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禮波(醉石翁)奇石與詩詞(原創) (上)

  謝禮波(醉石翁)奇石與詩詞(原創)  (上)

    [前 言]:2006年4月,中國觀賞石協會在北京山水酒店召開關於觀賞石科普系列叢書寫作會議,本人應邀參加。會議共規劃寫作科普系列叢書約七八本。根據會議安排,本人和××先生合寫《觀賞石與人文》一書,而本人負責寫其中《觀賞石與詩詞》一章。本章於同年8月完稿。而該套叢書在當年出版了第一批後未能繼續出版,故而本文也被擱淺。今將該文在《奇石研究》登出,望對初學寫作詠石詩詞的石友有所幫助,也請詩家和石友指正。

    [內容提要]; 本文主要講兩個內容:第一,奇石與詩詞結緣,是中華賞石文化的重要特色和優秀傳統,我們有責任繼承發揚。第二,如何寫好詠石詩詞。另外,選錄當今一些賞石家、賞石界詩人吟詠奇石的詩詞加以賞析,供有興趣的石友學習參考。

    [關鍵詞語]  詠石  詠石詩詞  古典詩歌  古體詩  格律詩  詞  對聯  傳統文化  傳統韻味

     第一章  奇石與詩詞結緣是中華賞石文化的特色

    這一章首先概述,為什麼說奇石與詩詞結緣是中華賞石文化的特色和傳統,這種特色和傳統為什麼會在中國形成,這種特色和傳統能不能在中國延續下去,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工作。

    第一節  為什麼說奇石與詩詞結緣是中華賞石文化的特色? 

    為什麼說奇石與詩詞結緣是中華賞石文化的特色?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必須先說說,什麼叫做中華賞石文化。

    當今世界,玩石活動、賞石文化,已經不是中國所獨有,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他們的玩石活動,有他們的賞石文化。例如東亞的日本、韓國、朝鮮,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等等。愛石的人們都在玩石,但是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根基不同,賞石理念不同,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徵也就不同。大體來看,有東方賞石文化、西方賞石文化兩大賞石文化形態。如果從地域來劃分,則有東方賞石文化圈和西方賞石文化圈兩個賞石文化圈。

    東方賞石文化圈內的各國賞石文化,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的,受到中國賞石文化的影響非常深刻,基本上全盤接受了中國傳統的賞石理念,玩賞的對象多是岩石類的奇石,玩賞的方法是注重人的介入,注重感受,注重石象的藝術趣味和人文意義,不注重科學探究,屬於藝術型的賞石模式。西方賞石文化圈信奉的是另一種賞石理念,其玩賞的對象主要是礦物晶體和古生物化石,玩賞的方法是注重客觀存在,注重對於石頭形成機理的探究,不尚主觀感情色彩的介入,屬於科研型的賞石模式。當然,隨著文化的傳播、交流與融合,兩個賞石文化圈的愛石人,其賞石理念不可能不受影響,東方賞石文化圈內有人認可了西方賞石理念並採取了西方的賞石模式,西方賞石文化圈內的愛石人也有人認可了東方賞石理念並採取了東方的賞石模式,但是,大體而言,區別還是明顯的。

歷史悠久的、我們現在正身處其中的賞石文化,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誕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成長,沐浴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雨露陽光,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終於成為中華文化百花園裡的一支奇葩,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驕傲。因此,我們都驕傲地把我們的     

賞石文化叫做中華賞石文化。

    現在來說奇石與詩詞結緣,是中華賞石文化的特色和傳統,就很容易明白了。

比之西方賞石文化,乃至比之東方其它國家的賞石文化,中華賞石文化有它自己的鮮明特色――包括內涵的、本質的特色,也包括非本質的、形式上的特色。而古典詩詞與奇石結緣,即是中華賞石文化在形式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對聯,也叫楹聯,是一種類似於詩詞的傳統民族藝術形式,本章所說的古典詩詞,實際包括對聯;為了行文方便,一般情況下只提詩詞。)我們去游游名勝古迹,有時可以看到,許多歷史名石,在其身前身後,常刻有吟詠它的詩詞或者對聯。   

    例如:山西省靈石縣有一尊古代隕石。據《靈石縣誌》記載,這尊隕石,是隋朝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楊堅北巡太原傍汾河開道時得到的,相傳石上有「大道永吉」四個字(今已不存),文帝認為這是一種靈瑞之兆,石是一塊靈瑞之石,就決定在這地方設置一個縣,叫做「靈石縣」。這樣,縣,是以石而得名的,石呢,也因身在這個縣而更有名氣。如今,在供置這塊隕石的天石公園八角亭,楹上刻有這樣一副對聯:

