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妙修行路---「念佛三昧」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首先說: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當世尊釋迦牟尼成佛以後,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一切眾生。因為世尊當初見眾生苦,所以出家求離苦之道,如今成佛了,於是救度眾生的大慈悲心涌發,因此,前往鹿野苑度五比丘,說「苦、集、滅、道」之佛法。就這樣不斷地度眾生,說佛法,一說就說了四十九年。
四十九年不算短,佛究竟說了些什麼呢?我們看大藏經有那麼許多冊,所以傳說佛總共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為什麼要說那麼多法門?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有八萬四千種不同根機的眾生,所以佛才說這麼多法門。既然有這麼多法門,有沒有比較方便的法門?譬如說在時間上可以縮短,在成效上可以增大。有的,如果眾生根機合,當然有的,但是學佛的人,要根機和法門完全契合,實在也不容易。譬如我最初就遇到這個難題。
我正信佛的開始,是民國四十年左右,那時汐止秀峰山,慈航法師圓寂後開缸不爛,這是件轟動全世界的事。當初慈航法師圓寂前,寫好遺囑,要弟子在他圓寂三年後開缸,將不爛肉身裝金。滿了三年,弟子都不敢開缸,因為慈航法師生前是個大胖子,葬在汐止山上,那裡常下雨,濕氣很重,誰能保證不腐爛?所以遲遲不敢。又過了二年,最後由道安法師決定開缸,因為道安法師是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的主任委員,結果在開缸後,發現遺體完整不爛,於是轟動全球,各國派來採訪新聞的記者,來了一大群。
我為了好奇,也隨人群去汐止看熱鬧。山上到處是人山人海,排了半天隊,才能繞慈航法師肉身走一圈。從這件不可思議的事後,我才堅定學佛的信心。
後來在新店,也有位清嚴法師,圓寂以後,遺言弟子按時開缸,也是遺體不爛。當時我還帶了我們家的老大和老么,去六張犁一個小山頭參拜,清嚴法師圓寂時,只有四十幾歲,這麼年輕,就修到如此的成就,實在難得。
由於這些因緣,堅定了我的學佛信心後,就有很多朋友時常約我去研究佛學。最初隨朋友到台北市的中山北路六條通的佛堂,聽演培法師講《金剛經》。後來又隨朋友去廈門街,皈依了上師貢噶老人學密,上師為我們開頂,靈源法師也和我們在一起開頂,上師用吉祥草,插進我們每人的頭頂門。後來貢噶精舍搬遷到台北縣永和鎮,離我住的地方更遠了,就沒有再去。這時候剛好有朋友約我去松山寺,去松山寺向道安法師學禪,那時道安法師住在松山寺大殿旁的一幢小樓上,樓上有兩個房間、一間客廳、一間卧房,他的卧房沒有床,只有一張四方形用木板做的像吃飯的桌子,他夜裡就坐在上面打坐。因為松山寺也辦了一個佛教月刊,道安法師叫我每月要寫一篇有關佛學的文章。後來我寫了兩個廣播劇,一個叫「法海情波」,內容就是《楞嚴經》的緣起,講阿難尊者與摩登伽女的一段法緣。另一個廣播劇叫「長生果」,取材於《菩提樹》月刊,是講印度古王朝的事,這二個廣播劇,都在當時的中廣公司台灣台的星期聯播節目播出。道安法師聽了錄音很高興,說了很多鼓勵我的話。後來朋友又拉我去華嚴蓮社聽南亭法師講《華嚴經》,又有朋友說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是當今凈土宗的龍象,所以又去台中參訪
到美國來後,因為阿靈頓德州大學的佛學社,要我同大家討論佛學,北德州大學的同學也要我去講,為了講材,自己要先做準備,所以特別用功。有一年,阿靈頓德州大學的
這部經,教我們從凡夫一直修到成佛為止,而且方法巧妙,與其他經典不同。有人說這部經的當機者,都是初果以上的聲聞、緣覺、菩薩,我們凡夫智慧還未開,怎麼能修呢?其實我們只要發願,照樣可以修證成佛。因為在《楞嚴經》中說: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這段經文說明,佛已為眾生開了一條妙修行路。我們這些末法眾生,只要照這條妙修行路修,也能修證成佛。這條妙修行路究竟是個什麼法門呢?它就是《楞嚴經》中所說的「念佛三昧」。
現在我們把「念佛三昧」作一個介紹:「念佛三昧」這個法門,是《楞嚴經》第五卷大勢至菩薩所說。在楞嚴會上,阿難尊者為求佛指示一個方便入三摩地的方法。所以佛就在楞嚴會上要菩薩和大羅漢,將最初發心證悟圓通大道,方便入三摩地的方法說出來,讓阿難尊者及大眾選擇。提出報告的大菩薩和大羅漢,有二十五位,大勢至菩薩是第二十四個報告的。現在我們要了解「念佛三昧」這個法門,先要了解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提出的圓通報告,這段經文,一般稱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上說: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而白佛言:」
這幾句經文是說大勢至菩薩,帶領五十二位同修的菩薩,從座位起立向佛頂禮。
現在我們要了解大勢至是怎樣的一位菩薩。
《觀經》上說: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
《思益經》上說:
「投足處振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又名得大勢,以能成辦一切所應作事故,得大勢力也。」
《悲華經》上說:
「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為次子,今在極樂,居彌陀左右,輔弼佛化,候補作佛。」
阿彌陀名無量壽,乃有量之無量,亦有涅盤,彌陀涅盤以後,正法於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佛壽與正法也無量,正法住世時,大勢至菩薩教化眾生,候補成佛,至正法於上半夜滅,大勢至菩薩於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我們了解大勢至菩薩後,繼續圓通章下面經文: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這段經文,就是「念佛三昧」法門的出處。經中說明「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教即佛度眾生方便方法,教以修因剋果。念佛三昧即修因剋果之勝方便,念佛是修行,三昧是得定。念佛有四種:
一、「持名念佛」,是《阿彌陀經》所說。
二、「觀像念佛」,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說。
三、「觀想念佛」,是《楞嚴經》所說。
四、「實相念佛」,也是《楞嚴經》所說。
這四種念佛,名字有差別,義理有淺深,《楞嚴經》所說「念佛三昧」,乃觀想念佛和實像念佛所攝。如《楞嚴經》中:
「佛告阿難,諸有智者,應以譬喻而得開悟。」
譬喻必須通過觀想,若不起智觀想,譬喻還是譬喻,因何而得開悟。在《楞嚴經》第二卷佛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從前只是多聞強記,對奢摩他微密觀照,心中不能明了。」 奢摩他,是自性本定之理。微密觀照,即稱理所起之真智,開解返照自性本定,與識心分別不同。奢摩他微密觀照,就是楞嚴三方便里的最初方便,也就是觀想念佛。經中又說:
「汝等不能通達清凈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又說: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所謂實相,即如來藏清凈本然真實之相。善思維就是觀想,從觀想念佛,無得疲怠,就能通達清凈實相,這就是實相念佛。
現在我們繼續介紹《圓通章》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這段經文是譬喻眾生在惑、業、苦的障礙中迷而不覺。下面經文說: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是譬喻覺而不迷,菩提心發,眾生和佛共為一體。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是說明十方諸佛,慈悲哀憐眾生,像母親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如果子女迷真背覺,逃離母親,那個母親雖然想念兒女,但亦無可奈何!假如子女一念回心,憶想母親,那麼母子二人,心心相契,就不會違背遠離。下面經文說: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憶佛念佛,有事有理。若事憶念,則專心注意,無有雜念,能念所念,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無餘念,念念相續,成就定力。若理憶念,則以微密觀照,返照自性,能所一如,心佛不二,湛寂靈明,成就慧力,必定見佛,是始覺功深本覺顯現,於自心中,現法身佛。再看下面經文: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既然已現本性法身佛,從此進修,中中流入,妙莊嚴海。心佛一如,惟心自佛,何用假心外他佛作方便?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心佛開發,自得顯現。下面經文是: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這句經文是講的悟後起修,前段經文講的是頓悟,這段經文是講事修,事修是要次第一步步地熏修,象衣裳經過長時香熏,就有香氣。下面經文很重要了,經上說: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這十二個字,可以說含蓋了全部《楞嚴經》,現在我們要解釋這十二個字經文,先要了解《楞嚴經》中二個重要問題。在第一卷阿難尊者請佛開示奢摩他路時,佛告訴他說:「 諸修行人不能得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成飯,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靜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這兩種根本,是我們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就有,但是我們都不知道。現在簡單地說:第一種根本就是我們認為第六意識的攀緣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於是成為生死根本。因為攀緣心是有生有滅的,我們凡夫,時時刻刻都在生攀緣心,一念剛滅一念又起,所以不能超越生死。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時說: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妄想執著,就是攀緣心,也就是第六意識,又稱之為妄心。
第二種根本是無始菩提涅盤元清凈體,也就是本覺真心,阿賴耶識,能生一切緣。但是,阿賴耶識不能反緣本生識海,如眼睛有見,能遍見一切,但不能反見自眼。因為不能反緣本明,所以迷掉真本,而去攀緣六塵,起惑造業,隨業受報,輪迴不息。簡單說:第一種根本是「妄心」。第二種根本是「真心」。
第二個要了解的重要問題,是二決定義,佛在《楞嚴經》第四卷告阿難尊者及大眾:「汝等決定發心,於妙三摩地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第一義:爾等若欲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這段經文說明,修道若在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識攀緣心,也就是根本妄心,而求諸佛最上一乘不生不滅是不可能的。所以佛繼續告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什麼是不生滅圓湛性?就是《楞嚴經》前面十番顯見的見性,亦即耳門所用的聞性。簡單說,佛要大眾發心修道時,「要以不生滅自性為因地心。」
第二義:是佛要大眾詳審煩惱根本,就是現前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根緣六塵,而生六識,因六識分別執著,於是生起一切煩惱。所以佛告訴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才能斷得。」
這二件重要事,關係非常大,大勢至菩薩所說:」我本因地」,就是說大勢至菩薩,依從不生滅性大開圓覺的第二種根本「真心」為本修因,亦即經題所說「如來密因」。「以念佛心」四字,是說大勢至菩薩依不生滅的本修因,起智觀照,修因剋果。 「念」就是觀想、觀照,也就是圓修。 「佛心」就是不生滅的靈覺心,在圓修的過程中,完全用的觀想念佛。「入無生忍」,是圓證的果地,也就是首楞嚴大定。
接下來《圓通章》的經文是: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
