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講座之一:《詩經》簡介

國學文化圈2017-08-10

「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作品,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地。本稱《詩》,據傳曾經孔子刪削、整理。漢代統治者尊孔崇儒,將它奉為經典,作為政治教科書,故稱《詩經》。共三百零五首,因舉其成數,通言「三百」,後亦用作《詩經》的代稱。

漢代傳《詩經》的有魯、齊、韓、毛四家。魯人申培公所傳的稱「魯詩」,齊人轅固生所傳的稱「齊詩」,燕人韓嬰所傳的稱「韓詩」,後人合稱它們為「三家詩」,為今文詩學。「三家詩」在西漢時都立於學官,魏、晉以後逐漸衰亡。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所傳的《詩》,稱「毛詩」,為古文詩學。「毛詩」盛行於東漢以後。魏、晉以來通行的《詩經》就是「毛詩」。流傳至今的《詩經》就是「毛詩」。「毛詩」各篇之前都有解釋詩之主題的文字,稱作「小序」;首篇《關睢》的小序之後,則有概括全部《詩經》的大段文字,為「大序」。

《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部分。《頌》是統治階級祭祀祖先、天地的宗廟祭祀樂歌,是禱告祈福、歌功頌德之作,共四十篇,分《周頌》(周初統治者用於祭祀的詩歌)、《魯頌》(西周末至春秋初魯國的作品)、《商頌》(西周末至春秋初宋國的作品)。

《雅》一百零五篇,分《大雅》、《小雅》。《大雅》多是西周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歌頌從后稷以至武王、宣王等人的功績,是周民族的敘事性史詩。《小雅》大部分是貴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間歌謠。其內容,有的屬宴會詩,但較多的是指斥朝政闕失、反映政治喪亂的詩;有的表現了周王室與西北戎、狄部族以及東方諸侯各國之間的矛盾。

《風》,即《國風》,是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有《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幽風》等,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周南》、《召南》大抵采自今陝西、河南、湖北之間的民歌,後世稱為「二南」。《風》保留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是《詩經》的精華所在。

這些詩歌從各個方面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對周人從先祖到建國的發展歷史,周初的經濟和生產情況,周朝的某些重大政治歷史事件以及人民的痛苦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中一些詩對西周末和春秋時期的政治混亂、統治者的荒淫殘暴,也有較深刻的揭露。

詩篇的形式以四言為主,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覆詠嘆的特點;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形象鮮明,語言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

《詩經》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

大家都在看

推薦閱讀:

李涵辰高級命理講座3
命理講義:宋英成新加坡講座文字版
[轉載]金教授禮儀現場講座(一)
豪放不足以形容——辛棄疾(陳可抒講座實錄12)

TAG:國學 | 詩經 | 講座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