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分析方法舉隅
古詩分析方法舉隅(一)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一、意象分析法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意象分析法,指的是我們在閱讀與理解詩歌作品時,首先抓住詩人選進詩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點到所包蘊的思想情感,進行準確的分析,這樣我們就不難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觀點、價值取向和整首詩歌的思想內容。
下面以《雨霖鈴》來做一下示例分析。這首詞的上闋「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選取了三個典型意象,著重渲染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悲涼的環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蟬」聲是「寒」冷的、「凄切」的,送別的長亭在「驟雨初歇」的傍晚也透著涼意。「對長亭晚」,交代時間、地點。天下雨,正好停留;時將晚,停留時間有限,別離的他們多麼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接著詩人又在虛想的畫面選取了三個典型的意象:千里煙波、沉沉暮靄、空闊的楚天。千里煙波浩淼綿長的特點與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惆悵相似,傍晚雲霧濃重的特點與詞人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闊遼遠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這一些意象使得詩人憂傷、無望、彷徨的複雜心情,躍然紙上。
詞的下闋,設想別後情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捕捉了三個意象。它們是西沉的殘月,栽滿楊柳的汴河岸,還有漸起吹醒痴情詞人的曉風。「月」前著一「殘」字,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楊柳代表惜別與依戀,是令人傷感的。這三個意象,襯託了詞人當時凄清悲涼冷落的心境。此刻的離愁別緒如風卷浪擁,不可遏止。真是「離愁波涌楊柳岸,別緒風連殘月邊」。
在意象分析法的運用中,我們要做這樣幾件事:
一是認識意象,知道什麼是意象,意象於詩歌有著怎樣的重要性。
二是學習分析意象,評論意象。先抓意象,其次準確把握意象的特點與意義,既要聯繫全詩,作宏觀的把握,又要深入細緻地分析意象的內涵。最後要注意學習一些鑒賞方法,如意象的並置(即將既相關又各自獨立的多個意象並列一一展現)、融合(即意象間的交匯與結合)、疊加(指詩歌中的多個意象圍繞某一核心,前後出現,因寓意相同,而疊加在一起)、流動(指詩歌意象流動變化,表現豐富思想感情)、意象的超時空組合等。
對詩歌意象的分析: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二是積累意象,梳理意象,將意象分門別類。梳理有兩種基本思路,一是將同一意象的不同意義找出來。如杜鵑在「杜鵑啼血猿哀鳴」中表憂愁,在「杜宇一聲 春曉」中表歡快與希望。二是將表現同一種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來。如同是表離情別緒,有楊柳(「昔我往矣,揚柳依依」),有東流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有曉風殘月(「揚柳岸曉風殘月」)等。所讀的詩詞多了,我們可以進行如下卡片積累:
《雨霖鈴》主要意象積累
1、【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本詞開篇寫:「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2、【長亭】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和送別。後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勞勞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亭,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謝亭又稱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大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范雲,後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李白有《謝亭》詩:「謝亭離別後,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還有詩云:「送客謝亭北,逢君縱酒還。屈盤戲白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長安,西日落秦關。帝鄉三千里,杳在碧雲間。」許渾也有《謝亭送別》詩。反覆不斷的離別在謝亭上演,使優美的謝亭風景也染上了一層離愁了。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本詞「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長亭也就是離別之所,帶有詞人深深的離愁別緒。
3、【蘭舟】古人常說「舟馬勞頓」「水陸兼程」,可見「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之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下面詩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詩人的漂泊之感:「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劉鷯虛《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這兩首詩的主題與意象群極為相似:兩位詩人都漂泊異鄉,棲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風吹動岸上的樹葉,發出凄清的聲響。在作客他鄉、旅途孤寂之時,兩位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寫詩以寄情。作為詩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後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強調「月」與「舟」的組合。而最為直接地以船為喻、表現自身漂泊之感的詩歌,恐怕當屬李商隱的《木蘭花》:「洞庭波冷曉侵雲,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本詞「留戀處、 蘭舟催發」,表達的深意是,此去便是漂泊,便是遠離,便是浪跡天涯,便是無窮無盡的思念和悲愁了 。
4、【暮靄】是一種黃昏意象,杜牧《邊上聞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雲起,獨感離愁萬里天。」「日暮愁雲」就是詩人的離別之情,在作者看來,離別是長期的而且是萬分痛苦的。秦觀的《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拈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掉,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藹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這首詞寫於元豐二年冬天,秦觀在會稽淹留數月,與一位多情歌女有過親密交往,在離開之際,秦觀回想「蓬萊舊事」,借景抒懷:淡淡的雲彩、衰落的草木、隱約的煙霧、寥落的寒鴉、黃昏的燈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黃昏意象,隱隱透露出詞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悵的心情。本詞是寫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寫離愁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寒蟬凄切,驟雨初歇,煙波千里,暮藹楚天——是詩人別後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現。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給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情,為離別詞的千古絕唱。
5、【酒】,可用以消憂,可遞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實往往是「舉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歡慘將別」。於是,酒到酣處人寂寞,酒香飄處別情濃。在別離文學作家筆下,不論別離於何時何地,將行的一方與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離尊」(秦觀《滿庭芳》)。儘管常常「都門帳飲無緒」,「醉不成歡慘將別」(白居易《琵琶行》),卻仍然「欲行不行各盡觴」(李白《金陵酒肆送別》),試圖「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至於借酒詠別的雋永詩句更是璀若繁星。賈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云:「「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之所以一醉方休,為的是麻痹自己的神經,使它不致因即將到來的別離而驚悸不已。本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不也有同樣的情懷?王安石《送孫子高》云:「一樽相別酒,千里獨歸人。」對於獨行千里的歸客來說,行前滿飲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風寒,聊解客況寂寞。葛長庚《水調歌頭》云:「回首故人千里,把酒話愁腸。」故人已去,縱然舉杯澆愁,亦屬徒然,豈不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晁端禮《虞美人》云:「一樽別酒最匆匆,還似隴頭流水,各西東。」連別酒也不能從容而飲,其匆匆分手、不勝悵惘之狀躍然紙上。辛棄疾《滿江紅》云:「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儼然成為主司人間離愁的神祇,它與離愁的關係是多麼直接而密切!元朝無名氏《正宮·端正好》云:「三杯別酒肝腸斷,一曲陽關離恨添。」三杯入肚,便使得肝腸寸斷,因為這是「別酒」的緣故,正所謂「酒不傷人人自傷」。由這些例子,足以見出酒也是別離主題賴以生髮的意象之一。
