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九章 其他外科疾病

第一節  凍瘡凍瘡是人體遭受寒邪侵襲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損傷。相當於西醫的凍傷。臨床上以暴露部位的局部性凍瘡為最常見.局部性者常根據受凍部位的不同,分別稱為「水浸足」、「水浸手」、「凍爛瘡」等;全身性凍傷稱為「凍死」,西醫稱為「凍僵」。凍瘡病名始見於《諸病源候論》。  本病的特點是:局部性者以局部腫脹發涼﹑瘙癢﹑疼痛﹑皮膚紫斑,或起水皰﹑潰爛為主要表現;全身性者以體溫下降,四肢僵硬,甚則陽氣亡絕為主要表現,若不及時救治,可危及生命。【病因病機】《外科正宗》謂:「凍瘡乃天時嚴冷,氣血冰凝而成」。概括地說明了凍瘡的發病原因主要為寒冷所致。人體遭到嚴寒侵襲後,尤其是在潮濕﹑颳風﹑防寒設備不良、衣帽和鞋襪緊小、長時間不活動等情況下更易發生;若平素氣血衰弱﹑疲勞﹑飢餓﹑對寒冷敏感,亦容易導致本病發生。寒邪侵襲過久,耗傷元氣,以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凝滯,而成凍瘡;重者肌膚壞死,骨脫筋連,甚則陽氣絕於外,榮衛結澀,不複流通而死。此外暴凍著熱、暴熱著凍也可導致氣血瘀滯而壞死成瘡。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因肌體受低溫侵襲後,體溫調節中樞失常,血液循環障礙和細胞代謝不良,繼之復溫後的微循環方面的改變,是凍傷引起組織損傷和壞死的基本原因。【診斷】1. 臨床表現以兒童、婦女為多見。有在低溫環境下長時間停留史。(1)局部性凍瘡  主要發生在手足、耳廓、面頰等暴露部位,多呈對稱性。輕者受凍部位先有寒冷感和針刺樣疼痛,皮膚呈蒼白﹑發涼,繼則出現紅腫﹑硬結或斑塊,自覺灼痛﹑麻木﹑瘙癢;重者受凍部位皮膚呈灰白、暗紅或紫色,並有大小不等的水皰或腫塊,疼痛劇烈,或局部感覺消失。如果出現紫血皰,勢將腐爛,潰後流膿、流水,甚至形成潰瘍。嚴重的可導致肌肉、筋骨損傷。凍瘡輕症一般經10天左右痊癒,愈後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往往需經1~2個月,或氣溫轉暖時方能痊癒。根據凍瘡復溫解凍後的損傷程度,可將其分為三度。Ⅰ度(紅斑性凍瘡) 損傷在表皮層。局部皮膚紅斑、水腫,自覺發熱﹑瘙癢或灼痛。Ⅱ度(水皰性凍瘡) 損傷達真皮層。皮膚紅腫更加顯著,有水皰或大皰形成,皰內液體色黃或成血性。疼痛較劇烈,對冷﹑熱﹑針刺感覺不敏感。Ⅲ度(壞死性凍瘡) 損傷達全皮層,嚴重者可深及皮下組織﹑肌肉﹑骨骼,甚至機體壞疽。初似Ⅱ度凍瘡,但水皰液為血性,繼則皮膚變黑或紫黑,直至出現組織壞疽,一般多呈乾性壞疽,皮溫極低,觸之冰冷,疼痛遲鈍或消失。有的表現為壞死組織周圍水腫,疼痛明顯。若壞死區域波及肌肉、骨骼甚至整個肢體時,則局部完全失去感覺和運動功能。壞死組織脫落後,創面癒合甚慢而留有瘢痕。嚴重者形成頑固性潰瘍,經久不愈,治癒後多留有功能障礙或致殘。若染毒腐潰,可呈現濕性壞疽,出現發熱、寒戰等全身癥狀,甚至合併內陷而危及生命。(2)全身性凍瘡  開始時全身血管收縮產生寒戰,隨著體溫的下降,患者出現疼痛性發冷、發紺、知覺遲鈍﹑頭暈﹑四肢無力﹑昏昏欲睡等表現。繼而出現肢體麻木﹑僵硬﹑幻覺﹑視力或聽力減退﹑意識模糊﹑呼吸淺快﹑脈博細弱﹑知覺消失甚至昏迷,如不及時搶救,可導致死亡。2. 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Ⅲ度凍瘡懷疑有骨壞死時,可行X線檢查;出現濕性壞疽或合併肺部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增加;創面有膿液時,可做膿液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鑒別診斷】1.類丹毒  多發生於接觸魚類和豬肉的手部,手指和手背出現局限性深紅色或青紫色斑,腫脹明顯,陣發性疼痛和瘙癢,有遊走性,很少超越腕部。一般2周內自愈,不會潰爛。2.多形性紅斑  多發於春秋兩季,以手足、面部、頸旁多見,皮損為風團樣丘疹或紅斑,顏色鮮紅或紫暗,典型者中心部常發生重疊水皰,形成特殊的虹膜狀。常伴有發熱,關節疼痛等癥狀。【治療】本病因寒盛陽虛,氣血冰凝所致,故治宜溫通散寒,補陽活脈為原則。Ⅰ﹑Ⅱ度凍瘡以外治為主。Ⅲ度凍瘡要內外合治。全身性凍瘡要立即搶救復溫,忌用直接火烘或暴熱解凍之法,否則反失生機。1. 辨證論治(1)內治①寒凝血瘀證證侯:局部麻木冷痛,膚色青紫或暗紅,腫脹結塊,或有水皰,發癢,手足清冷。舌淡苔白,脈沉或沉細。治法: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方葯:當歸四逆湯或桂枝加當歸湯加減。可加黃芪、丹參、紅花。②寒盛陽衰證證侯:時時寒戰,四肢厥冷,感覺麻木,幻覺幻視,意識模糊,蜷卧嗜睡,呼吸微弱,甚則神志不清。舌淡紫苔白,脈微欲絕。治法:回陽救脫,散寒通脈。方葯:四逆加人蔘湯或參附湯加味。休克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白芍﹑炙甘草。③寒凝化熱證證侯:凍傷後局部壞死,瘡面潰爛流膿,四周紅腫色暗,疼痛加重,伴發熱口乾,舌紅苔黃,脈數等。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方葯:四妙勇安湯加減。熱盛加蒲公英、地丁;氣虛加黃芪;疼痛甚者加延胡索、炙乳香、炙沒藥等。④氣血虛瘀證證侯:神疲體倦,氣短懶言,面色少華,瘡面不斂,瘡周圍暗紅漫腫、麻木。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治法:益氣養血,祛瘀通脈。方葯:人蔘養榮湯或八珍湯合桂枝湯加減。(2) 外治①Ⅰ﹑Ⅱ度凍瘡   10﹪胡椒酒精浸液(取胡椒粉10g,加95﹪酒精至100ml,浸7天後,其上清液即可外用),外塗,每日數次;或凍傷膏外敷,每日2次,並加以包紮;紅靈酒或生薑辣椒酊(生薑、干辣椒各60g,放入95﹪酒精300ml內,浸泡10天,去渣貯瓶備用)外擦,輕揉按摩患處,每天2~3次,用於紅腫痛癢未潰者;凍瘡膏或陽和解凝膏外塗;或芫花﹑甘草各15g,煎水洗浴患處,每天3次。有水皰的Ⅱ度凍瘡,局部消毒後,用無菌注射器抽出皰液,或用無菌剪刀在水皰低位剪個小口放出皰液,外塗凍傷膏、紅油膏、或生肌白玉膏等。②Ⅲ度凍瘡   用75﹪酒精或碘伏液消毒患處及周圍皮膚,有水皰或血皰者,用注射器抽液後用紅油膏紗布包紮保暖;有潰爛時用紅油膏摻八二丹外敷;腐脫新生時,用紅油膏摻生肌散或用生肌玉紅膏外敷;局部壞死嚴重,骨脫筋連者,可配合手術修切;肢端全部壞死或濕性壞疽威脅生命時,可行截肢(趾、指)術。⒉ 其他療法(1) 急救和復溫嚴重的全身性凍瘡患者,必須立即採取急救措施。迅速使患者脫離寒冷環境,首先脫去冰冷潮濕的衣服、鞋襪(如衣服﹑鞋襪連同肢體凍結者,不可勉強,以免造成皮膚撕脫,可立即浸入40℃左右溫水中,待融化後脫下或剪開)。必要時還應施行人工呼吸和抗休克等各種對證處理。對凍僵患者立即施行局部或全身快速復溫,用38℃~42℃恆熱溫水浸泡傷肢或浸泡全身,局部20分種,全身30分鐘內,體溫迅速提高至接近正常,以指(趾)甲床出現潮紅有溫熱感為止,不宜過久。復溫後立即離開溫水,覆蓋保暖。可給予薑湯﹑糖水﹑茶水等溫熱飲料,亦可少量飲酒及含酒飲料,以促進血液循環,擴張周圍血管。必要時靜脈輸入加溫(不超過37℃)的葡萄糖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劑等。早期復溫過程中,嚴禁用雪搓﹑用火烤或冷水浴等。在急救時,如一時無法獲得熱水,可將凍肢置於救護者懷中或腋下復溫。(2) 西醫治療全身性凍瘡復溫後出現休克者,給予人工呼吸﹑心臟按摩﹑抗休克治療。並根據情況給予輸液、吸氧(或應用高壓氧)、糾正酸鹼失衡和電解質紊亂、維持營養、選用改善血循環藥物等。Ⅲ度以上凍瘡注射破傷風抗毒素,並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嚴重凍傷有肌膚壞死者,多採用暴露療法,待界限清楚後,切除壞死組織,較大創面可植皮,嚴重肢體壞疽者行截肢術。【預防和調護】⒈ 普及預防知識,加強抗寒鍛煉。⒉ 在寒冷環境下工作的人員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對手﹑足﹑耳﹑鼻等暴露部位的保護。⒊ 防濕、防靜,保持服裝鞋襪乾燥,腳汗多者,可塗3﹪~5﹪甲醛液。冬天戶外作業,靜止時間不易過長,適當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⒋ 受凍後,不宜立即用火烤,防止潰爛成瘡。⒌ 凍瘡未潰發癢,切忌用力搔抓,防止皮膚破傷感染。第二節 燒傷燒傷是由於熱力(火焰、灼熱的氣體、液體或固體)、電能、化學物質、放射線等作用於人體而引起的一種局部或全身急性損傷性疾病。