上段經文十二字,是屬自利。這段經文十二字是屬利他。也就是為我們念佛人開了往生凈土的保證班。 「今於此界」,是指我們現住的娑婆世界。 「攝念佛人」,攝是攝受,也就是帶領念佛人。「歸於凈土」 這凈土是西方凈土,因大勢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輔弼佛化,候補作佛,當然是歸於西方凈土。大勢至菩薩雖然在楞嚴會上,發願在娑婆世界帶領念佛人歸於凈土,但是我們這些念佛的凡夫,必須依照菩薩所說去聞、思、修,這樣才能被菩薩所攝受,才能保證歸於凈土。假如我們完全照念佛三昧的法門精進修行,很快就能到達凈土,用不著等到命終,因為這個法門是佛為我們開的一條妙修行路。經上說:是勝義中真勝義性。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不歷僧祗獲法身。日劫相倍,就是修一天如同修一劫一樣。所以古德贊以「修巧效速」也。下面經文是: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是菩薩回答佛所問:「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的話。前面二十三位菩薩報告的圓通法門,每位都選擇一根,大勢至菩薩是六根都攝,所以說:「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我們凡夫修念佛三昧的妙修行路。楞嚴會上提出圓通報告的二十五位菩薩,除大勢至菩薩外,都是選一根、或一塵、或一大,不是「都攝六根」。因為他們主要是讓阿難選擇,阿難已是初果須陀洹,已斷三界八十八使,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等於是大學畢業進研究所,只要選一門專修。大勢至菩薩跟他們不同,他是「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的」,而此娑婆世界的念佛人,還沒有修到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初果,等於是中學生,一定要讀完大學,才能進研究所。這完全為我們凡夫而設,所以佛稱之為「妙修行路」。
為什麼要修「都攝六根」呢?《楞嚴經》五卷說:「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凈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從這段經文中,可知六根是何等重要。這個「攝」字,是收攝的意思,就是把六根都收攝起來。如眼不看色,耳不聞聲。因為六根緣六塵,就產生了六識,六識生起後,就有愛憎分別,於是一切煩惱從此而生,所以要把六根收攝起來。六根收攝以後是怎樣呢?要知這六根,原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精明就是我們妙明真心,就是清凈自性。所以禪宗臨濟祖師說:「 有一無位真人,在汝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指的就是這個。因為六根緣塵生識,而有妄想執著,所以成為第一種生死根本。如果把六根收攝起來,就是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惟餘一覺。這時就顯出凈念來了,這個凈念,就是我們的清凈心,我們的自性。也就是無始菩提涅盤元清凈體。就是我們第二種根本「真心」。前面所說原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真心和妄心同體,如果塵既不緣、根無所偶,便是息妄顯真。也就是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既然已經歇即菩提,為何還要「凈念相繼」呢?在《楞嚴經》四卷中佛告阿難,根中積生無始虛習,這種虛習要修方能斷。雖然前面根不緣塵,讓六根一時清凈,但是無始以來,六根所染的虛妄習氣太多了:必須勤修方能斷得。所以佛說:「理則頓悟,趁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六根雖一時顯出清凈,但是不能恆凈。因為根中習氣,隨時攀緣生起,於是凈念便被污染。要凈念不被污染,就要用奢摩他微密觀照來修,照住我們的凈念。妄念若起,我們馬上覺照,所以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就是事修,用這種事修觀照的方法,才能使我們的「凈念相繼」。經過次第覺照,妄念漸漸微細了,這時候便慢慢契入三摩地。三摩地也是「定」的名字,得三摩地,就是到了圓證果地的階段。「斯為第一」,是讚美念佛三昧法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到此結束。我們照這個法門修,就會被大勢至菩薩攝往西方凈土,因為這是菩薩在楞嚴會上發的願,所以稱之為保證班。
當我們被攝往西方凈士後,我們有沒有離開娑婆世界呢?這就不是一定的。得三摩地,是定慧均等,在三摩地中,我們的清凈心體,是一塵不染的,十方三世都在我們的清凈心中。佛在經中說:「虛空在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十方凈土,都在我們一塵不染的心中,雖然我們被攝往凈土,但並未跑到我們的心體以外去。古德說:「生則一定生,去則實不去。」就是說的這個。
得三摩地,到了凈土,還要不要再修?
要的,從此進修,修而無修,雙攝定慧,中中流入薩婆若海,帶果而行因。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住持本定,歷位增進。最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就是經題中的菩薩萬行。
這時候要用什麼法門來進修呢?
修到此處,我們已經等於大學畢業,與阿難尊者同級了,要選一門深入的法門來修。在楞嚴會上,佛要大羅漢大菩薩說出各自修行證道的法門,說了六塵、六根、六識,加上七大,總共二十五個法門,然後要文殊菩薩代阿難選。佛在經中說:「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文殊菩薩選的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他的理由如下:「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文殊菩薩又將耳根與其他根塵作比較,他說:「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這兩句是指的 「聞性」,也就是說:聲無的時候,聞性並沒有滅;聲有的時候,聞性也沒有生。因為聞性是真常的,無有生滅。因此文殊菩薩將耳根的根性,也就是聞性,作為帶果行因的本修因,用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菩提涅盤。
現在我們知道用耳根圓通來進修菩薩道了,但是怎樣的無修而修,修即無修呢?耳根圓通,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說,我們要明了如何修耳根圓通,先要明了觀世音菩薩所說的重要點。
第一,觀世音菩薩說:「憶念我昔,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第二,觀世音菩薩說:「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最後,觀世音菩薩總結說:「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古觀音佛,教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三慧下手。此三慧不同常途,常途以聞經解義為聞慧,思修亦即將所聞聲教思維修習。但是此地的聞慧,是從耳根聞性,起智觀照,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之聞性。思慧即正智觀察,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自性。修慧即是聞熏,聞熏聞修是法,起智反聞修習,入流照性,這種修法就是無修而修,修即無修,譬如幻事,從無而有,有即非有,修成而得三昧,稱之金剛三昧,也稱念佛三昧,這就是楞嚴大定。
三摩地就是正定,有修中三摩,證中三摩,還有相似位、分證位差別。總之,這些都是帶果行因,進修菩薩萬行,歷位增進五十五位菩薩道。大家看《楞嚴經》第八卷,便明了如何去修。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走火入魔,切記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見到佛菩薩,以及見到種種現象,都是虛妄假像,《楞嚴經》最後說的五十種陰魔,一定要明了,不要修到最後,入了魔道,那才冤枉。
關於大勢至菩薩修的念佛三昧,和觀世音菩薩修的金剛三昧,以及《楞嚴經》中所說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都是正定的異名。皆為首楞嚴王三昧所攝,一般稱為楞嚴大定。此定體,不獨自心不動,乃統萬法悉皆本來不動。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自大開圓解而起行,直至歷位成佛,此定皆無退出。非一般之定,有入定、住定、出定。所以稱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定。
修這個法門有沒有條件呢?有條件,要嚴守四種清凈明誨,也就是淫、殺、盜、妄四戒。這四戒與一般五戒不同,此戒首戒淫。五戒首戒殺。為什麼此四戒首先戒淫?佛在楞嚴會上告阿難說:「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廣行貪淫,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
這段經文,首先告訴我們,生死相續,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我們淫心未斷。在《楞嚴經》第八卷佛說: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淫心如斷,欲愛乾枯了,就已了分段生死,不再輪迴生死相續。這就是佛要我們先斷淫心的原因。《楞嚴經》開始時,阿難尊者外出應供,遭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迷惑,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這時佛以楞嚴神咒,令文殊菩薩去救護阿難。阿難被救回祗園精舍,摩登伽女跟隨而來,吵鬧不休,經佛一番開示,摩登伽女淫心頓歇,當即證入聲聞二果斯陀含。這時的阿難還是初果須陀洹,摩登伽女因親聞佛示,頓歇淫心,而證斯陀含,超越了阿難。所以修一切法首重淫戒。非但淫慾之行為不可有,連淫心都不能起,所以這是非常難的戒。普通五戒中的淫戒,是戒邪淫不戒正淫,修念佛三昧的淫戒,是戒邪淫也戒正淫,戒淫行也戒淫心,戒淫行容易守,戒淫心不起就不容易了。其他三戒比較不難,就不詳說,所以想修念佛三昧法門的,先要問問自己,能不能嚴守這四種清凈明誨。
若能嚴守四種清凈明誨了,還要必須是念佛人。所謂念佛人,是說你能照此法門而修,以大勢至菩薩為本尊,專修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樣才是念佛人, 「念」就是修持,「佛」就是清凈心。
照這樣修,不攀緣,不退轉。最後,大勢至菩薩就會帶領我們歸於凈土,永不輪迴。然後在西方凈土,進修五十五位菩薩道,直至圓滿菩提。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經上說:
「末劫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今天遇上這樣一個勝義中真勝義性的念佛三昧法門,這是佛為我們開的「一條妙修行路」。如果這個法門與你契機,就千萬不要錯過。
下面講的是修法如何下手,也就是說明怎樣修念佛三昧。
貳、修持心要
修念佛三昧這個法門,開始的時候,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最少要修一個鐘點。如果事務忙碌,可暫停晚修,早修不可廢。以後就要看時間允許,慢慢增加。
在修法開始前,面對佛像,無佛像的可面對西方,或者面對你覺得適合的方位。 「合掌,口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誦畢,開始拜佛四拜:「第一拜、口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口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第三拜、口稱南無觀世音菩薩。第四拜、口稱南無本尊大勢至菩薩。」拜完佛,誦念發願文:
一、願以念佛心、歸於凈土。
二、願求無上道、度化眾生。
三、願尊大勢至菩薩為本尊,盡形壽、誓隨本尊進修。
念畢發願文後,接誦 「楞嚴心咒」(附後)三遍,楞嚴心咒就是《楞嚴經》上的楞嚴神咒,從四百一十九句開始至結尾,很快沒有太多句。
念完三遍楞嚴心咒後、開始入座,不拘方式,盤腿亦可,坐椅子上也可。入座後,身體要擺正,頭要直,雙眼微合,不要緊閉,放下身心,不要觀出入息,呼吸讓其自然。
身體調正後,全身覺得輕鬆自然。
這時候開始觀想,觀想我們正前方虛空,出現了我們的本尊大勢至菩薩。本尊對著我們,放出無量智光,光芒剎那從我們頭頂灌進,我們就化成本尊大勢至菩薩。我們化菩薩後,也從頂門放出無量智光。菩薩所放的光,和我們所放的光、互融互攝,照耀十方虛空,悉皆光明無量。本尊見我們化菩薩放光,於是本尊的法身,與我們的自性融合,來加持我們修法。
現在本尊的法身和我們的自性融合在一齊了,我們現在的觀想是自性之探索。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在說法時,因說不同的法門,所以用的名詞就不一樣,如在
楞嚴會上說「真心」、「如來藏」
金剛會上說 「實相」、 「真空。
在凈土經上說 「清凈心」
其他經中說 「真如」、 「本性」、 「菩提」、 「法性」 「般若」、 「法身」等等,都是「佛性」假名。
既然我們人人本具佛性,這佛性在那裡?