6、【楊柳】 在中國文學史上,柳是一個很早就被詠唱的對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被視為詠柳之祖,柳與離別一下子拉上了關係。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樂府有《橫吹曲詞·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句。 折柳寄託離情的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李白《灞陵行送別》:「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後,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繫。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本詞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離別的傷感之情。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大概是因為一者「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二來柳樹易生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又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捨」之情。
7、【月】詩人筆下的月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繫。「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暮色蒼茫,江水浩蕩。詩人獨自一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曠,彷彿天比樹還低;低頭看去,惟有一輪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時晃蕩,好像要為詩人作伴。這就襯托出詩人孤獨寂寞之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月亮落了,烏鴉啼叫,白霜滿天,江岸上楓樹朦朧, 漁船上燈火閃爍,面對此時此情此景此物,詩人愁思綿綿,不能入睡。顯然,「月落」是引起詩人愁苦之情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他以月寄託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的《蘇幕遮》);「江南月,如鏡復如鉤。似鏡不侵紅粉面,似鉤不掛畫簾頭,長是照離愁。」(歐陽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歐陽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像和聯想。寧靜的月夜裡,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本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彎殘月,引起了詞人太多的離愁別緒。
還可在積累的基礎上,將古詩中的意象按如下類別進行歸併:
1、動物類:如嬋(感身世,訴悲涼;痛別離,苦遠遊)、鴻雁(思鄉懷親,羈旅傷感)、杜鵑(哀怨思歸)、鷓鴣(離愁別緒,傷感和沒落)、黃鶯(春天的象徵)、飛鳥(自由的靈魂)等。
2、植物類:如柳(傷離別)、梅(孤高,不諧流俗)、菊(堅貞、高潔)、蓮(愛情)、梧桐(凄涼悲傷)、芳草(離恨)等。
3、自然現象類:如明月(思鄉之愁)、流水(對時光流逝 ,愁緒綿長,歷史變遷的感嘆)、黃昏、夕照(感傷的心情意緒)、細雨、煙霧(無邊的愁緒和鬱悶的心情)、草木(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落花(傷春)等。
4、時令節日類:如中秋、重陽、寒食、清明等。
5特定地點類:長亭 (蘊涵著依依惜別之情)、南浦(浸染著離情別恨)、南山(隱居的地方)等。
6、其他事物。小樓(思念之樓、閑適之樓)、紅豆(相思)、船(漂泊與自由)、青山(身與心的家園)等。
最後要說的是,高山、奔流、雄關、滄海,大江、長風等意象,一般與自己的豪情壯志相關。沙漠、古道、落日、寒風、冷雨、梧桐、杜鵑鳥(子規鳥)芭蕉等,多抒發凄涼悲傷的思緒和孤獨惆悵的感情。冰雪、松、菊、梅、竹、多用來表達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楊柳、蘭舟、長亭、關山(月)鷓鴣鳥等,多用於揮寫離別之苦。春日、清風、明月、泉溪、花草等,多藉此抒發閑情雅緻。
古詩分析方法舉隅(二)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二、意境分析法
意境的分析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應該弄清楚什麼是意境。
王昌齡在《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這裡所說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觀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觀的感情之境,「意境」則是指作者通過豐富的想像,將思想感情與詩歌中的自然、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主要與作家的風格有關。不同的意象構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內涵又超越意象。意境傳遞了整首詩的氣氛,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與「境」(景)的主要特點和關係。
因為所有的詩詞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內容,所有好的詩詞中的「情」和「景」都達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礎,「情」「意」才是主導。「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並不等同於生活中自然形態的「景」,它既是喚醒詩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種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創造的「景」,所以,總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情上的激動。因此,我們在欣賞古典詩詞時一定要領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詩歌意境關係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
詩人創造的意境,有的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有的沉鬱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有的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有的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有的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詩歌的意境,有研究者認為有如下三種方式:
(1)寫境,指通過對對象的感覺和印象的描、摹、臨,通過情緒和意念的提煉和升華,創造出一種偏向於「象」的藝術美的創作方式。寫境的詩歌,在形式上的大多選擇從一個並非是中心的意象出發,採用「賦」的手法,或景,或情,或人,力主於營造一幅畫面或一種畫面的氛圍。內容上,多偏向於「紀實」,或描,或摹,或臨,甚至擬人、通感等手法的運用,但都不脫於「寫真」,給人予實體的美感享受。古詩如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過草廬、東籬採菊、南山、日夕的山氣、飛鳥等構成了一幅淡遠的畫面,準確地傳達出了詩人的思想情緒。可以說是寫境的典型。
(2)造境,指從深刻的思辨、體驗出發,把「意」還原於形象或形象的氛圍的一種藝術美的創作方式。造境的詩歌,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大都偏向於「意」,重用「比、興」,馳騁想像力,強調詞語本身通過「還原」的形象擴張思想的深度,自覺綜合運用蒙太奇、聯想等各種手法。給人更多的不是「寫真」的實感,而是一種「情調和氛圍」。這是一種明顯有別於寫境的詩歌創作方式。古詩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篇「憑空想像」的傑作。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和大膽誇張的手法,組成了一幅亦虛亦實、亦幻亦真的夢遊圖,奇瑰惝恍、繽紛多採的藝術境界中,寄託著強烈的主觀情感。可謂是造境的典範
(3)留白。留白,本是書法上的用語,即布局的留空,以期收到計白當黑的效果,從而給人予無限的想像空間和美感享受。王國維曾經把詩歌意境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我認為最高的境界應該是成境外有境,臻與化境的「似有似無」之境。「似有似無」之境,靠寫境與造境雖然能夠做到,但似乎勉強了點。歷代的優秀詩人,都會在寫境或造境創作詩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熟練兼用第三種創作方式的,那就是——留白。留白的方式,主要有意義的留白和構思的留白兩種。
第三,要弄清楚詩歌意境構成的基本模式。
意境分析,可從感情格調上來進行。常見的感情格調有如下這些:情顯與情隱,直白與婉曲,景勝與情勝。意境的構成模式如下:
(一)觸景生情,情隨境生