在古代,一般以火燒和湯燙者居多,故又稱為水火燙傷、湯潑火傷、火燒瘡、湯火瘡、火瘡等。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化學燒傷、放射性燒傷、電擊傷等。祖國醫學在治療燒傷方面歷史悠久,早在晉代《肘後方》中就有「燙火灼傷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調」和「豬脂煎柳白皮成膏」外敷的記載。歷代醫家不斷完善和提高,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有些至今仍在臨床上應用。近代,我國在中西醫結合防治燒傷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病因病機】強熱侵害人體,導致皮肉腐爛而成。主要有火焰、熱水(油)、蒸汽、電流、激光、放射線、化學物質和戰時火器等。輕者,僅皮肉損傷;重者,除皮肉損傷外,因火毒熾盛,傷津耗液,損傷陽氣,致氣陰兩傷。或因火毒侵入營血,內攻臟腑,導致臟腑失和,陰陽平衡失調,重者可致死亡。西醫學認為高溫可直接造成局部組織細胞損害,發生變質、壞死、甚至炭化。大面積嚴重燒傷可引起全身性變化,早期可因大量體液丟失和劇烈疼痛引起休克。在體液回收期和焦痂脫落期細菌感染可引起膿毒敗血症。創面修復癒合可形成大量瘢痕或形成頑固性潰瘍。【診斷】1. 臨床表現(1) 輕度燒傷   面積較小,一般無全身表現,僅有局部皮膚潮紅,腫脹,劇烈疼痛,或有水皰。(2) 重度燒傷  面積大,多因火毒熾盛,入於營血,甚至內攻臟腑而出現嚴重的全身癥狀。病程一般分三期:①早期(休剋期)  往往發生在燒傷後48小時之內,主要為體液大量滲出和劇烈疼痛引起。表現為全身或局部出現反應性水腫,創面出現水皰、焦痂和大量體液滲出。患者煩躁不安,口渴喜飲,呼吸短促,尿少或噁心嘔吐。嚴重者出現面色蒼白,身疲肢冷,淡漠嗜睡,呼吸氣微,體溫不升,血壓下降。脈微欲絕或微細而數等津傷氣脫、亡陰亡陽的危候。②中期(感染期)  燒傷後熱毒熾盛,體表大面積創面存在,全身抵抗力下降,火毒內陷(細菌入侵感染),內攻臟腑,證見:壯熱煩渴,寒戰,躁動不安,口乾唇燥,呼吸淺快,甚則神昏譫語,皮膚髮斑,吐血衄血,四肢抽搐,納呆,腹脹便秘,小便短赤。舌紅或紅絳而干,苔黃或黃糙,或黑苔,或舌光無苔,脈洪數或弦數等。此時創面出現壞死斑或出血點,膿腐增多,膿液黃稠腥臭或淡黃稀薄,或呈綠色。有焦痂者,焦痂軟化潮濕,或痂下積膿。以上癥狀多發生在三個時期,一是傷後3~7天體液迴流期,隨著組織間液返回血管,火毒內陷(細菌進入血循環);二是燒傷後2~4周焦痂自溶脫痂期,大量焦痂脫落,出現新鮮創面,創面繼發感染;三是燒傷一個月後恢復期,患者體質消耗嚴重,氣陰兩傷,正氣虛損,抵抗力低下,火熱餘毒乘虛內陷臟腑。③後期(修復期)  邪退正虛,患者形體消瘦,神疲乏力,面白無華,納谷不香,腹脹便溏,口渴心煩,低熱,盜汗,口乾少津。舌紅或淡紅,或舌光無苔,脈細或細弱無力。此期創面基本癒合,深Ⅱ度燒傷癒合後,留有輕度瘢痕。Ⅲ度燒傷癒合後產生大量瘢痕或畸型癒合;若創面較大時,如不經植皮,多難癒合,有時可形成頑固性潰瘍。(3) 燒傷面積的計算①手掌法   傷員本人五指併攏時,一隻手掌的面積占體表面積的1﹪。此法常用於小面積或散在燒傷的計算。②中國九分法   將全身體表面積分為11個9等份。成人頭、面、頸部為9﹪;雙上肢為2×9﹪;軀幹前後包括外陰部為3×9﹪;雙下肢包括臀部為5×9﹪+1﹪=46﹪。③兒童燒傷面積計演算法   小兒的軀幹和雙上肢的體表面積所佔百分比與成人相似。特點是頭大下肢小,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比例也不同。計算公式如下:頭頸面部:9 +(12-年齡)=?﹪雙下肢:46 -(12-年齡)=?﹪(4) 燒傷深度的計算   燒傷深度一般採用三度四分法,即Ⅰ度、Ⅱ度(又分淺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燒傷(見圖9—1,表9—1)。表9—1    燒傷深度的計算分度深  度創面表現創面無感染時的癒合過程Ⅰ度(紅斑)達表皮角質層紅腫熱痛,感覺過敏,表面乾燥2~3天後脫屑痊癒,無瘢痕Ⅱ度︵水皰︶淺Ⅱ度達真皮淺層,部分生髮層健在劇痛,感覺過敏,有水皰,基底部呈均勻紅色、潮濕,局部腫脹1~2周癒合,無瘢痕,有色素沉著深Ⅱ度達真皮深層,有皮膚附件殘留痛覺消失,有水皰,基底蒼白,間有紅色斑點、潮濕3~4周癒合,可有瘢痕Ⅲ度(焦痂)達皮膚全層,甚至傷及皮下組織,肌肉和骨骼痛覺消失,無彈力,堅硬如皮革樣,蠟白焦黃或炭化,乾燥。干後皮下靜脈阻塞如樹枝狀2~4周焦痂脫落,形成肉芽創面,除小面積外,一般均需植皮才能癒合,可形成瘢痕和瘢痕攣縮

燒傷的深度可因時間、條件而繼續發展,如在燒傷後48小時左右,Ⅰ度燒傷可因組織反應繼續進行而轉變為Ⅱ度;深Ⅱ度燒傷處理不當可變為Ⅲ度。因此,在燒傷48小時後和創面癒合過程中,應分別對損傷深度重新複核。(5) 燒傷嚴重程度分類為了設計治療方案,需要對燒傷的嚴重程度進行分類,一般分為4類:①輕度燒傷   Ⅱ度燒傷面積在10﹪(小兒在5﹪)以下。②中度燒傷   Ⅱ度燒傷面積在11﹪~30﹪(小兒6﹪~15﹪);或Ⅲ度面積在10﹪(小兒5﹪)以下。③重度燒傷   總面積在31﹪~50﹪ ;或Ⅲ度燒傷在11﹪~20﹪(小兒總面積在15﹪~25﹪或Ⅲ度在5﹪~10﹪);Ⅱ度、Ⅲ度燒傷面積雖達不到上述百分比,但已發生休克、嚴重呼吸道燒傷或合併其他嚴重創傷或化學中毒者。④特重燒傷   總面積在50﹪以上;或Ⅲ度燒傷20﹪以上(小兒總面積25﹪以上,或Ⅲ度燒傷在10﹪以上)。2.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重度燒傷早期,體液丟失,血液濃縮時,血常規檢查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壓積明顯增高,尿比重增高;代謝性酸中毒時,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非蛋白氮升高,有條件時可查血氣分析,以及血清Na+、K+、CI--的測定,以確定有否酸中毒;膿毒敗血症時,白細胞總數常在10×109/L~25×109/L之間,中性粒細胞達85﹪以上,並可見中性核左移及中毒顆粒。血培養陽性時有助於診斷;膿液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有助於確定致病菌種類,可針對性地選擇抗生素。【治療】小面積輕度燒傷,可單用外治法;大面積重度燒傷,必須內外兼治,中西醫結合治療。內治原則以清熱解毒,益氣養陰為主。外治在於正確處理燒傷創面,保持創面清潔,預防和控制感染,促進癒合為原則。深Ⅱ度創面要爭取和促進痂下癒合,減少瘢痕形成;Ⅲ度創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乾燥,爭取早期切痂植皮,縮短療程。⒈ 辨證論治(1) 內治①火毒傷津證證侯:壯熱煩躁,口乾喜飲,便秘尿赤。舌紅絳而干,苔黃或黃糙,或舌光無苔,脈洪數或弦細數。治法:清熱解毒,益氣養陰。方葯:黃連解毒湯﹑銀花甘草湯﹑犀角地黃湯或清營湯加減。口乾甚者加鮮石斛﹑天花粉等;便秘加生大黃;尿赤加白茅根﹑淡竹葉等。②陰傷陽脫證證侯:神疲倦卧,面色蒼白,呼吸氣微,表情淡漠,嗜睡,自汗肢冷,體溫不升反低,尿少;全身或局部水腫,創面大量液體滲出。舌淡暗苔灰黑,或舌淡嫩無苔,脈微欲絕或虛大無力等。治法:回陽救逆,益氣護陰。方葯:四逆湯﹑參附湯合生脈散加味。冷汗淋漓加煅龍骨﹑煅牡蠣﹑黃芪﹑白芍﹑炙甘草。③火毒內陷證證侯:壯熱不退,口乾唇燥,躁動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而干,苔黃或黃糙,或焦干起刺,脈弦數等。若火毒傳心,可見煩躁不安,神昏譫語;若火毒傳肺,可見呼吸氣粗,鼻翼煽動,咳嗽痰鳴,痰中帶血;若火毒傳肝,可見黃疸,雙目上視,痙攣抽搐;若火毒傳脾,可見腹脹便結,便溏粘臭,噁心嘔吐,不思飲食,或有嘔血、便血;若火毒傳腎,可見浮腫,尿血或尿閉。治法:清營涼血解毒。方葯:清營湯或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氣粗咳喘加生石膏﹑知母﹑貝母﹑桔梗﹑魚腥草﹑桑白皮﹑鮮蘆根;抽搐加羚羊角粉(沖)﹑鉤藤﹑石決明;腹脹便秘,噁心嘔吐加大黃﹑玄明粉﹑枳實﹑厚朴﹑大腹皮﹑木香;嘔血﹑便血加地榆炭﹑側柏炭﹑槐花炭﹑白芨﹑三七﹑藕節炭;尿少或尿閉加白茅根﹑車前子﹑淡竹葉﹑澤瀉;血尿加生地﹑大小薊﹑黃柏炭﹑琥珀等。④氣血兩虛證證侯:疾病後期,火毒漸退,低熱或不發熱,精神疲倦,氣短懶言,形體消瘦,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自汗,盜汗;創面肉芽色淡,癒合遲緩。舌淡,苔薄白或薄黃,脈細弱等。治法:補氣養血,兼清餘毒。