我們的佛性,是無所在,是無所不在。何以我們見不到?
要見我們本具的佛性,先要了解《楞嚴經》上所說: 「真妄和合,離妄顯真。」以及「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我們的性體是真妄和合的,真心像太陽,妄心像烏雲,太陽被烏雲遮蔽了,所以不見。太陽是不動的,烏雲是漂來漂去的,要見到太陽,一定要把烏雲驅散,這就是離妄顯真。
現在要觀想離妄顯真。我們在觀想的時候,不可離開經義去亂想,要聞思而修。聽到哪裡,或者看到哪裡,就要觀到哪裡。要記住,佛說:「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所以觀想,是觀想聽到或者看到的譬喻,一切所見所聞,都是譬喻。現在先觀離妄,要觀離妄,先要找到我們的性體在那裡。既然性體是無所在無所不在,那麼假定性體在我們的大腦附近,可是大腦也在我們的性體之內。現在,我們觀想,我們的性體是真妄和合的,只要離妄,就能顯真。妄心、就是攀緣心,妄心中的妄念是不停的在動,一下生起,一下又滅了!就這樣生滅、滅生的不斷,所以我們找妄念很容易,你念頭一動,那就是妄念生起。要離妄顯真,就是要念頭不動,念頭不動,就是離妄,因此要離妄,就要不動念。
現在我們來實驗一下,從現在開始先把眼皮合起,不看外面,大家觀想不要動念!忍住念頭不動。這時候,當我們不動念時,我們的心體,是一片真空,但歷歷分明,靈知不昧。這一片本覺的真空,就是我們靈知不變的妙真如性,就是我們的菩提涅盤元清凈體,也就是真心,清凈心,這就是我們的佛性,又稱為理法身。
現在大家不動念,不動念時這片本覺真空,是本來就有的,不是不動念而生的,既不是生的,當然就沒有東西可滅。這片真空是不動的,所以是清凈的。真空不是頑空,真空不空,能生妙有,真空是不礙妙有的,妙有亦不礙真空的。所以六祖說: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我們不生滅的自性。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義理與上面所說是一樣的。 「狂心」就是妄念, 「若歇」就是離妄不動念, 「歇即菩提」,就是不動念時即顯菩提,菩提就是自性元清凈體。《圓覺經》上說: 「若離妄緣,即如如佛。」離妄就是離妄緣,如如佛就是佛性。
《六祖壇經》上說:五祖傳法給六祖後,六祖帶了衣缽往南方去,有一個惠明法師追去奪衣缽,六祖問他是為衣而來,還是為法而來。答曰:為法而來。六祖告日: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善惡是相對的,是攀緣心。六祖要他不思善不思惡,就是要他不動念,不動念就是離妄。正恁么時,就是當下。也就是在你不動念的當下,所顯的本覺真空,就是你惠明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自性。惠明聽後大悟,拜別而去。
現在大家悟了沒有?「悟」,是「覺悟」,覺悟我們無始以來本具的一片真空佛性,在凡不減,在佛不增。如果我們「領悟」這片本覺真空,就是我們的元清凈體,那麼你就明心見性了。在教下稱之為大開圓解。「見性」,不是用「眼去看」,而是用 「理去了解覺悟」的。這一個階段,是我們修念佛三昧的第一步,稱之「圓解」。也就是本尊在圓通章所說:「我本因地」四個字。我們現在修的,就是《楞嚴經》上的二決定義中的第一義。經上佛告阿難,修道若在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識攀緣心,也就是根本妄心,用來求諸佛最上一乘不生不滅是不可能的。要契合如來「常、樂、我、凈」,先要選擇不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就是因該果海,果澈因緣,修如是因,得如是果。
現在我們已經見到不生滅元清凈體的自性,那麼我們就以這個不生不滅元清凈體的自性,作為我們的本修因,稱性而起修,然後向果地修證。
這就是修道的第一重關,稱之為圓解,圓解以後,就進入圓修,圓修得力,精進不退,就會慢慢契入圓證三摩地。所以圓解是第一重關,如果你沒有領悟真空佛性,沒有見到不生滅自性,就不能往下修。因為你沒有見性,不知自性是個什麼樣。那是沒有離開妄念的緣故。你沒離妄,就是被生滅心所染,還在不斷地攀緣。這就是因不正,如果這樣修下去,永遠無法超脫生死輪迴。
現在你必須直心地返思,你有沒有領悟到那不動之念,所顯示的一片本覺真空佛性?你如果領悟了,就是開悟,就是見性,就是大開圓解。如果你沒有領悟,你必須從頭開始,再仔細地觀想。細觀文字所指的境界,必須真領悟這清凈本覺的真空佛性。因為我們接下去圓修,是稱性而修,如果不見性,如何能稱性而修呢?假如經過很多次反覆觀想,還是不能領悟,那是你不能馬上契機,還是修持名念佛較好。因為持名念佛,是一切法門的基礎,雖然你不能修這個法門,但是念佛三昧已經與你結緣成種。把基礎打好,再修念佛三昧,就容易多了。
各位現在如果見了性,就完成本尊大勢至菩薩所說 「我本因地」第一個階段。往下就是 「以念佛心」四個字,這四個字包括了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個階段是圓修。先從都攝六根起,都攝六根,就是把六根統統收攝起來,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先從眼根開始,把眼閉了,就可以不看外面,鼻子不去聞外面的味,嘴吧閉起不開口,身體端正不動,這樣把眼、鼻、舌、身四根收攝起來了。現在來收攝耳根,讓耳根不聽外邊聲音。這就比較難了,因為眼可以把眼皮合起,舌可以把嘴吧閉起,惟有耳朵沒有東西阻擋。所以文殊菩薩叫我們:
「旋汝倒聞機。」
什麼叫旋汝倒聞機呢?我們耳朵都是聽外邊的聲音,現在文殊菩薩叫我們把能聞的聞機倒過來,不聽外面聽裡面。文殊菩薩繼續說: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反聽裡面的自性,聞性和自性圓通了,就成了無上道。這是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觀世音菩薩報告圓通的時候,說得更清楚,他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這幾句看來容易,做起來不知從何下手。其實這就是文殊菩薩講的「反聞聞自性」。反聞是不聽外面聽裡面,聞自性,是聽裡面的自性。在前面圓解的時候,我們已經領悟到自性,那是一片真空的清凈心。我們如何去聞這一片真空的清凈心呢?要知道,這個反聞的「聞」,不是用耳根的浮塵根去聞,也不是用耳朵的勝義根去聞,它是用耳根的聞性去「聞」的。但是所聞的自性,既是一片真空,哪有聲音可聞呢?現在,大家把妄念息離,閉起眼仔細聽耳朵裡面,有一種嗡嗡杭杭的聲音出現,這聲音像夏夜的蟲鳴,又象夜空的天籟聲。現在大家來試聽,先把一切念頭停息,閉眼專聞耳內,慢慢你就聽到一種微妙的聲音。
這聲音不能說有,因為聲有是因動而生,自性是不動的,因此所聞的自性非有聲。既非有聲,便是無聲,無聲是幽閑。佛說:
「內守幽閑,猶為前塵分別影事。」
因此所聞的自性非無聲。既然是非有聲、非無聲、到底應該如何聞?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
這個「如幻」兩個字,非常非常的重要,因為 「如幻」就是 「似有非有,似無非無」。我們所聽到的這種微妙的聲音,就同「如幻」一樣,是從我們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稱之為「妙音」。《楞嚴經》第八卷,佛開始正答阿難尊者因果諸位,尚未說明修證如何下手。直至說完妙覺,成無上道。最後才告訴大家說: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凈修證,漸次深入。」
「金剛」就是如來藏的性體。「觀察」就是藏性之用。「毗婆舍那」就是定慧雙流之觀想。所謂 「十種深喻」,就是《大品般若經》上所說之 「十喻」:
「觀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華,妙音如谷響。諸佛國土如乾達婆城,佛事如夢,佛身如影,報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
佛為結顯清凈修法,以如幻十種譬喻,作為清凈修證的下手處。前面文殊菩薩已經選了耳根圓通,又說明 「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
我們觀察這如幻十種深喻,唯有「妙音如谷響」,可以與「耳根圓通」,及「清凈在音聞」的教體相應。
在《楞嚴經》第一卷,佛就告訴阿難尊者: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佛就是明明要我們在十種深喻中,領悟與教體相應的譬喻,用奢摩他微密觀照,反聞如「谷響」的「如幻妙音」下手。任運定慧雙流,寂照一如,無修而修,無證而證,照這樣的漸次深入。
二十五位大菩薩羅漢、在楞嚴會上報告圓通時,起先是橋陳那五比丘,以 「妙音密圓」得阿羅漢道。這是最初報告的六塵中的聲塵。按理說,六塵中最先的是色塵,為什麼把聲塵的「妙音密圓」提到最初報告呢?這就是暗示,修道必須先從 「妙音密圓」下手。
在《楞嚴經》文殊菩薩選圓通時說: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法華經》上也說: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這兩部經中都說妙音像梵音、海潮音一樣。因為妙音是清凈無著如谷響、像夜空清凈的天籟,所以稱之為梵音,但有時會像海潮所發隆隆的大聲。這種妙音,經上說是超越世間的音聲,也就是說妙音是出世間的,所以我們要慢慢地體會。
說到妙音,我把最初發現妙音的因緣,報告給大家。以前在台灣,我自己有個工作坊,工作坊里有個工讀生職員,在東吳大學讀書,她叫江瓊音,吃住都在我處。她下午去上課,我們晚上要等她回來後方睡覺。有一天,我在樓下客廳等她放學,就趁此空閑,閱讀永嘉大師的《證道歌》,當我讀到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來空空無大千。」
這時候我就觀想 「無大千」,大千世界都沒有了,當然地球也空了,那麼這個我,就在空空無大千之中,一切都是空的,我身體也是空的,唯有知覺存在。正當這時,突然一陣門鈴響,當時一驚,全身忽然清涼,同時有一種嗡嗡杭杭的聲音,在我大腦周圍。我心中非常清楚,是江瓊音放學回來了,於是我去開大門。開門後,我就上樓去卧房睡覺。這其間,一身清涼舒適無比,一生從來沒有這樣舒服過。這杭杭的聲音,不斷的在我耳根左右。上床以後,似睡非睡,心中明明了了,覺得還不到一刻鐘時間,天已亮了:直到我吃完早飯,身體上的清涼舒適,才漸漸退去。
遇到這件不可思議的事後,我不明究竟,就去問道安法師,道安法師沒有告訴我什麼原因,只是叫我到他那裡去出家,要我趕快決定。我回家一想,家裡三個孩子還在上學,如果我一出家,孩子怎麼辦,我不能丟下他們不管。自己下不了決心,又不明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後來我就寫了封信問台中的李炳南老師,李老師很快給我回信,他告訴我,我問的事,他在下期《菩提樹》月刊中的佛學問答中詳細說明,要我看下期《菩提樹》月刊,並且說了許多鼓勵我的話。李老師在《菩提樹》月刊上告訴我,這叫粗相清凈,能維持一整夜是非常少有的,這是過去的善根遇緣而發,和現在道心精進所顯示的,不是平常可得,希你要更精進。