詩人事先沒有某種情意,因遇到某種物境,觸發了某種情意,於是借對物境的描寫,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出來。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好一幅江南艷麗的水鄉風景圖宛然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作者選取了富有江南特點和春意的景物(鶯啼、綠、紅、水村、風、寺廟、樓台、煙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精確描繪,使人身臨其境——宛然置身於迷濛煙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極大的感染。然而它不僅是一幅歌頌春光的寫景圖,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諷今之中,給予信佛的統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達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之境界。
(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詩人原有某種強烈的感情,在接觸物境時,把這種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對物境的描寫,把它抒發出來,於是客觀的物象帶上了主觀情感。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濺淚」「鳥驚心」明顯帶有詩人「感時」「恨別」的主觀色彩。遭遇「鳥語花香」,在平常的情況下人們定會抒發喜悅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家人離散的處境下,杜甫見花開流淚,聞鳥語驚心,花香鳥語這種美好的景物,此時卻勾起了詩人痛苦的情懷。詩人以主觀感染客觀,統一客觀,達到了意與境的統一,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此,「意」與「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隨境生,還是移情入境,總之要在一首詩中和諧、完美,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方能夠成好詩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不失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範,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發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渾然一體了。難怪聞一多稱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再如歐陽修的閨怨詞《蝶戀花》中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二句,意境曲折,層層深入而渾然一體,前人評價頗高。該詞中閨中怨婦借暮春景象,感嘆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
第四,掌握一些關於詩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識和方法。
(一)熟悉一些典型的傳統意象
詩歌意境的賞析,首先要抓住意象,在忠實原詩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和想像,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再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全詩意象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孤寂冷清,或恬靜優美,或雄渾壯闊,或蕭瑟凄涼……注意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最後根據意境氛圍的特點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梅」,由於古代詩人的反覆運用,這一意象已經固定地帶上清高芳潔,傲雪凌霜的意趣。「鳥」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戀情及婚嫁有關。日落、夕陽、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時光的流逝等。月能思鄉,星能傳恨,水喻愁多;松喻堅貞,荷、蘭喻高潔,菊喻隱逸,竹多勁健;松傲雪斗霜、有凌雲之志,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徵;桃花象徵美人,楊花多有離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顯輕薄,更表惜別懷遠等。
(二)展開聯想想像
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藉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藉助聯想和想像更好地去賞析詩歌的意境。例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聯繫和因果關係的。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繫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理解為將黃昏掩於門外,又可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於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婦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三)明確答題思路
不同的命題形式有不同的答題方式。如果是籠統地簡要分析意境,必須遵循答題的一般思路:①描述詩歌的意境。②概括意境的特點。③理解意境中作者寄託的感情。如: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請簡要分析本詩的意境。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①)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②)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③)
詩歌意境的體味與賞析可按這樣的模式進行:客觀圖景+主觀感受+意境特色+交融了什麼樣的感情。
注:參考了相關資料,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修辭在古詩中運用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在古詩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互文、雙關、點化、疊詞、倒裝、頂真、反覆、通感、反語等。下面示例講解如下:
1、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說的「打比方」,即用具體的、熟知的、淺顯的事物作比,去說明或描寫抽象的、生疏的、深奧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想像。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具體說,比喻可在寫景狀物時突出形象,強化對特定意境的渲染;在議理抒情時能以生動的形象強化情與意,從而深化詩歌的主題。
如劉禹錫《望洞庭》: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這一詩句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如李清照《如夢令》: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可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徵,表達某種強烈的感情。
如李白《秋浦歌》: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4、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杜甫《登高》: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如林逋《山園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6、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如馬致遠《天凈沙》: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
純用名片語合,構成典型環境
7、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如阿魯威的元曲小令: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
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8、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9、互文,指古代詩文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弦
這一句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馬」和「在船」。
又如《孔雀東南飛》:
東西置松柏,左右種梧桐
這一句子,「東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種梧桐」。
10、雙關為了使某一字、詞,憑藉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
如韋莊的《憶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滿樓。
銀燭樹前長似晝,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 南國佳人號莫愁。
今日亂離俱是夢, 夕陽唯見水東流!