方葯: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湯加金銀花﹑黃芪。食欲不振加神曲﹑麥芽﹑雞內金﹑薏苡仁﹑砂仁。⑤脾虛陰傷證證侯:疾病後期,火毒已退,脾胃虛弱,陰津耗損,面色萎黃,納呆食少,腹脹便溏,口乾少津,或口舌生糜。舌暗紅而干,苔花剝或光滑無苔,脈細數等。治法:補氣健脾,益胃養陰。方葯:益胃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1) 外治①清創術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盡量清除創面沾染。重症患者一般在冬眠下進行。並發休克者,待休克糾正後施行。清創前可先注射鎮靜止痛劑。修剪創面處毛髮和過長的指(趾)甲,然後用37oC左右的消毒生理鹽水、1‰新潔爾滅或2﹪黃柏液等沖洗創面,輕輕抹去沾附物,修去失去活力的表皮,大水皰剪開,直至創面清潔。創周皮膚用碘伏或1‰新潔爾滅消毒。清創後肌注破傷風抗毒素1500IU~3000IU,重傷患者2周後再注射一次。②初期   根據創面的大小、部位、深淺,選用不同方法。一般肢體部位、中小面積燒傷創面多採用包紮療法;頭面、頸部、會陰部和大面積創面多採用暴露療法。小面積Ⅰ、Ⅱ度燒傷可外塗京萬紅燙傷藥膏、清涼膏、紫草膏、萬花油等,暴露或包紮;或用地榆粉、大黃粉各等份,麻油調敷後包紮,隔日換藥一次。較大面積的Ⅱ度燒傷,皮膚無破損者,抽出皰內液體後,用虎地酊噴洒創面,每日數次;水皰完整或水皰已破者,剪去破損外皮,外用濕潤燒傷膏;或外用液體石蠟(滅菌後)100ml加入慶大黴素80萬U,調勻後外塗,每日數次;或用安醫3號制痂酊,每2~4小時噴洒或外塗一次,12~24小時左右結痂,以後每日3~4次。Ⅲ度燒傷可外塗碘伏,保持焦痂乾燥,防止感染。全身情況好者,於3~6天後採取分批多次切痂並植皮,或保痂開窗植皮;傷員情況及條件不允許切痂植皮時,可採用「蠶食脫痂」法,於傷後2~3周左右痂下自溶時,分批分區剪去痂皮並植皮;亦可外用水火燙傷膏、創灼膏等脫痂。③中期   創面感染者,可根據創面大小、感染性質(一般細菌感染、綠膿桿菌感染或真菌感染)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外用藥和方法。一般小面積感染創面可外用黃連膏、紅油膏、生肌玉紅膏外敷。亦可用綿白糖(量要大,細菌在高滲環境下無法生存)加九一丹少許直接外用,每日包紮換藥一次;較大面積感染創面,滲液較多,可選用2﹪黃連液、2﹪黃柏液、10﹪虎仗液、0.75﹪枯礬混懸液、銀花甘草液濕敷;痂下積膿者,要儘快去痂引流,用上述藥液浸泡或濕敷。(應作細菌學檢查,指導用藥)。對綠膿桿菌感染者,創面有綠色膿液,可用10﹪甲磺滅膿﹑1﹪慶大黴素紗布濕敷。③後期   腐脫新生時,用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外敷。⒉ 其他療法(1) 現場急救   迅速消除致傷原因,脫離現場。如鄰近有涼水,可先浸泡或沖淋以降低溫度。用剪刀將傷處衣服剪開脫下,避免強脫,以免加重皮膚損傷。用消毒或清潔敷料、被單、衣服等簡單包紮或覆蓋創面,避免污染和再損傷;酸﹑鹼等化學物質致傷時,迅速脫去被浸濕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沖洗20分鐘以上;大面積燒傷患者給予口服雲南白藥、去痛片或三七粉等止痛藥,甚至可使用杜冷丁、嗎啡等;呼吸道燒傷出現呼吸困難時,應立即行氣管切開,氧氣吸入;昏迷患者立即輸液搶救,並將傷員頭部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血快阻塞呼吸道;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合併大出血者,立即止血;有骨折者予以簡單固定。爭取在短時間內,休克未發生前送醫院,如有發生休克可能者,在途中繼續靜脈輸液。(2) 西醫治療原則   西醫治療輕度燒傷,主要是處理創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對大面積重度燒傷,則採取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並重的原則。燒傷後著重防治低血流量休克,儘快給予輸液以恢復血容量,並給予營養支持,糾正酸鹼平衡和水電解質紊亂。合理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一般首選青黴素和第一代﹑第二代頭孢菌素等,或根據創面膿液細菌培養選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對創面處理多採用暴露療法,局部應用抗菌藥物。Ⅲ度燒傷多採用切痂植皮術等治療。【預防和調護】⒈ 加強勞動保護,開展防火宣傳教育。⒉ 在家庭或幼兒園,開水﹑熱粥﹑熱湯要放好,以免燙傷小孩;教育小孩不要玩火。⒊ 大面積燒傷患者住院後實施無菌隔離1~2周,病室要定時通風,保持乾燥,限制人員進出,接觸患者的敷料﹑被單﹑物品等注意滅菌。⒋ 精心護理,勤翻身,防止創面長期受壓,保持痂皮乾燥和完整。⒌ 鼓勵患者進食,可以綠豆湯、西瓜汁、水果露、銀花甘草湯等代茶頻服;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禽蛋、瘦肉之品。忌食辛辣、肥膩、魚腥之品。第三節  毒蛇咬傷目前已知我國的蛇類有173種,其中毒蛇48種,華南地區較多,主要出沒于山林、田野、海邊等處,是一種對勞動人民危害較大的災害性、外傷性外科疾病。毒蛇咬傷雖然在我國南方多見,但毒蛇在全國範圍內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危害較大,能致人死亡的主要有10種。神經毒者有銀環蛇、金環蛇、海蛇,血循毒者有蝰蛇、尖吻蝮蛇、竹葉青蛇和烙鐵頭蛇,混合毒者有眼鏡蛇、眼鏡王蛇和蝮蛇。【蛇毒的一般理化性質】蛇毒是一種複雜的蛋白質混合物,含有多種毒蛋白。新鮮毒液粘稠、透明或淡黃色,含水65%,比重1.030~1.080,加熱65℃以上,容易破壞。新鮮蛇毒呈弱酸性,腥苦味,與空氣接觸易生泡沫,在常溫下24小時變性,冰箱內保存15~30天毒性不變,乾燥蛇毒保持原毒力25年以上。眼鏡蛇毒經100℃加熱15分鐘,仍保持部分毒力,非經久煮,不能破壞。凡能使蛋白質沉澱、變性的強酸、強鹼、氧化劑、還原劑、消化酶及重金屬鹽類,均能破壞蛇毒。【蛇毒的有毒成分】蛇毒主要成分是神經毒、血循毒和酶,其成分的多少或有無,隨著蛇種而異。1.神經毒(風毒)  主要是阻斷神經肌肉的接頭引起弛緩型麻痹,終至周圍性呼吸衰竭,引起缺氧性腦病、肺部感染及循環衰竭,若搶救不及可導致死亡。神經毒作用有兩種表現,一種作用於運動神經末梢的突觸前及突觸後部位,主要抑制運動終板上的乙醯膽鹼受體,使肌肉內的神經介質——乙醯膽鹼不能發揮其原有的去極化作用,從而導致橫紋肌鬆弛。故在臨床上銀環蛇咬傷危重型病人,其所致的呼吸麻痹恢復較慢。眼鏡蛇毒是另一種作用,對乙醯膽鹼受體的功能無影響,卻有抑制運動神經末稍釋放介質的作用,這種呼吸麻痹的病人,用新斯的明有一定的療效。神經毒主要產生肌肉運動障礙,如舌肌運動障礙產生語言困難,咽縮肌運動障礙產生吞咽困難,眼外肌運動障礙產生眼球運動遲鈍及復視,胸肌、肋間肌和膈肌運動障礙發生呼吸麻痹。這些癥狀從中醫的角度看來,是屬於風邪阻絡癥狀,故中醫將神經毒命名為「風毒」。2.血循毒(火毒)  血循毒的種類很多,成分複雜,血循毒對心血管和血液系統產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1)心臟毒  毒性極強,可損害心肌細胞的結構及功能。高濃度的心臟毒能引起離體的蛙心收縮期停跳,低濃度的卻能興奮,此毒素對哺乳動物心臟有極強的毒害作用,發生短暫興奮後轉入抑制,心搏動障礙,心室纖顫,心肌壞死,最後死於心力衰竭。(2)出血毒素  是一種血管毒,作用於細胞的粘合物質,使其通透性增加,而形態仍然完整,沒有損害細胞作用。如尖吻蝮蛇、蝰蛇等含有出血毒素,可以引起廣泛性血液外滲透,導致顯著的全身出血,甚至心、肺、肝、腎、腦實質出血而致死亡。(3)溶血毒素  有直接和間接溶血因子,間接溶血因子為磷脂酶A,把卵磷脂水解分出脂肪酸而成溶血卵磷脂。直接溶血因子存在眼鏡蛇、蝰蛇的蛇毒中,能直接溶解紅細胞。直接與間接溶血因子有協同作用,近年來研究證明直接溶血因子與心臟毒是同一物質。血循毒能導致局部腫脹,進而壞死,引起全身性出血及溶血等嚴重癥狀。中醫認為熱毒壅滯則腫,熱勝則肉腐,熱迫血妄行則出血、衄血,故將血循毒命名為「火毒」。火毒內陷,傳入心包,可出現閉、脫危重之症。3.酶  蛇毒中含有各種酶,使蛇毒的致病作用更為複雜。根據國內外資料,已查明蛇毒中含的酶有25種左右,這裡只簡單介紹常見四種酶。(1)蛋白質水解酶  多種蛇毒均含有此種酶。它可損害血管壁內皮細胞,增加管壁的通透性,導致血漿外滲,組織水腫,局部肌肉壞死,甚至深部組織潰爛。此酶相當中醫的「火毒」。