        縣以石名,石因縣靈,隋皇聖明置斯邑;

        山為人美,人緣山秀,蒼天鍾情惠吾民。

    再如:江西廬山南麓的虎爪崖下,距陶淵明故里栗里約1公里,仄斜卧在一條名曰醒泉的溪澗上那座相傳曾經是陶淵明醉酒而卧的「醉石」,平滑的石面上刻有宋代詩人程思孟的《書醉石》詩:

    萬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涼。

          誰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淵明入醉鄉。

    附近摩崖上刻滿了歷代文人的題詞和詩,其中明朝詩人郭波澄的一首《醉石詩》為: 

        淵明醉此石,石也醉淵明。

        千載無人會,山高風月清。

        石上醉痕在,石下醉泉深。

        泉石晉時有,悠悠知我心。

        五柳今何在,孤松還獨青。

        若非當時醉,塵夢幾人醒。

  注釋:五柳――指陶淵明。陶淵明號五柳先生。

    歷代文人雅士們為自己喜愛的奇石,或者為友人珍藏的奇石吟詠詩詞對聯的就更多了。我國的賞石史上,最晚在南北朝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吟詠奇石的詩,例如南朝歷史學家、文學家梁蕭的《翠石》:

        依峰形似鏡,構嶺勢如連。

        映林同綠柳,臨池亂百川。

        壁台終不落,丹字本難傳。

        邁有東明上,來游皆羽仙。

    自隨朝開始,文人雅士們為奇石賦詩的,已經相當多見,到了唐朝,就蔚然成風了,蘇味道、宋之問、王維,李白、杜甫、劉長卿、白居易、劉禹錫、李德裕……都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石詩詞。歷經宋、元、明、清,伴隨著賞石文化的長盛不衰,詠石詩詞也一直長盛不衰,宋朝的蘇東坡、清朝的乾隆皇帝,既是賞石的大家,同時也是吟詠奇石的大詩人,都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詠石詩歌。蘇東坡的《雙石》詩、《雪浪石》詩、《壺中九華》詩,都是如今賞石界膾炙人口的詠石名詩;乾隆皇帝的詠石詩,竟多達一千多首,也被當今石友們津津樂道。

這些都足以說明,奇石與詩詞結緣,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特色。

    第二節  奇石與詩詞結緣的傳統,為什麼能在中國形成?

    奇石與詩詞結緣這種形式一經出現,就長盛而不衰,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傳統。

這樣說,是否言之有據?我們無妨先來看看當年蘇東坡所愛而無緣得到的奇石《壺中九華》的一段遭遇。

    宋紹正元年(1094)蘇東坡被貶惠州(今屬廣東)。一日,他路過湖江(今江西湖口縣)時,看見藏石家李正臣府上有座奇石,九峰林立,獨具風姿,十分喜歡,想購而得之,但因行色匆匆,不便購石,只在李的請求下,為石頭起名「壺中九華」,並賦了一首七律:

清溪電轉失雲峰,夢裡猶驚翠掃空。

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

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虛處處通。

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

    詩的前六句寫了石頭的形態、神韻,第七句字面寫他的「仇池」奇石「太孤絕」,實際說的是他對「壺中九華」的鐘愛;最後一句還是不由自主表露了他想重金購買的渴望。

    過後,他對「壺中九華」一直念念不忘。幾年後他被派往廉州(今廣西合浦)任職,有一天路徑湖口時,特地趕到李玉臣家,欲出重金購買,誰知早被別人買走了,撲了個空,萬分遺憾,以鬱悶的心情,原韻又寫了一首七律:

江邊陣馬走千峰,聞訊方知冀北空。

尤物已隨清夢斷,真形猶在畫圖中。

歸來晚歲同元亮,卻掃何人伴敬通。

賴有銅盆修清供,仇池玉色自玲瓏。

    前四句寫了心愛之物無緣擁有的無奈,後四句是無奈之中的自我寬慰。

蘇東坡死後次年,他的好友、門生黃庭堅路過湖口,李正臣給他看了蘇東坡寫的那兩首詩。黃庭堅看後,感動萬分,同時為表懷念恩師之情,步蘇東坡原韻寫了一首和詩:

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試問安排華屋處,何如零落亂雲中。

能回趙璧人安在,已入南柯夢不通。

賴有霜鍾難席捲,掛帆來聽響玲瓏。

    由於蘇東坡的賞識,「壺中九華」成為歷史名石。到了明代,藏石家林有麟著作《素園石譜》時,把「壺中九華」的畫圖,以及蘇、黃所寫三首詩,全都收錄其中,同時還收錄了明朝詩人潘象安為「壺中九華」題詠的另一首詩: 