我所以說這段往事,是告訴大家,我是怎樣發現妙音的,自從那次後,妙音一直與我同在。其實,這妙音與任何人都是同在的,只是你起先沒注意。現在大家把妄想歇下,不要動念,仔細聽聽、耳朵里有一種似有似無的聲音,這就是妙音,如果你還是聽不到,那是你沒有用心聽。《楞嚴經》中的二十五聖自陳圓通時,普賢菩薩說:
「我用心聞,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經上明明說:「一切由心造,心生一切法生。」 你起智觀照,觀想這兩句經文, 「一切由心造」,妙音也屬一切,換句話說妙音由心造。「心生一切法生」,也就是心生妙音生。所以普賢菩薩用心聞,心聞就發明,發明這個妙音。這個妙音,是從心中流露出來的,沒有經過耳朵浮塵根和勝義根。起初開始聽妙音、會有點模糊不清,但你用心慢慢聽,就會覺得越聽越清楚。平常時間,妙音從未停止,我們開車時,妙音同在,我們坐飛機,妙音也不減,我試過幾次,飛機上的噪音很大,可是我們一用心聽,妙音就與我們同在。
古詩中有: 「須知淡泊聽,聲在無聲中。」恰似反聞妙音之寫照。
當我們聽到妙音時,這就是入流亡所,也就是把耳根收攝起來了。耳根收攝後,六根已收攝五根,餘下一個意根。意根是緣法塵的,意根緣法,是依前五根緣塵所生之識,稱為五俱意識,前五根都收攝了,塵就沒有根可緣,因無緣,所以五俱意識也生不起來了,剩下獨頭意識。獨頭意識是依於五俱意識的,既然五俱意識不生,獨頭意識也就無依。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都不生了,意根也就收攝起來了。意根收攝後,意識就不能起,於是就轉識成智,轉成了妙觀察智。第七未那識,是執著前六識為我,恆審思量。現在六識不生,人我已空,第七末那識無所可執,於是也轉識成智,轉成為平等性智。
現在 「都攝六根」已經完成了,也就是六根俱收攝,惟餘一精明。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惟餘一覺。這時候就顯出凈念來了!這個凈念,就是一精明,和惟餘一覺的「覺」。也就是清凈心,也稱之為自性。
修完 「都攝六根」以後,接著就要修 「凈念相繼」。剛才我們收攝六根後,已經顯出凈念來了,為什麼還要修凈念相繼呢?要曉得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我們六根所染的習漏,像塵沙一樣多。現在雖然顯出凈念來,但許許多多的習漏,都潛藏在阿賴耶識裡面,它們會不時的冒出妄念,如果不加處理,馬上就妄想執著,生起一切煩惱,把凈念污染。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要修凈念相繼。
凈念相繼怎麼修呢?首先,我們要用第六識所轉的妙觀察智,守住凈念。像貓守老鼠一樣的緊緊看守著,如果一覺察到妄念冒出來,馬上就用微密觀照,照住妄念。照住後,妄念就會自然消失。微密觀照,就是觀照般若,都是自性起的妙用,也稱為真如自熏。這樣修,不要急,要慢慢來,經上說:
「理可頓悟,趁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現在我們就是事修,要一步步地次第盡。古德稱這一段修持為「保」,就是保持凈念的意思,又稱之為初善。這一個階段,如果每天修二小時,最少要修滿二十一天。如果習漏減少了,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古德稱之為中善,又稱為「任」,就是任運的意思,也就是不再緊守住凈念。現在放任凈念,讓其自由自在,但是妙觀察智仍舊要注意,如果發覺凈念生起妄想,還是要用微密觀照照住它,妄念消除後,讓凈念相繼。這個階段,最少也要修二十一天。
修完中善後,就要進入後善。這個階段,要把一切方法都捨棄,如妙觀察智,微密觀照等等都要丟掉,只剩一個凈念,其餘都空了,凈念像天上的明月,四周都是碧空。到這個階段,有時你會覺得不耐,妄念欲動,這時你可運用反聞聞自性的方法,如幻聞熏聞修,專聞妙音。其他一切都不管,一切都空了,連空也要丟掉,不要有一個空在那裡,也就是把一切都滅盡了,唯有一個如幻的妙音。這個妙音,因為是不生滅的、不動的、寂凈的、不變的,所以它是真常的。把身心融會在如幻妙音里,就這樣安住在這個真常的妙音,一切不取不著,唯有妙音密圓。久而久之,就慢慢契入一念不生如幻之境。這時的你,是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就漸漸證入三摩地。
入三摩地、凈念就與本覺合一,本覺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性體,也就是如來藏、真如、法身、佛性、清凈心。像一面大圓鏡,十方世界,一切萬象都在鏡中所現,本覺明明了了,但雖明明了了,可是不起分別。三摩地就是正定,而這個正定是本來有的,是我們的覺性常住之地,而我們的覺性是遍一切處,十方世界都為覺性普融,所以我們要在那裡、就可以在那裡、現在我們就歸於西方凈土。三摩地也是念佛三昧、三昧也是正定,正定是定慧均等的,定就是寂,慧就是照,所以我們在三昧中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能消除掉舉,就是不讓習漏生起,照能消除昏沉,就是不讓睡意侵襲。正定是寂照同時,明明了了不起分別。
現在我們已經歸於凈土,住在念佛三味中,還要不要再修呢?當然要的,在成佛之前,都沒離開修行路。我們當初發的第一願,是以念佛心歸於凈土。第二願是求無上道度化眾生。我們第一願已經修成了,接下去是修第二願。第二願是帶果行因,上求下化,從此進修菩薩道。以如幻聞熏聞修,反聞自性、一門深入。中中流入如來妙莊嚴海,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入聖種性、安立聖位、住持本定,歷位增進五十五位菩薩道,最後一直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我們修這個第二願如何下手呢?在楞嚴會上文殊菩薩說:
「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又說: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文殊菩薩告訴我們,在娑婆世界修清凈心,要用音聞修,才是真的教體。因為過去的微塵一樣多的佛,都以音聞修成涅盤,所以未來的修學人,(指的就是我們)當依這個法門修。我文殊也是修這個法門成道的,並不是單獨觀世音菩薩而已。因為觀世音菩薩就是用音聞下手,以耳根圓通、一門深入而得道。所以文殊菩薩稱: 「妙音觀世音。」
當我們了解進修菩薩道的法門後,我們在三摩地中,雙攝定慧,如幻聞熏聞修。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從耳門圓照三昧的修法。如幻是從無而有,有即非有。聞熏是聞妙音而不斷。聞修是保持妙音無修而修。簡單地說:我們從三摩地中,帶果行因進修時,離一切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反聞自性中妙音,似有似無,綿綿不斷,二六時中,無修而修、修即無修,不假作意,無功用道,任運自在。切記切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不著,惟有妙音密圓。
這樣修,就是如幻聞熏聞修,直到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就是證圓通體。古德說:盡大地是自己光明,無一法不在光明裡。
如果你覺得需要詳細了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你可閱讀《楞嚴經》第八卷,從三漸次,乾慧地起,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到等覺妙覺,都有說明。
我們修法,千萬不要把名位擺在心上,心上一有名位之想,自性馬上被污染。所以在進修菩薩道時,絕不可想現在修到什麼程度,這一想,就是攀緣心生,明明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怎麼可以動念生心呢?修行人修到什麼程度,每個人都不一樣,經上講的是通盤的,因每人過去生中修持的不同,所以慧根不一樣,現在生中修持的功夫也是每人不同,因此有的進步快、有的慢,但我們不必去挂念,水到自然渠成。古德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講的這個。
在這裡我要特別告訴大家,佛在楞嚴會上告訴阿難說:
「是修行人,若不永斷淫心,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我們如果修法的時候,淫心一起,清凈即遠離。淫心若不斷,當我們命終後,我們的中陰身所見到的,都是男女在交媾,你若喜男的,即入胎為女。若喜女的,則入胎為男。至於牛胎馬腹、或入人胎,要看你這生的造作因緣。入眾生胎,就出不了輪迴,這樣修道多可惜。所以要斷淫心,就要學菩薩行,經上說: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菩薩都怕,我們能不怕嗎?所以從今以後,不可看一切色情的電影、錄影帶、照片、書籍,還有影歌星的寫真集。見到異性,看是自己父母兒女兄弟姐妹。見一切相即離,不動念,能這樣,就可以永斷淫心了。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不退轉。在大家修第一願成就時,如不退轉,你當下就在凈土了,用不著本尊來帶領。也許你會說,我每天還有其他事,怎麼辦?大家要知道我們修的念佛三昧,就是金剛三昧,就是首楞嚴大定。這個定,沒有入定、住定、出定。二六時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定,不是坐在那裡合著眼空心不動,這在經中叫作:「內守幽閑。」
佛說:「內守幽閑,猶是前塵分別影事。」
我們修的三昧,是以微密觀照,亦就是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舍識用根,活活潑潑,當我們作務的時候,是不變隨緣,隨緣作務,但不攀緣。工作完了,我們就隨緣不變,凈念相繼,妙音密圓,時刻不斷。這樣就是不退轉。每次修完法下座時,先要按摩雙腿,血氣暢通後,再起身作務。
大家能照這樣修,就是在佛為我們開的一條妙修行路中,進修菩提大道。我們要感恩佛的開示,感恩本尊大勢至菩薩的帶領。修持中如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出來討論。恭祝大家法喜充滿。
叄、問答彙集
大家聽了念佛三昧法門緣起,以及修持心要錄音後,提出很多問題,現在把問題彙集起來加以說明。有些是幾個人,提出同一性質的問題、合併在一個問題上答覆,就不重複了:
問:經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而我們現在修念佛三昧,在最初圓解時,要觀想 「真妄和合,離妄顯真。」這二句是否同一義?