(2)磷脂酶A  其毒性作用是間接溶血作用,它使卵磷脂轉變為溶血卵磷脂而致溶血,所引起的溶血症是極為嚴重的。磷脂酶A可促成產生溶血卵磷脂而損及神經組織,或直接協助蛇毒中的神經毒或心臟毒進入神經組織中,結果表現出嚴重的外周神經癥狀。此酶還可以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出血,並可釋放組織胺、5-羥色胺、腎上腺素、緩動素等,間接干擾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此酶的毒性作用相當於中醫的「風火毒」。(3)透明質酸酶  多數蛇毒中含有此酶。它能溶解細胞與纖維間質(結締組織間的透明質酸酶凝膠),破壞結締組織的完整性,促使蛇毒從咬傷局部向其周圍迅速擴散、吸收。此酶亦相當中醫的「火毒」。(4)三磷酸腺甙酶  破壞三磷酸腺甙,而減少體內能量供給,影響體內神經介質、蛋白質的合成,導致各系統的生理功能障礙。此酶相當於中醫的「風火毒」。【蛇毒的體內過程】毒蛇咬人時,其毒液通過管或溝狀的毒牙注入皮下組織。蛇毒主要由淋巴吸收再進入血液循環分布全身。分子較小的神經毒等也可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吸收。完好的皮膚沾染了蛇毒是沒有危險的,因為蛇毒不能穿透完好的皮膚。蛇毒也不能穿透完好的粘膜,但經過蛇毒作用發生炎症反應卻可以吸收蛇毒。蛇毒不可以通過原來有炎症、有破損或有潰瘍的粘膜。蛇傷早期,局部蛇毒比較集中,濃度較高。藉助於其中的透明質酸酶使之易於擴散、穿透、迅速吸收。蛇毒擴散至周圍組織與組織蛋白非特異性結合,遊離蛇毒的擴散梯度降低,故在局部以較緩慢的速度吸收。急救時,及早作傷肢結紮則蛇毒在局部停留時間會延長,擴創、吸吮排毒及注射解毒藥物均要及早進行。蛇毒在體內的分布,一般認為肺、腎、心、局部、淋巴結等處含量較多,中樞神經系統極少。認為這可能與器官血流量、蛇毒吸收通路及血腦屏障阻擋有關。有關實驗證明蛇毒與其靶細胞的特異性結合非常牢固。 蛇毒吸收後在血液循環中存在較多且較久,這可能是蛇毒在血中與血漿蛋白結合而使之停留較久。蛇傷早期遊離的蛇毒可流經腎臟通過腎小球過濾排泄,而且還可以通過肝臟和網狀內皮系統進行體內解毒。多數學者認為,人和動物的消化腺體分泌物能破壞蛇毒,肝臟有解毒作用,而且可以從小便排出約70%的毒素。【中醫對蛇毒體內傳變過程的認識】中醫認為蛇毒系風、火二毒。風者善行數變;火者生風動血,耗傷陰津。風毒偏盛,每多化火;火毒熾盛,極易生風。風火相煽,則邪毒鴟張,必客於營血或內陷厥陰,形成嚴重的全身性中毒癥狀。當毒蛇咬傷人體後,風火邪毒壅滯不通則痛則腫;風火之邪化熱腐肌溶肉,故局部潰爛。風火相煽,蛇毒鴟張,正不勝邪,則邪毒內陷。毒熱熾盛,內傳營血,耗血動血,於是有溶血、出血的癥狀;火毒熾盛,最易傷陰,陰傷而熱毒熾盛;熱極生風,又有神昏譫語、抽搐等症見。若邪毒內陷厥陰,毒入心包,可發生邪毒蒙閉心包的閉證;或邪熱耗傷心陽的脫症。總之,風火毒邪均為陽熱之邪,具有發病急,變化快,病熱兇險的特點,其傳變規律與溫病近似,故辨證施治可藉助於溫病學理論為指導。

毒蛇之風火邪毒注入人體局部風火毒邪壅滯不通則腫則痛化熱則腐肌溶肉風火相煽,蛇毒鴟張正不勝邪,邪毒內陷—營血→耗血動血————→溶血,出血→火毒傷陰————→陰虛毒盛→火熱生風煩躁,抽搐—厥陰誘動肝風毒入心包————→內閉外脫【診斷】毒蛇咬傷屬於急診,必須迅速作出蛇屬那種,毒屬何類的診斷。否則貽誤病人的救治時機,造成嚴重的後果。毒蛇咬傷的診斷需要詳細的問診,仔細觀察局部情況及全身癥狀,參考必要的理化檢查,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做出正確診斷及治療方案。1.病史(1)咬傷的時間  詢問病人被蛇咬傷的具體日期、時間,治療經過,以估計蛇毒侵入人體的淺深程度。(2)咬傷的地點及蛇之形態  根據不同蛇類活動的地點結合患者所訴蛇之形態,協助判斷蛇之所屬。如能帶蛇前來就診,診斷依據則更為可靠。(3)咬傷的部位  注意蛇咬傷部位與其他因皮炎、癤腫、外傷所致的皮損區別開來。一般病人神志清楚,問診不難。如病人神志不清,或有些蛇咬傷局部癥狀不明顯,往往不易分辨傷口準確部位,以致局部處理的不徹底。此外還應了解局部傷口在自救互救過程中,作過什麼方式的處理,均應特別注意。(4)宿因  應著重詢問傷者是否有其它系統的慢性疾病史,特別應詢問是否有肝炎、腎炎、高血壓、心臟病等。若合併這類疾病,往往預後不好。2.局部癥狀  被毒蛇咬傷後,患部一般有較大而深的毒牙痕,往往是判斷何種蛇咬傷的重要依據。無毒蛇傷的牙痕小而排列整齊。患部如被污染或經處理,則牙痕常難辨認。神經毒的毒蛇咬傷後,局部不紅不腫,無滲液、微痛、甚至麻木,常易被忽視而不及時處理,但所導向的淋巴結腫大和觸痛。血循毒的毒蛇咬傷後,傷口劇痛、腫脹、起水皰,所屬淋巴管、淋巴結髮炎,有的傷口短期內壞死形成潰瘍。混合毒的毒蛇咬傷後,即感疼痛,且逐漸加重,伴有麻木感,傷口周圍皮膚迅速紅腫,可擴展整個肢體,常有水皰;嚴重者,傷口迅速變黑壞死,形成潰瘍,所導向淋巴結腫大和觸痛。3.全身癥狀  神經毒的毒蛇咬傷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受損害,多在咬傷後1-6小時出現癥狀。輕者有頭暈、出汗、胸悶、四肢無力等;嚴重者出現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語言不清、流涎、牙關緊閉、吞咽困難、昏迷、呼吸減弱或停止、脈象遲弱或不整、血壓下降,最後呼吸麻痹而死亡。血循毒的毒蛇咬傷主要表現為血液系統受損害,有寒戰發熱,全身肌肉酸痛,皮下或內臟出血(尿血、血紅蛋白尿、便血、衄血和吐血),繼而可以出現貧血、黃疸等;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循環衰竭。混合毒的毒蛇咬傷主要表現神經和血循環系統的損害,出現頭暈頭痛,寒戰發熱,四肢無力,噁心嘔吐,全身肌肉酸痛,瞳孔縮小,肝大,黃疸等,脈象遲或數;嚴重者可出現心功能衰竭及呼吸停止。4.中毒程度及預後的估計  蛇毒對機體所造成的損害和毒性強度及其注入機體的毒量有著密切關係。即蛇毒毒性愈強或注毒量愈多,則對機體所造成的損害愈嚴重。凡毒蛇咬傷後僅有局部反應或一般全身反應,而未出現全身中毒的典型癥狀或體征者,可作為輕度蛇傷;凡局部癥狀明顯,並出現全身中毒的典型癥狀或體征者可作為中度蛇傷;凡局部癥狀明顯並出現全身中毒嚴重的典型癥狀或體重者,可作為重度蛇傷;而有危象出現者可作為危型。但也應注意某些特殊情況,如有的蛇傷雖無明顯的局部癥狀,只有典型的全身中毒嚴重癥狀或危象出現的病人,亦應作為重度或危型蛇傷,引發重視。反之,如有的蛇傷雖未出現典型的全身中毒癥狀,但咬傷的部位是在頭頸部,局部癥狀嚴重又發展較迅速者,亦應視為重度蛇傷。蛇毒進入人體對機體產生中毒的程度,關鍵取決於人體內因。如病人體質健壯,精神樂觀,對蛇傷有正確的認識,則能發揮機體對蛇毒的主觀能動作用,這類病人產生的中毒癥狀往往較輕,預後也比較好。另一種情況,如有些年老體弱病人、孕婦、經期婦女、小兒或有肝腎功能減退的病人,機體抵抗力較弱,或對蛇傷缺乏正確的知識的人,他們在被蛇咬傷後,精神過度緊張,每因緊張而活動過多,致使蛇毒被吸收增快增多,這類病人所產生的中毒癥狀就可能較重,治療效果和預後也較差。【治療】1.局部常規處理  毒蛇咬傷的局部常規處理,是指咬傷後,在短時間內採取的緊急措施。包括早期結紮、擴創排毒、燒灼、針刺、火罐排毒、封閉療法、局部用藥等。(1)早期結紮  被毒蛇咬傷後,即刻用柔軟的繩子或布帶,或就近拾取適用的植物藤或莖葉等,在傷口上方超過一個關節,結紮鬆緊度以能阻斷淋巴液和靜脈血的迴流,但不得妨礙動脈血流。結紮後即可用清水、冷開水、肥皂水等沖洗傷口,以洗去周圍粘附的毒液。並每隔15-20分鐘放鬆1-2分鐘,以免肢體因缺血而壞死。在應用有效的蛇葯30分鐘後,可去掉結紮。(2)擴創排毒  常規消毒後,沿牙痕作縱行切開1.5cm,深達皮下或作「+」切口,如有毒牙遺留應取出,同時以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雙氧水反覆多次沖洗,使傷口處蛇毒破壞,促進局部排毒,以減輕中毒。但必須注意,凡尖吻蝮蛇、蝰蛇、蝮蛇咬傷後,傷口流血不止,且有全身出血現象,則不宜擴創,以免發生出血性休克。(3)燒灼、針刺、火罐排毒  在野外被毒蛇咬傷以後,可即用火柴頭5-7個,放在傷口上點燃燒灼1-2次,以破壞蛇毒。出現腫脹時,可於手指蹼間(八邪穴)或足蹼間(八風穴),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或粗針頭,與皮膚平等刺入約1cm,迅速拔出後將患肢下垂,並由近心端向遠端擠壓以排除毒液,但被蝰蛇、尖吻蝮蛇咬傷時應慎用,以防出血不止。民間常用拔火罐的方法,以吸除傷口內血性分泌物,達到減輕局部腫脹和蛇毒的吸收作用。(4)封閉療法  毒蛇咬傷後,及早應用普魯卡因溶液加地塞米松局部環封。