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11、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
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在這裡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
12、疊詞 ,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辭手法。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的如下詩句: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凄苦、複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13、倒裝,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
如辛棄疾《西江月》: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
應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最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應為「溪橋路轉,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在山前疏雨將來時,「忽見」從前歇過的那家茅店,心情是驚喜的,用倒裝句除了滿足韻律的需要外,將「忽見」後移也可強調驚喜之情。
14、頂真,是用前一句的結尾做後一句的開頭,使相鄰的兩個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的一種修辭方式,又名「頂針」。頂真,可使語句遞接緊湊而生動暢達。
頂真詩大致有三種:
一是下句的首字與上句的末字相同。如元人無名氏的小令[越調]《小桃紅·情》:
斷腸人寄斷腸詞,詞寫心間事。事到頭來不自由,自尋思。
思量往日真誠志。志誠是有,有情誰似,似俺那人兒?
這支小令用自述的口氣,抒發了一位女子對愛人的思念與對愛情的堅貞不渝。頂真辭格的運用,使句子之間環環相扣,更好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繾綣纏綿的柔情。
二是下句的一個詞或短語與上句的相同。這首漢樂府詩《平陵東》是較早的頂真詩: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高堂下,
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東犢。
這首相和歌,以唱和的通俗形式,具體揭露了官府明目張胆公然勒索百姓的情景,頂真句式的運用,加強了不滿與憤懣的感情。
又如李白的《送劉十六歸山白雲歌》:
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裡,
雲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羅衣,白雲堪卧君早歸。
全詩寄情於景,以「白雲」「湘水」等景物,抒發對友人的依依不捨和無限關懷的深情。
三是上一小節(或上一首)的末句又作為下一小節(或下一首)的首句。如王安石的《憶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龍光寺,玄武湖畔五龍堂。
相見舊時遊歷處,煙雲渺渺水茫茫。
煙雲渺渺水茫茫,繚繞蕪城一帶長。
蒿目黃塵憂世事,追思塵跡故難忘。
追思塵跡故難忘,翠木蒼藤水一方。
聞說精廬今更好,好隨殘汴理歸艎。
三首詩追憶金陵的無限美好風光,包含著對世事的感慨與憂傷。三詩形式上首尾聯珠,內容卻又各自有一定獨立性。
15、反覆,是有意重複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以達到突出某種感情、強調某個意思、如加深讀者印象的目的。可分為連續反覆和間隔反覆。不過古詩中的反覆有所不同,它指的是迴環復沓、反覆詠嘆。
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相去萬餘里」「道路阻且長」「相去日已遠」反覆說一個相近似的意思來逐層加深其表現的情感,是從民歌中一唱三嘆、疊句、疊章的形式里變化出來的。
16、通感,又叫「聯覺」,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方法。通感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採的藝術效果。
如宋祁《玉樓春》中的名句:
紅杏枝頭春意鬧
單單從視覺感受來寫紅杏,還不能寫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於是詩人就憑藉屬於聽覺感受的「鬧」字來表現。一個「鬧」字,把紅杏蓬勃、爭相競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現。
17、反語,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卻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反語的作用是產生諷刺性,有時比正說更有力量。運用反語,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語的主要形式有:反話(正話反說)、反譏(反說正說)、罵話(以寫示愛、明褒暗褻)、氣話(明褒實貶)、俏皮話(反規則的幽默)等等。
如《紅樓夢》中的《西江月》: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兩首詞概括地介紹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所謂「愚頑」「偏僻」「乖張」是反語,明貶實褒,就是指他不肯「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不願走統治者為其所規定的讀書應舉的生活道路。
古詩分析方法舉隅(四):詩歌中的表達方式分析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在古詩中,常用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描寫,二是抒情。
先說說描寫手法:
(1)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即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側面描寫則是對對象周圍的事物進行描寫,使對象更鮮明、突出。
如白居易《楊柳枝詞》: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
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
又如王昌齡《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詩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在古詩中,有時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是結合在一起的。如唐白居易《琵琶行》對音樂的描寫以及音樂效果與魅力,就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結合。
(2)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指詩中將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描寫的一種手法。杜甫的《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動靜結合的基本形式是化動為靜 或化靜為動。
化動為靜指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遙看瀑布掛前川。
將富有動態的瀑布化為靜態來寫,一個「掛」字,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大的讚頌。
化靜為動指在詩中將靜物動態化。
如杜甫《望岳》: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這兩句寫近望的山勢,以誇張的語言讚美泰山的雄奇秀麗、巍峨高峻。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鍾,把神奇和秀美聚集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鍾」、「割」二字匠心獨運,化靜為動,表現出泰山的得天獨厚、出類拔萃。
(3)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實寫是指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是指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和描寫。虛實結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增加容量。
如柳永《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古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
又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三四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裡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4)點面結合
點面結合,指在描寫中既有面上的描摹,又有點上的刻畫。前者或是背景,或是渲染氣氛,後者是主體展示。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如唐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從「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烘托作用,刻畫了一個勇於同惡劣環境對抗的堅貞不屈的「老漁翁」形象,實質上是一個不懼改革失敗的頑強的政治家形象,抒發了孤獨寂寞的情懷。
(5)白描與工筆(細描)
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後用於文學創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工筆則注重事物的細部,對之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如蘇軾的《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採擷生活中的兩個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達,融情於景,造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美感。
又如唐白居易的《琵琵行》中的音樂描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使讀者如聞其聲,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音樂美,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似乎感到這秋涼的夜色中瀰漫著音樂的氣氛,這粼粼的波光中蕩漾著動人的旋律,使人產生餘音繞梁之感。就是工筆帶來的妙處。