片石蒼山色,復如山勢奇。

雖然在屋裡,自有白雲知。

    (按:筆者在譯註《素園石譜》卷一中對這三首詩都作了詳細注釋,請參閱陳東升編《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石譜卷第88~90頁)

    「壺中九華」這塊石頭,從唐朝在李正臣家被蘇東坡發現,到明朝被林有麟收錄於《素園石譜》,僅我們所知的,就有三首七律、一首絕句和它結緣,近千年間,尚不知道的,必定更多。俗話說,窺一斑可以知全豹,從「壺中九華」的遭遇可以說明,詩詞與奇石結緣,的確是中華賞石文化歷史的一個傳統。

    那麼,這種傳統,為什麼能在古代的中國形成呢?原因可以找到許多,這裡主要講兩個。

    (一)奇石內涵的彰顯需要詩詞 

    奇石雖是一種高尚的玩賞之物,可以作為某種文化內涵的載體,但它的文化內涵卻常常是不確定的,需要人們去確定,去賦予。人們都樂意給奇石賦予或者確定高雅的文化內涵,但所確定、所賦予的內涵雖然高雅,卻畢竟只是外賦的,並非石頭固有的;只是蘊含其中的,並非一目了然的。這就需要適當的形式來表達,來彰顯,來張揚。奇石是高雅的,奇石的文化內涵也是高雅的,愛石人表達它、彰顯它、張揚它所使用的形式、媒介,自然要選擇高雅的。在古代,可供人們選擇的高雅形式、高雅媒介有哪些?繪畫、雕塑,似乎無能為力;音樂、舞蹈,更不合適;文章,還不夠理想;只有詩詞,才是最合適、最理想的形式與媒介。因為詩詞,既是一種高雅的文學藝術,又具有抒發情感、狀物描態的功用。因此,愛石人首先選擇了詩詞――當然此外還有文章。

    (二)詩的國度使詩詞與奇石結緣成為必然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這是每個炎黃子孫都值得驕傲的事實。中國古代文人多能詩詞,尤其是到了唐代,詩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後,人們只要「束髮受書」,就必須學詩,學好詩;學不好詩不能登上仕途,不學詩更不能登上仕途。因此中國古代的文人都懂得詩,都會寫詩,寬泛一點說,中國古代的文人都是詩人。因此,詩在文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更顯得重要,詩的使用範圍也越來越變得更加廣泛。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寫了一個「秋爽齋偶結海棠社」的故事:賈寶玉和眾姐妹為了吟詩取樂,在說說笑笑中結了個「海棠詩社」,大家一本正經地都起了別號,限韻,在規定的時間內各自作出一首吟詠白海棠的七言律詩。意猶未盡,接著又擬憶菊、訪菊、種菊、對菊、供菊、詠菊、畫菊、問菊、簪菊、菊影、菊夢、殘菊新題,不限韻,五個人共寫出十二首七言律詩。這雖寫的是貴族人家公子小姐們的一場遊戲,實際上反映的是舊時文人雅士們社會交際的一個側影。《紅樓夢》中寫到這些公子小姐以至貴婦們吟詩、行令、作對的情節還有很多。《紅樓夢》被譽為中國近古社會的百科全書。這些情節,這些側影,都形象地告訴我們,吟詩作對,的確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大雅興,幾乎是他們的日常功課。

    對聯,就其本質而言,是格律詩的一種特殊形式,有「詩中之詩」之稱。寫對聯,又叫作對,是寫作格律詩必備的基本功。因此,寫作格律詩,不能不懂對聯、善對聯。清代是對聯藝術的鼎盛時期,文人們往往以是否善作對聯衡量一個人的才學,據說乾隆皇帝甚至曾經從眾舉子中將最善對者點為狀元。

    中國古代文人多愛奇石,加上他們愛詩、能詩,因此,賞石賦詩、吟詩賞石自然成為文人們的一大雅興。因此,詩詞與奇石結緣的傳統在中國古代形成,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三節  奇石與詩詞結緣的傳統,能不能在中國延續?

奇石與詩詞結緣的傳統,是由我們的前輩賞石家們傳下來的。那麼這個傳統到了我們這一代,能不能繼承下來,傳遞下去呢?