其方法是在0.25%~0.5%普魯卡因溶液中,加入地塞米松5mg或氫化可的松50-100mg,在傷口周圍與患肢腫脹上方一寸處作深部皮下環封。如果血循毒中毒局部腫脹迅速,還可採用10%~15%二乙胺四乙酸二鈉4ml加入0.25%普魯卡因溶液80-100ml中在肢體的腫脹上方1~2cm處環封,每日或隔日1次,以抑制蛇毒中蛋白水解酶的活性,防止或減輕局部組織壞死。胰蛋白酶能直接破壞蛇毒,對多種毒蛇咬傷有效。其方法是:胰蛋白酶2,000U加0.5%普魯卡因5~20ml,在牙痕中心及周圍注射達肌肉層或結紮上端進行套式封閉。根據病情,12-24小時後重複注射,個別病人發生蕁麻疹過敏反應,可用異丙嗪25mg肌肉注射。(5)局部用藥  經排毒方法治療後,可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或高猛酸鉀溶液濕敷傷口,保持濕潤引流,以防創口閉合。同時可以用鮮草藥外敷,外敷草藥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引起發泡草藥,如生南星、野芋、鵝不食草等,可選1-2種搗爛,外敷傷處周圍,以引發局部充血、發皰,藉以拔毒外出,對創口已潰爛者不宜使用。另一類是清熱解毒的草藥,如半邊蓮、馬齒莧、七葉一支花、八角蓮、蒲公英、芙蓉葉等,適應於腫脹較重者,可選擇1-2種搗爛敷於傷口周圍腫脹部位。敷藥時不可封住傷口,以防阻礙毒液流出,並保持葯料新鮮與濕潤,確保較長時間的療效,避免局部感染。如尋找草藥不方便,還可以用內服的蛇藥片搗爛水調外塗。對已有水、血皰者,可先用消毒注射器吸出滲出液,或開小口引流,然後再以呋喃西林溶液或雷弗奴爾液濕敷。2.辨證論治  根據毒蛇咬傷的毒理、病理和癥狀,將毒蛇咬傷分為風毒證、火毒證、風火毒證、蛇毒內陷證四個證型進行辨證施治。(1)風毒證證候:局部傷口無紅、腫、痛,僅有皮膚麻木感;全身癥狀有頭昏、眼花、嗜睡、氣急,嚴重者呼吸困難,四肢麻痹、張口困難、眼瞼下垂,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數。治法:活血通絡,驅風解毒。方葯:活血驅風解毒湯(經驗方)。藥物有:當歸、川芎、紅花、威靈仙、白芷、防風、僵蠶、七葉一枝花、半邊蓮、地丁等。早期,加車前草、澤瀉、木通等利尿排毒;大便不暢,加生大黃、厚朴通便泄毒;咬傷在下肢加獨活,咬傷在上肢加羌活;引經用;視物模糊,瞳孔散大,加青木香、菊花;動風抽搐,加蜈蚣、蟬衣、全蠍等以搜風鎮驚。(2)火毒證證候:局部腫痛嚴重,常有水皰、血皰或瘀斑,嚴重者出現局部組織壞死;全身症可見惡寒發熱,煩躁,咽干口渴,胸悶心悸,肋脹脅痛,大便乾結,小便短赤或尿血;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治法:瀉火解毒,涼血活血。方葯: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小便短赤,血尿,加白茅根、茜草、車前草、澤瀉等利尿止血;發斑、吐血、衄血,加犀角以加強涼血化斑解毒;煩躁抽搐,加羚羊角、鉤藤以涼肝熄風;局部腫脹甚,加赤小豆、冬瓜皮、澤瀉以利水消腫。(3)風火毒證證候:局部紅腫較重,一般多有創口劇痛,或有水皰、血皰、瘀斑、瘀點或傷處潰爛;全身癥狀有頭暈頭痛,眼花,寒戰發熱,胸悶心悸,噁心嘔吐,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嚴重者煩躁抽搐,甚至神志昏憒;舌質紅,苔白黃相兼,後期苔黃,脈弦數。治法:清熱解毒,涼血熄風。方葯:黃連解毒湯合五虎追風散加減。吞咽困難,加玄參、山豆根、射干以清熱利咽;煩躁不安或抽搐,加羚羊角、勾藤、珍珠母以鎮靜安神熄風;瞳孔縮小,視物模糊,加青木香、菊花;神志昏憒,加服安宮牛黃丸。(4)毒蛇內陷證證候:毒蛇咬傷後,失治、誤治出現高熱、躁狂不安、驚厥抽搐或神昏譫語;局部傷口由紅腫突然變為紫暗或紫黑,腫熱反而消減;舌質紅絳,脈細數。治法:清營、涼血、解毒。方葯:清營湯加減。神昏譫語、痙厥抽搐,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若正氣耗散,正不勝邪,導致心陽衰微,出現面色蒼白,淡漠神昏,汗出肢冷,則宜用參附湯以益氣回陽。3.抗蛇毒血清治療  抗蛇毒血清又名蛇毒抗毒素,有單價和多價兩種。抗蛇毒血清特異性較高,效果確切,應用越早,療效越好。但對腦、心、腎等實質性器官已發生器質性改變時,則難以奏效。使用劑量多少,應根據該血清的效價和該種毒蛇排毒量來決定。一般應大於中和排毒量所需要的劑量。如使用抗蝮蛇毒血清,一般注射1安瓿(10ml)即可,視病情也可以酌情增加。小孩用量與成人相等,不能減少。但都必須先做過敏試驗,抽抗蛇毒血清0.1ml,用等滲鹽水1.9ml稀釋,皮內注射0.1ml,15分鐘後,無紅暈蜘蛛足者為陰性。陽性者要按脫敏法處理。同時可配合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4.危重症搶救(1)蛇傷腎功能衰竭①發病機理:除現有理論外,應著重強調:蛇毒引起溶血,溶解的血細胞可堵塞腎小球動脈,導致濾過停止。蛇毒還直接損害腎組織。腎小管損害後,小管腔原尿返流擴散腎間質,造成間質水腫,加重腎損害。蛇毒的細胞毒素,破壞肌肉,肌球蛋白釋放,從血液流經腎臟,導致腎小管阻塞。②治療:腎衰早期:出現血紅蛋白尿則提示進入腎衰早期,鹼化尿液用5%碳酸氫鈉200ml靜滴,地塞米松2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靜滴。應用擴溶、化栓療法: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滴;復方丹參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點滴。腎衰尿少或尿閉:上述措施可繼續應用。 要特別注意,控制輸液量每日在1000-1500ml之內。防治高鉀:一旦高鉀出現,應用10%葡萄酸鈣或正規胰島素。利尿:速尿靜脈推注,20mg起點,15-30分鐘無尿,再翻倍應用,最大量可一次性應用320mg,也可以靜脈點滴。辨證施治:腎衰早期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麻黃10g、連翹20g、赤小豆30g、蟬衣20g、地龍10g、防風10g、半邊蓮30g、七葉一支花20g、車前草10g、梔子6g。腎衰少尿或無尿,五苓散加減:茯苓15g、土茯苓30g、萆解15g、澤瀉10g、肉桂面5g(沖服)、炒白朮10g、益母草20g、穿山甲10g、石葦30g、海金砂10g、半邊蓮20g、車前草10g。無尿用疏鑿飲子:澤瀉10g、赤小豆20g、商陸6g、羌活10g,大腹皮15g、椒目10g、通草6g、秦艽10g、檳榔10g、茯苓皮30g、半邊蓮30g、益母草20g。腎衰後期多尿,為脾不統攝,氣虛不運所致,用歸脾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人工腎:血透是治療蛇傷腎衰的有效方法。即是進行血透療法,仍可參考上述中藥治療。有的蛇傷腎衰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這類病人行血透時,往往會造成血透管血凝、阻塞,無法正常血透。(2)蛇傷呼吸衰竭①發病機理:以往多認為是神經毒作用於呼吸肌與神經接頭處,阻斷了神經介質對肌肉的效應,產生呼吸麻痹。現有學者認為蛇毒也可進入大腦屏障作用於呼吸中樞。再者其它繼發因素,如腦水腫,酸中毒等對呼吸亦有影響。②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有效給氧。使用高靈敏度人工呼吸機,注意人機對抗,避免液體負荷過重。當每小時尿量小於50ml,儘管臨床癥狀不明顯,都有可能輸液過量,應該應用利尿脫水療法。避免輸入過多白蛋白,以免白蛋白漏到肺泡,加重肺間質水腫。使用中樞興奮劑,洛貝林、可拉明交替注射,或各10支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靜脈點滴。興奮平滑肌應用新斯的明,興奮橫紋肌用加蘭他敏。口服六神丸可芳香開竅,起到興奮呼吸的作用。蛇傷呼衰中藥處方組成是:促進胸廓運動,用小陷胸湯寬胸開結;興奮膈肌用三拗湯;解神經毒藥:青木香10g、全蠍3g、蜈蚣2g、七葉一支花15g、茜草10g。(3)蛇傷循環衰竭①發病機理:蛇毒血循毒作用心血管和血液系統,發生溶血、出血、凝血。其心臟毒毒力最強。心臟毒的毒害一般從左心室開始,最後導致心臟整合功能失調。右心室向肺排血相對多於左心向全身排血,又由於蛇毒作用於肺血管粘膜可造成滲出至肺組織,左心受損又可導致肺瘀血,況且臨床輸液治療蛇傷很難定量,諸多因素都可造成肺水腫。因此,這類心衰應用洋地黃療效不佳。有關蛇傷DIC機理研究認為,由於蛇毒內的促凝物質,血液凝血系統被激活,導致血管內瀰漫性凝血(DIC)發生。