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陷在父親教育缺失的時代!爸爸們,回家吧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面對這種問題,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該怎麼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家庭恢復些樂趣與和諧。
淪陷在父教缺失的時代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同,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反而在家庭關係中成了一個影子。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一項針對北京市3~6歲幼兒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天津市一項調查也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2008年,中、日、韓、美四國的研究者發現: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親,也已經遠離了孩子。中國高中生將父親選作第六傾訴對象,排在同性朋友、母親、異性朋友、兄弟姐妹、網友後,其他三國的高中生也僅將父親視為第五傾訴對象。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焦慮的媽媽如影隨形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老天還會給他一個焦慮的媽媽。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畢竟這是血緣關係,是最牢靠、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之中,繼而不自覺地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就接踵而來。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的問題。
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的丈夫,是一個沒法「回家」的男人。一個沒辦法「回家」的男人背後,必然有一個很寂寞孤獨的女人。而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從而進入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但是,這絕對不是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後,夫妻之間沒辦法進行良性的交流和發展。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於對孩子的愛。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但其實,每個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
最大的危機是夫妻作為父母分工合作系統的破裂
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地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因而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男人也會說:我養家也很辛苦!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於是就更不願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讓大家更平和的看問題,不是簡單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於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們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個男人為什麼沒辦法執行父親的角色?難道單純地是由於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嗎?當然不是。
1、應試教育的問題或者工業城市化問題
農業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從父親那裡傳承,比如說木匠是祖輩傳下來的,必須要服從父式教育和管理,這是農業社會的特點。但是到了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孩子不再需要去父親那兒學習,到處都可以獲得知識,父親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應試教育導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親和孩子的交流無從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學習,母親照顧孩子的起居。
還有,就是中國的家庭關係,西方國家夫妻關係是第一關係,所以丈夫和妻子對於孩子之間的距離是等同的。但中國不同,中國第一關係是親子關係,第二關係才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2、傳統觀念導致男人遠離孩子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當中,父親本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傳統意義的家庭。家長制也是中國的傳統,家長制就是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血緣、親情的關係,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係,父親會不自覺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
3、男人害怕擔當父親
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的、焦慮的。所以,男人在潛意識裡對於孩子的到來「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就會呈現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後,他又要面臨分離。
其實,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即女人給他獨有的專屬;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繼承血脈;又害怕孩子的出生,會令他失去愛。
系統地看問題,為中國式家庭尋找出路
中國近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如果你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麼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之間更大的隔離。
問題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發展除了家庭之外,作為一個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那麼,她是在浪費生命。一個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麼,他無法去面對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怎麼去挑戰一個女人,而不是像躲避媽媽的小男孩一樣去生活。
推薦閱讀:
※父親節終極送禮指南:父職參與幫爸爸成為更好的人
※哪些時候你覺得自己是爸爸的爸比
※父親的身份出演者陳建斌有怎樣的演藝經歷?
※新鄉市人民公園
※爸爸騎車送我們去車站,沒想到回來遇到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