    上一節講奇石與詩詞結緣的傳統為什麼能在中國形成,講了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詩詞是彰顯奇石文化內涵的最好形式,二是中國這個詩的國度使這種傳統的形成成為必然。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兩個方面在今天賞石界情況如何,就可以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一)詩詞是彰顯賞石文化內涵的最好形式,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賞石界人士的共識。

    今天,在我們的賞石圈裡,有很多的收藏家、賞石家和普通石友,甚至有的商界人士,不但對此有了共識,而且對詠石詩詞有了迫切的需求。

    例如,山東濰坊市漢諾公司的老總王立新先生(注,非青島王立新),他擁有一座巨型的北太湖石《龍龜浮屠》,高10.6米,底寬3.08米,厚1.56米,重130餘噸,整體酷似佛塔,上部如巨龍昂首,底部似萬年神龜,所以叫「龍龜浮屠」。它下龜上龍的造型,恰好構成古書所載「龜負蛇」的形象,即北方玄武神。它的塔基又如鳳凰,所以又稱龍鳳塔。它的塔身上還有天然的「日」「月」兩字……這座「巨無霸」在2004年第一屆「全國奇石王爭霸擂台賽」上獲得了造型石第一名。為了彰顯它的的文化內涵,提升它的文化價值,王立新特地請筆者分別擬以公園、園林、廣場、名勝、古迹、寺廟、企業等為安置場所,為它撰寫了十副對聯。這裡無妨展示兩副。其中最短的是擬安置於寺院的一副:

欲曉真如,可靜參玄武;

祈求般若,當默拜浮屠。

    最長的是擬安置於園林的一副:

觀龍觀龜觀鳳凰,觀日觀月觀玄武,觀人觀穗觀浮屠,觀乾坤傑作;

賞質賞色賞意境,賞趣賞韻賞內涵,賞勢賞神賞品格,賞自己心功。

    王立新先生是一位儒商,文科出身,深愛中國傳統文化,其實他不論進入賞石圈與否,都深知典雅的中華詩詞對聯,對於彰顯奇石的文化內涵有著如何重要的意義。賞石界像王立新先生這樣的人不在少數。隨著各路文化人士不斷加入賞石圈,隨著賞石圈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對詠石詩詞的需求,必定會越來越多。高級編輯陳東升先生幾年來連續推出的《中華奇石鑒賞大觀》《新疆大漠奇石》《中華古今奇石大觀》等等大型圖書,基本都採取一石一詩的形式,受到廣泛的歡迎。筆者最近出版的《詠石詩詞五百首》共選集了五年來的詠石詩詞、對聯520多首(副),絕大部分是接受了全國各地石友、藏石家、賞石家直接或間接的委託寫出來的。這些情況給了我們兩點說明:其一,奇石與詩詞結緣的形式,已經深入人心;其二,廣大石友、賞石家、藏石家,對於詠石詩詞的需求已經越來越顯得迫切。

    需求是發展的動力。經濟領域上這條規律,也同樣適用於賞石文化領域。

    (二)中國這個「詩的國度」,正在迅速復興

    所謂詩的國度,主要體現在傳統的詩詞。不錯,傳統詩詞在「五四」運動以後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在長達70年的時期內,是曾經受到錯誤的冷落,但是,傳統詩詞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更不會滅絕。唐詩宋詞永遠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1976年的天安門詩歌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人們利用傳統詩詞,抨擊四人幫,懷念周總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詩詞作者並非文學圈中人士,而是普通的幹部群眾,這說明傳統詩詞在群眾中有很深的根基。毛澤東就非常熱愛傳統詩詞,他說:「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們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造,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梅白《回憶毛澤東論詩》)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時期,毛澤東都以他的偉大實踐,繼承並弘揚著這種珍貴的傳統文化瑰寶。撥亂反正以後,傳統詩詞也和其它文化門類一樣迅速復甦。現在,「復興中華詩詞」的口號已經響徹中國大地,各種詩詞協會(或學會)、詩詞刊物、詩詞專著在全國以至海外不斷湧現,「詩詞進校門」、「詩詞教育從娃娃抓起」的呼聲已經變為行動,初見成效,中國這個詩的國度正在復興之中。賞石界內也有很多詩詞界的宿將,他們長期以來為詠石詩詞的創作與振興默默地貢獻自己的力量。更可喜的是,隨著賞石界的年輕化、知識化,喜愛並親自寫作或學習寫作詠石詩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是我們繼承、傳遞傳統的客觀保證。

    所以我們說,奇石與詩詞結緣這個文化傳統,是完全能夠在中國延續下去的。

 

    第二章 詠石詩詞對賞石文化有什麼意義

    詠石詩詞對賞石文化的意義,在上一節中已經大體地講了一些,這一節比較詳細地來進行講解,並引用一些具體的詠石詩詞來加以說明。 

    第一節  詠石詩詞可以彰顯奇石的文化內涵

    石頭是自然界的東西,本來無所謂文化,但賞石卻是一種文化行為。賞石賞的是文化。奇石的文化是人給予的。賞石,第一步是發現,發現有價值的石象(包括造型的和紋理的);第二步就是賦予,根據所發現的有價值的石象,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有了文化內涵,就要把它彰顯出來。詩詞,就是最好的一種彰顯媒介。

    例如,一塊河卵石,石面上幾抹灰色,渲染了夜的氛圍;橫斜錯落幾筆墨綠,好像夜風裡的竹影。我給它命名「夜風竹影」,給它配了這樣一首詩:

月黑夜朦朧,風吹竹影橫。

雙親南屋寢,可記閉簾櫳?