隨後,可繼發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及纖溶系統的激活,纖維蛋白酶溶解亢進而造成出血,這就是中醫的耗血動血過程。應該指出的是蛇毒促凝物質有直接促凝和間接促凝物質二種。直接促凝物質,類似凝血酶作用,促凝作用短暫而不穩定,可出現假性DIC或類DIC,往往凝血和出血相繼出現。此類DIC應用肝素治療不但無效而且有害。間接促凝物質,有蛋白質水解酶,細胞毒素、心臟毒、膜毒,由於造成血管內皮受損、組織壞死、紅細胞崩解、組織因子釋入、膠原暴露,而激活凝血的內、外源系統,形成DIC,此類DIC應用肝素治療有效。②治療:心肌損害:大劑量應用維生素C、1.6磷酸果糖、能量合劑。激素治療,地塞米松10~20mg/日。輸氧,糾正酸中毒。血壓下降:參脈注射液4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靜滴或使用升壓葯,如阿拉明、多巴胺。654-2能對抗缺氧導致的內源性兒茶酚胺引起的肺血管痙攣,降低心臟後負荷及肺動脈壓,減低肺阻力,減輕心臟前負荷。一般可應用20mg一日靜脈點滴。DIC的治療:抗毒,使用有效的抗蛇毒血清和激素,還可用清開靈40~60ml加入5%的葡萄糖液中靜滴。改善微循環:可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日靜滴,因為其有保護內膜,保護血細胞、血小板,降低血粘稠度,使微循環通暢。其缺點是封閉吞噬系統,減低清除凝血物質能力。但利大於弊,臨床可大膽使用。654-2解痙、擴血管,增加微循環的自律運動。慎用肝素,合理使用激素。血液若呈低凝、出血狀態,應輸血小板和鮮血。庫存血有抗凝物質,一般不宜使用。辨證施治,按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熱毒在氣分用黃連解毒湯,苦寒直折熱邪,加用解毒之五味消毒飲。營血分熱毒,表現為血熱動血、血熱動風、血熱傷陰,故可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五味消毒飲合方。若屬三焦證治表現為熱毒證有胸悶、腹脹、二便不利,可選用甘露消毒飲加減治療。另可配服安宮牛黃丸或肌注醒腦凈、靜滴清開靈。以上敘述既適宜蛇傷的呼衰、腎衰、心衰循環衰竭。若同時多臟器衰竭,可綜合應用,靈活變化。只要診斷清楚,病情分析透徹,治療措施得當,就能有效地搶救和治療蛇傷的多臟器衰竭。第四節   破傷風破傷風是指皮肉破傷,風毒之邪乘虛侵入而引起發痙的一種急性疾病。西醫亦稱本病為破傷風,屬特異性感染。外傷所致者,又稱金創痙;產後發生者,稱產後痙;新生兒斷臍所致者,稱小兒臍風或臍風撮口。臨床上以外傷所致者最常見。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診治有較詳細的記載,但是定名為破傷風則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其特點是:有皮肉破傷史,有一定的潛伏期,發作時呈現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強直性痙攣和陣發性抽搐為主要特徵。間歇期全身肌肉仍持續性緊張收縮,可伴有發熱,但神志始終清楚,多因併發症而死亡。【病因病機】本病是因皮肉破傷,感受風毒之邪所引起。《諸病源候論》謂:「金創得風」,簡要的說明了破傷風的發生,必須具備創傷和感受風毒這兩個因素。創傷後,皮破血損,衛外失固,在機體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風毒之邪從傷口侵襲人體,從外達里而發病。若外傷後,失於調治,流血過多,血脈虛竭,營衛空虛,風毒侵襲後可迅速發病,且病情多危重。風為陽邪,善行數變,通過經絡、血脈入里傳肝,外風引動內風,肝風內動,筋脈失養,而出現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四肢抽搐。如不及時控制,必然導致臟腑功能失和,筋脈拘急不止,甚至造成呼吸、循環衰竭和全身衰竭而危及生命。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破傷風桿菌從傷口侵入人體而致病。破傷風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陽性的厭氧梭狀芽胞桿菌,廣泛存在於泥土和人畜的糞便中,必須通過皮膚或粘膜的傷口侵入人體,特別是傷口窄而深﹑有異物﹑壞死組織多﹑引流不暢等傷口缺氧的環境下,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或缺乏免疫力時,細菌在傷口局部迅速繁殖,併產生大量外毒素,外毒素有痙攣毒素和溶血毒素兩種,引起癥狀的主要是痙攣毒素,此毒素對神經有特殊的親和力,能引起肌肉痙攣;溶血毒素能引起組織局部壞死和心肌損傷。【診斷】1. 臨床表現(1)潛伏期  長短不一,一般為4~14天,短者24小時之內,長者數月或數年不等。潛伏期的長短,與創傷性質﹑部位和傷口的早期處理方式以及是否接受過預防注射因素有關。潛伏期越短,病情越嚴重,預後也越差,死亡率也越高。(2)前驅期  一般1~2天,患者常有頭痛、頭暈、乏力、多汗、煩躁不安、打呵欠,下頜微感緊張酸脹,咀嚼無力,張口略感不便;傷口往往干陷無膿,周圍皮膚暗紅,創口疼痛並有緊張牽制感。(3)發作期  典型的發作癥狀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痙攣和陣發性抽搐。肌肉強直性痙攣,首先從頭面部開始,進而延展至軀幹四肢。其順序為咀嚼肌、面肌、頸項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間肌。病人開始感到咀嚼不便,咀嚼肌緊張,疼痛,然後出現張口困難,牙關緊閉;面部肌群痙攣,形成苦笑面容;頸項肌痙攣時,頸項強直,頭略向後仰,不能做點頭動作;咽喉部肌肉痙攣,可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難;背腹肌痙攣時,腰部前凸,頭和足後屈,角弓反張狀;膈肌和肋間肌痙攣,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膀胱括約肌痙攣,可引起排尿困難,甚至尿瀦留。陣發性抽搐,是在肌肉持續性痙攣的基礎上,輕微的刺激,如聲音、光亮、震動、飲水、注射等均可誘發強烈的陣發性抽搐。每次發作可持續數秒、數分鐘或數十分鐘不等,發作時患者面色蒼白,口唇紫紺,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誕,磨牙,頭頻頻後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表情非常痛苦。強烈的肌肉痙攣和抽搐,有時可使肌肉斷裂、出血、甚至發生骨折、脫位和舌咬傷等。發作間歇期長短不一,在間歇期,疼痛稍減,但肌肉仍不能完全鬆弛。可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尿閉,舌紅或紅絳,苔黃或黃濁,脈弦數等。因喉頭痙攣,呼吸道不暢,粘痰阻塞氣管等,均可導致肺炎、肺不張,可出現高熱,甚至可導致窒息,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後期  因長期肌肉痙攣和頻繁抽搐,大量體力消耗,水、電解質紊亂或酸中毒,可致全身衰竭而死亡。或因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心肌麻痹甚至休克、心博驟停而危及生命。病程一般3~4周,嚴重可達6周以上。2.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膿液培養可有破傷風桿菌生長。血常規檢查初期白細胞計數一般正常或偏高,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增加。合併肺部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常在15×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達80﹪以上。【鑒別診斷】⒈ 化膿性腦膜炎  與破傷風一樣出現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癥狀,但一般無咀嚼肌痙攣,無陣發性抽搐。患者常有高熱,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嗜睡等。腦脊液檢查有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多等。⒉ 狂犬病  有被瘋狗、貓咬傷史,潛伏期較長,以吞咽肌肉抽搐為主,病人呈興奮、恐懼狀,聽到水聲,或看到水,便發生咽肌痙攣,被稱為「恐水症」。可因膈肌收縮產生大聲呃逆,如犬吠聲。