在古詩中,白描與工筆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如蘇軾的《浣溪沙》中的「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就是工筆了。
再說說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 ,又叫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
如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
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間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議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諷今、情景交融等手法。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人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濛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餘味無窮。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象徵),又叫借物抒情,包括以物喻人。或就是詩人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願的一種抒情方式。
如陸遊的《卜運算元?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3)借敘抒情
所謂借敘抒情,指詩人對某事或某人充滿激情的時候,便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的感情熔化於對具體事件的敘述中,借敘述來抒發自己難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國輔的《怨詞二首》(其一):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這首詩借敘事表現了宮女的凄亮怨情。
(4)借議抒情
借議抒情,指在詩歌中,詩人往往在敘事寫景的基礎上,通過議論來抒發思想感情。這是一種依附於事理的抒情,詩人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於理」,其中的議論表現出詩人對客觀事理認識感受後的情感判斷和情感評價,與單一的議論不同,不重在擺事實、講道理。如韋莊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這首詩中「無情最是台城柳」是議論,詩人說「台城柳」「無情」,是拿終古如斯的長堤煙柳和轉瞬即逝的六朝豪華作對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間興亡,也不管面對它的詩人會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煙疊霧,容顏未改,春來依舊綠遍十里長堤。在這裡,說柳「無情」,正透露出人的無限傷痛。
(5)用典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如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又如姜夔《揚州慢》: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借古諷今
借古諷今是詠史詩常見的表現手法,即詩人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詠嘆史實,憑弔古迹來達到感慨盛衰、託古諷今的目的。如劉禹錫《台城》:
台城六代競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全詩以台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7)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寓情於物)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古詩分析方法舉隅(五):古詩中的篇章手法分析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古詩手法分析中涉及到的第三方面,就是立足於篇章的表現手法。要分析這些表現手法,就要了解其分類、特點與作用。下面逐一介紹。
一、襯托。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
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
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
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寫楊貴妃,以「六宮粉黛」襯之,以美襯美。
又如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
如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這兩句,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蟬噪」「鳥鳴」」使籠罩著若耶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為深沉。這兩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曾被譽為「文外獨絕」。
又如唐?賈島 《李凝幽居》
僧敲月下門。
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顯得夜深人靜。
以上都是以聲襯靜。
二、烘托 。 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後用於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
如《琵琶行》:
別時茫茫江浸月。
唯見江心秋月白。
繞船月明江水寒。
前兩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後一句表現了人物凄涼、孤獨與悲傷。
又如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三、渲染。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
如宋代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這三句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
又如唐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兩句寫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四、對比。對比可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
如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與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五、象徵。象徵,指的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屈原的《離騷》:
恐美人之遲暮。
把才德和有作為的人比做「美人」。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
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徵意義: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潔,屈原佩戴它們,就是象徵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賢臣。
六、比興。 所謂「比」,就是比喻,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後面的正文。
如《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這兩句運用了興的手法,從孔雀因顧戀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蘭芝的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最後雙雙徇情的故事。
又如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這兩句,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七、賦(鋪陳、鋪排 )。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
如《孔雀東南飛》: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這裡,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八、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如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九、想像。想像指的是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維過程。
如劉禹錫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十、曲筆。曲筆指的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
如唐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曲筆,因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見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詩作最後兩句於婉曲輕麗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和無限的感慨。表達了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
又如:唐代詩人王建的《新嫁娘詞》:
三日入櫥房,洗手做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詩中巧贊新嫁娘的聰穎靈慧,但不直言,而是抓住心靈寫她的手巧。新媳婦入門,其「首場演出」——做羹湯能否成功,能否由此而博取婆婆的歡心,在夫家立穩腳獲一席之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將決定著她未來的命運與幸福。我們不能不為這位初來乍到的女主人公捏一把汗。但幸運的是,新媳婦很懂得做婆婆的訣竅——她懂得「知母莫如女」,於是先選准小姑為突破口,從側面了解到「姑食性」,從而避免了與婆婆的正面衝突;又通過「先遣小姑嘗」,而取悅了舌饞嘴尖的小姑子。這就爭取了主動,在未來的可能的麻煩糾葛中,她已以二比一對婆婆佔得了優勢。總而言之,詩文抓住人物的心靈寫手巧,結果二者全寫了出來,寫活了一個聰慧過人的新嫁娘。
十一、以小見大。以小見大 , 指寫的是用小題材反映大問題的一種寫法。.