    奇石說明:新疆額爾齊斯河石,28×22×9cm,陳志峰收藏。

    夜裡颳風了,年輕父母一般都會操心年幼的兒女,窗戶是否關嚴。這首詩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賦予石頭的內涵:作子女的,當夜裡突然颳起大風的時候,是否關心年邁的父母,讓他們免受風寒?這塊石頭,本來只是一塊普通的植物畫面石,有了這首詩,石頭的文化內涵,就被提到讚頌親情之愛和孝敬父母這種人間美德的高度上了。

    第二節  詠石詩詞能夠彰顯賞石文化的傳統韻味

    彰顯奇石的文化內涵,可以採用的形式、可以藉助的手段有許多,除了詩詞之外,還可以口頭解說,可以寫賞析文章,可以選用各種工藝品來陪襯、襯托,等等;如今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和普及,我們還可以藉助攝影、燈光,藉助微機進行影像的合成,等等。這些形式與手段,只要運用得當,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這些都可以說明,當今我們玩石,時代不同了,條件優越了,我們可以採用的形式、可以藉助的手段,比古人要多得多。但是,中華賞石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裡傳統文化的一種,有著它獨特的傳統韻味。我們發展賞石文化,怎麼可以不去顧及它最亮麗、最高雅的東西――傳統的韻味呢?而在我們可以採用的形式、可以藉助的手段中,有哪一種形式和手段,比傳統詩詞更能夠彰顯這種傳統韻味呢?

    例如,一塊命名「華夏神龍」的靈壁石,我給它配上這樣一副對聯:

掀風雨,挾電雷,集百千部落圖騰,起由古邈;

灑瑞祥,播福壽,兼億萬華人夙願,飛向輝煌。

    奇石說明:安徽靈璧石, 94×44×38cm,高琦收藏。

    上聯讚美了龍的神威,敘述了龍這種人們心目中的神物的歷史由來;下聯先寫龍在當今人們心目中是一種會灑瑞祥播福壽的吉祥物,接著又把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表達了我華夏子孫盼望中華騰飛的美好夙願。

    另有一塊靈壁石,也是一條龍的形象,命名「中國龍」,我給它配上這樣一首詞(詞牌「長相思」):

    行空中,躍水中,踏火乘雲馭勁風。神威中國龍。

    志在胸,信在胸,蓄勢騰飛向碧空。歡欣披彩虹。

    奇石說明:中國龍,靈璧石, 125×65×20cm,徐孝才收藏。

    詞的上闕讚美了龍的神威,下闕表現了中國正在崛起、蓄勢待飛的勃勃生機。

    不難說明,給一塊奇石配上這樣一副對聯,或者一首詩詞,比採用其它的任何形式,傳統文化的韻味是要濃郁得多的。

    第三節  詠石詩詞比賞析文章還有哪些長處?

    彰顯奇石的文化內涵,可以採用的形式,就文字形式來說,主要是賞析文章和詠石詩詞兩種。那麼,除了更能彰顯傳統文化韻味之外,詠石詩詞比之賞析文章還有哪些長處呢?第一是詩詞篇幅短小,音韻和諧,琅琅上口,容易背誦,深受群眾歡迎,便於流傳。第二是詩詞自古以來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是一種高雅之物;奇石是高雅的,賞石活動是高雅的,賞石的人也是高雅的,配上高雅的文字形式――詩詞,不但顯得和諧、相稱,也會顯得更加高雅。

例如,一塊來賓卷紋石,整體造型好像一座女人半身像,而它的美麗的卷紋,則好像女人的一頭秀髮,像瀑布一樣滔滔奔瀉那種秀髮。我為它命名「秀髮飛瀑」,配了這樣一首詩:

 飄飄玉人發,楚楚富天姿。

百丈來天瀑,千年動地詩。

    奇石說明:廣西來賓卷紋石,40×60×20(cm),喬澤收藏。

    這首詩只有四句,二十個字,卻把石頭的形象、神韻都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它文字淺顯,但音韻和諧,語言典雅,格律嚴整,第三、四兩句還是一副工整的對聯,全詩意境也十分高雅。一塊石頭配上這樣一首詩,比配一篇賞析文章,要顯得高雅多了。

    第四節  詩詞與奇石結緣的優良傳統如何繼承和發揚?