很少出現牙關緊閉。腦脊液中淋巴細胞增高。⒊ 下頜關節炎、齒齦炎、咽喉炎、腮腺炎等  早期可有張口困難,但無頸項強直,並有炎症病灶存在。【治療】破傷風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甚為迅速,死亡率高,必須堅持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以熄風、鎮痙、解毒為原則。儘快消除毒素來源和中和體內毒素,有效地控制和解除痙攣,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切開,不能進食者可鼻飼,防止併發症等。1. 辨證論治(1)內治① 風毒在表證證侯:輕度吞咽困難和牙關緊閉,全身肌肉痙攣,或只限於破傷部位局部肌肉痙攣,抽搐較輕,間歇期較長。舌苔薄白,脈弦數。治法:祛風鎮痙。方葯:玉真散和五虎追風散加減。抽搐嚴重時加蜈蚣、地龍、葛根、鉤藤;新生兒破傷風,內服撮風散0.3g~0.6g,日3~4次。②風毒入里證證侯:發作頻繁而間歇期短,全身肌肉痙攣,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高熱,大汗淋漓,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或伴胸悶腹脹,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尿閉。舌紅或紅絳,苔黃或黃糙,脈弦數等。治法:祛風止痙,清熱解毒。方葯:木萸散加減。可減桂枝、藁本、刺蒺藜,加白芍、地龍、蜈蚣、鉤藤;高熱加黃芩、黃連、金銀花、生石膏;傷津煩渴加沙參、生地、知母﹑麥冬、天花粉;大便秘結加生大黃、枳實、芒硝;小便短赤加淡竹葉、車前子、白茅根;產後或外傷失血過多者可加黃芪、當歸、熟地、白芍。③陰虛邪留證證侯:疾病後期,抽搐停止,倦怠乏力,頭暈,心悸,口渴,面色蒼白或萎黃,時而汗出,牙關不適,偶有痙攣或屈伸不利,或肌膚有蟻行感。舌淡紅,脈細弱無力等。治法:益胃養津,疏通經絡。方葯:沙參麥冬湯加減。可加葛根、木瓜、金銀花藤、絲瓜絡等。⑵ 外治在控制痙攣和應用破傷風抗毒素(或清創前在傷口周圍注射破傷風抗毒素5000IU~1萬IU)後進行徹底清創術,以消除毒素來源,清除壞死組織和異物,開放創口,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傷口和濕敷;亦可外敷玉真散,隔日換藥一次;創面有殘餘壞死組織時,可外用七三丹、紅油膏;創面乾淨,膿盡新生,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2. 其他療法⑴ 一般處理  將患者隔離於安靜的暗室。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出口鼻﹑咽腔的分泌物。因喉頭痙攣或痰涎壅盛不易吸出,導至呼吸困難或窒息時,應及時行氣管切開。輕症患者在發作間歇期盡量鼓勵自行進食,重症患者要定時鼻飼(最好行氣管切開術後,放置胃管進行管飼),保證水和營養的攝入。也可做全胃腸外營養。⑵ 西醫治療  主要採用儘快中和毒素,控制和解除痙攣,防止併發症等方法。①中和遊離毒素   確診後首次用破傷風抗毒素2萬IU~5萬IU(皮試後)靜脈滴入(已經與神經結合的毒素則無效),以後視病情變化,每天靜脈滴入或肌肉注射1萬IU~2萬IU,持續4~6天。新生兒破傷風可用2萬IU靜脈滴入,亦可做臍周封閉注射。②控制和解除痙攣   病情較輕時可用鎮靜劑和安眠藥物,用安定(5mg口服或10mg靜脈注射),魯米那鈉(0.1mg~0.2mg肌肉注射),10﹪水合氯醛(15ml口服或20ml~40ml直腸灌注),以上三種藥物,6小時交替應用一次。病情嚴重者,可用冬眠療法,常用冬眠一號(氯丙嗪50mg,異丙嗪50mg,杜冷丁100mg),每次1/3或1/2劑量,4~8小時肌注一次,病情好轉後可間歇或逐漸減量。應用時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③防治併發症  補充水和電解質,以糾正水、電解質代謝失調。必要時可輸血或血漿。應用抗生素,抑制破傷風桿菌和其他感染,首選青黴素和甲硝唑。⑶  針刺療法  牙關緊閉,取下關、頰車、合谷、內庭;角弓反張,取風池、風府、大椎、長強、承山、崑崙;四肢抽搐,取曲池、外關、合谷、後溪、風市、陽陵泉、太沖、申脈。一律採用瀉法,留針15~20分鐘。【預防與調護】⒈ 正確處理傷口  特別是污染的或較深的創口要早期徹底清創,去除壞死組織和異物,對可疑感染的傷口,須通暢引流,不做縫合,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傷口。⒉ 預防注射破傷風類毒素  可使人獲得自動免疫。「基礎注射」共需皮下注射三次:第一次0.5ml,後兩次每隔3~6周各注射1ml。第二年再注射1ml,作為「強化注射」。以後每隔5年重複「強化注射」1ml,能有效地預防破傷風。⒊ 常規使用破傷風抗毒素  創口有污染時,尤其小而深的傷口,於傷後24小時內肌注破傷風抗毒素1500IU。若污染嚴重,一周後再注射一次。⒋ 中藥預防  如無抗毒素時,可用蟬衣6g~9g研末,每次1g,每日3次,黃酒送服;或玉真散5g,每日3次,黃酒送服,連服3日。5. 患者隔離  保持環境安靜,避免聲﹑光、風等外界刺激,必要的治療,應爭取在安靜下進行。⒍ 專人護理  防止發生窒息,嚴重患者在上下牙齒之間放置橡皮開口器,防止舌咬傷;抽搐發作時防止摔傷和骨折;吸痰器放在床邊,隨時吸出口腔分泌物;注意口腔及皮膚護理;患者用過的器具嚴格消毒,敷料予以燒毀。第五節   腸癰腸癰是指發生於腸道的癰腫,屬內癰範疇。臨床上,西醫稱謂的急性闌尾炎、迴腸末端憩室炎、克隆氏病等均屬腸癰範疇,其中以急性闌尾炎最為常見。本節所講的腸癰則專指急性闌尾炎。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青壯年為多,男性多於女性。約佔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腸癰病名最早見於《素問.闕論》:「少陽闕逆……發腸癰」。《金匱要略》總結了腸癰辨證論治的基本規律,推出了大黃牡丹皮湯等有效方劑,至今仍為後世醫家所應用。本病的特點是:轉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噁心、嘔吐、發熱,右下腹局限性壓痛或拒按。【病因病機】1.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嗜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導致腸道功能失調,糟粕積滯,濕熱內生,積結腸道而成癰。2.飽食後急劇奔走或跌仆損傷  致氣血瘀滯,腸道運化失司,敗血濁氣壅遏而成癰。3.寒溫不適  外邪侵入腸中,經絡受阻,郁久化熱成癰。4.情志所傷  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憂思傷脾,氣機不暢,腸內痞塞,食積痰凝,瘀結化熱而成癰。上述因素,均可損傷腸胃,導致腸道傳化失司,糟粕停滯,氣滯血瘀,瘀久化熱,熱勝肉腐而成癰腫。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闌尾管腔阻塞和胃腸道疾病的影響,導致闌尾血運障礙,細菌入侵而形成炎症。其致病菌多為腸道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和厭氧菌。【診斷】1.臨床表現(1)初期  腹痛多起於臍周或上腹部,數小時後,腹痛轉移並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續性、進行性加重。約70%~80%的病人有轉移性右下腹痛的特點,但也有一部分病例發病開始即出現右下腹痛。右下腹壓痛是本病常見的重要體征,壓痛點通常在麥氏點(右髂前上棘與臍連線上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處),可隨闌尾位置變異而改變,但壓痛點始終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兩側足三里、上巨虛穴附近(闌尾穴)可有壓痛點。一般可伴有輕度發熱,噁心納減,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緊等。(2)釀膿期  若病情發展,漸至化膿,則腹痛加劇,右下腹明顯壓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攣急;或右下腹可觸及包塊;壯熱不退,噁心嘔吐,納呆,口渴,便秘或腹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3)潰膿期  腹痛擴展至全腹,腹皮攣急,全腹壓痛、反跳痛;噁心嘔吐,大便秘結或似痢不爽;壯熱自汗,口乾唇燥。