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的實質 消費主義取代女權主義

【摘要】國際婦女節是婦女創造歷史的見證,婦女為爭取與男性平等所走的鬥爭道路十分漫長。為什麼原本是屬於女權者的節日,會被偷換成其他的概念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國外反女權主義者常用的手段之一--「宣揚消費主義等,成功將女權主義議題「去政治化。」

圖片來源:1963 Illustrated Soda Ad, Dr. Pepper, Swinging Party with "Hot Dr. Pepper",flickr,classic film

三八女權節即將來臨,微博上多了這麼樣的一個話題

導語:其實與年齡無關,只要你對美麗、浪漫和溫柔充滿期待,還要有那麼一點天真,你就是永遠的女生。無論你處於什麼年齡段,你的經歷、你的身份,你的職業,每個人能做女生,每個人也都有做女生的願望。#女生節取代婦女節#婦女節這三個字的生理屬性太強,相比較而言,女生這個稱呼我更喜歡。

似乎是有預謀的,廣告商、銷售商與網路媒體實現了共謀,很多頗具影響力的大V都發了這個話題

以上大V中,打廣告最狡猾的是陸琪,他巧妙的把婦女偷換成了已婚婦女。最誠實的則是余豐慧,他開門見山的指出了這次活動的目的:

數據顯示,美國每年女性消費為7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50%。其實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電商時代女性消費力都頗為可觀。尤其是到了現在的O2O時代,女性消費無疑已經佔據大頭。而在消費過程中,談女生和美女能促進消費的實現,談婦女只能引發矛盾。

如我所料,這一切都是消費主義的陰謀。

那麼,三八婦女節中的「婦女」,指的究竟是什麼呢?我找了一些資料,有關婦女節的由來:

國際勞動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在中國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 是為了紀念在1911年美國紐約三角內衣工廠火災中喪生的140多名女工。同時,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從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勞動婦女罷工遊行集會以來,至21世紀已走過了百餘年曆程。在不同的地區,慶祝的重點有所不同,從普通的慶祝對女性的尊重、慶祝對女性的愛到慶祝女性在經濟、政治及社會領域的成就。由於這個節日一開始是社會主義女權主義者發起的政治事件,這個節日和眾多國家的文化都有融合,主要在歐洲,包括俄羅斯

國際婦女節是婦女創造歷史的見證,婦女為爭取與男性平等所走的鬥爭道路十分漫長。在一些地方,這個節日已經失去了政治意味,成為了簡單的男人表達對女性的愛的時刻,類似於母親節與情人節的混合。為什麼原本是屬於女權者的節日,會被偷換成其他的概念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國外反女權主義者常用的手段之一--「宣揚消費主義等,成功將女權主義議題「去政治化。」

20世紀後期美國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為媒體將女權主義議題「去政治化」提供了嶄新的方式。此時的媒體在宣稱「後女權主義」時代的到來,將女權主義目標終結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既然美國的婦女們已經實現了與男人一樣的平等地位,那麼婦女們現 在迫切需要的,不是「新的權力或權利」,而是「新的生活方式」;不是「自我決定」,而是「自我滿足」,是那種在「銷品貿」里就能夠得到的物質上的滿足。[3](P76)因此,美國主流媒體鼓吹消費主義,美化和誇大婦女們從購物中獲得的滿足與樂趣,號召婦女們積極響應消費社會的號召,企圖用消費自由代替婦女所追求的真正的自主權,並最終用消費主義取代女權主義。自70年代中期起,在廣告商們的策划下,被動的消費者們以全新的「新時代女權主義者」的面貌閃亮登場——她們在充分行使著自己擁有的權利:不是與男子平等的政治或經濟權利,而是購買產品的「權利」;她們也在行使自己「選擇」的權利(意指在墮胎問題上與反對墮胎的「贊成生命派(pro-life)」相對立的「贊成選擇派(pro-choice)」):不是在選擇墮胎還是繼續懷孕之間作出「選擇」,而是在收銀台前做出是否購買某商品的「選擇」。此時,婦女們對於「自我決定」權的要求被嚴重削弱和貶低:她們雖然也在行使著「自我決定」的權利,但不是根據自己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所應該做出的「決定」,而是跟隨和響應市場的呼喚而做出的購買商品的「決定」。總之,「新時代女權主義者」是以消費為導向的時代里虔誠的消費者,她們完全認可消費主義文化,而婦女們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她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了。[3](P71)

這種主張用追求「消費主義生活方式」代替追求「新的權利」、用婦女的「消費自由」代替「真正的自主權利」的所謂女權主義,被黑人女權主義學者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非常形象且恰當地命名為「生活方式女權主義」。這種「生活方式女權主義」宣稱任何一位婦女,無論其政治信仰是什麼,都可以成為女權主義者,只要他/她們追求消費自由,跟進和響應市場的號召;此外,「生活方式女權主義」還指責女權主義理論是空洞的精英主義理論,於現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上的重要性,並將女權主義理論貶為「學術女權法西斯主義的工具」,否認理論在各種女權主義思想中的作用,無視和排斥學術界內外正在進行的關於女權主義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的爭論。在這些所謂的女權主義者眼裡,對婦女而言,最為重要的,不是「平等」,而是「自由」,是與消費社會的信息完全吻合的諸如享受美食、購買高檔鞋、名牌服飾與化妝品的自由。不難看出,媒體鼓吹消費主義的目的,是用消費主義麻痹女權主義者,轉移女權主義者或女性對政治問題的注意力,或削弱她們的政治敏感度,使之在專心於物質消費之時忽略對自身地位的捍衛,從而壓制婦女與女權主義者的政治言論,將婦女的與政治相關的言辭「銷聲匿跡」,將婦女的自我表達的願望引向「銷品貿」。因此,「生活方式女權主義」本質上是反智識主義的,是一種企圖將女權主義「去政治化」的「偽女權主義」。[2](P27,32-36)

的確,一旦主流媒體與廣告商、銷售商實現共謀,其用消費主義「去政治化」女權主義的威力是十分強大的。雖然並未公開譴責與聲討女權主義,但媒體聲稱它們代表所有女性的利益,使用「市場潮流」這個「一致性」大棒,有效地抑制婦女參與政治與公共事務的願望,阻止婦女實現其政治與社會抱負。[3](P48)而且,正如克里斯托夫·拉什(Christopher Lasch)在《自戀文化》一書中所言,一旦消費主義以支持婦女的姿態站在婦女一邊共同抵抗男性的壓迫,它對女性的進步所造成的傷害是最為險惡和巨大的。「廣告業以解放婦女為名,鼓勵她們大量地消費,並且將消費的自由偽裝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因此,廣告業在將婦女與兒童從父權制的權威下解放出來之時,即刻又將他們置於一種『新的父權制』的統治之下,這就是廣告業、大型工業公司以及政府三者的聯合體。」(P74)

總之,反女權主義者為了與女權主義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採用了與女權主義「反其道而行之」的鬥爭策略,即通過「個人化」婦女的問題,公開放棄其原先的女權主義政治立場,以及鼓吹消費主義文化等策略,來最終實現將女權主義議題「去政治化」的目的,使女權主義失去其在公共領域討論和爭辯婦女問題的理由。

責任編輯:黃亞鈴

(2016-03-04  來源:破土網-女權主義貼吧) 


推薦閱讀:

服裝行業的共享經濟與消費主義
沒有節制的提前消費為我現在帶來的困境
我們到底在消費什麼
這個時代的消費主義
一位媒體從業者,手上的鑽戒,掉了

TAG:女生 | 消費 | 消費主義 | 女生節 | 婦女 | 主義 | 女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