    以上的論述說明,詩詞與奇石結緣這種形式,對我們的賞石文化是很有好處的;作為賞石文化中的一種傳統,這種傳統是非常優秀的,是千萬不能丟掉的。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先生說:「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打就垮;而沒有優秀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將不打自垮。」這段話說得非常精闢;而詠石古典詩詞,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歷史傳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民族人文精神的一種載體,作為中華賞石文化的繼承人,我們是有責任去繼承、去發揚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繼承並發揚這種傳統呢? 

    (一)要有意識地採用詩詞、對聯的形式來彰顯奇石的內涵。

    這是最簡單、最實際的做法。詩詞、對聯篇幅都不長。一塊石頭有了吟詠它的詩詞對聯,在家庭、石館展示的時候,可以把詩詞、對聯寫在小卡片上一同展示。對品位高、視為鎮館之石的,還可以鄭重其事地用張掛的形式將吟詠它的對聯或詩詞展示出來。在為奇石建立檔案的時候,在編製奇石圖冊的時候,都可以將詩詞、對聯和奇石圖片一同編排展示。各種規模、各種形式的奇石展會,都可以鼓勵參展者把詠石詩詞和奇石一同展示,甚至可以將是否配有詠石詩詞、詩詞的藝術水平、詩詞展示藝術等項,與石頭的命名、配座、展示一同列入奇石「人為」部分(與之相對的是「天為」部分)的鑒評內容。

    (二)要鼓勵有藝術愛好、有寫作基礎的石友,積極學習寫作詠石詩詞。

    關於詠石詩詞的寫作,石友們要解放思想,藐視困難,大膽實踐。其實,只要肯學,詩詞、對聯都沒有什麼難的。青島的郭泰利先生,五十多歲了,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原來並沒有藝術寫作基礎;但他對詠石詩詞很喜愛,經過不長時間的學習,已經能寫出相當不錯的詠石詩詞了。下面這首吟詠自己藏石《環山抱湖》的七言律絕,就是他的處女作:

    三月春風吹雪消,峰巒綠野翠如澆。

    環山十里抱湖泊,蕩漾煙波滿目姣。

    奇石說明:嶗山綠石 48×15×29cm  郭泰利收藏

詩寫得十分符合「石」際,很有情調,音韻和諧,朗朗上口。青海西寧的鄭克光先生,只因愛石、愛詠石詩詞,經過一番努力,已有不是詠石詩問世,雖然還未能掌握格律。

    (三)要有組織、有成效地培養一大批詠石詩詞的寫作者。

    我們的賞石隊伍中,有沒有一大批掌握了傳統詩詞寫作規律、具有寫作傳統詩詞能力的人,是我們這一代愛石人能不能把詩詞與奇石結緣的優秀傳統繼承下來、傳遞下去的關鍵。無庸諱言,目前我們隊伍中這種人才還不是很多。這就形成了需求與供應的一對矛盾。這個矛盾,需要我們重視起來,解決它。這是需要做許多工作的,包括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到詠石詩詞在賞石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讓更多的人喜愛詠石詩詞,捨得花功夫去學習詠石詩詞的欣賞與寫作;包括在賞石隊伍中,有組織地進行詠石詩詞寫作人才的培訓,以培養一大批既懂奇石又懂詩詞,既能賞石又能以詩詞對聯來吟詠奇石的賞石專家。

  

第三章  寫詠石詩詞採用什麼體裁好

    有人問我,寫詠石詩詞,是寫詩好還是寫詞好呢?我這樣回答:願寫詩則寫詩,願寫詞就寫詞――這是對於通曉詩詞格律的作者而言的。如果你對詩詞格律並不通曉,那麼我奉勸你,寧寫詩,勿寫詞。

    為什麼?這裡就要先簡單講講詩和詞有什麼不同,它們都有什麼特點。而在講詩和詞的不同特點之前,先要講講古典詩歌的分類和它們各自的特點。

    第一節  古典詩歌的分類及其特點

    詩,這裡指的是我們所說的「傳統詩詞」的詩,不包括現代的自由詩。當然,現代自由詩也可以詠石,也會有好作品,但如前文所說,為了彰顯中華文化的傳統韻味,我們還是提倡選擇傳統詩詞來詠石。所以我們所講的「詩」,指的是傳統詩詞的詩,或叫做古典詩歌。