如唐司空曙的《江春即事》: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全詩以小見大,通過「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江村寧靜幽美的自然環境和主人公悠閑安逸的情調。我們透過詩的畫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種單純樸實的社會生活。
十二、言此意彼(意在言外)。「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指的是表面上寫的是這個意思,而實際上卻另有他意,或另有深意。
如唐李商隱的《流鶯》:
流鶯飄蕩復參差,渡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這首詩,有「風朝露夜」「萬戶千門」的背景描寫,有「飄蕩巧囀」「渡陌臨流」的飛動姿態,有「不自持」「曾苦傷春」的心志抒發,特別是末句對「鳳城花枝」的企求,詩的寄託呼之欲出。有人認為是自傷愛情無望,為失戀之情詩;又可自「鶯遷喬木」喻指企望登第。然仔細琢磨,詩又非早年在長安所作,「曾苦」二字透出此中消息。聯繫商隱生平,其「不自持」似自怨早年入令狐之門,後雖李黨執政(「良辰」),卻未能升擢(「未必有佳期」)。理想破滅,哀傷不忍卒聽,即便飄蕩一世,而「春」又何曾有!這首詩,借流鶯或自寓情感的失落,或寄託科舉的失意,或感嘆身世的飄蕩。這些都是詩歌的「言外之意」。
十三、寓褒於貶(似貶實褒)、明褒實貶,是古詩中常用的兩種手法。寓褒於貶(似貶實褒),指貶義詞用在該褒的事物上,明褒實貶,指褒義詞用在該貶的事物上。
前者如《紅樓夢》中的《西江月》: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兩首詞概括地介紹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所謂「愚頑」「偏僻」「乖張」是反語,明貶實褒,就是指他不肯「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不願走統治者為其所規定的讀書應舉的生活道路。
後者如《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
無使尨也吠。
在這首詩里,「吉士」是採用了明褒實貶的手法,「吉士」並非「美士」,實指用強暴手段欺凌弱女子的壞男人。
十四、意象組合 。 意象組合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導演為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把許多鏡頭組織起來,使之構成一部前後連貫、首尾完整的影片。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將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邏輯,有機地組合在詩中,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曲由前三句九個名片語成不同景物意象,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里,渲染了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又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寫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個意象,這兩句純用名片語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十五、以樂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如歐陽修的《踏莎行》:
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
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
又如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昔日游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凄涼。
對表現手法的賞析,還要了解基本的賞析框架:手法+表達作用。
具體的鑒賞步驟是:(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這手法是怎樣運用的。(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語言分析法,指的是以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詞句、有象徵意義的詞和詩歌語言特點與風格為主要分析內容的方法。
從詩歌內容角度,詩歌語言包括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徵語言、特定稱謂語言。
意象語言,諸如松梅竹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的象徵意義,象徵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藉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遊的《卜運算元·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奧傲骨。
情感語言,如「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做客」,還有間接表露的,如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不堪」「強」寫出了詩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這侍境,只能從灑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了,傳達出內心的凄涼,意緒的消沉。
象徵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徵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虞世南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
特定稱謂語言,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鴻雁」指書信等。
語言分析,一是要對關鍵詞語進行品味,弄清含義及表達作用;二是要對關鍵詩句進行理解,弄清句子的含義、色彩、情味、效果等;三要賞析詩眼或賞析鍊字,弄清意蘊,體會藝術效果;四要對整體語言風格進行評析,包括格調、色彩、境界、情味等。
這裡先說說鍊字。鍊字,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一種修辭現象,鍊字不單是煉聲、鍊形,同時也是煉意。
(1)煉數量詞
如唐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五十弦」「一弦」「一柱」這些並非富於詩意的數量詞,在詩人筆下,獲得了一種朦朧之美與多義之美。
如唐代齊己的 《早梅》:
萬木凍欲折, 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 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 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 先發望春台。
齊己的「昨夜數枝開」,經鄭谷改為「昨夜一枝開」。改後「一枝」與「早」意絲絲入扣。「一枝開」是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的不同尋常。
(2)鍊形容詞
如唐王維《觀獵》: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枯」「盡」是兩個平常詞,而「疾」與「輕」是鍊字。草枯以後,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了。雪盡之後,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積雨輞川庄作》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漠漠」「陰陰」,如郭彥生所言,「用疊字之法,不獨摹景之神,而音調抑揚,氣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又如鍊形容詞於句首或句末。
如杜甫的:
表惜峰巒過,黃和桔柚來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碧知湖外草,紅風海東雲
翠干危棧竹,紅膩小湖蓮
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
這些形容詞,處在句首,有如印象派繪畫,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鮮明的印象。
又如李商隱的:
曾是寂廖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這一名將形容詞煉於句末,本是表熱鬧的宮花的「紅」,形容以表冷清的「寂寞」,鍊字而運用矛盾的修辭法,更覺含情深婉。
形容詞的活用,可化腐朽為神奇。
如蔣捷的《一剪梅》: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裡的「紅」「綠」,用作使動詞。詩人通過櫻桃變紅、蕉葉轉綠的動態,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
(3)煉動詞
如李白的《塞下曲》第一首: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隨」「抱」這兩個動詞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
又如王勃的《郊興》:
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
這句詩以「濕」言「光」,以「疏」言「影」,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得更見滋潤,所心說「花光濕」。這個「濕」極為確切,這個「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光」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樣子寫出,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於此。
再如孟浩然的: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蒸」「撼」具有誇張色彩,突出了洞庭湖的雄偉氣勢。
(4)煉虛詞
在古典詩詞中,虛詞錘鍊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
如王勃《滕王閣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若去掉「與」「共」,詩句就會大為減色。
(5)詩眼、詞眼讀古代詩歌,一定要注意詩眼、詞眼,它們是詩歌的關鍵之處。