`舌質紅或絳,苔黃糙,脈洪數或細數等。(4)變症  ①慢性腸癰  本病初期腹痛較輕,身無寒熱或微熱,病情發展緩慢,苔白膩,脈遲緊。或有反覆發作病史者,為寒濕挾瘀血凝結所致。②腹部包塊  本病發病4~5天後,身熱不退,腹痛不減,右下腹出現壓痛性包塊(闌尾周圍膿腫),或在腹部其它部位出現壓痛性包塊(腸間隙、膈下或盆腔膿腫),是為濕熱瘀結,熱毒結聚而成。③濕熱黃疸  本病發病過程中,可出現寒戰高熱,肝腫大和壓痛,黃疸(門靜脈炎);延誤治療可發展為肝癰。④內、外瘺形成  腹腔膿腫形成後若治療不當,部分病例膿腫可向小腸或大腸內穿潰,亦可向膀胱、陰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種內瘺或外瘺,膿液從瘺管排出。2.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血常規檢查:初期,多數患者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在釀膿期和潰膿期,白細胞計數常升至18×109/L以上。盲腸後位闌尾炎可刺激右側輸尿管,尿中可出現少量紅細胞和白細胞。診斷性腹腔穿刺檢查和B型超聲檢查對診斷有一定幫助。膿液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有助於確定致病菌種類,針對性地選擇抗生素。【鑒別診斷】1.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  穿孔後溢液可沿升結腸旁溝流至右下腹部,很似急性闌尾炎的轉移性腹痛。病人既往多有潰瘍病史,突發上腹劇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壓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壓痛,腹肌板狀強直,腸鳴音消失,可出現休克。多有肝濁音界消失,X線透視或攝片多有腹腔遊離氣體。如診斷有困難,可行診斷性腹腔穿刺。2.右側輸尿管結石  腹痛多在右下腹,為突發性絞痛,並向外生殖器部放射,腹痛劇烈但體征不明顯。腎區叩痛,尿液檢查有較多紅細胞。B型超聲檢查表現為特殊結石聲影和腎積水等。X線攝片約90%在輸尿管走行部位可顯示結石影。3.婦產科疾病  ①宮外孕  常有急性失血癥狀和下腹疼痛癥狀,有停經史,婦科檢查陰道內有血液,陰道後穹窿穿刺有血等。②卵巢濾泡或黃體破裂  臨床表現與宮外孕相似。③卵巢囊腫扭轉  腹痛突然而劇烈,盆腔檢查可發現右側囊性腫物。④急性輸卵管炎  腹部檢查時壓痛部位較闌尾炎部位低,且左右兩側均有壓痛,白帶增多或有膿性分泌物,分泌物塗片檢查可見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此外,有時還需與急性胃腸炎、右側肺炎和胸膜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等疾病進行鑒別。【治療】六腑以通為用,通腑瀉熱是治療腸癰的關鍵。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應用可以縮短療程。初期(急性單純性闌尾炎)、釀膿期輕證(輕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及右下腹出現包塊者(闌尾周圍膿腫),採用中藥治療效果較好。反覆發作或病情嚴重者,應及時採取手術和中西醫結合治療。1.辨證論治(1)內治①瘀滯證證侯:轉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續性、進行性加劇,右下腹局限性壓痛或拒按,伴噁心納差,可有輕度發熱。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緊。治法:行氣活血,通腑瀉熱。方葯:大黃牡丹湯合紅藤煎劑加減。氣滯重者,加青皮、枳實、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參、赤芍;噁心加姜半夏、竹茹。②濕熱證證侯:腹痛加劇,右下腹或全腹壓痛、反跳痛、腹皮攣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塊;壯熱,納呆,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治法:通腑瀉熱,解毒利濕透膿。方葯:復方大柴胡湯加減。或大黃牡丹湯合紅藤煎劑加敗醬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薏苡仁;熱甚者,加黃芩、黃連、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塊加炮山甲、皂刺。③熱毒證證侯:腹痛劇烈,全腹壓痛、反跳痛、腹皮攣急;高熱不退或惡寒發熱,時時汗出,煩渴,噁心嘔吐,腹脹,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紅絳而干,苔黃厚乾燥或黃糙,脈洪數或細數。治法:通腑排膿,養陰清熱。方葯:大黃牡丹湯合透膿散加減。若持續性高熱或往來寒熱,熱在氣分者加白虎湯,熱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腹脹加厚朴、青皮;腹痛劇烈加延胡索、廣木香;口乾舌燥加生地、玄參、石斛、天花粉;大便似痢不爽加廣木香、黃連;大便秘結加甘遂末1g,沖服;小便不爽加白茅根、車前子。若見精神萎頓,肢冷自汗,或體溫不升反降,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等,此為陰損及陽,治宜溫陽健脾,化毒排膿,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合參附湯加減。病情較重時,宜生變證,要嚴密觀察,中藥最少每日2劑,分4~6次服,若病情發展,應及時手術。(2)外治無論膿已成或未成,均可選用金黃散、玉露散或雙柏散,用水或蜜調成糊狀,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黃酒或加醋調敷;如闌尾周圍膿腫形成後,可先行膿腫穿刺抽膿,注入抗生素(2~3天抽膿1次),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採用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藥,如大黃牡丹湯、復方大柴胡湯等煎劑150ml~200ml,直腸內緩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門內15cm以上,藥液30分鐘左右滴完),使藥液直達下段腸腔,加速吸收。以達到通腑瀉熱排毒的目的。2.其它療法(1)手術療法  西醫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原則是早期行手術治療。對急性單純性闌尾炎還可經腹腔鏡行闌尾切除 。(2)一般療法  ①輸液  對禁食或脫水或有水、電解質紊亂者,靜脈補液予以糾正。②胃腸減壓  闌尾穿孔並發瀰漫性腹膜炎伴有腸麻痹者,應行胃腸減壓,目的在於抽吸上消化道所分泌的液體,以減輕腹脹,並為灌入中藥準備條件。③抗生素  腹膜炎體征明顯,或中毒癥狀較重,可選用廣譜抗生素。(3) 針刺療法  可作為輔助治療,具有促進腸蠕動,促使停滯物的排出,改善血運,止痛、退熱,提高人體免疫機能等作用。主穴:雙側足三里或闌尾穴。配穴:發熱加曲池、合谷或尺澤放血;噁心嘔吐加內關、中脘;痛劇加天樞;腹脹加大腸俞、次髎。均取瀉法,每次留針0.5~1小時,每隔15分鐘強刺激1次,每日2次。加用電針可提高療效。【預防與調護】1.避免飲食不節和食後劇烈運動,養成規律性排便習慣。驅除腸道內寄生蟲,預防腸道感染。2.初期、釀膿期腸癰(急性單純性、輕度化膿性闌尾炎和闌尾周圍膿腫),可根據食慾情況給清淡軟食或半流食,並發腹膜炎者應根據病情給予流質飲食或禁食。3.除初期腸癰(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外,一般應卧床休息,對並發腹膜炎及闌尾周圍膿腫的病人,採取有效的半卧位,防止過早下床活動,以免病情反覆。4.本病複發率很高,為了防止複發,一般主張在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後,繼續堅持服用中藥7~14天,可明顯降低複發率。
推薦閱讀:

什麼是血小板減少?了解病因癥狀及時預防!
生理性海水能治病嗎?
直播 | 寶寶抵抗力低老感冒?4 個方法來幫你
關於「耳聾耳鳴怎麼引起」「耳聾耳鳴去哪治」的文章
所謂的神仙附在小孩身上的說法靠譜嗎?

TAG:疾病 |