用過多依仗那些軍頭們了。因此,後上梁山的成建制的山頭,所產生的天罡人數,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注3)。

  有朋友說樊瑞等人也不錯。沒錯,樊半仙是個厲害角色,項充、李袞也很牛×,但是請別忘了,實力強≠職務高。從個人能力上來說,芒碭山大頭領樊瑞和公孫勝有同質化競爭之嫌,但本事差一些,所以只能落個地煞。同理,吳用和朱武也一樣,所以一個是參謀長,一個只能是參謀,排地煞。從整體實力上來說,一則梁山不再需要仰仗這些山頭,二則,山頭的存在,必須會對宋江產生一定的威脅,所以收編之後,必然要被改編,對他們要進行分化。

  將不是自己人的隊伍變成自己人,就是一方面要打壓,一方面要分化,所以芒碭山不產生天罡也是正常的了,哪怕你是佔據芒碭山(和劉邦平級),哪怕你號稱混世魔王(和程咬金平級),哪怕你有3000人馬(實力最大的山頭),在收編了你的人馬之後,就只能是地煞的幹活了。這還是小事,像項充、李袞最後只能派給李逵做副手,更是永無出頭之日。

  當然,在芒碭山之後,宋江也不斷收編了一些小股部隊,但都是單打獨鬥之輩,不構成山頭上的威脅。如張清、董平等人都是一個人在戰鬥。不過盧俊義另當別論,他是二把手,自然可以帶一個燕青進天罡。

  二、我懷疑芒碭山是主動找梁山收編的

  在三人投降之後,「見了宋江,沒半點相疑之意,彼各傾心吐膽,訴說平生之事」。這就搞笑了。剛才還是勢不兩立的兩方,現在一起推杯換盞稱兄道弟,登時拋棄了其「吞併梁山」的雄心壯志,簡直是以能加入梁山為榮--哥們如今也是有組織的人了。

  如此看來,其「吞併梁山」的口號只是叫叫而已。問題是這麼叫的目的是什麼。依我看,只不過是想引起梁山泊的注意,抬高價碼,主動讓梁山泊出大價錢收購,哥幾個上山之後,至少也能混個天罡吧。

  這麼說是有道理的。梁山最後的屢次拒絕招安,並不是朝廷不招安,而是招安的籌碼不夠。等到兩敗童貫、三敗高俅之時,籌碼已經足夠豐厚的了,所以才舉山投降。按照樊瑞的設想,老子先在實力上不輸於你,與其說是被收編,不如說俺們一起來合資,這樣將來進梁山內閣的時候也有底氣。除此之外,也有一個有力證據可以證明這種想法。降將系列(如呼延灼、關勝、張清),縱使本人副將全都拼光了,只要不是本人被俘都不會投降上山,而樊瑞卻是被自己的兩個副手給遊說投降的。這就有問題了。如果不是自己有想法,為何這麼輕易就放棄原則了呢?

  可是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樊瑞雖然勝了一陣,但勝的卻不是梁山本部人馬,而是少華山原班人馬。當梁山主力來到,自己副手被捉,人馬折了大半,此時已無談判的有利籌碼,所以除了以極低的價格入股梁山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

  至此,隨著《水滸傳》中的最後一個山頭被收編,也預示著梁山的發展期已經走到了盡頭,即將進入壯大期。   

注1: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六節「集中兵力問題」中談到,「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制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戰略上是以少勝多,戰術上以多勝少。

注2:也有清風山、對影山、黃門山、飲馬川等小山頭,不過他們在上山之前並無太多的顯赫戰功,因此他們的一個天罡也沒有。

注3:至於二龍山有三個天罡,比登州派還多一個,比例也略多,主要是因為魯、武二人的驚人個人能力,以及楊志的優良血統,他們必然會列入天罡的席位。   
推薦閱讀:

百試不厭 從你陰曆生日可預知一生財運的發展
老闆電器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windows10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耽美小說的發展過程?

TAG: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