如杜甫的《蜀相》: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自」與「空」字是全詩詩眼,它讓我們深切地體驗到祠堂凄涼冷落的氣氛,感受詩人內心極度的感傷與嘆惋。
要注意的是,詩眼、詞眼,不能單純理解為鍊字,不能僅停留在修辭意義上進行探究,而要從全篇的內容與結構上去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探得其中的真髓。
再說說詩中特殊結構詞句的把握。
(1)疊詞
疊詞在古詩中,可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如杜甫《登高》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又如李煜的《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再如李清照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2)倒裝
倒裝,一般表強調。還有為合聲律,求新意,讓句式錯落變化的作用。
如辛棄疾的《西江月》: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正常語序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
古詩詞的倒裝包括倒詞、倒句、倒敘三種。
剛才一例屬於倒裝。
倒句,如辛棄疾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正常語序是「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里說豐年。」由因到果。
倒敘,如李白的《憶秦娥》:
憶秦娥 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闋。
李詩先描寫秦娥顯示的情況,然後轉入對原因的追問或說對往事的追憶。即使用了倒敘的手法,敘述秦娥回憶往昔與丈夫在霸陵分別時的難分難解之情以及因丈夫「外出」久久未歸的悲涼心境。這種「倒敘」就避免了平鋪直敘,使詩文尺水興波,饒有情致。
(3)意象名詞羅列
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像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楊柳岸,曉風殘月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接著說說詩歌的語言風格。
古詩的語言風格,主要有:
(1)清新,指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如唐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指質樸,自然。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
如陶淵明《飲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觀山水圖》:
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
(4)委婉,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何當共剪本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廖蒼勁的藝術風格。
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6)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
如李賀《夢天》:
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7)奔放,直率有氣勢。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8)沉鬱,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給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孳生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的詩律和鏗鏘的音韻。
如杜甫的《登高》: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最後說說古詩語言的鑒賞題型與鑒賞步驟:
(1) 古詩語言鑒賞題型:主要有語言特色(藝術、風格)分析題、鍊字型、一詞領全詩型三種。
(2) 古詩語言鑒賞步驟:
語言特色(藝術、風格)分析題的答題步驟:
(A)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B)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C)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鍊字型答題步驟:
(A)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B)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C)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一詞領全詩型答題步驟:
(A)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B)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詩分析方法舉隅(七):結構分析法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詩歌結構分析法,是以結構方式與技巧為主要內容的分析方法。
首先我們要了解詩歌的結構方式及其分類,具體分析如下:
(一)開篇:
1、開門見山類
(1)總起式:開頭總領全篇。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杜甫的《春夜喜雨》: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一二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與「客行」的悲傷,統領全篇,概括性很強。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一個「好」,總括全詩。
(2)即事式:開頭直敘事因。如杜甫《石壕吏》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兩句,又如白居易《賣炭翁》「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首句。
(3)設問式:首句設問,直指題旨。如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處尋」,又如阿·魯威《詠史》中的「問人間誰是英雄?」
(4)先聲奪人:如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
莫聽穿林打葉聲
這一句,先聲奪人,富有震撼力。不僅寫暴雨,還用驚雷,黑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2、曲徑通幽類
(1)托物起興,如《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在這裡,詩人以孔雀向南飛去卻不願失偶分離來象徵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恩愛依戀。既有「比」,也有「興」,為全詩定下了一種纏綿悱惻的情調。
又如《詩經·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由關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鳴叫起興,,,引出淑女是君子喜愛的配偶的聯想。
(2)交待背景,如白居易《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這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沒有人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
又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3)回憶往事,如宋·蔣捷《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蔣捷出身世家,有著極好的家境。蔣捷的青春是歌舞的青春。搖曳的紅燭,青春的臉,羅帳里蕩漾著燕語鶯喃,蕩漾著激情,蕩漾著浪漫,還有幾許憤青。窗外的雨,是青春的雨,是激情的雨,也是那「少年不識愁滋味」強說「愁」的雨。雨,準確忠實見證了蔣捷的歡樂青春,多愁善感的青春。
蔣家與岳家是世交,蔣捷和岳飛一樣,也有著深厚的愛國情懷,報國熱心。但命運捉弄了他,雖說咸淳十年中了進士,卻也是南宋帝國的末代進士。幾年後,南宋滅亡了,鴻圖未展,江山卻變了色。那頂進士帽還沒戴穩,蔣捷失去了報國的目標。屹立在舟頭,四顧茫茫,唯見浩浩渺渺的江面,低垂的暮雲,撕裂的西風,蔣捷是那隻離群的孤雁,江山之大,卻無他棲息之林。
壯年的雨,是一種沉默的隱忍,一種從內心深處淌出來的嘆息,一首無可奈何的,無望的掙扎的歌。那雨灑落著清澈和晶瑩剔亮的靈魂,雨中一定有很多生命,一定有很多淚痕,一定有很多難捨的別離,一定有很多破碎的心靈,一定有很多絕望的愛戀……少年、壯年的回憶更增添現在的的悲傷與慨嘆。
(4)孤峰突起,如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兩組排比長句,是全詩篇發端,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複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範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範疇的誇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髮「,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首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5)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
古詩寫人,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元曲
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嘆良弓,多了游雲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後宮,外宗,險把炎劉並。
先寫劉邦的種種神威,臨末才說到後宮外宗之亂,欲楊先抑,諷刺性極強。
又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6)欲擒故縱。「欲擒故縱」本出自《三十六計》,原用于軍事,意思是要想使對方失去戰鬥力徹底瓦解,必須給予一線生機,讓其滋生不戰而求逃生的念頭,這樣會造成更有利於我方的戰機。後用來形象表現先將詩意放開一步,然後再抓住。如明代唐寅《祝壽詩》:
奈何奈何可奈何,
奈何近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壽,
壽比滂沱雨更多!