答:這二句不是同一義。所謂言妄顯真的這個「言」字,是當「用」來講,用妄顯真,就是對妄而立真,真外有妄可對,真即非真,於是妄真就同二妄。在《中論》上講:「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就是同一義。因為真心是絕諸對待的,我們觀想的是離妄顯真,要注意這個 「離」字,不是「言」字。離妄就是離去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就是攀緣心,也就是《楞嚴經》中二種根本的第一種根本。妄心譬如烏雲,真心譬如太陽。如果是言妄顯諸真,也就是烏雲生起來了,結果烏雲遮蔽了大陽,那麼烏雲還是烏雲,太陽也在烏雲里。離妄顯真就不同了,是把遮住太陽的烏雲驅離,太陽就顯出本來面目了。離妄顯真,在修念佛三昧中,是很重要的,《楞嚴經》妙奢摩他微密觀照最初方便,就是觀照離妄顯真。如果妄心不離,真心就不能顯。真心不能顯,就見不了性。不能見性,就不能立不生滅的本修因。不立本修因,就不能修因克果。不能見性,就不能圓解。不能圓解,就不能圓修圓證。佛經,大都是對聲聞、緣覺、菩薩所講,我們凡夫,若不具有高度智慧,不易明了其義,所以經典大都有各種註疏。大家讀經的時候,不懂沒有關係,多讀了就會懂,但是千萬不可錯解經義。
問:自心取自心,與奢摩他微密觀照,有什麼不同?
答:奢摩他,是常住妙明不動的定體。依定體而起自性本具的即定之慧,所生始覺的智用,這個就是微密觀照。因此,微密觀照是離妄絕相,照體獨立的。自心取自心就不同了!一切眾生不明了見分和相分本來不離一心,妄自以能見之見分,取所見之相分,所以名之為自心取自心。見分和相分從那裡來的?那是最初一念無明妄動,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轉成第八識,見分和相分,都是依第八識自證分所起。我們的六根,就是八識見分,屬於心法,六塵是第八識的相分,屬於色法。見分相分,像蝸牛兩角,出則成雙,收則歸一。見相二分,皆是如來藏隨染緣起用,其性體都是如來藏清凈本然,所以稱見相二分為自心。自心本來沒有什麼不好,壞就壞在這個「取」字上。用見分的六根,來取相分的六塵,於是生識,周遍計度,計我計所,引起煩惱。所以佛在楞嚴會上說: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這段經文就是說,因為上六根執取六塵,而生六識,造業受報,要我們舍識用根。用根,是用根中之性,不是用浮塵根去攀緣。如果用浮塵根去攀緣,就是自心取自心。我們如果能夠根不緣塵,則識無所生。「識」就是攀緣心,也就是妄心,根不緣塵就是「幻法云何立」。幻法就是第六識,舍識,就是離妄,妄離了,真就顯了。
問: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其解釋重在持名念佛,與我們所修念佛三昧不同,其故安在?
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疏鈔,是通盤的解釋。每本經典,都有各種不同註疏,各家之說,往往不一,但其終點是一致的。我們所修的念佛三昧,是特別的,是殊勝的。一切佛經,都是活用的,不是死的,條條大路都可到長安。譬如達拉斯這個地方,最早去休士頓,要從三十五號公路,經奧司汀,接十號公路,才可以到達休士頓。但後來開了一條四十五號高速公路,可以從達拉斯直接通達休士頓,比以前縮短了很多路,省了很多時間。那麼你現在去休士頓,究竟選那一條路呢?況且疏鈔上也說:「亦有上智,專以理念,或有鈍根,專於事念,或有中人,兼於理事,皆隨機宜,不必疑阻。」這就是說修法最要是契機,不能契機,就不必勉強。在疏鈔序文中說到:「蓮池大師講,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執持名號,至於一心,則復還空寂之體。當知凈土唯心,更無外境。自性還歸本體,是願生彼國義。蓮師雖力主西方凈上,而不遺見性之旨。見性為凈土指歸,而凈土為見性入路,未相違也。見性與不見性,而念佛修凈土,皆不可忽也。此義似本章所未及言,以質諸真能念佛人,為何如也。」這篇序文,說得較為客觀。有一次我去看李炳南老師,我問老師,為什麼有的經的註解有好幾種,而每種所論都不相同?李老師說:讀經還是看原本好,因為原本是佛說的,註疏都是後人的解釋。原本佛經,是聖言量,如果看不懂,只要多讀,慢慢就會領悟。
問:我們修第一願,是以念佛心歸於凈土,是指西方極樂國的佛凈土,但西方凈土有幾種,我們歸於那一種凈土?
答:西方凈土有幾種,這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西方凈土有四種;
凡聖同居土。
方便有餘土。
實報莊嚴土。
常寂光土。
第二種說凈土有五種:
憶想外境念佛,則生變化土。
攝境歸心念佛,則生劣受用土。
心境互融念佛,則歸勝受用土。
心境雙泯念佛,則生法性土。
圓通無盡念佛,則歸法界無障礙土。
通常說西方凈土,都是說的第一種四土。至於歸於那一種凈土,要看你修持功夫的深淺。如果功夫深,精進不退,可以往生實報莊嚴土。不過歸於那一種凈土,實在不是我們修行人應該注意的事,因為你想到生什麼土,就已經是動念了,攀緣心生,菩提心滅,凈念又被污染了。況且,一真法界中,凈土也是化城,不是究竟之地。所以我們第一願是以念佛心歸於凈土,接著第二願是求無上道度化眾生。凈土,只是我們修道的歇腳處,況且十方凈土都在我們心中。跟著本尊修,本尊修的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我們也修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修到最後,我們得三摩地了,自然就歸於本尊的凈土。如果最後還沒有得三摩地,本尊也會帶領我們歸於本尊的凈土。這是經上所說,所以我們不必計度歸於什麼凈土。
問:不到命終,就能生凈土,這是真的嗎?
答: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問,大家如果仔細觀察,當你大開圓解,不動念的當下,這片真空覺性,明明了了,不生不滅,盡十方虛空都在你覺性之中。既無生滅,那有命終?既是真空,那有穢土?我們的覺性,本是清凈的,本是具足的。經上說:「心凈土凈。」穢土是你一念妄動,而生不覺,不覺無明,而有惑、業、苦。如果你離妄顯真,歇即菩提,十方圓妙凈明,凈土不就在你心中嗎?這有什麼真假?只是你悟不悟而已。
問:我們修法的時候,在觀想不動念的當下,的確顯示出一片清凈境界,但這時,我們既不動念了,究竟還有沒有念?禪宗以無念為宗,無念,就是沒有念,如果我們沒有念,怎能覺察到本具的自性?
答:念,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念之體,念是真如自性之用。六根能念,就是真如自性起念。如果沒有真如,六根馬上就壞。人死了,六根還在,但是不能起作用,因為念離開了。不動念,就是不攀緣,無念,是無妄念。所以《壇經》上說:
「無念之念,是為正念。」
我們所用的微密觀照,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覺,假如沒有念,便成了磚頭瓦塊了。
問:當我們觀想不動念的當下,所顯示的一片真空境界就是真心的全部嗎?還是有少分帶妄?
答:佛在楞嚴會上告訴阿難:「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就是說我們的真心如第一月。所帶一分無明妄見如第二月。無始以來,真心常落妄見之中。所以佛又說:「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陀那微細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也就是二種根本中的真本,是無始菩提涅磐元清凈體,我們稱它為真心。但是真心之中,有無始以來所積存的習氣,也就是無明,這種習氣非常微細,不容易覺察,如果一經妄動,就像山上流下的瀑流一樣。所以我們的真心,的確是真妄和合的,但是真心之體是全真,不過參雜無明習氣之妄。在《深密經》上也說:「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雖然我們現在觀想不動念,當下所顯示的真空境界,就是真心、佛性、清凈心。但這是理的頓悟,是圓解。所以佛說:「理可頓悟。」在《楞嚴經》上,這是最初方便。頓悟之後,「趁悟並銷。」因為我們悟的真心是第二月,雖然是第二月,與第一月並無不同。所以佛接下去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是要我們見性圓解後,要繼續事修。事修,就是要把微細的習氣,慢慢的消除。大家要知,修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未破。所以千萬不可把最初見性的頓悟,看成已經圓證菩提,那就大錯特錯了。
問:我們修念佛三昧,直接修凈念相繼就可以,為什麼要先修見性呢?
答:譬喻你要去羅馬,先要了解羅馬是怎樣的城市,在什麼方向,有那條路可通,坐什麼交通工具去。然後我們買一卷介紹羅馬的錄影帶,你在錄影帶中,看到羅馬的古迹,看到梵帝岡教堂。錄影帶中所介紹的畫面,及內容說明,你都一一記憶了解。有了這些準備,再去羅馬、就不會走錯路了,這便是去羅馬的最初方便。也就是比喻修道中的見性。如果沒有經過這段最初方便,你去羅馬時,也許跑到了巴黎。所以修道要修因克果,稱性而修,才不會錯誤。
問:在後善這個階段,我們開始修反聞妙音,到證入三摩地後,還要不要修反聞妙音?
答:我們修反聞妙音,就是耳根圓通的反聞自性,因為自性中還有無明,無明會隨時攀緣,所以我們時時反聞妙音,不讓心念空過去攀緣。這樣慢慢地一品一品地漸次深入,把無明破盡,所以妙音就是破無明的工具。直到無明破盡,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時,一切自在,妙音也無所得,自性也無所得。
問:修到無明破盡,圓滿菩提,明明是證到菩提涅盤,為什麼是歸無所得?如果修到後來,是歸無所得,那我們何必修呢?
答:我們要明了,所得就是「有」,菩提涅盤是非有非無,不著兩邊的一真法界。譬如你家的珍寶,忘記擺在那裡,一旦找到了,這珍寶原本是你的,只是找到了,那有所得呢?如果有所得,便成了因得立所,所既妄立,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更成了妄為明覺。把菩提涅盤轉為無明,真覺染成妄覺了。
問:我們觀想本尊放光,是不是觀想眼睛見到光?
答:既然是觀想,就不屬眼根。我們在修法中,如在極凈時,也會有心光放出,但自己並未去分別,只是一種自在的感覺,所以不涉及根塵。通常經中所說之光,大都譬喻智慧,所以稱之為智光。
問:我們在觀想本尊放光的時候,以什麼樣的形像來觀想本尊,是隨心所想,還是指定一尊菩薩像來觀想?
答:我們修念佛三昧的觀想念佛,不是觀像念佛,修觀像念佛,就要照《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去觀,觀經上的第十一觀,就是觀大勢至菩薩像。我們修觀想念佛,是心想。經上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就是心中有這個念頭,本尊在我前面放光為我灌頂。並不是觀想本尊的形像,「觀像」是要觀形像的,「觀想」只是觀概念。比方觀本尊的法身與我們的自性合而為一,法身是無形像的,自性也是無形像的,虛空和虛空相合,那有形像可見,所以只要有這個概念就行了,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問:我們觀想不動念的一片真空,就是我們的性體,性體既是空的,我們只要觀想一切都空,就是見性,何必去反聞妙音呢?