    共和國的元帥陳毅同志非常喜愛古典詩歌,遠在戰爭年代,他就寫出了許多鏗鏘豪邁的詩作,建國以後,更是不減雅興。他的詩受到廣泛的稱讚。但他的詩不拘格律,只能算作古體詩。可能是他希望提高一步,正在學寫格律詩吧――有一次他把自己的一批詩作呈與毛澤東同志,請毛澤東為他修改。毛澤東看後,只給他修改了一首,並給他寫了一封信,講的全是關於詩的問題。信中有這樣幾句:「你的大作,大氣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覺於律詩稍有未合。因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

    這裡「於律詩稍有未合」是客氣話,意思是,你的詩不合格律,還不能算格律詩。毛澤東為什麼說陳毅的詩不能算格律詩呢?道理就是:「因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

    那麼,古典詩歌和格律詩到底是種什麼關係呢? 

    格律詩是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大類。古典詩歌,就它們的形式特點,可以分作兩大類,即古體詩和格律詩。

    格律詩又叫近體詩、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的名稱是唐宋留下來的。因為唐代是格律詩成熟並且極盛的時期,宋代仍然繁榮;又因為唐宋人視唐宋為今,為近,視唐以前為古,所以,相對於兩三千年前已經出現的古體詩,格律詩也就被稱為近體詩、今體詩。

    古體詩的歷史非常久遠,形式也很多樣,可以說,一切非格律的古典詩歌,都稱古體詩。 

古體詩和格律詩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句數。古體詩不限句數,每首詩的句數可多可少;格律詩每首詩的句數都是有規定的,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句數不限,但應是偶數句。

    二是字數。古體詩沒有規定每句的字數,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也有雜言的,就是一首詩裡面不同字數的句子可以靈活使用。格律詩句有定字,自宋以後至今,流行的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一首詩里也不能五言七言混用。

    三是用韻。古體詩用韻不嚴,韻腳可平可仄,中間可以換韻;格律詩用韻有嚴格的規定,叫做韻律,一般要押平聲韻,要求一韻到底,不得換韻。

    四是平仄。平仄就是每個字讀音的聲調。古體詩沒有平仄的要求,格律詩對平仄有嚴格的規定,叫做聲律。聲律是格律詩最重要的的格律。

    五是對偶。對偶,也叫「對仗」。古體詩和格律詩中的絕句可以對偶可以不對偶。格律詩中的八句律要求中間四句必須兩兩對偶;長律(十句以上直至幾十上百句)除了開頭兩句和結尾兩句之外,其餘全部要求對偶。

    從以上五方面的區別不難看出,如果要寫古典詩歌,則寫格律詩比寫古體詩的確要麻煩得多,難度大得多。

    第二節  詞與古典詩歌有什麼區別?

    廣義地說,詞也是一種古典詩歌;但詞比之其它古典詩歌,又有它明顯的特點。為了說明的方便,這裡把詞與其他古典詩歌區別開來。

    作為文學形式之一的詞,是由古代的唱詞、歌詞演化來的,原稱曲子詞、長短句。格律詩出現以前,詞並不講究格律。格律詩出現並成熟以後,詩人寫詞也講究聲調的抑揚頓挫,規定下來,就成了詞的聲律;加上句數、字數、韻腳這些規定,這就是詞的格律。而且,當格律形成以後,詞的格律就變得十分重要,不遵循格律的長短句,都算不上是詞。

    詞與古典詩歌在形式上的區別,最主要的是如下兩點。

     一是古典詩歌可講格律也可不講格律,講格律的古典詩歌叫格律詩,不講格律的古典詩歌叫古體詩。詞不能不講格律,不講格律的長短句不能叫詞。

    二是格律詩的格律規律性強,不管五言、七言,也不管律詩、絕句,格律可說只有一種,再掌握幾條共同的變化規律,就夠了,易學易記。詞的格律變化多端,一個詞譜(詞牌)即是一種格律,每個詞譜的格律是各不相同的,前人留下的詞譜有幾百上千種,現在常用的詞譜也有上百種,要熟記它們各自的格律,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就是我要奉勸大家,如果你不熟悉格律,就寧寫詩勿寫詞的原因所在。因為你如果懂格律,寫出了符合格律的詩,那就叫格律詩,或叫近體詩;你如果不懂格律,或者有意或者無奈降低(格式上的)水準,寫出了不符合格律的詩,那就叫古體詩,因為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拘格律;古體詩也是詩啊。可是寫詞就不同了,詞是非講格律不可的。你如果不懂格律,光按某詞牌的句數、字數和韻律去寫,寫出來的東西不合聲律,就不是詞了。不是詞你還標榜為詞,豈不給人留下笑柄?

    第三節  不懂格律,不學格律,可不可以寫詠石詩?