本詩運用了欲擒故縱的表現手法。開頭寫的是對雨大的無奈,看似與祝壽無關,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產生期待,接著表明自己的真實意圖,實際是借雨的多,來寫祝福陶公壽可齊天。
(7)重章疊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覆詠唱的一種表現手法。
如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上片寫的是年輕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採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在反覆詠唱中,即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8)鋪墊,指用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準備或高潮到來前的氣氛醞釀。必要的鋪墊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
如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地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二)過渡,承上啟下,使不同意思的轉換銜接自然。
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中軍置酒飲歸客
胡琴琵琶與羌笛
就屬於過渡句,由寫景到記事。
又如白居易的《村夜》:
獨出門前望野田
這一句,是詩中的過渡句,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一片晶瑩的白雪。
(三)照應
照應 ,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裡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照應,包括如下三種類型:
1、題文照應,又叫點題、扣題。
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詩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寫了這一幽居的周圍環境: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淡淡兩筆,十分概括地寫了一個「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份,點了題。
2、首尾照應。
如元代阿魯威《詠史》:
問人間誰是英雄? 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 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3、前後照應。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四)收束
1、水到渠成,自然收結。如白居易《賣炭翁》: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如漢樂府《陌上桑》: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
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晰,鬢鬢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3、設問留疑,啟人想像。如唐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能飲一杯無?
最後是結尾問句的運用。「能飲一杯無」,輕言細語,問寒問暖,貼近心窩,溢滿真情。用這樣的口語入詩收尾,既增加了全詩的韻味,使其具有空靈搖曳之美,餘音裊裊之妙;又創設情境,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詩人既可能是特意準備新熟家釀來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爾藉此驅趕孤居的冷寂凄涼;既可能是在風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溫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間的常來常往。而這些,都留給讀者去盡情想像了。
4、畫龍點睛,卒章顯志。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兩句,寫出夢慨嘆:蔑視權貴。揭示全詩主旨。
又如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統治者壓迫人民的本質。
5、寓含哲理,精警深刻。如朱熹的《觀書有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又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6、以景結情,餘味悠長。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如王勃的《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最後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
又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7、翻因為果
翻因為果,簡單地說,就是顛倒因果。一般來說因果倒置是錯誤的,但古詩里的翻因為果,是為了增添一種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藝術價值。翻因為果的技巧,可使詩歌環環相扣,句句相承,極盡曲折之妙,增添了詩的意趣。
韓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增加了詩的意趣。
8、無理而妙
「無理而妙」的說法是清代詞論家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對唐代詩人李益和宋代詞人張先的詩詞作評論時概括出來的。其云:「唐李益詩曰:『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子野《一叢花令》末句云:『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此皆無理而妙。
古詩中的「無理而妙」包括兩種:一是事理上的「無理而妙」。 指違反一般生活情況及思維邏輯,以「無理」的描寫和敘述,更深刻地表現事物特徵或個人感情。二是語詞上的「無理而妙」 指描寫事物時用詞不合常意,卻頗有意蘊。
前一種,我們就以前面提到的李益的詩《江南曲》來作分析:
這是一首閨怨詩。詩以白描的手法傳出了一位商人婦的口吻和心聲。詩的前兩句「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用語平淡、樸實,沒有作任何刻畫和烘染。後兩句「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則突然從平地翻起波瀾,以空際運轉之筆,曲折而傳神地表達了這位少婦的怨情。這位少婦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異想天開,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還不如「潮有信」,進而還想到弄潮之人,後悔自己沒早嫁給他,這閨閣之想,端的是「無理」之極。其實,這正是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展示了閨中少婦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內心活動,更深刻地展示了這她的苦悶和怨恨心情。從道理上講,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少婦寧願「嫁與弄潮兒」,既是痴語、天真語,也是苦語、無奈語。這位少婦也不是真想改嫁,這裡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極度苦悶之中自傷身世,思前想後,悔不當初罷了。這首詩的妙處正在其落想看似無理,看似荒唐,卻真實、直率地表達了一位獨守空閨的少婦的怨情,與其說它是無理、荒唐之想,不如說它是真切、情至之語。
後一種,我們舉張先《一叢花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有。 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花何能「弄」影?當是花動而影隨,此正暗示有風。一個「弄」字,生動細緻地寫出晚風吹拂時花影晃動之態。
其次,要了解古典詩歌行文結構技朽的鑒賞答題模式。
古典詩歌行文結構技朽的鑒賞答題模式,一般是先用簡煉的文字答出行文結構技朽和特點,然後結合詩歌內容從內容和形式上作些分析。
推薦閱讀:
※古詩中的飛鳥意象
※有意思的歷史緣由: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CCTV《中國地理大會》—《綠水青山看中國》第一期題庫加點評
※每次聽《清平調》,內心都無法平靜……
※經典:這十首古詩,讀懂便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