答:我們性體雖是空的,但這個空是真空,不是頑空,真空是起妙用的,什麼是妙用?妙用就是我們的靈覺心,我們的靈覺心是沒有形相的,所以是真空。如果執著沒有靈覺心的頑空去修,最後就修到四空天去了,還是出不了三界。執空執有,都不是中道。二十五聖自陳圓通時,第一位是橋陳那,以「妙音密圓」得羅漢道,暗示修道要以 「妙音密圓」為第一。中間普賢菩薩,說明「心聞發明,分別自在。」心聞不是耳根浮塵根聞,發明是發明聞性中妙音。文殊菩薩所說:「反聞聞自性」,就是反聞妙音,因為妙音是自性所流露的。最後觀世音菩薩用聞、思、修入三摩地,就是聞妙音而思修,如幻聞熏聞修。到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就能十方圓明,任運自在。所以執著一切都空,是不對的。
問:我們在觀想離妄顯真時,的確在不動念後,顯示了一片真空,可是這片清凈的真空,沒多久,雜念就起,雜念一起後,真空就模糊了。還有反聞妙音時,不能馬上聽到妙音,有時突然聽到,斷斷續續、不能一貫下去,是什麼原因?
答:你在不動念後,所顯示一片真空,這就是我們的真如覺性,也就是佛性,你已經開悟見性了。但這是頓悟之理,就是佛說的理可頓悟。因為惑業未除,所以趁悟並銷,於是維持不久,就會起心動念。佛接著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要繼續去除惑,這除惑的事,不是一下就可頓除,要一步步的去做,等以後惑除盡了,這片清凈的真空就不會模糊了。你反聞妙音時不能馬上聽到,是因為剛開始修,聞性與妙音還不能完全契合,慢慢時間久了,妙音自然就與你粘在一起。如果開始聞妙音困難,不妨用佛告阿難有關六入之耳入說:「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這方法,可使你馬上聞到聲音,但不可常用,因這虛發勞相,不是妙音。
問:我們所守四種清凈明誨的戒,除了沒有酒戒外,其餘都與普通五戒一樣,不過普通五戒中的妄語戒,與我們所守的妄語戒好像有點不同,這不同的主要點在那裡?
答:妄語有兩種,一是發言不實,是小妄語。一是妄稱證果,是大妄語。普通五戒中的妄語,主要是指小妄語。四種清凈明誨的妄語戒,主要是指大妄語。大妄語中妄稱證果,是說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未得是未得菩提,妄稱自己已得菩提。未證,是未證涅盤,妄稱已證涅盤。犯了這種大妄語的人,佛說:「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如果真有修證的菩薩、羅漢,在末法中,隨緣度生。經上佛說:「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惟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古德說: 「住則不泄,泄則不住。」像慈航法師、清嚴法師,在圓寂時遺囑三年開缸,他們在生前從未告訴人,我是菩薩、羅漢。但現在的社會不同了,自稱佛,菩薩和本尊的人很多,一不小心,你就會入了魔道。一入魔道,就永失善根,沉淪苦海。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
問:我們平常都要去工作,工作就不能修法,等我們將來老了,退休以後,就有充裕的時間,那個時候,就可以全心去修行了。如果現在修行,要怎樣才能不妨礙工作呢?
答:你覺得現在修法太早了,等到晚年再修也不遲。但是,無常不會等我們,誰能有把握控制無常呢?今天的報紙上報導,伊拉克所儲存的病毒細菌,可以殺死兩個地球上的生物。俄國儲存的病毒細菌更多了,伊拉克儲存的,只佔俄國的百分之二十。假如這兩國一旦發生問題,全世界都遭殃,地球也給毀滅了,這就是器世界成、住、壞、空的輪轉。現在,我們的地球已經進人壞劫了,天氣有聖嬰現象、乾旱、洪水、地震不斷。大地到處被污染,人類也不斷地鬥爭兇殺。誰能保證可以平安的活到老?如果我們能現在就修,只要發心,很快就有成就,經上說:「日劫相倍」,就是修一天,等於修了一劫,有這樣大的功效,當然很快就能歸於凈土,歸於凈土後,就不再輪迴了。其實,有工作的人,修念佛三味並沒有大礙。早晚修法的時間,如果安排得好,是不妨礙你工作的。上班以後,你也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妙音密圓,不管你是勞心的,還是勞力的,妙音密圓可以幫助你專心一致,使你的工作更具效果。因妙音就是凈念,工作時保持清凈的頭腦,辦的事一定是有條不亂,這對你的工作不是有很大幫助嗎?
問:我們在修法前,為什麼向釋迦佛、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四位佛菩薩禮拜?不拜別的佛菩薩?
答:我們拜釋迦佛,因為他是我們的本師,我們所修的法,就是本師在楞嚴會上所說。修道人,必須尊師重道,所以向本師禮拜。我們所修的第一願,是歸於凈土,是歸於阿彌陀佛所轄的極樂國土,當然應該向阿彌陀佛禮拜。第三是拜觀音菩薩,我們在第二願中修菩薩道,就是修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所以觀世音菩薩,也是我們的老師,當然應該禮拜。第四是拜本尊大勢至菩薩,本尊是教導我們修念佛三昧,和帶領我們歸於凈土的,等於是我們的家長,怎麼可以不禮拜呢?至於其他佛菩薩,像微塵一樣,太多了,我們那有能力去一一禮拜。所以拜這四位佛菩薩,也等於拜了一切佛菩薩。
問:最初佛不準婦女出家,是為什麼?
答:一般來說,婦女的惑業比較重,婦女出生後,長大了就有月信,結婚後的生產等等,都是非常痛苦的。而這些痛苦,都是過去生中造的業,所以在修道的過程中,都是障礙。因為種種障礙,所以最初佛不讓婦女出家。後來佛制定戒律,男眾比丘,女眾比丘尼,各守四棄八棄之戒,相沿至今。我們學佛,千萬不可把女眾看低,要知龍女八歲就成佛。前天《世界日報》刊載一段新聞,說中國大陸九華山,今年一月二日,有一位尼師,開缸不爛,這位尼師已圓寂四年,名字叫釋仁義。今年春季,達拉斯佛教會,舉辦春季佛七,有位馬玉葉老居士,要她女兒問佛教會的悟現法師,如果參加佛七時,參加的同修,在佛堂往生,會不會增加許多麻煩?悟現法師說,不麻煩。結果這位馬玉葉老居士,在佛七的第四天,今年三月廿四日,上午第二支香,還參加繞佛,歸位後,把拜墊擺好,禮佛三拜,就到大殿後,坐上沙發就往生了。像這樣預知時至,佛七中往生的,也是女居士。再說,《楞嚴經》所講的摩登伽女,原是個妓女,引誘阿難尊者。經世尊派文殊菩薩去救護,方脫淫難。到祗桓精含後,佛陀把人生道理講給摩登伽女聽,摩登伽女當下就證入二果斯陀含。佛為其落髮,出家為尼,號性比丘尼。在楞嚴會上聽佛說法,佛說到:「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這時候摩登伽女,心中淫火頓歇,得三果阿那含,愛河乾枯,成精進林。阿難尊者這時還是初果須陀洹。到了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選圓通以後,摩登伽女頓成阿羅漢,證悟四果聖者。而阿難尊者這時才入二果斯陀含。這段往事,在大藏經中的《摩登伽女經》上,說得很詳細。摩登伽女是女性,而且是下賤的妓女,可是她智慧比阿難尊者還要高,一遇機緣觸發,馬上就能開悟,所以我們不可把女眾看低,男女一律平等。若從性體上講,非但人類男女平等,即使豬狗牛羊一切眾生,都是平等而無高下。我們修都攝六根時,六根收攝後,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的就是平等性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平等,所以我把小孫女的名字,取名叫一平。
問:前些時看了一本書,書上說:「釋迦佛說:未法時代,佛法在居士手中,不在和尚尼姑手中。我們不剃頭,不穿僧衣,穿俗人的衣服,這是大乘菩薩僧。」這說法正確嗎?
答:這句話我沒聽過,也沒有在經論中見過。恕我見識不廣,讀經不多。不過,從這話的本意看,好像是排斥出家人,這是不對的,出家人是僧寶,是佛法僧三寶之一,僧寶是續佛慧命的,如果真這樣,我們皈依三寶變成皈依二寶了!這就偏離了正道。我的管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問:說到淫心不起,真的很難,比方我們不看黃色電影書刊,還是容易的事,可是在睡眠後,夜裡在生理上就會衝動,心念馬上生起,用什麼方法可以防止呢?
答:這是生理現象,要談防止,先要在日常生活中,不看、不聽、不想色情方面的東西,除工作外,反聞自性妙音密圓,讓心理清凈。晚飯後少喝水,水喝多了,睡到半夜,會膀胱發脹,刺激性腺,容易衝動。如果膀胱發脹有尿意,馬上起床小解,不要賴床,小解後,洗個冷水臉再睡。如果你能在睡前醒後,都不斷反聞妙音,就不容易衝動。睡眠時不要蓋太熱。要側面睡,最好向右側睡。記住,一切唯心造。
問:我自己是信佛,但我先生什麼教都不信,有人說,前世沒有佛緣的人,今生不容易信佛,這是不是真的?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使我先生信佛?
答:信佛,必須有慧根和機緣,所謂慧根,就是你說前世的佛緣,過去生中信佛學佛,所生的慧種子,都儲在我們第八識中,今生遇到機緣,熏發過去的種子,就自然的信佛學佛。我舉二個實例:前幾年,阿靈頓德州大學為我舉辦的佛學講座,李幼麗同修常去聽講,有一次她聽完演講,向主辦人把演講的錄音帶借回去拷貝,她把拷貝的錄音,放給她先生聽。她先生是信天主教的,在美國航空公司上班。當她先生聽完錄音帶後,完全轉變了信仰。他要李幼麗帶他到我這裡來,那次他問了我許許多多的問題,他聽後像是從一個幻夢中醒悟一樣。從此,他信了佛,而且很虔誠,很精進。現在,也在修念佛三昧。
另外一個實例:是福和市的招太太,達拉斯凈宗學會的同修都認識她。她和先生在福和市開餐廳,有一年她身體不舒服,到我這裡看病,回去時候我送了一卷念阿彌陀佛名號的錄音帶給她,她上車後,一面開車一面放念佛的錄音。她一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就不自禁的哭了起來,一直從達拉斯哭到福和市,約一個多小時。到家後,她先生嚇了一大跳,以為太太在路上出了事。從此,她信佛虔誠,經常到凈宗學會去供齋,他先生同時也信了佛。還有一位洪同學,他在丹頓北德大修博士。有一年北德大辦佛學講座,要我去講,我那次簡說《維摩詰所說經》。講完後,他送我上車時告訴我,他在北德大修電腦,已通過博士論文,他這次是第一次聽佛學講座,也是他在北德大最後一次聽佛法,因為他已應聘到台灣某大學去教書。他說雖然第一次聽佛法,在短短的兩小時中,我的人生觀全部被改觀,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以前絕沒想到佛法有如此的微妙。這就是機緣的契合,所以前世的佛緣,的確是有的。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中說:「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說他以前已經修了很多劫,證明有慧根是不假的。但是機緣也很重要,有慧根沒機緣也發不出來。所以我們對沒有信佛的人,要製造機緣,接引他們,如果他過去有佛緣,馬上就能信佛學佛。如果他過去沒有佛緣,那麼你在他的今生,給他種些佛的種子,以後他就會遇緣而發。
問:有些學佛人,在手臂上燒了戒巴,我們修念佛三昧,要不要燒戒巴?