     講了以上問題,有的石友要問:這麼說,我不懂格律,又不想學,是不是也一樣可以寫詠石詩歌了?下面就來分析這個問題。

    對這個問題,我可以明確回答:不學格律,不懂格律,同樣可以寫詠石詩!前面已經說了,不寫格律詩,可以寫古體詩,只要寫好就行。所謂寫好,有三條標準,一是要詩副其「石」,二是要意境深邃,三是要語言典雅。只要符合這三條,就是一首好的詠石的古典詩歌了。

    當今賞石界就有許多賞石家、詩人,不循詩詞格律而寫出品位頗高的詠石詩來。例如蘭州羅延文先生為一塊題名《塞外行》的畫面石題詩,畫面是一位武將在草原巡視,他身著古代戎裝,腰懸寶劍,威不可擋。羅先生賦詩曰:

    將軍戎裝塞外行,匈奴不滅心難平。

    鞘中寶劍錚錚響,胡馬不敢蕭蕭鳴。

    詩雖不合格律,只能算古體詩,但詩石相符,生動地寫出了戌邊將軍的威武形象,和他「匈奴不滅心難平」的氣概,賦予石頭較高的思想境界,較豐盈的文化內涵,應是一首好的詠石詩。

    安徽宿州的鄭錦之先生,他的詠石詩也是不講究格律的,但他寫得很有詩味,很有意境,所以他的詠石詩大多是有品位的詠石詩。例如他為一塊靈壁石寫的一首詩:

    誰送清風徐徐來,南洞北穴處處開。

    原是山中神仙物,留在案上為玉台。

    這是一首七言古絕,音韻和諧,語言典雅,聯想豐富,詩味濃郁,堪稱一首好的詠石詩。

    其實會寫格律詩的賞石家、詩人,有時候出於無奈,也會退而寫一些古體詩的。當今賞石圈裡的詠石詩,總的來看古體詩比格律詩還是更多一些。

    不過話說回來,詩詞格律,畢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精華的一部分。那些符合聲律規定的詩,吟誦起來的確抑揚頓挫,有種音樂的美感;古體詩往往就缺乏這種美感。如果要讓自己的詠石詩寫得更完美,還是要學習詩的格律,掌握詩的格律。

    第四節  學格律,懂格律,讓你的詩更完美。

    1965年夏天的一個夜晚,武漢市文聯主席梅白曾在武昌向毛澤東請教關於詩的問題。談話中毛澤東說:「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們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造,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梅白《回憶毛澤東論詩》)

    毛澤東非常喜愛古典詩詞,並且用自己的偉大實踐繼承、弘揚了這種優秀的傳統詩歌形式。從他創作《五古·挽易昌陶》的1915年算起,到他晚年寫作《七律·吊羅榮桓》,他的創作歷史跨度超過半個世紀。他的詩詞不但胸懷寬廣,氣勢磅礴,充分表現了一個偉大政治家、戰略家的雄才大略,意境達到極高的高度,而且格律都十分嚴整,從不違規。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建設時期,毛澤東作為軍隊的統帥,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日理萬機,非常繁忙,但寫起詩詞來,為什麼要在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形式上字斟句酌呢?可能還有別的原因,但我以為,其中兩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繼承這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為了一種藝術追求。如果不是為了這種繼承與追求,毛澤東有什麼指示,用什麼方式不能傳達;有什麼感受,用什麼形式不能吐露,幹嗎要寫詩寫詞呢?

    十多年前的江澤民同志也常常在一些場合,抓住一切機會,吟誦幾句古人詩句。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這種繼承和追求!

    詩詞格律,看來複雜,其實它屬於技術性的東西,只要肯學,是不難學會的。我把詩的格律總結出了很簡單的幾條,易學又易記,最近曾經試驗性地教給一位喜愛古典詩歌的年輕人,結果他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學懂並基本記住了,這讓我充滿信心。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作介紹了。書店有很多講解詩詞格律的書,讀者可以去買來學習。懂得了詩詞的格律,你寫出來的詠石詩歌,就會音韻和諧,琅琅上口,具有更加感人的藝術魅力;懂得了詩詞格律,你也才能品味到格律詩詞的特殊美感。

    至於對聯,自有它的特點,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對」,這和格律詩的對仗道理是一樣的,但又比寫格律詩的對仗要自由得多,懂得詩的對仗自然會寫對聯,這裡不詳細講述。


推薦閱讀:

我們需要多少力才能渡過這一生?
原創
4· 獨家原創|賣水果的你還想和我搶南海?!
梅竹原創 七絕二首//待裝扮

TAG:詩詞 | 原創 | 奇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