答:戒,在學佛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戒有戒相和戒體,在手臂上燒的戒巴,那是戒相,能燒當然好,如果有其他原因不能燒,不必勉強。一切事,我們要了解其原因。戒,是修道的助因,所以要守戒,是因為以戒助定。我們修念佛三昧,也要守四種清凈明誨,也就是淫、殺、盜、妄四種戒律。主要是為塵勞惑業素重之人助行,為圓修之方便。佛在經中說:「攝心為戒。」就是收攝其心,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眾戒具足。所以心為戒體,一切都是從心建立的。所以攝心,就是眾戒具足。我們修念佛三昧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離妄以後,攀緣心不起,那裡還有淫殺盜妄?
問:我們在家人俗事多,修習佛法,不容易深入,要怎樣修持,才能有成就?
答:在家居士修學佛法,雖然俗事多,若真能發心學佛,能放下的就放下,不能放下的就隨緣,但不攀緣,照樣可以學佛。要說到在家居士學佛的成就,那可多得很呢,先說古時,在唐朝有位龐蘊居士,他的妻子兒女一家四口,統統學佛,每人都能臨終預知時至,自由往生。尤其他的女兒龐靈照,更是機鋒過人。現代的在家居士,也有很多有成就,比如說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一生都在慈悲度眾生。台灣大專學校佛學社社長,從前每年暑假,都去台中李老居士那裡學佛法,回校後引導大眾學佛。台中還有一位朱居士,是台灣在家人出版佛教雜誌最早的,他發行的《菩提樹》月刊,世界都在流通。因為內容豐富,印製華麗,人人見到都生歡喜心。他不變初心,一個人的力量,把這個宏法利生工作,一直獨撐了幾十年。後來台北也有一本《慧矩》月刊出版,也是居士們辦的。台灣近年成立了很多印經會,集大眾的力量印製經書,弘法利生,如佛陀教育基金會、菩提印經會等等,都是在家居士所辦。台北市的念佛團,都是在家居士,從前有個李團長,他有一天在念佛團念完佛,告訴大家,他要向大家告別了,走到會客室,坐上沙發就往生了。在達拉斯,十幾年前有位居士叫游建泰,是台灣某大學外語系高材生,畢業後,夫妻二人到美國來念書。他信佛以後,非常精進,居然放下 一切,在家裡閉關勤修。他的妻子一面工作,一面供養丈夫,為他護關。幾年後,他毅然帶了妻子到紐約莊嚴寺,夫妻雙雙落髮出家。說到紐約莊嚴寺,就有一位大德沈家楨博士,沈博士最早在紐約辦了個輪船公司,後來為了要辦道場,在紐約買一塊很大的地,辭去輪船公司業務,專心建寺廟,幾十年來,他全部心力、財力、投入了道場之中。如今莊嚴寺已規模宏具,點點滴滴都是沈博士心血所成。非但沈博士如此,他的夫人,也把一生的積蓄,蓋了一個圖書館,更使莊嚴寺完美。還有休士頓的嚴寬古(*電腦無此字:心古)居士,他捐了幾百萬美金,幫助佛光會在休士頓、達拉斯、和奧斯汀等地建立道場。這些在家居士們,不圖名聞利養,其偉大處,真非言語可以讚歎。以上所說的,都是我們知道的一部份,還有許多在家居士,默默修行,作利他事業,不為人知。善財童子,經文殊菩薩要他出外參訪善知識,他總共參訪了五十三位,五十三位善知識中,只有六位是出家比丘、比丘尼,其餘都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們在家人,不要以為沒有出家,就不能學佛,不能有成就。只要我們發心,沒有辦不到的。
問:一般修法,都要盤腿,修念佛三昧為什麼可以不盤腿坐在椅子上修?
答:修念佛三昧,不是要大家不盤腿。是盤腿也可以,不盤腿坐椅子上也可以。你如果過去盤腿,沒有障礙,己經習慣了,當然還是盤腿好。有些人剛開始盤腿,沒有多久,兩腿發麻酸痛,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這時整個身心,被兩腿酸痛佔領了,你那裡還能不動念去修法。況且,我們修的念佛三昧,是二六時中,行住坐卧都不可離的。坐、只是一個短暫時間,所以不拘任何方式,只要坐得正,把身心放下即可。如果你們是盤腿坐的,當你下座的時候,要用手在膝,大腿、小腿,和腳背上按摩,覺得氣血暢通了,再起身作務,這樣就不會傷害腿的健康。
問:為什麼忙碌時,可以暫停晚修,早修不可廢?
答:這是特殊情形,其實你把時間安排妥當,也用不著暫停晚修。當我們決定修念佛三昧後,二六時中都要修,提出早晚修,是加強於平時,平時因工作,不能全心修法,所以在早晚撥出一小時專修。為什麼可暫停晚修,不停早修呢?因為你已工作一天,心力具疲,在這種情形下修法,容易昏沈入睡,所以不如早點休息,早點起床。早起後,經過一夜休息,疲勞消除了,精神振作了,這時修法,最容易開智慧。其實這些都是為初機而說的,如果你修習已久,與三昧打成一片,那有什麼早晚修?無修而修,修即無修,我們的定體,是無始以來本有的,不是修來的,你只要離開攀緣心,早晚都在定中。
問:修法時,為什麼要觀想本尊放光,以及與我們合而為一?這有沒有效果?
答:我們修觀想念佛,處處要從觀想下手。觀想本尊放光為我們灌頂,就是祈求本尊用大勢威力,用智慧光,加持我們,消除障礙,增長智慧,使我們修法得成就。至於觀想與本尊合而為一,這就是觀想我們平等真如法性,與佛菩薩法身圓融一如。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有: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與如來合。」
永嘉大師是經惠能祖師印可的大善知識,他的作品《證道歌》,從中國唐朝起,叢林中就列為必修課,所以從前的小沙彌就要背《證道歌》,可見其重要。所謂觀想與本尊合一,也就是證道歌中的「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與如來合。」這有一比喻,我們比喻一支小蠟燭,小蠟燭點燃後,燭光很微弱。佛菩薩光芒非常的耀亮,像一盞強光燈。這非常耀亮的光和微弱的燭光合而為一後,光光互融互攝而不分,於是小蠟燭微弱的光也融於耀亮的光芒中。至於有沒有效果,那要看你是不是認真的觀想。如果你誠心去修,成效是非常的快,因為這個法門,經上說是勝義中真勝義性的。
問:為什麼在修法時,要念楞嚴心咒,其咒義為何?
答:在《楞嚴經講義》上說:楞嚴神咒共有五會,從四百十九句到最後是咒心,是秘密首楞嚴。此段既稱咒心,則是五會中精要之義。如果時間夠,可以持全咒,時間不夠,但持此段心 咒,也有無上妙用。經中神咒,不可思議,按例不意譯。經上佛說: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離魔事,無有是處。」
佛又說,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我們應知,持咒之法,要深信不疑,一味持之以恆,身口意三密相應,不要起心求解,一念不生,自能得益。
問:我對念佛三昧這個法門,實在很有興趣,但我剛結婚沒多久,如果要守其心不淫,恐難澈底,不知有無其他方法, 可以兩全?
答:說到不淫,大家一定是不願意的,尤其是在家人。就這個「淫」字,讓我們生生世世輪迴不息。佛說其心不淫,是對一切惑重眾生的助行,如果在家修法,不能當下戒淫,可以先入前方便。所謂前方便,等於大學先修班,先方便修,等你慢慢進入最初方便後,心念漸漸生定,境風慢慢止息,波浪自然而停,到寂然不動念時,便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即眾戒具足,淫念不除自斷。所以可入先修班,先修前方便。
問:請問老菩薩,我們應該怎樣稱呼你,是稱師父,還是大師,還是上師?每月我們怎樣奉獻和供養?
答:我不是菩薩,也不是師父,也不是大師、上師。我們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我們都是同在佛菩薩座下修學的人。所以我們的關係是同學。你稱呼我同學也可以,稱呼我同修也可以,也可以稱呼我師兄或師弟。說到奉獻和供養的問題,我要明確的告訴你,這裡是不受一切供養的。修念佛三昧的,一切免費,不要你們花一分錢。我們在家人,大都各有行業,要供養,應該供養出家人,因為出家人在寺廟中做續佛慧命的工作,他們沒有收益,要靠在家信眾的供養才能維生。另外,我們應該供養我們的本尊,因為本尊教我們修念佛三昧,帶領我們歸於凈土,所以我們應該供養我們的本尊。用什麼來供養本尊呢?就是認真修持本尊所傳的念佛三昧,並且把它傳化給大眾,把眾生引度到佛法里,讓大家都脫離輪迴的苦海,這就是最好的法供養。
問:我們還未證菩提前,怎麼能去度眾生呢?
答:只要我們開悟了,就可以去度眾生。譬如說,有人問我們怎麼去羅馬。我們告訴他,從達拉斯坐美國航空公司直飛羅馬的班機。但是要準備護照,機票,以及聯絡羅馬的接機人,告訴飛機到達的日期,時間,航空公司,班機號碼等等。其實,我們沒有去過羅馬,怎麼知道去羅馬的情形呢?因為我們早就研究去羅馬的行程。我們找過網際網路,去羅馬班機有那些。問過航空公司起降的機場時間,以及出入境的手續。我們雖未去過羅馬,但是我們對去羅馬的一切都明了,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去羅馬的人正確的信息。度眾生也是一樣,雖然我們未證菩提,但我們已開悟見性,明了真心是怎樣的,以及要怎樣修才正確,所以我們就可以告訴眾生,修行的正確信息。在《楞嚴經》第三卷,阿難尊者蒙佛開示後,大開圓解。於是他說偈云: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在《楞嚴經》第六卷,阿難尊者向佛陳述: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阿難這時還未證菩提,只是悟得理法身,故發願起修,期能早得究竟法身,這是上求佛道以自利。接著他就發願下度眾生以利他。而且請世尊作證明,先入五濁惡世去救苦救難,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未成佛,自己絕不取證涅盤,亦即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種大願大行,才真是我們所師法的。最後,恭祝諸君,悲智雙運,以報師恩。
後 語
此書輯錄完成時,接一遠方同修來信問道:「我們所修念佛三昧,分第一願與第二願二個階段,假如並為一願,直接向菩提道修,豈不更為方便。」
關於區分第一願與第二願的原因,是因我們修法的人,大都還是凡夫,在修法過程中,是漸次而進的,時間一長,很容易退轉。如果不能精進不退,便出不了三界,又要展轉生死,輪迴六道,與菩提道愈行愈遠。所以我們皈依大勢至菩薩為本尊,修學本尊所修法門。這樣,本尊就會帶領我們歸於凈土。只要我們先歸於凈土,就不再輪迴六道,與諸菩薩諸上善人,共同在凈土進修菩提道,這不更方便嗎?這不更有保障嗎?
修這個法門,在契入三摩地前,一定要把住 「妙音密圓」。文殊菩薩告訴我們: 「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而且說:「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未來修學人就是我們,就是要我們從妙音密圓去修。並且告訴我們:過去的微塵佛和觀世音菩薩、以及文殊菩薩自己,都是從「音聞」修成道的。所以文殊菩薩最後說:「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妙音密圓澈底了悟,妙音密圓就是「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的「音聞」,微塵的佛菩薩,都是修音聞成道的。妙音不是從動靜中所生,它是從自性中所流露,因為要「反聞聞自性。」自性那有聲音可聞?所以這時自性能生萬法的本能,流露出似梵音,海潮音的「妙音」,而這「如幻的妙音」,是似有非有,似無非無的。我們就從耳門反聞深入,安住在 「如幻的妙音」中,聞熏聞修,修即無修,任運自在,這就是妙音密圓的修法。
雖然經上說西方凈士距娑婆世界十萬億國土,但是經上也說:十方世界在汝心中。前面是對執著有身相的人所說。後面是對開悟見性的人所說。你見性了,你就心包太虛。十方凈士你都可以自由來去。
我們修妙音密圓時,是離一切攀緣心的,所以緣心自在。自在的緣心,是清凈的。清凈心就是十方凈土,所以十方凈土都在我們心中,這就是心凈土凈。我們修妙音密圓時,也是在凈土中修的,反聞這如幻的妙音,聞熏聞修,把身心融會在如幻的妙音里,歷歷分明,這就是妙修行路。如果你能不退轉就可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攀緣心是凡夫心,凡夫因迷,所以攀緣。清凈心是覺悟心,聖賢因覺,所以清凈。凡心和聖心,是同一個心,看你會不會轉,會轉,你就轉凡成聖,亦不立聖凡。就在那一念之間。
己卯夏夢幻老人時年七七。 (己卯年 -1999年)
附錄:念佛三昧與臨終成就
十多年的老友尹建偉,偕同夫人湯瑞蓮到我這裡晤談,建偉兄說:「瑞蓮病了,下腰疼痛難忍,吃了止痛藥都無效。」我問:「看過醫生嗎?」他說:「看過了,醫生說她是肺癌,可是她胸口不痛,也不咳嗽。」
我隨即檢查她的疼痛處,按壓她的下腰部,她說壓的時候不痛。於是我檢查她的坐骨神經,因為坐骨神經病變時,常會反射腰際疼痛。當我按壓坐骨神經秘穴時,她喊很痛。我告訴她這是坐骨神經的毛病,至於是不是肺癌,那要切片才可決定,我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坐骨神經有障礙。
於是我為她治療坐骨神經。經過三次治療,我問她疼痛有沒有減少?她說沒有。通常坐骨神經病,經過三次治療,大都疼痛消除或減輕,她經三次治療後,絲毫沒有進步,這個問題顯示坐骨神經已由外來因素侵犯,非坐骨神經本身的障礙,所以我建議她作切片檢查。
當時我覺得瑞蓮的病情很嚴重,他們夫妻倆都是密宗的修行者,我問她平常有沒有持咒?她說有時持,但不契機。當天她回家時,我送了一本《一條妙修行路》給她,我說:如果看了有問題,希你提出討論。
隔天她到我這裡,告訴我書已全看完了,也全部明了內容。當時我很驚奇,很多人看完此書,都有不太明了處,她居然全都了解,我心存疑惑,於是試問她:對自性之探索時,一念不動的當下,你有什麼感覺?她說:我感覺身體已不存在,世界也空了,只有知覺明明了了。我又試問她:你聽到「妙音」嗎?她說:當我覺得身心世界都空了後,耳朵里就有像蟲叫的聲音,綿綿不斷,現在我也聽到耳內的妙音。
當時我很感動,我告訴她:你見性開悟了!大勢至菩薩的念佛三昧法門,對你很契機,你可以照此修持,會有很大的成就。她聽後問我:修持這個法門後,要多久才能進入三昧?我說:三昧就是正定,本尊大勢至菩薩說的「念佛三昧」,和觀世音菩薩說的「金剛三昧」,都是「首楞嚴大定」所攝,此定不同於常途以功夫引起之定,亦不同於起心對境之定,此定是自性妙定,人人本具之自性,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本體如故。所以修念佛三昧法門,要先從見性開始,然後再觀想如幻妙音,當你觀想妙音時,此一觀想,非意識分別,因為意識分別是生滅心,故非了義。我們觀想如幻妙音,是依本覺不生滅之理性,起始覺迴光返照之觀智,用微密觀照,融合不生滅之如幻妙音。「當我們在觀想妙音的當下,即在念佛三昧之中」。念佛三昧,二六時中,皆與我們同在,是常在不動的,是不生不滅的本具之定,所以是殊勝的法門。
瑞蓮聽後又問:書中說修念佛三昧,要經初善、中善四十二天方入後善,如果病重之人,來日不多,此門既稱殊勝,有無其他方便使其速成?我告訴她:若欲速成,必具上根利智,一聞即悟之人,發勇猛精進心,按本書修持心要,二六時中,一念不生,惟融如幻妙音,聞熏聞修,無有造作,不假功用,任運自在,能如此不退,經三日夜,即可深入三昧。因為佛在楞嚴會上說:是法「日劫相倍」,也就是修一日如同一劫。權教稱歷三劫方獲法身,如是三日夜,如同三劫。權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實教則重性具,貴在了悟。何況本尊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當著佛陀及諸菩薩發願:「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照此修持,專住念佛三昧,就是念佛人,命終時本尊大勢至菩薩主動來帶領你歸於凈土,所以上根利智如你之人,一聞即悟,若能發勇猛精進心,融於如幻妙音,三日夜不退,即有成就。
她聽後又問:修法時要一念不生,觀想妙音,不就是生「念」嗎?我告訴她:這個一念不生的「念」,是指的意識心,因為意識心時時分別執著,是生滅心,所以我們要捨棄它。我們用的觀想,是始覺起的智觀。觀想、觀照、反聞、迴光返照等,都是楞嚴經中講的妙奢摩他所起的微密觀照,照體獨立,是不生滅的,如幻妙音也是常住不生滅的,我們修法,要以不生滅性為本修因,來修因克果,所以不能起心動念。
她又問:我決定發精進心修念佛三昧,但這樣修法,最後有什麼成就?我告訴她:你若發勇猛精進心,照此修持,最後可能有兩種成就。第一,因你精進不退修持,精神力集中,可能化解色身之障礙,恢復健康的身體,不再有病痛煩惱。第二,如你此界緣盡,即可漸次深入三摩地,自由往生西方凈土。你的名字叫湯瑞蓮,這個「湯」是八功德水,「瑞蓮」是花開見佛,西方凈土,早就與你有緣。她聽後非常高興地說:太好了!謝謝你的解說,我一定能做到。
隔日,瑞蓮最後一次到我這裡,她告訴我說:昨晚我依法修持,一夜之間,感覺身體疼痛減少了,也用不著吃止痛藥,而且修不多久,居然入定了,心中明明白白,耳內妙音綿綿,沒有多久就天亮了!建偉叫我起床,我才從定中出凈。這境界實在很微妙,我還是第一次經歷,終算遇到一個妙法門。前幾天一位喇嘛告訴我,要我仔細找位醫生,一定會醫好我的大病,如今果然被我找到了,你不但醫一般身體的病,而且還醫治我的生死大事之病,我太幸運了!但我要拜託你一件事,建偉學佛多年,什麼書都看,雜而不專,請你以後告訴他,要他讀《楞嚴經》和《一條妙修行路》,專修念佛三昧,我已在這個法門中得到益處。
我安慰她說:你放心,我一定找機會跟他說,你回去後,必須勤修勿退,一切當如你意。
隔天她沒有來我處,我去電話,是建偉接的,他告訴我瑞蓮昨日回家後,一直安睡至今晨,叫她起床也不理。我對他說:我馬上來你家看她,你不要叫她。當時我就趕到建偉家,瑞蓮很安詳地睡在床上,我測她鼻息,出入息都很微弱,節奏均勻,這是深入三昧之境。我告訴建偉不要吵她,也不要動她,她現在身體沒有疼痛,所以才能這樣安詳,我囑咐後就回家了。
隔天早晨我去電話問建偉,瑞蓮情況怎樣?他告訴我昨天瑞蓮一直睡到傍晚,起床去洗手間方便後,又回睡房到現在,沒有疼痛,也沒有變化。我要他讓她安靜地休息,不要驚動她。
經數日後,消息傳來,瑞蓮毫無痛苦安靜地往生了!當時我覺得她走得好快,讚歎她的確做到了!一周後我把建偉請來,轉告瑞蓮託付之事,建偉不勝悲戚。瑞蓮這孩子悟性敏捷,好勝心強,早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偕建偉來美,二人修完碩士學位,建偉任職德州儀器公司,瑞蓮在家奉養公婆,相夫教子,極盡家庭主婦之職,平常不多說話,對人和藹可親,謙恭有禮,社區人士如有任何困難,她都挺身相助,親友無不稱其賢德。今能深入三昧,方現其慧根深厚,精進不懈契入圓滿之成就,誠殊勝之因果也。
摘錄《美佛慧訊》BAUS Journal - 2002
楞嚴心咒
一切功德 迴向大眾
推薦閱讀:
※依智不依識中的『智』和『識』怎麼理解?
※和尚說:香燈
※科學理論對修行到底有無指導作用?
※佛家追求的終極理想狀態是什麼?
※戒定慧是同消共長的嗎?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